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多篇)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关于自然科学的课文,描述了爬山虎是如何依靠其特殊的脚来攀爬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自然科学也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可能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爬山虎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的掌握。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卡片进行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巩固对爬山虎的了解。
如: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它的脚有什么特点?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多篇)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藤蔓”、“滴水”、“脚步”等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语气。
3.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在课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揣摩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认读生字词。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1.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2.理解文章中存在的含蓄之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爬山虎的脚》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停顿。
3.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文分析与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存在的比喻和隐喻,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故事背后的含义。
四、课文内容拓展1.分组讨论“保护自然”的主题,让学生提出保护自然的具体做法。
2.学生自由发挥,绘制描写自然景观的图画。
五、课堂小结1.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鼓励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反思和总结。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片段,保证朗读流畅。
2.撰写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脚”这个标题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分类词语含义名词藤蔓爬山虎的藤条动词滴水水滴从高处落下形容词脚步脚的步伐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得到了培养,理解了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中,要更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0《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0《爬山虎的脚》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部的形态和功能,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生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
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脚部的功能,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知道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知道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
2.难点:理解爬山虎脚部的形态和功能,以及生物的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片,了解爬山虎脚部的形态和功能。
3.讨论法:分组讨论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爬山虎的图片或视频。
3.分组讨论的卡片或纸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脚部。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爬山虎脚部的动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请用卡片或纸条展示讨论结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攀爬的。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本文主要通过观察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描述生物特征方面还需要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脚的结构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认识爬山虎的脚,学会观察和描述生物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爬山虎的脚,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难点:观察和描述爬山虎脚的特征,以及如何攀爬。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片,发现其脚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加深对爬山虎脚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准备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图片。
2.视频:准备爬山虎攀爬的短视频。
3.道具:准备爬山虎的模型或实物。
4.画纸:准备画爬山虎脚的画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加深对爬山虎脚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脚的特征。
游戏:开展“我来描述,你来画”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爬山虎的脚》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0《爬山虎的脚》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十课,标题为《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爬山虎的形态特点来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的生存方式及生命力。
内容简单易懂,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提升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2.培养学生对爬山虎的形态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难点1.掌握生动描写性质的短文;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备课:教案、黑板、彩色笔、图片资料等;3.课外拓展:PPT、互动教学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简单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并贴近学生生活,引入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调抑扬顿挫,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释生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要点。
第三步:讨论与互动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可以展示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第四步: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野外考察,观察植物的特征。
也可以设计小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体会。
强调生命的伟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之心。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如写感悟、自然观察报告等。
也可以设计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作品展示对爬山虎的理解。
七、课堂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在下节课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本次教案的详绨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秀教研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秀教研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过程为线索,介绍了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部的特点和功能,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课文语言朴实,内容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对于爬山虎这种植物,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如“根、茎、叶、脚”等概念有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认识爬山虎的根、茎、叶、脚等部位,理解爬山虎脚部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以及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爬山虎的根、茎、叶、脚等部位的认识。
2.难点:爬山虎脚部的功能,以及如何运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片和实物,了解其生长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爬山虎的脚部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实物:准备一些爬山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3.作业:提前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带来的爬山虎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认识其根、茎、叶、脚等部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爬山虎脚部的功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爬山虎的脚部结构。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掌握生字词:爬山虎、窜、盯、爬。
•能够通过图片或文字的描述,理解文中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形象思维、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主要情节和细节。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或文字推断出文中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插图或文字来进行推测和归纳。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在实际语境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对文本细节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什么。
•引导学生谈论和描述图片中的内容,逐渐进入学习氛围。
第二步:学习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掌握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分段讲解,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本细节。
第四步:课文赏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或亮点部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展示学生表演或朗读课文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编写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创作相关小品。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自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写下感想。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0《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0《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生长和攀爬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的植物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现象。
2.难点:对一些专业的植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爬山虎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3.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对爬山虎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是如何生长和攀爬的。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爬山虎生长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其他植物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___本文叶圣陶。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8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学习班级:四年级学习课时:第二课时教师:陈继云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8、它的脚长在哪里?(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0、你看到什么颜色?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
(请两个学生说)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
)(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1)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过程为主线,介绍了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部的特点和功能,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物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理解爬山虎脚部的生长过程和功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爬山虎、叶子、脚”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脚部的特点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如“爬山虎、叶子、脚”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爬山虎脚部的生长过程和功能:学生难以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脚部攀爬的。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爬山虎脚部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爬山虎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爬山虎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爬山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爬山虎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爬山虎脚部的特点和功能,如“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生长的?它是如何攀爬的?”等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认读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通用7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通用7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通用7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故事内容,掌握关键词汇与句型。
2.能够运用学过的词语,理解故事情节。
3.能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与句型。
2.运用语音语调表达课文内容。
难点1.理解课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语。
2.表达课文内容时正确运用语音语调。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词卡:包括课文中的关键词汇与句型。
3.MP3音频文件:课文朗读音频。
4.教学视频:展示相关课文内容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虎图片或引言相关事例,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测教案内容。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与难点句型。
3.合作讨论,梳理课文重点内容,提取关键词汇。
3. 学习活动1.词语串记: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的生词。
2.朗读表演:分组表演课文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听力训练:听音选词填空,加强对词汇理解。
4. 拓展练习1.单词搭配:配对练习,巩固课文中的词语搭配。
2.选词填空:选择合适词语填空,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3.创作小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小故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关键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1. 默写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3.自主扩展阅读,选择一个与爬山虎相关的故事,写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节课《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设计,适用于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爬山虎的脚》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10课,主要讲述了小松鼠和小白兔看到爬山虎的藤蔓如何觉得神奇,在自己身上做了“爬山虎”的实验,并且在最后小松鼠认识到了爬山虎藤蔓的坚强,值得敬佩。
2. 教材特点本课的故事性强,寓意深刻,很适合小学生接受。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理解对事物要持有敬畏之心的道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勇敢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能准确理解故事情节,复述内容。
•能理解爬山虎的藤蔓如何粘稠,并学会尊重生命。
2. 难点•学生对“爬山虎”生命的理解。
•学生对故事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策略1.利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成员之间的互动。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爬山虎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和探究1.播放故事动画或老师讲述故事内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展开讨论。
3. 实践和运用1.学生分组做爬山虎的实验,观察讨论结果。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4. 课堂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式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讨论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成绩进行评估。
2. 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强调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学会观察、思考。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更加注重课堂互动。
以上是针对《爬山虎的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本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课文所要传达的寓意和道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其爬墙的过程。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爬墙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掌握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难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其爬墙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爬山虎的世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以便于学生观察。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爬山虎图片,思考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爬山虎,还有哪些植物会爬墙?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0《爬山虎的脚》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0《爬山虎的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爬山虎、气温、舒服,掌握生词:娃娃鱼、岸、粗壮、诚实。
2.能听懂课文并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合作,相互支持。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教学生词:爬山虎、气温、舒服等生词。
2.引导学生听懂故事内容并复述。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隐含的道德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他们有深层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适量的图片或实物。
3.教案、故事书。
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导入课文中爬山虎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想故事将会如何发展。
学习1.听课文读。
2.教师解释词语。
理解1.小组讨论故事发展。
2.反复读课文。
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子集讨论:与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
2.带图片让学生解释图片。
五、课堂总结情感体验故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行动的重要性。
知识回顾重点词汇的再次强化。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朗读和复述。
以上是本节课《爬山虎的脚》的教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思考其中蕴含的道德意义,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6爬山虎的脚学情分析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本课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尤其是它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依靠自己的特殊结构在垂直的墙面上爬行的。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和“脚”的结构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爬山虎“脚”的结构和功能。
2. 爬山虎如何在垂直的墙面上爬行。
教具学具准备:1. 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
2. 课件或黑板。
3. 录像或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爬山虎这种植物,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爬山虎。
2. 提问:你们知道爬山虎是如何在垂直的墙面上爬行的吗?二、探究爬山虎的“脚”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2.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实验验证1. 提问: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在墙面上牢固地粘附的?2.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爬山虎“脚”的粘附力。
3.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应用拓展1. 提问:爬山虎的“脚”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 展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2. 强调爬山虎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1. 爬山虎的生长特点2. 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3. 爬山虎在垂直墙面上的爬行原理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与爬山虎进行比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通用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通用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人教部编版《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质疑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 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检查自学情况1、小组内互检。
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一起说说段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作者介绍】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早年曾做过小学教师,后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爬山虎: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多年生落叶藤本。
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
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
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
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
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
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
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
5月—6月开花,9月—10月结果,浆果蓝色。
爬山虎有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
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
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
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
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g kū wěi yè bǐng qiáo jiàn()()()()二、比一比,组词语。
站()嫩()瞧()贴()漱()焦()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
()2.舒适。
()3.极其认真、仔细地看。
()四、基础积累大巩固。
1.从文中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
五、爬山虎;爬山虎;小;大;嫩红;嫩绿六、1.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2.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七、略10、《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
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
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
”……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
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
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
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
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
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
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绝对不能放松。
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其三,课时效率低下。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
“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
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
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
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
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