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_灰姑娘情结_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灰姑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灰姑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灰姑娘》袁杨(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童话<灰姑娘》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受儿童喜爱,人们被她的善良打动,为她的困难辛酸。

同时也为故事幸福结局而高兴,本文将通过女性主义视角。

解读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父权制及其对女性的摧残。

关键字:灰姑娘;父权聿l;女性主义.一、引言童话故事是人类过去思想和社会实践的结晶.尽管它一再被认为是讲述普通人和处在社会底层人的故事.各种人群,不论文化出身,不论阶级贵贱,都十分了解并深深喜爱这一文学形式。

(梦的解析》作者西蒙.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

他认为像梦一样,童话试图再现社会现实和社会约束准则.与此同时。

编造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并使其符合社会所提倡的各种准则和制度。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像<灰姑娘》这样的童话故事被用来教育还没形成世界观和思想的孩子们.因此.可以认为合乎一个社会的特定的意识形态被编织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其目的是从一开始起步的阶段就把人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民而不是造反分子。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为旗手,重新解读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童话故事《灰姑娘》,挖掘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识形态教义.和相应的文化要义,并尝试分析这些潜在因索对儿童世界观的形成过程的重大影响。

二、女性地位和女性批评男女地位不平等存在已久,最远可追溯至<圣经》里,根据《创世纪》所记载,上帝造人时。

先造出男人亚当。

后为了排解他的寂寞和孤单.才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女人夏娃.这里明显隐射出男女不等的话语。

从时间上看,男先女后,从起源本质上看。

女人是隶属于男人.是男人身体的小部分。

“从部分依附于整体.即可得出女性必然依附男性的价值观念.女性自然也就成为沉默的另一半。

竹f11(啊’后来,又是女人夏娃经不起蛇的诱惑。

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导致了人类被永远地驱逐出美丽的伊甸园,背负起了无法洗去的堕落和沉重的罪恶。

女人因此变成了邪恶的、受诅咒的一类群体。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_灰姑娘情结_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_灰姑娘情结_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灰姑娘情结”●林美如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们不再如过去一样依赖男性,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

偶像剧《MY GIRL 》、《我的名字叫做金三顺》等在相对高学历的知识层中受到欢迎即是例证。

可见,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当今女性依然希望通过外界的事物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灰姑娘情结”,仍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将受到阻碍。

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灰姑娘情结”的涵义及渊源《灰姑娘》这一早期格林童话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广大女性同胞。

在影视作品中,“灰姑娘范式”作为一种情节模式被演绎了成百上千次。

在白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灰姑娘却成了女性“我有一个梦想”的文化代号。

其实,“灰姑娘情结”的存在并非偶然。

从一开始,它就是各民族不约而同的想象和表达。

作为女性的一个典型而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有着超时空性和普遍性,十分具有影响力。

心理学上将灰姑娘寻求庇护、依附于男性的被动心理称为“灰姑娘情结”。

美国作家柯莱特·道林在其畅销书《灰姑娘情结》中,对这一名词作了解释:即女性对于自信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

“灰姑娘情结”展现出的是一种“一劳永逸”式的救赎,———“灰姑娘”邂逅“王子”,从此携手人生,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灰姑娘范式”的影视作品最让人着迷的部分也就在于它以爱情的名义打破阶层、跨越界限,实现了女性对安全感的渴望及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它反映了女性内心渴望完善自我,从而达到完美状态的理想和愿望。

的确,人们也常常渴望在淡如止水、了无突破的生活中能出现某些彻底的逆转。

灰姑娘们憧憬着某个强大的、优秀“王子”的到来,以便达成实现自身各种需要的梦想。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与女性意识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与女性意识

简 ・ 奥斯丁是英 国文学史上杰 出的现实 主义女 性作家 。
作 为 世 界 上 最 伟 大 的 小 说 家 之 一 .多 年 来 简 ・ 奥 斯 丁 和 她
作为父母 ,他们很少 考 教育孩 子 的问题 。因此 ,伊 丽莎 白虽有一个完整 的家庭 .但她 同样 缺乏 父母 的爱。达 西是
灰 姑 娘 的 故 事 不 仅 在 民 间有 非 常 深 远 的 影 响 , 而 且 也 成 为
许多 艺术家创作 的主题 。在 现实生 活 中 ,灰姑娘 的故 事 总 是不 断发 生。灰姑娘渴 望完美 的爱情 。简 ・ 奥斯 丁 的灰姑 娘情结是 基于她 的家庭背 景和情感 体验 。奥斯 丁生 活在维 多利亚 时代 ,那一时期 家庭财产 都被~个男性继承人继 承 , 女性在这 个父权社会 制度下 成为男 人 的附属 。女 性不 被尊 重 、经济 不独立 ,缺乏 自己的独立 空 间 ,只能依 靠男 人生 活 。女性处 于寻求男性 保护 的弱势 地位 。在 那个 时代 的英
不 同层 面反 映 出女 性 意 识 的独 立姿 态 ,也是 在 女 性 意 识 影 响 下的 聪 慧 的魅 力 的 体 现 。 关 键 词 :简 ・ 奥 斯 丁 灰 姑 娘 情 结 女 性 意 识 中 图分 类号 :I 5 6 1 . 0 7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0 9 - 5 3 4 9( 2 0 1 7 )0 8 - 0 0 3 3 - 0 2
浅 析 筒 ・奥 斯 丁 小 说 中 的灰 姑 娘 情 结 与 女 性 意 识

摘要 :本论 文主要分析 简 ・ 奥斯 丁作 品是 如 何将人 物 的命运 与灰 姑娘 模式 联 系起 来进 行女 性人 物 塑造 的, 从而折射 出每 一个灰姑娘 式的人物都是 对爱情婚 姻具有 独 立的意识 和理性 的 态度 的 ,所有 女性 意识的 觉醒都从

《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以《灰姑娘》和

《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以《灰姑娘》和
Ab s t r a c t :T h e s p e l l b i n d i n g s t o ie r s o f G r i mms F a i r y s u c h a s C i n d e r e l l a a n d S n o w r e l f e c t t h e g e n d e r s t e r e o t y p e w h i c h i s
Ke y wo r d s :Gr i mms F a i r y T a l e s ;g e n d e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t e r e o t y p e;p a t r i a r c h a l d i s c o u se r ;C i n d e r e l l a c o mp l e x
《 格 林 童话 》 的性 别 观 对 儿 童 性别 意识 形成 的影 响
— —
以《 灰姑娘》 和《白雪公 主》 为例
邢 燕萍 , 刘红 丽 源自( 1 . 楚雄师范学 院教育学 院 , 云南 楚雄 6 7 5 0 0 0 ; 2 . 弥勒市宣武小学 , 云南 红河 6 5 2 3 0 0 )
me n s h o u l d b e a b l e a n d s t r o n g w h i l e w o me n s h o u l d b e b e a u t i f u l a n d g e n t l e a n d t h e s t e r e o t y p e o f t h e g e n d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w h i c h a r e ma n a r e d o mi n a n t a n d a c t i v e w h i l e w o me n a r e s u b o r d i n a t e a n d p a s s i v e .W i t h t h e s t o r y — t e l l i n g me t h o d,t h e s t e r e o t y p e d e s c ib r e s t h e g e n — d e r f e a t u r e s . r o l e s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b e h a v i o r s o f t h e me n a n d w o me n.a n d o f f e r s c h i l d r e n a g e n d e r e x p e c t a t i o n a n d mo d e l d e mo n s t r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h a t c h i l d r e n c a n i d e n t i f y t h e g e n d e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t h e f a i r y t le a s u n c o n s c i o u s l y a n d b e g u i d e d w i t h i t .

奥斯丁和勃朗特创作中的“灰姑娘情结”

奥斯丁和勃朗特创作中的“灰姑娘情结”

奥斯丁和勃朗特创作中的“灰姑娘情结”《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家喻户晓,它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

其在民间的孕育、诞生和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传诵和演绎昭示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灰姑娘情结。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沿用了这个童话结构模式,塑造了一系列灰姑娘式女性形象。

同时,作品不可避免地印记着她们所处时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和变通,交织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本文通过解读奥斯丁和勃朗特的文本,力图彰显其创作中挥之不去的灰姑娘情结,并探析这一情结所隐含的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审美特性。

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缕析奥斯丁和勃朗特笔下的灰姑娘形象,及其所表征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包括两方面。

一、对灰姑娘形象的承继和发展。

奥斯丁和勃朗特的女主角都禀具灰姑娘的美德:善良、正直。

但比起童话中的辛德瑞拉,她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容。

同时,与童话中单纯地强调王子社会地位的高高在上来突出辛德瑞拉高攀的幸福不同,奥斯丁和勃朗特的作品更侧重呈现男主人公精神上的优越,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引路人”形象,以凸现女主角的幸福婚姻。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这些男性扮演着“理想绅士兼家庭教师”的角色,引导他们的意中人不断走向完善;在勃朗特的作品中,他们又幻化为Master(主人,导师)的形象,指导、教育着女主人公。

奥斯丁和勃朗特所塑造的理想男性形象本质上反映了她们对传统男性权威的认同,同时也裸露着女性对男性深深的心理依赖。

二、对灰姑娘形象的反讽与超越。

传统的爱情描写,女主人公是完美的化身:不仅貌美,而且心灵纯洁无瑕。

奥斯丁和勃朗特都突破了这一传统。

前者笔下的女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受到作者毫不留情地讽刺;后者笔下的女性大都姿色平平,但都呈现出不同凡响的内在魅力。

同时,作者对传统女性美德中的温柔、顺从提出了质疑,并对女性价值进行了重新评定。

奥斯丁把才智、理智列为妇女的美德;勃朗特更是倾心于那些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而非灵魂平庸的淑丽佳人。

最新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

最新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

奥斯丁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而我们常常又可看到关于爱情问题的两大模式:一个是才子佳人或英雄美人式,另外一种就是“灰姑娘”模式。

足见“灰姑娘”童话故事影响之深,它已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型,作为文坛中享有盛誉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她的作品描写了英国乡村有闲阶层的生活,揭示人性,给读者许多思考的空间,同样在她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潜藏于其中的“灰姑娘情结”。

我们说,“灰姑娘情结”是指作家创作中无意识得运用《灰姑娘》童话结构模式,塑造一些“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设定“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大多为女主人公)总是从开始的失意、匮乏、低下的状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历经坎坷磨难,最终凭借自身优点,获得美满爱情,抬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情感上也得到了完美的满足。

一《灰姑娘》童话故事有很多版本,最著名的是《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亲身母亲死后,饱受继母和两个异母妹妹的折磨虐待,想参加王子举办的舞会也照例被她们百般刁难,但是灰姑娘最终从困难的处境中奇迹般地解脱出来,参加了舞会并引起了王子对她的爱慕,凭着丢失的舞鞋,王子解救了她,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奥斯丁一生写出了六部精彩的小说,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小说中都有“灰姑娘”浓浅不一的影子。

就作品表层意义来看,小说女主人公除爱玛之外,都出身不高,财产微薄,有的更是遭受轻视、冷落,但她们无不最终都获得了美满爱情、称心婚姻,灰姑娘变公主,即使出身较好的爱玛,也还是嫁给了比她更富有、地位更高的庄园主奈特利先生。

《理智与情感》中达什伍德太太德两个女儿埃丽诺和玛丽安姐妹,财产“微乎其微,假如这几个妹妹依赖父亲继承这笔可能给她们带来进益”,可是父亲去世家财只留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达什伍德,自私吝啬刻薄的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更是让母女四人连昔日的诺兰德林苑都无法居住,只能寄宿远房亲戚家里。

读书心得——《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

读书心得——《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

读书心得——《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性别观就是人们对性别总体的认识与观念,包括对性别角色及两性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一个历史时期的性别观会影响人们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性别刻板印象又称‘性别陈规’‘性别角色定型’,有时候又称为‘性别偏见’,它是针对不同的性别群体的简单概括表征。

”通常表现为人们对两性角色特征和两性关系特征僵化的、固定的看法。

儿童在既成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必然受到包括“性别观”和“性别刻板印象”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虽然是天生的, 但心理层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却是在后天文化背景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每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他(她)的社会所认为的适合于男子或女子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和行为态度。

”童话作为儿童成长时期掌握知识、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启蒙读物,在为儿童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性别观的认知材料,成为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载体。

童话展现出来的性别角色分化、性别态度和性别价值取向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甚至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效仿的性别角色模式。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在19世纪初搜集整理的童话集,共收集童话200余篇,其中《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名篇脍炙人口。

《格林童话》作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对儿童具有一种无可言喻的吸引力,其间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和作用。

与此同时,《格林童话》在性别观念方面的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社会文化资源。

只要是与童话中所提倡的性别观相一致的行为,儿童在社会行为中就有可能因不断受到强化而被保持巩固下来, 成为较稳定的性别意识特征。

而那些与传统性别观不相符的行为, 则因自幼得不到强化而可能逐渐减少,甚至消退。

透过《格林童话》所讲述的各式故事的表层,以性别理论的眼光关注故事背后性别意识的深层内容可以发现,格林童话对男女两性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行为的描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示范性榜样,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

“灰姑娘”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灰姑娘”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心 。可 是 ,她从来 没有 公开反 抗或 者设 法逃离 继母
对 其 的迫害 。拥有 了万 能 的鱼骨 的叶 限 ,本可 以选
题 ,仔 细研 读这 些灰 姑娘 故事 ,无 论是 东欧 的还 是
亚 洲 的又或 是非 洲 的灰姑 娘故 事 ,我们 可 以发现这
择 逃离邪 恶 的继母 ,远 赴异地 ,重 新开 始生活 ,但
和 回报 的 故 事 ,然 而 实 际 上 ,依 据 这 些 相 似 的母
活 ,低声 下 气地伺候 着 继母 的女J L { f ] ,甚至有 时还 得 讨好 她 们 。她 自己很 清 楚 自 己遭 受 了 极 大 的不
公 ,所 以 经 常 暗 暗哭 泣 ,为 自 己的 不 幸 遭 遇 而 伤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f ) URNAI OF ANSHU N UNI VERS I TY
Vo 1 .: 5 NO . 3
J U n . 2 01 3
灰 姑 娘 ”故 事 的女 性 主 义解 读
汤 雪 妹
( 常州 工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江 苏 常州 2 1 3 0 0 2 ) 摘 要 :“ 灰姑娘 ” 是世界 上 流传 最广 的 民间故事之 一 ,它的传播 范 围之广 ,文本 数量之 多,
灰姑娘的悲惨遭遇和她的忍耐最终使她得到了神化的帮助不同版本的灰姑娘故事中灰姑娘所受的帮助来自于不同韵对象在有的版本中给予帮助的是教母有的是仙女有的是鸟类虽施助者不尽相同但他们给予帮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帮助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其目的都是帮助灰姑娘受到王子的青睐能够嫁给王子
第 1 5卷 第 3期 2 O 1 3年 6月
灰 堆旁 。不 仅如 此 ,灰姑娘 娘们 还得不 分昼 夜地像

《灰姑娘》与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

《灰姑娘》与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

灰姑娘与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概述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童话故事《灰姑娘》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将揭示这个经典故事背后的性别固定化和隐含的社会规范。

灰姑娘的形象灰姑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中的女主角。

她被继母和继姐们虐待,然而最终在仙女的帮助下得到了王子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灰姑娘被描绘为一个无私、勤劳、温顺、依赖他人帮助的形象。

受限于传统性别角色该故事反映了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塑造的影响。

灰姑娘完全受制于男权社会,并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她需要仙女的干预才能改变现状,实现幸福生活。

这种表述暗示了女性的无能和对男性的依赖。

重新审视王子与仙女另外,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王子和仙女这两个角色。

王子被描绘为青睐美貌并忽视其他个性特点的人物。

他选择灰姑娘是基于她鞋上那唯一的标志,并非因为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或者价值观。

这呈现出对于女性外貌的过分关注和忽略认知能力。

同样地,仙女作为干预者,在故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她只是一个虚构角色,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女性面临的困境和不平等。

引发公众关注正是由于《灰姑娘》故事中存在这些隐含的问题,吸引了大量学者、专家以及公众对该故事进行批判和讨论。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童话故事中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给予女性更多独立、进取、自主权利。

结论在总结《灰姑娘》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童话故事往往存在性别固定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影响,并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

注:本文以个人观点为主,旨在探讨相关话题并引发思考。

读者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话题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形象解读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形象解读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形象解读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然而,在这些童话中,观察者不难发现,性别角色和女性形象的刻画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从性别角色和女性形象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以揭示格林童话背后的性别观念。

性别角色的刻画在格林童话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许多故事中,男性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担任着行为力的象征。

他们通常是勇敢、强壮和聪明的英雄,如《白雪公主》中的猎人、《灰姑娘》中的王子等。

这些男性角色往往是主动追求目标,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

与此相反,女性角色在格林童话中通常是被动的,处在被保护与依赖的位置。

她们往往是美丽、温柔和被动的存在,如《灰姑娘》中的灰姑娘、《睡美人》中的公主等。

这些女性角色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需要依附于男性角色来实现自己的命运。

然而,这种刻画并不完全意味着女性的弱势或被动。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其特殊的力量。

她们常常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如《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和《灰姑娘》中的仙女。

这些特殊能力赋予她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力量,使她们在故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童话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明显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欧洲的农耕社会中,女性受到男性统治,被视为弱者、家庭的贤妻良母。

因此,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符合当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工与期望。

在当代社会,性别角色和女性形象的定义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我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些童话中的性别观念,不仅保留其中的教育启示,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局限性。

现代的格林童话解读应当追求性别平等与多样性,为新一代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和女性形象对我们深入探索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虽然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刻板与局限,但它们仍然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我们应当在欣赏这些经典童话的同时,思考其中性别观念的演变,并以此为契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女性解读

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女性解读

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女性解读灰姑娘是格林童话中塑造出的童话人物形象,讲述的是一个孝顺且心地善良的女孩子,长期受到继母和姐姐们的虐待,在厨房里做女佣,每天都是灰头土脸脏兮兮的,后来由于善待小动物而且孝感动天,所以得到了仙女的帮助,在历尽继母和姐姐们的阻挠后终于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女性解读,仅供大家参考!谢谢!童话故事《灰姑娘》在亚、非、欧美等地流传广泛,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七百多种版本。

《灰姑娘》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故事。

1892年,考克斯对流传于欧洲的“灰姑娘”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一本“灰姑娘”故事集,总共记录下345个属于此类型的故事。

此后,民俗研究者们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调查与统计工作。

迄今为止,已在亚、非、欧美发现了700多个“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再加上以此为主题的图画、音乐和各类剧本等,存在形式不下1500种。

各版本的基本主题是一样的:一个美丽的女主角;女主角的母亲已经去世;一个狠毒的继母;继母狠毒的亲生女儿;最终帮助女主角的魔力;男主角开的舞会;女主角在舞会上上演的逃脱;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寻觅;辨认出女主角的东西;幸福快乐的美好结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和角度。

但对于爱幻想的女孩来说,可能会幻想有一天,她们能像女主角那样遇到自己的王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心理学上,科学家们将女性对男性的这种期待称为“灰姑娘情结”。

随着父制社会的到来,女性渐渐失去自身对事物的积极主动性,开始顺应社会,扮演社会所设定的角色――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

《灰姑娘》清晰地揭露了当前社会男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妇女是如何改变自身,迎合父制社会的种种要求。

继母虐待前妻小孩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因为继母取代的是小孩母亲原先的地位,所以小孩有时会将继母当做一个入侵者。

即使是那些母亲已经过世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想法。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探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探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探析格林童话是世界著名的童话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其中,在许多故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角色刻画。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格林童话中探析性别角色的塑造及其影响。

一、《灰姑娘》中的性别角色《灰姑娘》是格林童话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故事中,灰姑娘是一个受虐待的可怜女孩,她的终极目标是嫁给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设定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对女性的普遍期望,即女性应该以嫁人为主要目标,并依附于男性的力量实现幸福。

而王子则扮演着强大、有力和拯救灰姑娘的男性角色。

虽然故事中出现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角色,即仙女奶奶,但她的作用相对较小,只是充当灰姑娘的神奇救世主。

整个故事的性别角色刻画呈现了男性力量的主导和女性被动的被援助状态。

二、《睡美人》中的性别角色《睡美人》是格林童话中又一个经典故事。

故事中,玛莱恩公主因为被邪恶女巫的诅咒而陷入长眠,唯有真爱的吻才能解开诅咒。

这个故事描绘了典型的男权意识,即男性的力量和行动能够拯救女性,并依靠男性来实现救赎。

女性角色在《睡美人》中往往是被动的,无法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正义和拯救都由男性角色来承担,例如玛莱恩公主的父亲和王子。

这种性别角色塑造传递了女性需要依赖男性保护和拯救的观念。

三、《白雪公主》中的性别角色在《白雪公主》中,性别角色的刻画也体现了男权观念的典型特征。

白雪公主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她无助地被丢弃在丛林中,最终依靠七个小矮人的帮助才摆脱了困境。

这个故事强调了女性的美貌和被动性。

白雪公主的女性属性几乎用来作为她被拯救和提升的原因,而她的自救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故事中几乎没有得到展示。

相比之下,男性角色充满智慧和能动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和救世主。

四、《小红帽》中的性别角色《小红帽》是一则关于少女和狼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红帽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而狼则具有邪恶和欺骗的形象。

这个故事中,女性的纯洁和受保护的需求再次得到突出体现,她需要依赖男性(如猎人)来解救自己。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分析格林童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之一,许多故事都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和其他媒体形式。

这些故事中的性别角色对于其中的情节和主题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性别刻画和隐含信息。

许多格林童话中都包含了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各种形象,这些形象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具备不同的特征。

在“灰姑娘”故事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意志坚定、善良而受虐待的女主人公。

她通过勇气和善意获得了幸福,并得到了王子的真爱。

这种刻画传达了人们对于女性幸福与成功的理解,强调了女性应该克服困难、坚持自我、与命运抗争的观念。

然而,格林童话也存在一些更加传统和保守的性别刻画。

在一些故事中,男性角色被描绘成强壮、有力和英勇的形象,如“长发公主”中的王子。

他们通常是故事的拯救者和英雄,能够面对各种危险并最终获得胜利。

这种对于男性的理想化描绘,可能会对于男性和男性角色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格林童话中也存在着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等故事中,女性被描绘成柔弱、温顺和依赖他人的形象,她们往往需要被救赎或者男性的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性别角色的设定强调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男性对女性的保护责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转变。

一些格林童话改编作品中,女性角色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主动性。

她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受害者,而是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种改变给予了读者更多的反思和启示,也呼应了当今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力的关注。

总的来说,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是复杂而多样的。

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的期望和刻板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性别角色的转变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性别角色的刻画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平等,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

分析童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形象

分析童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形象

分析童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形象童话故事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教会我们勇敢、善良和坚持信念。

然而,在这些故事中,女性角色形象往往被忽视或者被刻板化。

本文将分析童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形象,探讨其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性别角色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童话故事中的公主角色。

公主通常被描绘成美丽、柔弱和需要拯救的对象。

她们经常陷入困境,需要王子或其他男性角色来解救她们。

这种形象给女性灌输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她们需要依赖男性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这种依赖性的形象对女性的自尊和自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描绘了这种刻板形象。

例如,《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是一个勇敢、聪明和独立的女性角色。

她不仅拒绝了傲慢的猎人加斯顿的追求,还愿意为了她父亲的自由而牺牲自己。

贝儿的形象给女性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独立和勇敢是实现自己幸福的关键。

除了公主角色,童话故事中还有其他类型的女性角色,如巫婆、女巫和女巫师。

这些角色通常被描绘为邪恶、阴险和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这种刻板化的形象给女性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她们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

这种刻板形象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的女性角色都被描绘成邪恶的。

例如,《灰姑娘》中的灰姑娘是一个善良、勤劳和有耐心的女性角色。

她忍受了继母和姐妹们的虐待,最终通过她的善良和美德获得了幸福。

这种形象告诉女性,善良和努力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除了这些角色之外,童话故事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女性角色,如勇敢的战士、聪明的女巫和智慧的女王。

这些角色给女性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即女性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特质和能力。

这种多样性的形象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童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产生了影响。

一些刻板化的形象给女性灌输了错误的观念,使她们相信自己需要依赖男性来实现幸福。

然而,也有一些角色形象给女性传达了积极的信息,即女性可以独立、勇敢和聪明。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解读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解读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解读格林童话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集之一,其中的角色塑造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她们各自展现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权力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本文将对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解读,探讨她们过去的命运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1. 白雪公主:渴望自由与爱情的代表白雪公主是格林童话中最为著名的角色之一。

她的形象美丽善良,但也有被动和无助的一面。

在故事中,她因为嫉妒心让她的继母对她心生敌意,导致她被逼离开家园,流落到丛林中。

尽管她在此遭遇了许多危险,但她最终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洁,得到了王子的拯救。

白雪公主的形象虽然典型地展现了一个弱势女性在男性拯救下得救的情节,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她渴望自由和爱情的内心追求。

她的美丽和纯洁有时被视为顺从和无知,然而,她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最终获得了幸福。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将白雪公主视为一个勇敢寻求自由和真爱的代表。

2. 灰姑娘:坚韧与正义的象征灰姑娘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角色。

她被继母和继姐虐待,却依然保持着善良和纯洁。

在故事中,她通过魔法师的帮助,与王子相识并最终与之结婚。

灰姑娘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坚韧和正义感。

尽管她遭受了许多不公和欺凌,她并没有放弃信念,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来克服困难。

她的勇气和毅力成为她最终成功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灰姑娘的形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勇敢追求正义和积极改变命运的楷模。

3. 睡美人:等待和独立性的探索睡美人是另一位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

她的命运是由一个邪恶的女巫所决定,她被注定长眠100年直到王子的亲吻将她唤醒。

然而,即使在睡眠中,她的美丽和纯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睡美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等待中探索自我的形象。

尽管她被逼进入沉睡状态,她依然被描述为一个美丽而纯洁的角色,这使得她与其他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有所不同。

她通过等待展现了她的内心力量和独立性,最终与王子结婚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刻画分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刻画分析

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刻画分析格林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宝藏,它们以其奇幻、惊悚的故事情节闻名,并且广泛流传于全球。

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性别角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格林童话中的性别角色刻画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角色的塑造。

1. 男性角色的刻画和性别观念在格林童话中,男性角色通常被描绘为强壮、英勇和决断的人物。

例如,在《灰姑娘》中,王子被塑造成了一个英俊而勇敢的王子,他坚定不移地寻找灰姑娘并最终娶她为妻。

这种刻画传递了男性在社会中的权力和决策能力的形象。

此外,在一些故事中,男性角色还被赋予了保护家庭和战斗恶势力的责任。

例如,在《睡美人》中,王子的吻唤醒了沉睡的公主,拯救了整个王国。

这种刻画强调了男性作为保护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然而,这种男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他们常被描绘成强大、冷酷和英勇的形象,缺乏情感的表达,对女性常常持抱有支配和保护的态度。

这种性别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男性角色的发展和表达。

2. 女性角色的刻画和性别观念在格林童话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刻画成柔弱、美丽和需要保护的形象。

尽管如此,一些女性角色也具有坚强、智慧和勇敢的特质。

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具有美丽和善良的品质,同时也表现出坚韧和适应能力。

然而,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仍然存在问题。

她们通常需要依赖男性救赎,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在《灰姑娘》中,灰姑娘只有在王子的帮助下才能逃离苦境。

这种性别观念传递了女性需要依附男性的形象,缺少女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表达。

另外,女性角色通常被美化,并以外貌为重。

如《小红帽》中的小红帽和《长发公主》中的长发公主。

这种美化可能会给读者传达一种片面的、对女性的重要性过度强调的观念。

3. 性别刻画对故事情节的影响格林童话中的性别刻画对故事情节有着重要的影响。

男性角色的英勇和决断性促进了故事的发展,他们常常扮演着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角色。

女性角色则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需要男性角色的救赎和支持。

灰姑娘的故事深度解读

灰姑娘的故事深度解读

灰姑娘的故事深度解读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经典故事之一,它以一个柔弱、善良、仁慈的女性为中心,揭示了人性的诸多面向。

本文将从故事的深层含义、主题、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故事概述灰姑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在母亲的离世后,被继母和继姐们虐待,不得不承受繁重的家务和侮辱。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邂逅了一位王子,并通过一系列奇遇成为了王子的新娘。

二、深层含义1. 女性独立与自主灰姑娘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她追求独立和自主的勇气。

尽管面临艰难险阻,灰姑娘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女性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不是依赖于他人。

2. 善良与仁慈的力量灰姑娘的故事强调了善良与仁慈的力量。

灰姑娘虽然身处困境,但她始终保持善良和仁慈,对待他人充满爱心。

这种善良最终为她带来了好运,使她得到了王子的青睐。

这个信息提醒人们:善良和仁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它们会为我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3. 身份与阶层跨越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底层女孩逆袭的故事。

灰姑娘从一个家境贫寒、身处困境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了王子的新娘,实现了身份和阶层的跨越。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转折。

4. 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灰姑娘的故事也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

尽管灰姑娘遭受了继母和继姐们的虐待和侮辱,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家庭和亲情的热爱和追求。

在故事的结尾,灰姑娘与王子结为连理,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亲情。

这个信息告诉人们:家庭和亲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会为我们带来安慰和支持。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讨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讨

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探讨格林童话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童话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广泛阅读和传颂。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事情。

本文将探讨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在构建性别角色方面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

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是一个容貌美丽善良的女孩,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的女性美,并被描绘为无私、温柔和忍耐。

相比之下,《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则展现了一个坚强、聪明和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保持了对梦想和希望的追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是被动的,需要依赖外部因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例如,在《美女与野兽》中,美女即使面对野兽的野蛮和丑陋,仍然爱上了他,并最终救赎了他。

这种描绘方式似乎暗示着女性需要通过忍耐和牺牲才能获得幸福。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来说,可能是一种陈旧和不合时宜的观点。

此外,格林童话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容貌迷人,而且她们的美丽往往是她们吸引力的核心。

这种以外貌为重的描绘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即只有容貌美丽的女性才值得被关注和称赞。

这不仅对女性造成了压力,也极大地低估了女性的其他潜力和价值。

此外,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并不代表现代女性的多样性。

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她们不再仅仅是侍奉丈夫和家庭的角色。

然而,在格林童话中,女性形象通常是被动的、从属的,并且她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男性的选择和偏好。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这些形象通常是勇敢、机智和善良的,她们为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坚韧和爱心。

此外,格林童话中女性形象的种类也是多样的,从公主到女巫,从英雄到反派,每个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角色。

总之,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在某些方面可能受限于当时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它们往往被描绘为被动和依赖性,以及以外貌为核心的美丽。

童话故事中的偏见与平等主题

童话故事中的偏见与平等主题

童话故事中的偏见与平等主题童话故事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常常教导我们道德、勇气和友谊等价值观。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故事,就会发现它们中的一些偏见和不平等观念。

本文将探讨童话故事中的偏见,并提出如何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传达平等主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童话故事中的性别偏见。

在许多经典童话故事中,女性角色通常被描绘为柔弱、需要保护的对象,而男性角色则被描绘为强壮、英勇的救世主。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灰姑娘》中尤为明显。

灰姑娘被强迫做家务,直到她遇到了王子才得以解脱。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不平等的信息,即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获得幸福。

为了传达平等主题,我们可以改变故事情节,让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帮助。

除了性别偏见,童话故事中还存在着种族偏见。

在某些故事中,特定种族的角色常常被描绘为邪恶或野蛮。

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被描绘为一个邪恶的女巫,而七个小矮人则被描绘为善良而勤劳的角色。

这种描绘存在着对特定种族的刻板印象,传达了一种不平等的观念。

为了传达平等主题,我们可以改变故事中角色的描绘,避免对特定种族进行负面刻画,同时强调每个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

此外,童话故事中还存在着对外貌的偏见。

在许多故事中,美貌被视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例如,《睡美人》中的睡美人只能被一个英俊的王子的吻醒。

这种描绘传达了一个不平等的信息,即只有外貌出众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为了传达平等主题,我们可以改变故事情节,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外貌。

除了改变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多样性的角色来传达平等主题。

童话故事中的角色通常是白人,缺乏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增加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角色,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达包容和平等的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将灰姑娘的王子描绘为一个来自不同种族的角色,以展示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幸福。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让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展示平等和尊重的行为来传达平等主题。

从女性视角谈《灰姑娘》的艺术形象

从女性视角谈《灰姑娘》的艺术形象

51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1期电影版《灰姑娘》的成功无可厚非,它成功地把童话故事的角色塑造成一个真人形象,让观众感觉《灰姑娘》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也因此打动了无数女性观众的心。

片中出演灰姑娘角色的英国演员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 )将灰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她也因为该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广泛的喜欢和赞扬。

电影《灰姑娘》延续了童话电影的一贯手法,无论是片中所运用的色彩、设计的服装、塑造的人物、采用的化妆还是其选用的音乐都极尽梦幻与夸张,让灰姑娘这一人物艺术形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影也因此而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圆了无数女性观众的“少女梦”。

一、 女性眼中的《灰姑娘》都说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灰姑娘,每个女生都能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都渴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女性眼中,灰姑娘瑞拉是格林童话中一个孝顺且善良的女孩,母亲早逝让瑞拉失去了母爱的温暖,尽管继母和她两个姐妹无时无刻不想方设法去折磨她,做不完的家务,糟糕的住处,但这些无法阻止她保存那颗坚强善良的心,她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坚强在仙女教母和一群小伙伴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灰姑娘》正是抓住了女性观众向往童话故事的神奇和美好的心理而将电从女性视角谈《灰姑娘》的艺术形象龚玲芬 李发根【作者简介】龚玲芬,女,江西南昌人,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 李发根,男,江西省进贤县人,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导,博士,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 翻译研究。

电影《灰姑娘》剧照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影中灰姑娘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

《灰姑娘》在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了女性观众的心,更在其他艺术元素的营造下牢牢抓住了无数女性观众的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

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灰姑娘》如何以艺术元素获得了女性观众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性别角色理论分析女性的“灰姑娘情结”●林美如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们不再如过去一样依赖男性,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

偶像剧《MY GIRL 》、《我的名字叫做金三顺》等在相对高学历的知识层中受到欢迎即是例证。

可见,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当今女性依然希望通过外界的事物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灰姑娘情结”,仍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将受到阻碍。

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灰姑娘情结”的涵义及渊源《灰姑娘》这一早期格林童话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广大女性同胞。

在影视作品中,“灰姑娘范式”作为一种情节模式被演绎了成百上千次。

在白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灰姑娘却成了女性“我有一个梦想”的文化代号。

其实,“灰姑娘情结”的存在并非偶然。

从一开始,它就是各民族不约而同的想象和表达。

作为女性的一个典型而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有着超时空性和普遍性,十分具有影响力。

心理学上将灰姑娘寻求庇护、依附于男性的被动心理称为“灰姑娘情结”。

美国作家柯莱特·道林在其畅销书《灰姑娘情结》中,对这一名词作了解释:即女性对于自信的缺乏和对独立的畏惧。

“灰姑娘情结”展现出的是一种“一劳永逸”式的救赎,———“灰姑娘”邂逅“王子”,从此携手人生,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灰姑娘范式”的影视作品最让人着迷的部分也就在于它以爱情的名义打破阶层、跨越界限,实现了女性对安全感的渴望及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它反映了女性内心渴望完善自我,从而达到完美状态的理想和愿望。

的确,人们也常常渴望在淡如止水、了无突破的生活中能出现某些彻底的逆转。

灰姑娘们憧憬着某个强大的、优秀“王子”的到来,以便达成实现自身各种需要的梦想。

“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作是男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按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去塑造自己的文化属性,并以此取悦于男权文化的创作产物。

该类型作品的广泛流传表明,这种价值观普遍为民众所接受。

正如刘晓春在《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中谈到的“灰姑娘型故事要么满足了故事讲述者对女性命运同情的心理需要,要么适应故事产生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故事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来说,无疑是黑暗人生中一丝希望的亮光。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情结的存在可谓源远流长。

随着父权社会的到来,女性的主动权和独立性逐渐泯灭,因为父权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盖尔·如宾指出“传统的父权制度造成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

”的确,从父权制度的分工角度看,女性“主中事、务蚕织”,男性则偏重狩猎、种植,“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随之慢慢形成。

从父权制度的婚姻角度看,它采取女方入户到男方家即男婚女嫁、妇从夫居的婚姻居住形式,因此才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社会心理的存在;再者,从父作者简介:林美如,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女性的“灰姑娘情结”形成由来已久,从性别角色理论视角对其根源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我们发现必须正确评价这一社会心理特征来重塑性别角色,营造两性平等与和谐发展的新天地,这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媒体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性别角色理论;灰姑娘情结;社会心理特征热点透视权制度的继承角度看,嫡长子继承成了该制度下的一个主要原则,目的也在于维护父权制度。

在父权社会里,生理上处于弱势的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助手和配角。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将女性局限于家务劳动等私人领域,从此女性被塑造成具有柔弱、被动、顺从、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女性气质”的性别角色。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是父权、夫权的集中体现。

千百年来,由旧法律、旧道德奉行并由旧社会风俗习惯传播的“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等歧视女性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仍很难彻底清除。

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夫权终于得以取消,男女平等在法律层面上实现了。

现代社会到来后,随着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男女平等意识到了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俨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半边天”,也不再如过去般依赖于男性,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灰姑娘情结”仍困扰着现代女性并阻碍着她们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男女真正意义上平等的步伐遭到羁绊。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及特征“灰姑娘情结”作为女性的一个典型而独特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

它反映了女性内心渴望完善自我,从而达到完美状态的理想和愿望。

本文将用性别角色等相关理论,对“灰姑娘情结”的根源做些浅显的探寻。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被动和依附于男性是由于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这在本质上是片面的,因为人其实是在社会中成长和生存的。

性别角色既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也不是由遗传加上成熟决定的;而是带有遗传性别的个体通过社会交往掌握社会文化传统对男女不同的社会期望与行为规范而获得的。

男女两性生来的差异并不大,只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男女抱有不同的期望,给予不同的培养,从而形成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在家庭和社会地位方面有别的男女两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就这样形成了。

也正如女权主义理论家卢宾所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是社会期望的结果,是社会强加给两性的。

性别角色,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原因形成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而从社会文化来看,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了某一个人的社会化定向。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性别教育的过程,女性亦然,她们的心理也就在学习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渐渐形成。

不同的社会化定向使得男女接受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因而男女就形成了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

因而社会文化流派的心理学家霍妮就认为,男性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他们的社会化定向是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

女性则相反,其倾向于建立美好家庭,在家中充当贤妻良母。

显然男性社会造成了女性对成就感的追求受阻,导致了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

受此种社会文化的制约,女性就倾向于“被照顾者”。

此外,女不如男的思想在社会大众心中根深蒂固。

无怪乎,许多女性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古往今来,这一直是大多数女性的追求和理想。

她们过早过重地把个人生活的希望倾注于婚姻之上。

因此,“灰姑娘情结”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的。

“灰姑娘情结”反映了女性在自卑感的驱动下,追求优越追求完美的心理特征。

她们并不在乎“王子与灰姑娘”以后的生活是不是也会出现各种问题,等待的仅是“他们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就足够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探究其深层的心理驱力,“灰姑娘情结”实质上反映了男性主导的社会下女性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往往和高度焦虑、较低的自尊和社会不大接受她相联系。

女性的角色只集中在家庭、孩子和婚姻上,她们在获得更高地位以及高度专业化职业上是受限制的。

社会看中男子气而轻视女子气,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贬低女性的性别。

在性别刻板印象中,人们认为男性是勇敢理智的,而女性则是柔弱的,情绪性的,这无疑使女性成就动机与自我潜能的发挥备受影响。

女性的精神生活受此附加的自卑感影响是极大的,女性的自卑是由于社会中男性处于一种不正常的优势地位,即女性作为“第二性”地位的一个鲜明印证。

长期以来,女性总是依附于男性,再加上女性长期所受的教育及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造成了女性在经济、精神、心理上对男性的依赖。

因此,我们可得出这一结论:女性心中的“灰姑娘情结”,正反应了她们追求优越的倾向,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对其社会自卑感的补偿。

热点透视在中国,“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古训,反映了性别歧视的悠久历史,对妇女的压榨和迫害是显而易见的。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告诉我们,古代中国女子一生中最关键的就是择偶问题。

当前,年轻的女性通常很注重打扮,期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以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要求,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因此总是企盼着自己意想中的“白马王子”能早日到来。

然而,事情并不是总那么顺利,选择一个好的丈夫对她们来说是那么重要,于是她们放弃本该拥有的自由及权力,以摆脱焦虑的困扰。

曾有一份调查显示,《流星花园》(现代版的灰姑娘影视作品)的观众群有70%以上均为女性。

她们沉浸于剧情氛围里,且往往将自己放在女主角的位置,借此提高自身的价值感,摆脱焦虑的心理。

现实中,确有一部分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怯懦、多虑,而且她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强烈些。

事实上,人们仍普遍希望女性成为贤妻良母式的人物。

她们惧怕成功,压抑对成就的渴望。

在女性中存在着为取得成功而焦虑的现象,当然也反映出“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对女性自我认识的影响。

霍纳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对成功的恐惧”或称作“回避成功的动机”。

为了缓解焦虑,女性便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寄托在显然更强大的男性上。

因此,爱情便在我们的文化中被过高的估价了。

难怪,有人要说女性对“白马王子”的期待,就是对婚姻对象过高的期待,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下的完美产物。

三、“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特征在现实中的表现及评价有学者曾将第八届中国广告节的优秀广告作品作性别比较分析,发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多被塑造成被领导者、被保护者、被欣赏的角色,弱者地位较明显,女性被过度商品化宣传。

这无疑是媒体文化的宣传误导,但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作为一个群体,女性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未能意识到自我生存价值的存在,或者把自己的价值放在比男性更低的位置上,表现为:在家庭中,女性们期望做个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认同养家糊口主要是男性的责任,孩子和家庭才是其重心;抑或平日里总幻想着有一天能钓着个金龟婿(以高中、大学校园内的女生为主),从此嫁入豪门衣食无忧,这正反应了依赖心理对女性的现实影响;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职场上,绝大部分女性仅满足经济上独立的需要,却并不想在事业上有较大的成就,害怕成为女强人。

这又恰恰是其成功畏惧心理的现实写照。

女性对自身弱势身份的认同,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女性的发展,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灰姑娘情结”就在现实的一再强化下日渐深入女性群体的内心。

不过,一刀切地认为“灰姑娘情结”的心理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显然也是不够客观的。

“灰姑娘情结”是由社会性别角色差异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