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合集下载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地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

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

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

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

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引言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著名建筑师王澍手绘图作品欣赏

著名建筑师王澍手绘图作品欣赏

建筑师王澍
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相当于建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至上光荣。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在中国非常重要。

我们为象山二期设计的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而感到震撼,同时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今天我们带来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手绘图以供大家欣赏:
象山校区手绘图(一)
象山校区手绘图(二)
象山校区手绘图(三)
象山校区手绘图(四)
另附:威尼斯第十届国际建筑展双年展中国馆-瓦园/王澍手稿。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 7500㎡建筑面积 6200㎡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王澍 建筑分析ppt课件

王澍 建筑分析ppt课件
设计理念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首层平面10二层平面图11三层平面图大厅服务区临时展区贵宾区临时展厅放映厅天井廊道商店办公区展厅休息厅院子展厅展厅内院厕所天台呿啡厅报告厅观景楼梯儿童馆竹刻馆展厅内院院子天井儿童馆竹刻馆大厅服务区临时展区贵宾区临时展厅放映厅天井廊道商店办公区展厅休息厅院子展厅展厅内院厕所天台呿啡厅报告厅观景楼梯儿童馆竹刻馆展厅14建筑特点材质分析
4
生活趣事 • 王澍上大学从大二开始自学,读博士期间,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几场球。毕业论文交到
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王澍硕 士论文《死屋手记》 • 王澍硕士论文《死屋手记》 • 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 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 • 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 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虽然论文全 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 硕士学位。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 计理念。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 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加 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 岸的船。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 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博物馆墙面 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第一种方式利用 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 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 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 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王澍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王澍:瓦片之上的建筑大师

王澍:瓦片之上的建筑大师

王澍:瓦片之上的建筑大师作者:储召生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2年第06期5月25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第一次把奖章颁给了中国建筑师——49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

评审委员会这样评价他:“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1979年,美国人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创立了普利兹克奖,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

普利兹克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都参照了诺贝尔奖,获奖者可获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奖章。

每年约有500多名建筑师被提名,但获奖者却只有一两位。

普利兹克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下手精准,且极富前瞻性。

在短短30多年里,普利兹克奖快速崛起,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

五一小长假,杭州南宋御街。

身着蓝色对襟短褂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正接受一家法国电视台的采访,照例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

游客们惊讶于法国女记者娴熟的普通话,完全没有注意到被采访的主角。

即使是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即使是在自己设计的南宋御街,王澍仍然不为普通百姓所知。

不仅如此,许多搞建筑的人此前对王澍也并不熟悉:在国外他没有任何建筑作品,没有出过任何作品集,这在普利兹克奖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国内他的作品也仅限于江浙一带,没得过全国性大奖,按常规的评价标准甚至进不了一流。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当我们来到中国深入考察王澍的整体作品,毋庸置疑,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

”然而自2月底该奖公布至今,围绕王澍及其建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王澍说,无论在国内国外,他都属于“体制外”的建筑师。

王澎作品

王澎作品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
宁波美术馆(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王澎作品
在经历改革开放与数年的财富积累后, 中国成为最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家。经 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不动产建筑业的大规 模投入以及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大量的地标性建筑在古老的京都屡见 不鲜,似乎当权者认为那代表着国际化 的都市与世界的前沿,大量的破坏性拆 迁、改建使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文明古 国再不复昔。
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如下国内书刊: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 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回望中国传 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 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 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宁波五散房】
五散房为分布在宁波鄞州公 园各处的小公建,总面积 2000余平方米。它们有着艺 术的概念,却不奢华,在一 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 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 成闲趣、随适005年10月落成, 美术馆是由轮船码 头航运大楼改建而 成,建筑面积23100 平方米,规模仅次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于2008年10 月11日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平均每 天都有200人光临这 个艺术殿堂。
士生导师。王澍喜欢阅读、箫管,擅长书法和山
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
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怦然心动之王澍的瓦园

怦然心动之王澍的瓦园

怦然心动之王澍的瓦园Breathtaking for Wang Shu’s Tile Garden摘要瓦园是中国国家馆在国际建筑展上首次展出的建筑艺术品。

与以往以图版模型展现的方式不同,瓦园采用现场营造的方式展现建筑师王澍的思考,在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简要概述了瓦园,并从三个视角对瓦园这件艺术作品进行评析,阐述了自己所理解的瓦园的优缺点,最后做出评价并阐述了自己的心得,即材料景观。

AbstractTile Garden is China Pavilion‟s first architecture work displayed o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s Exhibition.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t showed the architect‟s thinking by building at site rather than boards and models, which aroused high attention from architects. This paperi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ile Garden. I will also analyze the artwork of Tile Garde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discuss it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in my understanding, make a comment and explain my idea about materials landscape in the end.关键词建筑;艺术;瓦园;材料景观Key wordsarchitecture artwork tile garden materials landscape前沿:在网上偶然看到瓦园图片的时候,便立即被它吸引,竟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知名建筑师,以他独特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结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来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以下将详细介绍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首先,王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独立物体,而是应该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他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来打破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突出自然的美。

其次,王澍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

他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设立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王澍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物体,更是一个与人们互动的场所。

他的设计常常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的造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空间感的建筑。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通过巧妙布局和空间划分,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王澍强调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他注重挖掘建筑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他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环境和当地风貌相契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传达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总的来说,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以及挖掘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呼唤。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而闻名
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与建筑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注重景观设计与自然的融合。

王澍的设计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善于利用自然元素,如水、植物和地形,将它们融入到建筑环境之中。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空间,更是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一个宜居的环境。

其次,他强调景观设计与人文的关联。

王澍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体现人文精神和情感。

他善于通过景观设计来表达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内涵,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此外,他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整体规划。

王澍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单个建筑
或场地,更是为了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他善于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宜人。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城市整体规
划相协调。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空间,更是为了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人文情怀的宜居环境。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

有机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以王澍“瓦山”为例发表时间:2018-09-11T11:18:33.18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作者:董华琳[导读] 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 475000)摘要: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

文章以王澍的水岸山居为例,系统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中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有机建筑;水岸山居;可持续性发展1 有机建筑思想首先,建筑是有生命意志的。

同时有机建筑还提倡“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显示自己的艺术美”建筑也应如此而不是依靠建筑师的理性思考来赋予某种格。

这种建筑的生命意志观和对自然的模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基础。

其次,装饰具有独立的表现性和生命力,这是有机建筑有机观的重要一点。

第三,关于功能与形式革命性的认识。

这也是有机观的重要一个方面。

沙利文在以《艺术的考虑高层办公楼》为题目的文章里,通过自然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通过其表现形式得到承认,形式追随功能。

”这个结论是在折衷主义为主流的条件下,以重返自然这一本源来寻求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的崭新关系,这一点美国有机建筑得以产生的基点,并寻找与现实的契合。

如图1 瓦山鸟瞰(来源网络)2 有机建筑思想在水岸山居设计中的体现2.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是一种生态观念的思想,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一种延伸。

随着现代化建筑的迅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建筑的思想被得以推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景观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作为有机建筑的重要方面。

王澍的山水建筑PPT课件

王澍的山水建筑PPT课件
第8页/共48页
每层每户基本都有 自己的前院和后院, 而且还有一部分的 公共院子,为了找 回原来的城市邻里 之间的生活习惯。
第9页/共48页
钱江时代标层平面图
第10页/共48页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是杭州 市中心的一条古 街道,曾经一度 荒废到了拆除的 危险,后经由王 澍接手设计,在 保有原有居民和 建筑的情况下, 进行修复性保护。 体现了传统建筑 和现代化进程的 融合。
茶室 美术长廊
管理用房
第22页/共48页
茶室
餐厅 美术长廊
第23页/共48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
王澍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也影响了他的建 筑风格,可以说王澍的建筑注重点是在传统 文化这一块。王澍把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有 机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另外王澍能运用 传统建筑遗留下来的材料到自己建筑的材料 中,从而使传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 时保留下来。
第5页/共48页
在讲他的建筑之前,希望给他的建筑一个定性,王澍的建筑 因该被称作为实验性建筑,每个建筑是对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或者建筑构件的探讨。
第6页/共48页
王澍对城市化进程的回答
现状:传统文化几乎被现代化进程所摧毁 王澍做法:通过自己的实验建筑对城市内 生活场所的重建 案例分析:钱江时代、南宋御街、象山 校区、
从整个设计方案看,宁波博 物馆的建筑形体为长方形, 像一艘在海上行驶着的大船。 如果从地面去仰视,它的侧 面又像一座山脉。
第43页/共48页
王澍的爱好非常中国风,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并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具 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王澍在屋顶层设计的时候采用了一种 山水的意向,把上面一个个体块当成一座座高大的山,把人 的行走流线比喻成曲折的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瓦山”设计的丰富差异性(含设计图纸)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地点:浙江杭州基地面积7500川建筑面积6200川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夯土围护墙体,木结构主要材料: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瓦及缸爿,生土,松木总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隔岸望瓦山中段:隔岸望瓦山西尾:从瓦山顶上山道远望:从瓦山顶上山道回望象山:隔岸望瓦山腹内:瓦山中小憩处:瓦山北侧:瓦山北侧局部:瓦山西尾休憩处:瓦山中腹木拱洞:瓦山西尾木构架:从象山山腰俯瞰瓦山西尾:节点详图:屋顶木屋架结构平面:瓦山中腹跌水池:瓦山中腹院落回廊:瓦山西尾内部的洞:瓦山缝隙:隔岸问山一一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闲来读元黄公望“山水画论”,其中特别强调:论一张山水画的好坏,最要紧是这画要有一个能点题破题的名字。

初读时,我多少觉得不以为然。

一张好画的层层深意,岂是一个名字可以涵盖,况且画非文章,它首先是一个纯粹的直观对象,它的那种实存状态,甚至无法命名。

俯瞰瓦山屋顶“瓦山”来源有意思的是,如何给这个房子命名。

我做方案的时候,给的名字是“瓦山”,和陆文宇讨论方案,她也觉得这名字有意思。

我想凡是到过现场的,都立即能体会到这名字的直接用意。

房子的屋顶既大又长且阔,从东面入口看,如一山迫前,那顶上的青黑小瓦几乎是铺天盖地的。

这房子的原址,学院曾利用一处旧仓库开过餐厅,菜的种类多而又价廉,临河有大院子,可以边吃边晒太阳,很受师生们喜欢,餐厅的名字就叫“水岸边”。

我其实很留恋这个旧名的。

房子快建成时,院长许江很有兴致为这个新房子取名,就定下个“水岸山居”的名,现在对内对外,学院都用这个名字称呼。

而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篇毕业论文,探讨浙江村落的水口,也谈到这个房子,文章的题目是“隔岸问村”,我觉得也很切中这个房子被隐含的一层内质:游过其内部的人可能都隐隐有体会,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房子,这是在一个屋顶下覆盖的一个村子。

瓦山西尾内部北洞为景致取名的做法,不独山水画有,园林兴造里也必有。

今人总以为,前人造园,应是把各处景致都想好了,方才动手兴造。

其实要真是这样,这园子就会失去种种讶异,根本就不必造,造起来也是个死园子,索然无味。

前日读陈从周先生谈园子的文章,说到前人为园中景致取名的逸事,一园方成,主人邀请几位有才情的文士,盘亘在园中数日,酒宴清谈,随处漫游,那景致就在不同时刻和气氛下被一一发现出来。

一个恰切的名字取出,现场的诸人往往都被打动。

以我的体会,这类名字的背后,总是带出一整个画史和文学史,循着记忆和想象,彼一事和当下情景合为一契,看似简单的名字就意味有点复杂,像是从某一小点击穿了什么。

瓦山西尾内部南洞我一直认为童雋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写的厉害,其最根本的东西,后人至今没有超得过的。

最厉害处,是先生开篇就提出园子好坏的3 个标准,分别是“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我没见过后人有如此底气和胆色的。

刘敦桢先生作序时,说童先生“通六法”,肯定不是虚言。

童先生之后,论园林的文字不可谓不多,但谈的多是解释、某种知识,对如何做好一个园子,基本没有帮助。

这十二个字的标准里,后人最难解的,应该是“眼前有景”四字。

景要有真情趣,就应该是被发现和披露出来的,不是什么景致都能叫景的。

而“眼前”二字,指这景在漫游中经一转折停顿,突然出现,为特殊的事物、视线和氛围所激发。

如此,可以理解黄公望何以说画山水时取画名是第一要紧事,取名既是发问,也是点醒,不问,无名,景就是沉默的。

名字实际就是一条线索的线头,循它问去,看去,多少回忆就一一复活。

瓦山腹内的木拱与休憩高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肯定不只是那些来自文史、画史和建筑史的泛泛典故知识。

营造的起兴,更来自纯粹的个人回忆经验。

为这个水边的房子命名,涉及到村子、造园、山、木架、土和水,都和个人经验有关。

瓦山内天井仰视设计方案现在的实施方案,其实是第3 个方案。

这个设计做的特长,从2005 年做到2010 年,前后6 年做了3 个完全不同的方案。

6 年里,思绪在变,方案不可能不变。

第2 个方案已经做到很细节的程度,可以让我的助手们上计算机做图了。

但我很犹豫,总觉得这件事深度没到,个人的经验与对建筑学本身的质问不能相遇,让我不能兴奋。

人的思维状态最难探究,记得在那段犹豫不决的日子,估计有2~3 个月,有些个人的回忆经验总是顽固地在我眼前再现,有的甚至非常久远。

比如关于村子,就总是想起湘西沅江边那个叫洞庭溪的村子。

那次旅行是在1987 年,我按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沿着沅江,一村一站地走。

一走进村子,我们就完全被震撼,那完全是一个未曾见过的世界。

所有的房子,上百栋,连同所有街道、巷子,没有遗漏,全部被连绵起伏的木构瓦屋面覆盖,以至从外看村子是彩色的,从内看村子几乎是一种泛黄的黑白色调。

只是屋顶缺了瓦的地方,有几十道很细的光线射下来。

这是我见过的多雨地区最极端的气候适应案例,颠覆了我关于中国建筑史的固有知识。

洞庭溪根本就不是一个村子,它直接就是一个巨大的房子。

其中大小巷道院落错综复杂,又似走进一座山的深邃的山腹之中。

这种经验也可以类比观看一张典型北宋山水画的经验,人们大多以为这种看画就和看一张西洋油画类似,只是站在几米外看,却不知,看山水画是一种特殊的经验。

在外看,可称“山外观山”,但更要紧的,是走入画中去游,我称为“山内观山”。

我反复想起这村子,肯定和美院这个新房子的场地处境有关,整个象山校园的建筑尽管复杂多样,但并不零碎,它们是隐含着一种大的结构的。

我想象这个新房子将有一个一百多米长的瓦屋顶,涵纳着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如洞庭溪这样的村子,可以说有点奇怪,但是它实际存在;尽管人们不可能在任何一本学院版的《中国建筑史》中看到这类内容。

以我的阅读经验,现有各种版本的《中国建筑史》,没有一部是中国建筑营造活动的实存史,读了更像是一种遮蔽。

山内观山的经验,并不只是看着山内,还有一种是如何从山内去看山外的,这关乎人的存在状态,其实,造一个房子,最根本的就是这种存在状态的呈现。

我的另一则记忆是关于沈周,他有一张画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山中一片树林,几间瓦舍,其中一栋中堂门开着,里面端坐外望的应该就是沈周,画上文字谈到这是一幅夜景,沈周喜欢夜半三更起来,独坐堂中,静听屋外的风声雨声,那视线穿透山林,看淡了外面喧嚣的世界。

四种视线,决定了象山校园水岸边这栋新房子的存在状态。

隔河望问是第一种;居停外望是第二种;南北穿越是第三种;东西穿越是第四种。

在我的意识里,那个笼罩所有的大棚之下,沿南北方向,人们的视线应该可以不时穿透房子,向南看到象山二期某栋房子的局部,向北可看到象山上的林木。

于是,这个大棚需要一个能覆盖一整个村落的大空间结构类型。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近现代建筑师中,最有这种意识,并且造出了房子的,应该就是冯纪忠先生。

他设计的何陋轩,就开了这种新建筑类型的先河。

人们或许因为何陋轩只是个小茶室,就自然把它归入小建筑类,但它实际昭示的,却是一种轻盈空透的大空间类型。

一个大房子,如水岸边这房子般功能混杂,其内部结构要比一个小品复杂得多。

但如果在类型的意义上想透那个通则,一切就变得清楚明白。

我几乎是一天之内就完全推翻了原方案,在三天之内画出了一套新的铅笔图,确定了新方案的所有重要细节。

我给这个新房子命名为“瓦山”,除了暗示它的一条线索上接我们2006 年在威尼斯造的“瓦园”,也是因为这个房子所将包含的内结构,披盖在130 多米长的青瓦屋顶之下,几乎如一座山般丰富。

王澍草图原则从穿透性视线的原则说,可以把这个瓦屋顶想象为无限宽阔,它至少覆盖着一个广大城市的尺度,只是因为此地一山一河的限制被临时切断。

很明显,这个房子的南北界面都不是立面,而是剖面。

所有东西向的封闭墙体似乎都被一起切掉了,只留下南北向的长墙。

瓦缸墙与山道功能从功能上看,从东面主入口直到西端,依次分为4 段:饮茶、会议、餐饭、住宿。

从空间区域去划分,则分为7 段。

而以那些南北向大墙为划分依据,则可分为18 段。

这些墙体的疏密布置既和其涵纳的场所有关,也和某种穿越运动的纯粹节奏有关,并因此间接决定了墙的高度与屋顶结构的分区跨度。

瓦山腹内的竹壁山道性质如果想要清楚了解这些墙体所分割出的每处场所的性质,一种方法就是用眼睛自东西轴隔河横观。

树木的遮挡,位置的逼促,使人永远不可能一眼看到整体,只能一段一段横移着看,如展观一卷册页,或如看电影胶片。

另一种方法是用身体由东向西穿越,这种体会需要同时调动所有感官与智性。

人的身体总是被包裹在某处场所内,被包裹在变化丰富的材料和触感内,对场所的性质,处在难以准确归类的状态中。

但仔细辨别这些场所的分类,它们也许可以从东到西如此定义:1)披檐很低、木架密叉、有红夯土墙的;2)芦苇边的美人靠,坐下就不想走的;3)二楼有玻璃悬阁的;4)带坡道的夹缝;5)屋顶很低的沿河敞廊;……。

这种意义上的分类学就给“疏密得宜”替换了另一层含义,一种只有情趣差异,没有主次等级的场所分类法,它悄然颠覆了我们习常的建筑权利语言,那种等级式的语言。

穿越瓦山的缝隙与道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过多的变化容易导致总体失控。

但在这里,繁复的差异性变化是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所必须的。

总体控制则通过3 个基本原则实现:1)在语言学意义上那些语素诸线索的系列性,无论它是关乎场所、身体、视线还是材料的;2)建造层次上关于以自然材料营造在基本原则上的一致性;3)笼罩所有的屋盖和贯穿始终的夯土墙体。

土墙与跌水池上的便桥木构我让一组弟子研究屋盖的木构,最终选择了来自美国罗得岛艺术学院的杰明来随我深入研究。

中国学生的思维究竟过于具象,而这个热爱木作的美国小伙子迅速理解了我关于“具体性的抽象”的基本含义。

他根据我一张潦草的草图就做出了计算机模型,又制作了木模型,只用了3 天时间。

当然,他不容易理解我随后的一系列修改,因为我是以唐佛光寺的木构件尺度为感觉参照的。

瓦山西尾角门夯土至于夯土,2001 年,我因为柏林“土木展”第一次出国,在柏林就见到一个夯土教堂,发现它比2000 年我在杭州做的那个夯土雕塑的夯筑质量高很多。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以德国建筑法规之严格,这个教堂如何能被允许建造?它的材料分析与结构性能是否具有量化标准?我决心找到做这个夯土研究的人,没想到,阴差阳错,我在10 年之后才见到我要找的人和地方。

当我终于见到那一群研究了30 多年现代夯土建造的教授们,彼此因为对建造的共同兴趣而很快就一见如故。

他们惊讶于居然有中国建筑师也在研究夯土。

接下来的一年,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在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立了夯土营造实验室。

半年内,实验室探索了从土壤到建造的全套实验,培训了我的助手和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