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三峡》对比阅读【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

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2分)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不同的文章,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谢罪信,作者写信给中书书谢罪。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夜间游览时发生的一件事,即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了。

作者感到非常抱歉,并希望能够尽快赔偿损失。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描述作者承天寺夜间游览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游览体验,描述了承天寺的历史和建筑,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主题:《答谢中书书》涉及谢罪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体验。

内容:《答谢中书书》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并表示谢罪和赔偿的愿望。

《记承天寺夜游》则介绍了作者在承天寺游览时看到的各种古迹,以及作者对这些古迹的感受。

语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正式的谢罪信,语言通常比较正式。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风格可能更自然和随意。

时间:《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关于承天寺的文章,但它们可能描述的时间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的游览体验。

总的来说,《答谢中书书》更强调道歉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经历和感受。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3.回答问题。

(6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2分)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1.(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2.(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6分)(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五.比较阅读(一)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D.念无与为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运用正侧面相结合,写出月色皎洁的语句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二)甲文《三峡》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闲人” 的含义。(3分)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 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 ,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 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还表现出一种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5分)
(1)四时俱备
俱:_全__、__都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欣__赏__、__领__悟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_虑__、__想__到__
(5)但少闲人
但:_只__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月色入户 ( 门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庭院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只是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
3.简答。(4分)
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 文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的思想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 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 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 看到——之美,尤其是——字 用得好”的 句式造句。
四 字 骈 句 整 饬 生 动 清 丽 明 朗
山水相 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意 境 美
五色交辉。
色彩配 合之美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相 衬 之 美
晨昏变 化之美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品味语言美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 “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了。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 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 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tu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9.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yuè)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ǔ)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suì)D.怀民亦未寝.(qǐn)17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写出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69.B 170.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只是171.(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72.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乙文表现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解析】16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字音。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应读“yù”,意思是“参与、欣赏”。

本句句意: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故选B。

17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

(2)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授课日期:时段:仙都、未复、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赏月的欣喜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味出山水之美,沉浸在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 5分)以上共8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27 短文两篇课文研讨答谢中书书整体把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4、与()其奇者5、念()无与为乐6、相与: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3、与其()奇者4、步于()中庭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4、欣然起()行起()于鲁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四、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五、美文赏读: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
4、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
6、相与:
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
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
3、与其()奇者
4、步于()中庭
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
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
4、欣然起()行起()于鲁
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
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五、美文赏读:
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
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
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
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用了()、()、()的表达方式,但乙文除这些还有()。

2、甲乙两文都是写景,都表现了景色的(),但从写景的对象而言,甲文写的是()景色,乙文写的是()景。

3、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但写法上却不相同:甲文主要通过()()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并且写景中()景与()景相结合。

乙文则写景主要是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错觉。

4、甲乙两文虽都是写景,景物特点却各有不同。

甲文主要突出山川的(),乙文却为我们写出了月光的(),竹柏倒影的(),为我们点染出一个()、()、()的美妙境界。

5、从内容上看,这两文都有景物描写,甲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乙文传达出作者()的心境。

6、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心绪不同。

《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

(见中考说明样题二)
7、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具体谈谈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如何理解文中的“仙人”和“闲人”?
答案:二、1、的。

2、的。

3、代词,这种。

4、在。

三、1、坠落;醉醺醺的样子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3、寻找;不久。

4、起来;起身,动身。

5、到;极点。

6、都是“交错”。

7、清澈;凄清。

8、表承接,无义;因为。

六、1、书信、小品(文)描写议论抒情记叙。

2、秀美(美丽)、、山川、月。

3、视觉、听觉;静、动。

比喻。

4、秀美、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5、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复杂微妙。

6、略
7、甲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谈到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也对)(课后习题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传达出作者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8、仙人,传达出作者能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志不得伸,一再被贬,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