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起)斜坡(带)—坡折带文献总结

合集下载

2滑坡一般知识讲解

2滑坡一般知识讲解

(4) 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5) 滑动面的鉴别及研究
勘探:钻探 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
三) 滑坡分类 1 按岩土体类型分类
二)
滑坡的识别
1、识别方法:
航片解译、地面调查、勘探
面 线点
2、识别标志
(1) 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
圈椅状地貌
双沟同源
(2) 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 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3) 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 → 透水性增高 →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 或湿地,泉的出现

高坡
中坡
低坡

土坡H 岩坡8m
10m
H<5m 土坡5m H<10m
岩坡H< 8m 土坡H< 5m
坡面形态:内凹型,外凸型 直线型,复合型
A
B
斜坡的基本要素
(1)坡面AC (2)坡肩A (3)坡顶AB (4)坡脚C (5)坡高H (6)坡角
M
C
H

(7)坡体M
二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 A. 表层蠕滑:斜坡浅层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缓慢变形 构成一个剪变带,其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B .深层蠕滑: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
按其形成机制特点可分为两种:
① 软弱基座蠕滑 ② 坡体蠕滑(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 其坡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壁上常见 铅直方向的擦痕。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 错台。

成藏模式总结.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区坡折带发育及特征研究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区坡折带发育及特征研究

大 学 毕 业 , 主要 从 事 石 油 构 造 与 沉 积 盆 地 分 析 的 教 学 与 科 研 现
工作 。
基金项 目: 育部博士点基金(0849o2 。 教 2 0 O 8 O 0 )







21 0 0年
第 3期

—//,\\

1o 2 5
l 2 6 o
3 ̄ 0
等 , 规模 大 小 与 四级 构 造 单 元 相 当 ( 2 。根 据 其 图 )
研究 区内 的构造特 征 以及 地震 剖 面 等 相关 资 料 , 按 成 因机制 可将 区 内的坡折 带划分 为侵 蚀坡折 带 和断
胡 望 水 等 .东 海 盆 地 西 湖 凹 陷 平 湖 斜 坡 区坡 折 带 发 育 及 特 征 研 究
造 格局 的限制 , 时 期 沿 主 干 断裂 发 育 大 规 模 的断 该 裂 坡折 带 , 伸 至 平 湖 与 平 南 区形 成 一 级 坡 折 带 。 延
作 用逐 渐 减 弱 。第 三 裂 陷 旋 回 时 期 为 花 港 组 沉 积
期 , 陷 作 用 最 弱 坡 折 带 在 该 时 期 已 停 止 发 育 。 综 断
东 海 盆 地 西 湖 凹 陷 平 湖 斜 坡 区 坡 折 带 发 育 及 特 征 研 究
胡 望 水 胡 芳 李 瑞 生 柴 华 李 涛 龚 良源。 , , , , ,
( .“ 气 资 源 与勘 探 技 术 ”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长 江 大 学 , 北 荆 州 4 4 2 ; 1 油 教 湖 3 0 3
为基 于构 造旋 回时期来 研 究本 地 区 的坡 折 带 的演化 史 可 揭示 坡折 带对 沉积 相 发育 的控 制作 用 。

歧口凹陷构造成因类型

歧口凹陷构造成因类型

歧口凹陷构造成因类型陈宪保【摘要】歧口凹陷埋藏深度深,剩余资源量多,勘探潜力大,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歧口凹陷典型构造成因类型分为构造成因和坡折成因两种,构造成因分别为差异沉降和断块掀斜构造、重力滑脱褶皱构造、走滑扭动构造三种成因,坡折带成因分别为构造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侵蚀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构造六种成因.%Qikou sag of Dagang oilfield is located very deeply beneath the earth,and there is more remaining resource,and great potential in exploration.It is very possible to find a large oil and gas fields in such geological structure.Genetic types of typical structure of Qikou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structural causes and slope break causes.Structural cau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nd tilt block structure,the gravitational decollement fold structure,and the strike-slip shear structure.Slope break belt cause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the structure slope break belt,the fracture slope break belt,the deflection slope break belt,the sedimentary slope break belt,the erosion slope break belt,and the ancient landform slope break belt.【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6【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歧口凹陷;构造成因;坡折成因;坡折带【作者】陈宪保【作者单位】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大港 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0 引言黄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是我国东部大型复杂富油气叠合盆地之一,总面积18 716 km2。

浅谈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古地貌恢复技术

浅谈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古地貌恢复技术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吴丽艳(1976),女,1997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及隐蔽油气藏研究。

浅谈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古地貌恢复技术 吴丽艳,陈春强,江春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晏佳,李华,杨晓东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华北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2)[摘要]古地貌对层序的形成与发育以及储层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地貌的恢复可以有助于识别储层发育与分布特点、判断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分布以及构造演化特征等。

对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和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以实例说明了油气勘探中古地貌恢复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古地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中图分类号]TE121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4055902古地貌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内得到应用[1~5]。

我国通过研究地貌寻找油气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重视构造地貌的研究,注意储油构造在地貌上的反映,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华北油田古潜山油气田的发现、与古生代碳酸盐岩有关的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的发现[6]、陆相裂谷盆地的渤中凹陷西斜坡区的研究[7]、断陷盆地内的沾化凹陷孤北洼陷古潜山研究[8]等等。

其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行油气田古地貌恢复、划分古地貌单元、分析古地貌对储层分布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有利油气藏带预测。

1 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探讨最近年来,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有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9]、回剥和填平补齐法[6]、沉积学分析法以及层序地层学恢复法(包括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法)。

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这两种古地貌恢复方法在早期曾经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传统的古地貌恢复法。

但在近几年的应用中,已发现它们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古地貌恢复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目前常用的是沉积学分析法以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恢复法,下面是对这2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成藏的分区特征周荔青;吴聿元;张淮【摘要】受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在松辽地区发育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带,各带构造沉积演化存在显著差别,使得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中部地区沿孙吴-双辽深断裂发育的一批继承性深断陷中,发育巨厚优质湖相烃源岩和火山岩及砂岩、砂砾岩2类储集体,断陷之上披覆多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烃源岩持续热演化生烃,由此,在其中央低凸起带、坡折带上的近东西向继承性鼻状隆起带上发育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而在东、西部边缘断陷中,烃源岩体积较小,母质类型差,生烃丰度低,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仅发育中、小型油气田.【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油气成藏;分区性;深大断裂;断陷层系;松辽盆地【作者】周荔青;吴聿元;张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燕山早中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北地区强烈斜向俯冲,使该地区发生强烈的弧后走滑伸展构造作用,在松辽地区发育了嫩江、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等北北东向深大断裂(图1),由这些深大断裂控制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3个断陷带(图2)[1]。

由嫩江断裂控制发育的富裕、宝山、白城等断陷,统称为西部断陷带。

由孙吴—双辽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常家围子、古龙、长岭等断陷,统称为中部断陷带。

由松花江—四平断裂带控制发育的十屋、德惠、莺山、王府、榆树、社里等断陷,统称为东部断陷带。

图1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分布[1]F1.嫩江断裂带;F2.孙吴—双辽断裂带;F3.哈尔滨—四平断裂带;F4.加格达奇—鸡西断裂;F5.讷河—绥化断裂;F6.滨洲断裂;F7.扎赉特—古林断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断裂;F9.突泉—四平断裂;F10.扎鲁特—开原断裂;F11.讷莫尔河断裂;F12.哈拉木图断裂;F13.西拉木伦断裂;F14.康平—通榆断裂Fig.1 Basement rup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图2 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分布[1]1.陆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东;5.平安镇;6.安广;7.秦东;8.敖古拉;9.齐齐哈尔;10.乌裕尔—林甸;11.依安北;12.讷河东;13.常家围子;14.古龙;15.乾安—两家子;16.长岭;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宝屯—康平;20.伏龙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绥化—青冈;24.徐家围子;25.莺山;26.德惠—榆树;27.十屋;28.昌图;29.羊草沟;30.营城子Fig.2 Fault distribution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Songliao Basin经过20余年的勘探,在徐家围子、长岭、十屋、德惠、社里、伏龙泉、莺山—王府等断陷中,都已获得工业天然气突破[1,2]。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资料要点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资料要点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目录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1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31、断裂构造 32、背斜构造 63、潜山构造74、底辟构造95、火成岩构造126、反转构造13三、结论17 参考文献18摘要:断陷盆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发育构造断裂为特征,同时又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产生了许多不同构造特征的构造样式:底辟构造、火成岩构造、反转构造等。

不同的构造对于油气的分布和聚集又有其独特的地质意义,所以研究断陷盆地对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非常重要。

我国在地史时期构造活动多样且频繁,在现今东部各盆地中可见典型的各类断陷盆地,其中也探明并开发出了巨大的油气资源,由此说明断陷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关键词:断陷盆地构造成因构造特征油气分布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

主要构造形式常见地堑和半地堑两种形式,断陷盆地横剖面多呈两侧均陡的地堑型或一则陡一侧缓的箕状型陡侧为正断层(图1-1)。

单断型断层倾角高达30 ~ 70 ,落差几千米,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缓侧一般为宽缓的斜坡。

断陷盆地内部可分为陡坡带、缓坡带和中部深陷带(图1-2),沉降中心位于陡坡带坡底,沉积中心位于中部偏陡坡侧。

凹陷内部还有主干断层控制次级沉积中心和水下隆起分布。

我国东部古近纪的一些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南襄盆地、江汉盆地、松辽盆地、苏北盆地等,均属于断陷湖泊,并以箕状居多,多数具有大陆边缘裂谷性质,少数为山间小断陷湖泊。

我国中部、西部内陆的一些断陷湖泊多属山间或山前的小断陷湖泊,其低于海平面的断多沿区域大断层分布,往往位于次一级断层与主断层的交汇处。

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图1-2陆相断陷盆地地质相的层次划分及其关联性断陷盆地是一种典型的构造活动型盆地,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变化(图1-3) .图1-3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构成样式(据任建业等,2004)发育在陡坡断坡带边界正断层断距最大的区段中心的由下盘的物源体系供给而形成的层序主要由高位体系域构成.在物源供给较弱的情况下(位置3) ,层序边界与湖扩面一致。

二连盆地坡折带的控相与控藏

二连盆地坡折带的控相与控藏

.I 1
折 .
同 生 坡 折


陷新 区带 的突破 [6 2] -。
1 坡折 带类型
二 连 盆 地 不 同含 油气 凹 陷 由 于具 有 不 同 的构 造 、 积 演化 特 点 , 沉 因此 , 育 多 种 多 样 的 坡 折 带 。 发
收 稿 日期 :0 0 4 2 ; 回 日期 :0 0 0 —1 2 1—0 — 3 修 2 1— 8 5
后 生 坡

图 1 坡 折 带 的 分 类
F g 1 Cl s i c to f l p r a e t i. a sf a i n o o eb e k b l i s
基 金 项 目 : 国石 油 天然 气 股 份 公 司科 技 攻 关 项 目“ 海 湾 盆 地 陆上 和滩 海 预探 目标 评 价 和 优 选 ” 编 号 :3 1 3 3 资 助 。 中 渤 ( 000— )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士 威 ,9 4年 生 , , 易 16 男 博士 , 授 级 高 级 工程 师 , 教 主要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研 究 和 勘 探 工 作 。 地 址 :0 2 5 ) 北 省 任 丘 市 华 北 油 (6 5 2 河
究 发 现 , 是 每种 类 型 的坡折 带 总 是具 有控 砂 和控 不 藏 作 用 , 能否 控 相 、 砂 还 与 其 形 成 的 时 间存 在 其 控 密 切 的关 系 。因此 , 结合 勘探 生产 的实 际需要 , 对坡 折 带 提 出 了一 种 新 的分 类 方 案 ( 1 , 图 ) 即按 照坡 折
型 。其 中 , 生坡折和 同生坡折 具有控层 、 先 控相 和控 砂 的作用 。在横 向上 不 同类型 的坡折组合 形成 不 同类 型的坡 折 带样 式 , 在纵 向上 不 同类型 的坡折 常发 生转 化 , 而造 成 不 同类 型 油 气藏在 空 间上 的复 式叠合 从 连片分布 。坡 折 带是含 油 气盆 地 中油气成藏 的重要 控制 因素 。因此 , 在勘探研 究 中, 特别 重视 对不 同类 要 型坡 折 带的识 别 , 细分析坡折 带的控层 、 相 、 精 控 控砂 和控 藏 , 指导 油气勘探 。

馆下段岩性油藏研究——以陈家庄凸起东段为例

馆下段岩性油藏研究——以陈家庄凸起东段为例
油 气 地 球 物 理
2 1 年 4月 00
P T O E M O HY I S E R L U GE P SC
第 8卷 第 2期
馆下段岩性油藏研 究
— —
以陈家庄 凸起东段为例
逢 丽 民
胜 利油 田分公司物探研究 院
摘要 : 陶组是整个济阳坳 陷的主力含油层系, 内部各 区块在 馆陶组成藏机理 不尽相 同。陈家庄 凸起东部馆 陶组 馆 但 油藏是在超覆背景下成藏的岩性油藏, 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凸起东段馆下段砂组砂体横 向变化快 , 砂体构造高部位 含油 , 油高度低 , 面上呈窄条带状分布 , 含 平 地震解释和资源评价有 _定难度。对 陈家庄 凸起东段馆下段构造演化、 一
三维地震资料主频均为 3H , 5 z层速度为 20ms因 40 /, 此, 常规 地震 剖 面上 只能 分辨 出厚度 大 于 1m 以上 8
的砂 体 , 度小 于 1m的砂 体则 难 以分 辨 ( 3 , 厚 8 图 )但
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可提高地震预测 的分辨率。
针对馆 下段地 层埋 藏较 浅 ,声 波速 度在测 量过 程 中受井 壁 垮塌 等 多种 因素影 响 异 常较 大 的情 况 , 在实 际反演 过程 中 , 取 自然 伽 马曲线 、 选 自然 电位 曲
薄 。各砂 组砂 岩厚 度是该 砂组 沉积 多期 辩状 或 曲流
砂带迭加后的综合效应 ,高值为河道发生频率较高 区域 , 高值 区的形态( 长轴方 向) 反映了多期河道的 综合走 向, 本区河造优势走 向近南北方向, 因此储层 发育区也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由于河道的不断迁移 ,
单砂体横向变化较大, 大多连通性差 , 但纵向上多期 砂体迭合 , 互相穿插 , 连片分布。

成藏模式总结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走滑反转型、凹中隆披覆型、陡坡断块型和缓坡断鼻型等5种主要成藏模式,且具有独特的成藏规律:紧邻(潜在)富烃凹陷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必要条件;优越储盖组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保障;活动断裂带特别是郯庐断裂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聚集区带;晚期成藏中“时-空-源”成藏条件的耦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关键.【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郯庐断裂;晚期成藏;新构造运动【作者】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华北板块东部,面积约20万km2,是中生代以来叠置在华北古生界克拉通基底上的多旋回裂谷断陷盆地[1]。

盆地四周分别受燕山褶皱带、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区及辽东-鲁东隆起带的限制,整体呈“菱形”。

在多期伸展拉张和走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2-3],盆地内凹凸相间,以陆源湖泊沉积为主,在古近纪发生多幕裂陷和沉降充填,从而形成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多种类型的优质储集体[4-7],并在盆地不同的构造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8]。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海域部分,是由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半封闭内海,面积7.3万km2,可供油气勘探面积约5.1万km2,占整个渤海湾盆地面积的1/4。

排土场文献

排土场文献

一、应力分布特点
在斜坡形成过程中,表层岩土体发生卸荷回弹,随之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其应力状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
(1)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斜坡中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

无论是在重力场条件下,还是在以水平应力为主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其总的特征表现为愈靠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愈接近平行于临空面,最小主应力则与之近于正交,向坡体内部逐渐恢复到原始应力状态。

(2)在坡脚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应力集中带(图6-2),该处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应力差达到最大值,形成一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坡度愈陡应力集中愈明显。

(3)在斜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由于水平应力显著降低,最小主应力有一些是张应力(图6-2a),形成张力带。

这些部位容易被拉裂形成与坡面近于平行的拉裂面。

(4)坡面处的岩土体,由于应力解除,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5)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变为近似圆弧形(图6-3),弧的下凹面朝着临空方向。

这也正是均质岩土体中斜坡破坏面常呈圆弧状的原因。

以上所述为典型的斜坡应力分布特点,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复杂得多。

图6-3 斜坡中最大剪应力迹线示意图
实线-主应力迹线;虚线-最大剪应力迹线。

第二章各种地质现象的解释

第二章各种地质现象的解释

绕射点
图1
绕射波
图2
§2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小于菲涅尔带的短反射段与理论的点源绕射曲线 一致;绕射波的强度同短反射段长度成正比;
对称的双支绕射是由短反射段或小断块引起的, 极小点处并不是断棱点; 长反射段的断点处产生了一条单支的绕射“尾 巴”,其能量可延伸500米以上。是由长反射段 断点附近很长一段内的次生绕射源共同叠加结果; 利用“半幅点”可确定断点位置。断点处反射波 的振幅约为主体反射部分的一半左右,称“半幅 点”。
断层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断层是 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是剖面解释的关键。


一. 断层模型理论时间剖面特征
1.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① 直立断层:水平叠加剖面与实际模型一致(形 态),断棱、断点处有绕射。
② 倾斜断层:断面向下倾移动。断面变缓,断棱、 断点处有绕射( 如图2-10的直立断层,正断层, 逆断层)
§1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④ 背斜模型(上宽、下窄,隆起幅度上小,下大):经过二维模拟 得到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背斜形态与实际刚好相反:上窄、下宽, 越深背斜范围越宽,并在两翼有迥转波(如图d-c、c′-c″)

得 越 宽 阔 。
埋 藏 越 深 , 在 水 平 叠 加 剖 面 上 表 现
面 上 表 现 明 显 ; 同 样 曲 率 的 背 斜 ,


绕射波极小点位置就是断点;
断盘反射波在中断点与绕射波相切,断盘、断面相 对于真实的地层断点、断面向下倾偏离。

断面反射波是各断点绕射包络线。
§2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2)屋脊断层,反屋脊断层(如图2-11)

不同坡形对应力场的影响

不同坡形对应力场的影响

不同坡形对应力场的影响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初始应力、坡形和斜坡岩土体特征的影响,其中坡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坡高、坡脚和坡面形态等。

以下主要介绍常见坡面形态(直线形、凸形、凹形、阶梯型)的影响:1.直线形对应力场的影响直线形斜坡是最常见的斜坡形态,其在水平向的应力在坡底集中,向上层和沿坡面向上减小。

垂直方向上的应力也在坡底集中,远离坡面和向下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应力会逐渐增大。

主压应力线从平行坡面向内偏转,过坡底后又渐渐变为水平,呈向内凹形(如图1)。

图1 直线形坡的应力分布示意图2.凸形坡对应力场的影响凸形斜坡是常见四种坡形中最不稳定的。

其基本应力分布和直线形类似,但凸起部分的岩体,垂直于坡面的应力向内增加的速率明显大于直线形坡形。

在凸起部分,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如图2)。

图2 凸形斜坡应力分布示意图3.凹形坡对应力场的影响对于凹形坡,其水平应力变化与前两种类似,竖直和沿坡面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变化的变化率较前两种偏小。

应力集中在凹形坡面中凹处最低的位置,其主应力线较前两种更贴近于坡面(如图3)。

图3凹形坡形应力分布示意图4.阶梯形坡对应力场的影响阶梯形斜坡和以上三种相比有部分明显不同,在每级阶梯上的应力分布基本与直线形斜坡的应力分布相同,水平应力在坡顶面处远远大于垂直应力,随着其远离坡面其垂直向的应力逐渐增大。

应力在坡脚和两级阶梯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现象,但是由于阶梯形坡形相当于直线形坡形卸荷后的形态,阶梯形每级受应力小于同等状态下的直线形坡形(如图4)。

图4 阶梯型受力分布示意图5.总结根据以上对不同坡形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凸形斜坡最不稳定,然后是直线形和凹面形,最稳定的是阶梯形斜坡。

凸形斜坡相对于直线形是增加了坡面上的荷载,使其应力集中现象更加突出,也更不稳定。

同理,凹形相对直线形是减轻了部分荷载,因此也相对比较稳定。

阶梯形相对于直线形,不仅是卸荷,而且将其分为两部分,因此是最为稳定的。

总结11

总结11

岩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成为岩石。

主要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矿岩;由两种或多种组成的称为复矿岩。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在鉴别矿物硬度时,通常是用两种矿物对刻的方法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

硬度对比的标准,从软到硬依次由十种矿物组成,称为摩氏硬度。

注意:鉴别矿物的硬度时,要在矿物的新鲜晶面或解理面上进行。

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根据解理出现方向的数目,分为一个方向的解理如云母;两个方向的解理如长石;三个方向的解理如方解石;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常见的造岩矿物:四种沉积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高岭石),五种变质岩(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石榴子石、黄铁矿);岩浆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存在于地壳的深处,是处于高温、高压下的硅酸盐熔融体,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还有其他元素、化合物和溶解的气体(H2O、CO2)。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分为深成岩(岩浆上升侵入围岩,在地壳深处结晶形成的岩石)和浅出岩(在地面以下较浅处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分为酸性岩类>65%(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中性岩类65%~52%(正长岩类、闪长岩类);基性岩类52%~45%(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超基性岩类<45%(橄榄石、辉石)。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岩浆岩的结构特征是岩浆成分和岩浆冷凝时物理环境的综合反映。

按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结构。

按岩石中矿物的晶粒大小分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变特征脆韧性)。
3、由于不同地区沉积速率的差异/差异压实导
致的地形坡度的突变,以大型三角洲前缘沉
积斜坡最为典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台地或生
物礁体边缘斜坡—镶边、远端变陡斜坡。
4、由于外动力地质作用,例如风化侵蚀,在
凸起-陡/缓坡边缘处发育。
(王英民,2003)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类型
(1)形成时间 同沉积期:沉积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构造作用逐渐变强) 沉积之前:侵蚀坡折带
剖面:单一坡折、多阶坡折 平面:梳状、叉状或帚状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断裂坡折带细分依据:断裂性质(伸展、走滑)、盆地中分布位置(陡坡、缓坡、洼陷、 中央隆起)、剖面(组合)特征(断面形态、阶数、坡折倾向-沉积中心的关系、坡脚倾向)、 平面组合特征(单一/多条断裂-阶数)。
走 向 斜 坡 型
完 全 凸 起 型
大巴哈马台地
碳酸盐岩台地
(Pomar,2001;Belopolsky,2004;Eberli,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侵蚀坡折带:由于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较长期发育但还没有达到准平原化的不整合面 处有可能发育侵蚀坡折带例如风化侵蚀,在凸起-陡/缓坡边缘处发育。在构造抬升、 构造挤压隆起、湖平面下降等情况下,与其它类型的坡折带相伴生。
(,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1、坡折带对低水位体系域的强烈控制作用。坡度(楔、扇在坡度变缓地区分布,控制 了水道的形态及内部特征;控制了低位域的厚度);坡折分布位置(凸起边缘、洼陷边 缘等-可能控制了不同的体系域砂体) 国内前人对坡折带对层序的控制相当于研究各体系域内部的沉积体系的发育及分布 (与坡折分布的关系)情况。(向陆地)控制了单一沉积体系的边界,(向盆地)控制了单一 沉积体系的相分异。砂/沉积体体叠置样式(同属层序范畴) 同一种类型的坡折带控制的单一体系域的内部结构(沉积体规模)可能不同的因素? 层序界面、层序内部结构样式(地震反射终止方式、进-退积叠置样式)、可容空间、体 系域分布(沉积体系)
(2)构造活动性:沉积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构造活动性依次增强; (3)分布特征:沉积坡折带主要存在于沉积速率差异较大地区;挠曲坡折带可见于断陷
盆地缓坡带,以及陡坡带多级坡折之间断块挠曲;断裂坡折带存在于 断陷盆地陡坡带、缓坡带、洼陷边缘带,或者存在于凹陷中央隆起带; 侵蚀坡折带主要存在于断陷盆地的边缘地区,低水位时期可向盆地内 部扩展。
断裂在三维空间上出现叠覆区域和为叠覆区 域。在未叠覆区域,沿断层倾向为单阶断裂 坡折带;在叠覆区域,沿断层倾向为多阶坡 折带,沿断层走向表现为传递斜坡(地层挠 曲)。此种情况较为特殊。
(Peacock和Sanderson,1994;徐长贵,2006)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断裂坡折带细分依据:断裂性质(伸展、走滑)、盆地中分布位置(陡坡、缓坡、洼陷、 中央隆起)、剖面(组合)特征(断面形态、阶数、坡折倾向-沉积中心的关系、坡脚倾向)、 平面组合特征(单一/多条断裂-阶数)。
海相盆地陆架坡折对层序界面和低 位体系域的控制:Ⅰ层序在海平面 下降低于陆架坡折之下,发育低位 扇、斜坡扇、低位楔;层序界面为 陆架坡折之上不整合界面。Ⅱ型层 序在海平面下降不低于陆架坡折, 不发育低位扇、斜坡扇,主要为低 位楔;层序界面为沉积转换界面, 陆架坡折之上剥蚀不明显。
(Wagner,Posamentier,Mitchum,Vail,Sarg,Loutit,Hardenbol,2004)
(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层序边界类型和层序内部叠置样式
(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层序边界类型和层序内部叠置样式
(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陡坡带:(1)断坡带-层序地层厚度大、内部体系域分布范围窄,以扇体(冲积扇-近岸水 下扇)-湖相泥岩为主。(2)调节带-层序地层厚度小、内部体系域分布范围广,以扇三角 洲为主。
侵蚀作用
侵蚀 坡折
断裂 坡折
构造作用
挠曲 坡折
沉积 坡折
沉积作用
多种形成原因:
1、同沉积断裂活动产生断块差异升降、掀斜
旋转导致沉积地貌突变。
2、地层的挠曲变形:深部断裂活动使浅部地
层挠曲;同沉积褶皱活动形成的背斜或鼻状
构造的两翼挠曲;古梁、古断凸、古潜山之
上的地层披覆;底劈作用;构造挠曲;(水平
作用和垂向作用,外部力学特征与内部岩石
(林畅松,2000)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断裂坡折带细分依据:断裂性质(伸展、走滑)、盆地中分布位置(陡坡、缓坡、洼陷、 中央隆起)、剖面(组合)特征(断面形态、阶数、坡折倾向-沉积中心的关系、坡脚倾向)、 平面组合特征(单一/多条断裂-阶数)。
主次断裂 多阶组合
(徐长贵,2006)
4、“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林畅 松,2000)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坡折带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可容纳空间的控制,进一步体现在层序界 面类型及其内部结构(叠置样式、体系域)的控制。前人探讨主要集中在 (1)假设物源、 气候、湖平面条件不改变(为一常量),坡折的参数(坡度、高差、宽度、长度)的控制 作用:坡度大,坡折之上可能发育不整合,紧邻坡折部位可容空间大,体系域分布范 围小,进积范围小(加积叠置样式);坡度小,坡折带之上无不整合,紧邻坡折部位可 容空间小,体系域分布范围大,进积范围大(进积叠置样式)。(2)假设物源、气候条件 不变,湖平面周期性升降,坡折的分布对层序的控制作用:低位(洼陷边缘)坡折控制 低位域分布,高位(凸起边缘)坡折控制了湖侵域和高位域分布。
54 3 2 1

②① ③② ④③ ⑤④
43521
3412
321
12
1
物源区
张扭性走滑断层的拉张分量可形成类似伸展断裂坡折带的特征,但和伸展断裂坡折带明显不同,
具有平移分量,可错段早期沉积体,可使碎屑物质进入凹陷区产生相对横移和叠覆;
压扭性走滑断层可形成局部凸起作为物源或阻挡水系。
(徐长贵,2006)
(冯有良,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断陷盆地类型(以半地堑为基本单元):(1)地堑型-对称/非对称;(2)半地堑型;
陡坡带,缓坡带,洼陷带
(漆家福,1993;李思田,2003;冯有良,2004;宋广增,201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坡折带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 在对可容纳空间的控制,进一步体现在 层序界面类型及其内部结构(叠置样式、 体系域)的控制。坡度因素重要,坡度 越大,在湖平面变化过程中,坡折带之 上越容易变成陆上剥蚀区;体现在控制 了坡折带之上下切谷-不整合界面的形 成,低湖平面时期,坡折带也遭受剥蚀。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挠曲坡折带:深部基底断层活动使上覆盖层发生韧性变形;铲式控凹断层上盘由于重 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古潜山、古凸起、古梁的地层披覆;底劈作用。
(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沉积坡折带:由于不同地区沉积速率的差异、差异压实导致的地形坡度的突变,以大 型三角洲前缘沉积斜坡最为典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台地或生物礁体边缘斜坡—镶边、 远端变陡斜坡。
(任建业,2004;纪友亮,2005)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陡坡带: 缓坡带:沉降-抬升控制;沉积-剥蚀的控制;可容空间的控制;滨线/岸线迁移规律; 层序边界、内部叠置样式的控制
(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与层序、沉积体系
缓坡带:沉降-抬升控制;沉积-剥蚀的控制;可容空间的控制;滨线/岸线迁移规律; 层序边界、内部叠置样式的控制
填平补齐的沉积作用能造成坡折带的退化、消亡。沉积物空间分配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压实率的差
异,可形成沉积坡折或者使沉积坡折更陡;同时,构造沉降速率往往在洼陷部位较高,促进压实。
大型三角洲前缘
(辛仁成,2004Belopolsky,2004;;Jennifer,2012)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沉积坡折带:由于不同地区沉积速率的差异、差异压实导致的地形坡度的突变,以大 型三角洲前缘沉积斜坡最为典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台地或生物礁体边缘斜坡—镶边、 远端变陡斜坡。
(蒲秀刚,2011)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形成时间
成因 类型
有无 断裂
断裂性 质
单阶/多阶
单断式陡坡坡折带

沉 积
伸 断 断阶式

展 裂 坡折带
期 ( 同 沉 积


型坡


边折
坡 折 带
折 带
界带
传递 构造

坡折带
顺向断阶式坡折带 反向断阶式坡折带
走向斜坡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递坡折带

凸起式传递坡折带


走滑型边界断裂坡折带
坡折带类型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类型
前人对断陷湖盆坡折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层序、沉积体系、圈闭的控制作用等方面, 坡折带分类方案不统一,以基于成因的分类更为常见—3种成因类型:(1)构造坡折带 (断裂坡折带-伸展、变换带、走滑,挠曲坡折带/弯折带);(2)沉积坡折带;(3)侵蚀坡 折带/基底先存地形坡折带。其中构造坡折带与盆地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分析构造基 本格局是构造坡折带分类的基础(徐长贵,2006),且构造坡折带类型丰富。
(李思田,2002;任建业,2004)
断陷湖盆坡折带成因机制
断裂坡折带细分依据:断裂性质(伸展、走滑)、盆地中分布位置(陡坡、缓坡、洼陷、 中央隆起)、剖面(组合)特征(断面形态、阶数、坡脚倾向、坡折倾向与沉积方向的关 系)、平面组合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