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审评二部唐健元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对目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思考,旨在通过文中总结能给研究者和申请人就如何更好地进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带来某些提示,希望有助于今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更科学、规范地实施。

近年来,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出现了大量申报临床研究的中药新复方制剂、新有效部位制剂以及新有效成份制剂。

但大量的中药新药在完成临床研究后缺乏药品相关评价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品种的作用特点及疗效优势,凸现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亟待完善。

尽管众所周知中药特点与化药、生物制剂不同,但它作为药品,其一般的药品研发规律仍应予以遵守。

目前绝大多数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虽遵循了分期和盲法的原则,但在试验方法具体设计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1.分期研究中的探索阶段重视不够临床试验虽按不同研究目的划分为Ⅰ、Ⅱ、Ⅲ、Ⅳ期,即Ⅰ期是初始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早期的药物活性;Ⅱ期是疗效探索;Ⅲ期是疗效确证;Ⅳ期是治疗应用。

但其中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实际是一个探索研究阶段,而探索阶段决定了新药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研究。

而目前研究者对中药新药探索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最常见的问题是各期试验均按程序化的模版进行设计,缺乏对品种的个性化设计,以至不同物质基础的新药用于同一适应症都有效,但如要对各自的品种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就缺乏相关研究资料。

另外各期试验往往是由单个试验组成,研究者未能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个试验的研究。

1.1 Ⅰ期试验Ⅰ期主要是对新药进行人体药理学研究,有效成份制剂可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了解药物的体内生物学行为,但多数中药制剂是无法采用这一方法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

就中药而言,在Ⅰ期试验中更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采用剂量爬坡使受试人群充分暴露在药物下,以了解药物的人体安全性和耐受性。

但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试验设计时药物的暴露剂量不够,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药物的人体安全范围和耐受范围。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全集.docx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全集.docx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一)糖尿病(DM)动物模型审评二部黄芳华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

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

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 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即NIDDM)。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

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

从这些年来的申报临床的糖尿病中药品种分析,试验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模型选择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利于中药糖尿病药物有效性评价时进行选择。

糖尿病模型主要分为三类:(1)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2)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3)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评价点击次数:发表于:2008-12-03 00:00 来源:中国临床试验与研究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的评价安红梅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摘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过程,以确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的规范与质量,从而判断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药各学科差异,同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研究、评价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有效性评价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与中医药学自身发展和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了临床个案总结、经验总结、临床回顾总结、临床对照试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发展过程,但由于中医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迟滞不前,其临床研究整体水平是不高的。

虽然近年研究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但涉及中医证侯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没有全面建立,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组方的灵活性及其组方内在组分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因制剂工艺不同而发生的作用变化等,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增加。

加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要求相对稳定,其一个固定不变的方药,很难切中临床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病证。

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有量效关系,更注重证效关系,根据不同的兼证而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都增大了中药临床试验有效性研究、评价的难度。

但临床疗效总归是衡量新药的金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内容,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确有疗效,其疗效的特色之处;产生此疗效临床试验方案、试验过程的各个方面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此疗效评价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此试验对某一学科临床试验的规范和发展是否起到借鉴作用等。

因而其研究和评价是相互关联的,贯穿在新药临床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中。

2.临床试验设计前的综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选题来源一般是经验方、医院中药制剂或长期的科学实验方。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报告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报告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C h i n e s e Jo u rn a l o f N ewD ru g s 2009,18(15)中国新药杂志2009[作者简介] 裴小静,女,硕士,主治医师,从事中药新药的临床评价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438,E -m ai :l pei x @j cde .org .c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报告中的常见问题分析裴小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摘要] 从技术评价角度,分析了目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报告中的常见问题,以期对今后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报告;常见问题[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09)15-1391-03Analysis of co mm on defects i n the cli nical trial reportsof traditional Chi nese m edici nesPE I X iao -ji n g(C enter for D rug Evaluation,S tate F oo d and Drug Adm inistration,B eiji n g 100038,China )[Abstrac t ] B ase on the v ie w points o f evaluati o n ,the co mm on defectsw 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 m prove thequality o f the clinical trial reports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s .[K ey w ords] ne w drugs o f t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 i n e ;c li n ical tria l repor;t co mm on defects 临床研究报告是对药物临床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其内容是评估拟上市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是药品注册所需的重要文件。

[精选]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资料

[精选]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资料

发布日期20070709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标题评价思考作者黄芳华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二部黄芳华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 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

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

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即NIDDM)。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

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

前已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文主要从药效学试验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进行相应思考。

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并总结

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相关问题并总结
和不相关的症状改善
2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三、符合中医特点的疗效评价
-----对于一些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观察 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中医疗效特点之一。 1、采用公认的QOL量表 2、结合中医治疗疾病特点
25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关于试验目的
二、关于有效性 三、关于安全性
果----优效性试验。如: 安慰剂对照的有效性试验 优于阳性对照药的有效性试验 目的:结论应说明试验药物是否优于对照药
43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二、关于有效性
(2)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不超过预先设定 的范围----等效性试验。如:
仿制药时证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效果 证明疫苗生产过程中批间的一致性
32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关于试验目的
辅助用药的设计 考虑要点: 1、明确用药目标; 2、明确基础治疗目标;
33
临床设计中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关于试验目的
举例说明----一个设计的失败之处 试验目的:观察XXXX丸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阴 虚火旺证候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治疗组:XXXX丸,口服每次4克,每日3 次;
问题: 1、不重视中医理论研究: 表现为:不提供中医理论论述;或提供的资料
表明中医理论不支持其立题 2、理法方药不一致 表现为:病机与治法不符;治法与处方组成不
符。 3、对处方论述不考虑其综合功效 表现:仅是单味药物的功效堆砌
16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特点
一、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小结 1、中医理论研究对于研发中药新药有重要
但一些情况下,相同的治疗方案并不意味着对 疗效评价的影响相同,如降糖药、降压药等, 因为其用药的个体化要求,建议以对病情的控 制作为可比性考虑的因素

降糖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困惑及思考

降糖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困惑及思考

于 1 型糖尿病和部分 2 型糖尿病。而大量的早期 2 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而现代的患者诊断糖
作者简介:张志远(1972- ),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224 -
Drug evaluation, 2006 Vol. 3 No.3
尿病后,经过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服用西药或注射 胰岛素治疗,大部分可以比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从而阻断或减少了“三多一少”的出现,病人的体质 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类型,而不出 现阴虚燥热证候。但对于中、后期糖尿病患者,随着 病程的延长,体内的代谢紊乱逐渐加重,或者血糖 控制不良,阴虚燥热的证候又可能逐渐增多起来。 2.3 病程延长,变证丛生:由于糖尿病诊疗技术的进 步,因各种急性并发症而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糖 尿病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从而导致各种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多,如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 竭、外周动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临床上大多数 患者,甚至初次诊断的患者都合并一种或更多的并 发症[5]。众多的慢性并发症使得患者的临床表现五 花八门,可以出现血瘀、络瘀、水湿、湿热、阴虚、阳 虚 、气 虚 、肝 肾 亏 虚 等 诸 多 证 候 ,且 往 往 是 虚 实 夹 杂,单纯的阴虚燥热显然不能概括其证候特点。
滋阴补肾,生津止渴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 滋阴补肾,生津止渴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益肾缩尿 益气养阴生津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 补中益气,养阴生津 滋阴补肾,生津止渴 清热益气 养阴益气,清热活血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 为 2000 年国家药典收录品种,其余为 2002 年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收录品种
是单味中药提取物,消渴丸、降糖灵胶囊为中西药 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表明从郁热论治、从痰热论

分析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用药效果

分析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用药效果
【 作者 简介】 姜龙华 ( 1 9 6 9 一 ) , 男, 黑龙 江穆棱人 , 本科 , 主管 药师 , 研究 方 向: 药学 西药 。
2 0 糖尿病 新世界 D I AB E T E S NE W WOR L D 卫生, 2 0 1 0 , 1 6 ( 4 ) : 2 6 7 — 2 6 9 .
【 2 】李广银 . 某院 2 0 1 1 年抗糖 尿病药 物使用情 况分析 [ J 】 . 现 代医药卫生 ,
2 0 1 2 , 1 6 ( 2 4 ) : 3 7 8 4 — 3 7 8 5 .
【 3 ]张桂芳, 张金 凤, 田绍丽, 等. 我 院抗 糖尿病 药物用 药分析 [ J 】 . 青岛 医药
占有重要地位 , 合理、 科 学的使用抗糖尿病 药物对患者早 日康
复. 减少患 者的耐药性有重要 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1 】张延敏 , 李新 强. 抗糖 尿病 药物用药分析 [ J ] . 现代医药卫生, 2 0 0 8 , 1 2 ( 6 ) :
8 41 — 8 4 3.
糖尿病是 以血糖 升高为特征 的一种 常见 内分 泌代谢疾病[ 1 ] 。 发病原 因是人体 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 、 脂 肪等多种 物质发 生代谢 紊乱翻 。为分析抗糖尿病药物 的临床用 药情况 , 为合理 和 科 学使用提供必要 的参考依据 , 该研究通过对该 院 2 0 1 3 年1 —1 2
【 关键 词】 抗 糖 尿 病 药物 ; 用 药频 度 ; 药 物 利 用 指 数
【 中图分类号】R 1 8 1 . 3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4 0 6 2 ( 2 0 1 5 } 0 3 ( b ) 一 0 0 2 0 — 0 1

(医疗药品)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医疗药品)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一、药学方面的常见问题(一)、制备工艺及研究资料5,6号资料1、剂型选择的依据(1)未充分了解所选剂型的特点和局限性,盲目求“新”或赶时髦而选择某些新剂型,如蛇胆川贝含片、××皂甙软胶囊。

(2)未考虑临床对所选剂型是否需要,或所选剂型的给药途径是否适于临床适应症。

如生脉滴丸,保心包贴膜用于手术创口;(3)未从处方药物成分的理化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极性、解离度、稳定性等)方面,考虑所选剂型是否会影响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吸收或稳定性。

如牛黄不宜做成口服液,水溶性较差,在成品中较难鉴别检查出来。

(4)用药对象选择不合理,治疗牙痛的药制成××香口胶。

(5)用药剂量偏多。

胶囊一次服用6粒以上,偏多;若一次服用量为15克生药,出膏率为10%,1.5克浸膏,若加辅料为2.0克,装0号胶囊,5粒,基本认可。

若一次服用量为50克生药,制成胶囊剂偏多,制成颗粒剂则不会偏多。

若是50克生药,作成胶囊偏多,作成颗粒剂则不偏多,但服用不如胶囊方便,应综合考虑。

(6)同一品种已有多个剂型,但剂改所选剂型并无先进性。

如双黄连栓,用于治疗成人感冒。

2、工艺路线设计(1)设计依据:①未提供;②阐述不够清楚,未从处方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有关药材提取物的现代药理报道、中医临床用药情况及剂型要求等方面阐述设计思路,以说明处方中各药味的处理方法(如水提、醇提、打粉等)及所采用的成型工艺路线;③设计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时,未设计多条工艺路线进行实验对比。

(2)打粉入药:①选择过多药味以生粉入药,造成服用量偏大或卫生学指标难以控制;②未说明药材生粉入药的理由,或提供的依据不够充分。

(3)挥发油的提取与包合:①未提供某些含挥发油药材不提挥发油的依据;②挥发油与制剂的疗效有关,但未考虑提油;③固体制剂中,挥发油未设计对其包合,以增加其稳定性。

(4)醇提与水煎:①对方中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性质未加分析,就盲目沿袭传统用药习惯而设计将全方药材用水煎提;如青皮、大黄等②对某些既含水溶性又含醇溶性有效成分的药材,未说明理由而设计单用水提或单用醇提,如丹参、五味子等。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以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促使许多中药的临床用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临床中关于中药的疾病治疗案例不断增多,其中临床试验也在不断的增加。

想要更好的保障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可靠性,就必须做好试验疗效评估的针对研究,明确具体的试验要求,提高对于中药新药的药效理解。

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药学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估;相关问题0.引言中药主要是将中药材当做是原材料,以中医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相应的处方和工艺技术进行加工的制剂,随着近些年中医药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越发突出和明显,其主要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以及疗效独特,被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临床中所有的中药新药都需要通过临床试验,通过试验确保后续药物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规范的用药指导。

对此,探讨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临床试验方案问题在中药新药的试验设计方面往往无法全面性的评估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经常会出现提升试验方案的理论科学方式但是不重视临床试验的具体操作可行性。

例如,在部分研究中认为一种中药新药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具备一定治疗作用,对于发烧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

为了进一步提升药物对于患者的影响,制定了让患者间隔2小时的自我提问检测,这一种步骤的设计虽然可以实现对患者体温的全程化记录,但是却忽略了具体的操作可行性,患者很难准确且规范的测量自己的体温,特别是在夜间很难实现。

但是,如果这一步骤更改成为医护人员对患者间隔2小时进行测定,也会呈现出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障中药新药的临床用药适应性,临床中试验的参与人员数量比较多,所以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均提供2小时间隔的体温检测无疑会成为一个工作量庞大的工作模式,人员、经费方面的难度较高,导致具体试验方案无法实施。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摘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成分不清,致使无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二是目前在市场上生产、销售的中药品种虽多,但多数品种没有自身的作用特点,致使临床医生无法进行正确选择。

三是临床前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差甚远。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固然与目前的检测技术有关,也与目前没有合适的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疾病(或证候)动物模型有关;以及进行中药药效学评价相关手段、检测技术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从事中药药效学评价的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研究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密切相关。

为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加强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密切配合,尽快突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关,为中药药效学评价提供可靠的研究对象;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为系统阐述中药有效性的相关机制提供保障;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中药药效学设计方案水平,凸现中药疗效特色,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其根本原因与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低下有关(目前多数中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与其有效性脱节,也与其安全性失耦联),也与目前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

1 中成药广泛用于临床,但缺乏指导其合理使用的实验依据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这种定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中成药只限于中医院的中医师,而西医师就不能使用中药,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真实的。

近年来,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而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国家对中成药开发的投入加大,中成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评估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的效果及其疗效评价。

一、中医药辅助治疗原理与方法中医药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在中医药治疗中,医生会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草药是中医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药师会配制出不同的草药组合,患者可以通过饮用草药汤剂或者口服中药颗粒来达到治疗作用。

有些草药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如苦瓜、山药、黄芪等。

另外,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药辅助治疗的常用手段。

通过针灸或推拿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改善糖尿病引起的一些症状和并发症。

二、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价指标评价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包括血糖控制、症状改善、并发症减少等。

1. 血糖控制血糖控制是评估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以评估血糖的控制水平。

中医药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指标来评估疗效。

2. 症状改善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多种症状,如多饮、多尿、乏力等。

中医药辅助治疗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估症状改善的效果可以通过症状评分表或者患者自述来进行。

3. 并发症减少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中医药辅助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评估并发症的减少可以通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和相关医学影像学的评价等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的实践应用根据糖尿病患者中医药辅助治疗的原理与方法,制定了糖尿病中医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适用性评价与修订建议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适用性评价与修订建议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适用性评价与修订建议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是一部旨在提供糖尿病中医防治策略和方法的权威指南。

本文将对这部指南的适用性评价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修订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糖尿病防治的实际需求。

本文首先对《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出版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概述,分析其在糖尿病中医防治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接着,通过对指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其适用性,包括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患者接受度以及对于糖尿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指南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某些防治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修订建议,旨在提高指南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修订建议将包括更新和完善防治策略、加强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加强指南的推广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糖尿病防治工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适用性评价和修订建议,为糖尿病中医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不断进步。

二、《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适用性评价《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作为一部针对糖尿病防治的中医权威指导文件,自发布以来,在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指南的适用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指南充分融合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在实践应用上,指南提供的治疗方案和方法,结合了中医的特色优势,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这些疗法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副作用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然而,任何指南都不可能完美无瑕,《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同样存在一些适用性问题。

例如,指南中的某些治疗方案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如中药剂量的使用、疗程的设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糖尿病中成药治疗: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糖尿病中成药治疗: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糖尿病中成药治疗:疗效与安全性评估一、疗效评估1.1 降血糖作用中成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机制,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例如,一些中成药含有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另外,一些中成药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1.2 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中成药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一些中成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

1.3 整体调节作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时,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整体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

例如,一些中成药具有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的作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乏力、口渴等症状。

二、安全性评估2.1 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较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并非完全无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2.3 长期应用安全性评估长期应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安全性也需要关注。

一些中成药含有毒成分,长期大量应用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糖尿病中成药治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并非万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重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

同时,在使用中成药时,要遵循医嘱,合理用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疗效评估:中成药的降血糖作用中成药在降低血糖方面的疗效显著。

例如,某中成药含有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效降低血糖。

另一款中成药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血糖。

这些中成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机制,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二、疗效评估:中成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三、疗效评估:中成药的整体调节作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时,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整体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赖。

它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科学性和药效评价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的问题。

一、中药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中药临床试验是评价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对中药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 提高中药的科学性中药的复杂性使得其药效评价相对困难。

临床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和疗效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中药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2. 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在中药行业中,合理使用中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对中药的毒理学进行评估,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确保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安全性。

二、中药临床试验的类型中药临床试验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等。

1. 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对中药治疗效果的一种观察性评估方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生存状况等指标,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性研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实施难度,但结果的可靠性较差。

2.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中药疗效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中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或传统疗法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来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3. 荟萃分析荟萃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多个独立临床试验结果的方法,通过对多个试验结果的汇总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荟萃分析可以提高研究的统计能力和可靠性,但也存在一些偏倚因素。

三、药效评价的方法与挑战药效评价是中药临床试验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药理学评价、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1. 药理学评价药理学评价是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方法及其效果评估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方法及其效果评估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方法及其效果评估标题: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方法及其效果评估研究问题及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独特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进行评估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方法及其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研究方案方法:1.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招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样本:以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样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

3. 中医治疗方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主要采用针刺、中药配方、调理生活习惯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西医药物治疗。

4. 数据采集:使用标准化的问卷调查和糖尿病指标监测记录,包括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频数分布、相关性分析等。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基线特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了解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2. 糖尿病指标变化: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糖尿病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中医治疗的效果。

例如,分析血糖、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变化情况。

3. 生活质量评估:使用生活质量问卷对病人进行评估,了解中医治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4. 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估: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情况,评估中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结论与讨论:1. 中医治疗方案在糖尿病管理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2. 中医治疗方案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3. 中医治疗方法需要结合西医药物治疗,形成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综合优势互补,以提高糖尿病管理效果。

4. 在实施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个体化施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原则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因为临床定位不清晰,导致药效学试验设计无针对性,临床前与临床脱节。如明确用于2型糖尿病者,药效学全采用的1型糖尿病模型而未考虑采用2型糖尿病模型,或未对2型糖尿病设计针对性的指标进行观察等,导致最终无法评价临床前的有效性。
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中药治疗的特点分析,从已上市的用于糖尿病的中药看,一般情况下中药的降糖作用强度通常不如化药,大多数降糖效果并不明显,但往往在糖尿病症状或中医证候的缓解或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其特色,因此临床上也多将中药作为辅助用药或配合化学药使用。当然,这并不是说中药完全不可开发为有降糖针对性的药物。作为研究者,应全面了解糖尿病该类疾病的基础知识、认识到中药的优势与不足,对自己所研发品种有一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从中药的特色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对背景资料及相关研究资料(如预试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药效学试验,对临床前有效性进行评价。
此外,实验时还应对模型是否成功进行确定,根据血糖水平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分组、给药,观察药物的作用。目前有些资料中即采用先分组再建立模型的方式,这可能导致在模型未成功或模型水平差异过大的基础上给药,无法客观地观察药物的作用。
3、观察指标无针对性和系统性,效应特点研究不深入
观察指标无针对性、观察不全面是目前糖尿病中药药效学研究中的另一重大问题。有些申报资料中观察指标常仅为血糖值一项,没有观察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化血白蛋白,检测时间点较为单一,没有做到动态或多指标综合观察。由于人体一天中的血糖含量变化很大,业已证明目前常规的血糖含量检测结果,不能有效地监控和反映机体中长期血糖状况。随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测定血液中不同糖化蛋白含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公认的一种中长期监控糖尿病的“黄金指标”,是了解糖尿病近期治疗结果好坏的一把“金钥匙”。糖化蛋白一般指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白蛋白(果糖胺),其含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而且其含量不易受血糖暂时波动的影响。因此,在药效学评价中也建议增加与血糖相关的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白蛋白(果糖胺)两项指标。另外,因血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增加血糖检测次数、控制好取血时间的一致性、采用合适的血糖测定方法有利于血糖的全面评价,如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测药后多点血糖观察药后血糖变化情况并计算药后血糖AUC。
但是,这并不是指在评价2型糖尿病药物时完全不可以用2型糖尿病模型以外的模型,对某些作用环节的药物研究时非2型糖尿病模型试验也有一定价值,如阻止糖吸收的药物可能在正常动物或1型糖尿病模型动物有效,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有效性,但是这需在明确作用环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如1型糖尿病模型不适用于胰岛素增敏剂的有效性评价。
发布日期
20070709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
抗糖尿病中药
作者
黄芳华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二部黄芳华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应明确的是,若申报者明确作为降糖药物开发,应在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体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药效学试验大多未能显示出明显的降糖作用,与常规的降糖化学药比有较大差距,即便临床前有一定药效,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对高血糖的疗效较差,因此应客观对待中药降血糖的效果,作好获益/风险的评估。
此外,除血糖相关指标外,针对2型糖尿病的表现,应设计针对性的指标进行考察。糖耐量降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表现,应设计糖耐量、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检测。还可检测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考察药物是否对胰岛分泌功能和组织学产生影响。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等指标是反映糖尿病症状中较为直观的指标,也应注意观察。此外,研究者还可根据药物作用特点设计观察相应的指标,如血脂、胆固醇、糖原合成、糖异生、血糖钳试验等。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即NIDDM)。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前已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文主要从药效学试验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进行相应思考。
5、对结果缺乏系统分析和评价
结果分析和评价是新药研究中的关键步骤,在药效学试验中也是如此。结果分析和评价包括多层次的分析,首先对单个试验的试验方法可行性的分析,对阳性结果和作用强度的分析;再综合各药理试验对药物作用特点和作用强度进行分析;再结合毒理试验和临床拟定适应症对有效性、安全性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判断是否能支持临床研究,为临床研究了提供哪些信息。因此,在药效学资料中不能将结果简单罗列,作为试验者或申报者应对这些试验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对药物作用特点和重点作到心中有数。
模型选择缺乏针对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单位仍习惯于沿用93年版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因此对于消渴证(糖尿病)的主要药效学研究选用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致高血糖模型就较为常见,而且该两模型造模成本较2型糖尿病模型明显为低。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以上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为评价2型糖尿病中药新药,宜选用2型糖尿病模型,如最接近于人生理病理的自发性胰岛素抵抗模型。虽然自发性模型由于价钱昂贵的原因未在国内广泛使用,但从科学角度出发,研究者在研究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时应逐渐使用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尤其是对于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及无临床应用基础上的中药复方制剂,缺乏降糖作用的临床应用基础,为客观、全面地考察降糖效果,提高临床前与临床的相关性,更应采用接近于人2型糖尿病生理病理的糖尿病模型。
一、抗糖尿病中药新药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
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该类新药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总结近些年来的抗糖尿病药新药的申报资料,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临床定位不明确或脱离中医药临床特色,进而导致药效试验设计缺乏针对性
目前申请的该类药物中,既包括主要目的为降糖的药物,也包括辅助治疗、改善糖尿病症状等,还有主要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如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但部分资料临床定位不明确,如仅说用于糖尿病,未明确用于何种类型、何期(如是否应用于2型糖尿病,用于轻型、中型或重型),未明确用于降糖还是用于改善某些症状、体征,未明确用于何种糖尿病并发症而仅范指。追溯其原因,有些是由于申报者对糖尿病本身不甚清楚,如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治疗现状、临床及临床前评价现状等;大多数对品种的效应特点没有深入研究,不知道该品种可能有哪些作用,也是导致临床定位不明确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一个新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如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及统计学等学科的参与,总体协作完成。但目前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课题负责人是非专业人员(如对药物研发缺乏系统认识、对疾病缺乏深入了解),研究过程中通过化学筛选寻找到一类认为可能有效的成分,或仅参考相关的文献报道而立题,而在整体研究过程中,未经过对疾病的系统调研,未与内分泌(糖尿病)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沟通,导致立题时可能就走偏方向,使得整个品种的研发误入歧途。有时,甚至为了节约前期开发成本,临床定位和临床研究方案都由药学人员或负责注册的人员确定或完成,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由于学科差异产生的错误或偏差。
4、其他试验设计问题
阳性对照药选择不合理。有些资料中采用中药(如金芪降糖片、消渴降糖颗粒)作为阳性对照药,因目前大部分中药作用环节或机理不清楚,或降糖作用不强或不肯定,而阳性对照药除作为已上市降糖药可比较受试物的降糖强度外,还承载着验证方法学可行性的重任,因此,若要考察降糖作用,建议采用降糖明确的药物如化学药。选择降糖化学药时应根据相应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来确定合适的类型。如某些申报资料中:四氧嘧啶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选择格列本脲作为阳性药,结果格列本脲能降低四氧嘧啶模型动物模型血糖,但格列本脲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素分泌,对无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模型理应无效;在四氧嘧啶模型动物上选择苯乙双胍作为阳性药结果出现使胰岛素水平增加,苯乙双胍不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用药后胰岛素水平不应增加;等等。这样的试验结果,资料可信性差。
2、模型选择缺乏针对性,对模型的认识不全面
从这些年来的申报临床的糖尿病中药品种分析,试验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模型选择缺乏针对性,常选择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等化学试剂诱发的高血糖模型。如前所述,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模型的机制是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进入机体后,能选择性地破坏胰岛β细胞而出现高血糖,由于这种对胰岛细胞的破坏作用较为彻底,导致胰岛素分泌在较长时期内绝对缺乏,因此该类模型更接近于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有较大差异。目前也有报道称小剂量的四氧嘧啶或链脲霉素可损伤部分β细胞而出现胰岛素抵抗,但这并未得到广泛公认。
给药方式不当。如前期初步研究表明可能作用于阻止糖类吸收的药物,在药效确证试验时研究药物时应是与食物或糖负荷同时给药或提前给药,而不能采用常规的给药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