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对学校体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标志着我国的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体育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现在的学校体育提出了许多敏锐的热点问题,现在对当代热点的学校体育学的问题进行概述个归纳。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目前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热点,本文试图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详细的综述。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现行体育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育课程并不排斥竞技项目,竞技项目教材化后能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但必须改变竞技体育的形式使其教材化,因此需要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要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需要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改变国家管理体制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放,对于体育课程的功能,需要不仅仅强调体育的健身功能,还需要强调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对于体育课程的教材,需要保证体育教材的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不只是教材种类的多样化,还强调教材的创新性。

陆作生、刘听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中提出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特点及定位,体育课程目标应体现人文性;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应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对课程实践内容重新分类,推行教材“审定制”,突出教材的特色;课程体制改革应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打破单一垄断的课程方案。1郑华伟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中指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全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明确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终极目标;学校体育课程和教育都应该为学生学习体育服务;要让学生学懂、学会、;要上体育在学生

陆作生、刘听.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中国体育科技[J].2002,38(9):58-64

的心口中更美好;让体育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2赖天德在《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中指出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1)学校体育将以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展开;( 2)学校体育将更加关注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3)学校体育将逐步加强选择性与层次性;(4)学校体育将朝着多样化的发现发展;(5)学校体育将逐步走向课内外一体化;(6)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与拓展训练可能成为未来学校体育的一个热点;(7)竞技体育将在学校重新热起来。3于洋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思考》中提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是经过体育教师的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对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而自行开发设计出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新课程,进而逐渐形成反映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国家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4

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除了上课以外,参加一些诸如文娱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又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如下:1.规定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2.活动内容的多样化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4.

2郑华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15(8):45-49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03 169- 205

于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1):72-74

空间领域的广泛性5.自主选择性。另外,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学校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

王华掉、刘玫瑾、于秀在《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中指出当前,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而较高,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口等存在较明显的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场地器材缺乏、功课负担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要素,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兴趣等方而,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5侯介华在《山西省农村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中提出以下几种措施改善课余体育: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切实落实有关学校体育法规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摆正课余体育训练的位置,学校是建立系统的体育训练体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落实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6张华君、宋丽亚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关健因素是因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场地器材短缺,功课负担过重等外在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7李海冰、王超英在《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指出“增强体质”、“娱乐、消遣”、“兴趣爱好”、“调节心情”、“同学、朋友的影响”是促使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且有朝“娱乐、消遣”方向转移的趋势。而“缺乏场地设施”、“没时间”、“无人组织、指导”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另外,女生中“没兴趣”、“怕累”、“懒动”的人数较多,成为制约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8谭沃杰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中指出阻碍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第一,对“身体健康”认识模糊,第二,学校对学生的课余体育管理缺乏科学和针对性,5王华掉、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9-9

6侯介华.山西省农村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15-517

7张华君、宋丽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2):31-33

8李海冰、王超英.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