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
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
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2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
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在“贵州省小学数学杨兴文名师工作室”的安排下,进行了“与名师对话”的读书活动。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感受至深。
本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
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段。
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善于有效提问,把握教育机智在刘可钦师的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是妙趣横生的。
教学是充满理趣、情趣、乐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
刘可钦老师则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常态的教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的影响学生。
她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
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特别是刘老师设计的提问,更是值得我学习。
“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老师这儿有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都说教学的过程是提问的过程,那么的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有效的。
刘老师还有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对教育机智的把握,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和同学之间的争吵转化为发展的机会,一堂好课是师生之间一起真诚的晤对。
这是我无法做到的。
二、尊重学生,数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
他认为数学是疯狂的教学。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
他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是他深层思考的结果。
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正是夏青峰的课堂追求。
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第一篇: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著,边看边想。
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看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缪建平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他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并对经典课例的评析,还有他们自己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的教学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刘老师还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反而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龙攀宇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他这样的还有赵畏、明浩军、胡朝毅等。
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
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机智,引导我的学生,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让我感受到“和谐”之魅力,叶云素老师的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让我感受课堂朴素之美,张齐华老师的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缪建平老师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把仅有的40分钟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我工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目标。
最近有幸读到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细细拜读之后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可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效应,看似激情如火、讨论热烈、现场劲爆,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过度依赖于课件,当然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有助于教学,可是一旦过度使用,给人感觉好像是离开了课件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刘老师却很少依赖精妙的课件(m..),她多用传统的媒介,她的课朴实无华,教学效果好、质量高,课堂上她更多倾注的是感情。
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共鸣,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刘老师身上沉淀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刘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方式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她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而我在工作中却往往追求成绩,让学生明白解题原理,弄懂数量关系。
关注的是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那极少数弱生。
追求课堂整体效果,没有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刘老师能关注孩子心灵的感受,她设计的提问都是有梯度的;对孩子都是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的课堂是有温度的;孩子们学的是愉快的;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孩子不怕说错,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而会调整提问的方式,引导答题的方向。
老师激励孩子们的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以前在公开课上就害怕出状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担心课堂上节外生枝,担心预设的时间不够,总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孩子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这样的一堂课是没有灵性的。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1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
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
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国庆期间在书店里看见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翻阅后不由得有细细拜读的愿望,就把它买了回来。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钱守旺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可钦老师:追求常态下的生命课堂。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刘可钦平实亲和的教学风格无疑更加适合于我们广大普通老师的追求,因为他们长期扎根在教学的第一线,繁琐的工作不容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每一节营造得花里胡哨的。
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交流,敢说敢想,大胆地创造,积极地思考探索;让学生在老师智慧的点拨面前,从经验的层面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这就走上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轨道,这样的学习积淀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数学的敬仰、兴趣。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
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刘可钦有句精彩的语录: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这句话是那么地朴实而又真情流露,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爱,更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自从加入《杨兴文名师工作室》后,我在团队中不断地学习,每次的集体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近期在杨校的指引下,拜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我真的是大开眼见,茅塞顿开。
本书主要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叶云素: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张齐华: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廖建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深受触动。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在她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课堂是妙趣横生的,教学是充满着理趣、情趣、乐趣,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的。
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
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
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
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
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
“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
学生主体地位的典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学生主体地位的典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最近熟读留《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刘可钦和徐斌老师的教学内容使得我颇为喜欢,受益非浅。
如同大海撞击礁石激起美丽的浪花般点醒梦呓人。
而思维的灵感源于对生活的追求,心灵的碰击,小学低年级数学主要研究数与形的结合,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要具体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而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严谨性、言简性、亲切性。
刘可钦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我看到了朴实无华与质然的生活常态作为一名知名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刘老师的课堂平淡无奇:质朴天然中却拥有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实在而深厚,却意味深长,令读者津津乐道。
没有浮夸的教学动态(),没有新颖的教学设计,却用谦和而温柔的语言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心扉,注重语言的提问和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把质问语态转换为巧妙的对话,让学生敢说实话真话而不是正确的话。
这种在语言表述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语言表达的概述,很好的把语言与思维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心、脑、口的应用与发挥!例如:在课堂中互动环节,刘老师会针对问题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而不是平时我们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不知所措,懵懂不懂,顷刻间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性!而怎样想的,打开的方式就是在沟通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认知学习用讲出来的方式口述想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发现,前面具有针对性,后者具有拓展性训练中,从而可以提升发展,真正名迪智慧。
因为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
不同的提问方式启迪不同的思维方式,俗话说:一语点醒梦中人。
好的提问方式胜过一堆的讲学,也是思维灵活运用的基垫。
徐老师的数学课mdash;mdash;活动乐园(学生主体地位的典范)他的课堂原则:问题只有设计的巧。
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学期又开始了,三个月的时间真快,像做梦似的,感觉一觉睡醒就上学了似的。
早晨妈妈送我去学校去,一路上,我还回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
一路上见到的全是学生,闹闹嚷嚷的,买笔记本、买书袋。
校门口的路都被堵了,校役和警察正忙碌的疏通。
相关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
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
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小学数学教育名师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小学数学教育名
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数学教育参考书。
书中介绍了一些
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名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
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名师们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和展示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其次,书中提到了很多教学上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使用具体的物体和图示来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这些方法能够让
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名师们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教
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并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
授者,还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总之,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艺术的
魅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数
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刘可钦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这学期我们阅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
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
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
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
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刘老师教我们这样对待孩子:
1.不要告诉他什么不能做。
换种说法:你如果能这样做就更好了。
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3.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
4.家长要有和孩子独处的时间,
5.要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如:你是做三道题还是五道题?
6.鼓励孩子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表扬具体的事件。
7.给予孩子成长的帮助与引导。
如:某某在公众场合表现很好,你想不想像他那样?如果是,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
8.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如:活动之前与孩子先商讨。
9.家长应鼓励孩子有问题直接与老师沟通,而不应该由家长代替沟通。
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
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
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
阅读刘可钦,走近刘可钦,才知道: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
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