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毫米,理解毫米的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用毫米表示长度,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提高数学运算以及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与厘米的不同之处。

2.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避免误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毫米尺、小黑板、贴图例、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毫米1.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毫米的概念,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毫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最小单位,表示长度的细小。

3.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使用毫米尺测长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毫米的理解。

2.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注意技巧和方法。

3.实践: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相互核对。

4.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实际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目。

2.自主观察和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

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更小或更大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对米、分米、厘米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是,毫米作为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毫米的实际大小。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制作小卡片、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与厘米尺的区别。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实物,如测量课本、铅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为您呈现一份详细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单位,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以及运用毫米单位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实例,如尺子、硬币等物品的长度和直径,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单位,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毫米单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学会运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硬币、课件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如桌子、铅笔、课本等,估算它们的长度,并尝试用厘米作单位进行计量。

2. 认识毫米: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毫米单位,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3. 实例讲解:以尺子、硬币等物品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长度,并学会用毫米单位进行计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毫米单位测量和记录尺子、硬币等物品的长度和直径。

5.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引导学生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进行换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学会了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实践,提高他们对毫米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运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家庭用品的长度、直径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毫米,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对米和厘米有较为熟悉的概念。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米和厘米,对毫米的认识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毫米的存在,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一张贺卡,引导学生发现贺卡长度不够,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从而引入毫米的认识。

2.探究新知:(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模型,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表示。

(3)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书桌的高度、门的宽度等,引导学生运用毫米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3 测量【单元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知道1毫米有多长,能够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毫米来描述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知道1毫米有多长。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能力,并能够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1毫米的长度。

2.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一把直尺。

2. 教师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如果我们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更精确一些,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单位呢?引出毫米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让学生知道1毫米有多长。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长度为1毫米的物体,如蚂蚁的身体、细小的线头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毫米的长度。

2. 讲解直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知道每个大格代表1厘米,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并准确地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直尺的使用方法、读取刻度的准确性等。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毫米的认识和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来测量长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桌子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3.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及应用。

2. 换算过程中的计算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尺子、纸张等测量工具。

2.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厘米。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介绍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毫米刻度,了解1毫米的长度。

2. 介绍分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分米刻度,了解1分米的长度。

3. 讲解毫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如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

三、动手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使用毫米、分米、厘米进行测量,并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课堂练习1. 出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毫米、分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毫米和分米?举例说明。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毫米、分米、厘米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锻炼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毫米的概念。

2.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好教案、板书,准备好实物尺子和毫米纸尺。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铅笔、橡皮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根尺子,问学生认识这是什么?如何用这根尺子测量东西的长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2. 学习毫米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解释1毫米等于一根头发的粗细,并出示毫米纸尺,让学生观察。

3. 进行长度比较教师让学生用毫米纸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毫米的小单位特点,进行讨论。

4. 拓展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里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五、教学反馈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和排序情况,并进行讨论。

2.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记录。

2.检查作业:下节课之前收集完成的作业进行批阅。

七、教学反思此节课主要围绕毫米的认识展开,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并进行正确的测量。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准备:1. 尺子。

2. 测量用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长度。

2.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呢?学生回答:厘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展示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将尺子的起点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3. 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用的物品。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总结毫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提问:除了毫米和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千米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尝试用毫米和厘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例1》(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例1》(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例1》(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道“毫米”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1毫米”并认识1毫米的大小。

2. 能够认识毫米尺,并能使用毫米尺正确测量小物品的长度。

3. 了解日常生活中计量小物品长度的重要性及方法。

教学重点:1. 认识毫米的概念,正确读写1毫米的大小。

2. 能够使用毫米尺正确测量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1. 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能够正确使用毫米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像这样的长方形卡纸里的长度是怎么测量的,要用什么工具?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出想要告诉学生的长度单位“毫米”。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毫米”是什么。

二、新课1. 出示一张毫米尺,让学生看清楚毫米尺的刻度,注意毫米尺上有0、5、10三种刻度,每一个小格子代表1毫米。

2. 给学生看一张图片,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读写1毫米,再次确认毫米的长度。

3. 出示一组小物品,告诉学生需要测量它们的长度,让学生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4. 让学生对比记录下来的数值,看哪一个物品最长,哪一个最短。

三、巩固1. 给学生分发小物品,让学生互相测量并记录。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些长度范围,让学生将小物品分别归入不同范围,以此来帮助学生区分物品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测量小物品的长度,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拓展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小物品(笔、橡皮、书签等),询问学生如何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并利用毫米尺对物品进行测量。

2. 让学生选出教室中的几个物品,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并与同桌进行比较,看他们是否测量得一样。

五、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掌握了什么技能?与毫米相关的知识点有哪些?我们都已经了解了吗?六、作业1. 完成教师分发的笔试题。

2. 写作业,写下自己在今天的学习中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拿出手中的一个纸条(长65毫米)
2.提出问题和要求:你能测量出他的长度吗?自己独立完成
3.暴露资源
1)65毫米;2)6厘米5毫米
4.组织研讨:这张纸条的长度即可以用6厘米5毫米表示,也可用65毫米表示,
这是怎么回事呢?
5.提升认识
师小结:单位不同,表示的方法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
二、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基础题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把小刀长约7()4()。

2.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3()。

3.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

4.这栋楼房高约35()。

二、连一连。

13毫米42毫米
4厘米2毫米170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认识毫米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二)、认识分米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3、米和分米的关系。

(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毫米的认识。

本课时通过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教材以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及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毫米单位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建立毫米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毫米单位。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毫米单位,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每人一份毫米尺、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课本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毫米的认识。

2.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毫米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等换算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宽度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学情预设】尺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学情预设】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非常好。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到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学情预设】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比画。

(教师适时指导)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长度知识,为本课毫米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课件出示)师:那快拿出你的数学书,尝试进行一下估测吧!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测的,估测的结果是多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毫米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以及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毫米尺、PPT课件。

2. 学具:直尺、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2. 新课导入:讲解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演示与讲解:利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演示,讲解毫米的测量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毫米的测量方法。

5. 应用拓展: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毫米测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毫米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使用毫米测量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长度测量实例,如测量书本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长度是用什么单位来测量的吗?”“你们认为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讲解毫米的概念,可以通过PPT展示毫米的定义、符号及其与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与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 知道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教学难点:[来源:学*科*网]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四)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来源:Z§xx§]【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来源:]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了解了有关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今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从例题到练习的学习都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一、复习旧知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与厘米。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2)请你填出括号里面的数。

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2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二、情境导入1.出示多媒体课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 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数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2. 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

2. 学生对毫米的实际感知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毫米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2. 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

2. 引入毫米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毫米与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细小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 讲解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使用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并记录数据。

2. 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将测量结果转换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巩固换算方法。

四、案例分析1. 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精密制造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毫米的概念、应用及换算方法。

2. 强调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数学学习态度。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毫米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应用及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案)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案)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毫米这个长度单位;2.会读写毫米;3.能够通过测量活动,学会使用毫米作为测量单位。

教学重点:1.学习毫米作为长度单位2.活学活用毫米测量实物的长度。

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换算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2.使用毫米测量实物的长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印有毫米单位的小卡片;2.带有刻度的小直尺;3.一些小球、小花等实物。

教学过程:Step1 自然启发,渐进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 铅笔、书、桌子等等,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该怎么称呢?Step2 引入毫米的认知向学生介绍毫米这个单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并告诉学生毫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之一,常常用于测量小物品和具体的长度值。

Step3 学习毫米的用法(1)给每个学生发放卡片,让他们一起看一下,将扣在卡片上的毫米标志弯折起来,让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比较他们之间的长度。

(2)让学生用卡片测量一些实物,记录下来。

(3)展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球、花等物体,让学生使用直尺测量他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更换下一个物品,进行同样的测量;最后,让学生对比各自测量结果的差异,并从中学习。

Step4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行其他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内某些物品的长度、书包的长度等等。

让学生使用毫米尺霞测量,快速记录下来,比较各自测量的结果,了解毫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Step5 作业完成课堂上的测量练习,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毫米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体会:毫米是一个形象化的长度单位,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和单位,锻炼其观察、思考、分析等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
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3、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出示教材第23页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2厘米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3、5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