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功能训练
康复治疗9 第九章 步行功能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
㈠异常步态分类 1.基础分类: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⒉疾病原因分类: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 ⒊按肌紧张异常分类: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⒋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中枢型异常、末梢型异常。 ⒌按畸形类型分类: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㈡常见步态异常及分析
1. 拮抗肌协调障碍 常见的有足下垂、拇趾背伸、膝僵直、膝过 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观察法-步态观察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 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 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 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 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 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 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 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 评估。
步行控制与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 关联。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观察法-观察评价
步态观察分析表:包含47种常见异常表现。检查人员 能够系统地对每一个关节或部位在步行周期的各个分 期中的表现进行逐一分析。该表横行为步行周期的各 个分期;纵列按躯干、骨盆、髋、膝、踝及足趾的顺 序将 47种异常表现依次列出。表中涂黑的格子无需观 察;空白格和浅灰色格子则表示要对这一时间里是否 存在某种异常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有异常存在的 格中打“”。如为双侧运动则用“左”或者“右”表 示。空白格表示最需要重点观察的情况。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1.坐位训练:这是训练的第一步,患者从坐位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如平衡训练板、带轮椅等,来帮助患者保持坐姿平衡,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
在这个阶段,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坐姿,增强上体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2.辅助步行训练:在这一阶段,患者通过使用助行器或支具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步行训练。
助行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能力水平。
在训练中,训练师会教患者正确的使用助行器的方法和姿势,并逐步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3.平衡训练:平衡是步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衡训练在步行功能分阶训练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以平稳的方式站立、变换站立姿势(如单脚站立)和维持平衡的练习。
训练师可以使用特定的平衡器具和机械辅助设备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4.动作控制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改进和调整步行姿势和步态。
特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重心调整和重心转移的练习,以及深蹲和腿部力量训练。
这些练习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核心和下肢肌肉,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5.路面适应训练:一旦患者具备适当的平衡和动作控制能力,就可以引入路面适应训练。
这涉及到在不同的地面条件(如不平整的地面、上坡和下坡)上进行步行练习,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步行环境。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脚部和腿部肌肉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6.功能临床应用:在这一阶段,患者将完成所有必要的训练,并开始进行实际的步行活动。
这可能包括患者进行长距离步行、爬楼梯、上下坡等。
训练师将监测和评估患者在不同功能环境下的表现,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和有效地行走。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每个步骤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能力和进展来设计和执行的。
这种分阶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步行能力,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和需要的训练程度都是独特的,所以训练计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行表现 、量表评估、仪器检测等 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步 行功能训练效果。
评估周期
定期评估,如每周、每月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
步行功能训练的改进建议
增加训练强度
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步行训练的强 度,如增加步数、时间或坡度等。
将步行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上下楼梯、家务活动等,提高训练 效果。
《步行功能训练》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 步行功能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 总结与展望
01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步 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及预防 和纠正步行障碍的一系列训练。
耐力训练
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 肺耐力和持久力。
步行功能训练的应用场景
康复治疗
针对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的步行 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健身锻炼
提高普通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 素质,促进健康。
竞技体育
针对运动员进行步态和体能训 练,提高竞技水平。
老年人护理
帮助老年人改善步行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案例
步行功能训练的适应人群
介绍步行功能训练适合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疾病患 者、康复期患者和运动员等,以及不同人群的训练特点和 注意事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2 3
新技术与步行功能训练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应用于步行功能训练中,以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 性。
步行功能训练-康复班PPT课件
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
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
步行时双侧髋内收 双膝互相摩擦 步态不稳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
原因
伸髋肌群无力
表现
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 干的惯性向前 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肌无力步态:臀中肌无力
原因
髋外展肌群无力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或一侧下肢支撑力正常,另一侧可以没有 支撑力,作触地式步行 优点: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不平坦地面 缺点:灵活性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 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欠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7
助行器
用途: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同腋杖 优点:可用于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最好 缺点:灵活性最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 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 的90%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 力总和<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 行架。
.
24
手杖
用途:增加步行稳定性;增加安全性 适应证:下肢支撑能力超过95%体重,可独
立步行,但稳定度不够 优点:轻便、 缺点: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
10
关节强直步态
原因
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
表现
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 长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 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
趾拖地 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
来代偿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减痛步态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 的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 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 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 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 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 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 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 以足趾着地行走。
第2章第6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第2章第6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在康复治疗中,体位摆放、身体移动以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平衡和稳定,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并逐渐恢复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活动能力。
本节将介绍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和站立步行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体位摆放训练体位摆放训练是指将患者置于适当的体位,使其处于良好的姿势,以促进康复训练和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常见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
在进行体位摆放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床垫的选择:床垫应选择较硬的材质,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持患者的身体稳定。
2.枕头的使用:根据患者的需要,可以使用枕头来调整头部和颈部的位置,以保持舒适和稳定。
3.肢体的抬高:如果患者需要保持肢体抬高,可以使用枕头或抱枕来支撑,避免肢体下垂。
4.变换体位:在进行长时间的体位摆放训练时,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体位的变换,避免患者久坐或久卧导致不适。
二、身体移动训练身体移动训练是指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卧、坐、站和行走动作。
在进行身体移动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移位:如果患者自己无法进行身体移动,治疗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协助。
可以利用床边扶手、抓杆、平衡杆等辅助设备,帮助患者完成移位。
2.保持平衡:在进行身体移动时,患者需要保持平衡。
治疗师可以通过康复器械或双腿支撑的方式来帮助患者保持平衡。
3.逐步增加难度:在患者逐渐恢复身体移动功能后,可以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例如,从卧位移动到坐位,再从坐位移动到站立位等。
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训练患者站立和行走的能力,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步态和行走能力。
在进行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平衡训练:平衡是站立和行走的基础,治疗师可以通过平衡训练器械,如平衡板、平衡球等,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正常的步态模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
步行功能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 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以免发生 关节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 减重悬吊系统 • 步行系统
室内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 ⑴行走训练时,注意安全。 • ⑵正确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 • ⑶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正确选 择和使用适合的助行架、腋拐或手杖。 • ⑷当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50%时,不宜 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体重的90% 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力总和< 体重的100%时,不宜使用助行架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0°
正常步态的维持,应为髋关节前屈30°,后伸10°;膝关节充分伸展,屈曲60°;踝关节跖屈20°,背伸15°
步行能耗
• 正常步行能耗 正常人以舒适的速度,即约4.5~5km/h的 速度步行时耗能不大,有实验表明,平地常速步行时的能 耗为0.33kJ/min· kg(0.8cal/min· kg),步速增加或步态 改变时能耗增加。 • 异常步行能耗 • 偏瘫时步行的能耗增加65%; • 截瘫后增加2~4倍; • 单侧膝上截肢步行时能耗增加60%~70%,双侧膝上截肢 能耗增加则为100%; • 单侧膝下截肢,能耗增加10%、双侧膝下截肢能 • 耗增加则为40%~50%。
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的步
行水平。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和Holdden步行
功能分类
㈠临床分析
根据Holden步行能力等级,提供步行训练建议
根据Holden步行能力等级,提供步行训练建议根据Holden步行能力等级,步行训练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
以下是根据不同等级提供的步行训练建议:级别一:可以行走长距离和爬楼梯的人(独立)- 坚持每天进行有氧步行训练,逐步增加步行时间和距离。
- 鼓励参加户外健行、远足和定期长距离步行锻炼,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力量的提升。
- 参加跑步或快走课程,加强心血管健康和身体耐力。
- 考虑参加力量训练课程,以增强腿部和核心肌肉群。
级别二:可以行走长距离和爬楼梯的人(需要帮助)- 鼓励在经过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步行锻炼,以确保安全。
- 可以考虑使用助行器或人工支持设备,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平衡。
- 在户外环境中进行步行器训练,逐渐增加抗阻力和坡度。
- 参加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以增强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
- 进行针对肌肉力量和灵活性的定期运动,以改善身体机能。
级别三:可以行走短距离但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的人- 探索合适的辅助工具,例如轻便折叠轮椅或步行器,以提供行走的支持和便利性。
- 在户外环境中进行轮椅或步行器锻炼,逐步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
- 参加物理治疗,研究使用辅助工具并进行相关的力量和平衡训练。
- 进行定期的上肢锻炼,以增强背部、腰部和手臂的肌肉力量。
- 参加推轮椅或者使用手动轮椅进行心血管锻炼,以提高耐力和心血管健康。
级别四:需要全面支持和护理的人- 与专业护理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个人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步行训练计划。
- 进行被动步行训练,如被康复护理人员协助步行。
- 参加康复治疗,进行床旁或使用体外支持的步行训练,以保持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功能。
- 对于无法行走的患者,进行床边或坐姿下的肢体锻炼,以维持肌肉强度和关节范围。
- 保持适当的姿势和床位翻转,以避免压疮和肌肉僵硬。
无论所处的Holden步行能力等级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步行训练方式。
在进行任何锻炼计划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从事专业理疗师的指导。
步行训练诊疗常规
步行训练诊疗常规一、概述步行训练是以矫治异常步态,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提高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法之一。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二)禁忌症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下肢骨折未愈合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三、操作规程(一)操作规范1.步行前的训练(1)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助行器的患儿,应重点训练上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如脑炎后遗症的患儿,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逐渐倾斜直到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其达到站立状态。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其一端放置一面矫正镜。
立训练以每次10~2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
2.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包括:(1)使用助行器的步行训练:患儿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向前移动,先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更进。
(2)使用腋杖的步行训练:交替拖地步行,同时拖地步行,摆至步,摆过步,四点步行,三点步行,两点步行。
(3)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三点步行,两点步行。
(二)操作流程1、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肌紧张者改善肌痉挛,放松训练(肌肉牵拉训练、全关节范围活动),肌无力患者肌力训练(抗阻训练)。
2、站立训练双人扶助下双手支撑位站立训练、单人扶助下双手支撑位站立训练、独自双手支撑位站立训练、单手支撑站立训练、无支撑站立训练。
3、单腿站立训练单人扶助下双手支撑位单腿站立训练、独自双手支撑单腿站立训练、单手支撑单站立训练、扶助下踏步训练、独自踏步训练。
4、跨步训练,姿势正训练抬腿训练、迈步训练、对着姿势镜姿势矫正训练。
5、助行器步行训练扶助下使用助行器步行训练、独自使用助行器步行。
步行基本动作训练顺序
步行基本动作训练顺序
步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作之一,以下是步行基本动作的训练顺序示例:
1. 确定姿势:站立直立,双脚并拢放在一起。
确保身体重心平衡,背部挺直。
2. 迈步:先向前迈出一只脚,将重心转移到迈出的脚上。
3. 保持平衡:尽量保持平稳的姿势,控制重心,避免摇晃。
4. 迈出另一只脚:将另一只脚向前迈出,与前一步迈出的脚保持相同的步幅。
5. 步长适中:保持步长适中,避免脚步过大或过小,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
6. 摆臂平衡:随着脚步的迈出,将相应的手臂向前方摆动,帮助维持身体平衡。
7. 直线行走:保持身体朝前方行走,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点上,避免走偏。
8. 控制速度:逐渐增加或减小步行速度,练习控制身体的动作。
9. 转向:练习在行走过程中转向,包括左转和右转。
10. 上下坡:练习在坡道上行走,注意调整步伐和重心来适应
不同的坡度。
11. 变速行走:练习在行走过程中进行变速,包括加速和减速。
12. 侧步行走:练习向左侧或右侧进行侧步,以增加对核心肌
群和平衡的训练。
请注意,以上训练顺序仅供参考,具体训练内容可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重要的是要始终注意姿势正确和身体平衡,避免过度用力或不正确的动作。
如果有任何身体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1.站立平衡:这个步骤是训练被推行的人在站立时保持平衡。
练习者
可以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或使用走路辅助器材。
2.反向步伐:在这个步骤中,练习者被要求向后迈步并保持平衡。
这
是一个挑战,因为身体需要调整范围和重量的变化。
3.设定目标:在步行的过程中,设定目标是很重要的。
这一步是灵活的,并且应根据练习者的能力水平进行设定。
例如,从公寓走到大楼门口,然后逐渐延长到几个街区。
4.斜面步行:斜坡训练是改善步行的良好方式,因为它可以帮助增强
腿部肌肉。
在斜坡上行走会增加到步行的难度。
5.双腿练习:这个步骤是为了增强步行的控制和稳定性。
通过两腿同
时进行跨步,这个练习可以帮助练习者控制自己的步伐,并降低跌倒的风险。
6.阶梯训练:阶梯训练是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可
以通过走上下来实现,但初学者应该从低的阶梯开始,逐渐加高。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课件
06
步行与移动能力训练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训练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智能辅助设备
利用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发能够实时监测、调整 和辅助步行与移动能力的智能设备。例如,外骨骼机器人 、智能轮椅等。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各种逼真的场景和任务,让患者 在进行步行和移动能力训练时感觉更加有趣和自然。
运动试验
03
通过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来评估心肺功能和代谢状
态。
观察评估法
步态分析
观察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姿态,评估步态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运动协调评估
观察肢体协调和肌肉收缩的顺序,评估运动协调和控制能力。
仪器评估法
01
02
03
肌电测试
通过测量肌肉电活动的变 化,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 控制。
04
基础步行训练: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基础步 行练习,包括直线走、曲线走等。
平衡训练:进行单脚站立、闭眼行走等平 衡训练,提高身体协调性。
05
06
速度与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 功能,如跑步、跳绳等。
老年人步行训练方案
老年人步行训练的重要性: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
量,预防跌倒。
训练时间与频率:每周3-5 次,每次20-40分钟,根据 个体状况和医生建议调整。
运动捕捉技术
通过捕捉身体关节和部位 的动态变化,评估运动姿 态和协调性。
心肺功能测试
通过测量呼吸和心血管系 统的生理指标,评估心肺 功能和代谢状态。
04
针对不同人群的步行与移动能力训练方案
儿童步行训练方案
儿童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促进生长发育,提高 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01
步行与移动能力的训练概述PPT课件
临床特点
1 平行杠内重心转移良好
2 可以维持单腿站立
3 具有骨盆运动控制能力
4 立位下肢分离运动充分
康复目标
1 拄拐独立步行
2 徒手独立步行
3 室内独立安全步行
4 上下阶梯
5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
6 室外独立步行
训练方法
1 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首先将平行杠高度调节在与患者股骨大转子相同的位置。步行模式
此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屈肌肌力低下者,在摆动期躯干也会因代偿而后 倾。无论导致后倾的原因如何,其结果都是利用反向负荷模式完成的动作。因此,为 了矫正步态应进行躯干后倾的抑制训练。
(三) 躯干侧倾
躯干侧倾是由于一侧下肢于支撑中期躯干与髋外展肌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对侧下肢 髋关节内收受限时,利用反向负荷而引起的代偿动作。这种异常的动作模式很容易使 下肢尽快的完成摆动,双足着地以确保平衡。这也是不行中健侧摆动期(迈步相)变 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躯干前倾相比,侧倾更容易发生。但是,如果患者能单腿站立 保持侧方平衡,躯干侧倾的情况就会减少。
前型,后型,平型。手杖也可根据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分为肘拐,四脚拐,手杖
三种。训练中还要注意重点练习步行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耐力和速度。
3 控制双肩步行训练
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侧轻轻搭在患者肩上(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当患肢处于 支撑期,健侧下肢摆动时,在足跟着地前肩胛骨向后方旋转,可以防止足外旋。当患 肢处于摆动期时,治疗师诱发患者双上肢呈对角线方向有节奏地自然摆动可使躯干旋 转,为出现正常步态创造条件。
5 特殊步行训练
(1)向患侧横向迈步训练
治疗师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侧腋窝,使患侧躯干伸展,另一手置于健侧骨盆, 使患者身体重心移向患肢,然后嘱患者健侧下肢从患肢前方横向迈出。
步行功能实训报告
本次步行功能实训旨在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步行能力,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步态,提高平衡能力,预防和治疗下肢功能障碍。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步行功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越来越多,步行能力的恢复成为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
步行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步行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掌握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实训时间:为期两周,共计40课时。
2. 实训地点:康复治疗实验室。
3. 实训对象:本班全体学生。
4. 实训内容:(1)理论学习:了解步行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目的、训练方法、注意事项等。
(2)实践操作:①上下楼梯训练:正确的方法是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②帮助下步行:治疗师站在患者的患侧一边,保护好患者,患者先向前迈出健腿,然后再移动患腿。
③持杖步行训练:正确选择拐杖,掌握拐杖使用方法,进行平地、上下楼梯等步行训练。
④平衡训练:进行单腿站立、站立转体、闭眼站立等平衡训练。
⑤步态分析:观察和分析正常步态和异常步态,了解步态异常的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
⑥康复器械使用:熟悉各种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如步态训练器、平衡训练器等。
1. 第一周:理论学习,掌握步行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第二周: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上下楼梯、帮助下步行、持杖步行、平衡训练等训练项目。
3. 实训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训练效果。
4. 实训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训练成果。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步行功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学生下肢肌肉力量得到增强,步态得到改善。
3. 学生的平衡能力得到提高,预防下肢功能障碍。
4. 学生的康复治疗意识得到增强,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实训总结本次步行功能实训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实训目的。
步行训练的核心要点
步行训练的核心要点步行训练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锻炼方式,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步行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步行还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情绪,舒缓压力。
下面是步行训练的一些核心要点。
首先,步行训练应该从适度开始。
对于未经过锻炼的人来说,过于剧烈的步行可能会导致肌肉疼痛或受伤。
因此,建议在开始步行训练前先咨询医生,以确定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步行训练。
然后,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逐渐增加步行的强度和时间。
例如,可以从每天步行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60分钟。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对于步行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保持身体挺直,不要低头看手机或地面,这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其次,摆动手臂,利用手臂的摆动可以增加步行的力量和效果。
最后,注意脚步的着地方式,尽量使脚跟先着地,再由脚趾向前推进。
第三,选择适当的鞋子。
一双适合步行的鞋子对于步行训练的舒适度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确保鞋子的合适度,不要太紧或太松。
其次,要选择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
这样可以减少受伤风险,并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另外,鞋底的抓地力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步行时。
因此,选择鞋底有较好抓地力的鞋子是必要的。
第四,制定合理的步行计划。
步行训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首先,确定每周的步行次数和持续时间。
例如,可以计划每周步行5次,每次40分钟。
然后,选择步行的路径和地点。
可以选择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步行,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变化。
此外,可以设置小目标,例如逐渐增加每次步行的距离或提高步行的速度。
这些小目标的达成,可以帮助提高训练的效果,增加动力。
第五,合理安排休息和恢复时间。
步行训练虽然相对低强度,但身体仍然需要恢复的时间。
在步行训练期间,适当安排休息和伸展活动,有助于减轻肌肉疲劳和预防伤害。
此外,在每次步行结束后,冷却身体也是必要的。
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伸展运动,减少肌肉酸痛的风险,并促进恢复。
儿童步行恢复训练教案
儿童步行恢复训练教案教案标题:儿童步行恢复训练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儿童恢复步行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
2. 促进儿童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发育。
3.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1. 安全的训练场地,如室内大厅或室外空旷场地。
2. 步行辅助工具,如助行器或拐杖。
3. 适合儿童的运动鞋和舒适的运动服装。
4. 各种平衡训练器材,如平衡板、绳索等。
5. 专业教练或医疗人员的协助。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a. 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以准备身体。
b. 进行简单的步行练习,如行走、踮脚尖、跟脚走等。
2. 步行恢复训练:a. 使用步行辅助工具,如助行器或拐杖,帮助儿童保持平衡。
b. 逐渐减少对步行辅助工具的依赖,鼓励儿童尝试独立行走。
c. 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双脚跳跃等,以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
d. 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难度,如行走的速度、行走的时间等。
3. 动态平衡训练:a. 使用平衡板等器材进行平衡训练,帮助儿童提高平衡感觉和控制能力。
b. 进行跳跃、转身等动作,以增加儿童的动态平衡能力。
4. 游戏和挑战:a. 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挑战,如赛跑、穿越障碍物等,以增加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
b. 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游戏和挑战的难度,以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并取得进步。
5. 结束活动:a. 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放松伸展运动。
b. 对儿童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评估:1. 观察儿童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改善情况。
2. 根据儿童的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反馈。
3. 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在家中的训练情况和进展。
教学延伸:1. 鼓励儿童参加其他运动项目,如游泳、自行车等,以促进全面的身体发展。
2. 提供家庭训练指导,帮助儿童在家中继续进行步行恢复训练。
3. 定期组织儿童间的友谊赛或比赛,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儿童恢复步行功能,并提高他们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步行训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步行训练基本条件 第三节 步行训练 第四节 步行能力训练 第五节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步行训练的条件 • 第三节 步行训练 • 第四节 步行能力训练 • 第五节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测量法(足印法)
• 注意事项
– 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方式再测试 – 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行周期 – 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护,防止跌倒
步态分析 实验室分析
• 定义
– 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的、 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 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 定义
–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 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 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肌肉活动
• 肌肉收缩是人体活动的动力的基础因素 • 骨骼肌的运动特点是受人的意志支配 • 步行控制、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关联 • 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足印法
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
• 观察法
– 采用肉眼观察并分析步行中 人体运动的形式与姿势情况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观察法
• 步态观察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 括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 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 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 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0 °~10 °过度伸展 5 °屈曲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5 °~35°屈曲
35 °~60°屈曲 60 °~30°屈曲 30 °屈曲~0°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0°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观察法
• 注意事项
– 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 – 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
观察步态特征 – 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 – 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 – 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
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观察法
• 步态观察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 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 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 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 从而协助评估
人体正常姿势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观察法
• 观察分析顺序
– 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 – 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 – 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
常见异常步态 表现
• 拮抗肌协调障碍:足下垂、拇趾背伸、膝僵直、膝过伸、髋过屈、髋内 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步行的条件
• 肌力 • 平衡能力 • 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 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 运动控制及神经系统功能
常见异常步态 分类
• 基础分类: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 疾病原因分类: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 • 按肌紧张异常分类: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 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中枢型异常、末梢型异常 • 按畸形类型分类: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二、步态分析
•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GA) 是利用力学概念和 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 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 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
•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法获得
• 检测程序
– 在受试者足底涂上白色粉末 – 受试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时开始
计时;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 – 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 测量行走距离、左右步长、跨步长、步宽 – 判断步态是否对称 – 计算步频、步行速度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测量法(足印法)
• 结果测定
• 自然步态
– 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
• 基本要素
– 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步频、足角;躯干平衡稳定; 降低能量消耗及省力等
• 生物力学因素
– 具有控制人体向前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当足触地时能缓冲对 下肢各关节的撞击力;充分的廓清;髋膝踝合理的关节运动等
步行周期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骨盆
5°旋前 5°旋前站立中期中立位足跟离地
5 °旋后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0° 0 °~15 °屈曲
30 °屈曲~0°
15 °~5 °屈曲
• 组成
– 摄象机、反光标记点、测力台、表面肌电图、计 算机分析系统
第二节
步行训练的条件
影响步行的因素
•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 手术、疼痛和关节松弛等对步态的影响
•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原发性因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 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肌肉萎 缩、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 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等;儿童 患者可伴激发性骨骼发育异常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测量法(足印法)
• 定义
– 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行通道上 (一般为4~6m)行走,用秒表记录步行时间,通过 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时间参数,再进行运动学分 析,并根据被检查者的步态特征,为治疗师制定治疗 计划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
步态分析 临床分析-测量法(足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