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地形图 (1)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知识。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3.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地形图的阅读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地理实践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初步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等高距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图是如何表示地形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形图,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师提供一些地形图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课件

小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周末,学校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其 中有ABC三条登山路线要同学们选择:
C
A B
请观察图中的三条登山路线,你 准备选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八. 分层设颜色
—分层设色地形图
500 400 300 200 100
不同颜色代表海拔高度不同,在这样 的地形图上,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可以 一目了然,这样的地形图就叫等高线分 层设色地形图。优点:醒目、直观。
D C B
咚咚家
A
E
3、假如沿图中线路在叮叮和咚咚两家之间修一条公 路你认为合适吗?
六. 辨线识规律
闭合等高线 中心,数值 由外向内增 大 等高线向海拔 增高的方向弯 曲
等高线重叠
两个山顶之间部位
等高线向海拔降低 的方向弯曲
七. 读图判陡缓
AB两处山坡哪一 处较陡?哪一处 较缓?
B A
你是如何看 出来的?它们 的等高线分 布有何不同?
第三节 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一.山体识部位
山顶
山谷 样变成这种平 面地形图的呢?
二.连出等高线 等高线
这些线是 什么呢?
500 400 300 400 300 400
300
3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小结:图中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叫等高线;
如何把这些山体等高 线转绘在底板上使之 成为平面图呢?
九、剖面看起伏
—地形剖面图
500 400 300 200 100
地形剖面图更直观的显示沿某一方向地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分享我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D
第十八页,共二十页。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wán chéng)3~5题。
3.图中山顶(shān dǐnɡ)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
4.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D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
5.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D
A.① B.② C.③ D.④
第十九页,共二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海拔与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dìmiàn)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D。第三 节 世界的地形。2、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山顶 盆地。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 成为了朋友。观察 “地形鸟瞰”,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 你能根据该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吗。一、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 等高距。海洋中深度相同 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
海拔(hǎibá)与相对高度
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dìdiǎn)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第一页,共二十页。
海拔
(hǎibá)
判断A、B、C、D、E各点在地形区分布(fēnbù)
上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描述其地形特征。
山地
(shāndì)
高原
(gāoyuá n)
第六页,共二十页。
观察 “地形鸟瞰”,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biǎoxiàn)
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
直观
(zhíguān)
不准确(zhǔnquè), 前景比例大,后 景比例小;山体 背面地形状况不 清;无法表示地 面海拔高度大小; 难以绘制等。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形图》课件(共40张PPT)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形图》课件(共40张PPT)

山峰
山峰
山脊
山脊线,也叫做分水线
山脊
山脊
山谷
山谷线,也叫做集水线, 一般会形成河流。
山谷
山谷
山谷和山脊的区别
山脊
山谷
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等高 线弯曲部分由高处向低处凸
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等高 线弯曲部分由低处向高处凸
鞍部
鞍部
位于两山顶之间一组 等高线的中间部分
鞍 部
陡崖
陡崖
陡崖
你能找出图中的地形部位吗?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越深(亮)的地方,海 拔越高;颜色越浅(暗)的地方,海拔越低。
蓝色—— 海洋 绿色—— 平原 褐色—— 高山
黄色—— 丘陵或山地
白色—— 雪山冰川
练习题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点 吐鲁番盆地的平均海拔-154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8_9_9_0__米。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地形图
目录
1
海拔和相对高度
2
陆地地形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高线地形图
4
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海拔
海指平地面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
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做 绝对高度。
甲 乙
相对高度
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 的垂直距离。
活动探究
试比较中国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和最低点“艾丁湖” (-154.31)海拔相差多少?
1
3
2 4
练习题
陡崖
鞍部
山峰
山脊
山谷
练习题
A——鞍部 B——山峰 C——陡崖 D——山谷 E——山脊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 精品PPT课件 1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 精品PPT课件 1

C、华北平原 D、喜马拉雅山 E、辽东丘陵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 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 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 地形图。
常常用 “陆高海深” 图例来表示 海拔高度的 变化
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绘制等高 着色 绘制成分层
线地形图
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丘陵
C 、8693.13米 D、8548.13米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用褐色表示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喜马拉雅山 E、辽东丘陵
1、四周高、中间相对低平的地形为 ( C )
A .平原 B. 山地 C .盆地
D. 高原
2、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的地形为( D )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
相对高度 海拔
常见的陆地地形
• 地形是指地表 各种各样的形 态。
• 陆地地形的基 本类型有五种。
常见的陆地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五种地形的特点比较: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高 度
地面起 伏程度
500 米以

较平 坦
500 米以

崎岖
200 〜 500米
预习检测
1、_____指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做 ____,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____。
2、 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峰, 低点。
是中国陆地海拔最
3、我国陆地地形类型有___、___、___ 、___和______。 4、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在地图上连成的线叫做 5、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叫做_____,山峰在地图上一般用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一、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又叫绝对高度)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二、陆地地形三、等高线和等高距1.等高线是指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2.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距的高度差3.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②同图等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处等高距均相等);③闭合曲线(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④密陡疏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这是判断陡坡缓坡的方法】四、地形部位(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注意和五种地形区分】【注意“陡”和“鞍”的书写】1.山峰:若干条等高线成闭合分布,海拔由中间向四周降低(△为山顶)2.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A为鞍部)3.山脊:一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弯曲处为山脊(凸低为高是山脊)(C为山脊)。

4.山谷:一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弯曲处为山谷(凸高为低是山谷)(D为山谷)。

5.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处(B为陡崖)。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山脊是分水岭,不能形成河流2.攀岩一般选择在陡崖3.搭帐篷一般选在等高线比较平缓的地方4.河流从等高线数值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5.爬山省力应该选择缓坡六、分层设色图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2.分层设色图的优点:醒目、有立体感七、地形剖面图1.概念: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

2.作用:能更直观的显示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

地形图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类型
相同点
地形特点
不同点
平原和 地表平坦广阔 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高原海
高原
起伏和缓 拔高(500米以上),边缘有陡崖
平原和 盆地
比相邻地形的 地势低
平原宽广平坦,海拔低(200米以 下);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为平 原或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山地和 外围坡度陡峭, 山地有耸立的山顶,峰峦起伏;高 高原 海拔大于500米 原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判断依据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增大 相邻两山峰之间的低凹的连接部位 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中间低,两边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等高线重合
山峰: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增大,中间的 最高点即山峰,有时用“ ”表示。
145 140 135
140 135 130
根据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的特
点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判断A、B、C、D对应的陆地地
形类型分别是( ) A.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C
B.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C.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D.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秦岭山脉
山峰
山峰
鞍部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鞍部:相邻两山峰之间的低凹的连接部位
山脊:凸低为脊,分水岭
方法一: 等高线的弯曲处向海拔低处凸出 方法二: 中间高,两边低,分水岭
山谷:凸高为谷,集水线
方法一: 等高线的弯曲处向海拔高处凸出 方法二: 中间低,两边高,集水线
陡崖: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高度很大
坡度缓,水平距离上 的高度变化不大,等 高线稀疏。

武强县五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形图课件 中图版

武强县五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形图课件 中图版

关闭
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建厂,利用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原材
料、土地资源等,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关闭
A
解析 答案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234
3.以下图为美国通用汽车重要部件的来源说明示意图,读该图后我
们能够感觉到( )
A.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B.经济联系促进国际合作
C.国际矛盾和冲突加剧
8. 山脊和山谷
是等高线弯度最大的地方,而且 山脊
最弯处指向低处,山谷最弯处指向 高处 。
一二三四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差别等高线之间,着上差别的颜色,这种以一定
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起伏状况的地图就
是 分层设色地形图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
平原 ,黄、褐等色表示
一二
地形 类型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低(一般低于 200 米) 平坦广阔
较高(一般高于 500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
米)
和缓
较高(500 米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较低(一般低于 500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
米)
过 200 米

四周高,中间低
共同点
地面起 伏小
地面崎 岖不平 —
轻松尝试应用
1-2 3
4 5-7 8
9
10 11 12 13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峰、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课堂练习 3.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点海拔是______4_0米0,B点海拔是______米;80它0们之间相对高度是______米.
400
(2)从地形(dìxíng)部位看, 甲山是顶_____; 乙是山__脊____; 丙是_山__谷__;丁是__鞍___部. (3)若某游客打算从M、N两条路线登山(dēnɡ shān), 哪条路线更容易?为什么?
No 防止雪崩,也是因为走山脊不容易迷路,风雪也小一些。比较容易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向低突
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Image
12/9/2021
第二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新课学习
着色(zhuó sè)
原则
绿色→黄色(huángsè)→褐色:地势由低
到高
绿色:平原
黄、褐色:山地和高原
白色(báisè):雪山冰川 浅蓝到深蓝:
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新课学习
(xuéxí)
常常(chángcháng)用“陆高海深” 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
第十九页,共二十八页。
活动
(huó dòng)
请完成对应地形图的绘制。哪里
代表陡崖(dǒu yá),哪里代表缓坡。
山谷
(shāng ǔ)
山脊
陡崖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缓坡
新课学习
(xuéxí)
把代各种地形的字母填写
到图中适当的位置:
山峰---A,山脊---B , 山谷---C ,陡坡(dǒupō)---
E C
D A
D, 缓坡---E ,鞍部---F , 陡崖---G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语言
第三页,共十六页。
北 地图(dìtú)上的方向
西北
西
东北
(dōngběi)

西南(xīnán)
东南

第四页,共十六页。
广 东 省 旅 游
(lǚyó u)
景 区 分 布 图
第五页,共十六页。
第六页,共十六页。
甲地(jiǎ dì)与乙地 的 相对高度为 1000米
甲地(jiǎ dì)海拔高度1500米
第三节。地 图。A 经纬网 B 指向标 C 一般定向法。甲地(jiǎ dì)与乙地的 相对高度为
1000米。坡陡的地方, 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稀疏。表示
实际范围不
变时。谢谢观看和指导。再 见
第十六页,共十六页。
详细(xiángxì)
简略(jiǎnlüè)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表示 实际 范 (shíjì) 围不变时
图幅面积的大或小
大 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详细(xiángxì)
简略(jiǎnlüè)
第十四页,共十六页。
谢谢观看 和指导! (guānkàn)
再 见!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十一页,共十六页。
地图分类
自然 地 (zìrán) 图
社会经济 地 (jīngjì) 图
地植气水
形被候文



(shuǐ wén)图Fra bibliotek人 交工农旅
口 通业业游 图 图图图图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如何从地图上获 取信息?
图幅大小 相同时 (dàxiǎo)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

第三节地形图1教学目标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1.海拔与相对高度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中图版)七上-第三节 地形图(一)

(中图版)七上-第三节 地形图(一)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将一定范围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它表示该区域中某一海拔高度的各个地点的集合。(看图示)
同理认识: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将某个区域的某种地形上的各点用等高线的方法绘制在同一个平面图上,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图示)
引问:如何实现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化?
教学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等高线定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等高线定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演示法 比较法图示讲解法
学生学法:读图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地形图
500米以上
200〜500米
不定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程度
较平坦
崎岖
崎岖
中间低、四周高
较平坦
思考解答:P25“思考”活动题
引申设问:1、要区分这五种地形,能否只凭 “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程度”中的某一项来判定?(一般不能,平原除外;应该两者结合才能判定是那一种地形)
2、五种地形在地球上是否单独存在?四会市有哪些地形类型?以哪一种地形为主?(五种地形在地球上交错分布;四会市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其中以丘陵为最多)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二、陆地的地形
1、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
2、陆地基本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3、齐读认识五种陆地地形(P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形图
1教学目标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
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
【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
【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阶段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讲解】: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他们的单位都是米。

【出示图片】:姚明与刘翔合影,突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发思考】在地图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个高度来表示呢?为什么?观看演示文稿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将知识内容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生独立完成
【阶段一】
学案内容
阶段小结
通过图片和练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得出地图上应采用“海拔”来表示地表某点的高度【阶段二】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学生活动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把一座山绘制到地图上呢?
【播放动画】: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演示】: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当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总结】:海拔高度相同是等高线的性质之一。

【出示图片】:富士山实物图及等高线地形图。

现在,我们一起来捏一个简易的富士山出来。

【指导学生活动】“手捏小山,纸画地形”
1. 用一种颜色的彩泥捏一个底座与底图形状相同的平顶山,高度为2厘米。

2.再用另一颜色彩泥将平顶山的高度增加2厘米,并保持山体形状。

3.用第三种颜色彩泥捏一个不超过2厘米高的山顶,并保持山体形状
4.最后用滚轮修饰,形成一座山体。

【学生活动】
分成小组,根据制作步骤使用橡皮泥手捏小山
【阶段二】
学案内容
【教师承转】
根据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图的绘制,想一想你能否把自己捏制的小山在底图上绘制出来,并体会等高线的性质,注意山顶的位置并用▲表示出来
【学生绘图】
在底图上把自己捏制的小山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出来
学生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以及等高线的性质
阶段小结
通过看动画和捏制小山的活动,体会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阶段三】
缓坡与陡坡
学生活动
【教师承转】
现在,我们来对捏制出来的小山进行一次变形,使一端变得坡陡一些,一端变得坡缓一些。

【提示学生】
想一想:1.如何把陡坡和缓坡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上?
2.你能否总结出陡坡、缓坡的等高线特征?
【思考】如果陡坡变成直立的悬崖,地图上又怎么来表现呢?尝试绘制出有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将捏制的小山进行变形,尝试绘制带有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并总结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特点
阶段三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创设活动情景】: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爬山秋游。

请你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
小组合作,分组展示答案
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有困难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君朋讲习”寻找最佳路线,突破教学难点。

阶段小结
通过将山体变形,体会陡坡、缓坡和陡崖的形态,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并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之。

【阶段四】
在地形图上识别5种地形部位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君朋合作探究】:
? 教师带着学生从图片认识山体的各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 学生尝试用彩泥捏出山脊、山谷、鞍部
? 学生根据想象绘制出等高线示意图。

? 总结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内容,并分小组展示学案内容。

山峰、陡崖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鞍部、山谷和山脊的识别属于“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内容” ,通过君朋讲习,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教师总结点拨提升】: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最高为顶”
②山脊:山坡上向上隆起的部位;等高线向数低处弯曲。

——“凸低为脊”
③山谷: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等高线向数高处弯曲。

——“凹高为谷”
④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两个闭合等高线中间部分。

——“双闭藏鞍”
⑤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重合为崖”。

【迁移】:我们前面跟大家强调了,海拔是有正负之分的,我们前面一直都说的是海拔的正值,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海拔高度的负值在地图上的表示,那就是等深线,它的原理和等高线一样,在具体应用时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

阶段小结
通过认识山体各地形部位的形态,尝试自己捏制出这些地形部位,并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