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脉诊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先背《濒湖脉学》做到“心中了了”
古人常说,脉诊学习“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意思就是说,自己心中对所有的脉象和主病都非常清楚了,可是手指下还是摸不准。
可见学习脉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能做到“心中了了”,才是为在以后分清各种脉象打好基础。
如果自己心中都不清楚这是什么脉象的话,那更谈不上手指下的感觉了。
背诵《濒湖脉学》27种脉象的“体壮诗”“相类诗”“主病诗”,如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背诵之后再到临床去实践,体会浮脉是怎么个“肉
上行”,怎么个“似毛轻”。
再练习手指的灵敏度
手指以“指目”最为灵敏,即手指头最高点到指甲边缘的这一块区域。
练习时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目按在硬桌面上,体会手指下的跳动。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不明白,你叫我手指按在硬桌面上,桌子会有脉搏的跳动脉?其实你仔细体会体会,我们手指头是有动脉通过的,你感受到的是自己手指指头动脉的搏动。
慢慢练习,你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时间久了,再把手指指目,按在比较软的海绵上,再去感受指下的搏动。
这样坚持练习,久而久之,手指会很灵敏,指下的感觉会清晰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共9页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伤寒论坛+王光宇http://shanghan/bbs/viewthread.php?tid=46713无山居士管理员+发表于 2008-6-15 13:32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陈嘉彬对于学习脉诊者来说,最为困难的应该就是确定指下脉象的名字。
在过去看来一直存在着十人十个结果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清晰的、灵活的来学习传统脉诊,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如何学好脉诊并灵活掌握它、使用它呢?首先就是要清晰的认识脉是什么。
简言之,脉涉及气血神机三个方面。
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我们首先探知的情况应该是脉气血的盛衰多少,而气血盛衰所反应出来的生机状态便是神。
所以抓住气血的盛衰,是我们判断体质和疾病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方面。
一、掌握脉象的纲要二十八部脉象看似庞杂,很难仔细分辨,但是如果能掌握了脉象的纲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确定下来,我们便会很容易从结果推断出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
下面我们将就脉的纲要来分别论述。
1、浮沉之纲——脉位这一纲领所指的是脉管管壁和皮肤骨骼之间的部位关系。
在脉诊之时,我们从轻触皮肤开始,逐渐用力,直到按至骨骼层面。
这一个纲领是一个竖向侧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探知脉管的部位,同时要探知脉管上部的力度宽度和下部的力度宽度的不同,也就是表里气血的盛衰多少。
在这一纲目里,所包括的脉象有浮、中、沉、伏四个层面。
其中中层,以前医家著作皆没有记录,我们现在应该作为我们脉诊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若脉沉或者伏而有力为牢脉,无力细小则为弱脉。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分辨这六种脉象了。
2、迟数之纲——脉率脉的迟数所指的就是至数的多少。
其包含的脉象由慢到快分别有:屋漏-迟-缓-数-疾-釜沸。
其中缓脉为不快不慢一息四至的正常至数,如果不兼见脉形的改变,一般不是病脉。
而各家所论述的主病的缓脉当和脉管紧张度松紧二纲的松脉相似,命名的混乱恰恰是造成学习脉诊困难的因素之一。
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获
取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1. 望 -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结膜等,来判断气血运行的情况。
2. 闻 - 闻取患者的气息、口臭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湿热情况。
3. 问 - 询问患者有关病情和体质状况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患者的
脉象。
4. 切 - 利用三指指腹按压患者手腕处的动脉,来感觉脉搏的频率、力度、涨缩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5. 右手包左手,左手包右手,视乎所访者而定,寸口必须按在手正中
下方,弧形往里按。
6. 在开始脉诊之前,要先放松身体,保持平静心态,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
7. 准确的脉诊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总结:中医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闻、问、切四个方面,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在进行脉诊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中医脉诊可以及时发现病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标准脉诊学习心得标准(____年):作为一名脉诊学习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辨识出患者的体质状况、病因病机等信息,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脉诊学也在不断更新,因此,____年的脉诊学习心得标准也随之更新。
在我看来,____年脉诊学习心得标准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深入:脉诊的核心在于理论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脉诊师,必须掌握脉象分类、脉搏的形态、脉诊四诊合参等基础理论知识。
此外,还要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辨识脉象,并从中分析疾病的本质。
2. 实践经验丰富:脉诊学习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
学习者应当积极参与临床实践,触摸不同类型的患者脉搏,培养自己的手感和触诊技巧。
同时,还应当与资深的脉诊师联系,向他们请教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来总结和提炼脉诊技巧。
3. 设备运用娴熟:随着科技的进步,脉诊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脉诊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
新一代的脉诊设备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设备的使用,让它们成为自己提高脉诊准确性的助手。
4. 个案分析能力突出:脉诊学习者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在触诊患者的脉搏后,能够准确判断相关病因病机,并能将其与其他病症区分开来。
对于较为复杂的病例,学习者需要对病患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5. 学习创新意识强:脉诊学习者应当具备学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追踪脉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例如,学习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利用大数据来辅助脉诊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6.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因此,脉诊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基础,并能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在实践中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中医脉诊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脉象可以反映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中医脉诊时,掌握一些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本文提供了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1. 深度:浅如头发根,中如橡皮泥,深如富贵重。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深度,浅沉、中度或深沉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身体情况。
浅沉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中等的脉象可以表示体质正常,深沉的脉象则可能表示实证。
2. 轻浮数:玉琮无声铜佩响,轻闻细数八九常。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轻浮和数目。
轻浮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数目少则可能是阴虚,多则可能是阳虚。
3. 尺寸:弦状体虚紧如弦,钢丝沉弦实如鸣。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尺寸,也就是脉的粗细和紧张程度。
弦状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钢丝般的脉象可以表示实证。
4. 洪细:洪如潮湿血,细如筋络丝。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洪细。
洪大的脉象可以表示气滞,细小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
5. 韧硬度:韧则阴,硬则阳。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韧硬度。
韧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而硬的脉象则可能表示实证。
6. 滑数:滑则喜缠旋,数多亦分宜。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滑数。
滑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而数多则可能表示实证。
以上几个口诀虽然简短,但涵盖了中医脉诊的一些基本概念。
初学者可以根据这些口诀加强自己的记忆,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医脉诊。
当然,要真正掌握中医脉诊这一技能,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积累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能力。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问诊课堂把脉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教研心得
一、概述问诊课堂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技能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传统的脉诊技能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把脉教学上好每一节课”这一主题,共享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教研经验,旨在为广大医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脉诊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要求。
这些目标既包括学生对脉搏特征的理解,也包括学生运用脉诊技能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1. 知识讲解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PPT、实物模型等方式,对脉搏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脉诊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在学生对脉搏特征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手动触摸和听诊的方式,掌握脉搏的不同变化特征,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反馈1. 成果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向全班展示一些典型的脉搏特征,通过示范和比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脉象的特点。
2. 个性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调整和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脉诊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学习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梳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 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为下一次教学积累经验。
六、教研共享作为一名医学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或院系的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共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共同进步。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脉搏的波动、强弱、速率、细粗等情况,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及病情。
本文将介绍10种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供读者参考。
一、脉搏部位的选择在进行脉诊时,选择正确的脉搏部位非常重要。
在人体中,脉搏较强的区域主要有手腕、颈部、肘部、脚踝、鼠蹊部等地方,其中以手腕最为常用。
在手腕处,脉搏分为尺部脉和桡部脉,其中尺部脉位于手掌侧的桡侧,桡部脉位于手掌侧的尺侧。
平时检查时一般以尺部脉为主。
二、手法的选择在脉诊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等手法也非常重要。
手法过轻或过慢不易检查出脉象,而过重或过快则易影响到脉象的准确性。
在脉诊时需要注意手法的合理选择。
三、把握脉搏的节律在脉诊中,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判断脉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是否有跳过等现象。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四、观察脉搏的强度和速度观察脉搏的强度和速度也是脉诊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脉搏的强度和速度会随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变化而有所不同。
强度轻柔、速度缓慢常表明体虚、气血亏虚或寒邪内盛;强度强健、速度明显常表明体壮、气血旺盛或热邪内盛。
五、观察脉搏的滑利程度脉搏的滑利程度也是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
过于滑润的脉象,常显示体虚血亏;过于粗糙的脉象,常反映热毒盛衰。
六、注意脉搏的细粗差异脉搏的细粗差异也是脉诊中需要关注的一点。
细脉显现体弱或气血不足;粗脉反映肝胆、心火、痰火等邪气内盛。
七、查看舌苔颜色和厚度在进行脉诊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和厚度。
舌苔很厚表明脾胃虚弱或湿邪阻滞;苔色灰暗或黄腻表明痰火内盛等。
八、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脉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等症状,常表明气血不足;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常表明脾胃功能减退。
九、注意脉象的变化脉象在不同的时间段或不同情况下会有所变化,如进食后、起床瞬间、情绪激动等,都会对脉象造成影响。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脉诊实训操作报告总结范文
一、引言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从而判断病情、分析体质、指导治疗。
本次脉诊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方法,提高诊断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操作过程和总结。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
2. 掌握脉诊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规范。
3. 提高脉诊的诊断准确率。
4. 培养临床思维和观察力。
三、实训内容1. 脉诊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脉诊的历史、基本理论、脉象分类、常见脉象特点等内容,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2. 脉诊手法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脉诊手法,包括取脉部位、力度、时间等。
3. 脉象识别: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识别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4. 临床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模拟患者进行脉诊,分析脉象,得出初步诊断。
四、实训过程1. 理论讲解:实训开始前,由老师对脉诊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脉诊有初步的认识。
2. 手法示范:老师现场示范正确的脉诊手法,包括如何取脉、如何触摸、如何辨别脉象等。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脉诊手法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模拟患者脉诊:学生分组模拟患者,进行脉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记录脉象,共同分析。
5. 讨论总结:每组对脉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脉象特点,提出诊断意见。
五、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本次实训,对脉诊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操作技能的提升:掌握了正确的脉诊手法,能够独立进行脉诊操作。
3. 临床思维的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临床思维和观察力,提高了诊断能力。
4. 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存在问题1. 脉象识别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复杂脉象的识别,仍存在困难。
2. 临床经验缺乏:由于实训时间有限,临床经验积累不足。
3.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模拟患者脉诊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别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虽然自学中医脉诊疗法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自学中医脉诊疗法的建议:
1. 学习基础理论,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脏腑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理解脉诊疗法至关重要。
2. 寻找权威资料,在自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权威的中医脉诊疗法教材或者资料,以确保学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脉学著作,如《素问》、《灵枢》等,或者现代权威的脉诊学教材。
3. 实践与反复,脉诊疗法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因此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实践脉诊技术,通过不断的反复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4. 慎重诊断与治疗,自学脉诊疗法后,切记慎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没有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脉诊疗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寻找权威资料,多实践反复,同时要慎重诊断和治疗。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作为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脉诊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脉诊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是学习脉诊的基础。
在学习脉诊之前,我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了解了脉象的基本知识,包括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等。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分辨脉象,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其次,实践是学习脉诊的关键。
虽然掌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脉诊的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选择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进行实地观摩与实践。
通过观摩老师的诊脉过程,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脉象的特点,学会用手指去触摸与感知脉搏的细微之处。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诊疗中,亲自操作脉象的判断与诊断。
通过不断地实践,我逐渐对脉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了解脉诊与其他诊断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内容。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与望、闻、问、切等方法相辅相成。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将脉象与病情特点相结合,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学习脉诊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此外,注重文献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阅读古代医学经典和现代医学文献,深入了解脉象的形成机理和脉搏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籍,我能够了解到中医医术的源头和传承之道,从而更好地理解脉诊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也要不断学习与消化现代医学的新成果,将其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最后,要保持学习和实践的持续性。
脉诊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脉诊如何学习脉诊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 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 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是不是好玩?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是不是好玩 ?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学习一下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
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赵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管察气。
大气旺,小气虚。
[看,多简便]2、快慢:管察精。
快精虚,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3、硬软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气、血、痰、饮、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望舌七诀歌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挾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痿降阴亏动无力,舌见淡红气血虚。
舌体强硬风火痰,舌强瘫痪入心脾。
赤肿而硬苔灰浊,无力颤动气血弱。
伸舌不便病有三,燥寒痰涎病经脉。
舌强语蹇风痰粘,舌歪一侧中经络。
吐恶舐舌心脾热,小儿惊风亦常见。
光红无苔病已深,舌卷卵缩命倾刻。
熟读舌诊七决歌,再世华佗神话传。
痛风治疗口诀打通脾经治痛风,膀胱毒素需肃清,太溪复溜加筑宾;祛火排毒肝胆经,三焦两肠要常做;敲打带脉病安宁。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人体内尿酸是不断的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要维持一定的浓度,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造成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引起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症的反应。
痛风在潜伏期时,工作生活如常,偶有轻度恶心、微痛、晨起关节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现象,发病初期就会尿酸过量生产或尿酸排泻不充分,引起尿酸结晶堆积在软骨,软组织,肾脏以及关节处,在关节处的沉积会造成剧烈的疼痛。
其实各种类型的关节炎都属中医痹症。
按照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关节炎偏于风者,以祛风为主;偏于寒者,以散寒为主;湿邪偏胜者,以化湿为主;热邪偏胜者,以清热为主。
中医治疗痛风是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加上中药中所含的一些生物成分,促进尿酸的排泄。
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辨证为瘀血阻络,治宜活血通络为主。
这里咱们只对穴位治疗痛风的口诀做一下解释:一、“打通脾经治痛风”是说在脾经的流注时间(早晨9:00-11:00之间)敲打刺激脾经并按摩脾经上的痛点。
脾为后天之本,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脾经上的穴位是帮助身体进行血液循环的,它能把新鲜的血液引导病灶之处,起到消炎的效果。
二、“膀胱毒素需肃清”,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大家在治疗任何疾病时都不要忘记了膀胱经的作用。
因为人体平时经常性的排毒无非就是从汗液、尿液和大便三个方面进行,当然还有自然抵御的排毒方式,如咳嗽、涕泪、呕秽、脚气、发脾气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尿酸也是毒素,尿酸过高也是排毒不畅的原因,打通了膀胱经就疏通了身体的排水通道,能使毒素经尿液顺利排出体外。
三、“太溪复溜加筑宾”,“太溪、复溜、筑宾”这三个穴位均是肾经的要穴。
在前面的《五俞穴的介绍》说过,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
“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
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它是阴阳双补的穴位(原穴),并且能解除尿里的毒素,对于尿酸过高的痛风患者来说,想从源头解决问题必须要选择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