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的五大向度

合集下载

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

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

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
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参与慈善事业时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爱他人: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参与慈善事业的个体或群体应该秉持着善意和同情心,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公正与公平: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公正和公平的分配慈善资源。

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应该遵循公平原则,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来分配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效益。

3. 诚信与透明: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诚信和透明的行为。

慈善组织和从业人员应该坦诚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如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等,并确保捐款人的权益和捐款去向的透明度。

4. 自愿奉献: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强调自愿奉献的精神。

参与慈善事业的个体或群体应该自愿地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而不是出于强制或个人利益的驱使。

5. 持续关注: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持续关注和持久支持。

参与慈善事业的个体或群体应该持续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和帮助,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援助。

总的来说,慈善文化的道德情操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他人的关心、尊
重和帮助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慈善文化价值观

慈善文化价值观

慈善文化价值观——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

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1、平等互助的理念。

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

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2、依法行善的理念。

我国慈善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98’抗洪以后,慈善事业冲破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全面走向前台,改变了曾经有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

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

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依法行善。

3、企业公民的理念。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公益慈善类发展方向和目标

公益慈善类发展方向和目标

公益慈善类发展方向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公益慈善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发展方向1. 多元化发展: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包括教育、医疗、扶贫、环保、文化艺术等领域。

通过多元化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创新模式:公益慈善类活动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例如,可以借鉴互联网技术,构建在线公益平台,实现公益项目的线上展示、捐款、志愿者招募等功能,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

3. 联合合作: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可以提供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志愿者和项目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1. 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捐款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公益慈善类活动的评估机制,对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公信力。

2. 增加公益慈善类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

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组织公益义演、义卖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参与度。

3. 促进公益慈善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注重长远发展,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机构,提高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

同时,要加强公益慈善类活动的资金筹集能力,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确保公益慈善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公益慈善类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公益慈善类活动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公益慈善经验,提高公益慈善类活动的水平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公益论坛、组织公益慈善类项目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世界不同的慈善精神

世界不同的慈善精神

世界不同的慈善精神题目:世界不同的慈善精神慈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慈善精神。

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五彩斑斓的慈善之光,感受人类大爱无疆的情怀。

一、中华慈善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慈善文化源远流长。

儒家提倡“仁爱”,墨家强调“兼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佛教倡导“慈悲为怀”。

这些思想为中华慈善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华慈善精神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支持。

如陈光标、曹德旺等企业家,他们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慈善精神。

二、西方慈善文化西方慈善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在圣经中,耶稣基督教导人们要“爱邻如己”。

这种慈善观念在西方国家深入人心,形成了丰富的慈善文化。

如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人们会向贫困家庭捐赠食物、衣物等物资,传递关爱。

此外,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通过成立基金会,将大量财富投入教育、科研、环保等领域,推动了全球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伊斯兰慈善文化伊斯兰教提倡“天课”,即穆斯林要将自己的财富分给贫民,这是一种宗教义务。

在伊斯兰文化中,慈善不仅是一种善行,更是信仰的体现。

此外,伊斯兰世界还有许多慈善组织,如“红新月会”,为战乱、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提供援助。

这种慈善精神在伊斯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印度慈善文化印度慈善文化深受印度教影响,强调因果报应和轮回。

在印度,慈善行为被视为积累福报、净化心灵的途径。

许多印度富豪和企业家,如阿齐姆·普莱姆基、拉坦·塔塔等,他们致力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慈善事业,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非洲慈善文化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慈善精神在这些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非洲,部落和家族观念很强,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此外,非洲慈善文化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如“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开展的项目,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慈善机构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援助和支持,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慈善机构需要建立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以保证其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应该强调公益和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慈善机构应该将社会公益放在首位,将帮助他人作为最高使命。

组织成员应该共享这一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例如,慈善机构可以定期组织义工活动,让员工亲身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他们对公益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其次,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还应该强调透明和诚信。

透明度是慈善机构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组织成员应该秉持真实、公正和透明的原则,确保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都能够公开透明。

此外,慈善机构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的行为。

除了透明和诚信,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还应该强调创新和协作。

创新能够帮助慈善机构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组织成员应该被鼓励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

同时,协作也是慈善机构成功的关键。

慈善机构通常需要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改变。

因此,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应该鼓励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以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还应该注重学习和发展。

慈善工作涉及广泛的领域,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组织成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慈善机构可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慈善机构还应该鼓励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合作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最后,慈善机构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应该与其使命和目标相一致。

慈善机构的使命是改善社会和帮助弱势群体,因此其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应该与此相符。

慈善机构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同情心、尊重、公正等,并将其贯穿于组织的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慈善机构才能够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慈善文化的多层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慈善文化的多层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慈善文化的多层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慈善文化以慈善动机、慈善价值观及其外化的慈善行为为主要形式,通过改变旧慈善观、传播并巩固新慈善观,实现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慈善文化领域存在着多层性问题,即伪善——慈善作为手段、下善——慈善作为目的、上善——慈善作为义务、至善——慈善作为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魂,规制伪善,反对下善,主张上善,倡导至善,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

在整体引领上,要以崇德向善为价值导向,使慈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一致。

在分层引领上,对于伪善与下善,要始终坚持法治精神,并对慈善政策进行道德评估;对于上善与至善,要始终坚持共享精神。

标签: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共享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事业是否发达,往往受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文化水平所影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善伦理观念。

从古代以“仁”为核心的慈善文化,中经近现代以“救国”为目标的慈善文化,再到当代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慈善文化,展现了中华慈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和实践方式。

①但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对慈善文化的褊狭化理解,我国的慈善事业并未得到健康发展,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出现了30年的断层②,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慈善法》的颁布,我国慈善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与美国等慈善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不论是公民个体层面的慈善意识培养,还是国家层面的慈善法规完善,以及社会层面的慈善组织能力建设,都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或提升之处。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慈善文化的多层性及各层次的伦理意蕴在一般意義上讲,慈善文化属于先进文化范畴,但从施善主体的动机来讲,慈善文化是有层次性的,处于低层次的伪善与下善不属于先进文化,只有上善与至善才能划入先进文化范畴之中。

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与价值观

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与价值观

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与价值观慈善组织作为关注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机构,其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持续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协作方式。

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应当以服务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传播公益理念为核心内容。

其核心价值包括积极向上、团队协作、诚信正直等,这些价值贯穿于组织的各个方面,如招聘、培训、激励机制等。

二、慈善组织的价值观1. 服务社会:慈善组织的首要价值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慈善组织应该具备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

2. 关注弱势群体:慈善组织应该始终关注并支持弱势群体,如贫困人口、残疾人士、儿童等。

慈善组织的价值观应该包括温情、关怀和同理心,以帮助这些群体实现自身价值和改善生活质量。

3. 传播公益理念:慈善组织应该积极传播公益理念,引导社会关注并参与公益事业。

这体现了慈善组织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并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三、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1. 增强组织凝聚力:通过共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慈善组织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推动组织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

2. 塑造品牌形象: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体现了其独特性和社会责任,可以帮助构建组织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资源和参与者。

3. 引导行为规范: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通过明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起规范的组织氛围和工作机制。

4. 提升社会影响力: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贯彻了公益事业的核心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帮助慈善组织在社会中赢得信任和认可,并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总结而言,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塑造品牌形象,引导行为规范,提升社会影响力。

慈善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慈善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慈善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慈善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一、慈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慈善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公德,通过善款、物资等的捐赠和义卖、义演等方式,用爱心和关爱化解贫困、病痛等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紧张。

慈善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还使人们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善好施的美好情感,形成了一种互助、友爱的社会现象。

二、慈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慈善文化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人与人之间的应有关系。

通过捐助、义卖、义演等活动,培养了人们的公德心,让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养成和传承。

同时,慈善文化也可以激发人们爱心的源泉,使人们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慈善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慈善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文化的不断发展,让慈善活动逐渐向着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并使爱心和公益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慈善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同时也加速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应对灾难、扶助弱势群体等方面,慈善文化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推动着社会的良性循环,促进着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四、慈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未来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慈善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未来,慈善文化仍然会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慈善文化将会引导人们用爱心和关爱化解社会矛盾,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在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中,慈善文化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

总之,慈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只有通过慈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真正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构建一个温暖、公正、谦恭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慈善文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我国慈善文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我国慈善文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利益格局不断变化,产生了诸如贫富收入差距过大、公民道德意识滑坡等社会问题。

弘扬慈善文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公识,理论界对慈善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加大。

一、我国慈善文化研究综述(一)有关慈善文化定义的研究界定慈善文化是研究的基础与根本,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视角。

毕天云(2009)从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慈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武菊芳,薛涛(2011)认为慈善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指出广义的慈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从事或形成的慈善意识、慈善活动、慈善组织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狭义的慈善文化特指人们的慈善观念,是慈善事业的精神支撑。

[2]李朝阳(2012)则把慈善文化分为载体层、法律制度层与观念层三个层面,其中观念层是狭义的慈善文化,是人们关于慈善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道德要求等。

[3](二)有关慈善文化历史变迁的研究慈善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需要历史的审视,一些学者按照时间顺序纵向研究慈善文化的发展过程。

蒙长江(2005)认为我国慈善文化的发展是由以仁为核心的古代慈善文化到以救国为目标的近现代慈善文化,再到以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新中国的慈善文化的发展脉络。

[4]靳环宇(2005)认为慈善文化包括传统、近代、当代三种形态,每种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运作模式,也都是对前代历史经验的总结、超越与发展。

[5]周秋光(2013)指出慈善文化经历了与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古代慈善、与民族救亡相结合的近代慈善事业、以慈善机构团体迅速涌现为标志的慈善发展和以全民参与为标志的现代慈善。

[6](三)有关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洋为中用,取其精华与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公益慈善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公益慈善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公益慈善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公益慈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之一。

古人云:“人无善心,天地不容;人有善心,天地钦佩。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益慈善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公益慈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人的品质才会有所不同。

这也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让自己的品质更加优良。

在儒家文化中,公益慈善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而在道家文化中,公益慈善的思想也有所体现。

道家思想里有“无为而治”的观念,这种无为并非是不做事,而是让自然的本能发挥作用。

公益慈善的意义就在于发挥人类的本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道家思想里还有“三教九流,各器其志”的观念,这也体现了公益慈善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虽然国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起,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自私了。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情况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互联网的兴起,让各种信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人们更加容易受到公益慈善事业的启发,更加愿意去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这让人们更加需要一些温暖和关爱。

公益慈善事业正是为这些人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情和帮助。

公益慈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它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爱心和支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向世界展示人性光辉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陕西省慈善协会注重精神慈善,推出五大慈善文化发展项目

陕西省慈善协会注重精神慈善,推出五大慈善文化发展项目

陕西省慈善协会注重精神慈善,推出五大慈善文化发展项目作者:陕慈来源:《慈善》 2014年第3期陕慈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积极改革创新,从社会发展的大视“中把准定位,在实施物质慈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慈善,推出五大慈善文化发展项目,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项目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项目,作为“基因工程”,省慈善协会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拿出1000万元用于购买《慈善读本》百万余册,赠发给全省11 个市(区)、107 个县(区)1400余所中小学,在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活动。

今年5 月,陕西省慈善协会召开全省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慈善教育项目实施规模,大力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发展。

省内各级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从实际出发,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学雷锋活动、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开展“一日一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

通过一年多的实施,项目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

在家里主动做家务、为父母打洗脚水、为家长过生日。

在社会上,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积极参与捡拾垃圾、清理“广告等公益活动。

二、“爱心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演唱活动项目“爱心歌曲大家唱”群众演唱活动项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激发群众性爱心歌曲创作热情,旨在营造全社会关注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今年5月,陕西省慈善协会推出“爱心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演唱活动宣传新项目。

5月25 日,陕西省慈善协会举行活动启动仪式,28 支演唱团队800余名慈善志愿者现场展示,拉开了活动序幕。

之后,全省各地各个演唱团队走基层、进社区、到公园、入广场,结合节假日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以各种形式开展了爱心歌曲演唱传唱活动,“用歌声传递爱心,用歌声传递温暖”,使慈善文化宣传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在群众场合唱响了“爱心奉献”主旋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慈善文化价值观

慈善文化价值观

慈善文化价值观——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

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1、平等互助的理念。

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

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2、依法行善的理念。

我国慈善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98’抗洪以后,慈善事业冲破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全面走向前台,改变了曾经有过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

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

依法治国同样需要依法行善。

3、企业公民的理念。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和评 估,提高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慈善组织的专业水 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慈善活动策划与实施
01
策划具有创意和影响力的慈善活动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困难群体需求,策划具有创意和影响力的慈善活动
,吸引更多人参与。
02
详细描述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致力于人道救援和公益倡导,成功实施了“温暖中国行动”、“天使之旅”等项目 ;深圳市慈善会·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关注儿童健康和教育领域,积极开展“爱佑童心”等项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慈善文化案例分享
企业慈善案例分享
总结词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慈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 价值的双重提升。
详细描述
苹果公司通过公益项目“Apps for Good”培养青少年计算机编程能力,同时推 广慈善理念;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的慈善项目, 推动社会进步。
慈善公益广告
制作和播放慈善公益广告 ,传播慈善理念,引导公 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慈善文化交流
举办慈善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 慈善组织的合作与互动。
慈善组织建设与发展
1 2
建立和完善慈善组织体系
鼓励和支持各类慈善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形成多 元化的慈善组织体系。
提高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
慈善文化是一种社会风尚,它鼓励人 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 献。
慈善文化是一种道德观念,它认为通 过关爱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社会的 和谐与进步。
慈善文化的重要性
01
慈善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 的道德建设。

慈善文化理念

慈善文化理念

慈善文化理念慈善文化是一种积极向善的社会文化理念,强调个体和组织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倡导互助、关爱、公益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慈善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1. **关爱他人:**- 慈善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倡导人们在生活中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建立起社会共同体的意识。

2. **分享资源:**- 慈善文化提倡分享社会资源,让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

通过慈善活动,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财富、时间、知识等资源分享给有需要的群体。

3. **弘扬公益精神:**- 公益是慈善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慈善文化鼓励个体和组织参与公益事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改善社会福祉,推动社会进步。

4. **社会责任:**- 慈善文化认为企业和个人有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注重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积极的影响。

5. **教育培养:**- 慈善文化注重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6. **创新慈善方式:**- 慈善文化倡导创新慈善方式,通过引入新的科技手段、社会创新模式,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益和影响力。

7. **推动社会变革:**- 慈善文化认为,通过慈善活动可以引导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慈善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

8. **全球慈善合作:**- 慈善文化鼓励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慈善组织和项目,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推动全球慈善合作。

慈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是社会共同进步的动力之一。

通过慈善文化的传播,可以构建更加和谐、关爱和积极的社会氛围。

中国慈善文化

中国慈善文化

中国慈悲文化慈悲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道德行为,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匡助。

中国慈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中国慈悲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慈悲行为被视为一种美德,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和社会意义。

孔子提倡“仁爱”、“仁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佛教也对中国慈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佛教教义中强调慈悲和舍己救人的精神,推动了慈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慈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

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和匡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道德观念,被视为人类最高尚的品质之一。

慈悲行为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的方式。

慈悲文化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匡助有需要的人。

中国慈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慈悲组织的推动。

慈悲组织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组织和私人慈悲团体。

如今,中国的慈悲组织形式多样,包括基金会、慈悲会、社会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筹集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开展各种慈悲项目,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慈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慈悲法规和政策,鼓励和规范慈悲事业的发展。

例如,设立了慈悲事业发展基金,提供财政支持;加强对慈悲组织的监管,确保慈悲资金的合理使用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慈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慈悲文化的发展也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慈悲事业的关注和参预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预慈悲活动,捐款捐物,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慈悲事业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中国慈悲文化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之一是慈悲信任度的问题。

由于一些慈悲组织的不规范操作和舆论质疑,一些人对慈悲组织的信任度不高。

因此,加强慈悲组织的自律和透明度,提高社会对慈悲事业的信任度显得尤其重要。

此外,慈悲文化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普及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慈悲教育和宣传,培养人们的慈悲意识和行为。

传统慈善文化

传统慈善文化

传统慈善文化【实用版】目录1.传统慈善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传统慈善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4.传统慈善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正文一、传统慈善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传统慈善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关于慈善的理念和行为规范。

它具有以下特点:1.基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强调仁爱、慈悲、互助等价值观。

2.以家庭、宗族、乡里为基础,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

3.慈善行为多样,包括救济、扶贫、助学、施药等,体现了民间自发的慈善精神。

二、传统慈善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慈善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慈善思想萌芽,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等。

2.汉唐时期:慈善文化逐渐形成,如设立养病坊、粥棚等慈善机构,进行救济活动。

3.宋元时期:慈善文化发展壮大,出现官办慈善机构和民间慈善组织,如宋朝的“福田院”。

4.明清时期:慈善文化日益成熟,各种慈善活动和组织更加丰富和完善。

三、传统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关爱他人,实现和谐共处。

2.慈悲:佛教提倡慈悲为怀,以关爱众生为己任,救苦救难。

3.互助:传统慈善文化强调互帮互助,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4.节俭:倡导节俭的生活态度,珍惜资源,勤俭持家。

四、传统慈善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传统慈善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1.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慈善文化强调仁爱、互助等价值观,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共处。

2.提高公民素质:传承和弘扬传统慈善文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3.助力脱贫攻坚:传统慈善文化强调扶贫济困,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慈善文化与传统文化

慈善文化与传统文化

慈善文化与‎传统文化:
今天意义上‎的慈善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的产‎物,跟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慈善不具备‎全民性。

然而今天的‎慈善跟过去‎不同,慈善的制度‎化、全民化、结构化、专业化都是‎现代性的转‎移。

慈善理念:
是慈善文化‎的核心,包括:平等互助的‎理念;依法行善的‎理念;企业公民的‎理念;慈善无界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理念。

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建设慈善文‎化的结合点‎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

“。

2023年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2023年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2023年慈善文化实施方案导言:慈善文化是指以慈善为核心的一切文化形态,旨在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和效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023年慈善文化实施方案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加强慈善文化教育,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慈善文化环境,提高慈善活动效果;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提升慈善行业水平;推动慈善文化公众传播,增强社会共识。

一、加强慈善文化教育1.推广慈善主题教育。

设立慈善主题周活动,通过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慈善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慈善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意识。

2.加强慈善价值观培养。

通过文化活动、文化节庆等形式,深入挖掘和传扬慈善文化中的正能量,引导公众培养慈善情怀和责任意识。

3.推动慈善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对学校慈善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培养培训慈善人才,提高慈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优化慈善文化环境1.建立慈善信息公开平台。

通过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慈善信息,方便公众了解和参与慈善活动。

2.完善慈善法规制度。

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慈善法律法规和经验,制定完善的慈善法规制度,保护慈善事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3.加强慈善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慈善组织注册制度,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提高慈善活动的透明度和效能。

三、加强慈善组织建设1.加强慈善组织管理和培训。

制定慈善组织管理规范,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慈善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能。

2.推动慈善组织间合作。

建立慈善组织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慈善项目和活动,提高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益。

3.加强慈善志愿者队伍建设。

开展慈善志愿者培训和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慈善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

四、推动慈善文化公众传播1.开展慈善文化主题宣传活动。

组织慈善文化主题的宣传活动,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慈善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加强慈善文化知识普及。

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开展慈善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慈善文化的知识储备。

慈善文化理念

慈善文化理念

慈善文化理念慈善文化理念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是基于关爱、公益和救助的原则,将慈善行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慈善文化理念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培养社会治理的文明和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人们的幸福感。

首先,慈善文化理念提倡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权益。

在社会中有许多群体,如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他们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慈善文化理念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存在和需要,从而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权益和尊严。

其次,慈善文化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共同承担。

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的需求,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慈善文化理念通过弘扬社会公益的精神,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主动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慈善文化理念强调公平正义和社会发展的协调。

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健康和稳定社会的基础,它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慈善文化理念倡导人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慈善行为来减轻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四,慈善文化理念弘扬尊重和关爱的精神。

慈善行为是一种对人性高尚一面的体现,它能够唤起人们对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认同。

慈善文化理念倡导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精神,通过慈善活动来传递爱和关怀,提高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最后,慈善文化理念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发展。

社会组织是慈善行为的重要承担者,它们能够调动社会资源,建立与政府和企业相互独立的慈善系统,推动和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文化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社会组织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慈善文化理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慈善文化实施方案

慈善文化实施方案慈善文化实施方案慈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孝道、敬老、助弱等等。

在当今社会,慈善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慈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就是一份慈善文化实施方案,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慈善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一、慈善文化传播1.组织座谈交流会组织座谈交流会,邀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公益团体或机构分享他们的经验,介绍他们的工作成果以及提出在未来慈善事业方向方面的建议。

通过座谈交流会,大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传播慈善文化在公益活动中积极宣传慈善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如公益活动、社区讲座等等,向公众普及慈善文化,提升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增加慈善基金筹集。

3.慈善文化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促进慈善文化的教育。

如在教育机构、城市社区、媒体平台等开展宣传活动。

加强对义工和公众的慈善教育和培训,提升义工和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有更积极的行动。

4.提高慈善机构知名度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传播慈善机构的工作成果与理念。

提高慈善机构的知名度,进而增加对慈善事业的支持。

二、慈善文化建设1.慈善文化认证对符合一定标准的慈善机构进行认证,并发布信息。

同时,对不符合标准的机构进行监管,让公众能够公开、透明地了解慈善机构的真实情况,提高慈善机构的信誉度。

2.有针对性地为慈善机构和项目提供资助向推广好的慈善项目和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资助内容有助于增强慈善机构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发挥慈善文化的社会价值。

3.促进慈善机构的多元化服务除了向社会提供各种慈善服务外,慈善机构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些特殊服务。

比如,为公益项目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或者协助政府宣传社区活动,甚至可以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基础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文化的五大向度
作者:曹松
来源:《慈善》 2019年第6期
文/ 曹松
经过对现代慈善文化与传统慈善文化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对传统慈善文化如何
加以继承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一,采撷传统慈善文化之精华, 融入当代慈善文化的体系。

作为佛教慈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佛教慈善文化,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
比较熟悉的宗教之一,佛家慈善是中国传统慈善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佛教文化中有“慈悲为怀”“善有善报”等一系列宗教慈善理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中国北方地区佛教信仰者主要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信仰者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

信徒们在崇拜佛教时,
往往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慈善的鼻祖,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救世主。

在他们的理念上,观世音
菩萨来到人世间就是要解救那些穷苦人的,所以信徒们才去敬奉菩萨。

善良的人们受到观世音
菩萨的护佑,也尽自己之所能做善事,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佛教还有善报与恶报的思想,那些乐于从善的人们是有福气的。

他们不仅使自己的生活无
忧无虑、一帆风顺,而且可以隐蔽子孙、家庭和睦。

相反,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欺压良民,鱼
肉百姓,他们的恶行是要受报应的,即使现世不报,来世也要报。

“报应”的说法无论灵与不灵,都是对那些做善事者的安抚和激励,对那些作恶事的人的约束和警示。

在佛教慈善文化当中,还有很多说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慈善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二,宗法维系的孝亲慈善,是慈善文化需要研究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
血缘纽带紧紧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宗法制下,中国形成以家族为细胞和核心的社会
组织形态。

同一个宗族必定有共同的祖先,在家族祠堂里供奉的就是该家族共同崇拜的祖先。

那么,利用宗族慈善这种传统慈善方式,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很有必要。

事实上,我国古代最早的慈善行为就是在宗族之间产生的,宗族的成员大都有血缘关系或
姻亲关系,当代慈善事业不应当完全除开血缘关系。

人们捐出的款物,救助的是包括亲戚在内
的所有困难人群。

在旧时代,一个家族的人口数量较多,其内部贫困人口会得到其他成员救助,这就是早期慈善的萌芽状态。

宗法慈善并非仅仅把钱物捐给宗族内部贫困家庭,而且利用祠堂
及其宗族势力从事慈善活动,救助宗族之外需要救助的人。

畅行孝亲慈善并延伸其社会感染力仍有必要。

在儒家慈善文化里,孝亲是慈善活动的起点。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即认为救济对象与捐赠人之间如果具有血缘关系,其救助行为就不属于慈
善活动。

其实在几乎所有人的观念中,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他大概是不会真心
捐助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即使参与了救助活动,其行为也算不得慈善。

就儒家慈善文
化的内涵而言,首先是以孝敬老人为主的孝言孝行,孝亲本来就是儒家的道德范畴。

作为慈善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会去孝敬其他老人,尤其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要像对待父母
那样对待他们。

尽管儒家主张在孝亲的关系上是由近及远的。

慈善人,要孝敬父母,这种孝行
再向外推广,便可以孝敬近亲,再远一点就要救助困难的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三,儒家文化对商业领域的渗透,形成“儒商”慈善文化。

这是现代慈善文化的重要领域。

在当代社会,很多人把对传统文化有兴趣、言谈举止文雅大方而且文质彬彬的商人称作
“儒商”。

其实在孔子之前,“儒”指的是在乡村帮忙操办红白喜事的人,他们会吹奏乐器,
懂得民间习俗以及各种礼仪规则。

后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春秋末期成为学术界的“显
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在随后发展为受社会各界独尊的学术流派。

在古代历史上,
商人没有社会地位,儒家对商人是持排斥态度的,读了“四书五经”的人是不会去从事商业活
动的。

社会上也有“无商不奸”的说法。

至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根本不把商人放在重
要的社会地位,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商人与儒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更
遑论什么“儒商文化”。

当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形成后,社会上出现了重商主义思潮,由于从事近代工商业并
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因而重农轻商局面得到转变。


其是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许多文人“下海”经商,成就了一大批所谓“儒商”。

他们与传统商人有很大区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除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外,还承担了相
应的社会责任,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他们生活安稳,言谈得体,举止优雅,经常读书学习,对
社会问题有个人见解,这些商人被称为“儒商”。

在一般人的认识里,所谓儒商,指经商的人们受到一定的文化熏染,尤其受到慈善文化的
熏染,涵养个人道德,具有乐善好施、奉献社会的理念,愿意把自己经商积累的一部分财富捐
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应当大力提倡儒商慈善文化,鼓励
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无论他们是否“儒商”,只要他们愿意为社会弱势群体和全社会献出自己
的爱心,就应当予以肯定和表彰。

第四,创新现代社区慈善文化,提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

在中国古代社会,远亲不如近邻。

如邻里遇到暂时困难,便会有人家伸出援手提供帮助。

社区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最基层,也是慈
善事业的抓手。

社区负责人应当做好与社区群众紧密相关的慈善活动,调动社区居民互帮互助
的积极性,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社区慈善与每个人相关,有人可能需要社区的救助,有人可能需要为社区慈善活动捐款捐物。

对社区慈善工作,我的见解是,社区里的每家每户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自己和家人
衣食无忧;当自家有了帮助他人的能力时,再去资助别人,参与社区组织的慈善活动。

假如自
家青黄不接、衣衫褴褛,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为其他贫困人家提供资助的。

第五,慈善会系统组织健全,工作得力,充分发挥慈善引领作用。

慈善会属性是民间社会
团体,而非官办。

慈善会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全民慈善事业,从中央到各省、市、区、县,
以至于街办、乡镇和社区、村庄,都将慈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党和政府
也多次下发关于慈善事业的文件,从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上对慈善事业提供支持,在组织上
发挥引领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慈善资源,构成了“大慈善”的工作格局,把与慈善相关的各
方面工作总揽其中,在慈善实践中切实加以推行。

近几年来,国内的慈善组织获得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慈善机构,与慈善会共同建构
的慈善网络,不仅涵盖了所有城市社区和绝大部分农村乡镇。

慈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在慈
善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

慈善文化进校园,大中小学校开展
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活动,非常有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播和慈善事业的广泛开展。

本文在陈国庆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曹松,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思想、
慈善和慈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