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
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
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
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
b. peter has a grandma.
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
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如果彼得的奶
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俞如珍,1996,25)
①稳定性(stability)。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例如:
1) the boy apologizes for telling a lie.
2) the boy does not apologize for telling a lie.
3) does the boy apologize for telling a lie?
4) they beat the boy.
句子1)的预设是4)。如果我们把1)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他们真实的前提都是4)。也就是说句子的内涵经得起否定的检验,具有稳定性。
②可变性(changeability)。语义预设与语句的焦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焦点不同,预设就随着焦点的变化而变化。
1) 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 (话语的重心在john上)2) 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 (话语的重心在book上)3) 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话语的重心在bill上)1)的焦点在john上。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有人给了bill一
本书,但是受话人不知道是谁给的,于是发话人便以john作为焦点告诉对方是john给了bill一本书。2)的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john给了bill一样东西,但受话人不知道究竟给的是什么,于是发话人便以book为焦点告诉对方john给bill的是一本书。3)的预设是双方都知道john把一本书给了别人,但是发话人把焦点放在bill上,他要告诉受话人john把书给的是bill。
1.3 语义预设的类型。一般说来,语义预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存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对世界上的事物和人的存在的认识,这种预设的推知是不需要语境的。事实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者否定的一些事实情况,它无需语境的加入。种类预设是指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预先存在的关于种类方面的经验知识。(李春琦,2011,64)
2.语用学领域的预设
r- stalnaker 是较早提出”语用预设”概念并对此进行深刻研究的学者。在他看来,基本的预设关系并不是命题或者语句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鉴于这种观点stalnaker提出了一个有别于语义预设的语用预设定义:”一个说话者在谈话的某一特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其他听众一样认为p当然真。”根据他的这一定义,相对于预设p来说,说话者并不需要真正地认为p当然是真的,为了交谈的目的,他和他的听众可以接受一个虚假的知识或者一个其真值尚有疑问的命题。在如此
情况下,双方的行为可能包含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作假。所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预设并不一定是真的。
根据湖南大学罗雪梅老师的观点,语用学领域的预设最重要的是预设的合适性(felicity)和共知性( mutual knowledge)。她认为所谓预设的合适性就是把语用预设看作在特定的语境里,发话人和句子的适切性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受语境制约的,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例如:当老师对学生说”please open the door”,老师发出这个言语行为是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个”请求”是否合适是有一系列的语用预设作为先决条件的。如:请求开门的是老师和学生都明确的那扇门,这门已经关着的,老师知道学生能够做这件事,如果实际语境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学生不知道老师走的这扇门还是后门或者要求开的门已经是开着的或者学生正
在忙,不可能来开门。那么老师的”请求”就毫无意义。所以,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有助于正确发出语言的行为并使听话的人正确理
解这个言语的行为。预设的共知性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预设往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相连。第二,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第三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指说话双发的共知事物,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只是依靠语境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说话双方对话的
内容的。
3.结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一个命题或者语句的语用预设必须联系该语句或者命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