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10c32915a8102d277a22f09.png)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就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就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与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与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就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就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 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8248d5ef18583d049645967.png)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配制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为了规范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合理,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简称TPN)是指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
TPN必须包括所有必需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伤风、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利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时,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
(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
(九)其他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的: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三、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包括:肠外营养药: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等;四、使用上述二类药物时,在病历中应有使用理由的记录。
不符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使用上述二类药时,应按自费处理,并做好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ab67d7c4b73f242326c5f1a.png)
**县医院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全肠外营养(TPN)药物是经静脉途径供应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细胞、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需要。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肠外营养剂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方法、途径、护理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因此,规范化的营养支持模式势在必行,从而避免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最大程度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
一、肠外营养的适应证(一)重度营养风险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经口或经肠道营养素摄入不足,且短期内(10~14天)无法恢复正常进食者。
(二)胃肠功能障碍。
(三)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
(四)重症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出现不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须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六)重症胰腺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
(七)放射性肠炎。
二、肠外营养的禁忌证(一)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
(三)下列情况慎用肠外营养: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而盲目延长治疗者:如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恶病质的患者,生活质量差、任何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此时肠外营养也无明显益处,反而会增加患者生理和经济负担。
2、胃肠道功能正常或有肠内营养适应证者:对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有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计需要肠外营养少于5天者。
4、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5、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6、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处于纠正期间。
7、脑死亡或临终或不可逆昏迷。
三、TPN合理配方设计原则(一)静脉营养支持的模式是个体化给药,在配方上应突出个体化的特点。
(二)TPN的配方没有统一的处方,处方设计应全面考虑,包括是否有使用TPN的指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及病情。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108d08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6.png)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在医学领域中,肠外营养治疗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一种方法,用于患有消化道功能障碍或无法正常摄入食物的患者。
为了确保肠外营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遵守规范并进行相应的管理。
本文将重点探讨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一、肠外营养治疗的目的及适应症肠外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维持或恢复患者的营养状况。
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重度消化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胃肠道功能丧失、严重脓毒症或创伤等。
二、肠外营养治疗的团队进行肠外营养治疗需要组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学科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营养科医师、肠外营养治疗专家、临床药师、营养师、注册护士及临床病理学家等。
三、营养评估及配方制定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风险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
四、肠外营养治疗的操作肠外营养治疗需要精细的操作技巧和严密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清洁操作环境:术前和术后需要做好手卫生,器械和药品应当储存于干净无菌的环境中。
2. 导管插入:选择适当的导管插入部位,并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合理选择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方案。
4. 监测与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情况,及时监测并调整营养配方中的营养成分和剂量。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肠外营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管和换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肝功能保护: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合理调整脂肪的摄入量,避免脂肪肝的发生。
3. 电解质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营养配方以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平衡。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标准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1883cb9b90d6c85ed3ac627.png)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8809f4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b.png)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一、前言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肠内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肠内营养适应症:(1)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口腔、咽喉部疾病、食管癌等。
(2)胃肠道功能不全或部分丧失的患者,如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手术后等。
(3)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4)需要增加营养摄入的患者,如烧伤、创伤、感染等。
2.肠外营养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2)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道手术后等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3)重症胰腺炎、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患者。
(4)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情况。
3.禁忌症:(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
(3)急性胃肠道穿孔、梗阻等。
三、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流程1.营养评估:(1)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等。
(2)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2.营养治疗计划:(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营养治疗计划。
(2)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
3.营养制剂选择:(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
(2)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3)肠外营养制剂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4.营养支持实施:(1)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2)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b6e3a4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e.png)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为规范我院肠道内外营养治疗,更好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的《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制定本规定。
一、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推荐意见1.NRS 2002采用评分的方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医患有沟通,有临床RCT的支持。
(A)2.在临床上,医生/营养师/护士都可以进行操作,目前是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的有用工具。
(A)二、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三、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2.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A)3.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
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依据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
(D)四、肠外营养素肠外营养的配制必需在洁净区内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一)、氨基酸-推荐意见1.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C)。
2.对于需要PN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推荐在PN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A)。
接受PN支持的重症患者,PN配方中也应包括谷氨酰胺双肽(A)。
(二)、脂肪乳-推荐意见1.应用肠外营养的成人患者其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脂肪乳。
(A)。
但对于有严重高脂血症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应用脂肪乳,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其可能的风险与获益(D)2.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供能比例应根据患者的脂代谢情况决定,一般为20%-50%。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bd86a2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d.png)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1. 概述
- 肠外营养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可应用于无法正常
进食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 本指南旨在提供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操作步骤,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2. 适应症
- 严重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瘘、肠梗阻等无法口服的情况。
- 高危手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支持。
- 重症患者无法摄取足够能量和营养素的情况。
3. 评估和选择
- 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 根据患者的诊断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包
括基础液体、营养素比例和添加剂等。
4. 操作步骤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肠外营养配方的制备和输注过
程无污染。
-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输注途径,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
和频率。
- 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肠外营养配方和输注方案。
5. 风险和并发症
- 输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感染、肝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
- 对于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6. 随访和评估
- 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包括营
养摄入量、体重、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7. 结束肠外营养治疗
-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和能够正常进食的情况,逐渐减少并停
止肠外营养治疗。
请仔细阅读并按照本指南的要求操作肠外营养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a92bd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1.png)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1. 引言本文旨在制定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和管理规定,以保证医疗机构在进行相关治疗时能够遵守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为病患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不能通过口服摄取食物的患者尤为重要。
2. 规范要求2.1 临床适应症肠道外营养治疗适用于以下病情:- 无法通过口服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经口摄食无法提供足够能量的患者,如慢性消瘦等;- 必须暂时或长期禁食的患者,如手术、重症监护等。
2.2 专业人员要求进行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主治医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负责整个治疗过程的设计和监督;- 营养师:负责制定患者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熟悉肠道外营养装置的使用和维护,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 药师:提供合适的肠道外营养药物,并监督用药过程;2.3 治疗设备要求医疗机构应配备完善的肠道外营养治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营养泵:能够精确调控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输注管路:应使用专用的无菌管路,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营养袋和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保存效果,避免污染和营养丢失;- 导管: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产品,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过水处理。
3. 管理规定3.1 治疗过程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实施应按照以下过程进行:1. 患者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治疗方案;2.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供应;3. 治疗实施:将营养液通过肠道外管路输注给患者,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治疗;4. 治疗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 治疗终止: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决定是否终止治疗,必要时过渡到口服摄食。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试行)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15155900dd3383c4ba4cd223.png)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肠道外营养疗法规范(试行)为提高肠道外营养治疗效果,规范我院肠道外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得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经验,特制定本方案,供临床应用参考。
一、适应证(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二)重症胰腺炎;(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三)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关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
常见得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
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她静脉另行置管、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就是导管性败血症,就是PN时最常见、最严重得并发症。
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
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与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预防得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15cm得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3L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得无菌操作等、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得严重临床症状、预防得措施有在拔管前注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避免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注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得皮肤切口上,但要避免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30分钟。
肠外营养规范(详细完整版)
![肠外营养规范(详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2b23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b.png)
肠外营养规范一、患者评估:1.对每位需要肠外营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2.确定患者的肠道功能状态、营养需求和合并症,制定个性化的肠外营养方案。
二、营养目标: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明确的营养目标,如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支持,并维持正氮平衡和肝功能稳定等。
三、营养配方选择:1.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选择适当的营养配方,包括全量营养配方和特殊配方(如高蛋白、低脂肪等)。
2.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并发症,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如氨基酸配方、葡萄糖脂肪乳配方等。
四、输注途径和速度:1.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包括中心静脉通路和周围静脉通路等。
2.确定输注速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需要,逐渐增加输注速度,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五、营养监测:1.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包括体重、身高、血液生化指标等。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肠外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六、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感染预防、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等。
2.监测患者的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如胆汁淤积、针道相关感染等,并予以及时干预和治疗。
七、营养支持团队合作:1.建立营养支持团队,包括医生、营养师、护士等专业人员,共同制定和执行肠外营养方案。
2.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患者的营养情况和调整方案。
八、患者教育: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包括肠外营养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2.提供患者教育资料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积极配合肠外营养治疗。
九、质量管理: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营养配方的质量控制等。
2.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学实践指南进行调整和补充,并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
在实施肠外营养规范之前,建议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肠外营养规范
![肠外营养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144ecb326fff705cc170acd.png)
肠外营养规范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 nteral Nutritio n, TPN) ,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 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
TPN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
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 —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TPN)主要适用于:1 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3 胰腺炎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肠外痿8炎性肠道疾病9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禁忌症】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PN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⑵ 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支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PN时易发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PN前4 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高脂血症:TPN引发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给予的脂肪量超过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e9dc8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7.png)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实施,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肠道外营养治疗是一种通过向患者提供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命和健康的方法,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目标1. 提供清晰和详细的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2. 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实施肠道外营养治疗。
3. 督促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提供监控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患者反应。
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包括适当的营养物质和剂量。
2. 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和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计划。
3. 安全性优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营养物质,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以及及时监测患者的反应。
4. 持续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治疗方案。
管理规定1. 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并将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档案中。
2. 营养物质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剂量的营养物质,确保患者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支持。
3. 治疗过程:医护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实施肠道外营养治疗,包括正确和无菌的营养物质配制、正确连接导管以及监测患者的反应。
4. 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记录必要的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5. 安全措施:医务人员应关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对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和管理规定的概述。
通过将原则融入实践中,我们可以确保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请医务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密切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情况,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6c4de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2.png)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肠道外营养管理的规范对于病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良好的管理规范可以保证病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一些关键方面的规范要求。
一、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的重要性1. 保证营养摄入:肠道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血液中,旨在满足患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合理管理肠道外营养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减少感染风险:肠道外营养需要使用导管将营养物质输送到患者体内,而导管的存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管理规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操作导管,减少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
3. 防止并发症: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的执行可以帮助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规范的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二、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的要求1. 营养评估和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开始肠道外营养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营养摄入量等。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摄入量。
2. 导管的选择和管理:选择合适的导管对于肠道外营养管理至关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静脉导管。
并且要注重导管的消毒和定期更换,避免感染的风险。
3. 营养物质的准备和输注:在制备肠道外营养时,应采取无菌操作,保持营养物质的纯净度。
输注过程中,需要注意滴速的控制,避免给予过多或过少的营养物质。
4. 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在进行肠道外营养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
包括观察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的变化以及感染和并发症的出现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5. 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在管理肠道外营养时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导管、预防感染、处理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医院肠外营养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肠外营养药物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b20c60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2.png)
医院肠外营养药物应用管理制度1.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1.1营养支持应有适宜的适应证。
1.2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1.3根据肠外营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2.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肠外营养药物应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配制,保障静脉用药安全。
3.肠外营养药物的管理3.1定期对胃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和学习。
3.2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定期对各临床科室的胃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并通报检查结果。
3.3定期对临床科室上报的关于胃肠外营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定期向医院通报有关情况。
4.肠外营养疗法分级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支持是纠正和救治营养不良的有力措施,但使用和管理不当可引起较多且严重并发症。
为实现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安全的目标,制定本规定。
4.1.对于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患者,肠外瘘患者,炎性肠道疾病患者、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需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实施。
4.2.对于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炎性粘连性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特殊肠外营养制剂:丙胺酰谷氨酰胺、脂肪乳注射液(C14-24)、结构脂肪乳注射液(C6-24)等需副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实施。
4.3.医务科定期对全院医师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进行培训和指导。
4.4.医务科、护理部、药学科对全院肠外营养的处方及合理性应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违规行为予以通报,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附件:肠道外营养治疗治疗指南肠道外营养治疗指南1.适应证1.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1.2重症胰腺炎;1.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1.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1.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1.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资料-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资料-肠外营养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7409e6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56.png)
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肠外营养药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特制订本制度。
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临床应用肠外营养类药物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禁忌症:(1)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 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三、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
对滥用的临床医师,医院将进行通报批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500元,扣科室管理分5分,情节严重者,将停止处方权。
摄入量能量(kcal/(kg.d))qd qd 蛋白质(g/(kg.d))qd qd体液平衡体重qd~qod biw~tiw 水肿、脱水表现qd qd出入量(胃肠减压、引流、尿量等)qd qd其他临床体征体温其他生命体征皮肤黄疸、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必要时血常规biw~tiw qw~biw 血Na,K,Cl biw(或调整用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qw(或调整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血Ca biw qw血P,Mg qw prn凝血功能肝功能qw qw~q2w 肾功能qw qw~q2w 血浆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qw prn血糖参见“高血糖”同左尿糖(无法监测血糖时)同上同上*血脂测定标本采集前6小时内,应暂停输注含脂肪乳剂营养液。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cf66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1.png)
肠外营养管理制度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是指通过外源性途径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以满足患者无法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的营养需求。
肠外营养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重度消化道疾病、肠梗阻、胃肠外科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胰腺炎等。
为确保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肠外营养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目的及意义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服务,确保患者在肠道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获得充分的营养支持。
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规范肠外营养的应用程序和操作,减少潜在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内容(一)患者评估和筛选患者的评估和筛选是肠外营养管理制度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肠道功能、营养需求等,确保肠外营养的适应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身体指标、消化道功能、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
(二)肠外营养处方和监测肠外营养的处方和监测是肠外营养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肠外营养处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合理设置肠外营养的组成和剂量。
同时,还需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营养状态等,及时调整肠外营养处方,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
(三)肠外营养的配制和输注肠外营养的配制和输注是肠外营养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在配制肠外营养液时,需要遵循相关的配制要求和操作规程,确保肠外营养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输注肠外营养液时,需要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和输注时间,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管理肠外营养的并发症管理是肠外营养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在肠外营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电解质紊乱等。
为了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
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
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
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二)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三)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者。
三.支持途径(一)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10~14天)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1. 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适合长期(>2周)应用。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输入高渗液体;缺点: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注意:严格按规范护理2. 锁骨下静脉置管优点: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
缺点:易引起导管有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
四.输注方式(一)多瓶输液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
缺点:工作量相对大,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
注意:单瓶脂肪乳剂输注时间应>6hr。
(二)全合一(All-in-One)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进行输注。
优点: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
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无法调整电解质补充量。
(三)二合一(Two-in-One)全合一肠外营养液配置步骤、保存及注意事项:1. 配制:肠外营养支持所用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在层流室或配制室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
混合顺序:①电解质溶液(10%NaCl、10%KCl、钙制剂、磷制剂)、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和氨基酸溶液;②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③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再与经步骤②配制的脂肪乳剂混合;④轻轻摇动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详见下图。
2. 保存:避光、4℃保存,无脂肪乳剂的混合营养液尤应注意避光。
建议现配现用。
国产聚氯乙烯袋建议24小时内输完。
乙烯乙酸乙酰酯袋可保存1周。
3. 注意事项:① All-in-One 溶液配制完毕后,应常规留样,保存至患者输注该混合液完毕后24小时;②电解质不宜直接加入脂肪乳剂液中注意:All-in-One 溶液中一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150mmol/L,二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5mmol/L。
③避免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其他药物,除非已经过配伍验证。
五.(二)氨基酸成年人蛋白质应用的安全剂量为0.75g/kg.d。
肠外营养液中,氨基酸的供给量应为0.8~1.2g/kg.d,在疾病及恢复阶段,应每天摄入蛋白质1~2g/kg。
肠外营养液中,非蛋白热卡: 氨基酸氮应达到150~200:1;高应激状况/高蛋白质需要时(肝肾功能正常),非蛋白热卡: 氨基酸氮应达到100:1。
应尽可能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
(三)脂肪乳剂1. 根据每个病人对糖类和脂肪的耐受性,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可占非蛋白热卡的30%~50%,某些情况下可达到60%以上。
成人常用剂量为1.2~1.5g/(kg.day)。
2. 为了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长期完全禁食患者的脂肪乳剂最低用量应当不低于0.2g/kg.d。
如果是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的话,总量需加倍。
3. 含脂肪乳剂输注液的输注时间应在16小时以上,最好能够24小时均匀输注。
第1天应用脂肪乳剂时,特别是应激期患者,输注速度应尽可能慢,如输注只含LCT的脂肪乳剂时应低于0.1g/(kg.h) ,而输注含MCT/LCT的脂肪乳剂时应低于0.15g / (kg.h)。
4. 危重症患者可选用中长链脂肪乳以改善氮平衡。
(四)葡萄糖1. 成人葡萄糖的最大输注剂量推荐为5mg/(kg.min);2. 根据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决定“全和一”营养液中的输注浓度。
经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0%。
(五)液体量因个体而异,需根据不同临床条件调整。
包括生理需要量、累积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三部分。
成人生理需要量2000~2500ml/天。
(六)电解质应每天供给,推荐需要量见表1。
表1 人体正常需要量、不同维持补液电解质含量及简便方案60kg成人生理需要量2100-2400 80-120 40复方糖电解质输液2000 100 40 5%G NS 2000 308 -10%G 2000 - -表2 几种补充输液的电解质含量及简便方案Na+(mmol/L)K+(mmol/L)Cl-(mmol/L ) Ca++ (mmol/L)HCO3-(mmol/L)血浆142 4 103 2.25 27 乳酸林格液130 4 109 1.5 28林格液147 4 155 2.25 --复方电解质输液60 25 49 --- 25 (七)维生素肠外营养时需补充13种维生素,包括4种脂溶性维生素和9种水溶性维生素。
需要量见表3。
表3 每日维生素推荐摄入量RNI/AI AIA(视黄醇)ugRE 800,700 3000D(维生素D3)ug 5 20E(α-生育酚)mg 14* 800(美国标准)K1mg 0.12B1(硫胺素)mg 1.4, 1.3 50B2(核黄mg 1.4, 1.2mg 1.2* 100B6(吡哆醇)尼克酸mg 14,13 35B12ug 2.4*叶酸ug 400 1000生物素ug 30*C mg 100 1000泛酸mg 5.0** 为AI值前后数值分别为男性、女性的需要量1ugRE=3.33IU维生素A=6ug beta-胡萝卜素;1ug=40IU VitD;(八)微量元素推荐量见表4,临床上一般应用微量元素混合制剂。
表4 每日微量元素推荐摄入量RNI/AI UL锌mg (umol) 15.5,11.5 45,37铜mg (umol) 2.0* 8.0铁mg (umol) 15, 20* 50,50锰mg(umol) 3.5*(美国AI2.0~5.0)硒ug(umol) 50 400铬ug(umol) 50* 500钼ug(umol) 60* 350碘ug(umol) 150 1000氟mg(umol) 1.5* 3.0* 为AI值前后数值分别为男性、女性的需要量六.肠外营养的药物配伍(配制时与输注时)(一)胰岛素1. 通过添加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大多TPN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
2. 胰岛素加入输注袋内,因被输注袋吸附而丢失约30%。
因此,胰岛素应在营养液输注前加入,以避免丧失活性。
(二)肝素1. 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减少静脉输注管道堵管发生率;并有促进肝脏蛋白酯酶活性的作用,具有减少TPN相关胆淤的发生率的潜在作用。
2. 但是,药物配伍研究证实,在含钙的“全和一”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肝素,可导致脂肪乳剂颗粒破坏,因此不建议在“全和一”营养液中常规添加肝素。
3. 若通过“Y”型管同时输注“全和一”营养液和肝素,肝素浓度在0.5~1u/ml,可最大化减少两者的接触时间,保护营养液的稳定性。
七.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方法与指标(表5)表5 肠外营养监测表项目第一周稳定后摄入量能量(kcal/(kg.d))qd qd 蛋白质(g/(kg.d))qd qd体液平衡体重qd~qod biw~tiw 水肿、脱水表现qd qd出入量(胃肠减压、引流、尿量等)qd qd其他临床体征体温其他生命体征皮肤黄疸、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必要时血常规biw~tiw qw~biw血Na,K,Cl biw(或调整用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qw(或调整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血Ca biw qw血P,Mg qw prn凝血功能肝功能qw qw~q2w肾功能qw qw~q2w血浆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qw prn血糖参见“高血糖”同左尿糖(无法监测血糖时)同上同上*血脂测定标本采集前6小时内,应暂停输注含脂肪乳剂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