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泸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教案(2018新教材)

合集下载

第10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第10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些计算工具,是在祖先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而来的。

让我们穿越到二千多年前,一起经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吧!介绍:(1)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人用算筹计算。

古代的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约二百七十枚为一束,放在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摆弄。

别小看了这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

它们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2)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故需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算盘,算盘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3)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4)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5)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电子计算器,它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二、认识算盘1.引导回忆有关算盘的知识。

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对算盘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算盘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见过算盘,二年级的时候也学过,对算盘中“1颗上珠表示1个五,1颗下珠表示1个一”这一知识点印象应该非常深。

介绍:算盘的框内有一根横梁,梁上有小棍数根,称为档。

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2.算盘的作用。

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精选3篇)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精选3篇)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精选3篇)《计算工具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情景引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

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

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

(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四、拓展应用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计算工具的产生和计算器的使用A

计算工具的产生和计算器的使用A

计算工具地产生和计算器地使用A《计算工具地认识及计算器地使用》A案上海路小学黄雪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及例1例2,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地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3.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4.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地.5(1(21到.(1(2观察有什么不同.上面地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下面这样了,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地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地是十进制,所以算盘地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地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2.计算器.(1)计算器地使用非常地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地功能吗?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地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小结.(3)计算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用计算器计算比赛.三、利用计算器计算:386+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地.(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试试825-26×39l254+38×79319999×5=9999×7=9999×9=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地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地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五、练习做一做.练习30页地第11、12题.第11题用比赛地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六、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计算工具地产生和计算器地使用算盘计算器:。

计算工具的演变教案定稿

计算工具的演变教案定稿

计算工具的演变教案定稿第一篇:计算工具的演变教案定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计算工具的演变》教案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孙智信教学目标:1、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体验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课堂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验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创造源于需要,体验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小棒、算盘、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小报;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师:前几天我们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发现同学们对计算工具特感兴趣。

课前,我们围绕计算工具的发展展开了调查,同学们都收集了好多材料,有的同学还制作了小报。

现在我想以一个小记者的身份做个采访,在你调查资料,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生:远古时代的记数方法;古代算算筹、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

还有谁对这个内容感兴趣?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学习计算工具的演变,板书课题。

二、建立模型(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前后桌四人之间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下面我们就按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也来经历一下计算工具几千年的发展文化。

谁愿意先来汇报?全班汇报: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生:实物(石子)、结绳记数。

结绳是怎么回事?实例。

谁还有补充?很聪明的做法。

师:结合学生介绍板书。

师:远古时代人们就是采用这种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课件(四种记数方法)来欣赏几幅图片。

师结合课件解说:手指,今天也在用、刻痕、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鱼、小棒。

当时人们利用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登险峰知识与技能:1.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2.复习平方数的概念。

3.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4. 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闯关游戏的情境,复习旧知,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帮助小胖、小丁、小巧和小亚他们去登数学高峰,好吗?出示课题:登险峰二.探究。

1.复习表内乘法题。

(第一道山门)师:小胖他们四人来到山脚下第一道山门前,山门紧闭,只有正确解答上面的算式,山门才会打开。

山门上是些什么题?(独立完成,汇报。

)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8×8=5×5=4×4=6×6=7×7=9×9=生:他们的积都是平方数。

师追问:什么样的数是平方数?生:两个相同的因数相乘,得到的积是平方数。

(若学生说的不完整,教师引导)2.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道山门)师:做一做第二扇门上的除法题。

算一算1)师:28 ÷ 3 = 9……1这道题如何来验算呢?生:首先,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余数要小于除数。

其次,3 × 9 + 1 = 28师:所以,一般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先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再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来检查是否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们自己来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2)想一想它们的商和余数会有什么规律?(独立完成,汇报。

)观察发现:(1)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商相同,余数逐次增加1。

(2)左边通过逆运算得到右边的算式,等式右边逐次增加10就等于等式左边逐次增加1个9与1个1。

(3)可以运用右边的形式来检验左边的答案。

3.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第三道山门)5×8+15= 81÷9+46= 7×8-11=10×5+5= 37+18-0= 24÷8+52=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

有效利用情境激发数学阅读兴趣《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认识常见的计算工具,了解算筹、算盘。

2.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数,还常常把这些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为了计算得又快又准,就会借助一些计算工具。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数据的计算呢?提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从古代到现在,计算工具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同学阅读教材23页,从中找找答案吧。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器、台式计算机、电子计算器、电脑。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介绍工具、拓展视野1.算筹(1)认识算筹。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

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课件)(2)算筹计数。

那算筹是如何计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1页,“你知道吗?”学生汇报阅读情况。

现在就来看一看算筹是如何计数的?(课件演示)练习:说说算筹表示的数。

23 73(3)算筹计算。

我们刚才知道了算筹是怎样表示数的,那你们知道算筹又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呢?课件演示:23+73=96【设计意图:这里阅读点是“你知道吗”的内容,当学生通过课件认识算筹后,算筹是如何计算的,这个问题就引发阅读的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知识。

】2.介绍其它计算工具。

依次介绍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器、计算机和电子计算器、不断更新的计算工具。

小结:随着人类的发展,计算工具是不断的改进,人们使用起来也是赿来赿方便,计算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每秒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工具还会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如计算器、算盘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计算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掌握计算工具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工具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算盘等计算工具。

2. 学生准备:学习计算工具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如口算、笔算等。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讲解计算工具(10分钟)1. 教师介绍计算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清除键等功能键的作用。

2. 教师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如输入数字、进行运算、查看结果等。

3. 教师介绍算盘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珠算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方法。

三、学生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台计算器和一台算盘。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器的操作练习,如输入数字、进行运算、查看结果等。

3.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算盘的操作练习,如珠算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方法。

四、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时间等,让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计算工具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如计算尺、计算机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程度,包括计算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算盘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方法。

2. 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包括输入数字、进行运算、查看结果等。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

《计算工具的认识》 “计算工具的认识”章节分别阐述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原理与应用,并附有关于计算工具发展历程与现状的阅读材料。

教材通过大量直观图示,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运用及结构特点,旨在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常用计算工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熟知其基本功能,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

通过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借助计算器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到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越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并认识到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3、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入节约、环保等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

【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洞察例题中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计算器、算盘、课件学生:算盘◆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探讨了数字是如何产生的。

随着数字的诞生,计算数字的需求也随之出现。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人们创造了各种计算工具。

在此背景下,同学们事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

现在,请各位同学分享一下你们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课件第2页)阐述石头计数与结绳计数的方法。

2、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计算工具的源头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算筹堪称全球最早的计算工具。

约在六、七百年前,我国人民又研发出更为便捷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

有人认为,算盘便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可视为最早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问世,奠定了模拟计算的基础。

自冈特时期起,各类计算尺相继问世。

然而,直至20世纪中叶,计算尺方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所替代。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一系列卓越的科学家致力于机械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其中包括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等杰出代表。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工具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工具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计算工具演变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调查家人、朋友使用计算工具的情况,了解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案例亮点
1.跨越时空的教学内容设计
本案例将计算工具的演变历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古代的算盘到现代的计算器,乃至展望未来计算工具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跨越时空。这样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使他们在感受科技进步的同时,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计算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工具的演变历程、优缺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强调计算工具的发展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计算工具的发展趋势和背后的数学原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计算工具的便捷性,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本案例注重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计算工具的实用性。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问题导向

4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4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第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师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算盘、计算器。

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

二、学习新课1.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2)认识算盘。

这是一个算盘,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算盘的记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下图表示1~9各数。

说明:“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一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颗上珠和五颗下珠表示,也不用两颗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颗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

用食指拨去1、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提问:你能分别写出教材第24页算盘表示的数吗?展示:第一个算盘表示:602第二个算盘表示:534067第三个算盘表示:352158623.认识计算器。

全册教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全册教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全册教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本册数学教学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掌握二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数字1102. 数的运算3. 几何图形4. 测量5. 加减法6. 认识货币7. 时间与日期8. 数据处理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数学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字110,理解数的运算,认识几何图形,学会测量,掌握加减法,认识货币,理解时间与日期的表示方法,以及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加减法的运算顺序2. 货币的认识3. 时间与日期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1. 数字110的认识2. 数的运算3. 几何图形的认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如加减法的运算,讲解运算顺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如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几何图形的学习:通过观察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并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5. 测量:教授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角器,让学生学会测量长度、角度等。

6. 认识货币: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货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7. 时间与日期的表示:教授时间的计算方法,如小时、分钟的关系,以及日期的表示方法。

8. 数据处理:教授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结合教学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关键知识点,如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几何图形的特征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计算工具的认识》的教学教案

《计算工具的认识》的教学教案

《计算工具的认识》的教学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

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方案设计表格教师:课件、磁性小棒、算盘和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1、出示口算题,要求30秒钟内完成。

3×2 14+6 36÷3 15×6 210÷21 1354×3672、师:1354×367这么大的数目的计算,要在30秒内算完,你们感到怎样呢?3、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当学生遇到“ 1354×367”时,由于数目大无法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在短时内完成,这时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困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出计算器。

)二、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计算器?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①计算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2.7÷0.75,145+145+145??(探索特殊算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加数相同时只需按“=”键即可。

)(这里考虑学生对计算器已并不陌生,因此,课上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这样,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

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方便、准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六课时 计算工具的演变

第六课时  计算工具的演变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算盘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交流反馈学具准备算盘、计算器等。

培优辅差: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1)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

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

……“6”就用枝条“”来表示等。

3、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出示教具、学具------算盘②记数法: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4、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模板】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模板】

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表达千以内数。

3. 读千以内数1)看点图读数师:这张千数图不仅可以表示整百数,还可以表示其他千以内数。

(出示:342的点图)问:这幅图表示几?你怎么知道的?(出示267的点图)师:这幅图呢?把它写下来。

2)认识简图,会用简图表示数(演示→□□------······)师:这幅图是怎么变的?□和—各表示什么?师:用简图表示342。

3)(471)你能用简图表示这个数吗?4)用加式表示数的组成板:471=400+70+1342和267用连加算式怎么表示?抽生回答,两两互说,全班齐说。

生看书巩固新知.生两两互说。

抽生回答.从点图抽象到简图,是一个图阶段进入符号阶段的第二次抽象。

简图让学生能更方便更直观的表示一个数。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说怎样用图表式数让他们对数的组成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简图再到用加式表示数,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表示一个数.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巩固1.读出图片上的数据(853,350,803)2.含有0的数师:比较350和803,他们都有什么?读起来一样吗?3.练习:420,607,800。

4.写千以内数生自己说,两两互说,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含有0的数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明确0表示的含义。

教师可以利用用加式表示数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_教案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_教案教学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从算筹到计算器

从算筹到计算器

从算筹到计算器教学目标:1、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

2、认识算筹、算盘,感受到计算工具的发展。

3、知道算盘和新型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教学重点:知道算筹表示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1、学生交流相关的信息。

2、教师作简要的概括。

我国祖先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算筹这一计算工具,用小竹棍表示不同的数。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不断探索,发明了珠算,继而取代了算筹,并传到了西方。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积累,计算工具不断更新,英国人甘特发明了计算尺。

德国、美国、日本相继发明了机械计算机、程控计算机、微型电子计算器,这些计算器使用至今。

二、 认识算筹。

1、算筹的纵式和横式。

纵式:横式:1 2 3 4 5 6 7 89 2、用算筹表示数。

(1)、教师报一个数,学生摆一个数。

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小结:从个位起,按数位顺序依次纵横相间。

用空位表示0。

三、认识算盘3、出示算盘,介绍算盘的结构。

框、梁、档、定位点、上珠、顶珠、下珠、底珠。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用空挡表示0。

教师演示:拨3、5、7、9、10等。

(教师指导指法:拨上珠用中指、拨下珠用拇指和食指)。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练习。

师:能不能用算筹或算盘来计算。

四、尝试计算1、用算筹计算452+367你是怎样算得?从高位算起,452先加300、再加60,最后加7。

2、算盘计算452+367先在算盘上拨上一个加数452,从高位加起。

百位4+3=7,十位5+6=11,1进到百位,十位剩下1,个位2+7=9。

a)哪一种计算起来方便?算盘计算起来方便。

3、再计算7621+984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后记:《从算筹到计算器》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因此我在教学时尝试以计算工具的文化发展史为纽带,营造了一种数学文化的氛围,并让学生在文化的演绎过程中充分的体验、感悟、思考、创造,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现在人们常用计算器来计算,既快捷,又精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方便。

但是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

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式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放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负数出现后,算筹分为红和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运算工具。

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它计算数目较大的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算盘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计算器的主要结构特征。

例如,拨动算珠,也就是向算盘输入数据,这时算盘起着“储存器”的作用;运算时,珠算口诀起着“运算指令”的作用,而算盘则起着“运算器”的作用。

当然,算珠毕竟要靠人的手来拨动,而且也根本谈不上“自动运算”。

除中国外,其它中古的国家亦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工具发明,例如罗马人的「算盘」,古希腊人的「算板」,印度人的「沙盘」,及英国人的「刻齿本片」等。

这些计算工具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是透过某种具体的物体来代表数,并利用对物件的机械操作来进行运算。

比例规:伽利略发明了「比例规」,它的外形像圆规,两脚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开合,是利用比例的原理进行乘除比例等计算的工具。

纳皮尔筹:15世纪后,「格子算法」通行于中亚细亚及欧洲,纳皮
尔筹便是根据了「格子算法」的原理,但与格子算法不同的是它把格子和数字刻在「筹」﹝长条竹片或木片﹞上,这便可根据需要拼凑起来计算。

计算尺: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

1620年,E‧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

1632年,奥特雷德发明了有滑尺的计算尺,并制成了圆形计算尺。

1652年,R‧比萨克制成了有固定尺身和滑尺的计算尺。

1850年,V‧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游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广泛采用。

机械计算机:机械式计算机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

席卡德﹝1623﹞是最早构思出机械式计算机,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1623,1624﹞上描述了他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但并没有成功制成。

而能成功创制第一部能计算加减法的计算机是
B‧帕斯卡﹝1642﹞,在1671年,G‧W‧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是长1米的大盒子。

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机,并风行全世界。

于17世纪末,这种计算机传入了中国,并由中国人制造了12位数的手摇计算机,独创出一种算筹式手摇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

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并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所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

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机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机。

在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 ‧比林斯发明了电动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能机械化地处理数据。

后来他们更开创了第一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

因此人类便一直想发明一种“神奇的机器”,这个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数学家身上。

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自动运算的计算器,是1822年由英国数学家巴贝其发明的。

是以蒸汽为动力代替人类进行具体运算。

20实际上半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发明了不少电器型计算器,进一步为巴贝其的梦想实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1944年,美国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制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动数字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并由于二次大战的迫切的军事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仪与计算机」﹝ENIAC﹞,由J‧W莫利和J‧P‧埃克特等主要设计,而J‧冯‧诺伊曼亦曾参与改进工作。

ENIAC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

在ENIAC产生之前,英国的A‧M图灵已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理论,并探讨了制造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可能性。

1943年实际上制造出破译密码的计算机,但由于军事保密,外人未知其详。

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与数学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改进,为计算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数学的发展对设计及研制新型的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在40多年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使用的
元件亦已经历了四代的变化。

包括第一代的电子管、第二代的晶体管、第三代的集成电路、及第四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3年底,中国制造了亿次「银河」计算机,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