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考题的特点及对策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卷1: ①齐国时,海洋被利用于发展“鱼盐之利” ②汉朝时,海洋被用于贸易交流的通道 ③魏晋时,海洋被用于传教的桥梁 ④明朝时,海洋被用于出海观光的路线 ⑤清朝时,海洋被用打仗的要塞 样卷2: ①海洋利用具有阶段性、时代性 ②海洋利用受统治政策的影响大 ③海洋利用呈现多元化特点 ④海洋利用的程度不断加深 ⑤海洋利用与时俱进 ⑥海洋利用方式具有多样性
其次,对照评分细则指导学生答好特点归纳题。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①,殷墟即发现 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 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②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 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③。 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④成为佛 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 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⑤明朝前期,在郑和下 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 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 情、山川形胜。⑥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 《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⑦:“欲航行 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 “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 为捕盗缉奸而设”。⑧
1.我国古代最早利用海洋。 2.齐国利用“边海”条件发展经济。 3.汉代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 4.魏晋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 。 5.宋元使用远洋航行工具,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6.明朝航海著作反映风土云情。 7.明朝提出“海防”的主张 8. 明清实行“海禁”,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 设”。
41(1)教育部提供的参考答案
源自文库







40.2评分细则(总分15分) (1)变化(0,3,6,9,12) 注意:在下面六个答案中,只要求选对其中四项,每项3分。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或 答海禁政策失败;海禁到被迫开放;海禁到中国被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或答海洋 利用的主动权逐渐丧失;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海洋权益。) 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或答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海关税收增加;或茶、丝出口量增加。) 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或答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 输出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轮船招商局 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军 衙门;海洋渔业公司;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机构的 设立。) 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或答 允许百姓出国;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必考题命题思路及对策
高考历史考试目标的层次划分
考核目标 与要求



理解试题提供的 理解材料,最大 对有效信息进行 获取和解 图文材料和考试 限度地获取有效 完整、准确、合 读信息 要求 信息 理的解读
调 动 和 运 辨别历史事物和 理解历史事实, 说明和证明历史 用知识 历史解释 分析历史结论 现象和历史观点 认识历史事物的 描 述 和 阐 客观叙述历史事 准确描述和解释 本质和规律,并 释事物 物 历史事物的特征 做出正确的阐释
4.紧扣材料组织答案。不允许天马行空组 织虚无缥缈的无效答案,不允许过分倚重“结 合所学知识”进行过多的联想。事实上,能把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全部获取分数就不会太低, 最忌讳的是在答题时不去“深耕”史料,答题 时丢三落四,造成得分偏低。 5.概念要清晰。答题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 的概念等低级错误,在可给分和可不给分的判 定时,很容易直接判为0分。 6.书写要工整,少写错别字。书写马虎, 错别字多的考生,想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很小, 很难占便宜。
例2:2010年特点归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 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 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 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 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 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 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 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湖南2010-2013年必考题答题思路
1.特点归纳题。(认知层次) 例1:2013年归纳我国古代海洋 利用的特点; 例2:2010年归纳明清之际江南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例1:2013年特点归纳题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 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 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 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 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 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 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 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 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 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 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 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 的特点。(10分)

第三.做特点归纳题的注意事项
1.答题要有条理。考生在答题时能组织对称的语句
效果更佳;宁可把一个知识点拆成2条进行表达,不允许 把2个知识点合并成一条作答。4分的考点很容易判为2分; 丢1分的机率很大。
2.排版要科学。要先打草稿,按照逻辑或内容 的重要性等进行排版;句子要整齐、对称、平行 排列。 3. 材料要选择。考生盲目抄材料;特别注意考 生不能没有选择全抄材料;如果试题规定不允许 抄材料时,不要以身试法。2013年全省有3-40名 考生全抄材料的,直接计0分。
2、阶段特征题/阶段原因题/阶段背景题(认 知层次+理解层次或运用层次) 例3:晚清海洋的主要变化。 例4:秦至唐德才观的变化及原因。 例5:英国工业19世纪中期发展的阶段性特 征。
例3:2013年材料题-阶段特征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①通商口岸不断增 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 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 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 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②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 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③1885年,海军衙门设 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 “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④, 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 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⑤仅南洋地区,就有 中国移民500万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 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1)官营手工业衰落。(0,2)答官营、政府、官府、 官办手工作坊或作坊受到冲击;发展缓慢,或抄录材料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记2分。 (2)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0,2)答家庭手工 业(个体、农户)开始逐利;赢利,或以赚钱为目的; 商业化、商品化等类似意思,或抄录材料一“农户不事 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记2分。 (3)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0,2)答私营、民间发 展快;扩展快;扩张快;雇佣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大 或抄录材料一“丝织业受雇于私营机房职工有数千人” 记2分 (4)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0,2)答出现 资本主义或雇佣关系,或答抄录材料一“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记2分。
运用判断、比较、 运用批判、借鉴、 独立地对历史问 论证和探 归纳的方法论证 引用的方式评论 题和历史观点提 讨问题 历史问题 历史观点 出不同看法
高考材料题命题思路大致分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主要是对材料的简单 加工和归纳;目的是解决考生的温饱问题 二是理解和运用层次,要求考生以试 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 纳比较;目的是拉开中等水平考生与较差 考生的差距。 三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素养,具体而言 就是小论文题或读图分析题,它的主要目 的是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平考生的 差距。

样卷3: ①殷墟南海的海贝 ②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 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④魏晋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 ⑤宋元指南针等远洋工具的使用 ⑥明朝出现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 ⑦清:实行海禁 样卷4: ①海上丝绸之路 ②僧人西行求法 ③利用指南针远洋航行 ④出现海洋著作 ⑤实行海禁
首先,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历史材料题对问题的审题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是问题的主体,它告诉 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 问的,找出主干语是审题的起点;该题的主干语是 “海洋利用”。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它规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 容,是审题的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了问题的 关键,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 就有了目标;答项语是“特点”。
限制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 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它限定答题限制在什么 范围之内。 限定语是“我国古代”与“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提示语是“概括”。提示语规定用何种方式作 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它规定了试题的类 型,提示我们应对的解法。把准提示语,就能够确 定答题的基本方式。特点一般是要概括才能得出。 所谓特点,就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 的独特之点。“特点”不是史实的堆砌,而是对史 实的概括与提炼,该题要求考生围绕“我国古代海 洋利用”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概括它 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较大偏差!)
40.1题评分细则(总分10分)
特点:(0,2,4,6,8,10)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2)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4)以民间交流为主; (5)海洋意识不足。




评分细则(总分10分)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或答海洋利用的地域空间不断拓 展;海洋利用具有拓展性;“海上丝绸之路”;“殷墟发现 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或答海洋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改 进;指南针、远洋航行工具等应用于航海;或造船技术高; 或“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或答与郑和下西洋相 关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重视和平友好往来;重视传 播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宣扬国威和和平外交;满足对 异域珠宝的追求;海外贸易鼎盛;航海著作出现,如《瀛涯 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反映风土云情、山川 形胜。) 以民间交流为主。(或答海洋利用以民间交往为主;僧人 “附商舶”西行“求法”。) 海洋意识不足。(或答海洋利用的指导思想逐渐封闭保守; 海洋利用由开放走向封闭;“海禁”;“各省水师战船,均 为捕盗缉奸而设”。)
(2)启示(0,3)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
用资源(或答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政府要加大对造船业的扶持;加强 海洋领土或海权意识;加强海防建 设;建立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梦; 维护国家主权;推动海洋经济的发 展;加强对海洋的保护、开发和利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