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含的本质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囊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要评价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就必须有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的综合反映,但目前未有能在时空上可比的通用理想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复合指标,能被多数学科接受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口统计学指标,比较简明、通俗、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城市化水平=U/P×100%,式中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和比较,除无特殊说明,城市化水平均以此统计计算。
21世纪素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 刘 高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俗称城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复杂的概念,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从多角度予以了阐述。如人口学界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界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社会学界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界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由此看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不断进程,城市化
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与变革的时期,城市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内生发展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 时空演变 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C9 3
代”之称,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主旋
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整体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国家对城市化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学者们对其研究也愈是深入和广泛,如有学者对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城市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和保障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政策构想和具体措施建议[1]。有学者基于传统城市化机制研究提出新时期城市化动力机制应是内生/外生城市化复合的互动过程[2],有人认为城市再生是新世纪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政策的必然选择[3],有人指出新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应有量的适度发展,更应该实现质的飞跃,城市化应该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多元化发展模式[4],也有人以实现中国城市化均衡为基础,按照区域经济原则,将一批中、大城市发展成超大城市,形成巨型城市带和大型城市群,是实现2050年城市化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5]。至于结合时空变动的研究,有从鸦片战争前期以来的100多年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点、成因及趋势[6],以及得出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空间格局由北南差异转变为东中西差异,省级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的规律特点[7]。21世纪已经走完一个时代,在中国城市化漫长道路上有其一定的时空演变规律,但目前尚未有人研究总结。因此,在新世纪之初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中国实现2020年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及基本小康社会以至现代化社会有着近期与中远期的战略意义。
一、时间维度的演变
(一)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前五年增幅较大
进入新世纪,全国及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继续稳步提升,前五年增幅较大,之后趋势有所缓和。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各省市区相应年份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2000、2005和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分别为34.2%、43.0%和46.6%,前五年增长6.8个百分点,后四年增长3.6个百分点。各省区前五年平均增长6.9个百分点,后四年平均增长4.7个百分点。同时,各省区的增幅也参差不齐,大小相差悬殊。其中海南省提升最快,2005年比2000年提高了21.7%;辽宁与河北也分别提高了12.7%和11.6%,而湖北省仅提高了0.4%,最大与最小相差50多倍。2005年之后,天津与山东城市化发展最快,2009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和14.3%,而西藏却有回落趋势,比2005年下降了2.9%。2000年至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0.4%,此期间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有18个省市区。
(二)中国城市化总体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少数省区进入后期阶段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进行研究,1979年曾形象地把城市化发展历程描述为一条似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此后,国内清华大学焦秀琦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模型推导,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
段[8]。如按此标准划分,2000年有13个省区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16个省区处于中期,仅有北京和上海进入后期阶段;2005年仅有西藏、贵州和云南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在此五年间没有新的省区跨入后期阶段;2009年剩下西藏和贵州仍旧处于初期,天津进入后期阶段之外,其余的26个省区均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部分省区逐渐跨入后期阶段行列之中。
二、空间格局的演变
(一)整体呈东中西三级梯次水平态势演变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市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呈与地形基本相符的三级阶梯状,东部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进入新世纪之后继续这样的格局态势(见图1)。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城市化发展较快,从2002年起超过中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直辖市的优惠政策。此外,各级阶梯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升,以2000、2005和2009年为截面数据进行比较,2000年西藏城市化水平最低,为18.9%,有18个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处于20%-40%,50%以上的仅5个东部省区;2005年城市化水平处于40%以下的省区减少到15个,而50%以上的增加到9个;2009年城市化水平处于40%以下的省区仅8个,除河南外全是西部省区,50%以上的达到12个,仅内蒙古和重庆分别属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余全部是东部的省市区,其中北京和上海超过了85%。
(二)部分省区城市化水平跳跃式发展,省区间差距继续缩小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大体呈东中西三级阶梯分布,但各阶级内部个别省区又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自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江苏省由第十一名上升至第七名,山东省由第二十三名上升到第十四名,海南省由倒数第四名上升到顺数第十三名,而吉林省由第六名下降到第十名;中部的湖北省由
图 2000、2005、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动态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部分省市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注:因体制有别,图中暂不包括港澳台相关信息(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