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计算坐标4
公路空间视距计算方法和检测技术
D = - ( A x 1 + B y 1 + Cz 1 )
除以
A + B + C 就可以化为范围内点的高程记为
z0 = z ( t , w )
x co s α + yco s β + z co s γ - p = 0
α、 β γ均为计算平面法线的方向角 。 式中 : 、
( t) + y′ ( t) + y′
2
2
点) 的高程坐标 。 若有大于 0 的点 , 则为遮挡点 。
( 1) 一般坐标变换公式 。 假设新坐标系的方向
( t) w 1 x′
2
余弦矩阵为
l1 l2 l3 m1 m2 n1 n2 m3 n3 X Y Z
z 1 = z ( t , w 1 ) + h1
2. 2. 3 “视线三角面” 与其他面的求交
式中 : w 为支距 ( 从路线中心线偏移至行车道中心的 距离) 。 那么 , 视点 p1 的坐标公式为
x 1 = x ( t) + y1 = y ( t) ( t) w 1 y′ ( t) x′ ( t) x′
2
将 “视线三角面” 旋转为水平面 , 再平移为高程 为 0 的水平面 。 将视线范围内的其他相关曲面 、 平面 也进行类似变换 , 然后考察三角区内相关点 ( 即参考
2 空间视距计算模型
2. 1 空间视距的分析原理 2. 1. 1 空间两点的通视原理
通过判断空间两点间连线是否穿越其他物体 (或 实体面) 的方法 ,计算空间两点是否直接通视 ,其原理 如图 1 所示。把空间两点通视原理应用到公路视距计 算中时 ,其中一点是驾驶人的视点 ,另一点就是公路上 可能出现的障碍物。通过计算判定这两点连线是否穿 越了道路环境中的某一实体 (或三维面) ,便可以确定 这两点是否直接通视 ,也就是视线是否被遮挡。
土木工程测量作业答案
注:表中粉色为需要填写的答案《土木工程测量》第1章作业1-2 什么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解: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基准线是铅垂线。
1-3 什么是绝对高程?什么是相对高程?解: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相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1-5 已知某地大地坐标为(106°12′,38°32′)。
计算:①该地在高斯投影3°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②该地在高斯投影6°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
解:①3°带带号:n=int((L-1.5°)/3°)+1= int((106°12′-1.5°)/3°)+1=35,35号3°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0=3°*n=3°*35=105°;②6°带带号:N=int(L/6°)+1= int(106°12′/6°)+1=18;18号6°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0=6°*N-3°=6°*18-3°=105°。
1-6 已知控制点BM30的大地坐标为(106°49′27″,39°04′58″),其高斯投影3°带内计算的平面坐标自然值是(4328363.369m,-101752.428m)。
计算BM30的坐标通用值。
解:通用坐标值是在Y坐标自然值上+500km,并且在其前冠以投影带带号。
因此,先计算BM30所在高斯投影3°带的带号:3°带带号:n=int((L-1.5°)/3°)+1= int((106°50′-1.5°)/3°)+1=36,Y坐标自然值+500km=-101752.428m+500000m=398247.572m。
测量学期末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
15计算题库及参考答案【注】:考试时请自备函数型科学计算器,不得使用编程型科学计算器。
1、设A 点高程为15.023m ,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 的B 点,水准仪安置在A 、B 两点之间,读得A 尺读数a =2.340m ,B 尺读数b 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 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15=i H .023+2.23=17.363m ,则B 尺的后视读数应为 b=17.363-16=1.363m ,此时,B 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
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 =23.2cm ,其测量中误差=d m ±0.1cm ,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D 及中误差D m 。
【解】==dM D 23.2×2000=464m ,==d D Mm m 2000×0.1=200cm =2m 。
3、已知图中的AB 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B →1,1→2,2→3,3→4的坐标方位角。
【解】=1B α197°15′27″+90°29′25″-180°=107°44′52″=12α107°44′52″+106°16′32″-180°=34°01′24″=23α34°01′24″+270°52′48″-180°=124°54′12″=34α124°54′12″+299°35′46″-180°=244°29′58″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40′36″,试计算: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 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
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习题及解答
四. 距离测量和全站仪
2、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 lt 30m 0.009m 1.25105 30(t 20 C)m 设温度t=-5℃,在标准拉力下,用该钢尺沿30°斜坡的地面量得A、B两点间的 名义距离为75.813m,求实际水平距离。
答案:
( 1)尺长改正 l 0.009 75.813 0.0227m l 30 (2)温度改正 Dl L Dt L (t t0 ) 75.813 1.25 105 - 5 - 20 -0.0237m (3)斜距化为平距 L L Dl Dt 75.813 0.0227 0.0237 75.812m D L cos 75.812 cos30 65.655m
1、今用同一钢尺丈量两段距离。一段距离的往测值为126.78m,返测值为 126.68m。另一段距离的往测值为357.23m,返测值为357.38m。试问这两段 距离的测量精度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哪段距离的精度高?
答案:
126.78 126.68 1 K1 126.73 1270 357.38 357.23 1 K2 (精度高) 357.305 2380
视距测量记录 测站高程:20.36m
竖盘读数 L (°′) 垂直角
仪器高:1.42m
水平距离 D (m) 高 差 h (m) 高 程 H (m)
中丝读数 l (m)
(°′)
2.00
93 45
-3 45
113.71
-8.03
12.33
=90 °-93° 45′ 173.54 +10.90 =20.36+(-8.03)
6、某点经度为112°40′30″, 纬度为38°22′40″ ,计算其所在1:5万 地形图的编号。
坐标正反算
【例题6-3】坐标反算,已知 =2365.16 、 =1181.77 、 =1771.03 、 =1719.24 ,试计算坐标方位角 、水平距离 。
键入1771.03-2365.16按等号键[=]等于纵坐标增量,按储存键[ ],
【例题6-2】 =3712232.528 、 =523620.436 、 =3712227.860 、 =523611.598 ,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 、水平距离 。
=62°09'29.4"+180°=242°09'29.4"
注意:一直线有两个方向,存在两个方位角,式中: 、 的计算是过A点坐标纵轴至直线 的坐标方位角,若所求坐标方位角为 ,则应是A点坐标减 点坐标。
8、系统误差影响观测值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密度。…………………………()
9、经纬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
10、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角时,应采用盘左盘右取中的方法。………………………………()
11、高程测量时,测区位于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4、视准轴是目镜光心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5、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6、象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7、双盘位观测某个方向的竖直角可以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32、测绘地形图时,碎部点的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头应。
第四章第三讲第5节三角高程和视距距测量2005年4月1日
式中:R=6371公里 公式改写为:
在煤矿井下测量时,往往直接测量 A 、 B 两点 间的斜距,则:
h=Lsinδ + i — v
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应进行往返观测,既由A向B观测(称 为直觇),又由B向A观测(称为反觇 )。这样的观测,称为对 向观测。对向观测可以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第六节 视 距 测 量
仪器中心到测 站点高度 i
利用视线水平时视距公式 计算水平距离
注意事项:
1、安置仪器的方法与上次实验相同。 2、在水准尺上读三个数值(上、中、下丝) 3、测竖直角时不要忘记打开补偿装置。并观 察和判断竖盘注计形式。 4、大坝的斜距可用钢尺直接量得。 5、测量仪器高,觇杆高,并做好记录。 6、认真思考测量的整个过程是否和理论公式 相符合。
第四章 第三讲 三角高程测量和视距测量
华山莲花峰
金沙江
九寨沟
第五节 三角高程测量
在以上图片中的山地或井下测定控 制点的高程时 ,若用水准测量的方法 速度慢困难大。故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的方法。但必须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在测 区内引测一定数量的水准点,作为高程 起算的依据。以保证高程测量的精度。
O
但是,S′不是实际的尺间隔,实际测得的尺间隔是R及尺 上的MN(即S),因此需要找出S与S′间的关系。
于是
O
上式为视线倾斜时求水平视距的公式。
将式
则得用视距表示得三角高差计算公式:
上式为用上、下丝读数差和竖直角计算高差的公 式。
二、视距测量方法
(1) 在A点安置经纬仪,进行对中、整平,并量取仪 器高 i; ( 2 )用望远镜瞄准 B 点上的视距尺,读取上丝、中 丝 ( 即 7) 和下丝读数.然后用微动螺旋使指标水准 管气泡居中,再读取竖盘读数。 (3) 计算尺间隔S及竖直角,按公式(4—19)和(4—20) 计算水平距离 和高差 h。计算可用电子计算器 进行。视距测量记录及计算格式如表4—3所示。
测量学简答题(自整理)
1、 什么是坐标反算?它是如何实现的?答:坐标反算是指根据已知坐标反过来计算边长和方位角(2分)。
假设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则AB 边长为ABA B AB A B AB AB AB x x y y y x l ααcos sin 22-=-=∆+∆=,(2分);根据 (tan )A B A B x x y y tgR --=,由于所计算的R 的取值区间为-90o ~+90o ,而方位角的取值区间为0o ~+360o ,因此需根据坐标增量的正负来判断所在的象限,进而确定AB 边方位角α。
⎪⎩⎪⎨⎧<∆>∆+<∆+>∆>∆=0,0,3600,1800,0,00y x R x R y x R α,0,0,00=∆>∆=y x α。
0,0,900>∆=∆=y x α 0,0,1800=∆<∆=y x α。
0,0,2700<∆=∆=y x α,(6分) 2、 经纬仪导线的布设形式有哪些?其外业工作主要精度要求包括哪些?答:导线的布设形式有三种: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支导线(3分);其外业工作主要包括:(1)踏勘选点:到测区观察了解实际情况,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要求:1)便于地形测绘:导线点视野开阔2)便于测角:相邻导线点通视3)便于量边:地势平坦便于量距4)边长适宜:导线边长最好大致相等,以减少对测角精度的影响。
5)保证安全:导线点应选在便于安置仪器且保证人员与仪器安全的地方。
导线点选定后埋桩、编号、绘制导线点位置草图(3分)。
(2)测角:导线的转折角分左角和右角。
前进方向左侧的水平角称为左角,一般观测左角。
要求:对中误差小于3mm ,对于DJ6级光学经纬仪两个半测回水平角互差应小于40"。
遇短边时,对中、瞄准更应仔细(3分)。
(3)量边:用检验过的钢尺往返丈量,往返较差率应小于1/2000,量距困难地区应小于1/1000。
若是斜距应换算为水平距离,或用测距仪量测(2分)。
现代普通测量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因而产生垂线偏差,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系有: ①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② 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③ WGS~84 坐标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 O 是在地球椭球体中心, z 轴指向地球北极,
x 轴指向格林尼系子午面与地球赤道面交经理, y 轴垂直于 xoz 平面构成右手坐 标系。
足时即可完成测量任务。
作业十三、 第 5 题 水准测量时,要求选择一定的路线进行施测, 其目的何在?
转点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选择一定的水准路线的目的是使所测量的未知水准点与已知水准点构
成具有检核功能的路线,便于检核所测成果的正确性。 ②转点的作用是传递高程。
作业十四、 第 6 题 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 答:水准测量时, 仪器视线虽然经过精确整平, 但仍存在着误差, 当视线过长时, 该不水平的误差对水准测量读数影响较大, 在前后视距离相等时这种误差的影响 值相等,因此为了消除这种误差,要求前后视距大致相等。
第 5 题 计算表 4-5 中水平角观测数据。
整平的目的是使水平 P53。
解:
表 4-5
竖盘 测站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
一测回角值 °′″
各测回 备注
平均角值
A
0 36 24
第一 左
测回
B
108 12 36 107 36 12
A
180 37 00
O
右
B
288 12 54 107 35 54 107 36 03
作业二十一、 第 10 题 何谓竖盘指示差?如何计算、 检验和校正竖盘指标差?
雷达视距计算公式
雷达视距计算公式
雷达视距是指雷达发送出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散射、折射、反射等现象,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雷达扫描不到目标,这时候需要计算雷达视距来确认目标是否在雷达探测范围内。
雷达视距计算公式为:视距= √(2hR+h^2),其中h为雷达天线高度,R为目标距离。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当目标距离远大于天线高度时,雷达天线和目标之间的连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此时视距就等于雷达天线高度和目标距离的勾股定理。
但是,在目标距离不是很远的情况下,电磁波会经过多次反射、散射和折射,所以雷达扫描不到目标,此时需要使用公式中的h^2项来修正雷达视距计算结果,以保证探测目标的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雷达视距计算公式可以用来判断目标是否在雷达探测范围内。
例如,我们可以在坐标系上标识出雷达的天线位置和探测范围,并按照公式计算雷达的视距,在视距范围内的目标就可以被雷达扫描到。
这个计算过程既简单又准确,有助于提高雷达探测精度和可靠性。
总之,雷达视距计算公式是雷达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掌握了这个公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雷达探测技术,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城市道路平面线型规划设计-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三、例题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三、例题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三、例题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三、例题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三、例题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停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停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停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停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会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一、视距计算
1.会车视距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二、视距保证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二、视距保证
第二、视距保证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二、视距保证
第七节 行车视距
二、视距保证
第八节 道路平面图的绘制
第八节 道路平面图的绘制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一、用控制点坐标和直线段斜率确定直线段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一、用控制点坐标和直线段斜率确定直线段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一、用控制点坐标和直线段斜率确定直线段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第六节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二、道路曲线段的方程和坐标计算
坐标正反算
坐标正反算一、坐标正算与坐标反算1、坐标正算已知点的坐标、边的方位角、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6所示,点的坐标可由下式计算:式中、为两导线点坐标之差,称为坐标增量,即:=1000、=1000、方位角【例题6-1】已知点A坐标,=35°17'36.5\,2、坐标反算已知两点的坐标,计算两点水平距离=200.416,计算点的坐标?35o17'36.5\35o17'36.5\两点的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如图6-6可知,由下式计算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
(6-3)(6-4)式中反正切函数的值域是-90°~+90°,而坐标方位角为0°~360°,因此坐标方位角的值,可根据正切角值换算为坐标方位角。
、的正负号所在象限,将反【例题6-2】=3712227.860、、水平距离=3712232.528、=523620.436、=523611.598,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
=62°09'29.4\29.4\注意:一直线有两个方向,存在两个方位角,式中:、的计算是过A点坐标纵轴至直线的坐标方位角,若所求坐标方位角为,则应是A点坐标减点坐标。
坐标正算与反算,可以利用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相互转换功能计算,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类型比较多,操作方法不相同,下面介绍一种方法。
【例题6-3】坐标反算,已知=1771.03、=2365.16、=1181.77、、水平距离。
=1719.24,试计算坐标方位角键入1771.03-2365.16按等号键[=]等于纵坐标增量,按储存键[],键入1719.24-1181.77按等号键[=]等于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显示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第二功能键[2ndF],再按[]键,屏显为距离,再按[]键,屏显为方位角。
【例题6-4】坐标正算,已知坐标方位角=200.40,试计算纵坐标增量横坐标增量=294°42'51\,。
测量学-视距测量
作为该带的坐标纵轴,而其它子午线投影
后为收敛于两极的曲线,地面点真子午线
方向与中央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子午
线 以东收地敛区角,γ,各γ点角的有坐正γ为标有负值纵负轴。3偏在° 在中央真子子γ为午午正线线值 的东边,γ为正值;在中央6°于午线以西地
区,γ为负值。 surveying
26
2.磁偏角
由于地磁南北极与地球的南北极并不重 合,因此,过地面上某点的真子午线方 向与磁子午线方向常不重合,两者之间 的夹角称为磁偏角δ,磁针北端偏于其子 午线以东称东偏,偏于其子午线以西称 西偏。直线的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 可用下式进行换算:
左
测 测站:
站: 测2站.4高45程:
测2
站
仪1.器55高5:
仪器:
高 0.890
程:
测2.站00:
测站 高程:
95 17 36 -5 17 36
测站: 测站: 测站高程: 测站高程:
8测8.站24:
测站高 程:
-测8.站18:
测站高 程:位置来自-测8.站73:测站 高程:
+测36站.6:4
测站高 程:
三、视距测量的误差及注意事项 13
(一)、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视距尺分划误差 视距乘常数 K 的误差 2、观测误差 视距尺倾斜误差 读数误差 竖直角观测误差 3.外界条件的影响 大气折光 空气对流 风力影响
(二)、注意事项
14
1、为减少垂直折光的影响,观测时应尽可能使视线离地面 1米以上;
2、作业时,要将视距尺垂直,并尽量采用带有水准器的视 距尺;
2)测前准备: 打开电源进行仪器功能及电源状态测 试;设置单位制式,预置常数,包括: 仪器加常数、 气象改正数等。
经纬仪导线测量与导线坐标计算
实验四、经纬仪导线测量与导线坐标计算一、实验目的1.学会在地面上用经纬仪标定直线及用普通钢尺精密丈量距离方法。
2.学会导线外业的基本测量工作。
3.学会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
二、实验计划1. 实验时数4学时。
2. 每实验小组由4到5人组成。
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依次轮流进行。
3. 每组在实验场地上选定4到5个导线点,组成闭合导线,进行量距、测角。
4. 用罗盘仪测定起始直线的磁方位角,进行导线坐标计算。
雅安地区磁偏角为西偏2度24分。
据此推算起始边方位角。
三、仪器与工具1. 由仪器室借领:电子经纬仪1台、50 m钢尺1把、测钎2根、水泥钉6个、钉锤1把、记录板1个、计算器一个,罗盘仪1台。
2. 自备:、铅笔、小刀、计算用纸、测角与测距记录纸。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指导教师讲解本次实习的内容和方法。
2. 在实习场地上选定比较平坦、相距60 m ~ 80 m的边长的多边形,构成一闭合导线,打入小铁钉(或油漆绘标记)。
3. 进行直线定线。
欲精密丈量直线AB的距离,首先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然后安置经纬仪于A点上,瞄准B点,用经纬仪进行定线。
用钢尺进行概量,在视线上依次定出此钢尺一整尺略短的A1、12、23……等尺段。
在各尺段端点粉笔绘标记,4.丈量距离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
丈量组一般由5入组成,2人拉尺,2人读数,1人指挥兼记录。
丈量时,拉伸钢尺置于相邻两点,并使钢尺有刻划线一侧贴近标志。
拉平、拉紧、拉直。
两端的读尺员同时根据点位读取读数,估读到0.1mm记入手簿。
每尺段要移动钢尺位置丈量三次,三次测得的结果的较差视不同要求而定,一般不得超过5mm,否则要重量。
如在限差以内,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此尺段的往测观测成果。
本次实习不考虑三项改正问题,每个尺段相加即为总边长。
每个边应往返丈量。
在记录表中进行成果整理和精度计算。
直线丈量相对误差要小于1/2000。
如果丈量成果超限,要分析原因并进行重量,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工程测量是指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以便进行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工作。
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用到一些计算公式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工程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测量相关公式:- 直线距离计算公式:d=sqrt((x2-x1)^2+(y2-y1)^2),其中(x1,y1)和(x2,y2)分别为直线两个点的坐标。
- 准线距离计算公式:d=(s/n)*sqrt((m1)^2+(m2)^2+...+(mn)^2),其中s为总长度,n为总测次数,m1、m2、..、mn分别为各测次的测量值。
- 斜距计算公式:d=sqrt((HC+ΔH)^2-(n1-n2)^2),其中HC为水平视距,ΔH为高差,n1和n2分别为测站的高程。
2.角度测量相关公式:- 三角测量公式:tanA=(a/b),其中A为角度,a为A边长,b为B边长。
-方位角计算公式:Az=At+Δ,其中Az为目标点的方位角,At为测站的方位角,Δ为目标点相对测站的方位角修正数。
- 高程角计算公式:V=(100/π)*atan((n2-n1)/d),其中V为高程角,n1和n2分别为测站和目标点的高程,d为水平距离。
3.面积和体积测量相关公式:- 面积计算公式:S=(1/2)*(x1y2+x2y3+...+xn-1yn+xny1-x2y1-x3y2-...-xn-yn-1-x1yn),其中(x1,y1)到(xn,yn)为多边形边界点的坐标。
-体积计算公式:V=S*H,其中V为体积,S为横截面面积,H为高度。
4.坐标转换公式:- 平面坐标转换公式:X=x0+R*sin(A),Y=y0+R*cos(A),其中(x0,y0)为原点坐标,R为距离,A为方位角。
-大地坐标转换公式:B=B0+ΔB,L=L0+ΔL,其中(B0,L0)为基准点的大地坐标,ΔB和ΔL分别为相对于基准点的纬度和经度差值。
这些计算公式只是工程测量中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测量需求进行更多的计算和推导。
建筑施工测量课件单元4距离测量与坐标测量
单元4 距离测量与坐标测量 子单元1 钢尺量距
2.经纬仪定线
当直线定线精度要求较高时,可用经纬仪定线。如图,将经 纬仪安置于A点,用望远镜照准B点,固定照准部制动螺旋。然 后将望远镜向下俯视,用手势指挥乙移动标杆,当标杆与十字丝 纵丝重合时,便在标杆的位置打下木桩,再根据十字丝在木桩上 钉下铁钉,准确定出1点的位置。同理定出2点和其它各点的位 置。
D = (D往 + D返)/2 距离丈量的精度,一般用相对误差K表示:
K = |D往 – D返|/D 相对误差通常化为分子为1的分式。如丈量某直线,D往 =248.12m,D返=248.18m,则:
K=|248.12 - 248.18|/248.15 = 1/4100 相对误差分母愈大,则量距精度愈高。平坦地面钢尺量距精度 不应低于 1/3000,困难地区不低于1/2000。
温度改正 :△ lt = α( t t0)l 式中, △ lt为尺段的温度改正数,t为量距时的温度,α为钢尺 膨胀系数,l为尺段的斜距。例如,在表4-1中,α= 0.000012 , 第一段的t = 28.8°C,则第一段的温度改正数为:Δlt =
0.000012×(28.8—20)×49.8652 = 0.0053 m
式中,lt 为尺段的温度改正数,l0 为钢尺名义长度,t为量距时的温度, α为钢尺膨胀系数,l为尺段的斜距。
钢尺检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与 标准尺进行比较,二是利用两固定点 已知长度检定钢尺。
单元4 距离测量与坐标测量 子单元1 钢尺量距
2.精密钢尺量距的外业操作程序
在拟丈量的两点方向线上,清除影响丈量的障碍物,用经纬仪 进行定线,标定分段点桩位和标志,用水准仪测定相邻桩顶间的 高差,用检定过的钢尺分段丈量相邻桩点之间的斜距。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
摘要:
一、引言
二、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定义与计算
1.定义
2.计算公式
三、影响观赏视距的因素
1.物体大小
2.观察距离
3.观察角度
四、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应用
1.影视制作
2.建筑设计
3.展览展示
五、结论
正文: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所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距离。
这一概念在影视制作、建筑设计、展览展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定义与计算。
最佳观赏视距是指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既能清晰看到物体的细节,又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最佳观赏视距= 物体尺寸/ (2 * 观察距离* sin(观察角度))。
影响观赏视距的因素主要有物体大小、观察距离和观察角度。
物体越大,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远;观察距离越近,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近;观察角度越大,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远。
在实际应用中,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影视制作中,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清晰的画面,导演和摄影师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和场景来调整摄像机的距离和角度。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人们在室内能够舒适地观看窗外景色,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和窗的大小来确定最佳观赏视距。
在展览展示中,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展品的细节,策展人需要根据展品的尺寸和观众的距离来确定最佳观赏视距。
综上所述,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是一种描述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所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距离的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是指通过观察目标物体与自身之间的角度差来估算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被广泛用于地图制作、导航系统、航空和航海等领域。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三角法来推导。
假设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为D,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高度差为H,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为α,则可以得到如下公式:D = H / tan(α)其中,tan表示正切函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来推导:1.假设我们站在地面上观察目标物体,目标物体的高度差为H。
2.我们通过角度差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α。
可以使用角度测量仪器如测距仪等工具来获取此值。
3.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D与高度差H之间的关系:tan(α) = H / D。
4.将上述表达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D = H / tan(α)。
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例如,当制作地图时,如果已知地图上某一点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同时也知道地面上观察者的高程信息,就可以利用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来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此外,这个公式在导航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角度差,可以估算出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个信息可以用于导航系统中的路线规划和位置定位等功能。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也适用于航空和航海领域。
在飞行和航海过程中,通过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并利用上述公式,可以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对于导航、位置确认和避障等任务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使用测距仪等专门仪器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自动化地测量视角。
通过分析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像素位置,可以利用几何关系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视角,并进而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总的来说,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是通过三角法来推导并计算的。
经纬度计算距离范文
经纬度计算距离范文经纬度是地球上用于确定地理位置的坐标系统,它由纬度和经度组成。
纬度是指其中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距离,而经度是指该点与本初子午线(通常指通过伦敦的子午线)之间的角度距离。
通过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经纬度差异,我们可以估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球面三角法和Haversine公式。
球面三角法是一种基于球面三角学的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距离计算,通过近似将地球视为一个球体来进行计算。
Haversine公式是一种更精确的计算方法,通过考虑地球的球形几何形状和曲率来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
以下是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距离的步骤:1. 确定两个坐标点的经纬度。
假设第一个点的经度为lon1,纬度为lat1;第二个点的经度为lon2,纬度为lat22. 将经纬度转换为弧度。
将经度和纬度的值乘以π/180来将其转换为弧度值。
例如,将经度值转换为弧度的公式为rad_lon1 = lon1 *π/180。
3. 使用Haversine公式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
Haversine公式的计算公式如下:a = sin²((lat2 - lat1)/2) + cos(lat1) * cos(lat2) *sin²((lon2 - lon1)/2)c = 2 * atan2(√a, √(1-a))distance = R * c其中,R是地球的半径,通常取平均半径6371公里。
由于地球不是完美的球体,实际半径会有所变化。
4.获取距离的结果。
距离的单位取决于地球半径的单位。
如果使用上述公式的默认单位,距离的单位将是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能计算直线距离,并没有考虑到地球表面的曲率和地形的变化。
对于较长的距离或在极高纬度(比如北极和南极)之间的距离计算,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同时,该计算方法也没有考虑到海拔高度的差异,只能用于计算平面上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总结起来,通过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经纬度差异,我们可以使用球面三角法或Haversine公式来估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 85 87 87 90 90 88 88 88 89 89 89 90 90 90 90 89 89 89 89 89 87 88 90 85 88 87 88 89 88
17 29 55 15 12 18 14 57 54 11 38 38 14 9 4 18 55 58 13 57 47 29 30 7 50 12 19 41 4 41
墙根 拐角 拐角 拐点
1083 1084 1085 1086
17 358 0 357
54 55 8 9
19.5 75 5 49
88 88 88 89
42 48 59 10
57 33 26 41 52 12 36 55 5 44 28 58 47 47 9 21 29 20 34 30 56 16 20 56 14 49 31 9 52
墙角 墙角 路沿 路沿 路沿 路沿 路灯 路灯 路沿 路沿 路沿 墙角 墙角 拐角 拐角 拐角 拐角 树 拐点 墙根
0 30 35 49 23 56 32 1 1 25 53 14 40 53 2 7 6 19 13 41 13 7 50 8 51 57 11 1 59 58
46 7.4 20 16 30 6
18
31 29 40 50 34 34 30 14 47 27 10 9.5 7 93 22 38 10 15 36 23 22 42 19
平盘 ° 182 193 230 256 214 182 169 137 156 148 123 98 93 82 93 67 53 12 16 332 251 260 ′ 48 13 30 5 56 1 4 5 6 40 5 11 53 32 22 38 58 52 9 44 30 39
路沿 路沿 路沿 路沿 路沿 草坪角 路灯 树 树 树 墙角 墙角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井盖 1036 拐角 1037 路沿 1038 路沿 1039 路沿 1040 井盖 1041 井盖 1042 井盖 1043 电杆 1044 电杆 1045 墙角 1046 墙角 1047 墙角 1048 草坪角 1049 草坪角 1050 草坪角 1051 路角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2 109 154 139 164 186 199 201 190 185 19 138 157 173 170 147 151 222 212 257 265 237 249 176 310 338 329 356 5 10
273 290 263 262 351 306 130 189 88 234 36 21 80 81 63 22 9 7 3 348 336 37 349 289 276 281 232 176 96
34 4 55 55 10 59 4 0 43 33 23 10 59 2 19 27 38 13 23 34 48 40 42 8 29 50 0 57 36
碎部测量纪录表
日期 测站 零方向 仪器高 m 1.6 斜视距 觇标高 m 35 16 24 50 9.5 12 12 15 28 13 12 50 48 52 11 7 7 20 20.5 3.5 5.6 21 ° ′ 起始边方位角 (DEG) ″ 竖直角 水平距离 (DEG) 方位角 (DEG) 测站高程 m 高程 m X0 X m
类型 拐角 拐角 拐角 路沿 路沿 路沿 井盖 楼角 楼角 路沿 路沿 楼角 路沿 楼角 路沿 楼角 路沿 路沿 楼角 路沿 路沿 路沿
序号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26 29 35 49 20 24 12 11 12 18 14 21 56 57 12 12 22 22 20 16 9 11 30 16 33 23 2 52 6
87 87 88 88 89 87 89 88 90 86 85 86 89 89 90 90 90 90 90 90 89 89 90 89 90 89 88 90 89
组别:
测站坐标 Y0
第
组
备注
竖盘读数 ° 87 85 86 88 87 89 89 87 89 90 90 89 90 89 90 89 90 89 89 90 87 87 ′ 45 7 40 47 53 41 44 34 26 14 22 46 20 57 26 24 43 56 27 9 23 41 Y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