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周凌华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带来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而且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作者单位】:江区支坪初级中学校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农村中学
近几年,我国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
诚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发展中需要充分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这就造成了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
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留守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也带来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而且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都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心理发展等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些留守学生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严重的会甚至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那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是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又该怎样“对症下药”?
一、调查分析
我校是农村的一所镇初级中学校。全校974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113,占全校学生数的11.016%。其中有56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49.6%。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70%。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对初一、初二年级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几组数据。
①85.4%的学生承认跟代理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1%。
②72%的"留守学生"在心烦时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
③超过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
④87%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
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3.寂寞无聊心理;
4.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
母的心理。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
2、.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3、.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