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ppt课件下载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连同与
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他圈层外的,单 纯由某一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由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交集”。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 部,厚度约为20km。实际上生物的大部分 个体集中在地表上下约100m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
以用一个简化的图 式来表示生物圈的 垂直结构。从整体 上看,类似正态分 布,可以称为准正 态分布模式。因此 生物圈的垂直结构 可以叫做垂直准正 态分布式结构
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生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连续 性和不均匀性。 连续性:是指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 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 不均匀性:尽管极端干旱的沙漠和在极端寒冷 的极地地区,生物稀少,但仍然有生物的存在。 可以说,生物圈是个连续的圈层。当然,这个 圈层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
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形构造与进化程度差异 极大,因此也被划分出许多门类。如: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等。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不仅占有广阔的水平空 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因此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鉴于生物的地表的水平分布具有连续性和
不均匀性的特点,可以认为生物圈具有水 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自然地理学_第五章_地貌58精品PPT课件
黄土高坡6
海 南 三 亚 天 涯 海 角
第五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Aaa
珊
瑚
岸礁 礁
海
岸
堡礁 类
型
环礁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发育在某些滩涂岸段,其根系发达,
种类较多。既有乔木(有的高达40m), 也有低矮 的灌木;红树林具有独特的 “胎生”现象。发育成片 的红树林称为“海上森林”、“海上绿色长城” 。 ★我国红树林海岸分布在福建福鼎以南。
澳洲十二门徒景区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1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2
海蚀拱桥1
台湾石门洞
海蚀拱桥2
海蚀拱桥3
海蚀拱桥4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滩1
西班牙
海滩2
澳洲
海滩3
韩国釜山
海滩4
夏威夷檀香山
巴
西
里
约
热
内
海滩5
卢
海滩6
广西北海银滩
海滩7三亚)
沙 嘴 前 端
★2000年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约8.5亿吨, 天然气产量约4000亿m3;
★中国相应为石油1000万吨。
2、矿产资源 ★锰结核矿、钛铁砂矿、锆石砂矿;
七、海岸防护
结束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1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2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3
海岸溶蚀1
海岸溶蚀2
溶 蚀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岸带
海蚀平台 高潮面
三、洋底地貌
浊积扇
洋底
旧金山附近海底地貌
1、大洋中脊
纵贯世界各大洋的 海底山系,其长达 80000km,高出深 海平原2~3km,距 海平面2~3km,宽 约1000km,其中央 裂谷宽几十公里; 由枕状、 深海性拉 斑玄武岩构成。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
地理科学导论
36
5、地球的运动
地理科学导论
37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理科学导论
38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证明(傅科摆)
地理科学导论
39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是 地球上某点绕地轴转过的速度,除两极外角速度都 相同。而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极点线速度最 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并且地球的速度在不断改 变。
地理科学导论 48
7、地球的演化
地球系统演化过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天文时代(星云学说) 第二个阶段:地质时代 第三个阶段:生物时代 第四个阶段:人类时代
地理科学导论
49
7、地球的演化
地球系统的演化特征
1、方向性 2、非线性 (1)突变性 (2)累进性 3、节律性 4、稳定性
地理科学导论 50
F1=GMm/a^2 F2=mv^2/a F1=F2 F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M是太阳质量;m是 地球的质量;a是日地距离;v=29.78m/s。
地理科学导论 16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
(3)太阳的体积
a
R
16′
太阳 R= 地球
a×sin16′
地理科学导论 17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
地理科学导论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28
2、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29
地
球 的 外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30
2、地球的圈层构造
自然地理PPT课件
▪ 二、填空题
▪ 1.当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或秋分点时,太阳 光线直射_____ 。此时,北半球或南半球 各纬度地带的昼夜长度_____ ,南、北极 的太阳高角度为______ 。
▪ 2.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地 段_____ ,两极比较_____ 的扁球体。
▪ 3.彗星是一种质量很小但具有特殊外表和 轨道的天体。它由______ 、______ 和 ______ 三部分组成。
▪ 16.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是自 向 ,环绕太 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它行星的 自转方向也是自 向 ,与其公转方向相同。
▪ 17.所有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球表面相割 而成的圆圈统称为 或 。一切通过地轴的平 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圈叫做 。
三、选择题
▪ 1.目前使用的历法是建立在_______ 基础上的。
▪ 7.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_____ 球状或 星球状天体。行星是绕______ 运转且 ______ 的天体。
▪ 8.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绕太阳运动具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______ 。第 二、______ 。第三、_____ 。第四、 ______ 。
▪ 9.卫星是围绕______ 运转的天体。它的质 量小,自身______ 光。
▪ 四、问答题 1.试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2.怎样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同其它学科的联系? 3.现代自然地理学有何明显特征和发展趋势? 4.试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何地理意义? 6.简述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7.试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8.何谓太阳活动?它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 A.加上一天。 C.从早上开始。 B.不变。 D.减去一天。
▪ 6.国际日期变更线是
▪ A.180o经线。 B.0o经线。 C.A和B D.本 初子午线。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教学课件[学习目的]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理解其内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主要内容]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自然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一)全球性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
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1.自然地理学概论幻灯片
第 二 章
北半球水平运动的偏向
第 二 章
在极地、赤道和中纬地区的偏转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
第 二 章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俯视图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 其区域分布规律。 •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 律。 •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 (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 化、调控。
第 一 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时间轴 古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
• 1) 概念 • 2)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 •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深5-6km,海 洋上深4km)。 • 即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 和生物圈。
第 一 章
• 1. 2. 3. 4.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个视野(全球) 两个基础(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和地球系统科学 专业基础) 三种技术(地理观测、调查与信息获取技术,地理 实验与分析技术,地理综合与集成技术) 四个观念(人地相互影响,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 互作用,可持续发展) 五种能力(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多视角观察 和多维度分析,多尺度分析,多种方法合理使用和 集成,应用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服务社会和经 济的能力)
最新大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学习课件ppt课件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 圈层的交界面
固、液、气三相物质并存: 陆地表面——固体和气体的界面 海洋表面——液体和气体的交界面 海洋下界——液体和固体的交界面 海洋沿岸带——固、液、气的交界面
形成了海洋、陆地、冰川、沙漠、湖泊等 大小等级不同的异质系统,从而造成了 不同规模的水分、大气循环,实现物质 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和转换。各圈层相互 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物质与能量 的交换和循环(如大气循环、水循环、 地质循环)非常活跃。
上界——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 10km;赤道上空16~18km;平均 13km)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深5 ~ 6km,海洋下平均深4km)
注意:上下界之间包括: 大气圈的对流层 地流层、水圈、陆地表层直接 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循环,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 密。
太阳能在此空间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物 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大气对流层、沉 积岩石圈、整个水圈和生物圈的物质也 都参与了这种物质循环过程。
而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却是地热 占优势。
3)太阳能是主要能源
可见,大气对流层的顶部和陆地5~6km的深
度是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的地方。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 层之间、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 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系更为紧密, 更为独特。
研究整个地球表层 ——行星尺度 研究整个大陆 ——大陆尺度 研究范围较大的区域 ——区域尺度 研究范围较小的区域 ——地方尺度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 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相互 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自然地理学课件[教材]
自然地理学课件[教材]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伊尔曾说“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 匙”。如现代干旱半干旱内陆湖环境下, 由于蒸发作用可产生盐矿。因此,若某 地的某一地层中发现有岩盐,则可推断 该处当时为干旱半干旱内陆湖环境;再 如现代海洋中有泥沙不断沉积,并且繁 殖着螺蚪等软体动物,若在组成高山的 地层里找到了海生螺蚪化石,就可判断 这高山所在曾经是一片海洋,并可得到
结论,地球各处的山脉并不是从来就存 在的,而是地壳历史发展的产物。但莱 伊尔错误地认为现在的地质作用和地史 上的地质作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 量的差别,这种概念称为均变论(渐变 论)。
事实上,地质作用的改变不只是量 的,而且还有质的变化;不只是缓变 (渐变),而且还有实变,过去的环境 不同于现代的环境,过去的地质作用不 完全同于现代的地质作用。例如,地壳 形成初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水 体呈酸性;现代海百合生活于深海,但 在地质历史时期却生活于浅海等。
二、近代地质学的确立——国外中 世纪后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地质学作为一独立学科仅200年 历史。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时代 的产生,人们对自然界产生新观念, 并对地质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 的。
15世纪下半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在西欧封建制度内逐渐形成,生产 力得到解放,唯物主义在同唯心主义的 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如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对科学起 着很大的推动作用。16世纪的文艺复兴 使自然科学逐步得到发展,促进了地质 学的诞生。17世纪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冶 矿
如人造矿物(金刚石、石英等)和
岩石,有助于了解自然界矿物、岩石和 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地质力学模拟 实验可以得到各种构造形式产生的条件 和分布规律。
3、历史比较法 地质学任务之一是要搞清地质
作用过程,恢复地壳发展史,但现 在看到的只是古老地质作用的最终 结果,怎么去推断这种结果的形成 过程呢?
1.地质学的特点 (1)时间的悠久性
据推测,地球年龄46亿年,原 始海洋在39亿年前形成,35亿年前, 原始生命才出现在海洋里,人类的
出现只不过是地球历史上最后一个 时期—Q的事,2—3百万年。
一个大的地质事件,往往需数
百万年,数千万年才能完成,如
岩石、矿物的形成、海陆的变迁、 山脉的隆起、海底的扩张等,如喜 山山脉,从海底隆起至今约4—5千 万年,大西洋的形成约200百万年。 因此,相对于人类历史,地质历史 十分悠久,而且每一地质事件出现 前,都需要长时间的量变积累过程, 不同地质事件所表现出的地质阶段 之间的时间尺度很长,多以万年、 百万年甚至亿年计算。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
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地球从地表到 地心的部分。但由于目前科学技术 的限制,地质学主要(重点)研究 地球的外层、地壳或岩石圈。
简言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 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规律及应用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
物质组成 动力地质作用 结构构造
演化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分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观察
地质学研究对象既然是地球(主要
是地壳),因此必须要以自然界为实验 室,直接到野外观察研究,广泛积累大 量第一手资料,然后予以去芜存菁,去 伪存真地分析,上升成理论,再回到实 践中加以检验,补充和修正,如此循环 往复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地质学 基本的研究方法。
2、实验和模拟实验 为了研究矿物、岩石等的化学成分、
一、关于地质学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
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于1775年,标志是魏尔纳(A.G.Werner 1749—1817)在德国富德堡矿业学堂首 次讲地质学课程。
地质学Ge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其中(geo)的意思是地,“logy”的意思为 学问,故简而言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 科学。
因为人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生活资
料如生产资料都取自地球,要从地球中 开采矿产资源要适应大自然的环境和条 件,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 斗争。在这些过程中人类对于地球的认 识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 研究地球的学科,即地质学、地理学、 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地质学、 地理学合称地学,它与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天文学一起构成自然科 学六大基础学科。
化石已有认识,比欧洲第一个认识化石 的达.芬奇要早七八百年;唐宋(960— 1279)时代对地壳的升降及沧海桑田的 海陆变迁已有一定的认识;明朝药物学 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矿物进行 了分类,并对200多种矿物和岩石和物理 性质作了较深入详细的描述;同时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
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地质方面的知识,对 矿物和矿床的形成、特征、分布和应用, 对矿产的寻找和开采,对矿石的冶炼, 对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以及化石和地 层等方面,都有一定研究和贡献,这些, 对地质科学形成起了一定奠基作用。但 这时期总的说未开展系统研究,地质学 尚未成一门独立学科。
正因为地质学研究范围如此广阔,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物质基础、构造运 动和外界因素,虽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 中,有其统一的发展规律,但各个地区 的地质发展过程仍有很大的差异。如S (志留纪4.38亿年前)时华北是陆地, 华南则是海洋;C、P时,北半球温湿成 煤期,南半球大冰期。结果:同一地区 不同地质时期变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变化过程与结果也不同。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 系统分析 实验论证 反演推理(将今论古) 提出假说
第二节 发展—中国 古代地质学发展概况。
地质科学的源头是十分遥远的,在 古代,主要是由于矿产的开采和利用, 先从认识一些矿物和岩石开始,进而认 识一些地质作用。
我国地质知识历史悠久,远在夏禹 时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即使用玉 石;商周时代(公元前722—前221)即 用铜做器具和兵器;在2000多年前就运 用磁铁矿的磁性发明了指南针;汉朝 (公元前206到220)已经用煤做燃料, 并且知道了石油(称石漆)和天然气; 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发明了候风 地动仪;唐朝(618—907)颜真卿对
页,其上记载着地壳发展过程中的 环境特征和地质作用。我们正是依 据这些地层来恢复地壳发展历史的。 然而,后期的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 往往把前期形成的地层破坏了,或 弄得支离破碎,残破不堪或毁坏得 面目全非,难于辩认了。
由于地质学研究对象的时间悠
久性,空间广阔性和地区差异性, 变动复杂性,纪录残缺性,增加了 地质学研究的困难,决定了其研究 方法的特殊性。
现代地质学接受了莱伊尔现实主义 原理的合理部分,发展成为历史比较法, 也就是以现在分析过去,恢复地质历史, 但在古今类比中,绝不能简单地机械地 套用,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作指导,综合各方面的资料, 考虑具体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4、区域对比,综合分析
由于地质现象具有多解性,即一种 现象可以有多种成因解释,就必须进行 区域对比,综合分析,如地壳运动引起 的海退总是区域的,而冰期气候造成的 海退却是全球的。再如断裂,外营力引 起的总是延伸不远,而地壳运动引起的 规模较大而且在一定地区延伸方向较稳 定。
他把地层按先后顺序划分为:花岗 岩为主的成层岩层;由松散的砾、砂土 为主的冲积层两种基本类型。
他认为:A,地球是时间的产物, 是逐渐形成的。B,水是地壳形成与变 化的唯一动力因素,地壳中的岩石,包 括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水成的,地下水 的作用是次要的;火山是地下煤层和硫 磺燃烧的结果。C,海底沉积的水平岩 层出露是水平面不断下降的结果,倾斜 岩层的成因与海底原始起伏及其引起的 沉积物滑落有关。魏尔纳的门生遍布欧 洲各国,岩石水成论曾盛极一时,直到 18世纪最后20年仍坚持。
医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
此外,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划分,还有:同位素地质学、地球 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显微地 质学、海洋地质学、深部地质学等。
总之分科多,从地球专业出发, 只介绍基础地质学内容。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从地球形成以来的漫长地质历
史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 的变化,不仅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 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极为庞 大。要说明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首 先要分析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质学》多媒体课件
绪论
•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 地质学的特征 •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地质学是人类在认识地球研究地球 的过程中,经长期积累和总结而产生的 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
那么人类从何时开始认识地球呢?我 们说:自从2—3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以来,就开始了认识地球、研究地球。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首先提出了“将 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和方法: 以观察和研究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 结果为基础,再将野外调查到的历 史地质作用的结果与现代地质作用 的结果进行类比,以推断地史上产 生这些结果的地质作用过程。即利 用现在的已知推断过去的未知。
物理性质及内部结构,必须采取各种手 段进行实验和分析工作。
模拟实验:经野外调查研究后,将
自然界规模巨大,时间漫长,条件复杂 的地质作用过程,采取缩小规模,缩短 时间,简化条件的方法,让其在室内重 现,看其结果是否与野外调查基本相似, 若是,那就认为这种结果是由于
这种成因机制的作用过程造成的。这就 是模拟实验。可分为实物模拟和数学模 拟两种,随着计算机的引入,数学模拟 的应用日益广泛。
(3)变动的复杂性 时间上的漫长性,空间上的广
阔性,加上地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天体,既包括有机界,又包括无机 界,其变化既决定于地球本身的内 在因素,又受控于宇宙空间的外界 因素,这就决定了地壳变动的复杂 性。其形成变化因素之多,到现在 也无法充分估计,最先进的计算机 也无法模拟。
(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 地层好比地壳发展历史书的书
2、赫顿的火成论 英国地质学家赫顿(J.Hutton,1726—
1797)为首的火成学派,是以水成论的 最薄弱环节—玄武岩水成问题为突破口, 以大量公认的事实为依据,逐步建立起 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