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教育思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 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 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
了国民的劣根性。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
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
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散兵 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 在这一时期在革命教育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
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 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 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 体做到。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仅单单指的是培养教育儿童,更重 要的是父母和教育者们联手打破扼杀人类追求爱与自由的天性 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未来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而这种改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 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
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国家、社会、家庭不但应当在儿 童教育方面投入充足的物力、精力,而且在心态上也当 转变数千年来固有的儿童教育观念,以儿童的特点和需 求出发加以引导、培养。
儿童教育是先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他看来,
儿童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
起的,于是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世人为
之震惊,这呐喊声至今回响在人们耳边。如何教
展示了他对教育的贡献。在教育上,“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教育思想依然能
成为今天教育的一面镜子。

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实现教育目的的出发点。这种国民性由个体构成的 群体所显现,但是以个体为基础。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怀旧》、五四时
期的《灯下漫笔》、《阿Q正传》,到晚年的《运命》、《病后杂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
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
心里。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
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 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 的国际主义者。”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 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 人。”



文艺影响
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 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 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 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 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 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 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 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 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 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 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 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 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了揭示与批判。他的这种思想还散现在杂志 论文中,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摩 罗诗力说》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人心,清晰昭 明,不同凡响” 。 纵观他一生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与散文,改造国民性始终是其 基本主 题之一。鲁迅明确地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从国民性、国民精 神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他的教育观念重在启发民族的心智,强 调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培养。
育好孩子呢?先生认为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理
解孩子,别把孩子当成大人;二是要指导孩子,
平等对待;三是解放孩子,使之自立。这些教育
思想在今天,恐怕也不过时的。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 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 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 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 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

鲁迅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他们最终恢 复“‘人’ 的价格”。而实施该项大业,最直接、最
彻底的莫过于从儿童入手。鲁迅认为,孩子与成人不不
同,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 深”以至于“决定悟不过来”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 指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 晓得五
无不是从教育者和父母自身做起。例如在家庭、学校中,首先
应当建立起亲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幼者从长者 的权威中解放,获得充分的人格尊严和人性自由。应该尽教育
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
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和师长“完全 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一面清结旧账 一面开辟 新路。

《彷徨》是在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们”的“分化”后,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
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
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
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先生在求学期间就立下要改变国人之灵魂,他之于
教育,既有理论高度,从人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民族 的客观需要作了深入研究,又有实践深度,在自己 的教育活动也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他的大量 作品都包孕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充分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
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 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8月,《彷徨》
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 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

学术影响
wk.baidu.com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 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
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
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

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就提出过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 合的观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 书中说:“人类需要牛顿,也要莎士比亚;要康德,也要贝多芬;要达 尔文,也要伽里略;物质生活和精神养料都不可缺少。

鲁迅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 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 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
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与
自梁启超以降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 相同,但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幼者本位”的理念。

鲁迅是中国教育史上首个提出“幼者本位”的教育家, 在他的这一理念下,儿童取代成年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
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的童年,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而实现这一点,唯有继续大力
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鲁迅不遗余力呼吁的思想解放。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
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 现代中国的圣人。 出版。 ——摘自《毛泽东文 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视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兴趣的激发、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重
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这种教育 理念的实践者和贯彻者 。

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先生 从事教育30年,他批判旧教育,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倡导并实践新教 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 他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悠久 历史,其实就是“吃人”的真实记载;他还指出教育的实质,即“解 放了的社会,就是解放了自己”;他认为教育培养“新人”应当是有 “自立能力”的,“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为父母占有的人”; 他希望青年学生要敢笑、敢怒、敢骂、敢打,有朝气,敢作敢为;他 激励青年为国奉献,不要无为地牺牲,也不要无所作为。
然辞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 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 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 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 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 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 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 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 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 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 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 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 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 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 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 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
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他站在反 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 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 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 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四,从庸俗的“成功”观念中解放出来,不给儿童培养将上 名牌学府、进知名企业,致富、出名等价值观,在提升子女必 要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其实现符合个人兴趣的理想。

第五,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主要舞台,父母要给予子女充分 的陪伴,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其父母家庭教育能 力、方法的辅导。

正如鲁迅所揭示的,只有当父母真正不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的抚养 而安度晚年、子女不需要“成功”就能获得有尊严生活时,儿童 教育的目的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儿童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自由

首先,应当平视儿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从儿童的兴趣、喜 好出发加以培养和引导,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身上。

其次,应当理解儿童的心理,游戏为主、教育为辅,寓教于乐,
善于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

第三,培养亲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而不是灌输子女、学
生对父母、教师的绝对服从以及报恩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