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案例分2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案例一:被惯坏的少年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
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
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
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
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例二:不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
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
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
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
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抢劫5元钱沦为抢劫犯“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来到兴庆区丽景街交警二大队附近,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1、公共场所肆意挑衅、争强斗狠案件多发,应强化逆反心理疏导。
案例一:小孔、小建与小鲁、小刘等人在北京某中学上学期间,因琐事发生纠纷。
小孔向大东和小张提议购买刀具报复小鲁等人,三人购买刀具六把。
买完刀后小孔分别给小鲁和小刘打电话约架。
后小孔和大东伙同小张和小孙持刀与小建纠集的三十余人持棍、棒等共同来到某立交桥下,在桥两侧分头等待小鲁等人前来殴斗。
当小鲁、小刘纠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达时,双方互相持械殴斗。
其间多人受伤,轻重程度不等。
法官说法:本案中的参与斗殴者大都已经成年,小孔和大东是未成年人。
小孔、大东在公共场所纠集多人持械斗殴,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东系积极参加者,依法均应予惩处。
小孔与大东最终以聚众斗殴罪被分别判处刑事处罚。
普法提示:目前中学生犯罪大多为“激情犯罪”,以聚众类犯罪居多,他们模仿“黑社会”、“古惑仔”等非法形式,往往不考虑后果,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对于正常的交往矛盾习惯采用成人化的暴力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反心理所致。
这些学生大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学习成绩较差,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可能长期受到学校、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使他们养成蛮横任性、逞强显能、遇事冲动等不良性格;加之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往往持否定态度,意志消沉,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建议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增设相关课程,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
2、个别案件恶性较大,犯罪手段成人化,应增强法制教育和学生管理。
案例二:小毛和小夏两人均为北京某职业高中学生,一天,两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后在离小毛家不远的荒僻处遇到了大明。
小毛说大明跟他一直以来都有矛盾,提议一起打大明一顿。
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铁管殴打大明的头部等部位,持续追打致使大明死亡。
当天晚上,小毛返回事发地点,确认大明死亡后,将大明掩埋。
法官说法:小毛和小夏两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均应予惩处。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案件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
在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一名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竟然持刀对同学进行了袭击,导致严重伤害。
经调查得知,这名学生在家庭教育不善、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和排斥,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案例二,网络诈骗行为。
某市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人员多为未成年人。
这些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以虚假身份进行诈骗活动,涉及金额巨大。
调查发现,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对网络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误入歧途。
案例三,盗窃行为。
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贫困或者受到不良影响,选择了盗窃行为来获取生活所需。
他们在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实施盗窃,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导致了盗窃行为的频发。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总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一、案例:[案例一]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
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
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
“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
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
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
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
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
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
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
“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
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
”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案例二】一刀斩断了三个家庭小王与小顾是同校同学,小王读初三,小顾读初一。
一天二人发生口角,小王顺手打了小顾一下,不当一回事就扬长而去。
不想小顾人小气盛,当晚就约了几个小哥们找到小王家,要给小王给一点颜色看看,由于王不在家,就在外面砸门吵闹一阵。
王回家知道后,第二天连续三次找小魏帮助,小魏自认为是小兄弟的头,欺侮小兄弟就是给他小魏难看,所以一口答应,当即叫了一个朋友,准备了一把长砍刀,到校门口等候,当顾放学刚走校门,上去对准顾就是一刀。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了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以下将列举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经常逃课、打架和吸烟。
一天,他因为纠结于一次纠纷,将同学打伤,并随后被警方抓获。
这个案例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朋友圈影响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小明的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他没有受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引导。
同时,小明的同伴圈子中可能有一些不良影响,使他陷入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小明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和应对挑战,倾向于以暴力或其他不良行为来解决问题。
案例二:小华(化名)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他因为迷恋赌博,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负债累累,最终以抢劫的方式弥补债务。
对于小华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是他对赌博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没有正确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情绪。
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娱乐方式和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念,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
为了预防这样的案件发生,需要从教育和执法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金钱管理与风险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对赌博和赌博网站的打击力度,并严格执行法律条款,以警示和制止青少年追求非法赌博的行为。
案例三:小杰(化名)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他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充当了施暴者的角色,对同学进行了恶意欺负和伤害。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者长期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
小杰之所以会参与欺凌行为,可能是他缺乏同理心、自卑心理或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学校可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青少年犯罪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10个案例,它们展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一所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内贩卖毒品而被捕。
这名学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家庭问题和社交压力,他开始了毒品交易。
这个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第二个案例涉及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抢劫一家便利店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和缺乏合适的社会支持。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少女的,她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而被起诉。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关注,也促使了相关立法和社会教育的加强。
第四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男孩,他因为在学校内持有和使用枪支而被逮捕。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和枪支管理的讨论,也促使了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出台。
第五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3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而被拘留。
这个案例凸显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也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教育。
第六个案例涉及一名15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破坏公共财产而被处理。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学校纪律和行为管理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家庭的更加密切的合作。
第七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盗窃案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促使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视。
第八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欺负同学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更加关注。
第九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毁坏公共财产的事件而被捕。
这个案例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教育,也促使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2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犯罪低龄化,时时向我们敲响着警钟。
近日,笔者对庆阳市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调查。
庆阳市两级法院从2000年至2003年共判处未成年犯罪321人,分别是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4年间未成年犯罪人数逐年递增,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2003年,分别比2000年上升301%,2001年上升148%,2002年上升71%。
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002年至2003年判决的321名未成年罪犯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49人,占未成年犯罪的15.3%,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2000年至2003年判处的321名未成年犯罪人中,盗窃、抢劫占55%、性犯罪占20%、故意伤害占25%。
犯罪手段趋向危险化、严重化。
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常常具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残忍性,作案不计后果。
2000年至2003年,庆阳市两级法院判处的321名未成年罪犯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0人,重刑面达15.6%。
犯罪的形式趋向于共同作案,且作案频繁,模仿性强,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2000年至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25%,这是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的,他们多依附群体力量,临时性自发结合起来共同作案,且作案方式奇特,手段残忍。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未成年人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
1.社会闲散人员增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社会原因。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因为工资收入太低等多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甚至生活没有着落,在社会上游荡,受各种原因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
2.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引诱未成人犯罪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娱乐市场愈来愈复杂,一些业主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经营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销售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网络上也播放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的画面。
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两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小明(化名),他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
在他的成绩单上,小明一直都是班级的优秀学生,也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他开始疏远了原来的朋友,成天窝在家里玩游戏,对学业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控力,经常逃学,并偷偷花家里的钱购买游戏装备。
随着压力的增加,小明渐渐产生了依赖游戏,不能自拔的症状,进而偷偷盗窃母亲的珠宝并卖掉,用来购买游戏和支付游戏费用。
最终,小明被父母发现了,他们为了拯救小明,决定让他接受心理咨询和戒游戏治疗。
第二个案例是小红(化名),她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
小红家庭贫寒,父母外出打工,她和弟弟寄养在姨妈家。
由于经济困难和缺乏监管,小红开始出现了旷课、逃学、不良交友等问题。
渐渐地,小红接触到了一些不良青少年,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团伙,开始进行小额盗窃和抢劫等犯罪行为。
小红也因此受到了重大伤害,曾经被抓进警察局,之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小红得以回到了正轨,改过自新。
这两个案例都是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环境不良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们成长的起点和方向标。
如果家庭不够温暖和稳定,或者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走上错误的道路。
而心理问题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压力过大、逃避现实、求刺激等,都容易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健康,创造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业和娱乐时间,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游戏和虚拟世界。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关注和帮助,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学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青少年成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诱惑,这其中包括犯罪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问题的重视,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15岁男孩李明的偷窃案。
李明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几乎没有人照顾。
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开始偷窃。
由于他年纪小、体型娇小,容易逃脱监控,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转卖偷来的物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犯罪活动,李明终于被警方抓获。
此案例反映了贫困家庭背景下,家长缺失和物质诱惑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16岁女孩小红的网络诈骗案。
小红痴迷于网络世界,追求虚拟的快感和虚荣。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活动。
小红学习网络黑客技术,通过盗取他人的账号和密码,转账至自己的账户。
渐渐地,她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黑客技术,启动了一系列的网络攻击和盗窃活动。
最终,她在一次网上交易中被抓获。
这个案例表明,缺乏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监管,青少年易受到网络犯罪的影响。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17岁男孩小明的暴力犯罪。
小明家庭环境和睦,但身边朋友中有一些涉足不良行为。
小明为了受到朋友的认可和尊重,开始模仿他们的行为,逐渐沉迷于暴力行为中。
最终,他在一场斗殴事件中被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良朋友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的暴力氛围是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原因。
针对于以上案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是关键。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并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再次,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与帮助。
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为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案例分析的层面,更要关注社会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青少年犯罪案例解析

青少年犯罪案例解析1. 引言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解决方案。
2. 案例介绍2.1 案例一:网络欺凌小明,14岁,因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侮辱性言论,恶意攻击同学,被判处拘役3个月。
2.2 案例二:盗窃小李,16岁,因盗窃邻居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3 案例三:校园暴力小刚,15岁,在校园内伙同他人实施暴力,致同学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3.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3.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监护不力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3.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校园氛围不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足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3.3 社会因素网络环境污染、社会风气不良、法制教育缺失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4. 青少年犯罪特点4.1 犯罪主体年轻化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4.2 犯罪手段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
4.3 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类型包括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网络犯罪等。
5. 解决方案5.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5.2 学校层面优化教育方法,创建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法制教育。
5.3 社会层面净化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
6.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预防和解决。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为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2019年5月,李某因家庭矛盾与父母产生争执,离家出走。
在流浪过程中,李某为了解决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019年6月15日,李某在夜间潜入某商场,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并由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件处理过程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侦查工作。
通过调取商场监控录像、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迅速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李某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审查,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件判决结果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李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本案中的李某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本案中,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
3. 犯罪预防与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高一年级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的家长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存在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 社会环境因素:部分青少年受到网络、影视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 特点分析:- 冲动性: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报复性:部分青少年因受到欺凌或挑衅,产生报复心理,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 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影响,加剧犯罪行为。
二、案例二: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简介: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以获取网络游戏装备为名,骗取了这名初中生及其家长的财物。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
- 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上当受骗。
- 家庭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特点分析:- 隐蔽性:网络诈骗犯罪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 跨地域性:网络诈骗犯罪不受地域限制,涉案范围广,查处难度大。
- 团伙化:网络诈骗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5岁,来自我国某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明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小明从小生活在贫困和孤独的环境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变得叛逆,开始在学校里与同学打架斗殴,偷窃他人财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的行为让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案例经过1. 初次犯罪: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看到一位阿姨的钱包放在路边,便起了贪念,将钱包偷走。
得手后,小明将钱包里的钱花得一干二净,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深陷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意识到偷窃可以轻易获得金钱,于是他开始频繁作案。
在一次偷窃过程中,小明被失主抓住,被学校开除。
失去学业的他,更加迷茫和叛逆,开始参与更多的不良行为。
3. 恶性循环:为了筹集更多的犯罪资金,小明开始涉及更严重的犯罪活动。
他与不良少年们一起,参与盗窃、抢劫、贩毒等犯罪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将犯罪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4. 案件曝光: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小明被警方抓获。
经过审讯,警方发现小明涉及多起犯罪案件,包括盗窃、抢劫、贩毒等。
案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家庭环境因素:小明家庭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小明性格孤僻、叛逆,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 社会环境因素:小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社会风气较为复杂。
不良少年的存在,让小明更容易接触到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犯罪过程中,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将犯罪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心理因素使得小明难以自拔,越陷越深。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引导,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2.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改善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社会风气,减少不良少年的滋生。
3. 加强心理辅导:对于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回归正途。
青少年法律案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9月,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涉案双方为该校两名初二学生,双方因琐事产生矛盾,进而升级为暴力冲突。
此次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的深思。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2018年9月,初二学生小王(化名)因班级座位调整与小张(化名)产生矛盾。
双方在课间休息时间发生口角,随后矛盾升级。
2. 暴力冲突当天下午,小张纠集几名同学,对小王进行围殴。
小王在反抗过程中,持刀将小张刺伤。
事件发生后,双方家长迅速报警,学校也积极配合调查。
3. 案件调查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展开调查。
经调查,小张因不满小王与其发生矛盾,纠集同学进行报复,最终导致小王持刀将其刺伤。
此案中,小王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4. 法律判决法院审理认为,小王在冲突中持刀将小张刺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小王系未成年人,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小王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三、案件分析1.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此案中,小王和小张均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导致悲剧发生。
这说明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
2.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和小张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3. 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在此次事件中,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暴力事件。
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
4. 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社会风气浮躁,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四、预防措施1. 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教育要到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3. 学校要加强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暴力事件。
4. 社会要加强引导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暴力。
青少年涉及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屡见不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因冲动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通过对案件的剖析,警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二、案例详情1. 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小王,男,16岁,某中学初二学生。
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在外地打工,小王由奶奶照顾。
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曾多次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而受伤。
2. 犯罪经过2019年4月的一天,小王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因与同学李某发生口角,双方争执不休。
在争执过程中,小王被李某推倒在地,头部撞到餐桌角,导致头部受伤。
小王情绪激动,拿起食堂里的菜刀,向李某砍去。
李某躲闪不及,左臂被砍伤。
随后,小王逃离现场。
3. 犯罪结果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将犯罪嫌疑人小王抓获。
经法院审理,认定小王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小王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导致其性格孤僻,缺乏自制力。
奶奶虽照顾小王的生活,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未能帮助小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本案例中的学校在防范青少年犯罪方面存在不足。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小王的心理问题,导致其冲动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案例中,小王所在的社区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暴力、赌博等,这些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面对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四、警示与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重视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将深入剖析一起青少年犯罪事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法律教育的重视。
案例背景:小王,一个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青少年,却因为一次意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的家庭环境优越,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他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中,却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家庭教育缺失。
事件经过:一天,小王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时冲动之下,拿起了一把水果刀将对方刺伤。
事发后,小王被学校开除,并被警方逮捕。
经过调查,发现小王此次犯罪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家庭教育缺失的恶果。
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对他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
这种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了小王在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2. 同伴压力: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受到他们的影响,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这些不良少年给小王灌输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无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3. 法制教育不足: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对小王进行法制教育,使他无法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4. 心理辅导缺失:小王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压力较大,但父母和学校未能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辅导,导致他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伴、多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2. 重视同伴关系:学校和家庭要关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引导他们结交正面朋友,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3.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4. 关注心理健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要及时给予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境。
结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发展。
通过分析这起青少年犯罪案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案例一: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
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
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个人日记2010-07-03 19:11:26 阅读4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2009年12月25日银杏乡发生一起涉嫌故意伤害案,当事一方为五名青少年令人震惊的是这五人中有两名初中生两名高中生。
其中最小的当事人不到13岁,最大的年仅17岁。
这起伤害案不光要引起了家长的思考学校的思考还要引起政府的思考全社会的思考。
让全社会都来了解青少年,重视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让他们成长成材。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良好的。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思考: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以其犯罪主体年龄小、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周期长等因素而倍受人们关注。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各类犯罪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影响日益增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犯罪情节恶劣,犯罪手段升级。
当前,在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
而且,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其作案手段往往凶恨残忍,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实施犯罪行为极少顾及后果。
(二)犯罪年龄提前,低龄化严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所提前,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0岁?12岁开始有劣迹,13岁?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岁?17岁进入犯罪高峰期。
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120%,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280%.(1)随着犯罪年龄的提前,越来越多的花季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
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青少年的犯罪团伙中,其成员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一区域的邻居,有的是不良少年,他们经常在一起消遣、玩乐,相互纠合,相互利用,逐步结成犯罪团伙。
团伙犯罪的增多是青少年犯罪向组织化、集团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四)犯罪诱因简单,盲目性突出。
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其犯罪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
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如在许多侵财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就是为了非法攫取财物。
而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或因琐事吵嘴,或因小事纠纷,或是单单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犯罪诱因的简单化使青少年犯罪的盲目性、突发性加大,这给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增加了实际困难。
(五)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犯罪凸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对象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有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将虚拟世界里的打打杀杀拉帮结派带到现实生活中。
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或不良文化,有的利用电脑搞赌博,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有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高科技犯罪日渐增多,表明青少年犯罪有向智能型发展的趋势,其造成的危害也相对更加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犯罪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成因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的特点。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正处于叛逆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来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由于特定的生理、心理原因,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有作案诱因简单、手段恶劣、不计后果等特点。
(二)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法制意识淡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庭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问题家庭日渐增多,一些父母或因工作或因感情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一些家庭,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不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失当,导致子女人格扭曲;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在家抽烟、赌博、酗酒、满口脏语,很难保证不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和谐稳定的家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事实告诉我们,问题家庭往往是导致问题少年的基本要件,也是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失误。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心理失常,一些学校则对成绩好的学生是倍加珂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任其流入社会,成为问题少年,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这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五)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由于特定的生理心理原因,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尤其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不良文化肆意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封建帮会意识及血亲复仇观念等沉渣泛起,这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现实中的许多青少年犯罪,都与其扭曲的义气观、性欲的放纵和崇尚暴力密切相关。
此外,我国目前对青少年的社会保护不够完善,漏洞不少。
我国在立法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青少年的法律体系,而一些保护青少年的社会职能部门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有效的配合与协调,使社会对青少年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漏洞和空档。
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犯罪,社会对青少年的保护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
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犯罪,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其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加大防范力度,遏止青少年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治理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兴衰成败的一件大事。
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遏止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志向,帮助青少年从内心深处构筑起抵御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和坚固堡垒是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要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来武装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其次,要对青少年进行“三观”教育。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引导青少年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三观”教育,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使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把握好人生航向。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
学校要根据实际,适当开设法律课,使法制教育进课堂、入头脑。
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了解法律的意义以及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犯罪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要经常性地开展社会法制教育,要通过典型案例、新闻宣传、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等措施,加大社会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家庭成员要遵纪守法,父母要作守法的模范,要通过良好的言行和理性的行为帮助女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构筑家庭教育的防线家庭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
遏止青少年犯罪,必须构筑牢固的家庭防线。
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父母要根据子女的实际,从生理、心理、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关注女子的成长,要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国家栋梁。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害急性病和近视眼。
其次,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相济,方法适当,对女子,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但又不能溺爱,既要给女子一定的生活空间,但又要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对其不良心理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疏导,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改正,切记简单打骂、体罚;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夫妻打架、相互诋毁或家庭陋习而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当前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教学计划,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自律观念。
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其次,要注意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把眼睛盯住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将成绩差的学生轻易推向社会。
同时,要注意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生活,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