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5f7c7d14791711cc7917bd.png)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赏析答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赏析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4310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e.png)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赏析答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b59b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b.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人生启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9ef55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0.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人生启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人生启示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苏轼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匠,他的词作代表着宋代文学的巅峰。
其中的经典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
在这首词中,苏轼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命运无常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探讨其所蕴含的人生启示,以期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启示。
二、深度探讨1. 命运无常《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声是江南赏春笛,满船归尽已无家”一句,表达了苏轼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受。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常常会遭遇风雨交加,甚至是命运的无情捉弄。
这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方能化解危机,抵御风险。
2. 忍耐与坚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苏轼通过这句词表达了草木经历了一年四季的生长,风雨的考验,依然能坚韧地生长。
这告诉我们,人生也会充满挫折和困难,只有忍耐与坚韧,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3. 悲欢离合“此时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苏轼的这句词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也会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体验,唯有坦然接受,亲情朋友能共同悲喜,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总结回顾通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不仅领略了苏轼的词作之美,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命运的波折中,我们需要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同时也要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
四、个人观点对我来说,《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蕴涵的人生智慧至关重要。
这首词不仅如歌者所唱,更寄托了一代文豪饱含深情的情感。
在我看来,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曲折如同穿林打叶的声音一般,只有坚定自己的方向,并在风雨中前行,才能走出人生的定风波。
五、结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我国古代文学珍品,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9212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2.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0f1a70740be1e640e9a22.png)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访谈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典例分析】【2019年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笑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
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现龙、莫言、毕飞字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
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
你比如讲《一句顶一万句》,没评上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
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
“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
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
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0029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5.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创作于沙湖道中遇雨之时。
这首词以作者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吟咏自然、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到黄州。
在此之前他是被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如今却成为一个无权散官。
落差之大背后一定少不了争议、纷扰甚至骂声。
所以穿林打叶声不仅仅是雨声,也是此时他人生中的杂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你才能从那种混沌迷茫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秩序。
下了雨大家都在躲雨,他却觉得不如大声吟啸慢慢走。
芒鞋也许比车马慢,但胜在轻便自由。
这三句看似轻巧实则带着骨气,写的非常叛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景象,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接下来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前一句的延伸,表示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以此反映出苏轼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和乐观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词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借竹杖、芒鞋、蓑衣等意象,进一步传达出其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
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过去,就会迎来阳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佳构,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https://img.taocdn.com/s3/m/2b224ce380eb6294dd886c65.png)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
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
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央视顶级诗句摘抄赏析
![央视顶级诗句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724f7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a.png)
央视顶级诗句摘抄赏析本月,央视口碑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开播。
在众多明星的倾情演绎之外,北师大教授康震对于经典古诗词的解读,成了节目最大亮点。
是怎样的解读词,引得网友竞相传阅?一起来探究下:《定风波》/ [宋]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词 / 康震这首词,相信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
我也一样,不仅熟悉,而且因为这首词也更加地崇拜苏东坡。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首词的起源只不过是一场小雨。
有多少顶级的名作会从一场小雨写起?比如说,杜甫遇到了一场小雨,他就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牧呢,也是因为一场小雨,写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每一场熟悉的小雨背后,都是诗人可能用了一生的积累才领悟出来的千古名篇。
苏轼也是这样,如果他没有经历贬谪,可能也不会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也不会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不可能有那样的自信,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使至塞上》/ [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读词 / 康震我们一般都认为王维是画山水田园的大师,就像苏东坡形容的,王维这个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所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个山水田园的绘画大师,其实也能为我们描绘大漠边关的风情。
正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使至塞上》,横在我们面前的是浩渺无垠的沙漠、绵延不绝的黄河水天,天宇之际是直上云天的狼烟和浑圆苍茫的落日。
一个真正的画家,一生要描绘的东西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他不仅描绘大漠边关、山水田园,还要描绘雄奇壮丽的祖国山河。
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来传唱《使至塞上》,一同走近王维,走进他笔下的大漠边关。
《出塞二首· 其一》/ [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两个矛盾我(苏轼词赏析)
![两个矛盾我(苏轼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2bbf82b0717fd5360cdcfc.png)
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
认识你自己!
纪伯伦的告诫
• 认识自我是一切认识之母,我应该认识自己。 我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外 貌、分子和原子。我应该除去覆盖在自己心灵 上的帷幔,抹掉心灵深处的装饰;还应该弄清 我物质存在中的精神存在之含义,我精神存在 中的物质存在之隐秘。 •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 光明中睡着。
高更的人生三问
19世纪末,南太平洋塔希提岛,金色的落日 下,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浩淼大 海和无边苍穹,伸开双手,发出关于人对生命意 义那三个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惘, 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强烈冲撞发出的悲鸣和叹 息,是个体无法融入群体带来的无助与沮丧。人 类,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命有无意义的巨大问号中, 苦苦寻找着答案。
定风波 苏轼(46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诗词评论大家叶嘉莹评该词
• 这首词是初到黄州时做的,说得很好,用字很好。穿, 打有力量,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声音也大。苏东坡说, 如果你是有修养的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 所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 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 的看法。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跑,我唱着歌,吟着 诗,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 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冲冒着风雨过我 这一生。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一 点冷,山头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回头看一下 刚才走过的路,“也无风雨也无晴”,因为风雨没有改变 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 瑟的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再有打 击我也不怕。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的,这是他的一种 旷达的态度。诗言志,苏词亦言心志矣!
叶嘉莹讲苏轼
![叶嘉莹讲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7cc61844f705cc17552709d7.png)
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7d90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c.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1. 起承转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诗人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之时对社会风雨飘摇的感慨与忧虑。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与社会变革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乱局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
通过深入赏析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
2. 诗意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
清风徐来,竹林中的叶子因风而哗哗作响,而诗人却心平气和,高歌自赏,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也折射出对当时政治乱局的忧虑与反思。
3. 社会风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政局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
苏轼以自然景色与况且对比,表现了对乱世动荡的深刻敏感。
落寞的树木和滔滔不息的长江,与诗人孤独颠簸的人生遭遇相映成趣,表达了对乱世不安的愤怒和无奈。
4. 个人感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苏轼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乱局的忧虑与悲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堕入消极情绪之中,而是通过超然的心态,坚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正是诗人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表现,也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勉励。
总结回顾通过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深度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优美的词艺,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雨的深刻关怀和对理想的坚守。
诗人在词中通过超然的自然描摹,对乱世的点滴反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贯长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形象。
这种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信通过对这首传世名篇的深入理解和领悟,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为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奋斗更添一份深刻的启示。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8bae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3.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尤为著名,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带您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韵味。
《定风波》全诗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意境赏析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置身于林间,耳边传来阵阵穿林打叶的声音,但他却选择不去聆听,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寓意着诗人超然物外,不受外物干扰的境界。
二、哲理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以竹杖芒鞋代步,却自信地认为其轻便胜过骑马。
这里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态。
同时,诗人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使一生都在烟雨中奔波,也依然可以悠然自得。
三、情感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醒了诗人的酒意,带来一丝寒意。
然而,在这寒冷之中,山头的斜阳却给人以温暖。
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手法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回首”寓意着回顾过去,而“归去”则代表着回到现实。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展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过于在意。
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林间景色、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更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了然人生的况味——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了然人生的况味——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https://img.taocdn.com/s3/m/352b424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d.png)
了然人生的况味——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叶嘉莹
【期刊名称】《中学生阅读(高中版·读写)》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叶嘉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后反思
2.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抒情逻辑谈起
3.漠然自定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
4.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及其古今差异
5.升格:将"狼狈"凝结为"诗意"——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行吟诵 微讲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歌行吟诵 微讲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https://img.taocdn.com/s3/m/404f864f5acfa1c7aa00cc37.png)
歌行吟诵微讲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定风波》。
大仲马说人生就是不断遭受挫折与追求希望。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好像都摆脱不了一句咒语,那就是: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
才高过人,但命途不济的文人大家知道有哪些?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
他们有的屡试不第、有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有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无用武之地。
但有一个人他面对人生磨难却显得与众不同,他泰然处之,他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一再学习。
当他从京城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从杭州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当他从黄州被贬惠州时,他仍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他从惠州被贬到儋州时,他依旧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一首他的词,去感受他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豁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词是怎么吟唱的吧。
(播放《定风波》吟唱)听了刚才的吟唱,大家眼前是否浮现出一个豁达胸襟和超然心境的苏轼呢?词人与友人在行路途中遇到了大雨,友人为了躲雨而狼狈不堪,只有作者坦然面对,天晴后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第一句写雨势非常大,风穿过树林、雨打在树叶之上发出响声,词人说“莫听”,就是说不要听风雨的声音,风雨并不吓人,而是自己吓唬自己,“何妨”领起下一句,说尽管雨大,莫不如一边唱歌吟诗,一边在雨中慢慢行走。
这两句表面写诗人道中遇雨置风雨于不顾、吟笑徐行的镇定态度,实际上暗示苏轼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是作者现在的装束,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隐喻作者闲散江湖;“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这“马”,隐喻作者奔波官场。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风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对苏轼定风波 的评语
![对苏轼定风波 的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e1805f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a.png)
对苏轼定风波的评语
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词作,通过描绘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小事,展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在简朴中蕴含着深意,寻常之处显现出奇景,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上片着眼于雨中,描绘出风雨交加的场景,然而苏轼却以超然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不受外界环境所动。
下片则着眼于雨后,表现出雨过天晴,万物复苏的景象,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及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豁达。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等,这些句子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定风波》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词作,它展现了苏轼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坚韧和豁达,也诠释了他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这5首词,能给失意的人以力量,让你满血复活、从头再来
![苏轼这5首词,能给失意的人以力量,让你满血复活、从头再来](https://img.taocdn.com/s3/m/a0b474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e.png)
苏轼这5首词,能给失意的人以力量,让你满血复活、从头再来作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的词,境界颇为阔远,诗情,极为激荡。
而且,在他的词中,往往能够激励人,给人以正能量,尤其是能给失意的人以力量,让他满血复活,从头再来!在这些诗情激荡的词中,不光跳跃着苏轼那颗蓬勃向上的心,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苏轼的大胸襟,大气魄,和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与豪迈!第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眼前有点小风雨,怕什么?我行我素,何惧坎坷!对于一个能屈能伸的人来说,胜败又有什么?悲喜又能如何呢?纵然你失意,但是,只要你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在乎,那么,自然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前进的脚步了!是吧!第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读这样的诗词,真是能使人豪情满怀!此词中,无不体现了苏轼的胸襟开阔、壮志昂扬,虽然人生当中不如意的事如此之多,可是,一旦被重用了,马上就会挽弓望月,奋勇杀敌。
此时,所有的介怀,都无足轻重了!第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处在低谷当中,不如意的时候,多读读这首词吧,肯定能洗涤你心中的不满和牢骚,让你豪情满腹,大江浩荡,淘尽无数的人物,谁能抵挡得住滚滚潮流呢?多年以后,还不是都化作了尘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评定风波……下面我们再看苏东坡的另一首小词《定风波》,这首小词里面也表现了他的情趣和哲思。
我们先看他的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通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随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叫螺蛳店,“雨具”是下雨时要用的东西。
他们本来带着雨具,但途中觉得不需要就先叫人拿去了。
现在下起雨来,同行的人就显出很狼狈的样子。
为什么狼狈呢?因为首先他们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他们想:“哎呀,我的衣服要湿了,鞋子要脏了。
”于是自己心里先紧张起来。
其实,不管你紧张还是不紧张,雨都是要打到你的身上,你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紧张狼狈呢?所以苏东坡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表现出一种达观的、豁然的、哲理的思想。
暴雨常常是下上一阵就会过去,他说我不在乎。
果然,过了不久,雨就停了。
下面他说:“——故作此。
”我想,通过这件事情,他是想起了他自己的遭遇,于是就写了这一首词。
我们且看他是怎样写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第一句就写的好,很有哲理性。
要知道,天下有很多事情,你的紧张并不能使它有所改变,你只是白白地紧张而已。
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下雨是一件小事情,这不过是自然界的风雨。
但是,你生活在人世间,人生的遭遇不也是风雨吗?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有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完全是诗人和词人的口吻。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
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你以为他马上就要打到你的身上来了,当然就很狼狈。
可是苏东坡说你不要理会它,这就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中国古代的儒家,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淫”是放纵的意思。
有些人在贫贱的时候品德很好,可是一旦富贵了,有了权柄,就滥用权柄。
因为权柄这东西可以使一个人昏迷,也可以使一个人疯狂。
也有的人,在贫贱的时候为生活所逼迫,就会做出坏事情来。
还有一些人,当威胁加在他身上的时候就屈服了。
其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一个人的定力和持守,它不仅是儒家的主张,在宗教里也有类似说法。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他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订立和持守。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世说新语》上讲到,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听到门外车马喧哗,管宁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继续读书,华歆就把书本放下跑到门外去张望。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院子里种菜,路旁好像有一块黄金管宁看也不看就锄过去了,华歆把它拾起来看了看放在旁边。
你们看,华歆这个人,他的内心经常为外物所动。
那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一个立足的场所,所以总是跟着外面的风气而转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的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儒家讲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着说起来好像很夸张,但人是应该有这种修养的。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尽管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你在你自己所选择的路途上就不再走下去了吗?你说:“我不在乎挨打。
”那算什么?那是鲁迅所说的阿Q精神。
阿Q精神和圣贤所说的修养,这差别在哪里?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
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
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的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的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既然你已经不能避开这一场雨,那么你何必自己先在精神上制造紧张呢?如果你匆匆忙忙乱跑的话,也许反而会在路上滑一跤,跌到泥坑里去。
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说捂起耳朵不听,因为耳朵捂上心还在紧张,那一点儿都不算数的。
“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
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
等一下我们讲完苏东坡马上就要讲秦少游。
秦少游和苏东坡是很好的朋友,和苏东坡同时被贬出去。
尽管他所受的打击比苏东坡要少得多,可是他一遭到打击,马上就从精神上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
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
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
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就是吟诗唱歌。
为什么吟诗唱歌呢?那代表了一种赏玩的心情。
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
你不但不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
苏东坡晚年从海南岛渡海回来的时候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因为“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
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
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
《圣经·新约》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事都互相效力,使信主的人得益处。
”意思是,你只要是信主的人,你就可以在无论什么事情之中都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层面来说,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互相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
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们以前讲过柳永的词,柳永就喜欢写下雨。
可是柳永的下雨写的是什么?柳永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他是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无常,是一种“秋士的悲慨”,并没有一种哲理的了悟。
至于李商隐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楚天长短潇潇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他们从雨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哀感。
可是你看人家苏东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的老师晚年写过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而不止。
”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的深洞,叫做“欲壑难填”。
如果一个人永远处在物欲的笼罩之下,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的了悟。
所谓“知足”,不是那种颟顸的、庸碌的、不思进取的知足;而是要你在知足之中,更加努力向前。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不是我不读书,是我读书的环境不好啊。
”他们往往有很多很多的借口为自己解脱。
可好似,历史上不是也有很多人是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念的书吗?欧阳修小的时候,家里贫穷,没有钱买纸笔,他的母亲就“画荻教子”——拿一只荻当做笔在灰上写字。
辛弃疾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他说你不要逃避春天的阴雨而不肯出门,否则,整个春天经常是阴雨天气,难道你就把整个的春天都放过去吗?你老是说,我没有马骑,所以就不出去。
那么如果你永远没有马,难道你就永远也不出去了?这是不成的。
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
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着马还舒适。
”这就是所谓“知足”。
而他后边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
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
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
“蓑”是渔夫穿的那种蓑衣。
渔夫常常在风雨之中驾着船到江上去捕鱼,身上只穿一件蓑衣。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
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
——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受到我的老师的影响——还不止是他在文学欣赏上对我的影响,我要说的是他在讲诗歌是所联系到的做人的态度对我发生的影响。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写过两句诗:“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我想,我这样写,与我的老师当时和我们谈到诗人的修养很有关系。
一个人只要入世生活,一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和打击的。
入世,不一定就被世上的物欲所引动,也不必怕世间的艰苦和患难。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
我的一个研究生写了一篇论文,论李白的道家思想。
他的论文里谈到,中国古代有一些人常常是先去隐居学道,同时又怀有一种入世求仕的心理,这两者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但是,从六朝一直到唐朝,统治者对那些在山中隐居的高士特别尊重,常常把这些人请出来,要他们入世做官。
为什么要请他们做官呢?这些人高在哪里呢?因为,一般入世的人是为了利禄而做官的,但如果这个人去隐居了,那就说明他本来就不要利禄。
这样的人要是能出来做官,才真的是要干一番事业,真的是要在国家危亡苦难之际献出他的一份力量。
所以,这种入世和出世相反而又可以相成。
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做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伟大。
“入世”和“逃禅”并不矛盾。
古人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
”你关起门来去修行,就以为自己是清心寡欲了,其实,那是由于你没有收到物欲的引诱。
一旦开了门,有了物语的引诱,你会不会变,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鸟兽和我们不是同类,我不能与它们同群,如果我不和人类在一起,那么我和谁在一起呢?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又说:“我不渡众生,誓不成佛!”所以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要入世的,但应该虽入世而不受世间的物欲所笼罩和左右。
我的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文学、讲诗歌的时候,也常常讲到做人的态度。
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
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形容词,这两个字永远是形容春寒的。
冬天的寒冷是“朔风凛冽”,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
我以前曾经说过,苏东坡常常喜欢写从梦中醒觉得这样一种境界。
像“古今如梦”啦,“人生如梦”啦,“觉来小园行遍”啦……都是如此。
但现在他写的不是梦而是酒,“酒醒”同样也是一种醒觉。
“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永遇乐》的开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也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就是那种寒冷才使你醒来的。
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请。
“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