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及其对敦煌地区的影响

合集下载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唐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唐

敦煌石窟(四)敦煌的历史变迁——唐大唐盛世,也许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美好,那是一个驼铃在长安响起的时代,是广袤的疆域遍布骄傲而不自满、尚武尚文的唐人的时代……唐,618年—907年,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神龙革命、开元盛世……唐全盛时疆域图:但世界并不只有中国,历史也总是这么的巧合。

同时期,我们的西边,还有一个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正在崛起,唐人称他们为“大食(tazi)”。

750年,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兵讨伐西域藩属国之一的石国,石国国灭,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

751年,早就垂涎中亚河中地区的阿拔斯王朝借机率十余万(数字有争议)联军而来。

高仙芝得知消息后,主动出击,率约五万(数字有争议)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两只可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碰撞。

大唐联军葛逻禄部众的突然反叛,最终导致唐军腹背受敌而败。

表面上看,这一次战役并没有改变西域的态势,阿拉伯帝国仍征战东罗马,唐王朝也没有展开报复行动。

但事实上这却是伊斯兰文明进入西域、汉文明退出的开始。

怛罗斯位置:同时期,唐与南诏之间进行了五年的战争,唐军被拖入泥沼,损失惨重,南诏归附吐蕃。

唐、吐蕃、南诏:一百多年的辉煌下渐渐充斥的是暗流涌动,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盛唐如同一个绷到了极致的气球,一戳就会破。

怛罗斯之战后的第四年,南诏战败之后一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眼看它楼塌了……安西驻军东调平叛,西域留守军团成为孤军,尽管这是一只硬骨头的孤军。

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接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唐中后期的宪宗、武宗、宣宗不管如何中兴,也没有挡住国力的衰败。

878年,黄巢民变爆发,唐已无力回天,907年朱温篡唐,唐亡。

唐后期疆域图:若只从敦煌地方史来看,敦煌唐代历史大体可分为四期。

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初唐、盛唐可称唐前期,中唐、晚唐可称唐后期。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键入文字]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宝14 年(公元755 年), 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燕山铁骑踏破了唐朝几十年以来的太平盛世,也踏碎了长安城内的《霓裳羽衣曲》,惊醒了醉生梦死的李隆基。

自天宝以来,唐玄宗设立10 节度使,节度使一手管着地方的军权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投身军旅是因为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

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

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过于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禄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

安禄山以骁勇出名,张守珪就把他收为义子,自此安禄山踏上了从军之旅。

自开元28 年开始,安禄山先后担任了平卢兵马使,一路高升,到天宝三年时安禄山一人已经担任了平卢、河东、范阳三镇的节度使,手上节制的兵力超过15 万,占了当时唐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获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信任后来安禄山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进宫朝见唐玄宗都先拜望杨贵妃,唐玄宗觉得奇怪就问原因,安禄山回答说:“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

”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杨銛以下的杨家兄妹们一起同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

同时为了收买人心安禄山于天宝十三年(754),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1。

历史赛课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赛课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国的宝石瑟瑟,西域的胡姬酒肆,在长安城随处可对见外。交西方往的活宝跃刀
良马、香料药材每天都在运往长安,长安的丝绸瓷器、技术和茶叶 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
民族交往与交融
材料五
社会风气唐开代放女 子骑马 雕塑
材料四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材料六
李白像
文学艺术多彩
颜真卿《多宝 塔碑》(局部)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隋唐盛世的原因? 材料七 ①重视发展生产 ②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贞 武观 周之政治治⑤③开劝 纳 继 展兴明课 谏 续 科学农 , 推 举的重桑 行 制革民教,均度新族;轻田,政政制创徭治策度殿薄;,试赋尊重,,④⑥崇视开戒制各儒发武奢度族学展举从创人,农,简大新民业广;兴与的生 泛知科完共产 罗人举善同。 致善,创进 人任大一 才,造办步 。虚学发怀校。 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材料十一 《职贡图》,唐朝画 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 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 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材料十二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
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 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 4265,口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 “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问:根据材料十四,概括唐朝后期藩 镇的特点,并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
特征: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处,又不能彻 底否定中央统治。
影响:①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直接管辖的土地大 为减少,中央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唐王朝逐步走向 没落。②藩镇之间战乱不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③唐代在藩镇跋扈的局面之下,但依旧 延续了百余年的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
代十国

敦煌经济文书导论

敦煌经济文书导论

敦煌经济文书导论一、引言敦煌经济文书是指保存在敦煌莫高窟中的一系列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书,它们记录了唐代至元代时期西北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状况,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敦煌经济文书进行导论,包括其历史背景、保存情况、内容特点以及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 敦煌地理位置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一个交通要道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期,敦煌作为“西域都护府”的治所,是连接中国内地与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

2. 唐代至元代社会背景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宋朝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3. 敦煌经济文书产生背景敦煌经济文书的产生和保存与敦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唐代至元代时期,敦煌地区经济活动频繁,商贸交流发达,同时也面临着外族入侵、战乱频发等问题。

这些历史背景为敦煌经济文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保存情况1.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共有735个洞窟,蕴藏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遗产。

其中,保存有大量的敦煌经济文书。

2. 文物保护情况由于时间的长河和自然因素等原因,敦煌莫高窟中许多洞窟和文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四、内容特点1. 经济活动广泛敦煌经济文书记录了唐代至元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书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范围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交换方式。

2. 内容详细敦煌经济文书中的内容非常详细,包括商品名称、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地点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3. 语言简洁生动敦煌经济文书所使用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 我们在此询问的问题,引人瞩目。

此前的唐朝虽然勃兴,然而之后的安史之乱却给华夏帝国血泪沥香,国势又将何去何从?这里,就来聊聊历史令人心酸的曲折。

一、安史之乱背景介绍1.此次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继位扩大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策略错误造成财政恶性循环后,内部统治开始出现裂痕,朝臣们也普遍不满宰相丁宝治的政策。

2.冉闵士人也因进士考试失败多次、家业破败而发起反叛,以降服唐朝的行动,在抗唐问题上由一人到多人的抗议,最终唐朝征服者与反对者混战,形成乱局。

3.当时反叛军催生出许多激进的思潮,人们革命性地想要改变自身的政治状况,宣扬统一天下以及反贫富不均等思想之风,诉诸于暴力,将当时唐朝一统大汉的格局,推向灭亡的边缘。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成果有何影响1.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让唐朝更加脆弱,中央集权制度下以统治天下的统治魂急剧减弱。

2.朝廷原有的权力和统治也由此大受影响,当时的社会金钱贿赂减少,官僚制结构及其行政却也无法继续存在。

3.安史之乱还出现在经济上,财富贬值,收入减少,土地分配及赋税收取的实行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唐朝的衰落。

三、安史之乱是否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从安史之乱发生前后的历史比较来看,安史之乱给已然衰败的唐朝急剧减弱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政治统治,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2.在当时的乱局中,唐朝的开明宰相虽然努力想维系政治的整体性,但军事上的失败与政策的失败,还是让唐朝最终走向了被金兵灭亡的命运。

3.从望穿秋水的历史眼光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时今应回归历史客观性,依然把安史之乱看作是一滩令人心酸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一、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盛唐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

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点提示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4、唐太宗复习建议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隋唐时期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总体时代特征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考点聚焦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如图所示: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1.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十年真题2023年1.(2023年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2.(2023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3.(2023年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

“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

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

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

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

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

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

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

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

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022年1.(2022年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和平-战争-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发生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在公职类考试中,战争的考点十分常见,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关键战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

省考行测考试历史战役整理一、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而发生。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落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马陵之战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庞涓上钩,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四、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攻打赵国。

赵国廉颇坚守不出,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赵王信以为真,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纸上谈兵”将领,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围歼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五、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1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1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历史学,以人类历史为探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展筛选和组合的学问形式。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必备学问点,盼望大家喜爱!七年级历史必备学问点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隋朝出色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立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独创之一。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准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李白盛唐时期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奥妙,语言轻快“诗仙”杜甫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诗歌深刻放映历史时代“诗圣”白居易辉煌不在的唐中期直如白话,通俗易懂4、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的城市。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独创印刷术。

(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准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唐朝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

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

柳公权自创“柳体”,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

2、唐朝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

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因为里面有大量精致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

七年级历史根底学问点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确定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确定作用。

P25、北京人运用自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驾驭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运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安史之乱是由盛转社的转折点对这句话进行评析

安史之乱是由盛转社的转折点对这句话进行评析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句话是对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的准确评析。

安史之乱是一场政治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领导,持续了七年之久,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破坏了唐朝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

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安加剧,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其次,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安史之乱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唐诗等文化艺术形式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而宋词等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兴起。

最后,安史之乱也暴露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腐败问题。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朝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失职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政治制度中的官僚主义、腐败和权力斗争等问题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

这也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廉洁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基础。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句话是对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的准确评析。

安史之乱不仅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安史之乱也暴露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腐败问题,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史之乱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被誉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王朝之一。

然而,唐朝在其最辉煌的时期也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安史之乱的起因、背景、过程,以及对唐朝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史之乱的起因与背景1. 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唐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土地的征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富豪地主通过抢劫、掠夺、逃税等手段获取财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这种社会矛盾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其次,唐朝外患频仍,大量边疆军队被调往四方,导致内地军队空虚。

而安禄山、史思明等军事统帅的不满与野心被唐朝政府忽视,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权力。

这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2. 安史之乱的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主要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反叛军首领以及他们所领导的军队所发动的叛乱。

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对唐朝朝廷日益不满,同时积蓄了足够的势力和兵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叛乱爆发成为了必然。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叛乱爆发公元755年,安禄山等人率领反叛军进攻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

叛乱军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局势一度对唐朝不利。

2. 各地战事安史之乱后期,叛乱军分成两路进攻,一路由安禄山率领攻入长安,另一路由史思明率领攻入洛阳。

唐军采取了积极的抵抗措施,与叛乱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3. 唐朝恢复公元763年,唐朝成功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失地。

朝廷派遣王叔文、李光弼等将领进行剿灭叛军的行动,最终顺利恢复了政权。

三、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 政治影响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的信任度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朝政混乱,权臣专权现象严重,贞观之治的局面已经无法恢复。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

唐朝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唐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唐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唐朝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如契 丹、回纥等多次入侵,给唐朝 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和经济 损失。
03
农民起义
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民不聊生 ,唐朝中后期爆发了多次大规 模的农民起义,严重削弱了国 家的实力。
04
气候变化
唐朝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 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家 财政收入减少,加剧了社会动 荡。
03
THANKS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01
02
03
丰富了中华文化
唐朝灭亡后,各种文化思 潮和艺术流派兴起,中华 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了传统文化
唐朝灭亡后,许多文人墨 客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 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得以 延续。
推动了文化交流
唐朝灭亡后,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 强,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 了深远影响。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率领的农民军在短短几年内席卷 了大半个中国,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黄巢起义导致了唐朝的统治体系崩溃,许多地方官员和军队纷纷投降或被消灭,唐 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急剧下降。
黄巢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 面奠定了基础。
04
唐朝灭亡的影响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结束了盛唐时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动 荡时期,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朝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与汉族等民族 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推动了历史进程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 五代十国的出现、宋元明清的兴起等。
01
政治腐败
唐朝中后期,官僚体系日益腐败 ,官员贪污受贿,导致国家财政 严重赤字,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历史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

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

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

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简要介绍衣冠南渡既是一个固定词组,也是一个历史事件,已经成为常用典故。

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其后,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经济、文化中心的较大的转移,一般都以“衣冠南渡”名之(注:但在应用上,史学界与文学界略有不同,详见下)。

如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后,大量中原人向南方迁移,定都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如北宋末靖康之乱后,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中原士庶南迁之事件。

[1-3]历史事件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

伴随着战乱、政局动乱、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中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心的转移,文学界一般皆描述为“衣冠南渡”,但史学界一般仅仅特指中原政权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为特指的“衣冠南渡”(历史研究者也有三者皆称的),通常在该词之前加前缀限定,如“晋衣冠南渡”、“宋衣冠南渡”,“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等,以示区别。

1、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大唐兴衰讲解

大唐兴衰讲解

大唐兴衰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朝,其兴盛和繁荣更是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时期,历经贞观、开元、盛唐等盛世,但随之而来的是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唐的兴衰原因。

一、大唐的兴起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实施了大量的改革政策和强化国家的制度规范,加强了官渡之内的政局稳定,进一步壮大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势力逐渐繁荣。

他对内秉持招贤纳士、学术重视、恢复礼乐制度和加强官制等方面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士兵精锐,这也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基础。

其次,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范,从经济和政治上推进了唐朝的繁荣。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广洛阳均输法。

这两项举措一方面实现了政治制度的更加完备、催生了大批的文化人才,另外一方面机制也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社会的统一和发展,为后来的盛唐时期打下了基础。

此外,唐朝还拓展了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控制,推动了丝路文化的繁荣和东西方贸易的增长。

同时,他们的军事实力也在战争中逐渐提升,造就了军事上的强大实力,保证了国家长期的和平稳定。

二、大唐的繁荣大唐王朝当时拥有强盛的国力,主要体现在它在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首先,唐朝特别重视教育,新推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越发完善,同时社会上的底层人民也增加了向上流动的机会,避免了许多人因贫穷而才华潜能被埋没。

此举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文化水平、学术水平以及经济实力。

其次,唐代的诗词文学,堪称辉煌,说唐诗的盛世,是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

那时,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一众著名的诗人以及许多文学家,群星璀璨,文学经典处处可见。

同样对唐朝的繁荣有着极大的贡献的是,其经济方面的成就。

在当时,唐王朝的广阔版图里,区域发达的经济、工业以及农业成为了唐朝发展的培根。

此外,唐代还开创了多个新的制度政策,如开元盛世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得唐朝的经济生产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成果可观。

脱胎换骨——晚唐文化的嬗变与转型

脱胎换骨——晚唐文化的嬗变与转型

脱胎换骨——晚唐文化的嬗变与转型引言晚唐时期(公元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晚唐文化的嬗变与转型,就像脱胎换骨一般,让人们对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唐朝的辉煌与衰落唐朝的辉煌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全盛时期。

唐朝的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华丽的宫廷艺术、盛行的文人雅集等都成为当时社会独有的风景线。

唐朝的衰落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也逐渐走向衰落。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阶层矛盾、自然灾害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唐朝政权的崩溃。

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对人们的精神追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晚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黄巢起义与动乱晚唐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与变革。

黄巢起义是晚唐时期最大规模的起义之一,对唐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起义的原因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失策,也有经济上的困境。

黄巢起义导致了政权的更替,也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末文人紧随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又发生了安史之乱,这也是晚唐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安史之乱造成了长期的战乱局势,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混乱。

然而,在这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批批有识之士仍然坚守着对文化的追求。

他们既使命感强烈,又抱负远大,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理论思考等活动。

晚唐文化的转型与嬗变文人笔耕不辍晚唐时期的文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维护始终不曾停止。

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在艰苦的时期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

他们以文学为媒介,表达着他们对社会动荡、人生苦难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兴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在晚唐时期,一些新兴的文学流派逐渐兴起,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山水田园派”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结合,表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志怀派”则关注社会现实,对时事政治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复习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政治: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民族关系: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东汉灭亡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魏: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卷入西晋内战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1)东晋时期: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时期: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较少,政局相对稳定;晋室南移,东晋南朝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2)表现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3、北魏(1)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仿照汉族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北朝(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唐朝由盛转衰的作文

唐朝由盛转衰的作文

唐朝由盛转衰的作文篇一《盛极而衰:唐朝的命运转折》唐朝,那可是个超厉害的朝代。

刚开始的时候啊,就像是个精力无限的小伙子,到处都充满了生机。

长安城那叫一个热闹,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多得就像蚂蚁搬家一样。

我就想象自己在长安的大街上晃悠呢。

你看那街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

有个卖布的,那布的颜色啊,红的像火,绿的像刚发芽的嫩叶,蓝的像天空,真是看都看不过来。

店主站在门口,脸上笑开了花,热情地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还有个小茶馆,里面坐满了人,大家一边喝着茶,一边大声地聊着天,什么今天哪家公子又作诗啦,哪个戏班子的戏唱得好啦。

在皇宫里,那更是不得了。

皇帝好像浑身都散发着一种自信的光芒。

那些大臣们啊,一个个都才华横溢,你提个治国的点子,我献个富国强兵的策略。

那时候的唐朝,到处都在搞建设,修大运河这种大工程都不在话下。

军队也可厉害了,一路打到了塞外很远的地方,周围的小国家一个个都对唐朝恭恭敬敬的,都得按时来进贡。

可是呢,这好日子啊渐渐就起了变化。

就像一个好苹果,慢慢从里面开始烂了。

我想到有这么一回事儿,就是我在史书上看到安史之乱的事儿。

这安禄山啊,一开始在皇帝面前装得可乖巧了,说自己多忠诚啊什么的。

皇帝就信了他,还给他好多权力。

结果呢,这小子一下子就反了。

这一乱啊,整个唐朝就像是被一把大火烧着了的干草堆。

平常安宁的大街上啊,一下子就乱了套。

那些店铺啊,被抢的抢,砸的砸。

布店的老板哭天喊地的,红布绿布被扔得到处都是,就像被暴风雨摧残的花朵。

茶馆里的人也都跑光了,只剩下摔碎的茶杯和没喝完的茶水在桌子上。

军队到处在抓人征兵,平常那些念书作诗的年轻人也被拉走了。

整个唐朝就这么陷入了黑暗,从极盛慢慢地走向了衰落,真的是让人觉得特别的惋惜。

篇二《唐朝的辉煌与陨落之间》说起唐朝,那真有说不完的事儿。

最辉煌的时候,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人人都乐在其中。

我仿佛能看到那时候的科举考场,一群学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那考场的房子啊,一排排的,规规矩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犬相 闻 , 佛塔遍地 , 市 场广 大 , 家 给人足 , 焉然 富庶”
富 庶 的景 象 。
直到玄宗 时期 , 唐朝政治修 明、 经济发达 、 文化繁荣 、 和“ 男耕女桑 不相失 , 百余 年间未灾 变” 这 样一 派繁荣
经过唐初 1 0 0多 年 的 开 发 经 营 , 到天宝年 间 , 沙 州 ( 下 辖 敦煌 、 寿 昌二 县 ) 已经 有 户 6 3 9 5 , 人 口3 2 2 3 4 , 成 为
空前的辽阔。
中原与西域 、 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 间。中原 的丝 绸 、 瓷
安 西 四镇 的设置使唐代 西北边疆军事 防卫力量加 器 、 汉文典籍等继续经过敦煌源源西 去 , 同时 , 西域 、 中 强, 为敦煌 地 区经 济 、 文化 的发 展提供 了可靠 的保 障 。 亚等地的珍宝 、 特 产以及 宗教 、 文化 等也 经 由敦煌传往 唐朝 在沙 州设 有县 、 乡、 里各级行 政机构 , 实行 严密 的 内 地 。 当 时 沙 州 西 北 有 一 所 “ 兴 胡泊” , 城东有从 化乡 ,
西域 以至 中亚 的广袤地 区,并先后设立 了安西都护府 通 , 丝绸之路又一次呈现出了兴 旺繁荣的局面。西域诸 和北庭都护府 , 分治天 山南北 和葱岭 、 巴尔喀什湖及 其 国的使者 , 中原 的戍卒 , 西行 求法和东 来弘道 的僧侣 , 以西阿姆河 流域 ,大唐帝 国的疆域也在 这一 阶段变得 还 有 内地 、西域以及 中亚 的商人 通过敦煌不断往 来于
2 0 1 4 年第 2 2期 总第 2 8 7 期
T H E S I L K R 0 A D
盘筑 三 殇
历 史研 究 I
唐朝 由盛而衰的转折及其对敦煌地区的影响
温 全禄
( 敦 煌 市七 里镇 中学 , 甘肃 敦 煌 7 3 6 2 0 0 )
[ 摘要] 唐朝 由盛而 衰的转折 以怛罗斯 战役和 “ 安 史之乱 ” 两个 紧密关联 的事件 为标志 。 在此 前的 1 3 0多年里 , 唐朝 社会逐渐
唐朝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史学界公认 的说 法是 天 煌 任 地方 官 , 以加 强 对 这 一地 区 的治 理 和 经 营 。唐 王 朝
宝十四载 ( 7 5 5 ) 爆 发 的 持 续 时 间长 达 八 年 之 久 的 “ 安 史 为“ 安史之乱” 从 规 模 到 影 响 十分 突 出和 显 明 。然 而 , 如
[ 关 键词 ] 唐朝 ; 怛罗 斯战役 ; “ 安 史之 乱 ” ; 敦 煌地 区 ; 佛 教艺 术 [ 中图分 类号 ] K 2 4 2 . 2 0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4 ) 2 2 — 0 0 1 8 — 0 3

子, 付 户助营” 、 “ 课役具 免 , 复 得 田苗 ” 等奖励 措施 , 安 置浮游人 口 , 使大 量荒芜的农 田得到垦殖 , 农业生产进

步发展 。敦煌地 区呈现出“ 州城四面 , 水渠流畅 ; 曲水
训, 进行 了一 系列政治 、 经济 、 文化方面 的改革 , 强化 了 花草果 园 , 土不 生棘 , 鸟则无鹗 , 五谷 皆饶 ; 村坞 毗连 ,
族矛盾相对缓 和 , 唐朝皇帝被周边 民族尊为天下共主 。 政 局 的稳 定 , 经 济 的繁 荣 , 为 增 进 东 西 方 友 好 往 来 和 经 唐 朝 在 开疆 拓 土 的进 程 中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它 纵 横 济、 文 化 交 流 创 造 了条 件 。 这 一 时 期 , 由 于 东 西 交 通 畅
还在敦煌地 区进行 屯垦 ,并且建立 了一 套完备 的管理 敦煌进行 了大规模 的水利 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 备的绿 洲灌溉体 系。敦煌遗书 中的《 开元水部式》 残卷 , 就是唐
之乱” 。这很容易得到 大多唐 朝历史接触者 的赞 同 , 因 制度和办法 。据《 沙州都督府图经》 记载 , 唐朝前期 曾在 果我们 把眼光放在一个更大 的范围 , 纵观 当时 的世界 ,
特别是 唐王朝与吐蕃还有 阿拉伯帝 国在 中亚地 区的角 代 在 敦煌 地 区关 于水 利管 理机 构 和制 度 的规 范性 文
逐 ,另 一 个 能 反 映 出李 唐 王 朝 颓 势 的 关 节 点 又 明 晰 地 件。这些措施使 敦煌 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 农业有 了长
显 现出来 , 这就 是 比“ 安史之乱 ” 还 早 四年 的怛罗斯 战 足的发展 。在武则天 时期 , 为进一步充实 和开发 边疆 ,
役 。这 两个 互 为表 里 又 几 乎 同 时 的标 志 性 事 件 之 间 , 还 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所 以 , 内有 “ 安史之乱” , 外 有 怛 罗 斯
曾对河西走廊西部 的瓜州 、沙州等地 区实行 “ 官贷种
战役 , 两者 同为唐朝 由强盛走 向衰落 的转折点。 怛 罗斯战役之前 , 唐朝统治阶级吸取 隋朝灭亡的教 封建 中央集权 。从太宗李世 民开始 , 经历高宗和武周 ,
社 会 昌盛 , 处 于 欣 欣 向荣 的上 升 阶段 , 并 在 玄 宗 初 期 开 元 年 间 达 到顶 峰 , 造 就 世 界 上 最令 人 尊 敬 的强 国 。与此 相 应 , 这 一 时期 唐
朝统 治者对 周边 民族 采用 征服和安 抚并重 的政 策 , 民 继西汉 、 前凉 、 前秦 之后敦煌 又一次人 口最 多的 时期 。
发展繁荣 , 国力不断增强 , 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达到顶峰。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和经营西北主要基地的敦煌也再度兴盛 , 成为唐代 西北地区著名的经济、 文化 中心。 但在此后, 唐朝逐渐衰落, 西北局势动荡加剧 , 在中亚地区形成新的政治军事格局。 敦煌地区也
深受影 响 , 社会 经济和文化 开始走 向衰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