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
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
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
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
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
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
西方的家带有与工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
[1]
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
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
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
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
家是国家的命脉。
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
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兄弟”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这让中国人在处事时往往会以感情牺牲原则。
《中国文化要义》
的作者梁漱溟在文中指出:“西方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
【2】
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果要合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做陪衬。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坐,自己在下面相陪。
宴席之间,贵客高举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宾客了。
”中国文化重人伦。
在人伦关系中第一人称的“我”不像西方那样突出,甚至中国的皇帝自贬为“寡人”。
西方的工商业发展,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较为突出,做人以自我为基础,强调自我独立,在待客中,自我意识彰显,而中国人却谦卑自处,常常“压抑”自我。
而在食物方面,中国人显示出人和的氛围。
西方却常常菜是菜,肉是肉,分的极为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不和。
西方人在进餐时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子中,进而进食。
这种分餐制似乎带有个人主义色彩。
饭后AA制付账,更是重分不重和。
中餐不像西餐这般分明,兰州的“暖锅”,成都的“火锅”,东北的“乱炖”等等,中餐有一种和的感觉,如名菜“佛跳墙”就是多种主料结合,相辅相成。
而饮食方式又是“共餐制”,大家在一个盘子中夹菜,不分彼此。
饭后结账,往往是争先恐后。
正如费孝通所讲“朋友之间,最怕‘算账’。
‘算账’等于绝交,因为如果互不相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朋友之间若是AA制则会显得不近人情。
餐具
中西方餐引得工具不合同时也可表现在西方队餐饮的熟悉。
有人曾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实在,这并没有很深的含义。
这句话表现出中西方的内容是完整不合的,西方人饮食重视公道搭配,多种食品产业固然口胃千篇同等但节俭时光,便利。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这类思维好像有一种精练与僵硬化,中国认得菜肴是"吃味",所以中国人的饮食用料是五花八门,被西方人视为弃物,无法措置的东西,再中国人手里确实制做甘旨佳选,可以画陈旧陈腐为奇妙,因而可知,中国人在饮食用料
,比西方多六倍,中餐与方面的随便博识,也是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3】
美餐最大的差别则是中吃素、西吃荤,中国人以食品为菜的缘故原由与释教徒的宣扬有千丝万缕的干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从这里表现出非论是礼节文化仍是平易近俗平易近风都是深受人文思维及先人思维的影响。
再者是餐具,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开端应用筷子了,但餐叉在英国呈现只是三四世纪前的事,英国的教士认为肉和其他事物是天主为造福人类而而犒赏的。
应避免用手动食品,不然是对天主的无礼和凌辱餐叉因此而产生了。
因为文明进步,餐具的变化也由复杂变地简化、便利,中国只剩下筷子、碗、汤勺、碟子,但是西方的餐具有许多,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子、深碟子,吃色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勺,这一系列繁多的餐具也阐了然西方
饮食文化不但起步晚并且历程非常迟缓,中国认得勤奋与聪明又一次突显,进食叉最早呈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此前许多西方国度仍是再用手进食而中国早已具有属于自己的餐具,汤勺。
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在亚洲呈现了,由此看来中国人在餐具着方面是很有培养的,西方国度在这些处所有些落后。
交谈
日常礼仪中西方业所不同。
中国在日常打招呼时多用“吃了吗?”、“上哪儿去?”等等,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吃了吗?”的问候语是有请客的意思,当问完这句话吼,如果对方回答“还没有”,就应该请客吃饭。
而“上哪儿去?”这种打招呼方式对西方国家友人会令他们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愉快。
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文化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堆放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够了。
不同于中国人,西方人见面谈论的内容一般有两类:“天气”、“近况”。
因为西方国家多处于天气多变的地带,天气预报都不能保证准确,所以人们更关心天气的好坏。
而近况只是一种局限的表现交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而初次见面总是要说“nice to meet you!”之类的客套话。
【4】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
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
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
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
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在见面后的分别之际,中西方也有着不同之处。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
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
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
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结论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交礼仪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在和西方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这种差别,尊重别国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从而达到世界团结和平,有一进步的效果。
【参考文献】
【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3】《中国饮食文化》,胡自山,时事出版社,2006年
【4】《语言与文化》,邓炎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