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某不稳定斜坡成因机制分析
汶川8.0级地震滑坡、崩塌机制
汶 川 特 大 地 震 引 起 了 什 邡 市 赤 峰 乡 涌 华村
上 的滑 坡
,
一
土 体滑 坡
3 1 0 8 18 8
.
,
其规 模 巨大
,
。
该 滑 坡 是 传 统意 义
,
坡脚 坐 标 为 东 经
10 3 4 6 5 8 4
.
。
’
”
,
北纬
。
’
”
坡长约
1 5km
.
坡 高约
。
600m
,
坡 顶有 醉 汉 林 分 布 ; 如 图 1 所 示
因而 引起 了众 多学者 的重视 。 汶 川 80级 地震 的严 重破坏 区位 于 北东 向的龙 门山 山区及 其 山前地 带 ,地震触 发 了大面 . 积 的 山地滑 坡和 崩塌 ,造成 了十 分严 重 的地震 地质 灾害 。地 震崩塌 、滑 坡 的机理 分析表 明, 引起滑 坡和 崩塌 的外 因是地 震 引起 的地震 动和 地表 破裂 ,而 内因是 高 山峡谷 地形 、岩 体层理
右 侧 向下 约 l OOm 的 小 山 沟 处 但 无法测定错动位 移
, ,
。
在 该 大 滑坡 内还 镶 嵌 有 数 个 小 滑 坡
一
,
如 图 2 所示
,
滑 坡脚
,
见
断层面
,
如图
3
所示
。
该 断层 年 代较 老
,
错动迹 象 明显
而 在 临近 的 山 体 上 却 未 见 滑 坡 现 象
由此 可 推 断 该 滑 坡 是 由 该 断层 被
、
,
使 村庄 被 毁 坏 或 埋 覆
堵塞交通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地震诱发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地震诱发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摘要:以汶川512特大地震后国道317线汶川至马尔康灾后重建工程中的铁邑村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指出地质、地貌因素是失稳的主要内部因素,水文地质因素是影响失稳的催化剂,地震因素主导了滑坡的多次变形,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处治提供了有益的的参考。
关键词: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Abstract: Taking the Tieyicun landslide project of reconstruction on Wenchuan to Maerkang in National highway NO.317 induced by 512Wenchuan Earthquake for example, the deformation and destroy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is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the main inner factors are geological and terrain condition, while the prevail momentums is hydrological condition. The successive deformation and destroy of the landslide i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prop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is proposed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can be a reference to similar projects.Keywords: landslide, deformation and destroy, mechanism analysisP642.221引言地震诱发滑坡往往是地震引起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山岭重丘区,地震滑坡具有规模大、面积广的特点,其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
关于汶川地震成因机制的探讨
关于汶川地震成因机制的探讨地震成因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从“密度平衡椭球体理论”关于地壳运动动力来源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中国西部和汶川地区地壳密度结构和P波的分析,从区域板块运动和汶川地区二极构造运动两个层次,从平面上和垂向上差异性,对汶川地震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
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国、台湾、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有关汶川地震的研究各方面的成果已发表论文达数万篇,可谓数量巨大,但主要都从地震特征、应力场特征、构造地质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关于汶川地震成因,主流意见认为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一般理论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文在分析研究了本区地壳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密度平衡椭球体理论[1]出发,对汶川地震产生的动力来源等成因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区域条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四川省汶川县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2]中部,即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中生代造山带接合部(图1)――龙门山推覆带(龙门山走滑断裂)。
由图2可知,中国西部由西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到准喀尔盆地,密度存在分带现象,西昆仑山小于南部密度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天山的密度大于准喀尔盆地,准喀尔盆地密度小于阿尔泰;同样由图3可知,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至河西走廊也存在密度分带;由图4可知,由准噶尔盆地、天山、吐-哈盆地、祁连山、柴达木盆地、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龙门山-大巴山至四川盆地也存在密度分带。
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
第 1期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V0 . 33 NO.1 1 Mac r h. 2 1 O1
21 0 1年 3月
NORTH W ES TERN EI M OI S S OGI CAL J OURNAL
地 震 波 效 应 与 山体 斜 坡 震 裂 机 理 深 入 分 析
冯 文 凯 ,黄 润 秋 ,许 强
( 质 灾 害 防 治 与 地 质 环 境 保 护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都 理 工 大 学 ) 四 川 成 都 6 0 5 ) 地 成 , 1 0 9
摘 要:5・ 2 汶川 大地震 造成 了大量 山体斜坡 震 裂 变形 和破 坏现 象 , “ 1” 为深 入研 究其 力 学机理 , 通
t e s o e s ou de h l p h l r,t ha a t rs i n pe pe diu a l ne s owe v r l d na c c n n he c r c e itc o r n c l r p a h d o e a l y mi ha ge a d
果与 实例 及振 动模拟 结果 一致 。研 究成 果可 为灾后 重建和 防 灾减 灾提供 参考 。
关 键 词 : 川 大 地 震 ;山体 斜 坡 : 裂变 形 ; 震 波效 应 ; 裂 机 理 汶 震 地 震
中图 分 类 号 :TU4 5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0 1 0 —0 2 0 0 8 4 2 1 ) 1 0 0—0 6
出现潜在 剪动 作 用力及岩 土体 的开裂和 压碎现 象, 尤其在 潜在滑 动 面上 剪切作 用 力更为 集 中; 外 此 坡体 表 面还 受到 鼓胀拉 力和扭 力 的共 同作 用。据 此 可将 地 震 波作 用效 应 划分 为 4种 重要 表现 形
汶川地震滑坡与影响因素
利用地震烈度分 区、发震断裂展布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多个 GS图层,分析 了地震滑坡 的空间分布与 I 影响因素 的相关关系, 建立 了基于 G s I 手段 的最临近程度 方法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模型。 研究表明: ( 整体和每一类型的滑坡频度都随着地震烈度 而指数增加,而且 面积在 1 0 ~1 00 0m的地震 1 ) 0O 0 0 O 滑坡在各个烈度 区都是发生频度最 大的;( 地震滑坡在距 离发震断裂较近的地方更为集中,但是在 2 ) 垂直 和平 行 于发 震 断裂 的两个 方向 上地 震滑 坡频度 的衰减 是 不相 同的 ,垂 直方 向较平 行 方向 衰减 更 快;(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 2。~4。坡度 范围;( 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 10 . m高程 内,约 3 ) 5 0 4 ) . ~15 k
3Get h i l ss r rvni nier gTcnlg eerhC ne o as rvneL nh u 700,hn ) . oe nc Di t P ee tnE gnei eh o yR sac et fG nuPo i , azo 3 00C ia c a ae o n o r c
第3 卷 3
21年 01
增 刊
8月
3 Su . .3 pp Aug t 01 us,2 1
NORT HW ES E T RN EI M OLOGI S S CAL J OURNAL
汶 川地 震 滑 坡 与 影 响 因素
侯 景瑞 , 中夏 L 。 袁 ,
(.azo Istto e m lg, E , a zo 7 00,hn , .p n aoaoyoL es at u k E gn ei , E , azo 70 0,hn 』 nh u ntuefSi ooy C A L nh u 30 0C ia 2O e L brtr f os E r q ae n i r g C A L nhu 3 00C i L i s " h e n a
汶川地震滑坡成因分析——以王家岩滑坡为例
汶川地震滑坡成因分析——以王家岩滑坡为例
单雨;王春明;孙新坡
【期刊名称】《消防界》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四川北川县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滑坡现象在地震发生过程中频频发生,对人员伤亡,环境破坏都有巨大影响。
从地质地貌,结构分析,以及重力作用下,坡体受力等方面对汶川地震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对典型的实例王家岩滑坡进行研究,坡体的断裂,坡体下部发生剪切滑移外倾,坡度较陡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一部分建设性建议,对地震灾害的防护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总页数】1页(P120-120)
【作者】单雨;王春明;孙新坡
【作者单位】[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绵阳市市政设施维修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后小型浅层土质滑坡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浅谈——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中心校2号滑坡为例 [J], 谭彬建;罗发铭;李志强
2.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滑坡位移预测预报\r——以三峡库区王家坡滑坡为例 [J], 雷德鑫;易武
3.震后滑坡地表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以汶川地震滑坡银洞子滑坡为例 [J], 王礼勇;杨宗佶;付校龙;刘世皓;乔建平
4.GNSS监测数据在滑坡预警中的处理与应用
——以王家台滑坡为例 [J], 张新伟;徐兴全;刘俊明;付晨
5.降雨型滑坡高速运动与堆积特征模拟研究:以宁乡县王家湾滑坡为例 [J], 李德营;徐勇;殷坤龙;唐颂柯;张玉恩;连志鹏;刘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某不稳定斜坡成因机制分析
【 1 l李勇,黄 润秋 ,周 荣军等. 龙 门山地震 带的地质背景与汶 川地震的地表破 裂I _ l 1 . 工程地质 学报 , 2 0 0 9 , 1 7 ( 1 ) : 3 - 4 8 .
[ 2 】张倬元 等. 工程 地质 分析 原理 【 M】 .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2 0 09: 3 09 .
1 7 0
中 国 水 运
第 1 5卷
汶川地震在地震过程和动力特征 匕 表现为震级高,震源浅 , 具有面状震源的特点并且地震持续时间长,达 8 0 — 1 2 0 s 。长持 时的振动是导致地震强烈破坏和触发大量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 原因I 】 】 。该不稳定斜坡地震作用下,表层松散物质沿岩土接触面 发生崩滑破坏 ,坡表松散物质发生变形、开裂。其裂缝特征表现 为: 走向较为杂乱 ,与附近局部地形关系密切 , 基本沿附近临空
【 5 1穆鹏 ,吴玮 江,折学森. 汶川地震重灾 区陇南红土坡 滑坡 稳定性分析 与防治对 策研 究【 l 1 . 工程地质学报 ,2 o 1 2 . 【 6 1 黄润秘 等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 0 0 9
…
。
…
_
…
●
…
●
…
_
…
。
…
-
…
●
…
_
…
。
…
。
…
●
…
●
…
。
…
●
…Leabharlann _…_…
_
…
_
…
●
…
_ …
( 上接第 1 6 7页) 根据室 内试验数据 ,结合 类似 工程 经验 分析 后 ,选取边
汶川县太平驿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危险性分析
2 . 1物 源条件 太平驿 沟泥石流没有典型的流通区 ,沟域主要为形成区 ( 清水 区、物源区 )和流通堆积区组成 ,形
成区 ( 清水 区 ) 分布于主沟上游沟段及支沟太坪沟上游 , 主沟段长 0 . 9 k n, i 支沟太坪沟中上游段长 1 . 5 k m, 沟域 面积 6 . 2 k m ,地形 陡 峻 ,斜 坡坡 度多 为 4 5 。 ~7 0 。 以上 ,沟谷纵 坡大 ,多 在 3 0 0 % 。 ~4 0 0 %0 以上 ,且 森林 植被 发 育 ,而松 散 堆积层 覆 盖较 薄 ,主要 为 基岩 斜坡 ,地震 中不 良地 质 现象 较少 ,分 布零 星 ,大多 不会 参 与泥石 流活 动 。该 段 物源 主要 为崩坡 积堆 积 物及少 量沟 道堆 积 物 ,物 源储量 约 3 O . 4 ×1 0 a m 3 ,为主 要为泥石流的形成汇集水源和提供水动力条件。 形成 区 ( 物 源 区 )分 布 于太 平驿 沟之 太 坪沟 口至 太平 驿 沟之金 子 沟 口及金 子 沟 、头道 沟两 条支 沟 , 该段主沟沟道长度计 4 . 5 k n,沟床纵 比降相对较缓 ,纵坡一般为 1 i 2 0 ~1 8 %。 0 , 物源区沟域面积 2 0 . 1 9 k m 。 该区沟谷岸坡陡峻 ,构造复杂 ,褶皱断层较发育 ,松散堆积体厚度相对较大 ,不 良地质现象发育 ,特别 是 “ 5 . 1 2 ”地震后新产生大量崩塌和滑坡等不 良地质现象 , 植被破坏较严重 , 水土流失加剧 , 产生大量坡 面侵蚀物源区。该区物源类型主要为崩滑堆积 、沟道堆积及坡面侵蚀三种类型 ,以崩滑堆积和沟道堆积 为主 , 共计有松散 固体物源量 6 4 9 . 1 × 1 o 4 m 。
根据设置在映秀气象台的实测数据 ,2 0 1 0 年8 月1 2 E l 1 7 : 0 0 时映秀镇范围开始降雨 ,当 日累计降雨 量为 1 9 . 9 m m,1 3日降雨时段较长 ,累计降雨量为 1 2 6 . 8 m m, 最大小时雨强为 3 2 . 2 a r m,2 0 1 0年 8月 1 4 日泥石流暴发( 3 : 0 0时 漪 的累计降雨量为 2 3 . 4 m m, 即太平驿沟泥石流发生的前期降雨量总计达 1 6 2 . 1 m m, 而最终诱发太平驿沟泥石流的激发降雨出现在 2 0 1 0 年8 月1 4日凌晨 2 : 0 0 — 3 : 0 0 时, 其小时最大雨强仅为 1 6 . 4 m m。 整个降雨过程和强度超过了该 区 5 O 年一遇并接近 1 0 0 年一遇的降雨特征 。 关于降雨对泥石流的 激发作用 ,也即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问题 ,很多学者进行 了大量研究( 谭万沛和韩庆玉 ) 对 四川省泥石 流发 生 的临界 雨量进 行 了研究 , 龙 门山地 区泥石 流发 生 的临界 雨量 为 8 0~l O O mm, 小时 雨强 为 3 0 ~5 0 m m。
汶川龙溪乡阿尔村危岩失稳模式探究
汶川龙溪乡阿尔村危岩失稳模式探究在汶川龙溪乡阿尔村滑坡仰坡高陡,危岩发育,一旦失稳则造成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灾害重建的安全。
因此需通过分析研究残余的危岩落石的形成机理、失稳模式及破坏后的运动特征,以确定危岩落石的失稳滚落概率及路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防护措施,同时也为其他滑坡残余区域遇到危岩落石不良地质时提供调查、分析、计算方法及工程防护措施的参考。
标签:汶川龙溪乡;危岩;发育特征;失稳模式1前言2018年4月8日下午7时50分,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阿尔寨发生高位滑坡,由于州、县、乡、村防灾责任体系到位,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的重视,险情发生后未造成人员伤亡[1]。
但该滑坡滑源区仍残留一些危岩体,滑坡高差达120米,坡度较陡,依靠普通的地质调查难以实现对危岩体形态等要素进行精确定位,对于救援以及后期的灾害重建都造成严重危害,影响下方安全。
2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龙门山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地形的第一个台阶,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地形起伏大,切割深,从四川盆地(海拔400m)向西,在50~60km的范围内相对高差达2500~3000m,是中国大陆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之一。
高山峡谷地形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重力条件。
同时,地震灾区斜坡破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论崩塌,还是滑坡,发生部位一般都位于山脊附近或山坡的坡肩,这与山脊处和坡肩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
此外,三面凌空的地形、孤立的山包也是斜坡破坏的易发部位[2]。
已发生的高位滑坡区域宽100米、高50米、厚25米,方量约10×104m3,滑移区全貌见照片;其中滑坡顶部至沟底垂直高差约120米,纵向长度约160米,滑坡体大量堆积在陡坡中下部及坡脚龙溪沟内;滑坡堆积区后缘宽约110m、前缘顺沟堆积长度约150m,堆积区纵向长度约100m,滑坡滑移解体后块石大小一般0.5~1m,个别巨石长轴约6m、体积约80m3,滑坡发生时造成阿尔村紧邻沟道区的立别组10户农户房屋完全损毁。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
“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摘要:地震是造成边坡崩塌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边坡崩塌是一种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文以以“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边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以及危险性进行评估,旨在提高对边坡崩塌灾害的认识,并为预防和减轻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5.12 汶川地震;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危险性评估一、引言“5.12”汶川地震是中国人民遭受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之一,这次地震给中国的西部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各种自然灾害在地震后频繁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是边坡崩塌灾害。
边坡崩塌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对于预防和减轻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必须深入了解其形成机理,进行危险性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防范。
本文以“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边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以及危险性进行评估,旨在提高对边坡崩塌灾害的认识,并为预防和减轻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文章将依次从震害、地形及工程设计等方面分析影响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原因,并采用常规评估方法,对该地区的边坡崩塌灾害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边坡崩塌灾害原因分析1. 震害地震是造成边坡崩塌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地震会引起地表地下水文、地形变化、风化、断层活动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5.12”汶川地震是一场里氏8.0 级的强震,强烈的地震震动使得映卧公路附近的岩石发生很大的变形和破碎,边坡崩塌灾害的产生与地震显然密切相关。
2. 地形地形是边坡崩塌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的陡峭、高差大,基础坚硬情况等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
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冯文凯;黄润秋;许强【摘要】On the basis of the phenomena of slope shattered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fter 5 · 12Wenchuan great earthquake, the effects of body wave and surface wave in the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and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of slope shattered deformation are studi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caused the alternate action of the tension stress with values and direction constantly changing acted on the rock and soil mass of slope surface layer, especially on the slope shoulder, the characteristic on perpendicular plane showed overall dynamic change and resulted in the rock and soil mass on shoulder appeared revolution-dump, positive and inverse tension action. Meanwhile, the following shear action, cracking and crushing occurred. The shear action was more concentrated on slide surface. In addition, the bulge tension and torsion forces acted together on the slope surface also. In this paper, seismic wave effect is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forms: the tension-shearing rupture effect, the interface dynamic stress effect, the potential wedge splitting effect, and the super interstitial hydraulic or pore water pressure excitation mechanism.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well in accordance with field phenomena and the result of vibration simulation model, provided an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斜坡震裂变形和破坏现象,为深入研究其力学机理,通过实例详细调查及地震中体波效应和面波效应的深入分析,认为地震中地震波的作用使山体斜坡表部岩土体尤其是坡肩部位受到量值和方向不断变化的拉张应力作用,该作用在垂直平面内表现为全方位动态变化特点,导致坡肩岩土体具有旋转倾倒和正、反拉作用;与此同时在坡体内部伴随出现潜在剪动作用力及岩土体的开裂和压碎现象,尤其在潜在滑动面上剪切作用力更为集中;此外坡体表面还受到鼓胀拉力和扭力的共同作用.据此可将地震波作用效应划分为4种重要表现形式,即拉一剪破裂效应、界面动应力效应、潜在的楔劈效应和超空(孔)隙水压力激发机制.分析结果与实例及振动模拟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山体斜坡;震裂变形;地震波效应;震裂机理【作者】冯文凯;黄润秋;许强【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5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phenomena of slope shattered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fter 5·12 Wenchuan great earthquake,the effects of bodywave and surface wave in the earthquake are analyzed,and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of slope shattered deformation are studi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caused the alternate action of the tension stress with values and direction constantly changing acted on the rock and soil mass of slope surface layer,especially on the slope shoulder,the characteristic on perpendicular plane showed overall dynamic change and resulted in the rock and soil mass on shoulder appeared revolution-dump,positive and inverse tensionaction.Meanwhile,the following shear action,cracking and crushing occurred.The shear action was more concentrated on slide surface.In addition,the bulge tension and torsion forces acted together on the slope surface also.In this paper,seismic wave effect is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forms:the tension-shearing rupture effect,the interface dynamic stress effect,the potential wedge splitting effect,and the super interstitial hydraulic or pore water pressure excitation mechanism.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well in accordance with field phenomena and the result of vibration simulation model,provided an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Key words:Wenchuan great earthquake;Slope;Shattered deformation;Seismic wave effect;Shattered mechanism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世所罕见的M8.0大地震,不但造成大量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2],而且还诱发了众多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从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分析边坡稳定性
从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分析边坡稳定性【摘要】地震引发的边坡破坏是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前提,在汶川地震之后,坡体上部的拉破坏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发现。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包括风化岩质的边坡动力破坏机制和土坡动力破坏机制,然后介绍了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提出了新的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即基于动力强度折减法,并且依据完全动力分析,计算稳定性安全系数。
【关键词】地震;边坡稳定性;破坏机制1引言由于地震而引发的山体滑坡是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我国地质灾害中较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由于汶川处于四川省,多为山区和丘陵,诱发了大量的边坡滑动,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其中仅山体滑坡损害约为整个地震危害损失的1/3。
因此地震稳定性分析已经是地震工程界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首先需要确定破裂面性质和位置,以及破坏形成因素和过程。
在许多地震边坡稳定性研究中,首先假设边坡是受到剪切破坏,然后通过极限平衡分析得出安全系数,从而评价地震边坡的稳定性。
而在汶川地震中发现滑坡上部发生拉破坏,以及岩体土体被抛出,这一发现为地震边坡破坏研究提供很好的方向。
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有拟静力法、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平均安全系数法、概率分析法以及数值方法等。
拟静力法是规定工程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计算简单,但是不能发映出稳定性的动力特征。
动力元时程分析法是将动力施加到静力上,然后按照拟静力法计算安全系数,主要系数包括平均安全系数、最小平均安全系数、最小动力安全系数等。
这种方法是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的结合,将动力转化为静力问题,从而实现计算,但是这一方法不能够根据地震动力破坏时刻去反应破裂面性质,除此之外没有考虑到拉破坏。
本文首先介绍地震破坏机制,分析了动力破坏和尽力破坏、风化岩质的边坡动力破坏机制和土坡动力破坏机制,然后探讨了地震边坡稳定评价,最后介绍了评价地震稳定性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得到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即根据完全动力分析,使用动力强度折减法,得到稳定安全系数。
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裴向军;黄润秋;袁进科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年(卷),期】2013(024)002
【摘要】汶川震区震后斜坡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岩体震裂松动是引起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以震裂岩体结构精测为基础,结合现场回弹测试与声波探测,震裂岩体具有结构面显著张开、无充填或者少量充填和岩体架空等宏观特征,同时具有回弹强度低、大范围的低波速带和强渗透性等变形特性.坡表岩体的回弹强度在20~30MPa,波速值集中在2000~3000m/s,完整性系数在0.15~0.5,完整性较差,渗透性基本上属于强透水、严重透水段.以波速值为主要划分依据,将震裂岩体分为严重震裂岩体、中等震裂岩体、轻度震裂岩体三个等级.
【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裴向军;黄润秋;袁进科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7
【相关文献】
1.震裂斜坡软岩崩塌成因机制与稳定性评价 [J], 易振华
2.强震作用下某堆积体斜坡震裂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J], 杨桁;巨能攀;赵建军
3.厚层堆积层震裂斜坡变形特征及破坏机制——以小金县某震裂不稳定斜坡为例[J], 侯伟龙;巨能攀;屈科;杨红兵;王科
4.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 [J], 冯文凯;黄润秋;许强
5.震裂斜坡软岩崩塌成因机制与稳定性评价 [J], 马艳波; 裴向军; 黄翔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中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分析
(a) 预应力锚索桩
分析了挡土墙、桩板
墙以及土工格栅加固的路堤边坡的抗震性。本文将 依据对汶川地震灾区边坡工程的广泛调研资料,结 合现有规范,重点分析路堑边坡、路堤边坡以及和 桥隧相连的 3 类边坡工程的震害情况,希望对上述 问题的解答提出一些看法,同时,也为边坡工程规 范的修改和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作一点贡献。
Abstract:Seismic damages of road slopes in mountainous area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mechanism and types from those in flain. Based on cases of damaged road slop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ilure mechanisms and types of the road slopes for cutting and embankment slope and slopes around bridge and tunnel,as well as retaining structures,are analyzed. Slopes stabilized by using anchored foundation beams or lateral loaded piles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earthquake. The reason is that these structures make both structures and soils become integral, and so deformation between structures and soil is consistent. Geogrid or other reinforced embankment slope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earthquake;but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of embankments without reinforcement,particularly high embankments,is poor. Based on the cases of liquefaction or soft soil layer-induced settlement,it is suggested that engineers in aseismic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iquefaction-induced settlement at the toe of the slopes constructed on sandy soil layers and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from pavement failure caused by the settlement on soft soil layers and slope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settlement at the toe of the slope. At tunnel portals and portal slopes,engineers should strengthen aseismic design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Safety and stabilization of bridge abutment,foundation and transition between abutment and embankment constructed on slopes are dependent of the slope stability;and so aseismic design of the slope, on which those structures are constructed,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bridges constructed along the bank of
地震时关于斜面崩坏的相关研究
地震时关于斜面崩坏的相关研究崩塌是山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汶川地震诱发了广泛的斜坡崩塌灾害,加剧了震区的破坏和损失,震后余震频发,使得部分震裂斜坡再次破坏失稳。
因此,对震中区斜坡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崩塌灾害为研究对象,在详实的现场调查资料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内斜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地震荷载和斜坡地形地貌条件对地震崩塌发育的影响,以银杏乡皂角沱崩塌为例,模拟分析其在地震动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及运动机制。
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内大-中型崩塌共占崩塌灾害总量的89﹪。
在平面分布上,崩塌地质灾害主要沿岷江干流及其支流呈线状分布,岷江干流右岸崩塌发育密度远高于左岸,渔子溪左岸崩塌密度略高于右岸;此外,绝大部分的崩塌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位于中央断裂带的上盘。
剖面上,崩塌灾害的分布还具有背坡面效应和方向效应;对崩塌源区的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区内崩塌失稳机制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2)研究区崩塌集中发育在单薄的山脊部位、孤立山头或三面临空突出山嘴部位。
坡形及坡高对崩塌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主要发育于坡高为200~600m,坡度为45~69°,坡向为61~150°的斜坡中,且主要发育于3H/4~H坡高位置;凹形坡上部和凸形坡则比较容易发生崩塌,折线坡形的坡折部位容易发生崩塌;直线形的斜坡上崩塌发育稀少。
(3)在不同周期的地震波作用下,水平位移随着地震波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当地震波周期超过一定值后,位移极值将随着地震波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地震波周期对斜坡的应力分布影响极大:地震波的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着斜坡高程的增大,应力值分布呈逐渐增大趋势,当超出这一范围后,斜坡应力将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减小。
地震波振幅对斜坡动力响应分布规律影响较小,振幅的增减基本不改变斜坡的位移和应力的分布形式,但两者的极值随着地震波振幅的增加逐渐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降低 了斜坡 的稳定性 ,而集 中充沛 的强降雨条件与地
震是不稳定斜 坡失稳的主导诱发 因素 。 ( 3 )安全系数 的选取 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 为沙卡村 居民和进 村公 路 。考虑该 边坡 的重要性及危 害性 ,参考相 关规范要求 ,安全系数选取 如下 :工况 I:采用= 1 . 2 0;工 况 1 I:采 用=1 . 1 5 ;工况 Ⅲ:
采 用=1 . 0 5 。 3 . 稳 定 性 计 算 与 结 果评 述
( 2)BW 1不稳定 斜坡在暴 雨工况 下处于 稳定状态 ; B W2不稳定斜坡在暴雨工况 ( 坡体 全饱 水)下 ,处于欠稳定 状态 。总体 ,沙卡村不稳定斜 坡整体稳定 ,在暴雨工况下局
部不稳 。 建议在 B W 1及 BW2不稳定斜坡前缘设置重力式抗 滑挡土墙进行支挡 ,以防止 潜在 的滑 塌灾 害。
坡稳定性计算岩土体物理力学参 数值 如下表 1 、表 2 。
表1 稳定性计算岩土体参数重 度取值表
岩土体 重度
天然 ( KN/ m ) 饱和 ( KN/ m )
残坡 积含 碎石粉 质 粘土 层
表 2 稳 定性计算岩土 力学参数取值表
五 、结 论
( 1 ) 陡峻 的地形条件和松散的坡体岩性以及结构因素是 不稳定斜坡形成的 内在主导 因素 ,人类工程活 动的开挖 扰动
地 质 灾 害与 环 境 保 护 ,2 0 0 9 .2 0( 2) :8 6 — 9 3 .
该不稳定斜坡所在 山体单薄 , 地形陡峻 , 岩体节理 裂隙发 育 ,松散岩土物质厚度较大 ,受强大地震动力往 临空方向的 反复加卸载作用 ,表层松散物质产 生了较强 烈的变形 破裂迹 象 ,形成不稳定定斜坡体 ;而且在 局部变形 、破 裂严重 的区
【 1 1张倬 元 ,王士天 ,王兰生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 M1 . 北京 :
地 质 出版 社 , 1 9 9 4 .
f 2 1黄润秋 ,许强. 中国典型 灾难性滑坡 [ M] . 北京 :科 学 出
版社 ,2 0 0 8 .
『 3 ]陈祖煜. 土质边坡 稳 定分析一 原理 ・ 方法 ・ 程序『 M】 . 北
【 3 1赵 松 江 ,等. 汶 川 县 映 秀镇 该 不 稳 定斜 坡 应 急 治 ̄ Y _ X - 程 勘
查【 R】 . 2 0 1 4 .
地层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 ,主要影响因素为汶川地震。
五 、结 论
【 4 1许 强 . 汶 川 大 地 震 诱 发 地 质 灾 害 主要 类 型 与 特 征 研 究 卟
京 :中 国水 利 水 电 出版 社 ,2 0 0 3 .
参 考 文 献
根 据计 算结果对 B W 1 、BW2不稳定斜 坡进行稳 定性分 析 评价 ,从表 3可以看 出 :在天然状态下 ,B W1 、B W2不 稳定斜坡稳定系数均大于 1 . 2 ,边坡均处于稳定状态 ;在地 震工况下 ,B W1 、BW2不稳定斜坡稳定系数均大于 1 . 0 5 , 处于稳定状态 ;在暴雨 ( 饱水状态)工况下 ,B W 1不稳定斜 坡整体稳定系数大于 1 . 1 5 ,处于稳定状态 ,B W2不稳定斜
【 1 l李勇,黄 润秋 ,周 荣军等. 龙 门山地震 带的地质背景与汶 川地震的地表破 裂I _ l1 . 工程地质 学报 , 2 0 0 9 , 1 7 ( 1 ) : 3 - 4 8 .
[ 2 】张倬元 等. 工程 地质 分析 原理 【 M】 .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2 0 09: 3 09 .
震 以及后期 的降雨是导致不稳定斜坡体 的直接诱发 因素。
参 考 文 献
方向,深度普遍 0 . 2 - 0 . 7 m,少有下错现象。另外本就受层面和 优势节理切割呈碎裂状和块状, 在强震的作用下其岩体质量明显
下降,其力学强度大幅度损失,边坡稳定性大幅度降低I 6 1 。 总体而言,地震时,由于地震作用力较大 , 岩体受到地震波 作用, 使原本节理裂隙较发育的岩体沿裂隙面松动, 进而影响整 个斜坡的稳定陛。因此,该不稳定斜坡的影响因素为地形条件、
1 7 0
中 国 水 运
第 1 5卷
汶川地震在地震过程和动力特征 匕 表现为震级高,震源浅 , 具有面状震源的特点并且地震持续时间长,达 8 0 — 1 2 0 s 。长持 时的振动是导致地震强烈破坏和触发大量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 原因I 】 】 。该不稳定斜坡地震作用下,表层松散物质沿岩土接触面 发生崩滑破坏 ,坡表松散物质发生变形、开裂。其裂缝特征表现 为: 走向较为杂乱 ,与附近局部地形关系密切 , 基本沿附近临空
【 5 1穆鹏 ,吴玮 江,折学森. 汶川地震重灾 区陇南红土坡 滑坡 稳定性分析 与防治对 策研 究【 l 1 . 工程地质学报 ,2 o 1 2 . 【 6 1 黄润秘 等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 0 0 9
…
。
…
_
…
●
…
●
…
_
…
。
…
-
…
●
…
_
…
。
…
。
…
●
…
●
…
。
…
●
…
_
…
_
…
_
…
_
…
●
…
_ …
( 上接第 1 6 7页) 根据室 内试验数据 ,结合 类似 工程 经验 分析 后 ,选取边
坡整体稳定系数小于 1 . 0 4 , 处于欠失稳状态。 综合 上述结果 ,
沙卡村不稳定斜坡整体 稳定 ,但在暴雨工况下 局部欠稳定 。
表 3 边 坡 稳 定 性 计 算 结 果 统 计 表
域产 生了崩滑 、崩塌,造 成了直接 的地 质灾害 。后期的 多次
降雨进一步加剧 了变形、破裂 的发展 。总体 来看 ,高陡、单
薄 的斜坡地形 ,较厚 的松 散堆积 层和缓倾内的斜向坡体结构
为 不稳 定斜 坡体 形成的地 质基础和物质基础 。可见 ,固有 的 坡体形态和物质结构是该不稳定斜 坡体形成的地质背景 , 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