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疾病
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肢体经络病证(A1型题)
肢体经络病证(A1型题)1.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宜选用A.白虎汤B.羚角钩藤汤C.竹叶石膏汤D.凉膈散E.清营汤答案:E2.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代表方为A.防风通圣散B.羌活胜湿汤C.清营汤D.银翘散E.荆防败毒散答案:B3.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渎》答案:E4.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持续的时间,下列哪项叙述最为恰当A.晨僵持续至少0.5小时(≥6周)B.晨僵持续至少1.5小时(≥6周)C.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6周)D.晨僵持续至少2小时(≥6周)E.晨僵持续至少3小时(≥6周)答案:C5.提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的医家为A.张仲景B.朱丹溪C.吴鞠通D.华岫云E.王清任答案:B6.痉证之肝经热盛证可用A.羌活胜湿汤B.防风通圣丸C.葛根汤D.羚角钩藤汤E.桂枝汤答案:D7.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于之所致”的医家为A.吴鞠通B.华岫云C.朱丹溪D.张景岳E.巢元方答案:C8.以下哪项不是痿证致病病机A.肺热伤津,津液不布B.脾胃亏虚,精微不输C.湿热漫淫,气血不运D.风寒痹阻,经脉不通E.肝肾亏损,髓枯筋瘦答案:D9.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常出现A.汗出如油B.口噤不开C.舌体瘫软D.口张目瞪E.神昏谵语答案:C10.记载了痹证之手指关节肿大者为"鼓槌风"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读》答案:D11.行痹的病机是A.寒邪兼挟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B.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C.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D.虚邪兼央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E.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答案:B12.巢元方称遍历关节疼痛者为A.白虎病B.白虎历节C.痛风D.鹤膝风E.历节风答案:E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之一A.疼痛B.重着C.软弱无力D.肿胀E.麻木答案:C14.患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局部微肿,扪之无灼热感,四肢沉重,肌肤麻木,接近关节处尤为明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当选用何方A.乌头汤B.防风汤C.薏苡仁汤D.三痹汤E.桂枝汤答案:C15.将痉证分为刚痉、柔痉的专著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医林改错》E.《医学明理》答案:B16.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家为A.张仲景B.朱丹溪C.吴鞠通D.华岫云E.王清任答案:D17.痉证重要的治疗方法为A.舒筋解痉B.清热祛湿C.熄风镇痉D.滋养营阴E.活血化瘀答案:D18.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为A.痉证B.厥证C.中风D.破伤风E.痫病答案:A19.中医认为抽搐的发生主要为A.肺热壅盛B.阴虚胃燥C.肝风内动D.热盛伤津E.肾阴虚亏答案:C20.下列哪项不是抽搐的中医病机A.热甚动风B.阴虚动风C.肝阳化风D.血虚生风E.外感风寒答案:E21.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的是哪位医家A.吴鞠通B.华岫云C.王清任D.张景岳E.朱丹溪答案:A22.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B.《医学明理》C.《临证指南医案》D.《温病条辨》E.《医林改错》答案:C23.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著作是A.《内经》B.《景岳全书》C.《证治准绳》D.《张氏医通》E.《临症指南》答案:A24.痿证见手足痿弱,形体瘦削,肌肤甲错者为瘀血久留,可用A.补阳还五汤B.圣愈汤送服大黄磨虫丸C.身痛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六味地黄丸答案:B25.痿证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少见A.虚证B.实证C.虚实错杂D.寒证E.热证答案:D26.痿证脾胃虚弱证的病机为A.湿热偏盛,壅滞经络B.嗜食生痰,郁痰生热,壅遏气机C.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D.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E.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营卫受阻答案:C27.痿证的主要病理是A.肾阳虚衰B.筋脉失于濡养C.肺失输布通调D.脾运不健,湿困中焦E.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答案:B28.痿证湿热浸淫证的病机为A.湿热偏盛,壅滞经络B.湿食生痰,郁痰生热,壅遏气机C.痰浊中阻,经络阻塞,筋脉失养D.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E.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营卫受阻答案:D29.患者初始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逐渐出现四肢痿软无力,神疲倦怠,舌胖苔白,脉弱,治宜选用A.加味二妙散B.清燥救肺汤C.参苓白术散D.虎潜丸E.补中益气汤答案:C30.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的医家为A.朱丹溪B.张景岳C.叶天士D.吴鞠通E.张子和答案:E31.颤证的主要病因不包括A.年老体虚B.情志过极C.外感风邪D.饮食不节E.劳逸失当答案:C32.颤证的病位A.肢体B.关节C.筋脉D.骨E.肌肉答案:C33.痿证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感受温毒B.情志所伤C.久病卧床D.失治误治E.以上皆非答案:A34.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头摇肢颤B.肢体无力C.肢体麻木D.肢体抽动E.手足屈伸牵引答案:A35.腰痛的基本病机为A.郁遏卫阳,腰府气血不通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C.闭阻气血,腰府经气不运D.湿蕴生热,经脉不畅E.瘀血内阻,气血不畅答案:B36.寒湿腰痛的代表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身痛逐瘀汤D.甘姜苓术汤E.桃红四物汤答案:D37.腰痛的病因包括A.外邪侵袭B.体虚C.年衰D.跌仆闪挫E.以上都是答案:E38.治疗瘀血腰痛的主方是A.石韦散B.乌头汤C.身痛逐瘀汤D.肾着汤E.肾气丸答案:C39.认为颤证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分证立方的著作是A.《内经》B.《赤水玄珠》C.《证治准绳》D.《张氏医通》E.《医学纲目》答案:D40.颤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A.脾、心、肾B.肝、肺C.肺、心D.脑、心、肝E.肝、肾、脾答案:E41.治疗颤证时应重视A.调补阴阳,熄风通络B.滋补肝肾,益气养血C.补益肝肾,治病求本D.清热化痰,镇肝熄风E.益气养血,熄风通络答案:C42.首先提出肾与腰部疾病有密切关系的著作是A.《金匮要略》B.《伤寒论》C.《七松岩集》D.《丹溪心法》E.《内经》答案:E43.下列哪项不是外感腰痛的致病病邪A.风B.寒C.湿D.热E.燥答案:E44.下列哪项不是内伤腰痛的特点A.腰部隐痛B.病程缠绵C.起病隐袭D.腰痛明显E.酸软无力答案:D45.治疗寒湿腰痛的主方是A.石韦散B.乌头汤C.实脾饮D.肾着汤E.肾气丸答案:D46.下列哪项不是瘀血腰痛的特点A.腰痛如刺B.痛处喜按C.痛有定处D.昼轻夜重E.俯仰不便答案:B。
肢体经络病症
第九章肢体经络病症肢体经络病症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导致机体和经络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运行于人体全身,连通于脏腑表里;络脉运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部。
《素问·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经络和脏腑、机体的有机联系。
《素问·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内联于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是沟通人体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传输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到侵袭,经络不通,脏腑受累,均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出现,如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肢体经络病症涉及范围较多,本章分别讨论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将分别就其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节头痛头痛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疾病导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
头痛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概括其临床特征,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头痛》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贫血、神经官能症、鼻炎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护。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温病范畴,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痹症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増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症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四节颤证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证---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第五节腰痛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中医执业肢体经络病症
•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 A. 疼痛游走不定 • B. 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 C.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 D. 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 E.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定
• 治疗行痹,应首选 • A. 乌头汤 • C. 防风汤. • E. 白虎加桂枝汤
B. 薏苡仁汤 D. 宣痹汤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肺热津伤 • 虚证:脾胃虚弱
脉络瘀阻
湿热浸淫 肝肾亏虚
证型
主症
方药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肌软无力,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 舌红苔黄
肌体困重无力,苔黄腻 加味二妙散
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 脉络瘀阻
病缓无力,纳呆便溏, 舌淡
腰酸下肢无力,舌红少 苔脉细数
久病瘘弱,麻木,舌瘘 瘀斑
参苓白术散合补 中益气汤 虎潜丸
地黄饮子
肢体经络病症—腰痛
辨病
❖ 1、基本病因——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
❖ 2、诊断要点——腰脊及两侧疼痛 ❖ 3、病证鉴别 ❖ 4、治则: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 虚证:肾虚腰痛
湿热腰痛
小结:
证型
主症
方药
寒湿腰痛
腰冷痛着重,苔白腻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腰热痛重着,苔黄腻 四妙丸
• 行痹——关节酸楚,游走性疼痛——防风汤 • 痛痹——关节疼痛,遇寒则甚——乌头汤 • 着痹——酸楚重着,舌苔白腻——薏苡仁汤
辨证
• 风湿热痹 •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红肿,舌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辨证
• 痰瘀痹阻 • 典型症状:日久刺痛,舌紫黯 •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 方药:双合汤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对渐冻症的理解
中医对渐冻症的理解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由于其症状与中医的痿证类似,因此通常被归入“痿证”范畴。
痿证是指肢体经络松弛、肌肉无力、无法随意运动,甚至伴有肌肉萎缩的症状。
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不当、久病伤及五脏、跌扑瘀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损,最终致使肌肉筋脉失养。
中医治疗渐冻症时,通常从痿证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候选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肺热津伤证候,中医会使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湿热浸淫证候,则会使用加味二妙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脾胃虚弱证候,会使用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肝肾亏虚证候,则会使用虎潜丸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脉络瘀阻证候,会使用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
针刺也是中医治疗渐冻症的一种方法。
常用穴位包括手阳明经穴、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
主穴选择分为上下肢,上肢选用曲池、合谷、肩鹘、手三里、外关、颈夹脊、胸夹脊;下肢选用伏兔、足三里、髀关、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根据证型配穴,如肺热伤津证配肺俞、尺泽;湿热浸淫证配以大椎、阴陵
泉;脾胃虚弱证配以胃俞、脾俞、中脱;肝肾亏损证配太冲、肝俞、太溪、肾俞;脉络瘀阻证选膈俞、委中、血海等。
根据位置配穴,上肢肌肉多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渐冻症的预后情况通常较差,且治疗药物及方案有限。
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尽可能改善患者病情。
肢体经络病症
肢体经络病症
痹症风寒湿痹
行痹-----防风汤加减
痛痹-----乌头汤加减
着痹-----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加减
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桃红四物汤+二陈汤)
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
痉证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加减
肝经热盛-----羚角钩藤汤加减
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心营热盛-----清营汤加减
痰浊阻滞-----导痰汤加减
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痿证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加减
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加减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肝肾亏虚-----虎潜丸加减
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颤证风阳内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热风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气血亏虚-----人参养荣汤加减
髓海不足-----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阳气虚衰-----地黄饮子加减
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
湿热腰痛-----四妙散加减
瘀血腰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肾虚腰痛
肾阴虚-----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肢体经络病证
腰痛与腿痛
寒湿腰痛
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可逐渐 加重。
腿痛
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阻、肝肾亏虚 等引起,表现为腿部疼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热腰痛
表现为腰部疼痛、灼热感,可伴有口渴、 小便黄等症状。
瘀血腰痛
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等 症状。
肾虚腰痛
表现为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按喜 揉等症状,可伴有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
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综合治疗模式
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高肢体经络病证的治 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策略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肢体经络病证的相关知识,提 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失调等内因导致的病证机制。
02
常见肢体经络病证
如痹证、痿证、腰痛等,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03
中医特色疗法
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肢体经络病证中的应用
及疗效评估。
新型治疗手段前景展望
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
如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技术,以及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现代治疗手段在肢体 经络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PART 05
现代医学对肢体经络病证 认识与治疗进展
REPORTING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应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
应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技术,评估肢体神经和肌 肉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肢体骨骼、关节、肌 肉及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中医内科学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中医助理】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痹证的病机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痹证的诊断要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痹证的鉴别●痹证的辨证要点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痹证的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兼顾“宣痹通络”。
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痹证的辨证论治(1/2)●痹证的辨证论治(2/2)●痹证的转归痹证日久可逐渐演变为虚劳、心悸、喘证、咳喘、悬饮等证。
●痹证的预防调护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患者两侧上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其证候是:A.行痹B.痛痹C.着痹D.热痹E.尫痹『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患者,男,55岁。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痛缓,局部皮肤有寒凉感。
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双合汤E.补血荣筋丸『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经络是机体内的一种体系,由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具有通行气血,协凋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是维持肢体之间、肢体与脏腑之间等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统一的结构保证。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由肌肉、筋骨等组成,经络贯穿其间,四肢的协调活动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躯体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经络肢体病证以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临床特征,其证候必然与经络相关,因经络广泛联系于表里内外,参与其生理、病理活动,病理状态下,经络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经络失养,或经络不畅而出现经络肢体病证。
兹将其基本证候分述如下。
·邪犯经络1.主要脉症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或肿胀,或麻木不仁,或挛急抽搐,或弛缓,痿软,舌苔薄或黄或白或腻,脉多浮、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为邪气所犯的肢体病变外,常伴有寒热证候。
与邪犯卫表证的区别是:本证为邪壅经络,气血不畅,表现为肌肉筋骨绌急痿废的症状,如疼痛、肿胀、麻木、挛急、抽搐、弛缓、痿软等症。
邪犯卫表证则为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卫表不和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症,而无明显麻木、肿胀,更无痿废、抽搐等表现。
·经络空虚1.主要脉症肢体麻木不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肉萎缩,痿软不用,面浮,舌淡或红,苔薄或少,脉沉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空虚、筋脉失养之见症外,又有督脉挛急与失用之见症;与虚损劳伤证的鉴别是:本证仅限于经络空虚之见证;虚损则为气血津精亏耗,渐加重,甚至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之虚劳见症。
·血瘀阻络1.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气滞血瘀之见症外,又有血瘀阻络、督脉拘急与失用之见症。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第一节 痹证
1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辩 证施治。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理,以 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痹证的概念、范围
2
[概 述]
一、定义
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 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
6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行痹
寒
痹阻气血经络
痹
外因 痹风湿热来自风寒湿痹 着 痛实 风湿证热痹
7
劳逸不当
卫外不固
内
外
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邪
久病体虚
入
筋
气血不足,腠理空虚 侵 脉
因 痹
饮食不节 脾运失健
痰湿内生 阻
跌仆损伤
瘀血内痹停
证
8
归纳
1、病因 2、病机——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位——筋骨、肌肉、关节,日久 及肝肾 4、病性——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 实夹杂
病邪
症状特点
风邪
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 湿邪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剧烈,遇寒 加重,遇暖则缓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热邪
关节灼热疼痛,皮肤红肿
15
2、辨虚实 实证——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
者为实; 虚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
肝肾不足为虚; 虚实夹杂——痹证日久不愈,痰瘀互结,肝
肾亏虚。
20
防风、麻黄
痛 方 桂枝、葛根
当归 解 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 加减: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不能歩履之意。
3.颤证: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颤动不止,甚者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
本病称振掉、颤振。
4.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亦称痓。
5.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肢体经络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痹证是由风、寒、湿、痰、热、淤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而引起痹证,风寒湿常相兼为病,按三者邪气的轻重分型,风邪稍著者为行痹,寒邪稍著者为痛痹,湿邪稍著者为着痹,风湿热相兼致病者为风湿热痹,痰淤相兼者为痰淤痹阻证。
痹症日久耗伤气血,损伤肝肾,则有肝肾亏虚证。
痉证由1.风、寒、湿邪雍阻经络 2.热盛动风而致痉 3.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而致,4.病程日久可致痰浊、淤血阻滞经脉,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相兼为病则由邪雍经络证,热邪按病位肝、心、脾胃分为肝经热盛证、心营热盛证、阳明热盛证,由病理因素痰浊可由痰浊阻滞证,内伤则有阴血亏虚证。
萎证可致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致。
按病位五脏分型为肺热津伤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按病理因素湿热痰淤分为湿热浸淫证,脉络淤阻证。
颤证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痰浊淤血雍阻经脉,风阳内动扰动筋脉而致。
实证按病理因素风、火(火热)、痰、淤分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虚证按气血阴(阴精)阳亏虚分为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阳气虚衰证。
腰痛由筋脉痹阻,腰府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淤分为寒湿腰痛证、湿热腰痛证、淤血腰痛证、虚证则为腰府失养,腰为肾之府,所以虚证为肾虚腰痛,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证。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第二节痉证第三节痿证第四节颤证第五节腰痛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相关症状,甚或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
《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
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既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痹阻不通;脏腑戕伤,脉络受病,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本章仅就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展开讨论。
而与经络肢体相关的其他病证,将在本书相关章节或其他学科中讨论。
第一节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经络与疾病对应表
肚脐附近小肠方面疾病、小腹痛
下巨墟
上巨墟下三横指
高血脂、痰湿重
丰隆
外脚踝尖上8寸旁开1指
小贴士:1、揉肠胃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2、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3、一美容捷径:敲打面部(十指肚,由
双眼下至下巴),脖子、胸前至腿根(用掌),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用空拳)。
起始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结束于耳旁后的听宫穴。治疗肩背、颈椎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
官病。治疗五官病的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其他疾病的失
眠、落枕、肩痛、腰扭伤。
病症
穴位
穴位位置
热症,如咽喉痛、发烧、牙肿
少泽
小指指甲跟外侧
井穴
落枕、肩膀痛、腰椎间盘突出、
后溪
掌横纹末端骨下凹陷处骨缝中
八脉交汇
腰痛、神志不清、记忆力差
病症、经络穴位对照表—手阳明大肠经
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大肠
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
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病症
经络与疾病对应表
病症、经络穴位对照表—手太阴肺经
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肺经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慢性气管
炎、支气管炎;五官疾病的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病症
穴位
穴位位置
备注
气不足、腹胀、咳喘
中府
胸骨旁开6寸
脾肺之气汇集之处
俞府
咽喉中线旁开2寸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于上者则颈项、胸背及上肢疼 痛,沉着或肿胀;
中于下者则足、趾、膝等关节疼 痛、肿胀。
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外邪 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郁 久从阳化热,热邪与人体气血相 搏而见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发为热痹。
治疗不当,或久服祛风燥湿、散 寒清热之剂,既伤于中,又伤津 耗血,在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结 不散,经络痹阻,疼痛不已而成 病疾。
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
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 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粘着、 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 运行不畅,则筋脉失养,绌急而 痛。
以湿邪为主者,多为雾露之气、 雨湿之邪,或因脾胃虚损,水湿 内停,内湿外湿相合,伤人之阳 气,或伤营络之血,卫气不通, 阳气不行,邪气流注关节,脉络 失养,绌急而痛。
中医内科学痹病
(优选)中医内科学痹病
【概念】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 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 病的总称。
肢节痹病
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 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 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 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 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 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
【鉴别诊断】
痿病 肢节痹病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
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 相似。
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 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 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 疼痛,而痹病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缩无 力,又伴有肌肉关轻孰重进行论治。
以潮湿、高寒之地,或气候变化 之时,罹患者为多。
【医论】
论痹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对其病因、发病、
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经络肢体病证
一、名词解释
1.痹证2.痉证3.痿证4.颤证5.腰痛
二、填空题:
1.痹证的发生与、、及等有密切关系。
2.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辩,二是要辩。
3.痹证治疗应以为基本原则。
4.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5.行痹治疗代表方为。
6.痉证治疗原则为,。
7.痉证是以,甚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8.痿证辩证,重在辩,审标本虚实。
9.“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于。
10.肺热津伤,津液不布形成痿证,其病机重点在于,导致,筋脉失养。
11.腰痛常见病因有、、。
12.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痹病初起的主要症状
A.疼痛B.痿弱无力C.酸楚D.重着麻木
2.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肿胀,痛有定处,手足困重,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缓。
此属痹病中的
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
3.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伴发热、口渴心烦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其治法是
A.清热利湿,通络止痛B.清热通络,祛风除湿C.清热解毒,养阴止痛
D.清热化湿,活血止痛
4. 防风汤治疗何型痹病最佳
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
5. 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 )
A.风
B.湿
C.寒
D.热
6.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的鉴别点在于( )
A.关节游走疼痛
B.屈伸不利
C.关节变形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7.乌头汤治疗何型痹证最佳( )
A.行痹
B.着痹
C.痛痹
D.热痹
8.治疗着痹的首选方为( )
A.宣痹达经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防风汤
9.痿证与痹证的鉴别要点是( )
A.虚实
B.寒热
C.阴阳
D.气血
10《内经》对于痉病的病因以何立论
A.外风B.外寒C.外燥D.外邪
11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
A.项背强急B.四肢抽搐C.角弓反张D.四肢震颤
12.病起发热,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是( )
A.阴虚内伤发热
B.肺热津伤痿症
C.阴虚咳嗽
D.燥热咳嗽
13.肾阳亏虚腰痛的代表方是( )
A.《金匮》肾气丸
B.济生肾气丸
C.右归丸
D.大补元煎
14.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 )
A.右归丸
B.左归丸
C.青娥丸
D.《金匮》肾气丸
15.“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说法出自于
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符合行痹特征者包括()
A.关节酸痛B.游走窜痛C.轻微热痛D.微恶风寒E.肌肤麻木
2. 风湿热痹临床可据证选用的方剂有
A.犀角散B.宣痹汤C.白虎加桂枝汤D.薏苡仁汤E.甘露消毒丹
3.行痹临床表现证见( )
A.肢节酸痛呈游走性
B.日轻夜重
C.恶风或恶寒、喜暖
D.颜面苍黄
E.舌质红苔白微厚,脉浮紧
4.痉病的临床证候特点有( )
A.突然昏仆
B.项背强直
C.四肢抽搐
D.角弓反张
E.口吐涎沫
5.下列哪些治法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
A.补脾胃
B.养肺阴
C.清胃火
D.祛湿热
E.化食滞
6.以下属于颤震发病特点的有()
A.老年多见B.男性多见C.呈进行性D.起病隐袭E.自行缓解
7.下列属于颤震病因病机的是
A.风阳内动B.风邪袭表C.髓海不足D.气血亏虚E.痰热风动
8.腰痛的病因有( )
A.外邪侵袭
B.体虚年衰
C.跌仆闪挫
D.气滞血瘀
E.感受寒湿
9.湿热腰痛所用四妙丸的药物有( )
A.杜仲
B.牛膝
C.黄柏
D.苍术
E.薏似仁
四、是非题
1、痹证常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不影响脏腑功能。
2、行痹的治则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3、痹证的治疗应以扶正补虚为基本原则。
4、痹证的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气候、生活环境和饮食等密切相关。
5、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邪壅经络。
6、《内经》首先明确了刚痉和柔痉之分。
7、“治痿独取阳明”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指的仅是补益脾胃。
8、张景岳对痿证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9、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
10、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11、颤证的病理因素风指的仅是阴虚生风。
12、颤证各病理因素间可以相互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化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13、《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14、腰痛病因为外感和内伤。
15、治疗腰痛的代表方为三仁汤。
四、简答题
1.痹证与痿证有何异同?
2.简要说明痹证的辨证要点?
3.试述行痹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是什么?
4.痉证肝经热盛证的临床表现及治法、代表方各是什么?
5.简述痿病的辨证要点。
6.简述颤震的治疗原则。
7.瘀血腰痛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五、病例分析
1. 李某,男,30岁。
五天前突发恶寒发热、腰痛,肘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经西药治疗症情减轻,但发热不退,现症见双侧膝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尿少色黄,舌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张某,男,59岁,于1997年8月19日就诊。
主诉:下肢痿软无力一年余,加重两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十余年。
96年6月因食西瓜后出现腹泻,经治缓解,尔后则逐渐出现倦怠无力,纳少腹胀,双下肢软弱无力,近二月病情明显加重,渐致拄拐杖方能行走,今前来就诊。
现在症:面色萎黄,乏力气短,食少便溏,双下肢软弱无力,舌淡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弱。
要求: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患者钱某,女,62岁,于1996年3月18日就诊。
主诉:肢体关节紧痛不移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于洗澡后受寒风吹袭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遇寒则痛甚,病情反复。
现症史:肢体关节紧痛不移,疼痛局限,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
要求:诊断、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