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同步卫星轨道
卫星运动规律211天体运动三定律第一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锥
卫星运动规律2.1.1 天体运动三定律第一,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锥曲线(圆,椭圆,抛物线)e是偏心率,e=c/a,a是半长轴,c是焦距,太阳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e=0是圆轨道e1是双曲线轨道对于本文卫星遥感,轨道有e<1.第二,卫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在地球周围扫过的面积相等h是一常数,是卫星角速度.对于椭圆轨道,在远地点,r最大,卫星角速度最小,近地点卫星角速度最大.卫星在轨道上面速度第三,卫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2.1.2 卫星发射速度卫星作为一个人造天体,服从天体运动规律.当卫星在绕地圆轨道上面运行时,假设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a=r=Re此时,V1=7.912km/s,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地面的物体脱离地面的最小速度.若卫星速度继续加大,则卫星将绕椭圆轨道运行,当卫星入轨速度大到一定程度,卫星将脱离地球引力场,变成一颗行星,其轨道也将变成双曲线.此时,a,带入卫星轨道速度公式,,V2=11.2km/s,称为第二宇宙速度.若卫星的入轨速度大宇第二宇宙速度,则卫星将脱离地球成为一颗绕太阳系的行星.当卫星的入轨速度再加大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脱离太阳系,此时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V3=16.9km/s.显然,作为实现对地观测为目的的地球遥感卫星,它的轨道应该是椭圆轨道或者圆轨道.《航空航天科学技术-P42》§2.2 卫星轨道2.2.1 卫星轨道参数通常使用天球坐标和地理坐标系来描述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和运行规律.天球坐标系:地心为中心,天赤道为基本圈,春分点为原点.天球上面任一点用赤经和赤纬表示.赤经以春分点为起点,反时针方向量度,范围0-360度.赤纬以天赤道为0度,向南北两极为90°.天球坐标系不随地球自转而变.在天球坐标系内,描述轨道参数如下:a 倾角i: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度量以轨道的上升段为准,从赤道平面反时针旋转到轨道平面的角度.b 升交点赤经:卫星有南半球飞往北半球那一段称为轨道的上升段,由北半球飞往南半球的那一段称为下降段.卫星轨道的升段与赤道平面的交点称为升交点.轨道降段与赤道平面的交点称为降交点.升交点的位置用赤经表示,它表示轨道平面的位置,也表示了轨道平面相对太阳的取向.c近地点角:指轨道平面内升交点和近地点与地心连线的夹角,表示了轨道半长轴的取向.d 轨道半长轴:轨道半长轴决定了卫星轨道的周期.e 偏心率e:确定了卫星轨道的形状.地理坐标系中的轨道参数卫星地面接收站在计算卫星轨道,对资料定位时,大多使用地理坐标系.卫星的位置用地球上面的经纬度表示,这种坐标系经度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0°,向东到180°为东经,向西到180°为西经,其纬度以赤道为0°,至南北两极为90°,赤道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纬.A 星下点:卫星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成为星下点.由于卫星的运动和地球自转,星下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条连续的轨迹(星下轨迹).B 升交点和降交点:其意义与天球坐标系内一样,只是用地理坐标系中的经纬度表示.由于地理坐标系随地球自转而自转,但是卫星轨道不随地球自转而转动,所以每条卫星轨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是不同的.C 截距:由于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卫星绕地球转一周后,地球相对卫星要转过一定的度数,这个度数称为截距.所以,截距是连续两次升交点之间的经度数.由于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所以每小时转过15°.如果把地球看成是不动的,则卫星轨道相对地球每小时向西偏移15°.因而截距与周期的关系是:L=T×15°/小时.利用截距也能由某条轨道的升交点经度预测下一条轨道升交点的经度,n+1=nL,西经取"+",东经取"-"D 轨道数:卫星从发射到第一个升交点的轨道数规定为第零条,以后每过一个升交点,轨道数增加"1".2.2.2 常用的几种卫星轨道卫星遥感普通采用的轨道主要有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静止轨道.极地轨道轨道倾角接近90°,卫星从极地上空经过,因此可以探测南北两极地区.太阳同步轨道中卫星始终保持与太阳相同的取向,可以保证卫星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有充分的照明.静止轨道卫星相对于局地来说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可以进行时间连续观测.另外,就卫星轨道的高度和研究中为了获得合乎需要的数据,必须精心设计卫星轨道.比如,如果为了观测热带地区,卫星轨道的倾角应该较小,反之,如果为了观测到极区,应该选择大倾角轨道.在卫星观测中,特别是气象卫星观测中两类轨道尤其重要.A 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这种卫星轨道的倾角接近90°,卫星要在极地附近通过,有时候又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几乎在同一地方时经过各地上空.轨道平面随地球公转的同时,为了保持与太阳的固定取向,每天要自西向东作大约1°的转动.太阳同步轨道的特点: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预告,资料接收和资料定位都方便;可以观测全球,尤其可以观测两地极地区,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充足的太阳能.虽然可以观测全球,但是观测间隔长,对某一地区,一颗卫星在红外波段可以取得两次资料,但是可见光波段只能取得一次资料.为了提高观测次数,只能增加卫星的数目.由于观测数目少,不利于分析变化快,生命短的小尺度过程,而且相邻两条轨道的资料也不是同一时刻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的倾角等于0°,并且卫星以等同于地球自转的周期且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运行,这样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轨道.由于卫星相对地面好像静止的一样,这样的轨道也称为静止轨道.由地球周期23小时56分04秒,以及卫星在轨道平面上面运动,可以计算卫星的高度:H=35860km,其速度V=3.07km/s.同步轨道的特点卫星高度高,视野广阔,一个静止卫星可以对地球南北70°,东西140个经度,约占地球表面1/3的面积进行观测.静止卫星可以对某一区域进行连续观测或者监测,有助于分析一些变化快,生命短的过程.然而,静止卫星不能观测南北两极地区,而且由于卫星离地面较高,为了得到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观测仪器的要求较高.由于卫星蚀(太阳地球和人造卫星成一直线)的原因,卫星上面必须有蓄电池以备卫星蚀期间太阳能电池不能工作时继续提供让卫星工作的电力.卫星轨道视要求可以采用其他的卫星轨道.总之,低轨道可以获得较大的图像分辨率,而高轨道卫星可以获得大覆盖范围内的图像.由于大气磨擦的因素,低轨道卫星的寿命通常较短,相比而言,高轨道卫星通常都设计成长寿命的.§2.3 卫星技术2.3.1 卫星发射将卫星从地面送到绕地的空间轨道的过程称为卫星发射.一般使用多极助推火箭来完成卫星发射任务,发射一般要经过以下几段:首先是垂直上升段,使得卫星脱离稠密的大气层,其次是转弯段,卫星在制导系统的控制下转弯,目的将火箭引向预定的轨道方向(转移轨道),并进入自由飞行阶段,此时火箭主要在惯性的作用下在转移轨道上飞行.最后,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面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时候,卫星上的助推火箭再次点火,最后到达预定轨道应该具有的高度,速度和方向时,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关于卫星发射的具体细节,请参考有关资料.2.3.2 卫星姿态卫星作为遥感平台,它的姿态稳定性是遥感观测的基础.对地观测要求仪器视场指向某个固定的方向,因此需要对卫星姿态进行控制.通讯卫星自旋稳定图(1)自旋稳定.卫星在太空中绕自身对称轴以一定角速度旋转,卫星角动量守恒,卫星自转轴始终保持不变(陀螺原理).早期的泰罗斯卫星采用平动式自选稳定,卫星自旋轴在空间平动,仪器装在卫星的底部,因此在卫星旋转一周时间内只有部分时间取得资料.以后的艾萨卫星和静止卫星采用了滚轮式自旋稳定,自旋轴与轨道平面垂直,仪器装在卫星侧面,当仪器转到朝向地面时进行观测,卫星能在整个周期内获得资料.(2)三轴定向稳定是卫星在三个方向都保持稳定.这三个方向是(a)俯仰轴,与轨道平面垂直,控制卫星的上下摆动,(b)横滚轴,平行于卫星轨道平面且与轨道方向一致,控制卫星左右摆动,(c)偏航轴,指向地心,控制卫星沿轨道方向运行.在卫星绕地球转道一圈中,偏航轴与横滚轴方向要改变360°才能保持卫星姿态稳定.(3)姿态调整.卫星在轨道上面长期运行会出现轨道漂移.为了对卫星轨道进行修正,在卫星上面都装有轨道修正的气体喷射推进系统,通过喷气产生反作用力达到轨道修正的目的.2.3.3 卫星电源卫星上面的工作仪器需要电能才能工作.早期的卫星一般用蓄电池,但是其储存的能量有限,短期内就会用完.一旦卫星上面的能量用完,卫星就要停止工作.由于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目前大多数卫星都采用太阳能电池.对于静止轨道卫星,还要考虑卫星蚀期间卫星的能源供应问题.卫星的能源供应能力是搭载遥感仪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2.3.4 通讯系统卫星通讯系统是卫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获得的观测资料要依赖卫星上面的通讯系统收集,传输到地面资料中心,同时控制卫星工作的各种指令也依赖通讯系统发送.2.3.5卫星的结构和形状卫星在空间飞行,在飞行期间获得必要的能源,因此大多数卫星都有一对大的太阳能感光板,就像鸟的翅膀.考虑到卫星在太空的姿态稳定问题,通常卫星结构都具有某种轴对称性.考虑到发射火箭的载荷能力,卫星材料都用高强度,轻质量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轻自身的重量,以便提供搭载尽可能多负载的能力.2.3.6 轨道摄动与轨道维护作用在卫星上的力除l了地球引力外,还有其他各种力.它们是地球的非球形引力,大气阻力,日,月和其他天体引力,太阳光压和电磁力等.这些力叫摄动力(perturbation force).摄动力和地球引力相比虽然很小,但仍然会使卫星偏离开普勒轨道.因此,摄动力为零时,6个轨道要素为常数,卫星运动轨道为开普勒轨道;摄动力不为零时,轨道要素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为了使轨道保持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必须对卫星施以外力(比如星上备有推力火箭),克服摄动力.实现轨道保持.有时候出于某种目的(比如尽可能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需要对卫星运行轨道进行变更.同样这需要借助卫星上面配备的助推火箭来实现这一目的.2.3.7 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纳米级的电子元器件,微米以至纳米级的微机电装置,星上信息处理技术,星间激光信技术,超轻型材料和充气式结构,高效太阳能空间电源系统和电推进系统等,将推动卫星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强度轻型材料的发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结构重量,大大提高有效载荷重量;电路的高度集成化和微处理器执行指令速度的大大提高,电子系统的体积,重量和能耗都会大大下降高效太阳能空间电源系统有望使得能源供应容量成倍提高.。
7.4 宇宙航行 导学案-2023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4宇宙航行—导学案一、第一宇宙速度1、牛顿提出,物体离开地面,恰好做匀速圆周运动,需满足重力提供向心力,有:2v mg m R将R=6400km 代入数据解得v=8km/s由于地球是椭圆,实际计算可得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km/s结论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
2、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2GMm r =m 2v r 解得GM r可知当卫星轨道半径越小时,速度越大,将r=R 时,解得v=7.9km/s结论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3、第二宇宙速度代表物体脱离地球的束缚,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速度;4、第三宇宙速度代表物体脱离地太阳的束缚;二、卫星的发射1、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的卫星可认为是在绕地球轨道半径最小的圆周运动.2、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绕地球做椭圆轨道.3、高轨道的圆周运动涉及到变轨原理:(1) 卫星从低轨道到高轨道,需点火加速,使得卫星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增大;(2) 卫星从高轨道到低轨道,需点火减速,使得卫星做向心运动,轨道半径减小. 4、几个物理量的比较,如图:卫星在P 点或Q 点变轨,可知v 1P <v 2P , v 2Q <v 3Q 。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2GMm r =ma,解得a=2GM r ,可知卫星在同一点不同的轨道上加速度相等,如图1轨道和2轨道的P 点.三、特殊的卫星1.近地卫星: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1)v 1=7.9 km/s ;T =2πR v 1≈85 min. (2)7.9 km/s 和85 min 分别是人造地球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线速度和最小周期.2.同步卫星(1)“同步”的含义就是和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其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特点①定周期:所有同步卫星周期均为T =24 h.②定轨道:同步卫星轨道必须在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转方向必须跟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即由西向东. ③定高度:由2GMm r =m r 224T ,可得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7R. ④定速度:由于同步卫星高度确定,则其轨道半径确定,因此线速度、角速度大小均不变. ⑤定加速度:由于同步卫星高度确定,则其轨道半径确定,因此向心加速度大小也不变.例题讲解【例1】下列关于三种宇宙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造卫星绕地球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的速度大于或等于7.9 km /s 、小于11.2 km/sB.火星探测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16.7 km/sC.第二宇宙速度是在地面附近使物体可以挣脱地球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D.第一宇宙速度7.9 km/s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例2】如图所示,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把物体从高山上O点以不同的速度v水平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v<7.9 km/s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可能落在A点B.以v<7.9 km/s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将沿B轨道运动C.以7.9 km/s<v<11.2 km/s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可能沿C轨道运动D.以11.2 km/s<v<16.7 km/s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可能沿C轨道运动【例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建成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多颗同步卫星和多颗一般轨道卫星.关于这些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都相同B.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必定在同一平面内C.导航系统所有卫星的运行速度一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D.导航系统所有卫星中,运行轨道半径越大的,周期越小【例4】如图所示,地球赤道上的山丘e、近地卫星p和同步卫星q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e、p、q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v3,向心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a3,则()A.v1>v2>v3B.v1<v2<v3C.a1>a2>a3D.a1<a3<a2基础练习1、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对接过程如图所示,天和核心舱处于半径为r3的圆轨道Ⅲ;神舟十二号飞船处于半径为r1的圆轨道Ⅰ,当经过A 点时,通过变轨操作后,沿椭圆轨道Ⅱ运动到B处与核心舱对接,则神舟十二号飞船()A.沿轨道Ⅰ运行的速度小于天和核心舱沿轨道Ⅲ运行的速度B.在轨道Ⅰ上运动经过A点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运动经过A点的加速度C.沿轨道Ⅱ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增大D.在轨道Ⅰ上运行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Ⅱ上运行的周期2、某行星的质量与地球的质量相等,但是它的半径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半,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万有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1 4 gB2gRC.地球质量为2 4gR GD.此行星的密度是32gRG π3、2022年11月1日,梦天实验舱与“天宫”空间站在轨完成交会对接,目前已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形成新的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
通信工程师:卫星通信题库考点(题库版)
通信工程师:卫星通信题库考点(题库版)1、单选地球站电气性能中的有效辐射功率稳定率为()DB.A.0.5B.2.0C.1.0正确答案:A2、单选数字电视卫星广播缩写为()。
A.DVB.SB.DVB.CC(江南博哥).DVB.TD.DVB.E正确答案:A3、问答题简述VSAT系统主站至端站的数据流程。
正确答案:TDM调制器——上行功率控制器——上变频器——HPA——主站天线——卫星——端站天线——LNB——TDM解调器/SCPC解调器。
4、单选在卫星通信中,长的时延会带来()和()问题。
A.回波干扰、回波抑制B.回波干扰、回波抵消C.回波干扰、话音重叠D.回波抵消、话音重叠正确答案:C5、单选在VipersAt系统中,利用PC进行远端站comtech564多路解调器参数设置时,进入vipersAtconfig,再进入sethomestAte,对4路解调器的STDMAstAte项应设置为()A.DisABleB.EnABleC.N/AD.Yes正确答案:A6、名词解释每路一载波多址联接正确答案:在频分复用制中,每一电话信道都用一个单独的载波传送的多址联接通信方式。
按其终端调制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窄带调频每路一载波,脉码或增量调制-移相键控每路一协波等等多址联接通信方式。
7、问答题已知对方电视载波发信频率为6389.5MHz,DVBS,QPSK调制,FEC=3/4,信息速率S/R=6.1113Mbps,加BISS扰码,请写出用解码器解出电视节目的主要参数设置。
正确答案:1、输入信号选择:RF(LBanD.in2、本振频率设置:0Hz(LBanD./5150MHz(CBanD./10GHz或11.3GHz(KuBanD.3、卫星下行频率设置:根据不同卫星接收天线的工作频段(C/KuBanD.,先设置本振频率,再输入卫星的下行频率。
本题中本振频率设5150MHz,下行频率设6389.5MHz-2225MHz=4164.5MHz。
人教版 高一物理 第七章 4
4.宇宙航行一、宇宙速度1.牛顿的设想:如图所示,把物体水平抛出,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即G Mmr2=m v2r,则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v=GMr2.三个宇宙速度:注意:三个宇宙速度均为发射速度,而不是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
二、人造地球卫星1.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科学家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3.地球同步卫星:(1)轨道在赤道上方高度约36 000 km处。
(2)相对地面静止,故角速度和周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周期相同。
三、载人航天与宇宙探索1.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东方一号”载人飞船,铸就了人类进入太空的丰碑。
2.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4.2017年4月20日,我国又发射了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入轨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某同学学习了“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后,总结出以下结论:①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与地球的质量有关。
②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
③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也是7.9 km/s。
④由v=GMr,高轨道卫星运行速度小,故发射高轨道卫星比发射低轨道卫星更容易。
你的判断:正确的结论有①②。
将人类送往月球的土星五号(图1)高110米,重3 000吨;将人类从月球带回来的登月舱(图2)仅高7米,重15吨。
思考:为什么两者差距如此巨大呢?提示: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远小于地球的,脱离月球所需要的能量也小的多。
一、第一宇宙速度(物理观念——相互作用观念)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登上太空。
遥感知识测试试卷
遥感知识测试试卷1. 下面哪一种不是按遥感平台分的遥感类型() [单选题] *A、地面遥感B、海上遥感(正确答案)C、航空遥感D、航天遥感2. 可见光在哪个波段() [单选题] *A、0.38~0.76(正确答案)B、0.48~0.66C、0.38~0.66D、0.48~0.763. 达格雷发现摄影相片感光后用什么定影() [单选题] *A、碳酸钠B、碳酸氢钠C、硫酸钠D、硫代硫酸钠(正确答案)4.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单选题] *A、1956.8.4B、1956.10.4C、1957.8.4D、1957.10.4(正确答案)5. 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单选题] *A、1988.8.7B、1988.9.7(正确答案)C、1989.8.7D、1989.9.76. 把电磁波遇到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而弯曲地向障碍物地后面传播的性质称为电磁波的() [单选题] *A、干涉B、衍射(正确答案)C、反射D、折射7. 以下哪个波段的电磁波不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单选题] *A、X射线(正确答案)B、可见光C、紫外线D、红外线8. 绝对黑体的吸收率为多少() [单选题] *A、等于1(正确答案)B、大于1C、小于1D、等于09. 绝对黑体的发射率为多少() [单选题] *A、等于0C、等于1(正确答案)D、大于110.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几次方成正比() [单选题] *A、1B、2C、3D、4(正确答案)11. 下列哪个微波遥感的特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微波与无线电波相比,频率低,可用频带宽,信息容量大(正确答案)B、微波具有似光性,即传播特性与光相似C、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探测能力D、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如植被、冰、雪、土壤12. 什么波才有偏振现象() [单选题] *A、横波(正确答案)B、纵波13. 太阳常数为多少() [单选题] *A、13.52瓦每平方米B、135.2瓦每平方米C、1352瓦每平方米(正确答案)D、13520瓦每平方米14.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 [单选题] *B、0.3-3um(正确答案)C、0.2-3umD、0.3-2um15. 太阳辐射能最大辐射对应的波长约为多少() [单选题] *A、0.38umB、0.48um(正确答案)C、0.58umD、0.68um16. 太阳辐射的各种电磁波称为什么() [单选题] *A、太阳辐射B、太阳能C、短波辐射D、太阳光谱(正确答案)17. 太阳辐射不包括哪个() [单选题] *A、X射线(正确答案)B、紫外线C、可见光D、红外线18. 微波辐射中常用的波段为() [单选题] *A、0.6-20cmB、0.6-30cmC、0.8-30cm(正确答案)19. 激光辐射源的特点不包括哪一个() [单选题] *A、能量高B、方向性好C、亮度高D、单色性差(正确答案)20. 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不会因为受到大气的什么作用而衰减()[单选题] *A、干涉(正确答案)B、反射C、吸收D、散射21. 飞机一般在大气层的哪个层中飞行() [单选题] *A、对流层B、平流层(正确答案)C、增温层D、大气外层22. 下列哪个不是散射的类型() [单选题] *A、瑞利散射B、米氏散射C、波尔散射(正确答案)D、无选择性散射23. 散射系数与波长的几次方成反比() [单选题] *A、1B、2C、3D、4(正确答案)24.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朝霞和夕阳都呈橘黄色?这是由于什么现象引起的() [单选题] *A、大气反射B、大气吸收C、瑞利散射(正确答案)D、大气折射25. 造成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反射B、吸收C、散射(正确答案)D、折射26. 为什么云雾看起来是白色的?这是什么现象引起的() [单选题] *A、非选择性散射(正确答案)B、瑞利散射C、米氏散射D、折射27. 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什么散射是主要的() [单选题] *A、非选择性散射B、瑞利散射(正确答案)C、米氏散射D、波尔散射28. 在波长大于1um时可以忽略什么散射() [单选题] *A、非选择性散射B、瑞利散射(正确答案)C、米氏散射D、波尔散射29. 太阳辐射哪个波段的信息量最大,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单选题]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正确答案)D、X射线30. 哪个波段是遥感中最长用的() [单选题] *A、紫外线B、可见光(正确答案)C、红外线D、X射线31. 哪个波段遥感资料分辨能力最好() [单选题] *A、紫外线B、X射线C、红外线D、可见光(正确答案)32. 哪个红外波段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电信号转换才能成像() [单选题] *A、近红外B、摄影红外C、中、远红外(正确答案)D、超远红外33. 什么波能够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他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 [单选题]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D、微波(正确答案)34. 可摄影窗口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单选题] *A、被动遥感(正确答案)B、主动遥感35. 常用的大气窗口中哪个工作方式可以是主动遥感() [单选题] *A、可摄影窗口B、近红外窗口C、热红外窗口D、微波窗口(正确答案)36. 常用的大气窗口中哪个记录方式可以是摄影() [单选题] *A、可摄影窗口(正确答案)B、近红外窗口C、热红外窗口D、微波窗口37. 下列哪个不是电磁波辐射到物体上的分量() [单选题] *A、反射B、折射(正确答案)C、吸收D、透射38. 电磁波反射的类型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镜面反射B、漫反射C、java反射(正确答案)D、混合反射39. 决定反射波普的基本因素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物体的组成成分B、物体的形状(正确答案)C、表面状态D、所处环境40. 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太阳高度B、大气条件C、地形D、物体的形状(正确答案)41. 波长达到0.8um以上时,以下哪个物体的反射率最强() [单选题] *A、干净的水B、雪C、湿地D、沙漠(正确答案)42. 航空平台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低空平台B、中空平台C、高空平台D、太空平台(正确答案)43. 航空平台的高度范围() [单选题] *A、<30km(正确答案)B、<100kmC、>150kmD、>200km44. 航天平台最主要、最常用的是() [单选题] *A、火箭B、人造卫星(正确答案)C、宇宙飞船D、空间轨道站45. 遥感平台倾斜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侧滚B、俯仰C、偏航D、加速(正确答案)46. 开普勒第二定律,从地心或者太阳中心到星体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扫过的什么相等() [单选题] *A、周长B、面积(正确答案)C、速度D、加速度47.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平均轨道半径的几次方成正比()[单选题] *A、1B、2C、3(正确答案)D、448.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不包括以下哪种() [单选题] *A、同步轨道静止卫星B、倾斜轨道同步卫星C、极地轨道同步卫星D、太阳轨道同步卫星(正确答案)49.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静止卫星运行高度是多少() [单选题] *A、357.86kmB、3578.6kmC、35786km(正确答案)D、357860km50. 太阳同步卫星保持三点一线的不包括哪个() [单选题] *A、太阳B、月球(正确答案)C、地球D、卫星51. 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什么轨道()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52.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最佳入射角的时段在() [单选题] *A、8:00-9:00B、8:00-9:30C、9:00-10:00D、9:00-10:30(正确答案)53. 遥感传感器中常用的收集器不包括() [单选题] *A、摄影机B、信号放大器(正确答案)C、扫描仪D、雷达54. 遥感传感器中常用的探测元件不包括() [单选题] *A、摄影机B、扫描仪C、多波段遥感(正确答案)D、雷达55. 下列哪种不是按成像原理与图像性质分类的传感器类型() [单选题] *A、多波段遥感(正确答案)B、扫描仪C、摄影机D、雷达56. 什么的大小是遥感图像分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单选题] *A、像片B、幅宽C、像元(正确答案)D、幅长57. 根据成像过程中所使用的波段数,下列哪个不是光学遥感分类的类型() [单选题] *A、全色成像系统B、多光谱成像系统C、高光谱成像系统D、低光谱成像系统(正确答案)58. 摄影型传感器不包括() [单选题] *A、框扶式摄影机B、缝隙式摄影机C、高光谱摄影机(正确答案)D、全景摄影机59. 最常见的摄影型传感器是() [单选题] *A、单镜头框扶式摄影机(正确答案)B、缝隙式摄影机C、多光谱摄影机D、全景摄影机60. 多光谱摄影机黑白胶片的感光范围是() [单选题] *A、0.4-0.7um(正确答案)B、0.4-0.8umC、0.5-0.7umD、0.5-0.8um61. 多光谱摄影机彩色红外胶片的感光范围是() [单选题] *A、0.4-0.7umB、0.4-0.8umC、0.5-0.7umD、0.5-0.8um(正确答案)62. 彩色红外胶片对哪种光不起作用() [单选题] *A、黄光(正确答案)B、绿光C、红光D、近红外光63. 为了减少大气散射蓝紫色光的影响,增加影响反差,防止偏色影响,常在摄像机镜头前加什么颜色滤光片限制蓝色光通过() [单选题] *A、浅绿色B、浅黄色(正确答案)C、浅红色D、浅蓝色64. 扫描型遥感传感器不包括哪个() [单选题] *A、光机扫描仪B、推帚式扫描仪C、缝隙式摄影机(正确答案)D、成像光谱仪65. 与光学机械扫描相比,推扫式扫描仪的特点哪个是错误的() [单选题] *A、采集信息时间较长,分辨率更高B、稳定性更好C、小而轻,能耗低D、总视场好(正确答案)66. landsat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单选题] *A、美国(正确答案)B、日本C、中国D、俄罗斯67. SPOT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单选题] *A、美国B、法国(正确答案)C、中国D、俄罗斯68. ALMAZ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单选题] *A、美国B、法国C、中国D、俄罗斯(正确答案)69. 以下哪个卫星是中国发射的() [单选题] *A、landsatB、SPOTC、ALMAZD、高分卫星(正确答案)70. landsat卫星一共发射了几颗() [单选题] *A、5B、6C、7D、8(正确答案)71. landsat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72. 以下哪个不是landsat卫星的传感器() [单选题] *A、DEM(正确答案)B、MSSC、TMD、EYM+73. 根据landsat卫星的轨道特征提出的用于确定每景影像在地球上的位置的WRS 系统,每景影像的面积是多少() [单选题] *A、170x170kmB、170x185km(正确答案)C、185x185kmD、175x175km74. SPOT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75. IKONOS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76. QuickBird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77. 世界上唯一能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的是() [单选题] *A、landsat卫星B、SPOT卫星C、IKONOS卫星D、QuickBird卫星(正确答案)78. 水汽对哪个波段的光吸收最强() [单选题] *A、红外光(正确答案)B、可见光C、紫外光D、X射线79. 散射主要发生在哪个波段() [单选题] *A、红外光B、可见光(正确答案)C、紫外光D、X射线80. 遥感为什么要使用微波() [单选题] *A、微波波长短,受到的散射极小B、微波波长短,受到的反射极小C、微波波长长,受到的散射极小(正确答案)D、微波波长长,受到的反射极小81. 哪个波段的光只能用扫描,不能用感光() [单选题] *A、近红外B、中、远红外(正确答案)C、可见光D、紫外82. SEASAT海洋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单选题] *A、美国(正确答案)B、中国C、日本D、加拿大83. SEASAT海洋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84. NOAA气象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85. GMS气象卫星是() [单选题] *A、太阳同步轨道卫星B、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正确答案)86. 以下哪个气象卫星是中国反射的() [单选题] *A、NOAA卫星B、GMS卫星C、FY卫星(正确答案)D、MOS卫星87. 航空摄影按倾角可以分为垂直摄影和() [单选题] *A、水平摄影B、倾斜摄影(正确答案)88. 航空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不包括() [单选题] *A、单航线射线B、多航线摄影C、单片摄影D、多片摄影(正确答案)89. 区分航空摄影按是垂直摄影还是倾斜摄影的相片倾角临界值是多少度() [单选题] *A、2B、3(正确答案)C、4D、590. 航空摄影航线摄影时航向重叠多少能够满足立体观察和地物相互衔接() [单选题] *A、53-60%(正确答案)B、50-63%C、50-60%D、53-63%91. 航空摄影航线摄影时旁向重叠为多少() [单选题] *A、15-25%B、20-30%C、15-30%(正确答案)D、20-25%92. 感光度度数越大感光度越高,每相差几度感光度相差一倍() [单选题] *A、2B、3(正确答案)C、4D、593. 航空相片上的什么可以确定相片的中心() [单选题] *A、压平线B、水准器C、框标(正确答案)D、时表94. 航空相片上的什么可以确定拍摄区的位置() [单选题] *B、相片编号(正确答案)C、框标D、时表95. 航空相片上的什么可以确定胶片是否发生弯曲() [单选题] *A、压平线(正确答案)B、相片编号C、框标D、时表96. 航空相片上的什么可以确定拍摄时光轴的倾斜情况() [单选题] *A、压平线B、相片编号C、框标D、水准器(正确答案)97. 距离相片中心越近误差越() [单选题] *A、小(正确答案)B、大98. 航空相片的投影类型可以分为垂直投影和() [单选题] *A、水平投影B、中心投影(正确答案)C、倾斜投影D、固定投影99. 什么投影受投影距离的影响() [单选题] *B、中心投影(正确答案)100. 什么投影受投影距离的影响() [单选题] *A、垂直投影B、中心投影(正确答案)101. 不属于感光材料的性能指标的是() [单选题] *A、感光度B、反差C、分辨率D、波长(正确答案)102. 不属于航空摄影像片的注记的是() [单选题] *A 、框标B、时表C、水准器D、分辨率(正确答案)103. 不属于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的是() [单选题] *A、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B、黑白红外像片C、彩色像片D 、航天相片(正确答案)104. 不属于卫星图像几何特征的是() [单选题] *A、重叠率B、投影性质C、经纬度D、面积(正确答案)105. 不属于航空摄影环节的是{B} [单选题] *A、航摄的准备工作(正确答案)B、图像解译C、空中摄影D、摄影处理106. 气球作为航空平台是因为() [单选题] *A、高度高B、准确性高C、价格低廉(正确答案)D、分辨率高107. 不属于按成像原理分类的传感器为() [单选题] *A、摄影机B、扫描仪C、雷达D、主动式传感器(正确答案)108. 属于传感器组成的是() [单选题] *A、探测器(正确答案)B、胶卷C、照相机D、飞行器109. 不属于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单选题] *A、RE数据(正确答案)B、Landsat数据C、SPOT数据D、高分数据110. 航空摄影成像范围() [单选题] *A、红外波段B、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正确答案)C、紫外波段D、以上都是111. 全色黑白摄影感光范围() [单选题] *A、近红外波段B、可见光波段(正确答案)C、红外波段D、以上都是112. 像点位移量与地形高差() [单选题] *A、成反比B、成正比(正确答案)C、不成比例D、其他113.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方向移动 [单选题] *A、长波B、短波(正确答案)C、微波D、其他114. 物体的反射状况有() [单选题] *A、漫反射B、镜面反射C、混合反射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15. 传感器按工作的波段有() [单选题] *A、可见光传感器B、红外传感器C、微波传感器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16. 白光依次透过黄、蓝滤光片后得到绿色是()原理 [单选题] *A、加法B、减色法(正确答案)C、原色法D、其他117. 由于大气对电磁散射和吸收的影响,致使电磁波谱让许多波区透射率变小,甚至无法通过电磁波,通常称透射率较高的波区为() [单选题] *A、辐射窗口B、大气窗口(正确答案)C、大气屏障D、辐射通量118.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识别的重要依据通常是地物的()波谱特性曲线[单选题] *A、散射B、反射(正确答案)C、透射D、折射119. 在多光谱遥感成像中,波段 0.40--0.70μm属于()波段 [单选题] *A、可见光(正确答案)B、近红外C、远红外D、微波120. 微波遥感图像是属于()图像 [单选题] *A、距离(正确答案)B、多光谱C、温度D、高光谱121. 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天数叫做() [单选题] *A、发射周期B、飞行周期C、运行周期D、重复周期(正确答案)122. 下述遥感卫星中全色波段影像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是() [单选题] *A、Landsat-7 ETM+B、SPOT 5C、Quick Bird(正确答案)D、IKONOS-2123. 利用一次二项式进行遥感图像几何纠正最少需要()个控制点 [单选题] *A、1B、2C、3(正确答案)D、4124. 遥感图像可用一个二维矩阵表示,矩阵中每个元素值表示() [单选题] *A、高程B、灰度(正确答案)C、距离D、坐标125. 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为均匀分布的输出图像直方图称为() [单选题] *A、直方图规定化B、直方图均衡(正确答案)C、直方图正态化D、直方图拉伸126. 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是() [单选题] *A、光谱分辨率B、空间分辨率C、辐射分辨率(正确答案)D、时间分辨率127.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02、N2等对可见光的散射属于() [单选题] *A、瑞利散射(正确答案)B、米氏散射C、无选择性散射D、其他散射128. 大气窗口是指() [单选题]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正确答案)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129. 大气瑞利散射() [单选题] *A、与波长成正比关系B、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C、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正确答案)D、与波长无关130. 大气米氏散射() [单选题] *A、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B、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正确答案)C、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D、与波长无关131. 以下哪一个不是辐射畸变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 *A、传感器的成像方式(正确答案)B、光学镜头的非均匀性引起的边缘减光现象C、太阳位置的不同D、大气的散射和吸收132. 以下不是遥感影像几何变形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是() [单选题] *A、传感器的成像方式B、大气的散射和吸收(正确答案)C、地形起伏D、大气的折射133. 索尔维会议是一位比利时的什么人创立的物理、化学领域讨论的会议() [单选题] *A、实业家(正确答案)B、物理学家C、化学家D、科学家134. 横波和纵波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单选题] *A、偏振(正确答案)B、衍射C、波动性D、粒子性135. 黑体是一种具有最大什么能力的物体() [单选题] *A、反射B、辐射(正确答案)C、衍射D、吸收136.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是下列哪个名词的定义() [单选题] *A、辐照度B、辐射通量密度C、辐射通量(正确答案)D、辐射出射度137. 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会产生传播方向改变,即折射现象。
2021年高考物理考点模拟题(必修二)专题5.16 航天和宇宙探测(基础篇)(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100考点最新模拟题千题精练第五部分 万有引力定律和航天 专题5.16航天和宇宙探测(基础篇)一.选择题1.(2020安徽阜阳期末)我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制造出可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并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
假设一航天员乘坐空天飞机着陆某星球后,由该星球表面以大小为v 0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经时间t 后物体落回抛出点。
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 ,该星球没有大气层,也不自转。
则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 )A. B. C. D.【参考答案】A【名师解析】根据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可知,t =,所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
星球表面重力与万有引力相等,mg =,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由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有:,联立解得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 =,故A 正确,BCD错误。
2、(2020高考精优预测山东卷2)2018年12月30日8时,嫦娥四号探测器由距月面高度约100 km 的环月轨道Ⅰ,成功实施降轨控制,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 km 、远月点高度约100 km 的着陆准备轨道Ⅱ。
2019年1月3日早,嫦娥四号探测器调整速度方向,由距离月面15 km 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速度从相对月球1.7 km/s 逐步下降,在距月面100 m 处减速到0(相对于月球静止),并做一次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再缓速垂直下降。
10时26分,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作用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
探测器的质量约为31.210kg ,地球质量约为月球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的3.7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210m/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探测器由环月轨道降至着陆准备轨道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探测器沿轨道Ⅰ运行至P 点的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Ⅱ运行至P 点的加速度C.若可将动力下降过程看成竖直向下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加速度大小约为297m/sD.在最后100 m 缓速垂直下降的过程中,探测器受到的反冲作用力约为41.210N ⨯ 【参考答案】C 【名师解析】探测器由环月轨道降至着陆准备轨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反冲作用力,且反冲作用力对探测器做负功,探测器机械能减小,选项A 错误;在同一点,万有引力产生的加速度相同,与在哪条轨道无关,选项B 错误;若把动力下降过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7 km/s ,末速度为零,位移为15km 0.1km 14.9km x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2202v v ax -=,代入数据解得297m/s a ≈-,选项C 正确;根据星球表面重力与万有引力相等有,表面重力加速度2GMg R =,根据月球与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关系可知,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由于可将最后100 m 的缓速垂直下降过程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探测器受到的反冲作用力与重力平衡,则341.21010N 1.210N F mg =<⨯⨯=⨯月,选项D 错误。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中国在天空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近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这是一项重大成就,对于中国的气象探测和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同步轨道是一种特殊的轨道,使卫星能够以相对于地球恒定的太阳照射角度环绕地球飞行。
这种轨道对于气象卫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稳定的照射角度,使卫星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地球的气象数据。
而气象数据对于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这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气象卫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中国的气象探测和预报系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保障国家的气象安全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除了能够提供气象数据外,还可以用于监测地球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卫星监测气候变化,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
另外,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还可以提供地球大气层的相关数据,这对于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非常有帮助。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运动和变化规律,进而推动气象科学的发展。
中国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成就,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
领域的强大实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在卫星发射、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总而言之,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为中国的气
象探测和天气预报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提升。
同时,这也是中国航天技
术实力的体现,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
相信未来中国在
天空探索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高中物理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同步卫星的运行问题
A.vB>vA>vC C.FA>FB>FC
B.ωA>ωB>ωC D.TA=TC>TB
解答本题,要注 意物理规律的恰
当选用.
对三个物体 之间的各个 物理量进行 对比分析.
A
B
TA=TC>TB ; ωA=ωC<ωB
C
rA>rB>rC ; vB>vA>vC
aB>aA>aC ; FC>FB>FA
转 解析
【备选】 (多选)地球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为 r,运行速率为 v1,
加速度为 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2,地球
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v2,半径为 R,则下列比例关系中正确的是( )
A.aa12=Rr
B.aa12=(Rr )2
C.vv12=Rr
D.vv12=
R r
比较a1和a2 比较v1和v2
同步卫星与赤 道上物体的角
速度相同
同步卫星与贴 近地面的卫星 皆由万有引力 提供向心力
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及 同运行问题
三类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
近地 卫星
(1)轨道半径:r同>r近=r物.
同步
卫星 (2)运行周期:T近<T同=T物=24h .
(3)向心加速度:a近>a同>a物.
赤道上
的物体
(4)动力学规律:
a.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都只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转解析
步卫星,d 是高空探测卫星,设地球自转周期为 24 h,所有卫星的
运动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卫
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 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g
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
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
解析:所有同步卫星高度都一样,线速度大小也一样,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卫星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才恰好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低于这个高度,卫星因速度加快,周期变短,不再与地球同步;高于这个高度,卫星将速度变慢,周期变长,也不再与地球同步。
另外,由于卫星轨道平面必须通过地球球心,所以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平面上。
综上所述,所有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平面上的同一高度,以相同的线速度与地球同步运转。
设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离地面的高度为h,线速度为v,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可得
GMm、r^2=mr4π^2、T^2
所以r=三次根号下GMT^2、4π^2,代入G、M、T的值,可得r=4、23107 m
h=r-R=(4、23107-6。
4106) m=3、59107 m
(通常说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离地面约36 000 km的根据就在这里,这个数值应作为常识记住)。
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
广播和电视传输
利用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 进行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传输,扩
大覆盖范围,提高信号质量。
互联网接入
通过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 为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改善当地信息基础设施。
军事应用前景
侦察与情报收集
利用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侦察和情报收 集,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信息。
合理规划和管理频谱资源,确保卫 星通信的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信号加密与解密
采用加密和解密技术保护通信内容 的安全,防止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04
CATALOGUE
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展前景
商业应用前景
通信服务
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可提 供全球覆盖的通信服务,满足国
际通信和跨国业务的需求。
特点
中高轨道卫星的轨道周期较长,一般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因此相对于低轨道卫 星,其地面覆盖范围更广,而相对于高轨道卫星,其覆盖范围更灵活。
中高轨道卫星的特点
覆盖范围广
中高轨道卫星的覆盖范围较广,能够 实现对大区域的持续监测和通信服务 。
传输速率适中
相对于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的 传输速率适中,能够满足一定的数据 传输需求。
导航定位
科学实验
中高轨道卫星可以增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的信号覆盖,提高导航和定位精 度。
中高轨道卫星可以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例 如研究空间物理、空间生物学等领域的问 题。
03
CATALOGUE
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技术
发射技术
火箭发射
使用运载火箭将中高轨道 卫星地球同步卫星送入预 定轨道,涉及精确的发射 时间、地点和速度控制。
导航定位
同步卫星的定值
同步卫星的定值同步卫星是一种稳定的、低成本的通信、视频和数据传输设备,它以自身的角速度比地球自转速度慢而被锁定在与地球同步的轨道上,可以从地球上接收和发射信号。
它不仅能够提供范围广泛的地理覆盖范围,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不断改善的服务质量和更稳定的无线信号。
因此,它成为了用于实现乡村地区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转播等多种应用的理想工具。
那么,同步卫星定值是什么?它是指卫星在轨道上受到的一致力,即卫星位置和轨道必须始终保持一致,以满足从地球上收发信号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指卫星位置受到不断变化的力,将使其轨道必须满足历史上发现的三个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牛顿惯性定律和牛顿引力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说明,受到的力和发生的运动成正比,即一个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就会发生越多的运动。
这个定律也表明,力的方向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向。
此外,牛顿惯性定律指出,物体越大,受到的力越大,它就会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
基于这两个定律,牛顿引力定律指出,所有物体在空间中表现出引力作用,因此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从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圆形轨道。
这些定律是同步卫星定值的基础,即卫星必须始终维持其特定轨道,以满足从地球上收发信号的需求。
为此,卫星被设计成在完全遵守牛顿定律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轨道稳定的运行。
这包括在轨道的垂直上移动抵消飞行速度所形成的月球引力,以及在轨道的水平上移动抵消地球自转速度造成的转向力。
此外,它们需要定期进行反向推火,以消除它们自身运动中可能产生的引力影响。
另外,同步卫星定值还必须能够满足接收到的信号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发射的信号的稳定性和距离覆盖范围。
为此,它们必须在空中被指定的方式下运行,以确保收发信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于某些地理位置的卫星,它们必须在以下空间位置上定位并安装:地球上海拔为35,786公里的高空处,或者在回旋轨道上每圈约29,000公里,按照任意6个方位实现24小时扫描覆盖,并保持定期反向推火,以维持其轨道稳定性,以及抵御外界物理力的影响,如来自太阳和太阳系以外物质的引力。
同步卫星的原理及发射过程
同步卫星的原理及发射过程
同步卫星的原理是利用地球的自转和卫星的运行轨道相互匹配,使卫星在地球上的某一点上停留不动,与地球自转同步。
这样可以使卫星对地球某一特定区域的监测和通信服务更为准确和稳定。
同步卫星发射过程包括:
1. 确定发射轨道:根据卫星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发射的轨道高度、位置和倾角等参数。
2. 制造和组装卫星:在确定好的轨道参数基础上,制造和组装符合要求的卫星。
3. 进行卫星测试:对卫星进行各项测试,确保其各个部件和系统正常工作。
4. 载体运输和组装:选择合适的运输和组装设备,将卫星组装到载体火箭上。
5. 进行发射准备:对火箭和卫星进行系统检查和测试,准备发射。
6. 发射火箭升空:点火发射火箭,使其运动到离地球的大气层足够高的地方。
7. 火箭分离和进入轨道:在合适的高度和速度,火箭分离并将卫星送入事先确定好的轨道。
8. 卫星定位和测试:卫星进入轨道后,对其系统和设备进行定位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9. 将卫星移动到预定位置:按照需要将卫星移动到预定位置,并进行精细调整和测试。
10. 进入工作状态:卫星到达预定位置并进入工作状态,为监测、通讯、导航等服务提供支持。
高中物理同步卫星教案
高中物理同步卫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方面的应用;3. 掌握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4. 掌握计算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中的应用;3. 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4. 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同步卫星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同步卫星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课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同步卫星的了解。
三、同步卫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同步卫星在通信和气象预报中的应用;2. 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同步卫星在这两方面的作用。
四、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同步卫星与地球的运行关系;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通过模拟演示或实验,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式。
五、同步卫星的轨道计算(20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同步卫星的概念、特点、应用以及运行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计算同步卫星轨道高度和周期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同步轨道与地球半径
同步轨道与地球半径同步轨道与地球半径同步轨道是指人造卫星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地球运行,使其始终保持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方。
这种轨道的特殊性质与地球的半径密切相关。
在探究同步轨道与地球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禁为地球这个伟大的行星所提供的条件和奇妙的自然现象所感到惊叹。
首先,让我们从数学角度来了解同步轨道的定义。
当卫星的轨道半径与地球的半径相等,并且运行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的时候,卫星就能够始终保持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变。
这种状态被称为静止轨道,又称为同步轨道。
其中,地球的半径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1公里,同时也是制定同步轨道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过,在实际运算中,地球的半径会考虑到海拔高度、地球的椭球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
从理论上来说,同步轨道对应着地球半径上方的某个点,这个点与地球中心的距离应该是多少呢?恰巧,在地球的正轴两极上方的距离是一个有效的参考中心。
这个距离恰好等于地球的半径加上轨道高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计算,通常会使用地球半径上方35586公里的点,即地球表面到同步轨道的距离。
这个距离恰好是地球半径加上静止轨道高度。
地球的半径与同步轨道的关系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信卫星从同步轨道上方的点发射信号,信号与地面上的接收器进行通信,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讯。
这种同步通讯的效果需要地球的半径在工程设计中得以准确考量。
此外,地球半径与同步轨道也对气象卫星的观测和测量具有重要影响。
气象卫星可以观测地球大气层中的云团和气象现象,在地球半径上方的同步轨道上方发射信号,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同时,地球半径与同步轨道之间的良好匹配也决定了卫星传输数据所需的能量。
总的来说,同步轨道与地球半径紧密相联,地球的半径对同步轨道的计算和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还是其他卫星任务,都需要考虑地球半径与同步轨道之间的匹配程度。
地球这个伟大行星所提供的条件与卫星技术的交织,展现出智慧、创造力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卫星轨道计算[仅供参考]
a = 8878.137 km
最后,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卫星的轨道周期
T 2 a3 8325.1703s
参考课件
10
2.2 卫星的空间定位
坐标系统
日心(Heliocentric )坐标系
以太阳的质心为坐标圆点
卫星中心(Satellite-centered)坐标系
约翰尼斯 开普勒(1571-1630)通过观察推导了行星运 动的3大定理,即开普勒3定理
艾萨克·牛顿爵士(1642-1727)从力学原理出发证明了 开普勒定理并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
开普勒定理适用于空间任何两个物体间通过引力相 互作用的情况,即二体问题(two-body problem)
参考课件
参考课件
12
2.2 卫星的空间定位 续2
地心坐标系
North pole Z
以地心为坐标圆点
以赤道平面为基础平面
Equator plane
O
Y
地心-春分点方向为X轴
Z轴垂直于赤道平面
X Vernal equinox
XY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Orbital plane
参考课件
13
2.2 卫星的空间定位 续3
椭圆轨道面内的卫星定位
开普勒方程
M = E - e·sin(E) (4)
高斯方程
2 arctan(
1e E tan )
(5)
1e 2
参考课件
19
2.2 卫星的空间定位 续9
椭圆轨道面内的卫星定位
计算流程 1) 使用方程(1)计算卫星的平均角速度n 2) 使用方程(3)计算平均近点角M 3) 解开普勒方程(4)获得偏心近点角E 4) 使用高斯方程(5)计算真近点角θ 5) 按下式计算距离矢量r
同步卫星-近地卫星-赤道物体的异同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才会做题 同步卫星(同步定位卫星)是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人造地球卫星,它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总是位于赤道的正上方。
近地卫星是指轨道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计算时轨道半径可近似取地球半径;不一定在赤道正上方,但圆心一定是地球球心.赤道物体是静止在地球赤道的表面上,随地球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与地球相对静止。
圆周运动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 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同步卫星、近地卫星与赤道物体的相同点1.三者都在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都与地球的万有引力有关; 2。
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运行周期相同:T =24h;3。
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相同:r =R 0(R 0为地球半径)。
二、同步卫星、近地卫星与赤道物体的不同点1、轨道半径不同:同r =R 0+h ,h36000千米,近地卫星与赤道物体的轨道半径近似相同,都是R 0,半径大小关系为:赤近同r r r =>;2、向心力不同: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它们的万有引力来提供,赤道物体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来提供,平衡掉了).3、向心加速度不同:由ma rMmG =2得:2r GM a =,又近同r r >,所以:近同a a <;由maT mr =224π得:r Ta 224π=,又赤同r r >,所以:赤同a a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为:赤同近a a a >>;4、周期不同:近地卫星的周期由2204TmR mg π=得:==gR T 02πmin 84;同步卫星和赤道物体的周期都为24h,周期的大小关系为:近赤同T T T >=;5、线速度不同:由r m rMm G 22υ=得:rGM=υ,又近同r r >,所以:近同υυ<;由Tr πυ2=和赤同r r >得:赤同υυ>,故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赤同近υυυ>>;6、角速度不同:由22ωmr rMm G =得:3rGM=ω,又近同r r >,所以:近同ωω<;由赤同T T =得:赤同ωω=,从而角速度的大小关系为:赤赤同ωωω<=;注意:比较三者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时一定要区分清楚赤道物体的,因为它的向心力不是万有引力的全部,所以不能由2r GMa =、rGM =υ、3r GM=ω比较赤道物体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同步卫星试题
高一物理同步卫星试题1.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一定在赤道上空运行B.各国发射的这种卫星轨道半径都一样C.它运行的线速度一定小于第一宇宙速度D.它运行的线速度介于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答案】ABC【解析】试题分析: 同步卫星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空圆形轨道,轨道固定不变,故A 正确;因为同步卫星要和地球自转同步,即同步卫星周期T为一定值,因为T一定值,所以 r 也为一定值,所以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是一定值,故B正确;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是最大的圆周运动的环绕速度.而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要大于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根据v的表达式可以发现,同步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一定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C正确;故D错误。
【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2.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于5月1日成功定点在东经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关于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B.运行速度可能大于C.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小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答案】A【解析】由于同步卫星是指离地面的高度一定,相对于地面静止时的卫星,故A正确;由于速度7.9km/s是第一宇宙速度,它是指近地卫星脱离地球引力的速度,而同步卫星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故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7.9km/s,故B错误;由于同步卫星比月球离在近一些,故它绕地球运动时的角速度要大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C错误;而向心加速度与卫星离地球的距离有关,故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不相等,而是偏小一些,故D错误。
【考点】同步卫星。
3.设地球半径为R,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1,第一宇宙速度为v1,同步卫星离地心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2,加速度为a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B.C.D.【答案】BC【解析】向心加速度,由于赤道上的物体与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相等,所以二者的加速度之比为二者的半径之比,选项C正确。
最低轨道、同步轨道、在天体表面上、高 轨道与低轨道、变轨
最低轨道、同步轨道、在天体表面上、高轨道
与低轨道、变轨
这些术语通常用于描述天体周围的轨道和航天器的运动状态。
让我来解释一下:
1. 最低轨道(Low Earth Orbit, LEO):指距离地球表面最近的轨道,通常位于地球表面至约2000公里高度之间。
这种轨道通常用于卫星任务、空间站等低地球轨道任务。
2. 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是一种与地球自转同步的轨道,使得航天器在地球表面上的特定点上保持相对固定位置。
这种轨道通常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高度约为35,786公里。
3. 在天体表面上:指航天器或其他物体位于天体的表面上,例如卫星位于地球表面,或者登陆器位于月球表面。
4. 高轨道与低轨道:高轨道和低轨道是相对概念,它们用于描述不同高度的轨道。
一般来说,低轨道位于较低的高度,高轨道位于较高的高度。
具体来说,低轨道可能指LEO,而高轨道可能指GEO 或更高的轨道。
5. 变轨:变轨是指航天器改变其轨道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推进剂的喷射来实现,例如火箭引擎的点火或航天器的推进系统。
变轨可以用于调整轨道高度、轨道形状,或者改变航天器的轨道方向和速度。
这些术语常用于航天领域,用于描述航天器的轨道和运动状态,以及与天体的相对位置。
对于航天任务和航天器设计,了解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步卫星的定值
同步卫星的定值卫星定值是指卫星太空在轨道上的角度,以及它们的轨道的位置、速度和其他重要参数的总和。
它是用来控制卫星在轨道上的姿态、移动速度和位置的重要参数。
卫星定值按照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全态定值,它指的是以轨道坐标系的参数来表示卫星的定值;另一种是绝对定值,这通常是以极坐标系的参数来表示卫星的定值;第三种是偏转定值,其参数是以一个弧度偏转角度来表示卫星的定值。
卫星定值的精确性是卫星应用的重要条件,是卫星控制和定位精度的重要依据。
定值的精确度可以用卫星定值允许偏差、定值误差和定值不确定度等参数进行描述,它们是指卫星轨道参数的变化量,它们包括:基础参数的偏差、非基本参数的偏差、非基本参数的变异性及卫星定值计算误差等等。
卫星定值的精度对卫星精确定位、监视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卫星定值的不确定度决定了卫星形状、位置和运动状态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卫星的可控性、定位精度和控制精度。
因此,卫星定值的精确度和不确定度是非常重要的。
获取卫星定值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卫星发射前,可以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外射线测量等方法检测卫星的定值。
发射后,可以采用三种方式来测量卫星定值:一是卫星自身测量,即在卫星内部安装传感器来检测卫星定值;第二种方法是遥测方法,即在地面站检测卫星定值;第三种方法是卫星观测方法,即在地面站或其他卫星上安装探测器,以探测近地空间和轨道上的卫星定值。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效地获取卫星定值也将变得更加简单。
卫星自身的参数的传感器将成为可能,使卫星定值的采集及控制能够被自动实现、自动跟踪和自动控制。
此外,新型的工业级小型定值测量系统的出现,也可以有效地获取卫星定值,从而改进卫星控制精度。
总之,获取卫星定值大大提高了卫星控制和定位精度,为卫星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卫星定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精确地测量,也可以通过新技术提高定值精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卫星控制目的。
深圳尚文学校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坦普尔一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其运动周期为5.74年,则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彗星绕太阳运动的角速度不变B.彗星在近日点处的线速度大于远日点处的线速度C.彗星在近日点处的加速度小于远日点处的加速度D.彗星在近日点处的机械能小于远日点处的机械能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的向心力等于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B.地球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相对静止,且它跟地面的高度为某一确定的值C.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应等于9.8m/s2D.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速度一定大于7.9km/s3.如图所示,某极地轨道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通过地球的南北两极,已知该卫星从北纬60︒的正上方按图示方向第一次运行到南纬60︒的正上方时所用时间为1h,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卫星的运行速度—定大于7.9km/sB.该卫星与同步卫星的运行半径之比为1:4C.该卫星与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之比为1:2D.该卫星的机械能一定大于同步卫星的机械能4.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面上空离地面高度等于地球半径的某点有一卫星恰好经过,该卫星的质量为m,则该卫星在该点的重力大小为()A.mg B.12mg C.13mg D.14mg5.2018年11月20日,国内首颗商业低轨卫星“嘉定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随后卫星进入预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它也是中国首个全球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翔云”的首发星,开启了中国天基物联探测新时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卫星的发射速度小于7.9km/sB.据了解该卫星在距离地面约400km的近地轨道运行,则可以估算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C.该卫星在预定轨道上的周期等于同步卫星的周期D.该卫星接到地面指令需要变轨至更高轨道,则卫星应向后喷气加速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颗轨道在同一平面内的地球人造卫星,其中甲卫星的轨道为圆形,乙卫星的轨道为椭圆形,M、N分别为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P点为两轨道的一个交点,圆形轨道的直径与椭圆轨道的长轴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根据时间变化的倾角计算公式[5]:
3
ix ix (0) cos it 0.973iy (0) sin it 0.128 sin it iy 1.028ix (0) sin it iy (0) cos it 0.131(1 cos it )
现有卫星经度 -110.07 -99.21 96.53 109.91 2.85 2.85
地心距 1.658 0.231 0.000 0.397 0.058 1.055
时间差 0.886 1.966 1.132 0.918 1.970 1.510
地心距差值为2km,时间相差3min
经过年数 t 4 6 6 7 7 7 8 8 8 8 8 8 9
1.195 0.213 0.703 1.978 0.397 0.324 0.058 1.055 0.938
2.262 2.498 2.506 2.391 0.918 2.840 1.970 1.510 2.340
5.1.3 .问题一结果分析
由上述表格的数据,可以比较直观的发现,随着年份的增长,卫星之间的碰 撞风险也在增长, 进而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进而用 Excel 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易碰撞的卫星分布于 90°—120°、0°左右及-90°—-110°之间,进 而可以判断出, 处于该区域的卫星数目比较密集, 是同步卫星碰撞风险的高发区。
1
1.问题重述
由于同步卫星的技术与经济原因, 许多发射的卫星已经报废, 并且未经处理。 有些停留在地球的同步卫星轨道上,有些由于某种原因已经成为碎片, 随时可能 与处于工作状态的同步卫星发生碰撞。据统计, 如果不及时清理地球同步轨道上 的垃圾, 同步轨道将在 20 年左右报废[1]。 分析我国发射同步卫星发生碰撞的风 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根据所给附件,建立一个时间模型来描述我国发射同步卫星发生碰撞风 险的变化规律。 要考虑到随着时间的变化, 卫星实际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的变化规律,从而进行分析。 2、由于同步轨道资源的有限性,继而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太 空技术的发展, 使用上一问中的模型, 通过对比卫星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现 有的清除报废卫星及其碎片的技术所花费的资金, 判断进行轨道清理是否具有经 济价值,为我国保持同步卫星轨道安全提供最优的方案。
时间差 2.874 2.613 2.922 2.557 2.722 2.513 2.661 0.886 2.579 1.966 2.692 2.425 1.132
9 9 9 9 10 10 10 10 10
69 83 94 106 3 94 97 110 116
68.5 82.94 93.5 105.5 2.85 93.5 96.53 109.91 115.58
Δα c e T t r
F G M g I m
5.建立模型并分析
5.1 问题一 5.1.1 问题一模型的分析 同步卫星受到地球非球形引力、日月引力和太阳光压的影响, 会引起卫星轨 道面和形状发生变化。 我们根据太阳、 月球摄动和地球引力势的带谐项引起卫星 轨道倾角的漂移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时间模型[3]。 (1)轨道倾角:简称倾角。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 面之间的夹角,分为顺行轨道、逆行轨道和极轨道。 倾角矢量[4]:
同步卫星轨道
摘要
由于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因为太阳风、辐射压、地球重力场变化、太阳和月 球引力作用等影响,造成卫星与预设轨道的偏离。并且,某些同步卫星在过了使 用年限后仍停留在在地球同步轨道(GEO)上,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分解成碎片,对 后续发射的同步卫星造成碰撞的威胁。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做出以下讨论。 针对问题一:利用了卫星轨道倾角漂移与时间的关系,建立了卫星倾斜角的 时间关系模型,从同步卫星是否会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出发,进行三次筛选:第一 次,由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距离,将不可能发生碰撞的卫星筛除;第二次,排除轨 迹投影交线处地心距相差较大的目标;第三次, 筛除经过交点处时间差较大的目 标。 根据该时间模型, 分析得到我国发射同步卫星发生碰撞风险的变化规律为碰 撞几率会逐年增加,并且发现,易碰撞的卫星主要分布于 90°—120°、0°左 右及-90°—-110°之间,进而可以判断出,处于该区域的卫星数目比较密集, 是同步卫星碰撞风险的高发区。 针对问题二:首先,根据问题中所求得的时间模型,判断出具有碰撞风险的 报废卫星,其次,根据现有的卫星及碎片的清理手段,分析清理方式的可行性, 发现将废弃的卫星送进空间垃圾轨道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最后通过所查询到的计 算公式, 将最初筛选出的报废卫星的情况带入该公式, 计算出清理卫星或碎片所 需要消耗的燃料数,进而推算出所需花费的资金,与现有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得 出我们应该对同步卫星轨道进行清理的结论。 关键词:同步轨道卫星 筛选 轨道偏移 碰撞风险 空间垃圾轨道 经济效益
其中, ix (0) 和 iy (0) 为轨道倾角初始值。 当卫星为我们所假设的同步卫星时,根据假设 ix (0) 、iy (0) 均为 0,则简化模 型,最终得到的卫星轨道倾角的漂移为:
ix 0.128sin it iy 0.131(1 cos it )
其中,
i 为轨道平面周期性进动的角频率。
u0
、 u1 , 通过公式
t T / 360* u ,
t 可以计算卫星和碎片在交点的时间 0 、 t1 ,于是过交线的时间判别为
5
t0 t1 4* t
,
其中根据双行根数的经度,可以将 t 设置为 1min,2min,3min,得到不同经度 值的条件下,不同年份间的碰撞情况。
u
u 0 , u1 即可确定两卫星轨道面的交线。
a (1 e 2 ) 1 e cos f
(2)地心距的判别 向径(地心距):
r f
其中, 值。
u 2 ,且 u 为上一问所求的升交点到交点的弧长。
由以上公式就可以确定两卫星在交点的空间位置 r ,然后可以得到地心距的 于是地心距判别为:
r0 r d
,
其中根据双行根数的经度 d 和卫星大小,可将 d 设置为 d =2km。
5.1.2.3 第三次筛选 两卫星通过交线的时间差很大时,即使两卫星的地心距比较小, 两卫星仍无 法相撞, 所以对于选出地心距相差较小的目标(这时目标数量已很少), 再计算两 卫星通过交线的时间,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差筛选出这部分卫星。 根据升(降) 段的
(2)半长轴:是椭圆(行星公转轨道)长轴的一半长,长轴是过焦点与椭 圆相交的线段长。半长轴长即是行星离主星的平均距离。 计算方式为半长轴=(近地点高度+远地点高度)/2+地球半径。其中,近地点 (Perigee)指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椭圆轨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点。远地点则相 反 (3)偏心率:用来描述轨道的形状,用焦点间距离除以长轴的长度可以算 出偏心率。偏心率一般用 e 表示。 (4)真近点角:天体从近点起沿轨道运动时其向径扫过的角度。 5.1.2 问题一数据的筛选 对于同步卫星发生碰撞的风险问题,首先要排除不可能发生碰撞的卫星, 由 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距离,将卫星筛除;再对可能碰撞的卫星进行分析,第二次, 排除轨迹投影交线处地心距相差较大的目标;第三次, 筛除经过交点处时间差较 大的目标。于是我们根据以上方式,对数据进行三次筛选: 5.1.2.1 第一次筛选 首先利用两卫星之间的运动轨迹,筛选出部分不可能发生碰撞的卫星, 即近 地点高度大于卫星高度或远地点高度小于卫星高度的卫星。两卫星轨迹不相交, 自然不可能发生碰撞。 通过利用 EXCEL 进行筛选,可以很明 显的发现,所剩余的卫星类型均属于 GEO (同步卫星轨道)和 Elliptical(椭圆卫 星轨道)。再剔除掉数据有残缺的无法进 行接下来的计算的卫星。 筛选结果剩余 509 个卫星,即 509/1381。
3.模型的假设
1、假设题目所给的数据真实可靠。 2、 假设发射同步卫星的初始轨道倾角为 0°, 偏心角为 0°, 高度为 35786km, 周期为 1436min,形状近似为一个直径为 0.05km 的球体。 3、假设地球为半径为 6400km 的球体。 4、假设在其他条件的影响下,只有轨道倾角会发生变化。 5、假设所有卫星到达赤道的时间相同。
5.1.2.2 第二次筛选 其次我们利用一种性质:两目标之间 的碰撞, 总发生在两目标轨道面交线附近。
4
计算两目标轨道面的交线, 判别两目标通过交线处的地心距, 排除那些地心距相 差较大的目标,选出地心距相差较小的目标。 (1)计算两卫星轨道面的交线 图一给出了卫星与卫星的轨道投影的天球图。C 表示交点, 为交角,A,B 为轨道升交点, 弧 A B 为两者的升交点赤径差 ,AC、BC 分别表示卫星从它 的升交点到交点的弧长 u 0 、 1 。 解球面三角形[6]可以得到: cos cos i1 cos i 0 sin i1 sin i 0 cos sin sin u1 sin i1 sin sin sin u 0 sin i 0 sin 得到的
2.问题分析
对于问题一:若卫星在入轨后一直按固定轨道运动,则卫星不会发生碰撞。 然而,卫星会由于太阳风、辐射压、地球重力场变化、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等影 响,引起卫星轨道面发生变化[2],这些因素反映在轨道的倾角变化上。对于我 国发射同步卫星发生碰撞风险问题,首先,要进行碰撞可能性的分析,进行三次 筛选[3]:第一次,由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距离,将不可能发生碰撞的卫星筛除; 第二次,排除轨迹投影交线处地心距相差较大的目标;第三次,筛除经过交点处 时间差较大的目标。然后,根据所建立有效卫星的倾斜角与时间的关系,进而分 析出碰撞风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这里, 我们用到了筛选以及模型构建的方法 求解。 对于问题二: 由于要对卫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清理卫 星或碎片所需要花费的资金,从而与现有经济效益进行比较。要完成这一目标, 首先,根据问题中所求得的时间模型,判断出具有碰撞风险的报废卫星,其次, 根据现有的卫星及碎片的清理手段, 我们选择将废弃的卫星送进空间垃圾轨道这 种方法。 通过找到清理废弃卫星多消耗的燃料量和卫星轨道半长轴的变化之间的 关系, 计算出清理卫星或碎片所需要消耗的燃料数, 通过查询资料得到卫星燃料 的单位质量的价格,进而推算出所需花费的资金,与现有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得 出我们应该对同步卫星轨道进行清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