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共29页文档

合集下载

经济史复习资料

经济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一是奴隶社会的即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5、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③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

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8、“市”的形成和发展西汉开始城市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9.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徽商和晋商。

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一、简答题1、分析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商业仍获得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

1)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2)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3)关卡的减少,山泽禁令的放驰,交通的发达,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证。

2、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政策。

1)鼓励垦荒和土地政策;招民垦荒是清政府前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主要措施,同时规定纳赋年限予以放宽,并以垦荒的多寡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依据之一;在土地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如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将部分原明代藩王所占土地给予原种之人耕种,并永远成为其产业。

2)废除"逃人法”;康熙年间,清政府撤消督捕衙门,"逃人法”逐渐被废止,这对恢复人民的人身自由,提高生产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3)整顿赋役制度;编修《赋役全书》、黄册、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并不断改变催征方法。

4)兴修水利;清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如整治黄河,修建江浙海塘和珠江三角洲堤围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5)促进工商业发展;废除明代实行的匠籍制度,官营手工业及官府所需匠役,改用雇募制;对手工业领域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取消各地官吏对商人的额外征税;松弛海禁,鼓励对外贸易;改变盐的官方专卖制度,允许私人煮盐等。

3、简要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特点。

1)贸易数额小;16-17世纪,西方国家与中国间的贸易数额不大,18世纪初,西方国家到广州的商船数年均不超过20艘左右;2)贸易中心不断转移;开海贸易初,商贸主要在广州、厦门、宁波等地,18世纪初,贸易中心转向广州,18世纪中叶,又开始向北扩展,来到浙江宁波口岸;3)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将开海通商以来对外商的各项限制条理化、系统化;4)在中外贸易额上,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如单在中英贸易中,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出超额就达白银二三百万两以上;5)西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带有殖民掠夺和扩张性质。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3.抽象演绎法4.系统分析法5.区域与比较经济史研究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

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

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

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

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1 、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2 、生态环境的破坏(1)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 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资料

1、中国古代资源与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逐步变冷,温暖期时段逐步变短,寒冷期逐步变长。

生态环境:天然植被缩减,栽培植物替代天然植物,最早黄河,魏晋长江,唐代扩展到珠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集中在东北,受土地的限制,主要为单一的农业种植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历史上出现北煤南运人文环境:重农抑商,黜奢崇俭成为习俗和生活形态。

(食之者重,生之者寡;求田问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2、中国人口突然在清代以后快速增加的原因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外来农作物的推广疆域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与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为人口增长扫清了障碍3、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自给自足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包含:自耕农、佃农发展条件:具有较多的自由;小农经济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农具、土地、耕畜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家庭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者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弊端:生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旧,难以技术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2、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标志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1、黄河流域:第一次:秦汉——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屯垦政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农业区北移第三次:明清——明初“开中法”,进行商屯,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2、长江流域: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晚于黄河流域。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二、人文环境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春秋战国——商君书模式(重农抑商);管子模式(农工商并重)秦汉——“农本”主义趋向成熟,重农模式唐宋——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歧视、限制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等级消费观念影响,古代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

三、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定义: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简言之,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特征之一: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特征之二:私有化不断加深。

精耕细作的出现背景:战国大规模耕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在全球的寒冷化环境下,西北屯田效率逐渐降低,在陕西发展大规模的引渠水灌溉。

经济政策大转换,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扩大内涵发展:作畎形态,代田法,旱地农法。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华夷思想”更趋精密,精耕细作出现。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农业的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作的制度安排户调制(西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均田制(北魏485年)租庸调制(唐初)两税法(唐德宗780,杨炎)一条鞭(明张居正1581)摊丁入亩(清1712)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及简答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它实际上是若干租佃小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消费需要。

附: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2.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侵入封建国家,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同时控制这些国家,使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从属于自己,把独立国家变为半封建国家。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经济形态。

在这种社会经济中,新旧、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4.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

初期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

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依靠外资生存、发展,后期自行投资办厂。

买办:是指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替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对外贸易、商业、银行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纪人。

5.四行二局:是国民党政府国家金融垄断体系的核心,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7.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主要经营在华铁路为主、还经营船舶、码头、矿业、钢铁、金融等,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招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29页PPT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29页PPT

1
0












பைடு நூலகம்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中国经济史专题资料

中国经济史专题资料

评述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国民党执政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比较重要的有三次:1933年的废两改元政策,1935年的法币改革和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实施的背景,一是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初期混乱的货币状况,南京国民政府 1928 年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之后,所要面对的货币发行状况却十分“糟糕”。

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权体系在全国并没有自上而下的完全建立,其他地区的割据势力依然存在,这些“独立王国”以及一些诸如钱庄的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这就使得许多形形色色的兑换单位,如银元、银两、铜铸币以及轻易就会贬值纸币等同时流通从根本上看,中国这一时期的币制混乱的根源在于中央政府没有有效控制的货币发行权和统一货币单位,对货币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客观上造成了落后的称量货币与先进的符号货币共存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与地方各类机构发行的货币并存。

其次,中国本国发行的货币与外国发行的货币并存。

第三,银元与银两两种货币单位并存,且兑换混乱,这也是中国币制混乱最为突出的表现。

银两在清代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实际交易中使用的银两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种机构所各自铸造的元宝和银锭,其成色、大小、重量、形态各不相同,每次交易时均需鉴定成色,度量轻重,在不同的地区使用银两还要相互折合换算,使用异常不便。

这种复杂的虚银两制度就全国范围来看,这种货币制度的存在,严重妨害了中央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也阻碍着工商业的发展,因而这一亟待改革的混乱货币流通状况正是国民政府下决心实行废两改元的长期性因素。

二是废两改元实施的短期性因素——世界市场银价的下跌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危机的共同影响。

1929 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不会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这次经济危机在中国有其独特的表现——世界市场上银价的下跌而造成的国内经济压力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困境在此刻一同发生,而这些短期性因素的共同发生,也正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