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木构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的木构架

柱:

承受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杆体,叫做“柱”,就位置而言,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之别。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处在中线上的柱子,都叫金柱。

中柱处在建筑物纵中线上并顶着屋脊(不在山墙里面)的柱子,叫中柱。

山柱在山墙正中,并从山墙之内顶着屋脊的柱子。

梁:

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一般与建筑立面相垂直。

三架梁大木建筑中梁架的主要构件,长两步架,上承托三檩的梁。

五架梁与三架梁平行,位于三架梁之下的长四步架的梁。其上安瓜柱,上承五檩的梁。

七架梁即承托七檩、梁架中最长的梁。

双步梁古建筑中梁的一种,长两步架,两端下置柱,一端上侧承檩,一端无檩,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如内乡县衙大堂前后即为双步梁。

抱头梁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的短梁,一端置于檐柱之

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

檩:

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即与梁架正交的两端搭于梁柱上用以承托椽子的木构件。

脊檩在屋脊下的檩叫脊檩。

檐檩处于屋宇最外边的檩叫檐檩。

金檩在檐檩与脊檩之间的檩,统称“金檩”,金檩有上中下之分。

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下面的一根仍叫檩枋。

椽子:

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的木条,叫椽子。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

脑椽最上一段即脊檩到上金檩这段椽子。花

架椽在各金檩上的椽子,都叫花架椽,又叫平椽。

檐椽从下金檩到檐檩这段椽子叫檐椽。

飞椽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电椽。

望板:

铺钉在屋面椽子或檩条上的木板,叫望板,又叫屋面板。板的方

向与椽身平行,叫顺望板;与檩条平行,叫横望板,有的不用望板,而用望砖。

斗栱: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奇特和最引人注目的结构。它应用于柱头与屋顶之间,其中包括斗、升、拱、翘、昂等。斗栱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屋顶并将屋檐向外悬挑的作用。它的美体现在自身的轻盈细小与屋顶的坚实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形态,使人叹为观止。现在已知最早的斗栱形象是在周代的铜器上。当时它的形式较为简陋,仅在柱头上端设置横木一类的简单构件,但其基本特征已初步形成。汉代墓阙、画像砖、明器及壁画中可见到大量此类斗栱的形象。至唐代,斗栱的形制基本取得了固定,特别是柱头上的斗栱形制已相当完善,只是在补间铺作(即柱子之间额枋上的斗栱)还保留着两汉及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等较古老的作法。宋代是斗栱发展的成熟期,柱头、转角及补间的斗栱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结构作用明显,力学逻辑也很清晰,并成为了官式建筑衡量建筑用材的尺度标准。在与宋同期的辽、金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建筑较多地学习了中原地区的作法,在斗栱中亦较多地保留了唐、宋的特点。元、明、清时期的斗栱则明显地向小巧甚至繁琐发展,这一方面表明了建筑技术的成熟造成斗栱结构作用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斗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地位的上升,斗栱愈发显现出文化方面的作用。斗栱的独特形象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和利用,规定皇家建筑可以使用最高等级的斗栱,而普通人家的住屋则严禁使用斗栱。斗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

象自从被纳入到封建礼制轨道,就逐渐地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