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摘要: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本文试将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分析,并从宗教信仰角度审视了亲属称谓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儒家思想;对比

前言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不论语言如何发展,亲属称谓语总能体现着彼此之间的性别、年龄、辈分、血缘和婚姻,因而。英汉亲属称谓语拥有一些相同特征。当然,亲属称谓语也有着自己的语义,与社会和文化丝丝相连。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诞生了不同的称谓语。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使我们认识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是由于两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不同。了解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掌握好英语语言。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说:“Tom’s brother marries John’s sister”。若没有相关信息,这句话很难翻译成汉语,因为我们不清楚汤姆的兄弟是比汤姆大还是小,同样,约翰的姐妹是比约翰大还是小。因而,英汉亲属称谓语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汉语有许多词来表达亲属称谓,而英语相对而言就少一些。我们来看下面表格: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异同之处,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们之间人与人的称谓关系是建立在性别和婚姻之上的。比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汉语中的父亲与英语中的mother与汉语中的母亲形成性别对比,同样,汉语中的丈夫和英语中的husband与英语中的wife与汉语中的妻子形成对比。但在这两中称谓语体系中,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有相对应的语言,而大部分汉语称谓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语,从而,英汉亲属称谓语是有区别的。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是:汉语的称谓语比英语复杂。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英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可直接称呼名字,且可用爱称。在同样情况下,汉语中不仅要用亲属称谓,而且要标明长幼排行。弟妹不能直接以名字称呼兄姐,要在名下附上“哥”、“姐”以示长幼,还要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大哥”、“二姐”等,若用英语称“the first elder brother”,或“the second elder sister”会使人听起来很刺耳,实不可取。②英语亲属称谓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年龄和性别。例如:在英语中指称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词只有一个——cousin,它对应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由此可见汉语称谓重性别、分内外。且长幼有序,而且父系和母系亲属被区分开来。

二、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形成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常常用来表达谈话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表现在亲属关系称呼上尤其明显。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亲缘关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称谓所含内容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亲属称谓语作为语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深受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形成

众所周知,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比英语中要复杂得多,这源于独特的华夏人的宗教信仰。中国人非常尊敬孔子,他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孔子生活在周朝,那时国家权利薄弱,许多诸侯互相残杀,百姓过着十分堪苦的生活,因而,传统的规章制度无法执行。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力量不足以影响大自然,当人们遭遇自然灾难时,个人只能逃避。归于这个原因,孔子倡导人类团结,每人在复杂的道义关系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并履行其职。家庭中,主要依靠家长制,父系家长们总揽着家中一切大权。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整个国家就团结了。从而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观念,它直接影响着称谓语的使用。

同时,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的职能作用。“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区分长幼、血缘远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取向上表现为群体主义,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家庭、集体。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称谓语指家庭亲属间各种具体的关系,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英语亲属称谓语形成

英语亲属称谓较之汉语的亲属称谓大多显得笼统。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人的信仰与中国人的信仰有着较大的出入,或者确切点说,是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样有一套严格繁琐的纲常伦理。英语亲属称谓语简单,从英语称谓语中,人们很难判断血缘关系的远近。从而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英语亲属称谓语的形成,这源于基督教的文化。英语国家的人信仰耶稣,耶稣诞生古罗马时代,他用两种观点来引导人们的思想。一是爱上帝,另一个就是象爱自己一样爱邻居。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除了家庭统治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西方的基督教中崇尚个体。耶稣主张。除神以外,其他一切人平等。“耶稣还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可以与他们为敌。”那么,为什么基督教有如此的思想呢?我们知道,当个人关系在西方世界形成时,生产力已达到一定水平,人类已完全可以和自然界抗衡。人们可以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即使一个人远离集体,只要他忠于上帝。他就不会被抛弃。这时候,所有的道德观对他来说都不存在。长期以来在经济上重视商业,加之经常移民和殖民,人们早已摆脱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代之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同时较为多变的生产方式使得他们流动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的宗族家族观念。当今的英美社会,人们渐渐形成了直呼其名的倾向。家庭成员间包括晚辈和长辈之间直呼其名的现象也很普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汉民族的抽象思想,形成了中国哲学主流,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道德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亲属称谓语,而基督教的平等和个人的自我尊严和自由、独立则使他们的亲属称谓语相对简单扼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