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毫无疑问,儒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世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不然儒家思想也不会在历史上如此跌宕起伏,或被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或被打下九层地狱。
从儒家的实际功能来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对我们汉人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从我们现代的观点,以历史的角度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得与失呢,我认为儒家文学必须扬弃,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第一,儒家文化渊源流成,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必须从中吸收养分。
儒家文化经过了从孔子强调的仁礼乐到董仲舒的经学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学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忠、恕、孝三个核心价值观点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依据生存环境和功用目的的内容取舍而已。
忠、恕、孝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内在人心的最高提炼,同时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三千年来无论谁当政,社会如何变迁,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儒家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是保持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因为它们符合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人性良知。
在当代同样如此,谈专业化职业化其核心是忠,谈妥协宽容的概念其核心是恕,谈社会和谐也离不开一个孝字,不能感恩父母又怎么能对他人表示善意呢。
第二,儒家文化的内在逻辑缺乏足够深入的探讨,这是其自身和后人阐述过程中的一大局限。
从儒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直到朱熹的儒家理派也对儒家思想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缺乏逻辑的深层次阐述。
儒家表现出的是带有强烈的规矩感表象,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儒家思想就是在那反复阐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认知僵硬感。
再加上被统治阶级作为功用的目的来使用而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思想自身的独立性,于是更被人诟病为固化阶层,麻痹思想的道具。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一个是被他人作为工具时表现出的独断专横,但其实儒家思想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儒家思想自身的问题。
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局限实际是它拒绝了逻辑的审问。
儒家思想只意识到或者说领会到了社会性的人伦必然需求,总结出了忠、恕、孝的理性规则,而这些理性规则的表达借助了人伦的可感知性,从而将自身陷入到了公理的不可辩驳的地步,这正是其取消了进一步逻辑分析和推理的原因。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在世上所有的教义中,儒家思想是最注重实际,其核心是人与人、民与国之间的关系。
在关注社会正义和国家治理的同时,孔子还特别提倡“仁”。
中国自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早已陷于脱力状态,在面对西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儒家呢?在政治、教育、社会的解体过程中,沦为游魂,无所依靠。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并无本质上的冲突,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造就经济奇迹,除了这些国家自身的努力之外,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推崇自律、社会和谐、家庭团结和尊师重教等思想的儒家文化。
那种把所有成就归于其他因素,而把所有困境都怪罪于儒学的观点是不理性的态度。
西方学者也开始重新重视,并积极思考儒家文化的价值。
儒家思想有助于构建当前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纠正“金钱至上”的社会不正之风。
儒家思想的两大精髓——礼、中庸。
儒家思想那里,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是基于自身的人生与社会价值之超越当时时代感悟而成就了中国人内在文化信仰的经典。
儒家思想认为人只有处于一个社会的网络体系中才有价值,单独一个人是没有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作为一个个体之人,参与社会的本质,本体现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合谐的生命系统中,儒家倡导“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儒家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儒学最光辉的内容之一。
这些关于道德的理论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恪守道德的准则和基础,对促进当今社会祥和稳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利与弊
儒家思想的利与弊
儒家思想提倡“仁”和“礼”,也就是宽以待人和克己复礼,提倡人们要相互爱护、和谐共处,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政治上,提倡“仁政”,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
在宗教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思想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进行相应的教学。
儒家思想还强调“入世”,鼓励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静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士人的最高理想追求。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对于后世影响颇深,对于巩固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于现代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但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其强调等级制度,轻视平民阶层,强调男尊女卑,淹没了女人发展的潜力,女人不能参加政治,不能参加正规的学习。
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思想,固然巩固了统治,但是极大地约束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缺乏创新思维。
明清时期,人们思想进一步固化,八股文的出现使考试形式僵化,阻碍了学子思想的进步。
强调“中庸之道”,也就是适度,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让人感觉这个民族似乎缺少一股“亮剑”的精神。
2016级免费师范生一班张含滨2016100370。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第一篇: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Shh 摘要: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
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
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
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
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
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从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极高礼赞,到高呼“打倒孔家店”乃至蔑称“孔老二”时的全盘否定,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以及饱受争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主要代表,在近现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请谈谈你的看法。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价值远大,利弊并存。
下面我从个人和家国两个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儒学文化的理解。
从个人角度来谈,儒学文化强调“仁”,即仁义道德与修养,旨在用各种“道义”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观念一直以来是“正人君子”的做人操守与基本底线,在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濡染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楷模与君子之道的高素质文人。
从家国角度来说,儒学文化强调“礼”,即谦恭礼让与和睦,旨在形成一种互谦互重的社会风气,提倡以礼治国,各国君主要爱自己的子民,不要实行暴政/苛政。
孔子曾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以使家国和睦,治理有道。
儒家的“礼”,让古代王朝多了一丝爱民/亲民的意味,少了一丝剥削和压迫。
也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和平关系,抑制着硝烟的弥漫。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从“仁”与“礼”两个方面分别对个人和家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进程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名的儒家学子,以及仁政爱人的君王,成为中国历史篇章中的一段佳话。
但是,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两面性,儒家学术也不例外。
在儒家学派里面,女子的“三从四德”仍然是一块难以甩掉的“裹脚布”,缠绕在中国女性的双脚之上,限制着女性的人身平等和自由发展,也使得“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扎根于民族思想。
不过我相信,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之后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一定是有着他迷人的本色。
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可以延续下来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它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能延续下来,是有魂魄的,而儒学就是这个传统中国的魂魄。
所以价值我不想多讲,只想探讨下儒学甚而是我们这个伟大文明的局限性。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是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
1、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2、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3、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总的来说,我们中华自汉唐以后外向开拓精神越来越差,日趋保守,所以上述各方面的能力或说文明活力是越来越差,当然文明的韧性也在这种螺旋下降中显现了出来。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今日的复兴。
这种保守首先是由于我们在东亚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我们是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这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上,文明的活力已经衰弱了。
这种局限性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的系统问题,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的代表,儒学也正如其代表了中国精神一样,也集中体现了这种局限性。
这也是我一再坚持对儒学非经严肃批判而不宜奢谈什么复兴光大的原因所在。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文/郜良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
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
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
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
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
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
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
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
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局限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局限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局限我想从儒学三期分别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孔子时期的儒学主要面向仁义、礼乐和内圣外王,即在世间为人处世之道,相比西方哲学探索本源的比较虚幻的理论,更加贴近生活,我称之为处世哲学。
我想这种儒学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
因为不像西方那样二元对立,是非明确,时有随阶级而转化态度的做法也导致了中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人治做法。
从另一方面说,孔学对后世依然是指导思想,即使没有从小学习儒学经典,我们的思维观念依然是儒家的名教(也就是道德规范)。
比如君子和小人的划定,看客心理,中庸心态,官本位思想。
从辩证的方面看,儒学对当今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可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就是这样,在一代代年轻的年轻父母对于孩子不知不觉的言传身教中,让一代代中国人在具备温润谦逊的性格的同时,也变得内敛而乏刚正。
两汉时期经学发展,这一阶段官学、私学都在发展。
官学是从政治视角学习研究儒学,讲阴阳灾异,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私学则从历史视角学习研究儒学,讲文字训诂,究典章制度,朴实但失之繁琐。
这一阶段的经学对儒学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董仲舒支持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明显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思想的发展。
后来,就到了宋明理学,从这一阶段起,真正开始了更像西方哲学一样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儒学已经不是单一的儒学,也融合了其他的思想。
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到了顿悟的那一刻,开始思考人本身,寻找灵魂的本源,不再完全拘束于儒学的礼乐之中。
我认为这一阶段儒学的新动向对于中国的哲学甚至传统文化是有极大价值的。
也许,谈到儒学,有人还会提到明清的八股取士,我认为这只是统治者将儒学作为自己统治的工具,不能将八股取士归结于儒学本身带来的局限。
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同的意见,请给予本人指导,谢谢。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Shh摘要: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
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
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
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
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
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实的局限性》
但是:治国:就不是如此的简单了。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其: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而且是封建制度的:皇权制度决定的。
而:封建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封建私有制。
儒家弟子在【齐家】方面的:发财致富的个人与家庭之能力,运用到国家之社会治理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了。
他可以保证他自己与家庭的:利益体与价值观与生产生活方式。
关于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我以后有时间与各位继续:评判与讨论。
各位: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更加难以接受!
所以基本就:束之高阁,弃之不用鸟。
一个儒家思想的:施仁政,封建统治者都是:半推半就:接受。
道家思想的:少私寡欲。
佛家思想的:四大皆空。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就更加:不可接受与实施了。
他们难以改革与改变:社会价值观与经济观、生活观与社会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的【皇权】一言堂,封建社会私有制社会制度与【等级制】官僚制度,他们无法有效性改革与根本性改变。
所以,纵然有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改革家也是:望洋兴叹与慷慨悲歌的:无力回天。
各位:我是在依据客观性的历史事实客观性分析与剖析。
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是人在用于:管理社会与参与社会活动的:思想信仰与精神支柱与社会化认识论与行为方法论。
关键性在什么人在运用他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变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这种思想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体系。
布衣思想家夏绍春(2077696352) 20:55:22
在仁君时代。
儒家思想起到的是:促进作用。
我们不否定儒家弟子中的:清正廉明者的历史作用,
但是,这些封建社会的【改革家】的悲惨结局也是有目共睹与比比皆是。
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第一篇: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学号:hhh 姓名:xx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认为儒家思想能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发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独特的内涵。
而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
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
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一、儒家思想的贡献儒家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所作,它是很多思想家的思想集合,比如孔子提倡的“礼”,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周朝的“周礼”,孔子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大部分都是来自前人的思想成就,后经孔子的潜心整理而得到完整。
也只有论语是完全来自孔子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整理和传播。
无论如何孔子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也可以概括的说儒家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礼仪大国。
可以说中国的古礼是很繁琐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规范的礼仪,所以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可以看出不懂得礼仪在古代是无法生存的。
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出懂得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个处处知礼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别人会知道他是个有教养,有内涵的人。
对中国思想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可以说是一种谦让,一种中立,是一种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说白了就是做个有原则的老好人。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儒家一直都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主要考试书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结晶。
可以看出儒学一直是中国的官学,学的好不好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儒家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之大。
儒学提倡的思想中,“忠义”是最被帝王家推崇的核心思想,因为皇帝希望大臣、百姓们誓死效忠自己。
我们可以从关羽的身上看到这一点,后来的皇帝们为了提倡忠义,先后把关羽封“关圣”、“关帝”。
所以儒家思想为帝王们统治老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儒家思想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忠心的官员,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和平也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孔子很反对战争,孔子认为战争是不仁道的,同时战争不仅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会毁坏国家的生产,使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在中国哲学历史中,儒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伦理、教育、文化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
本文将从价值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探析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价值1. 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仁”的理念为中心,秉承着“天人合一、道德至善”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尊重。
对于个体来说,“仁”是一种不断追求内心纯粹、等价相待、公正诚实、修身齐家,不断锤炼个体道德素养的行为,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并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2. 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以“教化人民、修治国家”为目的,通过教育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对人的愿望的方向,是建立在诸多自身修养的基础上的,进而引导国家的形态。
3. 儒家思想的和谐社会观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主张全民共治、和谐发展,反对个人利益的爱恨,倡导克服个人利益的道德,让人们能够共同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促进全体人民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1. 儒家思想对于女性的忽视儒家思想中,女性被排斥在传统的男权上层建筑之外,仅仅只能以家庭内的形式为家奉献,无法掌控和决策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由于其过于强调男女硬性差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女性的价值在历史上被大大低估。
2. 儒家思想对于“等于”奉行的过度儒家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实现“等于”的制度。
但是,对于能力、背景、地位的差异的忽略,儒家思想会仅仅强调公平、而不去关心人们的普遍福利。
3. 儒家思想对于背叛的惩罚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感情依存性,对于个人背叛暴露心性的行为予以强烈的批评和惩罚。
而基于一种情感依存,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有时候导致了对于开明性思想的限制。
这就会影响到中国的开放性及多元性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价值和局限性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和谐社会观等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清代乡村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与局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儒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合理性与局限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儒家思想的合理性1.1 人性本善与和谐共处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即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刻画各个角色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例如,书中的主角金大人以德治国,以礼待人,秉持“仁爱”之道,带给人们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
1.2 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才。
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描述史弘肇、金灵珊等人物的求学经历,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人伦道德,为社会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2.1 社会等级的固化与封建主义倾向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和尊卑有序,但这也使得社会等级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在小说中,士人们以功名和衙门官职为荣,不够注重个人才能和品德,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的体现。
2.2 男尊女卑与家庭权威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将女性地位置于男性之下,并强调家庭的权威。
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女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小说中也表现为女性角色的局限和被动。
2.3 教条主义和儒家经典的僵化儒家思想注重经书的学习和传承,但这也使得儒家经典中的观念僵化,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小说中的士人们往往过于教条地去学习儒家经典,缺乏对实际情境的灵活应变。
三、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3.1 发展人性本善的理念儒家思想对人性本善的价值观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帮助塑造和弘扬社会公德、个人道德。
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浅析儒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强调的以仁、礼、乐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儒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儒家教育思想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性。
儒家强调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对人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儒家教育思想的传统观念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其次,儒家教育思想倾向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灌输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机械接受和记忆,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儒家教育思想强调的孝道和等级观念,容易导致社会的权威主义和等级固化。
儒家教育追求的是对上尊敬、对下尊重的道德要求,容易在教育中强化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
最后,儒家教育思想在性别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儒家教育强调男性的优越性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对女性的教育和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这种思想观念不利于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女性的全面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在适应现代社会和教
育发展的需求下,需要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合理的改进,以培养更具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能力的学生。
浅析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浅析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其形成历史经过了夏、商、周近1700年的发展之后,由孔子吸收这些文化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一度曾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将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入世的指导准则,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儒学也备受推崇。
直至今日,喜爱儒学的人极力想将儒家复兴,将国人的道德丧失归结于儒家思想传承的断流,憎恨儒学的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与糟粕同样明显,等级化分明,且重文轻武,导致中国遭受了多次灭顶之灾。
中国历代皇权更替时,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学进行修改,比较重大的修改有两次,一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国学根本,杜绝其它思想体系,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具体实施上,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有利于皇权统治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是宋代朱熹作理学,朱程理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元、明、清三代,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了百姓的心理支柱和精神寄托。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很多义理已经脱离了本意,本篇就来分析下被后代所曲解的部分儒家思想,然后阐述下儒家思想真正的局限性。
历代被误解的儒家思想误解的地方比较多,我罗列一些对后来影响比较明显的部分,我们以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四书五经作为儒家正统思想:1、等级制度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我们来看看论语中这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跟他说:君王做好自己的事,大臣做好自己的事,父亲做好自己的事,儿子做好自己的事。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儒墨之争新闻班李颖 121300151 东周时期,中国历史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遭受极大的破坏,诸侯争霸,乱世烽火,社会处于极大的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开始活跃起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建议,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而同时,儒学与墨学并称当世两大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同为百家争鸣中的佼佼者。
“仁”之争儒学的核心思想首先是“仁”,他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和理想。
“仁者爱人”,对统治者来说,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对家族成员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要孝顺父母。
悌,弟对兄要恭顺。
反之亦然。
对其他社会成员来说“泛爱众”、“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
儒家提倡的“仁”表面上来看,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孔子一直致力于复兴周礼,以便让其为封建统治服务。
而周礼中“宗法制”则要求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强调“亲亲,尊尊,长长”。
《孟子·告子上》就明确记载:“亲亲,仁也”。
这样爱就有了亲疏薄厚。
而墨家核心思想之一“兼爱”则是不分贵贱,不分亲疏的一种无差别的爱。
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要“兼相爱”。
这样,人与人便能和睦相处,国家和平交往,共同繁荣发展。
是一种与儒家“爱有差”相对立的“爱无差”。
这种思想对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会起到一个极大的鼓舞作用,但它并不实际。
也就是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爱”是不可能的,它只能作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存在。
因为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民族或者国家,所走的必然道路就是强盛则扩张。
在任何人眼中,追求更好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人在意自我的强盛之路是否干涉到别人的利益,经济或者是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班级:1008班学号:10413852 姓名:顾海洋
文章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局限孝道伦理教育和谐
中国文明史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②因此,儒家思想内容之广、之深,使得我们全面研究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比较困难。
所以,我从孝道、伦理教育、和谐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利与弊。
一.儒家思想中孝道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 .赡养父母。
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
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
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局限:
1.“无违”之孝道。
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
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
在封建等级制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
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
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二.儒家思想中伦理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儒家对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值得我们重视。
忽视道德教育,只会使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受到减损,使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会使社会的道德状况日趋恶化,最终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严重危害。
科学地发掘儒家关于
①百度百科之儒家思想
伦理教育地位、作用和功能的思想,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更全面地认识当代社会加强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儒家对伦理教育内容的认识凸显了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含有将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结合起来的因素,值得我们继承并予以弘扬。
尽管今天的时代同传统儒家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伦理教育应始终以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为内容的基本趋向是各个时代和社会所共有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伦理教育总是应当在宣传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上努力并依此为根本性的内容。
3.儒家对伦理教育方法论的探讨涉及伦理教育的基本路径、措施和方法,值得我们给予特殊的关注。
道德教育方法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较多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因而能够更多地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使用。
儒家关于伦理教育方法论的思想与观点,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为当代的伦理教育服务。
弊端:
1.儒家伦理教育就其阶级层面上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体现了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2.儒家伦理教育强调私学,与当今公共课程不符。
三.儒家思想和谐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于建立“天”、“人”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依赖于自然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
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人理应保护好它。
一旦伤害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人类本身,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意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大量生态问题,恰是人类没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因此,我们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且与节约并举,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对于为人处世、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死、富贵、贫贱问题仍是人们需要冷静反思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尤其要吸取儒家义利观,以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比如“义”就社会而言,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勿因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社会利益。
以社会利益为重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3.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对于调节现代人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先秦儒家“智”的道德规范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对事的认识要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认识法。
同时,对于道德的认识亦是如此。
要想个体行为不偏不倚地合乎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必须身体力行学好这些规范。
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个体重视智慧、崇尚道德,强调文化修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个体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道德修养能力,才能达到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
因此,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仍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局限:
1.先秦儒家“和谐”伦理思想是对等级制的历史背景的反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则是公平、平等与正义。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上,先秦儒家诸子主要致力于思考人际关系上的和谐,注重的只是经济上的均富贫以及伦理政治上的等级差异。
与马克思注重于消除生产关系上的对立因素、实现经济平等与政治自由相反,没有上升到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先秦儒家诸子学说所立足的社会是当时那样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2.先秦儒家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虽然包括以个人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的人
际关系和谐,也包括政治生活中的官民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只是内向的,要求个人被动适应,对统治阶级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就束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
3.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虽然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懂得利用了自然规律,但由于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也导致了一些机械的、唯心的观念和不科学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杨朝明.儒学与现代文明:孔子?儒学研究文丛(二)
[2]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3]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4]王秋李.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5]汤一介.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6]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
[7]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
[8]刘丹忱.孔子的“和而不同”与社会和谐
[9]赵亭.儒家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10]刘绪义.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