面孔认知与司法辨认(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 共41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人们想记住某一面孔,一般是有重点地 记住某些特征,并非对面孔的所有特征进行平 均的记忆。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人们 会关注头发,但所关注的内容并非发型与颜色, 而是头发如何影响面孔的轮廓的;接下来人们 会关注眼睛、嘴巴、嘴唇、下颚等部位,但下 颚所引起的注意相对较少。所以,带假发的犯 罪嫌疑人一旦去掉假发,许多人都认不出来。 但也有例外的状况,当面孔有显著的特征时, 如鼻子长得特别高,人们会优先关注于这些特 征。有研究指出(Shepherd & Ellis)有吸引 力的面孔更容易被人记住。
Schooler和Engst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对 面孔特征进行回忆的尝试会影响面孔再认的效 果。他们让一群人(实验被试)观看一个记录 犯罪过程的录像片,然后将这些被试分为三组, 要求第一组被试用言语描述出犯罪嫌疑人的面 孔特征,要求第二组被试在大脑里想象犯罪嫌 疑人的模样(形成视觉表象),对第三组被试 没有任何要求,过了两天后,让这三组被试对 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结果出人意外,发现第 一组的准确率最低。
另外,对某一脸孔的多次知觉总比一次知
觉所留下的印象要深;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知觉比仅仅从一个角度进行知觉效果(今后识 别的效果)要好;如果只能知觉一种角度的脸 孔,那么以45度的角度进行观察在今后的识别 中效果最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研究者 (Perrett et al.)指出,人脑中有两种面孔再 认的细胞,一种是对正面知觉作出反应的细胞; 另一种是对面孔的轮廓作出反应的细胞。当从 45度的角度进行观察,也即能看到四分之三的 面孔的位置,能激活以上两种细胞,所以对面 孔再认的效果也就较好。如果面孔再认细胞被 破坏,人们将无法区分熟悉与陌生的面孔,就 可能将自己的亲友都当作陌生人。
1.2 面孔记忆的改变
首先,插入信息与诱导提问都能使事 件的记忆产生改变,那么是否也能使面孔 记忆产生变化呢?研究表明面孔的记忆与 其他的记忆一样容易受到干扰,并发生变 化。早在1932年,Bartlett就指出,脸孔的 表象在记忆中保存事件越久,就越可能发 生变化。
Davies & Ellis(1978)也通过研究 指出,将脸孔与某一角色或名称联系起 来,就能使脸孔的记忆发生变化。[1]他 们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观察一个 男性的照片30秒钟,然后要他们重构脸 孔的形状,在重构脸孔之前,对其中一
人们可能将某一陌生面孔当作自己熟悉的面 孔;人们也可能碰到一个熟人,但不知是怎么与 他认识的,在那里与他认识的;更常见的是,碰 到一个熟人,但忘记了他的名字,不知怎么称呼, 或喊错了姓名。这些错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但是很少有这种现象,人们能够记起朋友的姓名, 却难以想起他的脸形。这可以说明脸孔记忆可能 包含与物体记忆不同的加工过程。
首先,对脸孔表情的识别与对脸孔特征的再 认可能是相互独立的认知过程。
有研究指出:当人们第一次碰见某个人时, 那个人的表情是喜悦的,下次再碰见那个人时, 正好他处于悲伤之中,假如没有其他特征的支 持,许多人都会觉得识别前后是否同一脸孔有 困难。这对于侦查的辨认是有启示作用的,因 为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的表情与被辨认时的表 情很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尽管证人目击了犯 罪嫌疑人,在今后的辨认中仍会存在困难。这 似乎是表情对识别的干扰。
1 面孔认知
1.1 面孔再认模式 Bruceh和Young年的研究指出,面孔的记忆
提取过程与其他记忆的提取过程不完全相同。 有人认为对面孔的再认可能至少包括三个认知
过程:1 这个面孔(脸形)是否熟悉?是否在此 以前曾经见过?2 是怎样熟悉这一面孔的?熟悉 面孔的途径以及在何处熟悉这一面孔?3 如果是 熟悉的,那么他的姓名是什么?在这三个认知阶 段的任何一个过程都可能出错。
面孔认知与 司法辨认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Baidu Nhomakorabea
前言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 264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 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证人对犯罪 嫌疑人进行辨认。”《人民警察院刑事诉 讼规则》也有类似的规定。
这种辨认主要依赖于面孔的认知。
新近研究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以往观念认为,如果证人能够较好地把犯 罪嫌疑人的形象用语言进行描述,那么对犯罪 嫌疑人的辨认也会较为准确。
半的被试说,刚才的那张照片是一个救
生船的船长,对另一半被试说刚才的男
性照片是一个杀人犯,结果两组试被试
所构建的脸孔就出现了轻微的差异,后
一组被试(与杀人犯联系)描述的脸孔, 倾向于缺乏智慧、凶残的、令人不快。
而且,包含在复杂问题之中的诱导信息比蕴
涵在简单问题之中的诱导信息更容易改变脸孔 的记忆。更加有趣的是,故意提供脸孔的细节 特征居然也干扰脸孔的记忆,有一则研究是这 样的,让被试观看一段录像,录像中有一个男 主人公,录像结束后,要求被试听解说者的解 说,而解说者故意将男主人公描述成是有胡子 的(其实没有胡子),过了几分钟后,让被试 从12张照片中挑选出男主人公,这些照片中有 6张有胡子,另6张没有胡子,结果69%的被试 挑选出的男主人公是有胡子的(受到解说的误 导),只有13%的被试挑选出没有胡子的主人 公(没有受到误导)。这些误导与暗示对面孔 的识别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公安机关办理 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与《人民警察院刑事诉讼 规则》都规定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有一则很有意思的研究(McNeil & Warrington),一个牧羊的人由于脑部 受到损伤,导致无法区分人的面孔(熟 悉还是陌生),但奇怪的是他能识别羊 的面孔。
这或许又是面孔记忆可能包含与物 体记忆不同的加工过程的一个例证,而 羊的面孔是依照物体的记忆机制的。
其次,人们在知觉某一面孔时,一定会先 判断这一面孔是否熟悉。Bruce和Yang指出: “一张熟悉的面孔会唤起所谓的面孔识别单元 (face recognition unite)”。有时,人们还只 能隐隐约约地觉得某一面孔有点熟悉,但无法 激活面孔识别单元,却可能激活“容貌特征结 点(person identity nodes)”。面孔识别单 元与容貌特征结点都具有线索的意义,有助于 人们回忆起“自己是怎么认识那个人的,在何 处认识的”等情节。一旦这些回忆能够顺利进 行那么面孔与姓名就可以对应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