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五项(immunoglobulin panel)是一种检测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D、IgE)浓度的常规临床检测方法。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发展进行评估。

以下是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1.诊断和监测各种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通过测量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评估免疫功能的缺陷或过敏反应: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或过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G(IgG)是最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它对细菌和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球蛋白M(IgM)则是在初始感染或再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浓度升高通常与急性免疫反应相关。

免疫球蛋白A(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通过保护机体表面抵御感染。

免疫球蛋白E(IgE)则通常与过敏反应有关,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通过综合评估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免疫功能的缺陷或过敏反应的状态。

3.指导免疫治疗:在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免疫球蛋白五项的检测可以指导免疫治疗的过程。

例如,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如果发现其中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浓度低下,可以通过输注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另外,对于过敏反应患者,若发现IgE浓度过高,则可以采取相应的免疫治疗措施,如抗IgE治疗。

4.评估感染状态: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辅助评估感染状态。

在一些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早期,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会升高。

而一些病毒感染后,IgG抗体产生的平台期较长,通过测量IgG抗体浓度可以判断感染的慢性程度和恢复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IgA抗体浓度来评估黏膜感染的状况。

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论文

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论文

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论文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一种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血浆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关键成分。

它能够识别病原体并启动免疫应答,起到抵御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免疫球蛋白不仅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从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分类、临床应用范围、治疗原理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分类免疫球蛋白具有Y形结构,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

根据其重链结构和功能差异,免疫球蛋白分为五个类型:IgG、IgA、IgM、IgE和IgD。

其中,IgG在血液中含量最高,约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5%,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可抵御病原体侵入。

IgM是体内首先产生的抗体,在早期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IgE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IgD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范围目前,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首先,对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等,免疫球蛋白可以提供抗体保护,帮助患者维持免疫功能。

其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中和自身抗体或调控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病情。

此外,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炎、流感等,免疫球蛋白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此外,免疫球蛋白还被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凝血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治疗。

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原理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提供抗体保护、调节免疫系统、中和毒素、抑制炎症等。

对于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可以提供缺乏的抗体,帮助预防感染。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中和自身抗体或调节免疫系统,抑制免疫反应。

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毒素、调节免疫反应,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帮助恢复免疫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有什么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有什么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有什么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临床上,部分人会表现为反复过敏、湿疹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常规检查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等,还应该检测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广泛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外分泌液中,在血浆蛋白总量中约占20%。

其中,IgA、IgG、IgM常用于慢性肝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中。

近些年,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成为临床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临床意义显著。

一、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相关知识(1)IgG:IgG由浆细胞合成,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婴幼儿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正常人血清中IgG含量最多,在血清Ig总量中约占3/4,是体液中最为重要的抗病原微生物的抗体。

IgG标准值位于6-16g/L 区间内。

IgG升高表示可能患上慢性肝炎、结缔组织病等;IgG减少则需警惕肾病综合征、蛋白质遗失性肠病、遗传或继发性抗原缺乏症、混合型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2)IgA:IgA主要分布在各种黏膜表面以及唾液、初乳、泪液、汗液、鼻腔分泌液、支气管中分泌液和消化道分泌液中,参与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反应。

IgA无法通过胎盘屏障,初生婴儿只能够经母乳中获得所需IgA,出生后4-6个月开始自身合成,1岁后合成水平约为成人的25%,8岁左右可达到成人水平。

IgA标准值位于760-3900mg/L 范围内。

IgA升高可能与慢性肝炎、本身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病等有关;IgA减少提示反复性呼吸系统感染、肾病综合征、免疫增强剂医治或怀孕中后期、本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3)IgM:IgM因其分子量最大,故也称巨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在血清Ig总量中约占1/10,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抗体,机体感染后最早产生IgM型抗体。

蛋白相关项目 临床意义

蛋白相关项目 临床意义

一.免疫功能:1.IgG 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

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

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IgG降低。

2.IgA 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

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

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3.IgM 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

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

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 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情况下,IgM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免疫球蛋白亚类检测及意义PPT

免疫球蛋白亚类检测及意义PPT
First published articles aboutAIPin 1995 by Japanese
IgG4相关疾病(IgG4-RD)
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 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 症伴纤维化的疾病。
•The birthday of a new syndrome: IgG4-related diseases constitute a clinical entity. Autoimmun Rev.
ug/ml
非常小 非常小 完全
非常短(15分 钟)
较小
ELISA ng/ml
中等
中等
部分
短(数小时) 较高
MeulenbroekAJ, ZeijlemakerWP. Human IgG subclasses: Useful diagnosticmarkers for immunocompetence, 2nd edition, CLB,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 2000.
血清IgG4对Ig4RD诊断价值
Ann Rheum Dis. 2014 Mar 20.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3-204907
血清IgG4升高的特异性?
淋巴瘤,结节病,系统性血管炎:EGPA、GPA,
过敏性疾病,CTD:RA、SSc、SLE、PBC、pSS:2-10%,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免疫缺陷等也可有血清IgG4的升高 约30%IgG4RD的病人血清IgG4水平并不升高:检测阈值, 检测方法,前带效应等
IgG亚类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HIV感染 (III和IV期) 放疗,化疗(骨髓移植)
IgG亚类缺陷
IgG2及IgG4的下降, 然而IgG1 和 IgG3可能上升

免疫学实验 免疫比浊(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免疫学实验 免疫比浊(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3 免疫胶乳比浊法
原理
选择一种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 粒,吸附抗体后,当遇到相应抗原时,则 发生凝集,单个胶乳颗粒在入射光波长之 内,光线可透过,当两个胶乳凝集时,则 使透过光减少。这种减少的程度与胶乳凝 集成正比,与抗原量成正比。
(a)带抗体的胶乳在波长之内可透过光线; (b)结合后,则形成光线衰减
2. 海德堡(heidelberger)曲线理 论
2 抗体的质量
(1)特异性高 (2)效价高 (3)亲和力高 (4)抗血清来源
3 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 pH 6.5~8.5
• 电解质 离子强度、种类(磷酸盐缓冲液)
4 增浊剂的使用
• PEG、tween-20等非离子型亲水 剂
• 作用:消除蛋白质分子周围的电子 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 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二)类型
1. 透射免疫比浊法 2. 散射免疫比浊法 3. 免疫胶乳比浊法
1 透射免疫比浊法
原理:
抗原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 (IC),当光线透过反应溶液时,由于溶液内复 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 少,免疫复合物量越多,透射光越少,即光线 吸收越多,可用吸光度表示。吸光度和复合物 的量成正比,当抗体量固定时,与待检抗原量 成正比。用抗原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可测出 待检抗原含量。

样本管吸光度
• 浓度=————————×校准液浓度(g/L)

校管吸光度
• 结果及讨论
– 检测报告 – 检测意义
实验二、免疫浊度测定 ——免疫球蛋白检测
实验步骤见说明书 IgG9.77g/L IgA1.72g/L IgM1.37g/L
沉淀反应
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对于维护人体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免疫球蛋白五项(IgG,IgA,IgM,IgD,IgE)是免疫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免疫球蛋白。

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系统疾病。

例如,IgG是机体内最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它参与体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其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诊断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

另外,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其水平的变化可以提示黏膜免疫功能的异常,常用于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诊断。

其次,免疫球蛋白五项在预防疫苗接种中起着重要作用。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以判断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

例如,IgM是早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对疫苗的初次免疫反应。

而IgG则是后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已经建立了长期免疫保护。

通过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评估疫苗接种的有效性,为预防疫苗接种提供依据。

此外,免疫球蛋白五项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某些疾病与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水平有关,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例如,IgE水平的升高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通过控制IgE的水平,可以减轻过敏的症状。

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与IgG的异常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调节IgG的水平,可以控制疾病的活动度。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意义上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其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未来,随着免疫球蛋白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的提升,相信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A、 B 、 c、 D组 血 清 中 I g E 、 I g G、 I g A 水 平 明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其 中以 c组的 I g E、 I g G、 I g A、 I g M 水 平 与对 照 组 相 比 , 升 高 最 为 明显 , 其 次 为 D组 。 A、 B两 组血清 I g E、 I g G、 I g A水 平 明 显 比 c、 D两组要低 , 差 异 有 统 计
D组( 肝硬化) 3 1 例, 并 选 取 同期 体 检 健 康 的人 群 4 O例 作 为 对 照 组 , 分 别 检 测 5组 人 群 血 清 中 的 免 疫 球 蛋 白 ( I g E 、 I g G、 I g A、 I g M) 水 平 。结 果 A、 B、 C、 D组血清 中 I g E、 I g G、 I g A、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 0 5 ) , 其 中 以 C组 的 I g E、 I g G、 I g A、 I g M 水 平 与 对 照 组相 比 , 升 高最 为 明 显 , 其 次 为 D 组 。结 论 可将 免 疫 球 蛋 白水 平视 为 一 种评 判 乙型肝 炎 患 者 肝 功 能健 全 程 度 的 重 要 指 标 , 并 在
义, 报道如下 。
Hale Waihona Puke 血 清 后 严 格 按 说 明 书 要 求测 定 I g E、 I g G、 I g A、 I g M。 1 . 4 统计 学 处 理 本 组 检 测 的数 据 采 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学 软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 0 0 9年 1 月至 2 0 1 1年 6 月 1 0 6例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点整理(下)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点整理(下)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点整理(下)混合,在补体参与下,使抗体形成细胞周围那些受到抗体分子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每一个空斑中央含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目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目。

细胞因子(CK):是由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有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细胞粘附分子(CAM):是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在包被有待测CK抗体的微孔板上,加入可分泌相应细胞因子的待测细胞,在有或无刺激物存在的条件下培养后,待测细胞向其周围分泌细胞因子,并被板上的特异性抗体捕获。

洗去细胞后用酶标抗体为一抗或二抗,分别做直接法和间接法。

所选底物应在酶促反应后形成不溶性产物。

一个斑点代表一个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斑点的颜色深浅程度与细胞因子量相关。

目前在细胞因子检测方面应用较多的是IFN-γ的测定。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现在认为,Ig与Ab没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常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Ig。

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一)年龄,年龄不同其血液中的Ig含量有一定变化,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来的IgG,故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近成人水平。

婴幼儿体液免疫功能尚不成熟,Ig含量低于成人,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区间见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Ig随年龄、性别、血型、种族及测定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各实验室需要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范围。

(二)多克隆高Ig血症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等患者的血清中,三种免疫球蛋白均可升高。

慢性细菌性感染如结核、麻风、慢性支气管炎等血中IgG可升高。

宫内感染时脐带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三种Ig均可升高,如SLE患者以IgG/A升高较为多见,类风湿性性关节炎患者以IgM升高为主。

临床免疫学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临床免疫学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第十七章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免疫球蛋白(Ig)的概述2.Ig测定及临床意义3.M蛋白的检测及意义4.冷球蛋白测定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概述一、概念1.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Ig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血液和体液(包括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多数Ig具有抗体活性,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并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2.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即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

所有的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二、免疫球蛋白的化学结构1.Ig的基本结构:Ig分子由4条肽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即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和几对二硫键连接成一个基本单位。

称为单体。

IgG、IgE、IgD及多数血清型IgA皆为单体,分泌型IgA为双体,IgM为五聚体。

免疫球蛋白分子H链的N端1/4处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各不相同,称为可变区(VH 区);H链C端其余部分的氨基酸,在种类和顺序上彼此间差别不大,称为稳定区或恒定区(CH区)。

L链N端的一半为可变区(VL区),其余一半为恒定区(CL区)。

2.功能区:Ig分子的H链与L链各区段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彼此相似球状结构,担负特定免疫学功能,称为功能区。

L链有两个功能区,称为VL、CL。

IgG、IgA的重链有一个VH和三个CH(CH1、CH2、CH4)功能区。

IgM、IgD、IgE的重链有一个VH和四个CH(CH1、CH2、CH3、CH3)功能区。

各功能区的功能各异,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L、CH是遗传标记所在;CH2有补体结合点;CH3能固定组织细胞;CH3和CH4还参加Ⅰ型变态反应。

3.Ig的水解片段:Ig分子可被许多蛋白酶水解,产生不同的片段。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本质上为动物蛋白,具备一定程度的抗体活性,一般在血浆中相对较多,在人体其他体液、组织液中同样有所分布,例如脑脊液、尿液中。

人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通常在γ-球蛋白中含量较多,可分成IgG、IgA、IgM、IgD、IgE五种。

免疫球蛋白在临床免疫检测中极为重要,可作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判断指标,为自身免疫病治疗方案的治疗提供依据。

1 什么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为四肽链分子,一边为相同重链,一边为相同轻链,中间通过二硫键连接,最终形成免疫球蛋白单体,结果形似“Y”字。

蛋白结构可分成可变区与恒定区,其中,可变区也称为V区,该区域位于免疫球蛋白分子N端的氨基酸,在排列方式和组成成分上差异相对明显,是决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重要因素。

恒定区也称为C区,该区域位于免疫球蛋白分子C端氨基酸,在排列方式和组成成分上有明显的恒定特征,可以介导免疫球蛋白多种生物学功能。

铰链区在CH1与CH2之间,脯氨酸相对丰富,体现出明显的伸展和弯曲特征,可以利于免疫球蛋白V区和抗原进行互补性结合,并使补体结合位点充分暴露,会在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

此外,还包括以下区域:(1)高变区。

该区域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组成成分变化可能性极大。

(2)互补决定区。

可以理解成高变区,指的是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位置。

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可分成以下类型:IgG(γ)、IgA(α)、IgM(μ)、IgD(δ)、IgE(ε)。

依照CL不同,Ig可分成两种型,也就是κ型与λ型。

多样性抗原的存在作为重要的外源因素,能够导致免疫球蛋白异质性,也是决定免疫球蛋白异质性重要的物质基础。

抗体异质性特点,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精细结构。

免疫球蛋白能够与对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本身也可能作为抗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血清型可分成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等。

同种型指的是同一种属个体免疫球蛋白分子共有抗原特异性标志,在免疫球蛋白C区,属于种属标志。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体液免疫主要涉及了抗体与补体系统,其中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血清中,也可出现在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其重要功能在于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组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球蛋白,可发挥抗体活性,免疫球蛋白类型及含量在不同疾病和感染阶段均有所差异性。

而补体系统可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感染中,并能够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以及放大系统。

1.什么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一组有着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处于体液、血清、外分泌液以及部分细胞膜上,检测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分析机体对不同细菌与病毒的抵抗力,判断机体在识别各类抗原侵入方面的能力。

免疫球蛋白可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血清和体液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因疾病而有所变化。

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波动可提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情况,联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可对免疫增生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进行识别和诊断,有利于为临床监控与预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根据不同的功能与理化性质,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分别是IgA、IgG、IgD、IgE、IgM。

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借助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进行检测。

血清中的IgA、lgG、IgM 水平较高,可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单向免疫扩散法完成检测。

IgE、IgD水平较低,多通过放射免疫(RIA)、ELISA、化学发光法、荧光偏振技术进行检测。

有文献报道提出,虽然免疫球蛋白能够暂时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受限,并且免疫球蛋白属于外来的异体蛋白,长时间反复使用不仅无法增强免疫力,甚至可能会引起自身抗体的形成。

2.什么是补体?补体系统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在监测病原体免疫及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补体是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糖蛋白,其不耐热,处于人类与脊椎动物组织液、血清以及部分细胞膜上,可以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感染防御反应中,并能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起到关键生物学效用的效应放大系统。

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和IgE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和IgE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和IgE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这两种淋巴细胞产生防御作用。

T细胞的作用是直接破坏或抑制;B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

抗体是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免疫应答效应产物。

在接种疫苗或者自然感染后,人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生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起到防御作用。

当身体处于正常状态时,如果被细菌或病毒侵入,通过抗体的作用,这些病菌一般可以被及时消除。

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存在于血清、体液、外分泌液和一些细胞膜上,也叫做免疫球蛋白。

人体至少有5种免疫球蛋白,各自具有不同的免疫学功能,包括IgM,IgG,IgA,IgD和IgE。

其中,IgG是最常见的抗体,是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占总量的70%~75%°这些免疫球蛋白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中及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免疫球蛋白的五大种类:免疫球蛋白对于抵抗外来入侵的病原体或者异物等外来性的抗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参考值:IgM0.5-2.6g/1;IgG7.0-16.6g/1;IgA0.7-3.5g/1;IgD0.01-0.04g∕1;IgE0.001-0.009g∕1oIgM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又称巨球蛋白,半衰期5-10天。

I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

是接种疫苗或感染病原体后最先产生的高效抗体,是免疫反应中的先锋部队,对发现早期感染意义非常大。

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IgM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蛋白,天然抗A与抗B血型凝集素、类风湿因子、冷凝集素等均属于IgM抗体。

IgM增高:见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巨球蛋白血症等;IgM降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蛋白丢失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皮肤大面积烧伤等。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Ig)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组具 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 二硫键连接而构成。
重链分为IgG,IgA,IgM,IgD,IgE. 轻链分为κ(kappa),λ(Lambda)两个类别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测定方法一般有 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ISA,免 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但临床常用单向环 状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 含量。
本周氏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免疫比浊法检测游离轻链
高敏感性:可达到5-10mg/L
高特于性
高检测速率 定量检测:可同时检测κ型和λ型轻链的水平以及两者
的比值,有利于鉴别诊断和监测病情的变化
Κ型游离轻链或λ型游离轻链中某一个指标浓度异常 增高和比值异常,常提示有单克隆类疾病,如多发 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轻 链沉积病等。
(二)临床意义
1.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特发性哮喘、特发性皮炎、过敏 性鼻炎等IgE常升高。
2.非变态反应性疾病,如IgE骨髓瘤、寄生虫感染等IgE升 高。
3.急性或慢性肝炎、SLE、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IgE可升高。 4. IgE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肿瘤及化疗药
物应用后。
与重链结合成免链称为游离轻链。
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 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血清中检出IgM,提示新近 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分泌型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沉降系 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 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16岁以上成年人IgG临床参考范围为: 0.4~3.45g/L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目录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生化指标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临床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临床

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的临床引言免疫球蛋白(Ig)是体内具备抗体(Ab)活性或者化学结构,是和抗体分子之间具有较高相似度的一种球蛋白。

健康人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分子等构成,免疫球蛋白即为免疫活性分子内的一种类型,任何一种抗体的化学基础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不是所有的免疫球蛋白均具备抗体活性。

当人体内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免疫球蛋白检查结果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本文主要对免疫球蛋白五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进行科普分析,仪提升广大群众的对其的认识水平。

一、免疫五项指标检查包括什么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查指标主要包括IgG,IgA,IgM及补体C3和补体C4,以上指标检测值上升或者降低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对一些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二、免疫五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一)IgA免疫球蛋白A(IgA)为血清内含量仅低于IgG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中占比10%~20%,主要分布于黏膜组织内,比如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

黏膜组织内有黏膜层淋巴组织,会生成IgA以规避部分病原的入侵,唾液、泪液及乳汁内也存在着部分IgA,忒别是初乳内其IgA含量很高。

IgA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血清型IgA,其二为分泌型IgA。

血清型IgA分布在血清内,血清IgA自身具备一些IgG与IgM的免疫功能,特异性IgA可以中和血液内的抗原。

分泌型IgA则集中分布在分泌液内,比如唾液、泪液及乳汁内,都含有一些IgA抗体。

既往已经有研究证实,分泌型IgA是机体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的一个主要抗体类型,所以其又有黏膜免疫抗体之称。

IgA无法通过胎盘,这就意味着新生儿血清中内没有IgA抗体,但是其可以经由母乳内得到分泌型IgA。

IgA具备抗菌、抗毒、抗病毒等功用,对支原体与部分真菌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检测IgA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到机体当前的体液免疫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多种疾病,体现出较高的临床价值。

血清IgA正常参照值为0.7~3.8g/L,IgA升高多见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疾病等群体;合并自身免疫病、输血反应、继发性免疫缺损患者等血清内IgA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

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签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

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

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明,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2)IgM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剂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5-2.6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