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恶性肿瘤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1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医学1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医学第5版
z 第二级预防
(1)吸烟:
目标:彻底戒烟,且远离烟草环境;
(2)血压控制: 目标:<140/90 mmHg;
(3)血脂控制: 目标:LDL-C<100 mg/dl;
(4)体力活动: 目标:30分钟/天,每周7天(最少每周5天)
(5)体重控制: 目标:BMI:18.5~24.9 kg/m2;
预防医学第5版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z 与高发国家相比我国流行率仍属较低水平。
WHO的1985~1990年MONICA计划人群监测结 果显示,35~64岁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芬兰北卡 莱利,冠脉事件平均年发病率为818/10万,最低是 中国北京为79/10万
z 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时,我国人 群却呈增加趋势。
1. 循环系统疾病最大的危险因子。
2. 高血压的脏器损害:脑卒中,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肾 病,末梢性动脉疾患,眼底动脉硬化。
3. 患病率高。
4. 预防带来的益处很大:
0.3元/天-100元/年-1000元/10年
5. 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2年中国: 知晓率为30%,美国:69%
z 胆固醇含量(mg /100g): 鸡蛋、黄油、牛肉、猪肉、巧克力 430 210 70 60 16
z 饱和脂肪含量(g/100g): 黄油、巧克力、猪肉、牛肉、鸡蛋 51.4 20 15.5 7.6 3.1
z 脂肪和蛋白的最佳来源是: 鱼和豆制品
预防医学第5版
2. 减轻体重指导 3. 体力活动及运动指导
吃面,将面汤剩下,可大幅度降低食盐的摄入量;冷牛 肉; D.培养喝茶、喝粥的习惯,减少喝咸汤的次数。

恶性肿瘤和抑郁动物模型建立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的实验研究-吕玲玲,沈小珩,陈敬贤

恶性肿瘤和抑郁动物模型建立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的实验研究-吕玲玲,沈小珩,陈敬贤

130第16卷 第9期 2014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9 Sep .,2014血府逐瘀口服液为中医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的新型中成药制剂,源自《医林改错》,功能调气和血,导师沈小珩教授常用该中药方剂治疗抑郁焦虑状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曾报道本品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抑郁模型有一定的干预治疗作用[1]。

现本次实验研究采用恶性肿瘤及抑郁的实验小鼠模型,观察了恶性肿瘤模型小鼠和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差异,以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及分组选用雄性昆明小鼠50只,8~12周龄,体重18~22 g,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恶性肿瘤和抑郁动物模型建立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干预的实验研究吕玲玲,沈小珩,陈敬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摘 要: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模型小鼠和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差异,以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其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8只,抑郁模型组、抑郁血府逐瘀组、抑郁黛力新组、肿瘤模型组、肿瘤血府逐瘀组、肿瘤黛力新组,每组各7只。

抑郁小鼠模型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法建立。

肿瘤造模选用腹水型S180肉瘤小鼠皮下接种。

两血府逐瘀组和两黛力新组小鼠分别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黛力新片灌胃干预治疗21 d。

观察治疗前后小鼠行为学改变,治疗后5-HT 含量,肿瘤小鼠的瘤重。

结果:经过21 d 的干预,与正常对照组及抑郁两灌胃组相比,抑郁模型组及肿瘤模型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少(P <0.01),垂直运动及水平运动活动度明显下降,且血府逐瘀组稍优于黛力新组(P <0.05);与肿瘤模型组相比,肿瘤血府逐瘀组、肿瘤黛力新组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P <0.01);两种干预药物作用相似。

自-CDFI上岗证考试第16章子宫与附件

自-CDFI上岗证考试第16章子宫与附件

CDFI上岗证考试《第十六章子宫与附件》试题及答案1.盆腔静脉曲张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A.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B.盆腔静脉数量增多,呈丛样分布C.彩色多普勒显示,各静脉丛间,有交通支连接D.绝大多数发生于,未生育青年妇女E.频谱多普勒为连续性低速血流2.下列哪一项不是,卵巢实质性恶性肿瘤(A)A.绒毛膜上皮癌B.纤维上皮瘤C.无性细胞瘤D.内胚窦瘤E.肉瘤3.卵巢实质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声像图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A.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年B.多发生于生殖细胞的肿瘤C.肿瘤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强弱不一D.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显示较丰富血流E.频谱多普勒仅能探测到静脉血流4.下列卵巢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与声像图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D)A.囊腔内有较多分隔B.分隔呈不均匀增厚C.不伴有腹水D.增厚的囊壁,可向周围浸润E.肿瘤新生血管,频谱多普勒测定,呈低阻波形5.下列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声像图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E?)A.肿瘤体积较大B.囊腔内有较多的分隔C.囊内有细小点状回声D.少数有乳头状生长E.囊腔内无分隔6.下列卵巢皮样囊肿声像图的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E)A.脂液分层征B.面团征C.瀑布征D.杂乱结构征E.实性团块征7.下列多囊卵巢综合症声像图的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C)A.多毛B.肥胖C.卵泡少于5个D.双侧卵巢增大E.彩色多普勒检查,卵巢髓质血流丰富8.下列卵巢非赘生性囊肿,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E)A.黄体囊肿,是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形成B.黄素囊肿,与滋养细胞肿瘤伴发C.黄素囊肿,多呈双侧性D.绝经后妇女常见,且多能自行消退E.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是一种囊性结构,而不是卵巢肿瘤9.下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声像图分型,哪一项是错误的(C)A.单纯囊肿型B.多囊型C.实性团块型D.囊内团块型E.囊内均匀点状回声型10.下列哪一项,与子宫内膜癌,超声鉴别诊断,无关(C)A.子宫肌瘤变性B.绒毛膜上皮癌C.子宫颈囊肿D.子宫平滑肌肉瘤E.多发性子宫肌瘤11.下列子宫肌瘤病理特点,和声像图的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E)A.肌瘤由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交叉组成B.肌瘤周围有被压缩的肌纤维,所组成的假包膜C.假包膜与肌瘤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D.肌瘤变性时,声像图可为圆形无回声区E.肌瘤结节多呈圆形无回声区12.对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选择,及预后判断,重要的超声表现是(E) A.肿瘤血流丰富B.肿瘤大小C.肿瘤形态D.肿瘤内回声不均匀E.肿瘤浸润子宫肌层>50%13.下列哪一项,临床超声表现,与子宫发育畸形,无关(E)A.原发性闭经B.不孕C.习惯性流产D.难产E.子宫内膜息肉14.关于卵巢无性细胞瘤,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A.卵巢恶性生殖细胞实性肿瘤B.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妇女C.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显示丰富血流D.卵巢实性良性肿瘤E.卵巢少见良性肿瘤15.关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A.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B.肿瘤生长快,常伴出血坏死C.多为部分囊性,部分实性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乳头内显示较丰富的血流E.多为双侧性16.关于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A.子宫增大B.肌瘤呈圆形低回声区C.子宫内膜异位D.对膀胱产生压迹E.盆腔内可见无回声区17.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超声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A.临床有绝经期出血B.多为老年妇女C.阴道排液D.超声表现宫腔积液E.常合并卵巢囊肿18.库肯勃氏瘤的临床与超声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D)A.原发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肿瘤B.多伴有腹水C.双侧卵巢受侵犯D.原发于卵巢恶性肿瘤E.肿瘤为实质性19.下列哪一项是,临床非赘生性囊肿(C)A.巧克力囊肿B.皮样囊肿C.黄素囊肿D.卵巢冠囊肿E.输卵管卵巢囊肿20.下列哪一项不是,卵巢非赘生性囊肿(C)A.滤泡囊肿B.黄体囊肿C.皮样囊肿D.黄素囊肿E.多囊卵巢21.急性盆腔炎的超声表现为(B)A.子宫直肠凹积液B.卵巢缩小C.子宫与周围粘连D.管状结构边缘毛糙E.附件区可见增厚迂曲的管状结构22.成人卵巢的正常大小为(B)A.1.0cm×1.5cm×3.0cmB.1.0cm×2.0cm×3.0cmC.1.5cm×2.5cm×3.0cmD.1.5cm×2.5cm×3.5cmE.1.5cm×2.5cm×4.0cm23.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A)A.子宫肌瘤B.卵巢皮样囊肿C.卵巢浆液性囊腺瘤D.卵巢粘液性囊腺瘤E.以上都不是24.下列哪种疾病是,引起月经过多的原因(B)A.浆膜下子宫肌瘤B.粘膜下子宫肌瘤C.Ashermen综合症D.卵巢畸胎瘤E.输卵管妊娠25.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不孕症的原因(C)A.生殖器结核B.子宫粘膜下肌瘤C.宫颈糜烂D.子宫内膜异位症E.多囊卵巢综合症26.下列哪种肿瘤,与麦格综合症有关(C)A.子宫肌瘤B.子宫体癌C.卵巢纤维瘤D.输卵管癌E.库肯勃氏瘤27.下列卵巢肿瘤中,哪种肿瘤不产生性激素(C)A.粘液性囊腺瘤B.原发性绒毛膜癌C.畸胎瘤D.卵泡膜细胞瘤E.颗粒细胞瘤28.卵巢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列哪项(E)A.恶变B.感染C.出血D.破裂E.蒂扭转29.化疗药物,对下列哪种,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疗效最好(E)A.卵巢癌B.子宫体癌C.子宫颈癌D.子宫肉瘤E.绒毛膜癌30.鉴别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下列哪种方法是禁忌的(D) A.超声检查B.腹部X线平片C.胃肠道造影D.腹腔镜E.检测腹部移动性浊音31.不孕症伴有痛经,常常发生于(B)A.多囊卵巢综合症B.子宫内膜异位症C.子宫内膜增殖症D.卵巢囊肿E.粘膜下子宫肌瘤32.子宫内膜异位,常发生于(C)A.子宫肌层内B.子宫直肠陷凹C.卵巢D.子宫骶骨韧带E.腹部疤痕内3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方法为(C)A.盆腔检查触及小结节B.输卵管通液检查通畅C.腹腔镜检查D.性激素治疗试验有效E.宫腔碘油造影见憩室状阴影34.子宫内膜异位症,用性激素治疗的主要作用是(D)A.调节月经周期B.减轻痛经程度C.安慰性治疗D.抑制排卵E.促使排卵35.若月经周期是25天,估计排卵应在,月经周期的第几天(C) A.1天B.8天C.11天D.14天E.25天36.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D)A.子宫肌瘤引起出血B.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月经过多C.子宫内膜息肉出血D.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E.妊娠并发症引起出血37.有关输卵管积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A.输卵管粘连.闭锁,渗出物积聚而成的B.输卵管积脓,脓液逐渐吸收形成C.肿物囊性,常与周围组织粘连D.常为双侧腊肠形,壁较薄而光滑E.由盆腔结缔组织增生,子宫固定而形成38.生殖器结核,最先侵犯的部位是(E)A.外阴,其次是阴道B.阴道,其次是宫颈C.卵巢,其次是输卵管D.子宫内膜,其次是输卵管E.输卵管,其次是子宫内膜39.转移性卵巢癌,能够并发(E)A.腹水B.腹膜转移C.大网膜转移D.肝转移E以上各项40.库肯勃氏瘤是(B)A.良性卵巢肿瘤B.原发性胃肠道的卵巢转移性肿瘤C.囊性肿瘤D.子宫肿瘤E.卵巢恶性肿瘤41.绒毛膜癌,能够转移到下列哪些部位(E)A.肺B.脑C.肝D.肾E.以上全部42.一女性患者,28岁,结婚5年。

肿瘤与遗传

肿瘤与遗传

色肿块,多无自觉症状。以后肿瘤长入玻璃体内,患者瞳孔扩
大,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被称为“猫眼”,“猫眼”是本
病最易发现的早期症状。随着眼内肿物的生长,症状逐渐加重,
可出现头痛、眼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等症状。此后,肿瘤
继续生长,可以穿破角膜入眼眶向颅内蔓延,经血液循环向全身转移。该病包括
编辑ppt
19
肿瘤细胞群就是这样不断处于选择和演变之中,使同一 肿瘤内各个细胞核型不完全相同。我们把在一个肿瘤细胞群体 中占主导地位的克隆称为干系,干系的细胞生长占优势,肿瘤 的生长主要是干系增殖的结果:干系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称为 众数。干系以外的非主导细胞系称为旁系,旁系的细胞生长处 于劣势。然而当条件改变时,旁系和干系也可发生转化。在同 一肿瘤内的所有细胞,染色体异常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 同的。
三、单基因病与肿瘤
有一些肿瘤符合孟德尔式遗传,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主
要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皮肤鳞
癌、嗜铬细胞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
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人们发现,一些单基因遗传的疾病和综合征中,有不同
程度的患恶性肿瘤的倾向,我们把它称为“遗传性癌前病
编辑ppt
15
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许多事实已证明,遗传因素与肿瘤的发生相关。遗传性癌 前病变和遗传性恶性肿瘤显示了致病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 作用,它们呈孟德尔遗传。然而,肿瘤的发生并非如此简单划 一,大多数人类肿瘤虽受遗传影响,但不呈孟德尔遗传。遗传 物质的变异只是决定了个体肿瘤易感性增高,并非直接引起细 胞癌变,只是在环境因素导致其他突变基因参与下才诱发肿瘤。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 95%。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全国胃癌平均死亡率高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 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其 死亡率又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因此,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 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在散发性病例中,两次突变均发生在同一体细胞(如 视网膜母细胞)内,使两份正常的等位基因均突变而 失活,这种机会一般较少。故散发性病例在临床上具 有单发性和单侧性的特点。(图10-5)
二、单克隆起源假说
肿瘤是由单个突变细胞增殖而成的,即肿瘤是突变 细胞单克隆增殖群,称为肿瘤的单克隆起源假说。
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定位于17q11.2,是一种抑癌基
因,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属于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易感基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基因的编码产物 能够导致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这类基因称 为易感基因。
已发现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宫颈癌 等肿瘤具有其特定的易感基因。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大于0.1%,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高于一 般群体。
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易感基因导致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
一些证据表明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 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 瘤发生。
例如肺癌患者芳烃羟化酶(AHH)的活性显著高于 正常人群;而着色性干皮病DNA修复酶缺陷导致细 胞恶变;免疫缺陷使得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 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如Bruton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 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
2.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排
例如人Burkitt淋巴瘤中 8q24的C-MYC易位至14q32 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基因位点上,后者是人类非常活跃 的基因,这种易位使细胞癌基因C-MYC过度表达而成 为癌基因(图10-3)。
3.启动子或增强子插入
如逆转录酶病毒基因组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LTR),具有启动子、增 强子等调控成分,当逆转录酶病毒感染细胞时,LTR 插入c-onc的上游,使c-onc过度表达,导致细胞癌变。

病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病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5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
①心脏破裂②室璧瘤③附壁血栓④心力衰竭⑤心源性休克⑥心律失常
6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
①机能障碍期②血管病变期③内脏病变期⑴心脏,左心肥大⑵肾脏,原发性颗粒状固缩肾⑶脑,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⑷视网膜的病变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肺肉质变:当渗出的中性粒细胞过少或蛋白溶解酶不足时,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蛋白不能完全溶解,则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肉眼观,机化的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纤维组织,故称肺肉质变。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名词解释
1淤血:因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淤血。
2心力衰竭细胞: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即转变成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槟榔肝: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观,淤血的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
①肿瘤细胞的多形性②核的多形性③胞浆的改变
2肿瘤的生长方式?
①膨胀性生长②侵袭性生长③外生性生长
3肿瘤的转移途径?
①淋巴道转移,见于癌②血道转移,见于肉瘤③种植性转移
4非典型增生的分级?
Ⅰ级异型上皮细胞已累及上皮全层下1/3为轻度,Ⅱ级累及上皮全层下2/3为中度,Ⅲ级累及全层上皮的2/3以上为重度。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阿少夫小体:阿少夫小体略呈梭形,中心部为纤维蛋白样坏死,附近出现成堆的风湿细胞,外周有少量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使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室壁瘤。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第二章肿瘤(C00-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肠道传染病(A00-A09)A00霍乱A01伤寒和副伤寒A02其他沙门菌感染A03细菌性痢疾A04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A05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06阿米巴病A07其他原虫性肠道疾病A08病毒性和其他特指的肠道感染A09其他传染性和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和结肠炎结核病(A15-A19)A15呼吸道结核,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6呼吸道结核,未经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A17神经系统的结核A18其他器官的结核A19粟粒性结核某些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A20-A28)A20鼠疫A21土拉菌病[兔热病]A22炭疽A23布氏菌病A24鼻疽和类鼻疽A25鼠咬热A26类丹毒A27钩端螺旋体病A28其他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其他细菌性疾病(A30-A49)A30麻风〔汉森病」〕A31其他分枝杆菌感染A32利斯特菌病A33新生儿破伤风A34产科破伤风A35其他破伤风A36白喉A37百日咳A38猩红热A39脑膜炎球菌感染A40链球菌性败血症A41其他败血症A42放线菌病A43诺卡[放线]菌病A44巴尔通体病A46丹毒A48其他细菌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49未特指部位的细菌性感染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感染(A50-A64)A50先天性梅毒A51早期梅毒A52晚期梅毒A53其他和未特指的梅毒A54淋球菌感染A55衣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A56其他性传播的衣原体疾病A57软下疳A58腹股沟肉芽肿A59滴虫病A60肛门生殖器的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感染A63其他主要为性传播的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64未特指的性传播疾病其他螺旋体病(A65-A69)A65非性病性梅毒A66雅司病A67品他病A68回归热A69其他螺旋体感染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A70-A74)A70鹦鹉热衣原体感染A71沙眼A74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立克次体病(A75-A79)A75斑疹伤寒A77斑疹热〔蜱媒介的立克次体病〕A78 Q热A79其他立克次体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感染(A80-A89)A80急性脊髓灰质炎A81中枢神经系统的非典型病毒感染A82狂犬病A83蚊媒介的病毒性脑炎A84蜱媒介的病毒性脑炎A85其他病毒性脑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86未特指的病毒性脑炎A87病毒性脑膜炎A88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病毒性感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89中枢神经系统未特指的病毒性感染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和病毒性出血热(A90-A99)A90 登革热[古典登革热]A91 登革出血热A92 其他蚊媒介的病毒性发热A93 其他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94 未特指的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A95 黄热病A96 沙粒病毒性出血热A98 其他病毒性出血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99 未特指的病毒性出血热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的病毒性感染 (B00-B09)B00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感染B01 水痘B02 带状疱疹B03 天花B04 猴痘B05 麻疹B06 风疹B07 病毒性疣B08 其他以皮肤和粘膜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09 未特指的以皮肤和粘膜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肝炎(B15-B19)B15 急性甲型肝炎B16 急性乙型肝炎B17 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B18 慢性病毒性肝炎B19 未特指的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B20-B24)B2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Ⅳ]病造成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B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B2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其他特指的疾病B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其他情况B24 未特指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其他病毒性疾病(B25-B34) B25 巨细胞病毒病B26 流行性腮腺炎B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30 病毒性结膜炎B33 其他病毒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34 未特指部位的病毒性感染真菌病(B35-B49)B35 皮肤癣菌病B36 其他浅部真菌病B37 念珠菌病B38 球孢子菌病B39 组织胞浆菌病B40 芽生菌病B41 副球孢子菌病B42 孢子丝菌病B43 着色真菌病与棕色真菌病性脓肿B44 曲霉病B45 隐球菌病B46 接合菌病B47 足菌肿B48 其他真菌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49 未特指的真菌病原虫性疾病(B50-B64)B50 恶性疟原虫疟疾B51 间日疟原虫疟疾B52 三日疟原虫疟疾B53 其他经寄生虫学证实的疟疾B54 未特指的疟疾B55 利什曼病B56 非洲锥虫病B57 查加斯病B58 弓形虫病[弓形体病]B59 肺孢子虫病B60 其他原虫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64 未特指的原虫性疾病蠕虫病(B65-B83)B65 血吸虫病[裂体吸虫病]B66 其他吸虫感染B67 棘球蚴病B68 绦虫病B69 囊虫病[囊尾蚴病]B70 裂头绦虫病和裂头蚴病B7l 其他绦虫感染B72 龙线虫病B73 盘尾丝虫病B74 丝虫病B75 旋毛虫病B76 钩虫病B77 蛔虫病B78 类圆线虫病B79 鞭虫病B80 蛲虫病B8l 其他肠道蠕虫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82 未特指的肠道寄生虫病B83 其他蠕虫病虱病、螨病和其他病虫侵染(B85-B89)B85 虱病和阴虱病B86 疥疮B87 蝇蛆病‘B88 其他病虫侵染B89 未特指的寄生虫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B90-B94)B90 结核病后遗症B9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B92 麻风后遗症B94 其他和未特指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B95-B97)B95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作为分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B96 其他细菌性病原体作为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B97 病毒性病原体作为分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其他传染病(B99)B99 其他和未特指的传染病第二章肿瘤(C00-D48)恶性肿瘤(C00-C97)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C00-C14)C00 唇恶性肿瘤C01 舌根恶性肿瘤C02 舌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03 牙龈恶性肿瘤C04 口底恶性肿瘤C05 腭恶性肿瘤C06 口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07 腮腺恶性肿瘤C08 大涎腺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09 扁桃体恶性肿瘤C10 口咽恶性肿瘤C11 鼻咽恶性肿瘤C12 梨状窦恶性肿瘤C13 咽下部恶性肿瘤C14 唇、口腔和咽其他和部位不明的恶性肿瘤消化器官恶性肿瘤(C15—C26)C15 食管恶性肿瘤C16 胃恶性肿瘤C17 小肠恶性肿瘤C18 结肠恶性肿瘤C19 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恶性肿瘤C20 直肠恶性肿瘤C21 肛门和肛管恶性肿瘤C22 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C23 胆囊恶性肿瘤C24 胆道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25 胰恶性肿瘤C26 消化器官其他和不明确的恶性肿瘤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C30-C39)C30 鼻腔和中耳恶性肿瘤C31 鼻旁窦恶性肿瘤C32 喉恶性肿瘤C33 气管恶性肿瘤C34 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C37 胸腺恶性肿瘤C38 心脏、纵隔和胸膜恶性肿瘤C39 呼吸系统和胸腔内器官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恶性肿瘤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0-C41)C40 四肢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1 骨和关节软骨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肿瘤(C43-C44)C4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44 皮肤其他恶性肿瘤间皮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45-C49)C45 间皮瘤C46 卡波西肉瘤C47 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恶性肿瘤C48 腹膜后腔和腹膜恶性肿瘤C49 其他结缔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C50)C50 乳房恶性肿瘤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51-C58)C51 外阴恶性肿瘤C52 阴道恶性肿瘤C53 宫颈恶性肿瘤C54 子宫体恶性肿瘤C55 部位未特指的子宫恶性肿瘤C56 卵巢恶性肿瘤C57 女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58 胎盘恶性肿瘤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0-C63)C60 阴茎恶性肿瘤C61 前列腺恶性肿瘤C62 睾丸恶性肿瘤C63 男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泌尿道恶性肿瘤(C64-C68)C64 肾(除外肾盂)恶性肿瘤C65 肾盂恶性肿瘤C66 输尿管恶性肿瘤C67 膀胱恶性肿瘤C68 泌尿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眼、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C69-C72) C69 眼和附器恶性肿瘤C70 脑脊膜恶性肿瘤C71 脑恶性肿瘤C72 脊髓、脑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恶性肿瘤(C73-C75)C73 甲状腺恶性肿瘤C74 肾上腺恶性肿瘤C75 其他内分泌腺和有关结构的恶性肿瘤不明确、继发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76-C80)C76 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恶性肿瘤C77 淋巴结继发性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78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C79 其他部位的继发性恶性肿瘤C80 部位未特指的恶性肿瘤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C81-C96)C81 霍奇金[何杰金]病C82 滤泡性[结节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83 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84 周围和皮的T细胞淋巴瘤C85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其他和未特指类型C88 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C90 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浆细胞肿瘤C91 淋巴样白血病C92 髓样白血病C93 单核细胞白血病C94 特指细胞类型的其他白血病C95 未特指细胞类型的白血病C96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独立(原发)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C97)C97 独立(原发)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原位肿瘤(D00-D09)D00 口腔、食管和胃原位癌D01 消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原位癌D02 中耳和呼吸系统原位癌D03 原位黑色素瘤D04 皮肤原位癌D05 乳房原位癌D06 宫颈原位癌D07 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原位癌D09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原位癌良性肿瘤(D10-D36)D10 口和咽良性肿瘤D11 大涎腺良性肿瘤D12 结肠、直肠、肛门和肛管良性肿瘤D13 消化系统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良性肿瘤D14 中耳和呼吸系统良性肿瘤D15 胸腔内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16 骨和关节软骨良性肿瘤D17 良性脂肪瘤样肿瘤D18 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任何部位D19 间皮组织良性肿瘤D20 腹膜后腔和腹膜软组织良性肿瘤D21 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的其他良性肿瘤D22 黑素细胞痣D23 皮肤其他良性肿瘤D24 乳房良性肿瘤D25 子宫平滑肌瘤D26 子宫其他良性肿瘤D27 卵巢良性肿瘤D28 女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29 男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D30 泌尿器官良性肿瘤D31 眼和附器良性肿瘤D32 脑脊膜良性肿瘤D33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良性肿瘤D34 甲状腺良性肿瘤D35 内分泌腺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36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D38)D37 口腔和消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8 中耳、呼吸和胸腔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9 女性生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0 男性生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1 泌尿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2 脑脊膜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3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4 内分泌腺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4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47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其他肿瘤D48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50-D89)营养性贫血(D50-D53)D50 缺铁性贫血D51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D52 叶酸盐缺乏性贫血D53 其他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D55-D59)D55 酶代谢紊乱性贫血D56 地中海贫血D57 镰状细胞疾患D58 其他遗传性溶血性贫血D59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D60-D64)D60 后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幼红细胞减少症]D61 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D62 急性出血后贫血D63 分类于他处的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D64 其他贫血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D65-D69)D65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66 遗传性因子Ⅷ缺乏D67 遗传性因子Ⅸ缺乏D68 其他凝血缺陷D69 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D70-D77)D70 粒细胞缺乏D71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紊乱D72 其他白细胞疾患D73 脾疾病D7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D75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其他疾病D76 涉及淋巴网状组织和网状组织细胞系统的某些疾病D77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其他疾患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80-D89)D80 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D81 联合免疫缺陷D82 与其他严重缺陷有关的免疫缺陷D83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D84 其他免疫缺陷D86 结节病D89 涉及免疫机制的其他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甲状腺疾患(E00-E07)E00 先天性碘缺乏综合征E01 碘缺乏相关性甲状腺疾患和有关情况E02 临床症状不明显[亚临床]的碘缺乏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E03 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E04 其他非毒性甲状腺肿E05 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E06 甲状腺炎E07 甲状腺的其他疾患糖尿病(E10-E14)E10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11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12 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E13 其他特指的糖尿病E14 未特指的糖尿病葡萄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患(E15-E16) E15 非糖尿病低血糖性昏迷E16 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患其他内分泌腺疾患(E20-E35)E20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E2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旁腺的其他疾患E22 垂体功能亢进E23 垂体功能减退和其他疾患E24 库欣[柯兴]综合征E25 肾上腺性征疾患E26 醛固酮过多症E27 其他肾上腺疾患E28 卵巢功能障碍E29 睾丸功能障碍E30 青春期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E31 多腺体功能障碍E32 胸腺病E34 其他内分泌疾患E3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内分泌腺疾患营养不良(E40-E46)E40 夸希奥科病[恶性营养不良病]E41 营养性消瘦E42 消瘦性夸希奥科病E43 未特指的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E44 中度和轻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E45 继后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育迟缓E46 未特指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其他营养缺乏(ES0-E64)E50 维生素A缺乏病E51 硫胺素缺乏E52 烟酸缺乏[糙皮病)E53 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病E54 抗坏血酸缺乏E55 维生素D缺乏病E56 其他维生素缺乏病E58 饮食性钙缺乏E59 饮食性硒缺乏E60 饮食性锌缺乏E61 其他营养元素缺乏E63 其他营养缺乏E64 营养不良和其他营养缺乏的后遗症肥胖症和其他营养过度(E65-E68)E65 局部多脂症E66 肥胖症E67 其他营养过度E68 营养过度后遗症代谢紊乱(E70-E90)E70 芳香氨基酸代谢紊乱E71 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紊乱E72 其他氨基酸代谢紊乱E73 乳糖不耐受E74 其他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E75 (神经)鞘脂类代谢紊乱和其他脂贮积疾患E76 糖胺聚糖代谢紊乱E77 糖蛋白代谢紊乱E78 脂蛋白代谢紊乱和其他脂血症E79 嘌呤和嘧啶代谢紊乱E80 卟啉和胆红素代谢紊乱E83 矿物质代谢紊乱E84 囊性纤维化病E85 淀粉样变E86 血容量缺失E87 液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其他紊乱E88 其他代谢紊乱E89 操作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不可归类在他处者E90 分类于他处疾病引起的营养和代谢疾患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00-F09)F00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G30)F01 血管性痴呆F02 分类于他处的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F03 未特指的痴呆F04 器质性遗忘综合征,非由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F05 谵妄,非由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F06 脑损害和功能障碍及躯体疾病引起的其他精神障碍F07 脑部疾病、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的人格和行为障碍F09 未特指的器质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0-F19)F10 使用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1 使用阿片样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2 使用大麻类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3 使用镇静剂或催眠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4 使用可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5 使用其他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6 使用致幻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7 使用烟草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8 使用挥发性溶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9 使用多种药物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F20-F29)F20 精神分裂症F21 分裂型障碍F22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F23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F24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F25 分裂情感性障碍F28 其他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F29 未特指的非器质性精神病心境[情感]障碍(F30-F39)F30 躁狂发作F31 双相情感障碍F32 抑郁发作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F34 持久的心境[情感]障碍F38 其他心境[情感]障碍F39 未特指的心境[情感]障碍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的障碍(F40-F48)F40 恐怖性焦虑障碍F41 其他焦虑障碍F42 强迫性障碍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F44 分离[转换]性障碍F45 躯体形式障碍.F48 其他神经症性障碍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征(F50-F59)F50 进食障碍F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2 性功能障碍,非由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F53 与产褥期有关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F54 与归类在他处的障碍或疾病有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F55 非致依赖性物质滥用F59 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未特指的行为综合征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F60-F69)F60 特异性人格障碍F61 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F62 持久性人格改变,非由脑损害和疾病所致F63 习惯和冲动障碍F64 性身份障碍F65 性偏好障碍F66 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F68 成人人格和行为的其他障碍F69 未特指的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缓(F70-F79)F70 轻度精神发育迟缓F71 中度精神发育迟缓F72 重度精神发育迟缓F73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缓F78 其他精神发育迟缓F79 未特指的精神发育迟缓心理发育障碍(F80-F89)F80 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F81 特定性学习技能发育障碍F82 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F83 混合性特定性发育障碍F84 弥漫性[综合性]发育障碍F88 其他心理发育障碍F89 未特指的心理发育障碍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期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F90-F98)F90 多动性障碍F91 品行障碍F92 品行和情绪混合性障碍F9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4 特发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F95 抽动障碍F98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期发病的其他行为和情绪障碍未特指的精神障碍(F99)F99 精神障碍,其他方面未特指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00-G09)G00 细菌性脑膜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01 分类于他处的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脑膜炎G02 分类于他处的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的脑膜炎G03 其他和未特指原因引起的脑膜炎G04 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G0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脑炎、脊髓炎和脑脊髓炎G06 颅内和椎管内脓肿及肉芽肿G07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颅内、椎管内脓肿和肉芽肿G08 颅内和椎管内的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G09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后遗症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萎缩(G10-G13)G10 亨廷顿病G11 遗传性共济失调G12 脊髓性肌萎缩和有关的综合征G1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全身性萎缩锥体束外和运动疾患(G20-G26)G20 帕金森病G21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G2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G23 其他的基底核变性疾病G24 张力失常G25 其他锥体束外和运动疾患G26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锥体束外和运动疾患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0-G32)G30 阿尔茨海默病G31 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C3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其他变性性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35-G37)G35 多发性硬化G36 其他急性播散性脱髓鞘G37 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脱髓鞘疾病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G40-G47)G40 癫癎[癫痫]G41 癫痫持续状态G43 偏头痛G44 其他头痛综合征G45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和相关的综合征G46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综合征 (I60-I67)G47 睡眠障碍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0-G59)G50 三叉神经疾患G51 面神经疾患G52 其他脑神经疾患G5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脑神经疾患G54 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根和神经丛压迫G56 上肢单神经病G57 下肢单神经病G58 其他单神经病G59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单神经病多神经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60-G64)G60 遗传性和特发性神经病G61 炎性多神经病G62 其他多神经病G6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多神经病G64 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疾病(G70-G73)G70 重症肌无力和其他肌神经疾患G71 肌肉的原发性疾患G72 其他肌病G7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的疾患大脑性瘫痪和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G80-G83)G80 大脑性瘫痪[脑瘫]G81 偏瘫G82 截瘫和四肢瘫G83 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0-G99)G90 自主神经系统的疾患G91 脑积水G92 中毒性脑病G93 脑的其他疾患G94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脑的其他疾患G95 脊髓的其他疾病G96 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7 神经系统的操作后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98 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G99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H00-H06)H00 睑腺炎和睑板腺囊肿H01 眼睑的其他炎症H02 眼险的其他疾患H0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眼睑疾患H04 泪器系疾患H05 眼眶疾患H06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泪器系和眼眶疾患结膜疾患(H10-H13)H10 结膜炎H11 结膜的其他疾患H13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结膜疾患巩膜、角膜,虹膜和睫状体疾患(H15-H22) H15 巩膜疾患H16 角膜炎H17 角膜瘢痕和混浊H18 角膜的其他疾患H19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巩膜和角膜疾患H20 虹膜睫状体炎H21 虹膜和睫状体的其他疾患H2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虹膜和睫状体疾患晶状体疾患(H25-H28)H25 老年性白内障H26 其他白内障H27 晶状体的其他疾患H28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白内障和晶状体的其他疾患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H30-H36)H30 脉络膜视网膜炎H31 脉络膜的其他疾患H3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疾患H33 视网膜脱离和断裂H34 视网膜血管阻塞H35 其他视网膜疾患H36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疾患青光眼(H40-H42)H40 青光眼H4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青光眼玻璃体和眼球疾患(H43-H45)H43 玻璃体疾患H44 眼球疾患H4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玻璃体和眼球疾患视神经和视路疾患(H46-H48)H46 视神经炎H47 视[第二]神经和视路的其他疾患H48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视[第二] 神经和视路疾患眼球外肌、双眼运动、调节和屈光疾患(H49-H52)H49 麻痹性斜视H50 其他斜视H51 双眼运动的其他疾患H52 屈光和调节疾患视觉障碍和盲(H53-H54)H53 视觉障碍H54 视力缺损,包括盲(双眼或单眼)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H55-H59)H55 眼震和其他不规则眼运动H57 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H58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H59 眼和附器的操作后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外耳疾病(H60-H62)H60 外耳炎H61 外耳的其他疾患H6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外耳疾患中耳和乳突疾病(H65-H75)H65 非化脓性中耳炎H66 化脓性和未特指的中耳炎H67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中耳炎H68 咽鼓管炎和阻塞H69 咽鼓管的其他疾患H70 乳突炎和有关情况H71 中耳胆脂瘤H72 鼓膜穿孔H73 鼓膜的其他疾患H74 中耳和乳突的其他疾患H7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中耳和乳突的其他疾患内耳疾病(H80-H83)H80 耳硬化H81 前庭功能疾患H8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眩晕综合征H83 内耳的其他疾病耳的其他疾患(H90-H95)H90 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H91 其他听觉丧失H92 耳痛和耳渗出液H93 耳的其他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H94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耳的其他疾患H95 耳和乳突的操作后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急性风湿热(I00-I02)I00 风湿热,未提及心脏受累I01 风湿热伴有心脏受累I02 风湿性舞蹈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I05-I09)I05 风湿性二尖瓣疾病I06 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I07 风湿性三尖瓣疾病I08 多个心瓣膜疾病I09 其他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I10-I15)I10 特发性(原发性)高血压I11 高血压心脏病I12 高血压肾脏病I13 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I15 继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I20-I25)I20 心绞痛I21 急性心肌梗死I22 随后性心肌梗死I23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某些近期并发症I24 其他急性缺血性心脏病I25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I26 肺栓塞I27 其他肺源性心脏病I28 肺血管的其他疾病其他类型的心脏病(I30-I52)I30 急性心包炎I31 心包的其他疾病I32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心包炎I33 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I34 非风湿性二尖瓣疾患I35 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疾患。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16-20章)

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16-20章)

患者教育
生活指导: 发病48小时内应禁食;患病期间应多卧床休息; 有胆囊结石患者平时应注意适量进食少量脂肪食物如肥肉、鸡蛋等,刺激胆囊收缩,
促进胆汁排空; 规律进食早餐。
第二节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
重点难点
掌握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熟悉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治疗原则
了解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A:CT平扫,肝右叶一团块状混杂低密度影,边界欠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C:增强扫描门 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D:MRI,T2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中央区域信号更高,病灶边 界较清;E:DWI,病灶为较高信号影;F:T1WI,病灶为较低信号影,其内有斑点状较高信号影;G:增强扫描动脉期,病 灶内见杂乱的肿瘤血管影;H: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但程度弱于邻近正常肝实质。 I:DSA,动脉期显示动脉拉直、扭曲、移位和肿瘤血管湖。
疗的机会 早期肝癌常常症状隐匿,诊断困难。对肝癌高危人群(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以及乙肝、丙肝患
者)应每6~12个月行超声和AFP检测,筛查有无HCC发生的早期征象。如有阳性改变,应进一 步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
五、HCC 的BCLC分期与临床治疗策略
五年生存率:50~8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 1.具有两种典型影像学(超声、增强CT、MRI或肝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具有这些典型临床表现的HCC,诊断难度不大,但因其常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基本丧失根治性治

第十六章肿瘤显像 核医学

第十六章肿瘤显像 核医学
细胞。在细胞内通过己糖激酶(HK)的作用磷酸化生 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而进入葡萄糖代谢途径。 ➢FDG-6P不能进一步代谢,滞留、堆积在细胞内。 ➢它进入细胞的量与糖酵解速度成正比。 ➢葡萄糖代谢增加是恶性细胞的一个特征。
温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李焕斌
15
血管
肿瘤细胞
Glycogen
18FDG
18FDG-1-P
温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李焕斌
18
大脑皮层代谢主要以葡萄糖为底物,因此FDG浓聚较高。心 肌利用何种底物依赖于激素水平和代谢状态。禁食情况下心肌 主要利用游离脂肪酸;饭后或给予葡萄糖后,葡萄糖利用率和 FDG摄取增加。因此,进行心肌研究时,静脉内注射葡萄糖可 促进心脏摄取FDG。但肿瘤显像时必须禁食,因为血中葡萄糖 水平升高会与FDG形成竞争,导致肿瘤摄取减少。
温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李焕斌
46
67Ga-枸橼酸在血循环中与转铁蛋白结合,通过转铁蛋白受体进入 细胞。注射后24h内肾脏排泄15%~25%,24h之后主要从结肠排 泄。67Ga的清除速度很慢,生物半衰期为25天,给药后2天仍有75 %残留在体内。67Ga在肝脏摄取最高,其次是唾液腺、脾、骨髓和 泪腺。泪腺摄取是由于和乳铁蛋白结合所致。67Ga也通过乳汁排泌。
➢ 标准化摄取值(SUV)=局部感兴趣区平均放射性浓度(MBq/g) 注入放射性活度MBq/体重Kg
温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李焕斌
10
肿瘤代谢显像
(tumor metabolism imaging)
温州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 李焕斌
11
肿瘤代谢显像的基础:
➢ 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维持主要是通过糖、蛋白 质及核酸等物质的不断合成和分解过程即新陈代谢来进行。

恶性肿瘤 PPT课件

恶性肿瘤 PPT课件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 述
第 一 节 概 述
分 类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癌(carcinoma) 肉瘤(sarcoma) 淋巴瘤(lymphoma)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流行概况 分布特征 危险因素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业可引起肺癌 2、接触苯的石油化学工业和制鞋业白血病高发, 大剂量X线照射可引起白血病
3、接触芳香胺类化合物可导致膀胱癌等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移民
全世界大约 80% 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绝大部 分集中在广东省 美国的广东移民,鼻咽癌的发病率比当地居民高 约20倍 美国白人鼻咽癌死亡率为0.57/10万;加利福尼亚 男性华侨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 美国出生的华侨后代,鼻咽癌发病率仍显著高于 美国白人,提示鼻咽癌发生与遗传关系更密切
第6版 流行病学电子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表19-2 中国1973~1975年和1990~1992年癌症死亡率(/10万)
癌症 部位 胃 食管 肝 1972~1975年 男 27.1 25.50 18.30 女 12.98 13.30 6.99 合计 84.58 19.79 19.09 1990~1992年 男 30.12 20.35 26.14 女 13.80 10.01 9.36 合计 21.76 15.02 17.83 男 10.98 -20.20 42.84 两个时期变化% 女 6.32 -24.74 33.91 合计 9.95 -21.32 41.17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第二章肿瘤(C00-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E00-E90)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肠道传染病(A00-A09)A00霍乱A01伤寒和副伤寒A02其他沙门菌感染A03细菌性痢疾A04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A05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06阿米巴病A07其他原虫性肠道疾病A08病毒性和其他特指的肠道感染A09其他传染性和未特指病因的胃肠炎和结肠炎结核病( A15-A19)A15呼吸道结核,经细菌学和组织学证实A16呼吸道结核,未经细菌学或组织学证实A17神经系统的结核A18其他器官的结核A19粟粒性结核某些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A20-A28)A20鼠疫A21土拉菌病[兔热病]A22炭疽A23布氏菌病A24鼻疽和类鼻疽A25鼠咬热A26类丹毒A27钩端螺旋体病A28其他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其他细菌性疾病(A30-A49)A30麻风〔汉森病」〕A31其他分枝杆菌感染A32利斯特菌病A33新生儿破伤风A34产科破伤风A35其他破伤风A36白喉A37百日咳A38猩红热A39脑膜炎球菌感染A40链球菌性败血症A41其他败血症A42放线菌病A43诺卡[放线]菌病A44巴尔通体病A46丹毒A48其他细菌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49未特指部位的细菌性感染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感染(A50-A64)A50先天性梅毒A51早期梅毒A52晚期梅毒A53其他和未特指的梅毒A54淋球菌感染A55衣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A56其他性传播的衣原体疾病A57软下疳A58腹股沟肉芽肿A59滴虫病A60肛门生殖器的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感染A63其他主要为性传播的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64未特指的性传播疾病其他螺旋体病(A65-A69)A65非性病性梅毒A66雅司病A67品他病A68回归热A69其他螺旋体感染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A70-A74)A70鹦鹉热衣原体感染A71沙眼A74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立克次体病(A75-A79)A75斑疹伤寒A77斑疹热〔蜱媒介的立克次体病〕A78 Q热A79其他立克次体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感染( A80-A89)A80急性脊髓灰质炎A81中枢神经系统的非典型病毒感染A82狂犬病A83蚊媒介的病毒性脑炎A84蜱媒介的病毒性脑炎A85其他病毒性脑炎,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86未特指的病毒性脑炎A87病毒性脑膜炎A88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病毒性感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89中枢神经系统未特指的病毒性感染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和病毒性出血热(A90-A99)A90 登革热[古典登革热]A91 登革出血热A92 其他蚊媒介的病毒性发热A93 其他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94 未特指的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A95 黄热病A96 沙粒病毒性出血热A98 其他病毒性出血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A99 未特指的病毒性出血热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的病毒性感染 (B00-B09)B00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感染B01 水痘B02 带状疱疹B03 天花B04 猴痘B05 麻疹B06 风疹B07 病毒性疣B08 其他以皮肤和粘膜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09 未特指的以皮肤和粘膜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肝炎 (B15-B19)B15 急性甲型肝炎B16 急性乙型肝炎B17 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B18 慢性病毒性肝炎B19 未特指的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 (B20-B24)B2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Ⅳ]病造成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B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B2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其他特指的疾病B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造成的其他情况B24 未特指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其他病毒性疾病(B25-B34)B25 巨细胞病毒病B26 流行性腮腺炎B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30 病毒性结膜炎B33 其他病毒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34 未特指部位的病毒性感染真菌病(B35-B49)B35 皮肤癣菌病B36 其他浅部真菌病B37 念珠菌病B38 球孢子菌病B39 组织胞浆菌病B40 芽生菌病B41 副球孢子菌病B42 孢子丝菌病B43 着色真菌病与棕色真菌病性脓肿B44 曲霉病B45 隐球菌病B46 接合菌病B47 足菌肿B48 其他真菌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49 未特指的真菌病原虫性疾病(B50-B64)B50 恶性疟原虫疟疾B51 间日疟原虫疟疾B52 三日疟原虫疟疾B53 其他经寄生虫学证实的疟疾B54 未特指的疟疾B55 利什曼病B56 非洲锥虫病B57 查加斯病B58 弓形虫病[弓形体病]B59 肺孢子虫病B60 其他原虫性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64 未特指的原虫性疾病蠕虫病(B65-B83)B65 血吸虫病[裂体吸虫病]B66 其他吸虫感染B67 棘球蚴病B68 绦虫病B69 囊虫病[囊尾蚴病]B70 裂头绦虫病和裂头蚴病B7l 其他绦虫感染B72 龙线虫病B73 盘尾丝虫病B74 丝虫病B75 旋毛虫病B76 钩虫病B77 蛔虫病B78 类圆线虫病B79 鞭虫病B80 蛲虫病B8l 其他肠道蠕虫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82 未特指的肠道寄生虫病B83 其他蠕虫病虱病、螨病和其他病虫侵染(B85-B89)B85 虱病和阴虱病B86 疥疮B87 蝇蛆病‘B88 其他病虫侵染B89 未特指的寄生虫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B90-B94)B90 结核病后遗症B9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B92 麻风后遗症B94 其他和未特指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B95-B97)B95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作为分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B96 其他细菌性病原体作为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B97 病毒性病原体作为分类于其他章疾病的原因其他传染病(B99)B99 其他和未特指的传染病第二章肿瘤 (C00-D48)恶性肿瘤(C00-C97)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C00-C14)C00 唇恶性肿瘤C01 舌根恶性肿瘤C02 舌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03 牙龈恶性肿瘤C04 口底恶性肿瘤C05 腭恶性肿瘤C06 口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07 腮腺恶性肿瘤C08 大涎腺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09 扁桃体恶性肿瘤C10 口咽恶性肿瘤C11 鼻咽恶性肿瘤C12 梨状窦恶性肿瘤C13 咽下部恶性肿瘤C14 唇、口腔和咽其他和部位不明的恶性肿瘤消化器官恶性肿瘤(C15—C26)C15 食管恶性肿瘤C16 胃恶性肿瘤C17 小肠恶性肿瘤C18 结肠恶性肿瘤C19 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恶性肿瘤C20 直肠恶性肿瘤C21 肛门和肛管恶性肿瘤C22 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C23 胆囊恶性肿瘤C24 胆道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25 胰恶性肿瘤C26 消化器官其他和不明确的恶性肿瘤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C30-C39)C30 鼻腔和中耳恶性肿瘤C31 鼻旁窦恶性肿瘤C32 喉恶性肿瘤C33 气管恶性肿瘤C34 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C37 胸腺恶性肿瘤C38 心脏、纵隔和胸膜恶性肿瘤C39 呼吸系统和胸腔内器官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恶性肿瘤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0-C41)C40 四肢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1 骨和关节软骨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肿瘤(C43-C44)C4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44 皮肤其他恶性肿瘤间皮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45-C49)C45 间皮瘤C46 卡波西肉瘤C47 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恶性肿瘤C48 腹膜后腔和腹膜恶性肿瘤C49 其他结缔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C50)C50 乳房恶性肿瘤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51-C58)C51 外阴恶性肿瘤C52 阴道恶性肿瘤C53 宫颈恶性肿瘤C54 子宫体恶性肿瘤C55 部位未特指的子宫恶性肿瘤C56 卵巢恶性肿瘤C57 女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58 胎盘恶性肿瘤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0-C63)C60 阴茎恶性肿瘤C61 前列腺恶性肿瘤C62 睾丸恶性肿瘤C63 男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泌尿道恶性肿瘤(C64-C68)C64 肾(除外肾盂)恶性肿瘤C65 肾盂恶性肿瘤C66 输尿管恶性肿瘤C67 膀胱恶性肿瘤C68 泌尿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眼、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C69-C72)C69 眼和附器恶性肿瘤C70 脑脊膜恶性肿瘤C71 脑恶性肿瘤C72 脊髓、脑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恶性肿瘤(C73-C75)C73 甲状腺恶性肿瘤C74 肾上腺恶性肿瘤C75 其他内分泌腺和有关结构的恶性肿瘤不明确、继发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76-C80)C76 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恶性肿瘤C77 淋巴结继发性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C78 呼吸和消化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C79 其他部位的继发性恶性肿瘤C80 部位未特指的恶性肿瘤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C81-C96)C81 霍奇金[何杰金]病C82 滤泡性[结节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83 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84 周围和皮的T细胞淋巴瘤C85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其他和未特指类型C88 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C90 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浆细胞肿瘤C91 淋巴样白血病C92 髓样白血病C93 单核细胞白血病C94 特指细胞类型的其他白血病C95 未特指细胞类型的白血病C96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其他和未特指的恶性肿瘤独立(原发)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C97)C97 独立(原发)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原位肿瘤(D00-D09)D00 口腔、食管和胃原位癌D01 消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原位癌D02 中耳和呼吸系统原位癌D03 原位黑色素瘤D04 皮肤原位癌D05 乳房原位癌D06 宫颈原位癌D07 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原位癌D09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原位癌良性肿瘤(D10-D36)D10 口和咽良性肿瘤D11 大涎腺良性肿瘤D12 结肠、直肠、肛门和肛管良性肿瘤D13 消化系统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良性肿瘤D14 中耳和呼吸系统良性肿瘤D15 胸腔内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16 骨和关节软骨良性肿瘤D17 良性脂肪瘤样肿瘤D18 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任何部位D19 间皮组织良性肿瘤D20 腹膜后腔和腹膜软组织良性肿瘤D21 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的其他良性肿瘤D22 黑素细胞痣D23 皮肤其他良性肿瘤D24 乳房良性肿瘤D25 子宫平滑肌瘤D26 子宫其他良性肿瘤D27 卵巢良性肿瘤D28 女性生殖器官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29 男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D30 泌尿器官良性肿瘤D31 眼和附器良性肿瘤D32 脑脊膜良性肿瘤D33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良性肿瘤D34 甲状腺良性肿瘤D35 内分泌腺其他和未特指的良性肿瘤D36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良性肿瘤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D38)D37 口腔和消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8 中耳、呼吸和胸腔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9 女性生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0 男性生殖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1 泌尿器官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2 脑脊膜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3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4 内分泌腺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4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4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47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其他肿瘤D48 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 (D50-D89)营养性贫血(D50-D53)D50 缺铁性贫血D51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D52 叶酸盐缺乏性贫血D53 其他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D55-D59)D55 酶代谢紊乱性贫血D56 地中海贫血D57 镰状细胞疾患D58 其他遗传性溶血性贫血D59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D60-D64)D60 后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幼红细胞减少症]D61 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D62 急性出血后贫血D63 分类于他处的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D64 其他贫血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D65-D69)D65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66 遗传性因子Ⅷ缺乏D67 遗传性因子Ⅸ缺乏D68 其他凝血缺陷D69 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D70-D77)D70 粒细胞缺乏D71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紊乱D72 其他白细胞疾患D73 脾疾病D7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D75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其他疾病D76 涉及淋巴网状组织和网状组织细胞系统的某些疾病D77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引起的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其他疾患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80-D89)D80 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D81 联合免疫缺陷D82 与其他严重缺陷有关的免疫缺陷D83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D84 其他免疫缺陷D86 结节病D89 涉及免疫机制的其他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甲状腺疾患(E00-E07)E00 先天性碘缺乏综合征E01 碘缺乏相关性甲状腺疾患和有关情况E02 临床症状不明显[亚临床]的碘缺乏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E03 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E04 其他非毒性甲状腺肿E05 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E06 甲状腺炎E07 甲状腺的其他疾患糖尿病(E10-E14)E10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11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12 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E13 其他特指的糖尿病E14 未特指的糖尿病葡萄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患(E15-E16)E15 非糖尿病低血糖性昏迷E16 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恶性肿瘤
一、最佳选择题
1、蒽环类抗生素容易引起急、慢性心脏毒性,可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衰等,可以采用何种药物预防
A、普萘洛尔
B、辅酶Q
C、阿托品
D、硝苯地平
E、维拉帕米
答案:B
解析:
心脏毒性:蒽环类抗生素容易引起急、慢性心脏毒性,可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衰等。可以采用维生素、辅酶Q进行预防。但是阿霉素等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衰用利尿剂及洋地黄可能无效。阿霉素应用剂量超过550mg/m2,心衰发生率为30%;大剂量环磷酰胺(超过1000mg/m2)可能出现急性心衰而死亡;氟尿嘧啶(尤其静脉滴注)可以引起冠脉痉挛、心肌缺血;紫杉醇引起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最常见(发生率30%);多西紫杉醇无心脏毒性报道。
4、使用后容易引起脱发的药物包括
A、多柔比星
B、红霉素
C、环磷酰胺
D、依托泊苷
E、紫杉醇
答案:ACDE
解析:
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紫杉醇等容易引起脱发。
<2>、易产生过敏反应,如初选全身反应需要给抗组胺药和激素进行处理
ABCDE
答案:C
解析:
门冬酰胺酶、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甲基苄肼、替尼泊苷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局部反应可停药、抗过敏,观察即可;全身反应则还要应用肾上腺素、激素等处理。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抗肿瘤药物中,不适宜静脉滴注给予的是
A、氮芥
2、适用于静脉推注的抗肿瘤药为
A、甲氨蝶呤
B、阿糖胞苷
C、噻替哌
D、氮芥
E、氟脲嘧啶
答案:D
解析:
静脉给药:①静脉注射:为最常用给药途径,一般用于刺激性药物;②静脉推注:适于给强刺激性药物(如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是预防药物外漏、减轻药物对静脉壁刺激的给药方法;③静脉滴注:适用于抗代谢类药物(如氟脲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需将药物稀释后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以维持血液中有效药物浓度。通常维持4~8h或按医嘱。④根据药性用溶剂用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有环磷酰胺、博来霉素、喜树碱、亚胺醌、依托泊苷、顺铂。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剂有吡柔比星、卡铂、奥沙利铂。⑤如出现严重静脉炎或化疗药物溶液外溢,应立即停止输液予以处理。
E、公平
答案:D
解析:
和总原则为:尊重,有益,不伤害和公平。尊重是指尊重患者的意愿和价值观,保障个人的行动权利,但是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有益是指医生对患者的职责是减轻痛苦,恢复健康(如果可能)及保护生命;公平是指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医生们有责任做到不存偏见,在医疗中应在资源合理使用方面保证公众利益。
治疗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激素调控以及生物治疗等。肿瘤化疗的期望要求是高疗效、少抗药性、轻毒副作用。与其他治疗药物相比,抗肿瘤药的治疗指数小而毒副作用强,联合应用会更有效,会起到协同效应。如果联合用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且主要毒副作用不交叉重叠,疗效会更好。因此,在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选择肿瘤敏感药物;②选用毒副作用不同的药物;③联合应用时相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药物;④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二、配伍选择题
1、A.出血性膀胱炎
B.溶血性尿毒症
C.心脏毒性
D.末梢神经炎
E.肺纤维化
<1>、环磷酰胺可引起
ABCDE
答案:A
解析:
<2>、蒽环类抗肿瘤药可引起
ABCDE
答案:C
解析:
<3>、丝裂霉素可引起
ABCDE
答案:B
解析:
<4>、博来霉素引起
ABCDE
答案:E
解析:
抗肿瘤药物的急性或亚急性反应指在用药后当时和疗程内出现的过敏、恶心呕吐、腹泻、血像和肝肾功能变化、手指麻木、皮疹、手足综合征和脱发等。长期不良反应指在停药后甚至停药多年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神经毒性、造血功能障碍、间质性肺炎、心脏毒性、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失调、畸胎、继发第二肿瘤、免疫抑制、不育等。部分药物还有特殊毒性反应,如环磷酰胺引起出血性膀胱炎、蒽环类的心脏毒性、丝裂霉素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以及紫杉醇、门冬酰胺酶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
5、下列药物中属于弱阿片类药物的为
A、吗啡
B、可待因
C、羟考酮
D、哌替啶
E、美沙酮
答案:B
解析:
按阶梯给药:按照疼痛的程度和性质选用不同阶梯的止痛药物。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s药物,对轻度疼痛疗效肯定,并可以增强二、三阶药物的效果,有封顶效应。当疼痛得不到缓解时,不宜换用另一种NSAIDs类药物,应该直接升到第二阶梯。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二氢可待因、曲马多等。首次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加NSAIDs有良好效果,目前有很多弱阿片类与NSAIDs药物的复合剂,弱阿片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往往被复合制剂中有封顶效应的NSAIDs剂量所限。第三阶梯:强阿片类,以吗啡为代表,药物种类及剂型多,合理使用将使90%以上的中重度疼痛患者免除疼痛。无封顶效应,即无天花板效应。主要药物有吗啡(有多种剂型,如注射剂,即释、缓释口服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美沙酮、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羟考酮。
B、长春新碱
C、甲氨蝶呤
D、环磷酰胺
E、氟尿嘧啶
答案:AB
解析:
静脉注射为最常用给药途径,一般用于刺激性药物,静脉冲入法适用于强刺激性药物时,如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它是为预防药物外漏,减轻药物对静脉壁刺激的给药方法。静脉滴注法适用于抗代谢类药物,如氟脲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需将药物稀释后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以此维持血液中有效药物浓度。一般维持在4-8h或按医嘱准确掌握滴注速度。采用适当化疗药物溶剂,很多药物需溶剂稀释后应用,根据药性用溶剂。用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环磷酰胺、博来霉素、喜树碱、亚胺醌、依托泊苷、顺铂。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剂:甲氨蝶呤、吡柔比星、秋水仙碱、卡铂、奥沙利铂。如出现严重静脉炎或化疗药物溶液外溢,应立即停止输液予以处理。
6、属于癌痛治疗第三阶段止痛药物为
A、对乙酰氨基酚
B、曲马多
C、羟考酮
D、可待因
E、氨酚可待因
答案:C
解析:
按阶梯给药:按照疼痛的程度和性质选用不同阶梯的止痛药物。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s药物,对轻度疼痛疗效肯定,并可以增强二、三阶药物的效果,有封顶效应。当疼痛得不到缓解时,不宜换用另一种NSAIDs类药物,应该直接升到第二阶梯。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二氢可待因、曲马多等。首次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加NSAIDs有良好效果,目前有很多弱阿片类与NSAIDs药物的复合剂,弱阿片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往往被复合制剂中有封顶效应的NSAIDs剂量所限。第三阶梯:强阿片类,以吗啡为代表,药物种类及剂型多,合理使用将使90%以上的中重度疼痛患者免除疼痛。无封顶效应,即无天花板效应。主要药物有吗啡(有多种剂型,如注射剂,即释、缓释口服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美沙酮、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羟考酮。
2、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包括
A、骨髓抑制
B
答案:AE
解析:
3、恶性肿瘤在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选择肿瘤敏感药物
B、联合应用时相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药物
C、选用毒副作用不同的药物
D、选用静脉注射给药
E、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答案:ABCE
解析:
3、临终关怀是对于预期寿命少于几个月的慢病终末期患者的一项特殊疗护项目
A、12
B、10
C、6
D、5
E、3
答案:C
解析:
临终关怀是对于预期寿命少于6个月的慢病终末期患者的一项特殊疗护项目,考虑到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参考台湾的翻译,称为安养疗护。
4、和缓医疗总的原则不包括
A、尊重
B、有益
C、不伤害
D、无痛苦
2、A.氨氯地平
B.顺铂
C.紫杉醇
D.多柔比星
E.谷光甘肽
<1>、具有肾毒性,需要大量输注时,需同时给与利尿剂的是
ABCDE
答案:B
解析:
顺铂引起的肾损害一般是可逆的,但大剂量或连续用也可产生不可逆性肾小管坏死。顺铂持续缓慢滴注,并在输注前、后12h给予加氯化钾的足量的生理盐水和呋塞米,使尿量保持不少于100ml/h,可降低顺铂所致肾小管坏死的发生率。
7、属于癌痛治疗第二阶段止痛药物为
A、吗啡
B、曲马多
C、羟考酮
D、美沙酮
E、二氢埃托啡
答案:B
解析:
按阶梯给药:按照疼痛的程度和性质选用不同阶梯的止痛药物。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s药物,对轻度疼痛疗效肯定,并可以增强二、三阶药物的效果,有封顶效应。当疼痛得不到缓解时,不宜换用另一种NSAIDs类药物,应该直接升到第二阶梯。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二氢可待因、曲马多等。首次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加NSAIDs有良好效果,目前有很多弱阿片类与NSAIDs药物的复合剂,弱阿片类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往往被复合制剂中有封顶效应的NSAIDs剂量所限。第三阶梯:强阿片类,以吗啡为代表,药物种类及剂型多,合理使用将使90%以上的中重度疼痛患者免除疼痛。无封顶效应,即无天花板效应。主要药物有吗啡(有多种剂型,如注射剂,即释、缓释口服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美沙酮、哌替啶、二氢埃托啡、羟考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