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东军费论述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
光山二高分校高三往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一、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之后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部分错误,包括定语、状语或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
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1原文[唐]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1],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3],去死肌,杀三虫[4]。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5],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6]。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8],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9];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11],视其缶[12],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3]。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4]。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2注释[1]啮(niè聂):咬。
[2]腊(xī西):干肉。
这里作动词,有“风干”之意。
[3]大风:麻疯病。
挛踠(luánwǎn峦宛):一种手脚拳曲不能伸直的病。
瘘:颈部肿烂流脓。
疠:恶疮。
[4]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有关部分即得病。
[5]太医:唐代设太医署,有令二人,其下医师为皇室治病。
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安史之乱的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次剧烈社会动乱,从公元755年开始,至763年结束,历时近十年。
这场动乱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皇帝在政治上偏爱皇后杨贵妃,致使杨贵妃亲属集团掌握了朝政,导致政治堕落,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以下是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一、叛乱的原因1. 政治腐败:唐玄宗在政治上偏爱杨贵妃,致使杨贵妃的亲属集团掌握朝政,权倾一时。
这些宦官和杨贵妃一族利用职权谋取利益,强迫百姓交纳过多的赋税,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
2. 军费开支:唐朝自开元年间开始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大兴土木进行城池修筑,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庞大,因此军费支出也不断增加。
而当时唐朝的赋税和财政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备开支,导致国库储备日益减少。
3. 人口流失:为了避免战乱,许多外地百姓都聚集在唐朝的中原地区。
而这些人口的增加使得地区的耕地越发不足,同时也加剧了粮食和物资的匮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政府不得不通过增税、征兵等方式来解决,这导致了更多的人口流失,百姓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
二、叛乱的过程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朝的边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之后,开始谋划叛乱。
安禄山拉拢周围的军队和各方势力,最终在755年发动了叛乱。
起初,安禄山军仅仅是为了攻占河北一带的重要城市,但很快他们就向东南方向进发,侵占了唐朝首都长安,掀起了全国性的叛乱风潮。
2. 史思明叛乱: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下,因为功劳赫赫,被任命为北方的节度使。
不久之后,史思明也开始策划叛乱,他的部队跨越黄河,攻占了洛阳和东都,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另一支主力军。
3. 抗战与平定:叛乱开始后,唐朝百官和有志之士纷纷响应,组成了“剿安”的大军,和叛乱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经过几次的战役,唐朝军队最终击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安史之乱也在763年被平定。
三、叛乱的影响1. 经济衰退: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许多城池和农田被毁,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损伤,物资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
二二、地方行政机构 P51
特点:二级——虚三级制——实三级制
三、监察机构:御史台——天子耳目
监察的机构和对象有所不同(略) 类似于特务机构的监察;中央机构的日常监察;巡视地方 的监察;百官考察性质等 勾检制度:行政勾检和财政勾检
第二节、法律制度
一、唐代的礼制 源于“周礼”
《周礼》是中国的一部古代官制典籍,写作年代是春秋时 期(前770年~前476年),而全书的补充定型则是在战 国时期。内容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 无不有义。本习被列入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之一。
厩库篇 28条 擅兴篇 24条 贼盗篇 54条 斗讼篇 60条 罪律 诈伪篇 27条 杂律篇 62条 捕亡篇 18条 专则 断狱篇 34条
十恶
谋反 谋大逆
谋危社稷 谋毁宗庙山陵宫阙
大不敬 不孝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 (包括过失犯罪)
忤逆于直系尊长
谋叛 恶逆 不道
谋背国从伪
不睦
谋杀或殴打尊长
不义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 内乱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 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 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 于府,将归于朝”。
唐发兵鱼符
《唐律疏议》卷一六《擅兴》 :
“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 丁 ”。
二、募兵制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
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 越严重。 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
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 是募兵制。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 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开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 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明 年,更号曰‘彍骑’”。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中国历史上公务员最少的朝代《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现代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唐朝似乎是一个古代版本。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
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
1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朝全免,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这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的空前繁荣,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一政策,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很可能的情况是,政府贷出的“公廨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
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唐太宗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防阁”),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
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了广征税赋。
贬之者则认为,这是对富有家庭的一次强制性的制度盘剥,它虽然比汉武帝的算缗令温和一些,不过本质却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对全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富户很可能以类似利率放贷给一般平民,从而导致全社会资金流通成本的抬高,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其结果是“富户既免其徭,贫户则受其弊”。
《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第五琦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第五琦,京兆长安人。
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
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
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
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
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
”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遂收所陷之郡。
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
”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寻拜殿中侍御史,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促办应卒,事无违阙。
于是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
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
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初,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行用之。
及作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与乾元钱及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
既而谷价腾贵,饿殣死亡,枕藉道路,又盗铸争起,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
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长史,既在道,有告琦受人黄金二百两者,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期光以为此是琦伏罪也,遽奏之,请除名,配流夷州,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
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入迁太子宾客。
属吐蕃寇陷京师,代宗幸陕,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充关内元帅副使。
未几,改京兆尹。
车驾克复,专判度支,兼诸道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
又加京兆尹,改户部侍郎。
前后领财赋十余年。
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
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译文:第五琦是京兆府长安县人。
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史名词解释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1)
唐代政治经济政策一丶帝国初期政策措施1.唐初武德年间由于自北魏,隋以来关中地区均田制相对巩固,同时又是府兵集中地区给了唐以扫平隋末动乱的资本,统一后高祖实行改革主要革除隋炀帝虐政,经济方面在武德二年颁布“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
”《资治通鉴》。
至武德七年全国基本统一,又重新颁布了均田令和赋役令,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一定作用,同时制定新律,社会渐趋稳定,不过武德时期,阶级矛盾仍然是尖锐的,当时户口“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贞观政要》。
社会经济一时难以恢复,而唐帝国统治真正的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是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实现的。
总体来说武德年间主要成就就是平复隋末动乱,经济方面仍是比较荒凉的,只是为贞观铺下了基石。
2.贞观在此之前首先讲太宗继位之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影响了太宗一生,甚至影响其施政不可不谈,事实上关于太宗一生之污点的言论一直存在,不过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件普普通通无足轻重的事变争位而已,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并无甚惊奇。
然几百年来以此评判太宗之人不在少数,之所以如此乃因为太宗一生之成绩相当辉煌,人性的弱点就是每当可以揪出圣人名人之短处缺点便自觉满足,皆是如此,此事抛开不谈从秦王府多能臣良将来说侧面反应李世民能使众人归于一心为己所用,此霸业之始也其余二人皆不足道。
之所以用词篇幅赘言是希望诸位能正视太宗之成,否则所述皆不入诸公之耳,或以成王败寇之目光亦无不可,因为胜者必有其错综复杂之原因非一言一语可道,我更看重成绩同时太宗的魅力是我推崇其之重。
“太宗继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袭扰,州县骚然………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贞观政要·政体篇》。
贞观四年以后并东突厥北方边患已除,适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侍,或发时有贈遗,此皆昔未有也。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实用
例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 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 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 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 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 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 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者在选择题中设误的常用手段 2、熟悉在选择题中设置干扰项的常见类型
学习方法
练-析-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论述类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 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 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 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设误方法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3【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
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
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
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
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
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
唐朝兵器和军政
唐朝兵器和军政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这个阶段,汉民族的构成基本定了下来,而原来横行欧亚大草原的突厥实力被逐出中国的实力范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也达到鼎盛阶段。
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之多得无法计数,而此时,作为国家国防基础的军队又是装备了些什么武器呢?军队的编制是怎样组织的?作战样式又是怎样开展的?这就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地方。
一.唐代兵制唐朝军队的编成主要来源于府兵。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简单的说就是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当时政府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则以向政府缴纳赋税和服兵役、徭役为代价。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贞观十年(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个。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
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以营为基本单位。
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
折冲府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唐后期河朔财政发展浅析
M文史纵横丨W唐后期河朔财政发展浅析王振辉(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上海 200234)【摘 要】 河北地区自身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大运河的开凿进一步的优化的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这为河朔地区的割据奠定了不错的物质基础。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中央实施的“两税法”虽然在河朔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财富分配的“三分法”原则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藩镇在财政上对中央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
黄巢起义打破了唐末的政治均势,河朔藩镇逐渐沦为了各大割据势力的附庸,独立的经济地位逐渐丧失,最终结束了自己长期割据的历史。
【关键词】 河朔三镇;割据;两税法;三分法;黄巢起义一、河朔地区的地理与财政条件河北一带拥有非常特殊的地理文化特点:东边是辽阔的大海,西靠太行,北部是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脉,中部则是辽阔的华北平原,整个地区的地形呈现出一个向南开放的簸箕形格局。
由于她的北部直接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接壤,南部又向中原文化极为典型的齐鲁大地敞开,所以这一地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碰撞非常激烈的区域。
河北多样的地理条件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而且辽阔的华北平原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资料。
战国时期苏秦将称为“天府”: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徐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南有雁门、碣石之饶,北有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朴枣栗矣。
此所谓天府者也。
[1]然而,河北东西限于山海,北部常常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而且河北朝南开放,向南部发展虽然容易,但是退却无险可守。
这样的地理条件造成战略纵深的不足,注定其很难与政治中心在关中的中央王朝相抗衡。
华北平原的地势西高东低,且东临大海,由于海水倒灌现象造成的东部平原的盐碱化状况比较严重,所以河北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比较恶劣。
随着隋炀帝对永济渠的开凿,东部地区盐碱化的问题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整个河北地区的农耕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简述唐代两税法的内容
简述唐代两税法的内容唐代的两税法是唐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种税收制度,分为赋税和粮税两个部分。
这一制度在唐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赋税是对土地和人口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田赋和户赋。
田赋是对土地面积进行征税,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和产量来确定税额。
户赋是对每户人口征收的税收,按照每户人口的数量来确定税额。
赋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稳定,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财政收入。
粮税是对农业生产中的粮食进行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租庸调和身丁钱。
租庸调是对农民按照田地的产量征收的税收,农民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粮食作为税收。
身丁钱是对每个成年男性征收的税收,农民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的比例提供劳动或支付相应的金钱。
粮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灵活,主要目的是调节农业生产和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
唐代的两税法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土地和人口进行征税,国家能够稳定地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于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军队的维持。
同时,赋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稳定,使得农民能够预测和计划税收,减少了不确定性,鼓励了农业生产和发展。
粮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灵活,能够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这一税收制度为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然而,唐代的两税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赋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稳定,使得富人和贫人的税负相对不公平。
另一方面,粮税的征收标准相对灵活,容易受到地方官员的操纵和腐败,对农民造成不公平的负担。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加剧,成为唐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唐代的两税法是一种重要的税收制度,对唐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河东盐池神庙
河东盐池神庙作者:马云霞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6期马云霞盐池神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城南卧云岗之上,面盐池,背禁墙,为专祀河东盐池之神而建。
庙宇风格独特,建筑宏伟庄重。
2013 年5 月,盐池神庙连同盐池禁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河东盐池一名解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面积130 平方公里。
在古代被分东西二池,东池属安邑县,西池属解州管辖。
早在五千年前就被先民开发利用,并专为河东盐池造就一个字叫“盬”,其盐是不需要人力加工而自然天成的。
河东盐池神,最早称之为盬宗,唐代以前盐池附近建有盬宗祠。
隋唐以后,河东盐池归官营,盐税成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史书记载,唐大历年间(766 年~779 年),河东盐池每年税收达150 万缗,约占当时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官府认为,盐池丰产是池神保佑的结果,因而盐池之神开始受到朝廷的重视,并被纳入国家祀典。
据庙内唐代碑载,唐大历十二年(777 年)秋,当地一带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兼知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崔陲组织盐工疏理渠道,加强堤防,使得河东盐池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并且池生红盐。
当时户部侍郎韩滉借机面奏皇帝,称是“神赐瑞盐”,是国家富强的吉兆,奏请朝廷对盐池之神进行褒奖。
唐代宗李豫册封河东盐池为“宝应灵庆池”,盐池之神为“宝应灵庆公”,改盬宗祠为“灵庆祠”。
唐代宗建中年间(780 年~783 年),礼部尚书韦纵知河中院,认为盐池神祠位置偏僻,祭祀不便,便在卧云岗上勘址新建“灵庆祠”,开殿设像,碑载当时神殿“容卫毕备”,庙宇初成规模。
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耀州观察使王仲千在盐池周围修建护宝长堤,使池盐在大灾之年又一次大丰收,宋徽宗赵佶认为这是池神佑护的结果,便诏封解州、安邑两池之神,东曰“资宝公”,西曰“惠康公”。
北宋大观二年(1108 年),更进爵为王,同时在解州、安邑两地建神祠进行奉祀。
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
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中,人员编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的军队主要是由士兵和军官组成的。
在唐朝,士兵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征兵、赋役和户口兵等途径。
征兵是指政府通过选派文官或武官到各地进行挑选士兵,征集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士兵。
赋役是指在户口调查时,将适龄男子中的一部分征发到军队中服役。
户口兵是指将户口较多的家庭中的男子征发入伍。
在实际征兵操作中,唐朝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军队的人员编制完整。
军官是唐朝军队中的领导者,主要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
文官军官主要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而武官军官则主要负责作战指挥和战斗任务。
唐朝的将领多为武将出身,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统帅才能。
唐朝政府还设立了军事考试制度,对武将士官进行选拔和晋升,确保军队中的人才选拔合理。
二、军事组织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京师禁军和地方驻军两大体系。
京师禁军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主要由禁军、神策军和马步军组成。
禁军是唐朝皇帝亲自统领的精锐部队,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帝的人身安全。
神策军是由天兵、水军和步兵三军组成,主要负责京城的警卫和军事巡逻任务。
马步军则是以马步军为主的一支快速机动军队,负责战时的迅速响应和战场机动。
地方驻军是由地方官员统领的地方军队,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维稳和边防巡逻任务。
地方驻军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
地方驻军的编制和管理也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地方驻军的编制合理,任务明确。
三、兵役制度唐朝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律令制兵和户口兵两种形式。
律令制兵是指按照法令和制度征发士兵入伍,确保军队的编制完整和战斗力强大。
唐朝制定了一系列律令,规定了征兵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等具体内容,对征兵入伍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律令制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户口兵则是指依据户籍登记,从户口较多的家庭中征发适龄男子入伍。
唐朝的户口兵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兵役制度,通过户口调查和征发,确保了军队的人员编制充实和战斗力强大。
唐朝兵器和军政
唐朝兵器和军政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这个阶段,汉民族的构成基本定了下来,而原来横行欧亚大草原的突厥实力被逐出中国的实力范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也达到鼎盛阶段。
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之多得无法计数,而此时,作为国家国防基础的军队又是装备了些什么武器呢?军队的编制是怎样组织的?作战样式又是怎样开展的?这就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地方。
一.唐代兵制唐朝军队的编成主要来源于府兵。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简单的说就是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当时政府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则以向政府缴纳赋税和服兵役、徭役为代价。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贞观十年(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个。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
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以营为基本单位。
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
折冲府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唐代的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唐朝再度统一中国,经武德贞观之治,重行均田制,并建立了唐代的新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唐代的农民生活,可以分做光明的和黑暗的两面来说。
唐代的农民,在安史之乱以前,生活相当安定而富庶。
最重要的是租役的负担很轻,譬如唐初所实行的“租庸调”制,这种制度,都是减轻负担,给人民以方便。
当时除了“租庸调”之外,地方上也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唐初不征收盐税、茶税,不禁酒,只要国家太平,没有战事,一般农民的生活是安定而富裕的。
所以史称贞观之治是:“外户不闭,行旅不贲粮。
”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到开元、天宝之际,达到一个最高点。
因民生之安定,而人口繁荣,物价低落,贞观四年的米价是一斗三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价每斗十钱,安史之乱后,代宗时的米价上涨到每斗一千钱以上。
各地仓储皆满,一个小小的州城,户口就有十几万人,想见其民生之富庶,所以杜甫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事,稻米流脂粟米百,公私仓廪俱丰实。
”元结也有诗咏当时的农村生活:“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当时人民不仅平日生活安居乐业,旅行也很舒适。
四处路边都有酒肆旅店待客。
杜甫描写秦州通西域的驿亭说:“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不过这种繁华和舒适,经安史之乱而全面破坏。
以后农村便日益艰难,民生也日益凋敝了。
(一)均田制甲、XX的规制唐代成丁之年的规制凡三变,逐次缩短其年限。
丁年即役龄,唐时最初为四十年的役龄,缩短为三十八年,在缩短为三十年。
唐初至开元时,二十一岁为“成丁”;天宝三年更定二十三岁为“成丁”;广德元年更定二十五岁为“成丁”。
乙、授田的规制1、唐初规定,一般百姓,丁男给田一百亩(即一夫一妇),一百亩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年老及残疾者,只给四十亩,守寡的妻妾给田三十亩,如改嫁,增加二十亩“永业田”。
总之,以二十亩为“永业”。
“永业田”作为固定的私人财产,死后传授与承户人(继承者),口分田则收入官府。
唐朝中央财计组织制度
唐朝中央财计组织制度
唐朝中央财计组织制度是指唐代时期,负责管理和监督国家财政的中央机构和相应制度。
唐代的财政组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太府:太府是唐代的财政总机构,直接隶属于宰相。
太府的职责包括管理国家的财政、军费、徭役和货币等事务。
太府设有丞相、太府卿等官职,负责具体的财政管理工作。
户部:户部是太府的下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口、田地、税赋、赋役、仓储等方面的管理。
户部设有尚书令、户部侍郎等官职,通过户部的组织,财政政策得以执行。
度支、度支郎中:唐代的度支部门负责军费开支,包括对军队的薪饷、装备、军需等方面的财务支持。
度支和度支郎中等官员负责具体的军费预算和支出。
刑部、刑部郎中:刑部在财政体系中的职责包括研究货币政策、管理铸币、监督商业和市场等。
刑部与度支等协调,以保障国家财政的平稳运行。
这些机构在唐代的财政管理中协同工作,确保了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这样的组织和制度,唐代的财政状况在不同时期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在历史演变中也发生过一些变革。
1。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军队体制编制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
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
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诸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
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
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
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
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oo里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
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方案-唐代屯田、营田费用与效益的量化分析——以官营粮食生产为中心
唐代屯田、营田费用与效益的量化分析——以官营粮食生产为中心'\xa0\xa0\xa0\xa0根据上述参数,现分别将唐代部分地区、特定时期的屯田营田的生产费用及当地军粮的转输费用、和籴费用试算如下。
\xa0\xa0\xa0\xa0例证一:武则天时期甘州屯田的生产费用与和籴费用估算。
\xa0\xa0\xa0\xa0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其时“凉州粟麦斛至数千”(注:《旧唐书》卷九十七,《郭元振传》。
)。
假定凉州所属的河西节度管兵为天宝时期的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匹,(注:《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一》。
)以每人年食粮7.2石、马每匹年食粟27石计,(注:《大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尚乘奉御执掌条“春冬日给稿一围,粟一斗,盐二合。
秋夏日给青刍一围,粟减半。
”)则河西兵马年需粮料共约105万石。
以每石数千,假定为4贯计,若军粮全部靠籴买,则需支出和籴费420万缗;若籴买一半,尚需210万缗;若籴买四分之一(26.25万石),也要费钱105万缗。
由于政府所拨军费有限,只靠高价籴买实难满足军需。
因此,郭元振遂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
那么,第一年屯田的生产费用是多少?\xa0\xa0\xa0\xa0《新唐书》卷一百七《陈子昂传》记垂拱二年(686)甘州四十余屯,“岁取二十万斛”,平均亩产一石。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黑齿常之传》载,高宗调露年间(679-680)于河源“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平均亩产二石。
假定李汉通所开屯田全部为军屯,其总数仍为垂拱年间的40屯200000亩,以150亩配牛1头为准,共需牛1333头,每牛一头配耕犁一具。
假定每头牛年值267文,耕犁年值50文,牛犁1333头具的年度总费用约为422561文。
\xa0\xa0\xa0\xa0人耕70亩,200000亩需军士约2857名;每人各配锄、斧、钢镰一把,共2857套;锄、斧、钢镰各一把的年费共约29文,则农具的年度总费用约为82853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河东道为时人称誉为国之北门,地雄兵众户,深为唐朝廷所重视。
然而中唐以后,河东节度之实况与唐前期相比己大为逊色. 所谓大镇雄藩、精甲十万等称号已受之有愧。
且不说具兵额难及十万,就连治下州—县也变得久己残破;乾符年间,河东以延资库供粮边镇的事实,证明建中前后西北边镇于北都市粮供军之情景,己成明门黄花;元和之后,河东节度以民困库虚,州残俸薄的形象. 在不少唐人的记录中,较隋时、唐前期河东库贮数千万之盛况. 显见其破落之轨迹。
大镇何以衰落的因素可能很多,但河东东军额居诸镇之最,难逃其咎。
面对河东军费沉重之现状,唐朝廷一改“统筹兼顾”的体制,只是偶尔以粮食、器甲、马匹、俸料等补给其阙,但河东依前地同比远. 诸种证据凸显了—个事实:显然河东之残破牵累于巨额军费,造成中唐以后河东诸州残破之原因,也与军费管理体制的前后变化相关。
一“天下雄镇”的衰落《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太原府》:“河东最为天下雄镇,犄角朔方。
自注:河东节度管理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衣赐一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诸书记载天宝初年河东军费时,多与此同,独《通典》卷6 《赋税下》,记为:“自开元中及于天宝,开拓边境.......每岁军用日增。
”社佑于此分到诸军费支出,其中河东节度:籴米粟40万,给衣40万,别支计50万疋段,馈军食50万石。
前三项合计130万疋段,与上引李吉甫所言之126万稍有出人,恐为分项记录时不计余教而总计时略言大数等情况有关,由此可窥见天宝初年河东军费支用之大概。
李吉甫言河东为天下雄镇。
时人办有相似记载,令狐楚在《为郑詹尚书谢河东节度使表》等文中言:“太原守在北门,地方千里,丰沛故壤,陶唐遗人,合求勋贤,膺此委任。
”梁肃也认为河东是“北门宴闲,夷夏是赖......国家之丰沛,天下劲兵所处。
”丽正殿学士韩覃疏中言河东:“劲锐强兵,尽出于是。
”又曾任河乐节度掌书记的李德裕其所作《掌书记厅壁记》记载:况河东精甲十万,提封千里,半杂胡骍. 遥制边朔,惟师旅之威容,为列藩之仪表。
等等。
从这些略带夸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河东之所以可称“大镇”,有几个原因,即所谓据边守险、兵强马壮,其中以兵众马多为主,但其所管将士是否如李德裕所言有“精甲十万”,尚待斟酌。
宋人王应麟引“张洎曰:唐......郡国军额,除河朔三镇外,太原、青社各十万,汾宁、宣式各六万,滁徐荆扬各五万,宣襄寿镇海各二万,现察团练据要害之地者,不下万人”。
张洎之言不知所据为何,其言河东军额为十万,正与李德裕之言相合。
唐人在许多场合也有类似提法。
似乎河东兵额十万证据确凿,可信无疑。
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史书于此多有抵触。
大历贞元之间,长孙某、李繁记其时宿兵十万,时任河东节度使的马燧对组建此道军事力量有过不小的措置,“太原承前政鲍防,百井败军之后,兵甲寡弱. 燧乃悉召将吏牧马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卒,教之数月,为精骑......居一年,陈兵三万,开广场以习战阵,教其进退坐作之势。
”马燧于大历十四年(779年),至贞元三年(787),任河东节度使. 其时河东实有兵三万,非十万。
再者,据崔元略、李德裕记,贞元元和之间,河东兵额也非十万,检《新唐书》卷170 《王锷传》“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 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
锷能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
”王锷在元和五年(810年)到十年(815年)间,任河东节度使,其时河东兵由三万增加到五万,己称能政,与前揭诸议沦,述作不合。
至于王锷何以在岁余之内,使河东马匹由600匹增加到5000匹,史无明文,参《新唐书》卷146 《李栖筠附吉甫传》元和八年,“以江淮甲三十万给太原,泽潞军,增太原马千匹,由是戎备完整。
”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年)给太原甲30万,马1000匹,正是王锷在短时间内“器械精利,仓库充实”的内幕。
河东在唐时为国之北门,号称雄镇,但并非如诸家所言,有精兵十万,实际兵额在天宝之后在三万到五万左右,清人吴廷燮在其《唐方镇年表. 旧序》中记:河东、宣武,号称大镇,究厥地影,如今一道;江西、福建,即今一省,而置观察,号为小镇,并汴戎士皆诩十万. 洪、福、潭、越不过万人,盖以此也。
实则大镇厥军五万,此外节度率皆率领三万。
吴氏对大镇十万之说提出怀疑,颇具卓识。
他认为并、汴为大镇,与前引宋人张洎之太原、青社,有所偏重。
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河东为唐时大镇。
如果青社是指平卢淄青,则在元和末已分成三镇,使其大镇地位因此而削弱。
至于并、汴之顺序,唐宣宗时河东节度使王宰重赂权幸,求同平章事领宣武。
周墀奏言:“天下大镇如并、汴者才几,宰之求何可厌?”同其他人一样,周墀、王宰都认为并、汴是大下大镇。
但王宰以河东节度身份厚赂求领宣式,其二者之地位高下己非常明显。
唐朝廷天宝时定河东节度之军粮预算额为年50万石。
衣赐为125万段,其后河东诸项军费不记载于史,上元中,河东节度使王思礼,“储军粮百万”,于是“奏割其半送京师”,司马光也记其事:“初,王思礼为河东节度使,资储丰衍,赡军之外,积米百万斛,奏请输五十万斛于京师。
”不管这次进奉是否实现,王思礼所定之留、送标准各为50万石。
并非没有根据。
参照元和时,唐朝廷军用不足,使盐铁副使程异讽江淮诸道进奉,淮南节度使李墉,乃大籍府库,一年所蓄之外,皆贡于朝。
李墉的进奉原则是. 留足本军府一年的经费,剩余上供。
恐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留其半也与此例类似。
诚如是50万石应是河东将士一年的军粮用度。
主要的区别是:天宝年间,河东军粮由度支配给,而此时河东需先留足本道,方近羡财。
此外,其他项目是否也如天宝初,不得而知。
中唐以后西北诸镇军粮,一度曾于北都市取,《新唐书》卷53《食货三》:“初,度支岁市粮于北都,以赡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之军。
费钱五六十万缗,溯河舟溺者众。
欧阳修等史臣将此事系于建中之前,必有所据。
建中元年京兆尹严郢也提到丰州军:其粮谷从太原转饷漕运,价值至多。
可知建中之前,西北诸军粮谷来自河东,这种格向贞元中仍然维持着。
《册府元龟》卷498 《邦计部·漕运》贞元八年(792年)五月. 郑克钧为灵夏二州运粮使,又于胜州溯河运云、朔米万余斛。
也是运代北云、朔粮供应灵夏军队。
河东供军使每年采所管胡落池盐1.4万石供应振武、天大德两军及营田水运官健。
“自大中四年党项叛扰,馈运不通,供军使请权市河东白池盐供食。
其白池属河东节度使,不系度支,同样也是把从河东白池收购来的盐用来供应西北诸边军。
京兆水运使与代北水运使都置在雁门郡(代州),如果是同职司的名称演变,也许是同院异称,或字近而误。
到唐末,此种格局逐渐有所改变,最明显的是所运军粮来源已非仅限于河东。
《唐大诏令集》卷72《乾符二年南效赦》:河东向管延资库斛斗五十万石,……宜令本道节度使点检,除道路与边镇接近,缓急勘(堪〉般充军粮者,即且准前。
延资库在大中二年(849)之前称备边库,其经费来源是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送纳,葛承雍先生对其已有研究,乾符二年在河东之延资库管斛斗50万石,正与前论河东军粮额相合,此粮并非专为河东军而储,故其言供边镇军粮,恐应包枯西北边诸军。
这也说明,没有三司的筹备,仅靠于北都市粮而供西北诸军已难完成,唐朝廷为保证此条供馈军粮线路,必须要建立稳定的粮源,延资库或许为此而设。
在乾符中唐朝廷收纳三司之粮,储于河东延资库的事实,反映了河东和籴粮食已经不能满足北边诸镇之需求,甚至于自顾不暇,诸种情况已经说明河东已无余粮可供他镇了,较建中之前,西北边镇每岁市粮于北都之情景,有所不同:更与天宝之前旬日得百万缗,库贮米三千余万石居诸道之首,布帛数千万之河东,事若天渊。
河东在这个过程屮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
出现此种残局,除了战乱造成之荒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二“劲锐强兵”与“州县久破”之关联河东节度使天宝之后虽没有甲士十万,仍号称大镇,但是,河东诸镇的辉煌日见渐其微,相反,一些与大镇全不相称的记载与河东联系在一起,《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元和六年诏文提到四个“州县久破,俸给至微,史曹注官,将同比远”的方镇,其屮就有河东、河中(由河东道分出);到文宗时诏文仍言河东“仓廪空虚,黎元困乏”唐朝廷不得不借10万石粟给河东救急。
《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7《太原状》也认为:“太原只自贫虚,犒赏不足”《全唐文》卷77武宗《减放太原及沿边州郡税钱徳音》:“地素贫褊,物力已穷。
”虽多指战争之后的萧条,却表明武宗会昌年问河东诸州仍残破不堪,等等.这些记录出自不同身份,不同时期的作者.其对唐后期河东仓库空虚、州县残破的记载,却不约而同。
从某一万面來讲,也部分地反映出河东在唐元和之后的衮落。
元和之后,有关河东官俸单微的记载不绝如缕,会昌元年中书门下列出比远数道,河东又一次添列其中:河东等道,或兴王旧邦,或陪京近地,州县之职,人合乐为,只缘俸课寡薄,官同比远。
伏准元和六年闰十二月十二日,及元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敕,河东、风翔、鄜坊、邠州,易定等道,令户部加给课料钱,共六万二千五百贯文。
吏曹出得平流官数百员,时议以为至当,自后访闻户部所给零碎兼不及时,现察使以其虚折,皆别将破用,徒有加给,不及官人,近地好官,依前比远。
此文系李德裕执政时在会昌元年奏上,奏文提到唐廷从元和六年以来,三次加给河东等道官吏傣料,而河东等道一旦不加给时,其地方官依前比远。
甚至此种情况在大中年间仍在继续。
《全唐文》卷82宣宗《大中改元南郊赦文》:河东、振武、易定、京西北等进官吏料钱,过闻寡薄,省司注拟,罔不固辞。
官人固辞不愿赴任的几道中,仍有河东;又《唐会要》卷79《诸使杂录下》大中五年(851年)十月中书门下奏:“其河东、潞府……等道,或道路悬远,或俸料单微,每年选人,多不肯受。
”河东等道仍是选人不肯接受的对象,几处文献都将其置于比远官之列。
由是可知,在元和之后,河东道地方官难以选拔,选人多不肯赴任;之所以人不赴任,在于俸料单微;而造成河东俸料单微的原因,是仓廪空虚;又是什么使河东节度仓廪如此空虚呢?会昌三年(843年)李石任河东节度使,“先是,军士出征,人给绢二匹,刘沔之去,竭府库自随,石初至军用乏,以己绢益之,人才得一匹”。
河东州县残破、仓库空虚,或许与其将士众多有关,但唐时赋税制度、供军制度之变化,对河东节度经用状况之影响,也是明显的。
观刘沔出军讨泽潞,悉府库自随之例,正体现了唐中后期优先供军的原则,或者说,本道经费盈亏,取决于赋税总额与军费之间差距大小。
在赋税总额与军费支出持平或出现负差时,其他经用必然被侵蚀,河东节度正属此类。
此种供军制度,其前提条件是“州府两税【钱】物斛斗,每年各有定额”的赋税制度。
为什么天宝之前河东节度很少残破之记载,而到元和之后骤然增加?其间与唐赋役制度前后变化有何关联?陈明光先生认为,唐前期军资供应纳入国家财政分配计划,其供军原则上强调统收统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