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杂交种鉴定的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作者:宋丰顺倪大虎倪金龙李莉杨剑波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6期摘要: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监控杂交水稻纯度对于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用于杂交水稻纯度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总体来讲,我国杂交水稻纯度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由鉴定周期长向鉴定周期短,由鉴定程序复杂向简单,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发展。

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认为DNA分子标记技术和设计育种鉴定方法有较大发展空间,能满足准确、快速、经济的要求;实时荧光PCR技术具有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实时荧光PCR;DNA分子标计;设计育种中图分类号: S511.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06-05自1976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以来,其以明显的产量优势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受到普遍欢迎,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推广开来[1-2]。

当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 1 667万hm2,约占我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累计增收稻谷逾4亿t,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 000万人[3],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稻种子纯度是保障其增产的关键。

杂交稻种子纯度是指杂交种子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

由于杂交水稻制种环节多、周期长,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时有发生,易导致杂交种不纯。

有研究指出,在一定范围内,杂交稻纯度每下降1%,667 m2减产4~5 kg,纯度下降10%,杂交稻将失去其增产优势[4],我国规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6%。

因此严格监控杂交稻种子质量,只允许合格种子进入市场和田间,对确保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这其中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杂交种纯度检测方法对于种子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杂交种纯度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海南种植鉴定法利用海南冬季温光资源进行的田间种植鉴定是当前杂交稻纯度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1.1 植物品种鉴定的重要性1.2 DNA 指纹技术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二、DNA 指纹方法的基本原理2.1 DNA 提取和扩增2.2 DNA 指纹图谱的构建2.3 DNA 指纹分析与比对三、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流程3.1 样本收集与处理3.2 DNA 提取3.3 PCR 扩增3.4 DNA 指纹图谱分析3.5 结果判定四、DNA 指纹方法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案例4.1 植物品种权纠纷的解决4.2 植物新品种的鉴定与登记4.3 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与保护五、DNA 指纹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5.1 优点5.2 局限性六、结论6.1 DNA 指纹方法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重要性6.2 未来发展趋势正文(篇1)一、引言植物品种鉴定是植物育种、生产和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保障植物品种的稳定性、优良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 指纹技术逐渐成为植物品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为植物品种权保护、遗传资源调查和植物新品种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DNA 指纹方法的基本原理DNA 指纹技术是基于 DNA 序列的多态性,通过分析 DNA 片段的变异来构建个体的 DNA 指纹图谱。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DNA 提取:从植物组织或细胞中提取 DNA,去除蛋白质和其他杂质,获得纯净的 DNA 样本。

2.DNA 扩增:利用 PCR 技术对 DNA 进行扩增,获得足够量的 DNA 样本以便进行分析。

3.DNA 指纹图谱构建:通过特定引物对 DNA 进行扩增,获得一系列特定片段,再通过电泳技术将这些片段分离,形成 DNA 指纹图谱。

4.DNA 指纹分析与比对:将待鉴定植物的 DNA 指纹图谱与已知植物的 DNA 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从而确定待鉴定植物的品种归属。

三、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流程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本收集与处理:收集待鉴定植物的种子、叶片、茎等组织,进行干燥、消毒等处理。

杂交操作方法知识

杂交操作方法知识

杂交操作方法知识杂交操作是指在植物繁殖过程中将两个不同的亲本杂交结合,通过人为干预将两者的遗传特性进行混合,产生具有优良特性的后代植株。

杂交操作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园艺领域,可以提高植物的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杂交操作的方法。

一、材料准备进行杂交操作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材料。

这包括选择适合的亲本植株、准备好的工具和培养基等。

选择亲本植株要注意其遗传特性和生长状态,确保亲本具有相容性和可杂交性。

二、花授粉在进行植物杂交时,首先需要授粉。

授粉有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两种方法。

在自然授粉中,通过风力和昆虫等自然媒介将花粉传递到柱头上。

在人工授粉中,我们需要使用吸管、授粉棒等工具将花粉从一个植株的雄蕊转移到另一个植株的雌蕊上。

授粉过程需要注意保持杂交操作的纯度,避免杂交植物和非杂交植物的杂交,影响后代的遗传特性。

三、花后处理在完成授粉后,需要进行花后处理,使花部和胚珠得到保护,帮助花粉萌发和胚胎发育。

花后处理主要包括套袋、封蜡和保湿等方法。

套袋使用纱袋或纸袋将受授粉的花部包覆起来,保护花部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封蜡使用蜡封住授粉的花部,防止花粉落入其他植株。

保湿使用保湿剂或水雾给予足够的湿度,促进胚珠和胚胎的发育。

四、种子收获和育苗在花后处理一段时间后,植物会结出果实。

果实成熟后,我们就可以采收种子。

收获种子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种子,将其分开存放,并及时清理果肉等杂质。

收获的种子可以进行长期保存或立即进行育苗。

在进行育苗时,可以将种子播种在培养基中,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促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五、植株筛选和鉴定在进行杂交操作后,需要对产生的后代进行筛选和鉴定。

筛选主要包括对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

鉴定则是通过遗传、生理和分子等方法对后代进行识别和确认,确保其为杂交植物。

六、连续育种和杂交后代提取在筛选和鉴定之后,可以将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继续进行后代育种和杂交。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方法(综述)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方法(综述)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方法(综述)作者:丁健美刘之熙来源:《南方农业·上》2022年第07期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了目前用于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几类方法。

种子形态鉴定法、幼苗形态鉴定法、田间种植鉴定法、计算机模拟形态分析技术等形态学方法,难以辨别种子形状差异和形态不太明细的真假品种,且鉴定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鉴定人员的自身技术与经验制约。

同工酶电泳鉴定、蛋白质电泳鉴定等生化鉴定法,受限条件较多,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

DNA分子技术鉴定法主要有RAPD标记鉴定、RFLP标记鉴定、AFLP标记鉴定、SSR标记鉴定、SNP标记鉴定。

DNA分子标记鉴定,可应用于杂交水稻品种纯度与真实性鉴定、审定监管等各环节,具有鉴定快速、周期短、准确、简便、经济等诸多优点,是农作物品种鉴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杂交水稻;品种鉴定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2.13.040品种鉴定是种子市场监管和品种审定准入的主要内容,是育种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衡量成果能否转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品种鉴定在种子生产、加工、储藏及经营贸易等流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在种子流通中,为节省成本与缩短时间周期,往往忽略品种鉴定的重要性,导致仍有种子掺假的案件发生,给生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

杂交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随着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增大,对杂交水稻种子的质量(主要是真实性和纯度)检查和监督尤为重要。

目前,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形态鉴定法、生化鉴定法、DNA分子技术鉴定法。

1 形态鉴定法1.1 种子形态鉴定法种子形状比较稳定,故形态鉴定方法简单,快速经济。

主要通过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特征,包括种子的长宽度与大小、形状、颜色、光泽、种皮形态、垩白、胚乳等性状,借助仪器或工具(如放大镜、解剖镜等)观察,进行品种鉴定,一般情况下可鉴定出杂交水稻样品的真实性[2-3]。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植物品种鉴定是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信息来确定其品种的过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DNA指纹方法已经成为植物品种鉴定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通过对植物的DNA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植物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基于这些差异来进行鉴定。

DNA指纹方法的总则如下:1.DNA提取:首先需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DNA。

这可以通过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来完成,通常采用物理、化学或其他方法来破坏细胞壁,释放DNA。

然后使用各种技术将DNA纯化和浓缩,以获得高质量的DNA样本。

2.PCR扩增:DNA指纹分析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扩增特定DNA片段。

首先,需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这两个引物将在特定DNA区域的两侧结合。

然后将DNA模板与引物和其他PCR试剂混合,进行PCR反应。

这个反应周期会反复进行,每一个周期会使DNA的数量翻倍,最终得到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3.凝胶电泳:PCR扩增后的DNA片段需要通过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分析。

通常使用琼脂糖凝胶作为分离介质,将扩增产物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然后通过电场使DNA片段移动。

DNA片段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从而分离出不同大小的DNA片段。

4.杂交检测:DNA片段在凝胶上分离后,需要进行杂交检测以确定其特征标记。

通常使用特定的DNA标记物,如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标记探针,将其与DNA片段结合。

然后通过显微镜或其他检测设备观察标记物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位置和数量。

5.数据分析:通过对凝胶电泳和杂交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每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

这些图谱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确定植物的品种信息。

通常采用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软件来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

总之,DNA指纹方法是一种可靠且高分辨率的植物品种鉴定方法。

它可以通过分析植物DNA的遗传信息,确定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为植物分类、种质资源管理和遗传改良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有望开发更多更精确的DNA指纹方法,以提高植物品种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花粉传递:将一种植物的花粉传递到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使两种植物进行杂交。

这可以通过人工操作的方法,如用刷子或镊子将花粉粘到柱头上,或用人工授粉器将花粉传递到柱头上。

2. 花粉培养:将花粉取出并培养在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含有适宜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花粉发育和花粉活力。

3. 雄性不孕:通过使植物细胞或组织发生突变,产生雄性不育植株。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造杂交种,使其只能进行杂交而不能自交。

4. 剪接:将两种不同的植株的组织相接,使其自然发生杂交。

这种方法常用于果树、葡萄等植物的繁殖。

5. 芽插:将一种植物的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根茎上,使两种植物发生杂交。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无法通过传粉或传播种子进行杂交的植物。

6. 接种:将病毒、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接种到植物上,观察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杂交后的抗病能力。

7. 培养胚胎:将女性生殖细胞与男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胚胎,然后将胚胎移植到营养液中培养,以研究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是一种将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进行融合的技术,目的是培育出具有两种父本特征的杂种植株。

在杂交过程中,需要对杂种细胞进行筛选,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根据形态特征筛选:观察杂种细胞在培养基上的外观形态,如细胞大小、形状等,与父本细胞有明显差异的细胞可以被筛选出来。

2. 根据细胞倍性筛选:利用细胞染色体倍性差异进行筛选。

杂种细胞在染色体倍性方面往往会表现为不同于两个父本细胞的倍性,例如,如果两个父本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n和2n,那么杂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3n。

通过观察细胞核数目
或染色体数目,可以将杂种细胞与父本细胞区分开来。

3. 根据细胞质遗传筛选:植物体细胞杂交通常还会伴随着细胞质的混合。

通过对细胞质DNA进行特异性核酸探针的杂交,
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细胞质遗传组分的细胞。

4. 测定特定基因产物筛选:如果杂交中的两个父本细胞中具有特定的基因位点或产物,那么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基因位点或产物来筛选杂种细胞。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法可能只是从细胞水平上筛选出杂种细胞,而并非能够确保这些细胞能够进一步发育为正常的植株。

因此,在杂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筛选,以获得具有期望特征的植株。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

植物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总则(原创版2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背景和意义三、DNA 指纹方法的基本原理四、DNA 指纹方法的步骤五、DNA 指纹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六、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品种鉴定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DNA 指纹方法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鉴定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品种鉴定领域。

本文将对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总则进行详细介绍。

二、植物品种鉴定 DNA 指纹方法的背景和意义植物品种鉴定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断植物品种的真伪和亲缘关系。

在传统的植物品种鉴定中,主要依靠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等表型特征。

然而,由于表型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使得传统的鉴定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 指纹方法应运而生。

DNA 指纹方法通过分析植物 DNA 序列的变异,从而判断植物品种的亲缘关系和真实性。

相比于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DNA 指纹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植物品种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三、DNA 指纹方法的基本原理DNA 指纹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 DNA 序列的多态性和特异性,通过分析不同植物品种的 DNA 序列变异,从而判断植物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真实性。

DNA 指纹方法通常选择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稳定性的 DNA 片段进行分析,例如核糖体 DNA、质体 DNA 等。

四、DNA 指纹方法的步骤DNA 指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取植物样品的 DNA:通过常规方法从植物组织中提取 DNA,并进行纯化。

2.PCR 扩增特定 DNA 片段:根据预先设计的引物,对 DNA 样品进行 PCR 扩增,获得特定 DNA 片段。

3.酶切分析:将 PCR 产物进行酶切,获得具有特定序列变异的 DNA 片段。

4.电泳分析:将酶切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条带图案判断植物品种的亲缘关系和真实性。

不同植物种杂交方法的特点

不同植物种杂交方法的特点

不同植物种杂交方法的特点
不同植物种杂交方法有以下特点:
1. 自然杂交方法:植物的花粉和卵细胞通过自然环境中的媒介(如风、昆虫等)传递,长时间的自然杂交会逐渐形成新的杂交种。

2. 人工杂交方法:人工杂交是通过人工干预,将不同植物品种的花粉和卵细胞进行人工传递,实现杂交育种。

人工杂交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 传粉笔法:将花粉用细笔、刷子等工具传递到花朵的柱头上,以实现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

- 受精授粉法:通过手动将花粉直接转移到授粉器官上,实现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

- 授粉袋法:在授粉前,将花朵套上授粉袋,以防止花粉的自然传播,从而实现所选花粉和卵细胞之间的杂交结合。

- 细胞融合法:将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如叶片、根组织)进行破碎处理,提取细胞原生质,并使用特殊技术(如电脉冲、化学物质)将细胞融合成新的杂交细胞,最后通过培养和分化形成植株。

3. 基因工程法:基因工程法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不同植物的有益特征基因相互转移,实现杂交育种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可以使其表达与特定性状相关的蛋白质,以改良植物的品质和抗性。

这些不同的植物种杂交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

杂交种纯度田间测定方法

杂交种纯度田间测定方法

杂交种纯度田间测定方法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杂交种纯度田间测定方法。

你说这杂交种啊,就好比是一群孩子,咱得知道里面纯的有多少,不纯的又有多少,这可关系到收成好不好呢!
那怎么来测定呢?首先啊,咱得找块合适的田。

这田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杂交种们在这儿表演呢。

咱得找那种能代表整体情况的田块,可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块哦。

然后呢,就是观察啦!就跟咱看人的高矮胖瘦一样,得仔细瞅瞅这些植株。

看看它们的长相、高矮、叶子形状啥的。

纯的杂交种啊,一般都长得比较整齐,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要是不纯的,那可就五花八门啦,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有。

你说这像不像一群人站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谁比较特别呀?
再说说这观察的细节。

比如说开花时间,纯的杂交种开花时间都差不多,一起热热闹闹地开花;要是不纯的,那就有的早开有的晚开,乱哄哄的。

还有结的果实,纯的果实大小、形状都比较一致,不纯的就参差不齐啦。

这就好比是一箱子苹果,好的都是差不多大又红又圆的,不好的啥样的都有。

还有啊,咱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标记来判断。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杂交种也可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咱得把这些小细节都抓住,才能更准确地知道纯度咋样。

你想想,如果咱不仔细测定,到时候种出来的东西不好,那不就白忙活啦?那损失可就大啦!咱农民种地不容易啊,可不就得把这些事儿都弄清楚嘛。

总之呢,杂交种纯度田间测定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但只要咱认真对待,多花点心思,就一定能把纯度搞清楚。

这样咱种出来的庄稼才能长得好,收成才能高。

咱的日子不就越过越红火啦?可别小瞧了这个测定,它可是关系到咱的饭碗呢!。

对杂交玉米种子的鉴定工作研究

对杂交玉米种子的鉴定工作研究

对杂交玉米种子的鉴定工作研究摘要:杂交玉米(Zea mays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栽培。

然而,杂交玉米种子的鉴定工作也随之变得重要。

在杂交种子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杂交种子的鉴定和检验势必要求高精度和高效性。

本文针对杂交玉米种子的鉴定工作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现有的常规鉴定方法以及新兴的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对未来杂交玉米种子鉴定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杂交玉米,种子鉴定,常规鉴定方法,分子标记引言:一、常规鉴定方法1. 形态检查法。

形态检查法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种子鉴定方法。

种子形态的差异不只是品种差异,还涉及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的影响。

判断杂交玉米种子的品质和纯度,可以通过形态特征来比较。

包括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和纹理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种子表面的光泽和果实的形态、颜色等,以精确鉴定种子品种和杂质。

2. 萌发试验法。

萌发试验法是通过种子的萌发能力和萌发率来评估种子的品质和纯度。

通过对杂交种子的萌发率进行测定,来推断种子保健情况。

萌发试验通常分为浅浸法和深浸法两种,而常用的方法是浅浸法。

特别是种子快速浸泡萌发法,已成为种子萌发试验的常见方法之一。

3. 盐溶性试验法。

盐溶性试验是通过种子纯度来进行鉴定。

种子通常会以4%的氯化钠溶液为基准,以脱粒率为指标来评价种子的纯度。

种子纯度高则脱粒率高,反之则低。

二、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基于常规鉴定方法的限制,分子标记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种子鉴定领域。

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是其中一种常见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对种子中特定DNA序列的扩增、PCR 检测以及序列分析等手段进行分类和鉴定。

后来又发展了物种成分鉴定技术和多态性鉴定技术,提高了多种鉴定手段的鉴定效率和准确度。

例如,狭义核DNA标记等技术较常用于杂交种子形态特征鉴定,而酶联免疫法则可用于检测杂对象害性机制。

运用分子标记鉴定技术构建种子DNA条形码库等手段也已被广泛采用。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与传统鉴定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鉴定速度和准确性。

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

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

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植物的分类、命名、鉴定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植物分类的过程中,物种鉴定是一个关键环节。

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对于正确理解植物的系统进化和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植物分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属、种等分类单位。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外部形态可见的植物,如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形、花朵形态、果实结构等特征,可以判断植物的分类地位。

例如,根据花的形态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类。

二、解剖学鉴定法解剖学鉴定法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组织结构,分析其细胞形态、胞壁组成及解剖结构等特征,从而进行物种鉴定。

解剖学鉴定法主要适用于有叶植物,尤其是蕨类植物。

通过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可以区分不同物种植物的维管束形态、气孔分布等特征。

三、化学鉴定法化学鉴定法是通过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如植物的化学组成、药理活性等来进行鉴定。

常用的化学鉴定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等。

例如,某些植物具有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花青素、生物碱等,可以通过色谱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这种鉴定方法对于物种间的差异较小但代谢产物不同的情况特别有用。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分析植物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序列来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物种间微小差异或亲缘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物种鉴定的准确性。

分子鉴定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核酸杂交等技术。

例如,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可以建立物种间的DNA条形码,从而进行物种鉴定。

综上所述,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法、解剖学鉴定法、化学鉴定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和鉴定目的,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物种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1. 引言1.1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背景意义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植物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和技术手段使其形成杂交细胞。

这种技术的背景意义在于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植物遗传变异的机制,加速植物育种和遗传改良的进程。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筛选和培育高产、耐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植物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通过体细胞杂交也可以实现植物种间的基因互补交流,开创出新的遗传组合,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背景意义在于为植物遗传改良和品种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植物育种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植物品质和产量,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杂种细胞的产生过程杂种细胞的产生过程是通过植物体细胞间的杂交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植物体细胞作为亲本,然后通过人工控制的方法使它们进行杂交。

这可以通过细胞融合技术来实现,常用的方法有电融合和化学融合等。

在电融合中,两个不同的植物细胞被置于含有特定电场的培养基中,通过电场的作用使细胞膜破裂,并使细胞质融合在一起。

而在化学融合中,则是通过特定化学物质的作用,使细胞膜破裂并实现细胞质的融合。

两种方法都能成功地产生杂种细胞。

在杂种细胞产生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工作,以确保所得杂种细胞具有所需的性状。

筛选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细胞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或者检测细胞的遗传物质组合情况等来实现。

只有经过有效筛选的杂种细胞才能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作用。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不足2000字,需要继续补充内容。

】2.2 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杂种细胞的筛选方法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通过有效的筛选方法才能成功获得杂种细胞并进一步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

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意义。利用体细胞杂交转移的基因为亲本自 身所携 带, 不存在安全性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在 获得上述体细胞杂种的同时, 体细胞杂交的技术、 方
法、 检测手段等都得到了一定提高。
1 原生质体杂交的植物种类
2 世纪 7 年代至 8 年代, 0 0 0 随着原生质体培养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67 3309) 作者简介: 张改娜(97 , 汉族)在读博士, 17-)女( , 主要从事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 93 1 Q 4. 文献标识码 : A
R sac P ors i Smai H bii t n eerh ges o t y r z i r n c d a o a d et i t n T e H bis Pa t n I nic i o hi y r i ln d f a o f r d n
, 讯作者: 芬, 通 贾敬 教授。 -a: 8 n ue . E i i 3@ w . c m la jf j d n u
1 期
张改娜 , : 等 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其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技术的不断改进 , 通过原生质体培养能再生植株的 植物种类迅速增加。其中茄科( o nca) S l aee 的烟草 a
21 E — 高 p . G P H高钙法
自2 世纪 0 7 年代中期, a 等[1 0 K o 3建立起聚乙 3 二醇( E )- 高 p PG- 一 H高钙法以来 , 直到 2 世纪 9 0 0 年代 , 所获得的体细胞杂种大部分是用该化学诱导 法诱导融合产生的, 后来又发展 了电融合法和聚集 微素激光法。但一直以来 P G法都被广泛使用 , E 聚
属( i t n) 番茄属(yoe i m)]十字 N c i a[、 oa 1 ] L c rc }、 p su 2 花科 ( rce e 的芸苔属 ( rsc)]伞形科 Cuir ) fa B asa 、 i [ 3 ( m eir ) U bl e e的胡萝 卜 D uu) l a f 属(acs4 [等双子叶植 =

14.6杂种植株的鉴定

14.6杂种植株的鉴定

杂种植株的鉴定
一、形态学鉴定
以亲本为对照,比较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特性。

如花的形状、颜色,叶片的形状和大小,植株的高度、株形、叶脉、花梗、种子的有无、形状和颜色等。

体细胞杂种植株应具有两个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或属于双亲的中间类型,或与亲本有所区别。

形态学鉴定
二、细胞学鉴定
2n=120亲本:
甘薯2n=6X=90,
野生种2n=2X=30。

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等进行鉴定。

三、同工酶鉴定
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如马铃薯有14种同工酶)
体细胞杂种的同工酶谱可表现为双亲酶带的总和,或同时出现双亲特有的谱带。

四、分子生物学鉴定
RAPD (随机扩增多态DNA )、分子杂交等。

体细胞杂种及其亲本的RAPD
谱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思考题
1、什么是同工酶?
2、杂种植株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Thank Y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3), 170-173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journal/ojnshttps:///10.12677/ojns.2018.63026A Review of Methods in Plant HybridsIdentificationZhie Liu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May 4th, 2018; accepted: May 22nd, 2018; published: May 29th, 2018AbstractHybridization is extremely prone to occur in nature, especially in the plant kingdo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diversity of plants.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o select suitable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hybrids, and to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hybrid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which has an essenti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wo methods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KeywordsHybridiza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Review植物杂交种鉴定的方法综述刘志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8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9日摘要杂交在自然界极易发生,尤其在植物界,其在塑造植物的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选择合适的方法鉴定植物杂交种显得极其重要,对了解杂交的形成及在物种保育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简要综述了形态鉴定和分子标记两种鉴定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刘志娥关键词杂交,鉴定,方法,综述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杂交在动物、植物及真菌的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在植物界,杂交现象极为普遍,约25%的植物会发生杂交[1]。

杂交一方面通过促进种间基因的交流,增加遗传多样性,形成新物种[2];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濒危物种的灭绝[3]。

故对杂交种的鉴定,对于我们了解进化进程,物种多样性,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未来展望三个角度对植物杂交种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2. 植物杂交种鉴定方法2.1. 形态鉴定形态学是最直观的方法,通常杂交种会呈现亲本种的中间表型,即居间型,也有的会出现超亲性状,或与双亲之一具有相似性(1993) [4]。

如掌叶秋海棠(Begonia hemsleyana)和大裂秋海棠(Begonia macro-toma)的杂交种在叶的大小、叶柄颜色、叶型及花芽的颜色均呈现双亲的中间性状[5]。

日本野生樱花(Prunus yedoensis)的叶的腺体大而显著,着生在叶柄上,与亲本之一大山樱(Prunus sargentii)相似[6]。

Song等(2015)利用叶的形态的中间性证实了发生在Quercus austrocochinchinensis和Q. kerrii的天然杂交,尤其在叶的解剖特征如毛状体类型、表皮细胞特征、气孔特征变异大,极易区分亲本种和疑似杂交种[7]。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植物的形态性状,包括叶、花、果等宏观形态以及花粉、叶的微形态等微观形态研究疑似杂交种与疑似亲本种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形态特征易受环境的影响,因而要选择相对稳定的特征作为我们研究的指标[8]。

2.2. 分子标记2.2.1. 类型分子标记包括蛋白质标记和核酸标记,蛋白质标记中最常用的是等位酶标记,等位酶的产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故其差异可反映基因的差异[9]。

由于其相对精确度比较低,逐渐被核酸标记取代。

常用的核酸标记包括RAPD、AFLP、SSR、ISSR等。

目前,DNA直接测序被认为是鉴定杂交种最有效的方法[10]。

且该方法已成功的用于证实天然杂交物种的形成[11]。

尤其叶绿体基因与核基因的组合使用在植物杂交种鉴定中十分普遍。

在多数被子植物中,叶绿体基因具单倍型、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因而可用于研究杂交种的母本起源[12]。

核基因为双亲遗传,在属内和属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用于属内种间关系的研究及属间关系的研究[13]。

如Li等(2015)采用SSR标记和核基因ITS以及叶绿体基因ndhF-rpl32通过比较多态性位点,证实了发生在掌叶秋海棠(Begonia hemsleyana)和大裂秋海棠(Begonia macrotoma)之间的天然杂交,其后代为子一代,命为Begonia× dashuigouensis [14]。

另外,各种单拷贝基因和低拷贝基因因其高变异性、高分辨率及可以提供较多的信息也被用于杂交种的鉴定[15]。

如Li等(2013)通过单拷贝核基因Adh1和GBSSI以及叶绿体基因matK和trnL-F探讨栽培香蕉的起源,结果表明其起源于多次刘志娥种内和种间杂交事件[16]。

2.2.2. 分析方法1) 统树构建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统计序列之间的差异或每个位点上的碱基变异模式,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已成为种间关系研究的方式之一[17]。

通过杂交种在系统树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其起源。

但其位置与其遗传亲本特征的相对多少而有所变化[4]。

Yu (2014)等对舟叶橐吾(Ligularia cymbulifera)和东俄洛橐吾(Ligularia tongolensis)采用核基因ITS和3个叶绿体基因的序列构建了简约树,证明了发生在两者之间的天然杂交,且杂交种的形态学父母是基因渗透的产物[18]。

构建系统树的方法有距离法(NJ)、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贝叶斯法(BI),邻接法适用于信息位点少而短,进化距离不大的序列,似然法一旦确定合适模型,建树结果是与进化最为吻合的,简约法适用于序列信息位点多,序列较长的情况,贝叶斯使用与比较多的序列数据集[16]。

每种方法的选取依据是具体序列的特点。

2) 单倍型分析单倍型(haplotypes)分析也被广泛用于杂交种的鉴定上。

如Chu等(2011)采用2个叶绿体基因的序列,分析30个芦苇个体在这两个位点上的单倍型,证实了韩国芦苇属(Korean Phragmites)的天然杂交[19]。

Fan 等(2014)对枇杷属(Eriobotrya)的3个种的4个核基因和2个叶绿体基因测序,分析它们的单倍型,杂交后代E. prinoides var. daduheensis在核基因位点上出现了核苷酸的叠加,与双亲枇杷(E. japonica)和栎叶枇杷(E. prinoides)在叶绿体基因上共享单倍型,只是共享个体数不同,分别有28和7个杂交个体与枇杷、栎叶枇杷共享单倍型,这种差异反映了杂交的不对称性,表明枇杷作为母本的可能性最大[20]。

3. 两种方法比较形态特征直观,简单,便于我们野外采样,同时像花粉、叶的微形态这些特征是植物中相对保守的结构,在属内具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能够反映种间的关系,可以作为鉴定杂交种的直接基础。

但也相对容易受到环境、器官、组织发育时期的影响,以及转录后修饰的影响。

比如说植物因为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逐步形成一些相似的特征,这就容易给分类及取样带来困难[8]。

相比之下,分子标记不易受环境、生物体发育时期的影响,可有力的证实形态方面、化学方面的相关证据。

此外,对样本量需求较少,如提DNA只需毫克级别的叶片即可。

但有时分子标记使用不当,也会造成错误的判断[4]。

因而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选择最适方法。

4. 未来展望分子标记在在植物杂交种的鉴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值得深思的是,低拷贝基因,单拷贝基因目前还没能广泛应用于某些科的整个属,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技术愈加成熟,未来将会开发出更多普适性的分子标记,可广泛应用于整个生物界。

另外,单独采用分子标记是否可以完美解释一个物种的形成过程呢?形态学与分子标记法,二者并非是对立的,各自反映了不同的进化趋势和环境选择,相辅相成,方能解决问题。

但形态标记研究相对比较少,如何能将表型以更好的方式呈现。

同时结合谱系地理学,繁殖生态学等进一步阐明相关的杂交进程,揭示杂交与表型、适应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1]Paun, O., Forest, F., Fay, M.F., et al. (2009) Hybrid Speciation in Angiosperms: Parental Divergence Drives Ploidy.New Phytologist, 182, 507-518. https:///10.1111/j.1469-8137.2009.02767.x刘志娥[2]Wissemann, V. (2007) Plant Evolution by Means of Hybridization. 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 5, 243-253.https:///10.1017/S1477200007002381[3]Levin, D.A., Francisco-Ortega, J. and Jansen, R.K. (1996) Hybridization and the Extinction of Rare Plant Species.Conservation Biology, 10, 10-16. https:///10.1046/j.1523-1739.1996.10010010.x[4]Rieseberg, L.H., Ellstrand, N.C. and Arnold, M. (1993) What Can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s Tell us aboutPlant Hybridization?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12, 213-241.[5]Li, L.F., Wang, H.Y., Zhang, C., et al. (2013) Origins and Domestication of Cultivated Banana Inferred from Chlorop-last and Nuclear Genes. PLoS One, 8, e80502.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80502[6]Cho, M.S., Kim, C.S., Kim, S.H., et al. (2014)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 Reveal Hybrid Origin of Wild Pru-nus yedoensis(Rosaceae) from Jeju Island, Ko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the Flowering Cherry.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01, 1976. https:///10.3732/ajb.1400318[7]Song, Y., Deng, M., Hipp, A.L., et al. (2015) Leaf Morphological Evidence of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TwoOak Species (Quercusaustro cochinchinensis and Q. kerri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34, 139-151. https:///10.1007/s10342-014-0839-x[8]Kumar, L.S. (1999) DNA Markers in Plant Improvement: An Overview. Biotechnology Advances, 17, 143-182.https:///10.1016/S0734-9750(98)00018-4[9]Aparicio, A., Albaladejo, R.G., Porras, M., et al. (2000) Isozyme Evidence for Natural Hybridization in Phlo-mis(Lamiaceae): Hybrid Origin of the Rare P.× margaritae. Annals of Botany, 85, 7-12.https:///10.1006/anbo.1999.0987[10]Smith, J.F., Burke, C.C. and Wagner, W.L. (1996)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Cyrtandra(Gesneriaceae) on the Hawaiian Islands: Evidence from RAPD Marker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0, 61-77.https:///10.1007/BF00984748[11]Kaplan, Z. and Fehrer, J. (2007) Molecular Evidence for a Natural Primary Triple Hybrid in Plants Revealed from Di-rect Sequencing. Annals of Botany, 99, 1213-1222. https:///10.1093/aob/mcm072[12]Mogensen, H.L. (1996) The Hows and Whys of Cytoplasmic Inheritance in Seed Plant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383-404. https:///10.1002/j.1537-2197.1996.tb12718.x[13]Alvarez, I. and Wendel, J.F. (2003) Ribosomal ITS Sequences and Plant Phylogenetic Inferenc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9, 417-434. https:///10.1016/S1055-7903(03)00208-2[14]Li, C., Tian, D., Li, X., et al. (2015)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Begonia hemsleyana, and B. macrotoma.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2, 357-360.https:///10.1016/j.scienta.2015.06.031[15]Brysting, A.K., Oxelman, B., Huber, K.T., et al. (2007) Untangling Complex Histories of Genome Mergings in HighPolyploids. Systematic Biology, 56, 467-476. https:///10.1080/10635150701424553[16]Li, L.F., Wang, H.Y., Zhang, C., et al. (2013) Origins and Domestication of Cultivated Banana Inferred from Chlorop-last and Nuclear Genes. PLoS One, 8, e80502.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80502[17]Yang, Z. and Rannala, B. (2012)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3,303-314. https:///10.1038/nrg3186[18]Yu, J., Kuroda, C. and Gong, X. (2014) Natural Hybr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 between Ligularia cymbulifera and L.tongolensis (Asteraceae, Senecioneae) in Four Different Locations. Plos One, 9, e115167.https:///10.1371/journal.pone.0115167[19]Chu, H., Cho, W.K., Jo, Y., et al. (2011) Identification of Natural Hybrids in Korean Phragmites, Using Haplotype andGenotype Analyses. Plant Systematics & Evolution, 293, 247-253. https:///10.1007/s00606-011-0423-5 [20]Fan, Q., Chen, S., Li, M., et al. (2014) Molecular Evidence for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Wild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and Its Relative E. prinoides. BMC Plant Biology, 14, 275. https:///10.1186/s12870-014-0275-6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1. 打开知网页面/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24,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投稿请点击:/Submission.aspx期刊邮箱:oj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