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红山文化玉器 收藏考古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有作为冠饰的可能性。 我国历来重视“冠”的作用,认为用 较珍贵的材料制成的“冠”是地位 与权力的象征。 这种玉器中,不同 个体没有形制上的区别,仅是直径 和长短的不同。加之,玉石少见,制 作耗时长、难度大,愈加珍贵。 因 此,完全有可能以不同的大小代表 不同等级和权力的级差。从出土情 况看,只有少部分器物在平口端有 小孔,可系于颈部的,并且也只在 少数墓葬置于墓主人头部正上 方。 而大部分不带孔的、出土位 置不在头部正上方的此类器物, 其功能可能不在于此。
马蹄形管状玉器,也有些学 者称之为钭口筒形玉器,玉箍形 器,与动物形玉器、勾形玉器、玉 璧并列的红山四大玉类之一。 形 制呈扁圆筒状,腹壁斜直,一端 作平口,另一端作斜长口,口沿 薄似刃,平口口径多在 8 厘米左 右,长在 5—20 厘米之间,有些 靠近平口边缘钻有 2 个对称的 圆形小孔, 横截面多为椭圆形。 这类器物外表素面无纹饰,只有 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一 件有纹饰。 其出现的位置,多横 置在墓主人的头部下方,也有的 放置在墓主人头部正上方,胸部 或右肩部, 个别置于腰部右侧, 也就是右手处。
有些墓葬中,这类玉器见于 右臂处;大小、形状符合人体小 臂的形状, 手可以穿过至肘部, 其斜长口恰好符合肘关节,不影 响肘关节的运动;加之,有些平 口处有小口可穿绳系于手臂上, 不会掉落。 据此,可推断功能之 一是戴在小臂的臂饰。 另外,日常 劳作和不同部落间的争斗很容易 弄伤手臂,所以护臂甲作为必要的 日常用具,流行于各部落之间。 但 是社会上等阶层作为指挥者很少 或根本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争 斗,佩戴真正的护臂甲对他们来说 没有必要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的 潮流本身是不可抗拒的,他们需要 护臂甲作为装饰与大众趋同,所 以选择了材料珍贵、工艺精细、可 以体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龙
□本报记者 杨凡
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 红山文化玉 器以其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独特造型、 精湛的 雕琢工艺以及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而闻名。 从最初的装饰品管饰、玦饰等小型简易玉器, 逐步发展到制作祭祀、礼仪所需要的法器、神 器等特殊类玉器,其造型、抛光、钻孔等工艺技 术水平已脱离了用玉的起始阶段, 达到了独 具特色的风格和传统, 已构成我国古代北方 地区自有源流的独立玉器体系。
整个雕塑成蹲坐状。 很多学 者为了兽首到底是牛首还 是代表着红山文化的龙 首, 抑或是太阳光芒的抽 象表达争论不休。 实际上, 无论我们在玉猪龙与兽形 器中分解出多少种动物的
形象, 或是证明后者到底是 以哪些形象与人身进行了融 合,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了 “寓多元为一体”的观念。 这种设计观 念源自宗教信仰的需要。 无论是玉猪 龙还是兽形器都是自然界中不存 在的动物, 都是被作为祭祀的 对象, 这种祭祀对象的设计观 念不仅在红山文化中多次出 现, 后来麒麟的设计也充分体
观点 3:臂饰,或防护用的臂 套,也就是玉制护臂甲。
依据:有些墓葬中,这类玉 器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手臂 处,且手可伸入孔内,依此判断 是臂饰;而斜口一端边沿还有刃 和使用时留下的缺口,故又推测 作为防护用的臂套,兼有工具和 武器的功能。
刍议:玉器很易破碎,珍贵 少见,制作难度大,使用这样的 护臂甲不现实,不可能用于真正 的生产生活和战斗中。 除非佩戴 此种护臂甲的人根本不用参加 战斗或劳作,这样也使玉制护臂 甲失去了实用价值。
红山文化中多见的神化动物形象,玉璧 和其它神秘造型的器种, 常成对出现的同种 玉器,也表明玉器所具有的神器性质和功能。 特别是勾云形饰和猪龙, 这种人们想象出来 的神化的崇拜物,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是宗 教信仰的标记物。 这些随葬玉器的放置最主 要功能的不是为了显示财富, 也不仅是为了 表现阶级的差别,而是作为了一种 有效、可靠的通神工具。
虽然以玉器作为几乎唯一的随葬品,但 是在各类墓葬中随葬玉器的数量一般都不 多, 就是在中心大墓和大型土圹石棺墓中, 一般也不超过 10 件。 属于红山文化最高层 次的牛河梁遗址, 随葬玉器的 26 座墓中, 随葬 5 件以上玉器的仅 7 座,3 件以下的 16 座,超过 10 件的墓葬只有 1 座。 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的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规模都 很大,牛河梁的中心大墓和大型土圹石棺墓 的墓坑面积多在 9—16 平方米之间, 大于 同时期周边文化。如果把整个积石冢的面积 也算在内, 一般面积可达 200—400 平方 米。墓葬的巨大规模与数量很有限的玉器随 葬品不相称,反衬出随葬玉器的重要性。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料加工已普遍使用 切割成材技术,棱角锐利,形状趋于归正。但 是红山人并不直接使用这样的成形玉器,而 是对于切割和钻孔过程中出现的锐棱再次 加工,使得玉料不失规整却又突出了圆润的 效果。
装饰技法上,红山文化玉器以浅圆雕表 现动物的五官,更重要的是,在玉器表面磨 出一种瓦沟纹的纹饰。瓦沟之间的起伏随体 型而变化,宽窄深浅十分均匀规矩。 就是刻 划有纹的玉件,也常与这种沟槽相间,起到 互相衬托得作用。这是红山文化玉器在雕刻 技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种制作工艺的 难度要高于其它的刻划纹饰,但是可以对人 的视觉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光线照射角度 的变化,使这些纹饰时隐时现,从而最大限 度的突出了立体感、层次感和神秘感。 这种 特点使得玉器圆润、光泽的自身特性得以充 分表现。
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 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和石器。 红山文 化玉器大多出自各种中小型墓葬, 而少有 仰韶文化中居多的簪、珠、节、坠等小型人 体装饰品, 大多为富于当地特点的马蹄形 玉器、竹节形筒器和鼓形器,玉匕、玉刀、玉 镞等实用工具的玉器再造,玉鸮、玉龟、勾 云形玉佩、 玉猪龙等具有具象或抽象风格 的动物形玉器。 红山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 墓葬中玉器比例越来越大, 甚至到了晚期 陶器与石器几乎在墓葬中绝迹, 陪葬品基 本都是玉器。 在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中,随 葬陶、石器的墓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级别 较低,相比之下,高等级墓葬都只葬玉器。 多用于墓葬而少用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 这些玉器并非日常实用器物, 因而更讲究 其审美价值。
作为礼器的红山文化玉器在现实中最 重要的功能就是和鬼神相通,也就是所谓的 通神作用。巫师们试图通过各种仪式让人们 相信他们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 的中介。 然而,巫师仅仅具有这种能力是不 够的,他还要借助手中的法器和礼器,才能 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比较奇特的马蹄形管 状玉器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宗 教仪式用器。
观wenku.baidu.com 2:冠饰。 可能 是 束 发 的工具,发箍,束发器。 装饰物, 或实用器。
依据: 这些学者的根据主要 是这类玉器的出土位置,即有些马 蹄形管状玉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 的头部正上方,而且在平口处有 2 到 3 个小口。 由此认为这种器物 属于头部装饰物, 也有束发的可 能,而 2 个小口亦为穿绳之用。
马蹄形管状玉器的功能尚 在推测之中, 学术界意见不一 致。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 1: 生产或生活 工 具 。 铲土或谷物的工具。
依据:马蹄形管状器的原形 有可能是当时生产生活过程中 使用的骨匕或其他相关骨质器 具,出现有可能是对生产生活工 具骨器进行模仿的结果。 管状器 的两端,只有斜长口一端的口沿 薄似刃状,有些还有缺口,而平 口一端的口沿较圆钝,要么是制 作者有意为之,要么在使用中斜 长口长期磨损所致。
另外,我国到近现代还有束 发的传统, 当今的民族志材料中 也存在束发的习惯,这极有可能是 远古的遗俗,红山时代完全有可能 存在这一习惯。这种器物小口的平 均口径大多在 8 厘米左右,可以把 头发盘起来束在里面,而平口端的
小孔则可以穿细木棒或者系绳加 以固定。 至于那些口径过大的此 类器物, 可作为单独的“冠”使 用,也可有其他功能。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 山 文 化 龙 形 玉 佩
红山文化玉神人
(本
版
图
片
均
源
自
网 络
红山文化玉凤
红山文化勾云形佩
)
马 蹄 形 管 状 玉 器
马蹄形管状玉器功能刍议
□本报记者 杨凡
红山文化的“特殊类玉器” 之一的马蹄形管状玉器,或许在 这一时期之后被其他器型在功 能上取代,没有直接演变为后世 器类, 或者演化为另一种器型, 类型学上的传承关系很难被现 代人所发现, 所以在其功能、文 化内涵方面学术界有多种猜测。
玉器与陶器 不同,由于少见, 主要以礼器的面 目出现, 用于祭 祀、礼仪、殉葬、 配饰等方面。 红 山文化的玉器也 不例外, 它们被 赋予了浓重的社 会属性, 广泛用 于重大宗教祭祀 活动, 并成为社 会等级、地位、身 份的标志, 它们 作为红山文化墓 葬的最主要随葬 品, 成为已出土 遗物中仅次于女 神塑像的重要文 化因素。
学者朱延平按照考古学分期把年代为 距今 6500 年至 5000 年的红山文化分为 4 个时间段。 现在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 绝大多数属于距今 5500 年至 5000 年的第 四期,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 度出现,人类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 红山文 化这时的玉器多达三十余种器类, 除了环 镯、珠管、坠佩等一般性玉器外,还发展出 了不常见的“特殊类玉器”—— —马蹄形管状 玉器、玉猪龙、勾云形佩、带齿动物面纹玉 器……
现了这种设计理念。 红山玉器的纹饰大
都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
的历程。 典型的勾云形玉佩便是一例,学者 王仁湘根据勾云形玉佩从具象到高度抽象 的演变规律, 将其分为带有写实痕迹的定 式、完全抽象风格的变式和变式的半体形式 3 种类型。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 超越具象形似的追求,转而追求抽象神似中 所蕴涵的神格意味。兽形玉和玉猪龙是红山 玉器的代表作,虽然我们很难确切地寻找到 那些在兽首设计时包含的具体动物形象,具 体和抽象相结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特 征,而是从简单装饰到信仰标志的转变。
刍议: 在五六千年以前,生 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用选来 的大块柱状玉料, 内钻大孔,再 内外打磨加工成横截面为椭圆形 的筒形器, 其制作难度之大可想 而知。制作这样一件玉器制品,有 可能耗尽制作者一生的时间。 把 这样一件制作费时且材料珍贵的 玉器作为消耗量大的生产或生活 工具未免太“奢侈”了。 除非是铲 或撮的对象比这件玉器还珍贵, 用在某种仪式上, 但是这种可能 性极小。所以,作为生常或生活工 具的可能性很小, 至少这种作用 不是它的唯一功能。
或者,玉制护臂甲是优秀者 的标志, 是一种社会奖励制度, 用以奖励那些在生产劳动中的 先进者和战斗中的英勇者。 以至 于最后, 在社会上层流行开来。 这就为什么这类器物常出现在 大型墓葬中的原因。
观点 4:巫师通神的礼器,死 者升天 的用 具,“通 灵 ”、“通 天 ” 之意。
红山文化崇龙思想非常突出, 出土物 中以其玉猪龙和兽形玉最为耀眼, 这里的
龙形是一种合成的动物造型。 学 者田广林根据龙形头部的分解并 且结合了西辽河地区的动植物环
境认为,这其中含有猪、鹿、蛇 等动物的形象。无独有偶,红山 文化中的“太阳神像”也体现了 这类多元融合的理想, 这类玉 雕头部有多角凸出,兽首人身,
与此同时,作为通神工具的玉器在牛河 梁遗址中已有向大墓特别是中心大墓集中 的明显趋势,玉器数量相对较多,多大件,用 料精。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种类及组合多见 于中心大墓,如勾云形玉佩和玉龟组合就只 见于中心大墓。牛河梁遗址中的一对玉龟出 土时分别位于墓主人的左右手中,更是把古 人视为神灵的龟这种动物形象作为具有通 神的权力的生动体现。
13 收藏·考古
SHOUCANGYUKAOGU
责任编辑:杨凡 版式策划:刘文强 图片制作:刘文强
2014 年 4 月 17 日 星期四
邮箱:shoucangnmg@163.com
藏·谧
游走于神人之间———
红山文化玉器
编者按:中 华民族是世界上 用玉时间最久远 的民族, 玉在造 就民族精神和内 质的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红山文化与良诸 文化, 玉器最为 发达, 为考古学 界公认的东亚史 前玉文化中心。
马蹄形管状玉器,也有些学 者称之为钭口筒形玉器,玉箍形 器,与动物形玉器、勾形玉器、玉 璧并列的红山四大玉类之一。 形 制呈扁圆筒状,腹壁斜直,一端 作平口,另一端作斜长口,口沿 薄似刃,平口口径多在 8 厘米左 右,长在 5—20 厘米之间,有些 靠近平口边缘钻有 2 个对称的 圆形小孔, 横截面多为椭圆形。 这类器物外表素面无纹饰,只有 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一 件有纹饰。 其出现的位置,多横 置在墓主人的头部下方,也有的 放置在墓主人头部正上方,胸部 或右肩部, 个别置于腰部右侧, 也就是右手处。
有些墓葬中,这类玉器见于 右臂处;大小、形状符合人体小 臂的形状, 手可以穿过至肘部, 其斜长口恰好符合肘关节,不影 响肘关节的运动;加之,有些平 口处有小口可穿绳系于手臂上, 不会掉落。 据此,可推断功能之 一是戴在小臂的臂饰。 另外,日常 劳作和不同部落间的争斗很容易 弄伤手臂,所以护臂甲作为必要的 日常用具,流行于各部落之间。 但 是社会上等阶层作为指挥者很少 或根本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争 斗,佩戴真正的护臂甲对他们来说 没有必要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的 潮流本身是不可抗拒的,他们需要 护臂甲作为装饰与大众趋同,所 以选择了材料珍贵、工艺精细、可 以体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龙
□本报记者 杨凡
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 红山文化玉 器以其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独特造型、 精湛的 雕琢工艺以及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而闻名。 从最初的装饰品管饰、玦饰等小型简易玉器, 逐步发展到制作祭祀、礼仪所需要的法器、神 器等特殊类玉器,其造型、抛光、钻孔等工艺技 术水平已脱离了用玉的起始阶段, 达到了独 具特色的风格和传统, 已构成我国古代北方 地区自有源流的独立玉器体系。
整个雕塑成蹲坐状。 很多学 者为了兽首到底是牛首还 是代表着红山文化的龙 首, 抑或是太阳光芒的抽 象表达争论不休。 实际上, 无论我们在玉猪龙与兽形 器中分解出多少种动物的
形象, 或是证明后者到底是 以哪些形象与人身进行了融 合,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了 “寓多元为一体”的观念。 这种设计观 念源自宗教信仰的需要。 无论是玉猪 龙还是兽形器都是自然界中不存 在的动物, 都是被作为祭祀的 对象, 这种祭祀对象的设计观 念不仅在红山文化中多次出 现, 后来麒麟的设计也充分体
观点 3:臂饰,或防护用的臂 套,也就是玉制护臂甲。
依据:有些墓葬中,这类玉 器的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手臂 处,且手可伸入孔内,依此判断 是臂饰;而斜口一端边沿还有刃 和使用时留下的缺口,故又推测 作为防护用的臂套,兼有工具和 武器的功能。
刍议:玉器很易破碎,珍贵 少见,制作难度大,使用这样的 护臂甲不现实,不可能用于真正 的生产生活和战斗中。 除非佩戴 此种护臂甲的人根本不用参加 战斗或劳作,这样也使玉制护臂 甲失去了实用价值。
红山文化中多见的神化动物形象,玉璧 和其它神秘造型的器种, 常成对出现的同种 玉器,也表明玉器所具有的神器性质和功能。 特别是勾云形饰和猪龙, 这种人们想象出来 的神化的崇拜物,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是宗 教信仰的标记物。 这些随葬玉器的放置最主 要功能的不是为了显示财富, 也不仅是为了 表现阶级的差别,而是作为了一种 有效、可靠的通神工具。
虽然以玉器作为几乎唯一的随葬品,但 是在各类墓葬中随葬玉器的数量一般都不 多, 就是在中心大墓和大型土圹石棺墓中, 一般也不超过 10 件。 属于红山文化最高层 次的牛河梁遗址, 随葬玉器的 26 座墓中, 随葬 5 件以上玉器的仅 7 座,3 件以下的 16 座,超过 10 件的墓葬只有 1 座。 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的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规模都 很大,牛河梁的中心大墓和大型土圹石棺墓 的墓坑面积多在 9—16 平方米之间, 大于 同时期周边文化。如果把整个积石冢的面积 也算在内, 一般面积可达 200—400 平方 米。墓葬的巨大规模与数量很有限的玉器随 葬品不相称,反衬出随葬玉器的重要性。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料加工已普遍使用 切割成材技术,棱角锐利,形状趋于归正。但 是红山人并不直接使用这样的成形玉器,而 是对于切割和钻孔过程中出现的锐棱再次 加工,使得玉料不失规整却又突出了圆润的 效果。
装饰技法上,红山文化玉器以浅圆雕表 现动物的五官,更重要的是,在玉器表面磨 出一种瓦沟纹的纹饰。瓦沟之间的起伏随体 型而变化,宽窄深浅十分均匀规矩。 就是刻 划有纹的玉件,也常与这种沟槽相间,起到 互相衬托得作用。这是红山文化玉器在雕刻 技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种制作工艺的 难度要高于其它的刻划纹饰,但是可以对人 的视觉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光线照射角度 的变化,使这些纹饰时隐时现,从而最大限 度的突出了立体感、层次感和神秘感。 这种 特点使得玉器圆润、光泽的自身特性得以充 分表现。
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 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和石器。 红山文 化玉器大多出自各种中小型墓葬, 而少有 仰韶文化中居多的簪、珠、节、坠等小型人 体装饰品, 大多为富于当地特点的马蹄形 玉器、竹节形筒器和鼓形器,玉匕、玉刀、玉 镞等实用工具的玉器再造,玉鸮、玉龟、勾 云形玉佩、 玉猪龙等具有具象或抽象风格 的动物形玉器。 红山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 墓葬中玉器比例越来越大, 甚至到了晚期 陶器与石器几乎在墓葬中绝迹, 陪葬品基 本都是玉器。 在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中,随 葬陶、石器的墓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级别 较低,相比之下,高等级墓葬都只葬玉器。 多用于墓葬而少用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 这些玉器并非日常实用器物, 因而更讲究 其审美价值。
作为礼器的红山文化玉器在现实中最 重要的功能就是和鬼神相通,也就是所谓的 通神作用。巫师们试图通过各种仪式让人们 相信他们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 的中介。 然而,巫师仅仅具有这种能力是不 够的,他还要借助手中的法器和礼器,才能 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比较奇特的马蹄形管 状玉器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宗 教仪式用器。
观wenku.baidu.com 2:冠饰。 可能 是 束 发 的工具,发箍,束发器。 装饰物, 或实用器。
依据: 这些学者的根据主要 是这类玉器的出土位置,即有些马 蹄形管状玉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 的头部正上方,而且在平口处有 2 到 3 个小口。 由此认为这种器物 属于头部装饰物, 也有束发的可 能,而 2 个小口亦为穿绳之用。
马蹄形管状玉器的功能尚 在推测之中, 学术界意见不一 致。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 1: 生产或生活 工 具 。 铲土或谷物的工具。
依据:马蹄形管状器的原形 有可能是当时生产生活过程中 使用的骨匕或其他相关骨质器 具,出现有可能是对生产生活工 具骨器进行模仿的结果。 管状器 的两端,只有斜长口一端的口沿 薄似刃状,有些还有缺口,而平 口一端的口沿较圆钝,要么是制 作者有意为之,要么在使用中斜 长口长期磨损所致。
另外,我国到近现代还有束 发的传统, 当今的民族志材料中 也存在束发的习惯,这极有可能是 远古的遗俗,红山时代完全有可能 存在这一习惯。这种器物小口的平 均口径大多在 8 厘米左右,可以把 头发盘起来束在里面,而平口端的
小孔则可以穿细木棒或者系绳加 以固定。 至于那些口径过大的此 类器物, 可作为单独的“冠”使 用,也可有其他功能。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 山 文 化 龙 形 玉 佩
红山文化玉神人
(本
版
图
片
均
源
自
网 络
红山文化玉凤
红山文化勾云形佩
)
马 蹄 形 管 状 玉 器
马蹄形管状玉器功能刍议
□本报记者 杨凡
红山文化的“特殊类玉器” 之一的马蹄形管状玉器,或许在 这一时期之后被其他器型在功 能上取代,没有直接演变为后世 器类, 或者演化为另一种器型, 类型学上的传承关系很难被现 代人所发现, 所以在其功能、文 化内涵方面学术界有多种猜测。
玉器与陶器 不同,由于少见, 主要以礼器的面 目出现, 用于祭 祀、礼仪、殉葬、 配饰等方面。 红 山文化的玉器也 不例外, 它们被 赋予了浓重的社 会属性, 广泛用 于重大宗教祭祀 活动, 并成为社 会等级、地位、身 份的标志, 它们 作为红山文化墓 葬的最主要随葬 品, 成为已出土 遗物中仅次于女 神塑像的重要文 化因素。
学者朱延平按照考古学分期把年代为 距今 6500 年至 5000 年的红山文化分为 4 个时间段。 现在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 绝大多数属于距今 5500 年至 5000 年的第 四期,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 度出现,人类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 红山文 化这时的玉器多达三十余种器类, 除了环 镯、珠管、坠佩等一般性玉器外,还发展出 了不常见的“特殊类玉器”—— —马蹄形管状 玉器、玉猪龙、勾云形佩、带齿动物面纹玉 器……
现了这种设计理念。 红山玉器的纹饰大
都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
的历程。 典型的勾云形玉佩便是一例,学者 王仁湘根据勾云形玉佩从具象到高度抽象 的演变规律, 将其分为带有写实痕迹的定 式、完全抽象风格的变式和变式的半体形式 3 种类型。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 超越具象形似的追求,转而追求抽象神似中 所蕴涵的神格意味。兽形玉和玉猪龙是红山 玉器的代表作,虽然我们很难确切地寻找到 那些在兽首设计时包含的具体动物形象,具 体和抽象相结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特 征,而是从简单装饰到信仰标志的转变。
刍议: 在五六千年以前,生 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用选来 的大块柱状玉料, 内钻大孔,再 内外打磨加工成横截面为椭圆形 的筒形器, 其制作难度之大可想 而知。制作这样一件玉器制品,有 可能耗尽制作者一生的时间。 把 这样一件制作费时且材料珍贵的 玉器作为消耗量大的生产或生活 工具未免太“奢侈”了。 除非是铲 或撮的对象比这件玉器还珍贵, 用在某种仪式上, 但是这种可能 性极小。所以,作为生常或生活工 具的可能性很小, 至少这种作用 不是它的唯一功能。
或者,玉制护臂甲是优秀者 的标志, 是一种社会奖励制度, 用以奖励那些在生产劳动中的 先进者和战斗中的英勇者。 以至 于最后, 在社会上层流行开来。 这就为什么这类器物常出现在 大型墓葬中的原因。
观点 4:巫师通神的礼器,死 者升天 的用 具,“通 灵 ”、“通 天 ” 之意。
红山文化崇龙思想非常突出, 出土物 中以其玉猪龙和兽形玉最为耀眼, 这里的
龙形是一种合成的动物造型。 学 者田广林根据龙形头部的分解并 且结合了西辽河地区的动植物环
境认为,这其中含有猪、鹿、蛇 等动物的形象。无独有偶,红山 文化中的“太阳神像”也体现了 这类多元融合的理想, 这类玉 雕头部有多角凸出,兽首人身,
与此同时,作为通神工具的玉器在牛河 梁遗址中已有向大墓特别是中心大墓集中 的明显趋势,玉器数量相对较多,多大件,用 料精。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种类及组合多见 于中心大墓,如勾云形玉佩和玉龟组合就只 见于中心大墓。牛河梁遗址中的一对玉龟出 土时分别位于墓主人的左右手中,更是把古 人视为神灵的龟这种动物形象作为具有通 神的权力的生动体现。
13 收藏·考古
SHOUCANGYUKAOGU
责任编辑:杨凡 版式策划:刘文强 图片制作:刘文强
2014 年 4 月 17 日 星期四
邮箱:shoucangnmg@163.com
藏·谧
游走于神人之间———
红山文化玉器
编者按:中 华民族是世界上 用玉时间最久远 的民族, 玉在造 就民族精神和内 质的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红山文化与良诸 文化, 玉器最为 发达, 为考古学 界公认的东亚史 前玉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