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片 战争 以来 的 10多年 中 国城 市空 间分 布格 局 的演 0
变特 点 、 因及 趋 势 , 究 得 出 :9 8年 至 2 成 研 17 O世 纪末 , 中西差异 成 为 中国城 市 化 水平 的 区域 空 间 东 差 异 , 之前 的差 异 主要 集 中 在南 北 之 间 , 省 级 而 而
空 间格 局 , 并且 东中 西部 及 各 省 区 间 的城 市化 水 平 差 距 正 在 不 断 减 小 ; 市 化 水 平 受 到 诸 多 因素 的 影 响 , 其 中 的 主 要 因 素 城 但 包括 自然环 境 和 自然 资 源条 件 、 济发 展 状 况 和 国 家政 策 与 区 划体 制 等 。 经
过 程称 为城 市化 。我们 认 为 城 市 化是 一 个 过 程 , 随
着 社 会 向前 发 展 , 市 化 这 个 概 念 已 经 成 为 包 含 人 城
口、 济 、 会 、 境 和 文化 等 诸 多 方 面 丰富 内容 的 经 社 环
概念 。 因此 , 了 对 各 地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作 出 评 为 价 , 们需 要 构 建 单 一 指 标 与 复 合 指 标 体 系 , 过 我 不
【 关键 词 】城 市 化 ; 空演 变 ; 时 因素 分析
【 中图分 类号1F9 2 1
【 文献标识码 1 A
城市 化 这个概 念 比较 笼统 , 内外 不 同 领域 的 国 学 者对 这一 概念 予则 认为 内生/ 生城 市 化 复合 的互 动 过 程是 城 外
人 口的百分 比来衡 量 。
看, 对于 中 国实 现 2 2 0 0年 的城 乡经济社 会一 体 化格
局 有着 战略 意 义 , 期 看 , 于 中 国 实 现 现 代 化 有 长 对 着 中远期 的战略意 义 。

年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时空演变轨迹研究

年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时空演变轨迹研究

年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时空演变轨迹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竞争力发展迅猛,各个城市竞相争夺资源、人才和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市竞争力的重心在地理上发生了重要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的时空演变轨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市竞争力开始迅速崛起,但仍然以一线城市为主导。

北京、上海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

广东的经济特区也在这一阶段兴起,深圳、珠海等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区域。

第二阶段:经济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竞争力重心逐渐向东沿海地区扩散。

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也蓬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城市竞争力重心出现进一步分散的趋势。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继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中西部地区城市也在全面开放的带动下快速崛起。

重庆、成都等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西部地区的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西安、成都等城市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推动不同地区的城市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都是为了推动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整合。

在这一阶段,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的演变更加复杂多样。

一线城市依然保持较高的竞争力,但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受到限制,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逐渐崛起。

总结: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从一线城市为主导向东沿海地区扩散,再到全国范围的城市竞争力分散,最后逐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种演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市竞争力重心的演变将进一步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原因,以及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和原因城市化是指人口大规模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聚居、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背景和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纷纷离开农村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3)政策扶持和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鼓励人口向城市集聚,这包括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化规划的细化等。

二、城市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的变化:城市化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的提升。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化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人口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3)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移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城市生活的方式和观念逐渐传播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推动社会文化的融合和进步。

(4)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城市化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5)环境挑战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发展最迅猛的国家之一,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一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口流动、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与问题进行分析,希冀了解其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才显著加快。

国家政策鼓励人口流动,通过农村改革、城市扩张、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迅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这背后的推动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效应,城市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和中小城市更快地发展,这导致了地理和经济的不平衡。

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其次,城市膨胀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严峻问题。

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空气和水污染,土地资源短缺,垃圾处理问题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包括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权益问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治安问题等。

造成城市化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的发展优势较大,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投入,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执行不力。

城市化进程需要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执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维护。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引导,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充分保证。

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广泛而长久的话题,涉及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地面貌焕然一新,给人一种繁荣与激动的感觉。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原因、影响和趋势,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一、原因和影响1.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

人们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的扩张和建设。

人口增长还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原因。

城市通常是经济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

经济的繁荣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城市经济的兴盛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浪潮,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变革,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城市不断迎来新的建筑和风貌。

二、趋势和特点2.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需要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推广绿色交通、建设低碳建筑、提倡循环经济等措施,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2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城市老旧区域的存在和城市功能的调整,城市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城市的面貌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3 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例如,智慧交通、智能城市管理和数字化服务等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数字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便捷性,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陈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陈洋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的数据所做的回归方 程只能表示改革开放 25 年来的总体趋势 ,但忽略 了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我们采用邹检验 ( Chow)对 的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改革 开放后 26 年间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进行断点检 验 ①。结果显示在 1986年出现了明显的断点 , F统 计值为 2. 08,大于 α在 5%显著水平下的统计值 , 表明 1986年之前与之后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的产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 陈 洋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43
1.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发展阶段 存在明显断点
2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 来 ,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 济发展而迅速升高 (图 1 )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历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 可得回归方程 :
log (U RB ) = 1. 748 + 0. 204 ×log ( RGD P) (1)
第 2 7卷 第 2期 2 0 0 7年 0 4月
地 理 科 学
Vo l.
SC IENTIA GEOGRAPH ICA SIN ICA
Ap r.
27 No. , 200
2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 洋 1 , 李 郇 , 许学强
中国幅员辽阔 ,同一时期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 大差异 [ 10 ] 。同时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 期 ,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城市化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 响 ,从区域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自东向 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 局 ;从城市层面上看 ,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管理的松动影响了城市规模水平的分布 。基于以 上因素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东 中西三大地带的梯度差异 ,同时 ,在区域内部又表 现为以若干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的都会区经济集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城市化的背景和原因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密不可分: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

2. 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的增加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 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例如,城市扩张、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等政策都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挑战:1. 经济增长:城市化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了消费和生产的中心,为国家提供了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2. 社会结构变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这对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4. 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三、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策略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1.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和农村用地,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消耗。

2.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正在不断加快。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的一种主要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城市通常是由王者或地方霸主建造的。

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真正起步是在唐朝。

唐朝时期,大量城市得以建立,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随着文化、经济、社会因素的不断影响,城市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商业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口的商业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规模有了极大的提升。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城市文明逐渐成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53%左右,城市规模和数量也在逐步增长。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和修建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水环境治理等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深入推进。

同时,在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管理、城市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扩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等,都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规划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契合度,提升城市的综合品质,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城市开发也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将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趋势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发展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与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社会的阶段,城市人口的比例较小。

然而,随着20世纪的历史变革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数字显示出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一些大城市人口密集、发达,而一些中小城市人口流失、发展滞后,这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因素1.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

2.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转型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他们选择进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活动,使农村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

3.城市化政策的推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以吸引投资和促进城市发展。

例如,特区政策和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化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集聚效应的形成,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2.社会问题: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机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市间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福利问题突出,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3.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城市的多样性和便利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竞争激烈和压力大的生活环境。

四、城市发展的策略1.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减轻环境压力。

2.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实现资源和人口的合理配置。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城市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了解和分析现代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全面探讨现代我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1. 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不断扩大,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2. 城市化拉动消费和投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拉动了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

城市化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政治原因1. 政府政策的推动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文件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例如《城市化推进战略》,《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

2. 政治改革的推动我国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为城市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原因1. 农民工的城市化需求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的城市化需求,城市化不断加快。

农民工的城市化需求主要源于农村就业机会的不足和收入水平的低下,他们通过进城务工来提升自身生活水平,这也成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社会原因。

2.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城市化提供了社会基础。

四、环境原因1. 自然资源的集聚和利用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集聚和有效利用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环境原因。

社会发展:解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问题

社会发展:解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问题

社会发展:解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问题
引言
中国城市化进程是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1. 城市化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古代时期的城市形态和功能
•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政策与实践
2.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城市人口比例和规模快速增长
•城镇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
•农民工问题和户籍制度困扰
二、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1. 经济效应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引擎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能力提升
2. 社会问题
•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破坏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社会不平等与城乡差距拉大
•城市化与文化传统冲突
3. 政策挑战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治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平衡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
三、应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1.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对标国际经验,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覆盖范围
•解决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问题
3. 加强政策协同和整合
•增强政策的整体性,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结论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和务实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加公平和高质量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恶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住房供应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民工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也日益突出。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

二、城市发展的挑战城市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扩张过快,导致城市空间的浪费和城市功能的不完善。

其次,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城市管理不善,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等方面存在问题。

此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三、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推动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

此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庞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民希望通过进入城市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是农民前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交通、住房和社会福利等。

二、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通过农民进城工作,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的生产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城市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城市化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导致城市资源的供给不足,如住房、教育、医疗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来解决。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过快,而其他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资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化应该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政府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探讨,从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随着城市的兴盛,帝国建设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代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已超过8亿人。

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了国际大都市,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资源。

同时,城市化也为中国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扩张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其次,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户籍制度不公平和社会福利不平衡等。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建设等。

同时,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将得到更好的平衡,政府将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发展。

此外,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市将面临更多的养老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将继续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分异现象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城镇化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本文旨在揭示这些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回顾了城镇化概念的发展历程,界定了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内涵,并阐述了研究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接着,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城镇化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人口流动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格局。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城镇化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缩小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突破点。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现象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再到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

早期,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而后逐渐向内陆和中小城市扩展。

这种时序上的分异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揭示了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在空间维度上,中国城镇化的分异特征同样显著。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聚居和城市化的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历史演变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的历史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

当时,该地区的居民开始采取农业,建造城市,并在城市中进行交易和商业。

这种城市化趋势在古代埃及和希腊都得到了延续。

在埃及,尼罗河的气候和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了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希腊,城市化的发展得益于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政治制度。

2、中世纪城市化的发展在中世纪,城市化进一步加速。

这是因为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此期间,农民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并开始进行手工业和商业。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镇化,它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世纪,城市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北部地区。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较为适宜,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市场活力强。

这些因素都是城市化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3、近现代城市化的变化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不再只是单纯的农业和手工业,而是逐渐转变成了以工商业为主导的城市化。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工业的需求。

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而城市化可以提供这些。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都得到了大幅增长。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和环境污染等。

4、当今城市化的挑战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和全球化。

从几十年前的超级城市到现在的全球城市,城市化已成为了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城市的交通压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5、结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之一。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含的本质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囊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因此,要评价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就必须有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的综合反映,但目前未有能在时空上可比的通用理想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复合指标,能被多数学科接受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口统计学指标,比较简明、通俗、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城市化水平=U/P×100%,式中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

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和比较,除无特殊说明,城市化水平均以此统计计算。

21世纪素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刘 高城市化(urbanization)也俗称城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复杂的概念,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从多角度予以了阐述。

如人口学界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界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社会学界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界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由此看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不断进程,城市化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

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与变革的时期,城市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内生发展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 时空演变 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C9 3代”之称,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主旋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整体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国家对城市化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学者们对其研究也愈是深入和广泛,如有学者对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城市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和保障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政策构想和具体措施建议[1]。

有学者基于传统城市化机制研究提出新时期城市化动力机制应是内生/外生城市化复合的互动过程[2],有人认为城市再生是新世纪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政策的必然选择[3],有人指出新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应有量的适度发展,更应该实现质的飞跃,城市化应该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多元化发展模式[4],也有人以实现中国城市化均衡为基础,按照区域经济原则,将一批中、大城市发展成超大城市,形成巨型城市带和大型城市群,是实现2050年城市化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5]。

至于结合时空变动的研究,有从鸦片战争前期以来的100多年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点、成因及趋势[6],以及得出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空间格局由北南差异转变为东中西差异,省级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的规律特点[7]。

21世纪已经走完一个时代,在中国城市化漫长道路上有其一定的时空演变规律,但目前尚未有人研究总结。

因此,在新世纪之初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中国实现2020年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及基本小康社会以至现代化社会有着近期与中远期的战略意义。

一、时间维度的演变(一)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前五年增幅较大进入新世纪,全国及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继续稳步提升,前五年增幅较大,之后趋势有所缓和。

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各省市区相应年份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2000、2005和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分别为34.2%、43.0%和46.6%,前五年增长6.8个百分点,后四年增长3.6个百分点。

各省区前五年平均增长6.9个百分点,后四年平均增长4.7个百分点。

同时,各省区的增幅也参差不齐,大小相差悬殊。

其中海南省提升最快,2005年比2000年提高了21.7%;辽宁与河北也分别提高了12.7%和11.6%,而湖北省仅提高了0.4%,最大与最小相差50多倍。

2005年之后,天津与山东城市化发展最快,2009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和14.3%,而西藏却有回落趋势,比2005年下降了2.9%。

2000年至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0.4%,此期间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有18个省市区。

(二)中国城市化总体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少数省区进入后期阶段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进行研究,1979年曾形象地把城市化发展历程描述为一条似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此后,国内清华大学焦秀琦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模型推导,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8]。

如按此标准划分,2000年有13个省区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16个省区处于中期,仅有北京和上海进入后期阶段;2005年仅有西藏、贵州和云南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在此五年间没有新的省区跨入后期阶段;2009年剩下西藏和贵州仍旧处于初期,天津进入后期阶段之外,其余的26个省区均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因此,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部分省区逐渐跨入后期阶段行列之中。

二、空间格局的演变(一)整体呈东中西三级梯次水平态势演变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市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呈与地形基本相符的三级阶梯状,东部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进入新世纪之后继续这样的格局态势(见图1)。

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城市化发展较快,从2002年起超过中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直辖市的优惠政策。

此外,各级阶梯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升,以2000、2005和2009年为截面数据进行比较,2000年西藏城市化水平最低,为18.9%,有18个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处于20%-40%,50%以上的仅5个东部省区;2005年城市化水平处于40%以下的省区减少到15个,而50%以上的增加到9个;2009年城市化水平处于40%以下的省区仅8个,除河南外全是西部省区,50%以上的达到12个,仅内蒙古和重庆分别属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余全部是东部的省市区,其中北京和上海超过了85%。

(二)部分省区城市化水平跳跃式发展,省区间差距继续缩小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大体呈东中西三级阶梯分布,但各阶级内部个别省区又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

自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江苏省由第十一名上升至第七名,山东省由第二十三名上升到第十四名,海南省由倒数第四名上升到顺数第十三名,而吉林省由第六名下降到第十名;中部的湖北省由图 2000、2005、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动态分布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部分省市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

注:因体制有别,图中暂不包括港澳台相关信息(下同)。

第十二名降到第十六名;西部省区相对下降比上升要多,如重庆市从第十四名上升到第十一名,新疆从第十六名降低至第二十四名,青海从第十五名降到第二十三名等等。

位次降低是相对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则是绝对的,位次的升降只能说明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的相对快慢而已。

通过增幅大小的调节,使得省区间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

用各年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差除以平均值所得出的变异系数来反映各省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性,得出变异系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见表1),则表明中国各省级区划单元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三)中部增速略快,南北速度相当统计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省市区城市化水平,并按地理上习惯划分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全国纵横网格化分析。

为此,将各地区内所包括的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算术平均,得出新世纪以来前十年间各大区城市化水平增速的大致格局。

统计的结果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十年平均增长11.8%、12.1%和11.1%;北方和南方分别为11.6%和11.5%。

中部几个省区增长速度较为统一,仅湖北省十年内才增长5.5%,其余均在二位数之上,因此总体速度稍快。

东部和西部,以及北方和南方包括的省区相对较多,各省区增长幅度也较为悬殊。

由此,从大区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总体较为均衡,平均每年增长1.16个百分点。

三、时空演变格局的因素分析由于中国拥有广袤的地域范围,使各省区在地理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我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格局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与历史基础、人口分布与增减、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主要概括于以下几方面:(一)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分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奠定了我国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等的宏观空间格局和长期态势。

如从地形来看,我国包括了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其中平原无疑是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我国乃至世界的大城市基本都分布在平原或大盆地之上足以证明。

中国的地形至东向西由平坦的平原或丘陵逐渐变为崎岖破碎的高原,致使城市的规模及密度均由东向西递减,因而城市化水平也就呈东中西的梯次格局。

其次,表 2000、2005、2009年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变异系数2000年2005年2009年标准差14.414.114.4平均值37.544.449.1变异系数0.3840.3170.293气候、水和矿产等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如我国有不少城市是由矿产开发而形成的,诸如攀枝花市、大庆市等等,由此也促进地方的城市化发展。

此外,人文环境对城市化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如北京市自古就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东北三省也有着雄厚的人文底蕴及工业基础,使这些省市城市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自然环境是长期的历史形成,至今仍然在维护整个格局,而人文背景的作用相对较容易变化,新的人文现象在不断涌现,进而适时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如从改革开放延续至今的打工潮形成的人口迁移等系列人文现象。

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无不与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人口输出,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人口输入有关。

(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总体上有着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9]。

通过以各省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比2000、2005和2009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化。

研究表明,中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大致图2 2000、2005、2009年各地区人均GDP和城镇型政区占比例分布资料来源:2000、2005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相关数据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