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追溯字源、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依、尽、欲、层”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1.识楼,知晓诗题。

(1)看图猜诗,做游戏(2)跟着唐诗去旅行:鹳雀楼在何处?出示图片,简单讲解。

(板画+讲解)从前的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边,面对中条山,下面就是奔涌不息的黄河。

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聚在楼顶,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了解鹳雀楼,积累词语。

我们古代有四大名楼,在北方的只有鹳雀楼。

鹳雀楼有3层,每层有10米高,楼下的底座就有10米高。

所以这座楼有40米高,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3倍。

这是名副其实的“高楼”。

这座高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变得世界闻名,这个人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才子,当过官,可是被人诬陷后,就辞官了,做了10年的游客,走遍各种名山川,在好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他赶考的路上,路过鹳雀楼,赏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2.读好诗题。

登/鹳雀楼。

3.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边读边猜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集体读。

(2)听师范读,感受平仄韵律。

(3)借助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4)齐读全诗。

二、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每一首写景的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让我们跟随王之涣的诗句,一起去欣赏一千四百多年前,登上鹳雀楼的二楼,放眼望去的美景吧。

1.登楼,读诗想象。

(1)学习一、二两句诗,随机学习“依、尽”。

自由读一、二两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展开想象,读好句子。

动作理解“依”“尽”。

(随文识字:依,范写、点评反馈)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看到想到)你们还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色吗?那该怎么办?(2)学习三、四两句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识字8个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教学重点: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认字教学方法: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1、山2、日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抽生画眼睛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2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 - 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结构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让他们了解自然景色与人文建筑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内外景描写,理解作者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自身感受。

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表达作者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合的强烈愿望。

2. 诗歌解读•第一段: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的美景,并强调了自然景色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第二段: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和对天下大势的思考。

并以“故国”和“万方”表达了对家国和世界的思念。

•第三段:通过描绘垂柳和河流,将诗的情感转入一种思乡之情。

表达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语言表达•本诗采用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形式简洁有力,易于诵读。

•通过形象、具体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山水之美,引发对大自然的思考和热爱。

•通过播放一段鹳雀楼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 阅读理解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明确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分析活动•导入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每一段进行深入解读和归纳。

4.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类似《登鹳雀楼》的短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景色或人文建筑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总结归纳活动•学生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名作《登鹳雀楼》;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并能默写诗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3.能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感;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朗读诗歌;2.教学难点: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诗歌呈现•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3.1.2 诗歌鉴赏•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意思,并讲述老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该诗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讨论。

3.2 教学过程3.2.1 热身在教学开始前,可以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背一首简单的古诗词,或通过童谣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2.2 诗歌呈现1.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祖籍相州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

2.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唐代晚期所作的一篇七绝诗歌,诗作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眼前的美景和自身的感慨,被誉为唐代七绝的代表作之一。

3.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是通过写景来描绘出自然风光的壮丽,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秩序和美好。

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则表达了人类向外拓展视野的本性,以及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的追求。

这句话特别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希望逐步拓展自己的眼界的愿望。

第三句:“风雨楼台,春色榜眼。

”则是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体会,以及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

作者已经风雨过世,但是楼台依然存在,春天依然美好,尽管一眼望不到尽头,但这幅美景能够让人摆脱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大意及诗意表达方式•记忆整首古诗《登鹳雀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朗读及背诵古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学习整首古诗《登鹳雀楼》•理解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理解。

四、学情分析针对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针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其含义深远,需要师生合作完成,进行深度的阅读理解。

五、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在教学之初,让学生先读一遍《登鹳雀楼》,并思考自己不懂的生僻字,并提前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想象穿过山水之间登楼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诗意。

2. 诗歌鉴赏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这首古诗的大意。

例如:“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学习《登鹳雀楼》?”等等。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字眼(修辞),以及诗意进行寻找和理解。

3. 意义解读学生们读完诗歌后,针对其内容,自由浏览老师提供的图片,找到诗歌中的人和物,然后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诗歌的意义。

例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集中自己的精力,才能有所成就。

”4. 诵读背诵学生们口朗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老师另安排三个学生合作,协助完成朗读,要求每个学生都至少朗读一句,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把最喜欢的一句话背起来,以便下节课的检验。

六、教学方法文本解读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课合作、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考查形式普查、朗读、自主评价2.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对古文古诗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了《登鹳雀楼》古诗中的修辞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读: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任务一:读准题目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读一句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1、诗人想到什么?(想:)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

(板书:欲穷、上)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

8.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一、导入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生:登鹳雀楼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

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2、理解生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开展了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绝大局部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时机,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仅仅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

〕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4、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实行比赛。

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到达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1、定位联想,理解生字。

〔学生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准确。

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理解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尽、层”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想象画面、感受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猜诗老师和你们玩一个“看图猜诗”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三幅图画,你能根据图画想起这是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描写的是荷塘美景。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描写的是春柳的勃勃生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描写的是冬日的梅花。

2.引出课题三幅图画引出三首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很美,诗更美。

今天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诗中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乐趣呢?(板书课题)3.介绍鹳雀楼(1)欣赏鹳雀楼风光鹳雀楼旧址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因为时常有一种名叫“鹳雀”的鸟栖息在楼上,因此得名“鹳雀楼”。

(2)形声字“楼”二、借助注音,熟读古诗1.导语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登楼赏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登鹳雀楼》。

是谁登?王之涣。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诗文去读一读吧。

2.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一个字一个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自己读给自己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得喜欢就行。

3.指名朗读,相机评议4.师生合作诵读经过老师一提醒,刚刚你们把字音都读得特别准。

你们可以给自己画上第一颗星。

三、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过渡诗歌,诗歌,诗就是歌,歌有节拍,唱出节拍来就好听,诗也有节奏,朗读出节奏自然就好听。

该怎样朗读出这两首古诗的节奏呢?2.关注标点3.“三式”停连一句诗的后面有标点符号,我们要读出停顿,那一句诗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是不是就不要停顿呢?请你们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