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屈原》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尊敬的教研组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内容。
首先,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文分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经历了波折和离居,但却并未屈服于命运的险象,反而以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离骚”就是屈大夫颠沛流离得出的心灵之作。
在长达400多年的千古佳话中,屈原依然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化符号,被人们誉为“竹林七贤之首”。
此次教学重点讲解《离骚》中的第一篇(自题为“九章”),全文分为“九章”(9个部分),若干章节。
本节课共选择了其中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大序》、《离骚》和《招魂》。
三个章节共计555个单词,考虑到本节语文课的时长,主要掌握《离骚》这一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并能够理解其含义。
(3)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和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
(2)能够分析和比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离骚的主旨和文学意义。
2.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和互动式授课法。
(1)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和结构,建立对离骚的整体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互动式授课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PPT呈现、多媒体配合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轻松愉悦地掌握课程。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屈原的诗歌的深刻意义和爱国情怀。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屈原》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屈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屈原》的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
2. 《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是屈原在楚国官职遭到诬陷后,心怀国家忧患时所写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描写了他所见所思的楚国政治和社会现象。
3. 《屈原》的文学价值《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该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广泛传颂于世。
4. 《屈原》的内容和主题《屈原》包含了《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
《离骚》是《屈原》的核心篇章,描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忧虑与不满,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等内容,向学生介绍《屈原》的基本信息。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相关章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屈原》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思考的讨论,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学术研究水平。
3. 学习笔记评价: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有关《屈原》的文学选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17《屈原》(节选)教师版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 )犀利(xī)鞭挞(tà )罪孽(niè )鞺鞳(tāng tà)徘徊(pái huái )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枣儿》优秀教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优秀教案17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贬后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生活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对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屈原故事,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初中历史讲解教案
屈原初中历史讲解教案
主题: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屈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屈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
1.屈原的生平;
2.《离骚》的背景及内容;
3.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向学生介绍屈原的重要性及影响。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屈原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分享给全班。
4.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离骚》的部分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5.知识拓展:向学生介绍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6.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和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感悟,进行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生平和思想;
2.寻找有关屈原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对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他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鼓励学生多角度了解屈原,培养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屈原(节选)》说课稿
17 屈原(节选)一、说教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体裁是戏剧,剧本形式是多幕剧,主要情节是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派靳尚秘密下令,让郑詹尹毒死他。
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主要形式是用对话和屈原的内心独白为主,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增强语句气势,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想借屈原受陷后的抒情独白,表达对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说目标新课标要求7—9学段的学生对戏剧只需大概了解,而戏剧主要的就是理清文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戏剧动人的舞台魅力,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作者作品及屈原的事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并体会人物形象。
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诵读,初步感受戏剧语言特点,在诵读中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感知。
三、说教法(一)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二)构图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戏剧常识。
四、说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语言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导入,自然而然引出文章主人公。
(二)屈原简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节约时间,我制作了屈原简介的微视频,对屈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三)戏剧常识我们学习的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唯一没有接触的是戏剧,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戏剧做简单介绍,这样显得醒目。
同时也给学生贯穿了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作者作者郭沫若,我们以前学习过他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只需强调记忆即可。
(五)活动活动环节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一,初读课文,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活动二,诵读经典台词,首先播放《屈原》精彩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屈原》精彩片段相关段落。
部编版语文《屈原列传》优秀教学课件
1、这段话描述了屈原从“任”到“疏”的过程,无疑是屈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
• 以小写大:司马迁选择了对人生有着 “大”影响的“小”事展开。
• 司马迁的“政治观”:“不虚美,不隐 恶。”对于楚王轻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能 的举动和上官大夫的小人行径,毫不避讳 地直书,刻画简明形象。
一是避免长篇大论,有利于呈 现事件的精华部分; 二是减少作者的主观叙述,将 历史更加客观地展现出来; 三是叙事生动,能构建丰满的 人物形象。
第二段
莫mò ①〈代词〉没有什么;没有谁。
②〈副词〉不要;别。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 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③〈副词〉没有;不。
莫mù <名>通“暮”。日暮;黄昏。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通史、断代史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二十四史:《史记》——《明史》
屈原其人
➢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
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 子屈瑕的后代。 ➢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作品,共流 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 《天问》、《招魂》各一篇。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 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 魂"。
美
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17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
2.作者借屈原的口呼唤和歌颂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 思想感情?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 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希望,也表明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 烈追求。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 实面前,作者深深忧虑祖国的前途,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轰 隆隆的雷、长剑一般的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变革现实,把 黑暗的世界“吹动”“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 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 自由”和“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在神奇的想象中, 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合二为一,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烈追 求,显示了作者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情绪和斗争决心。
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 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舞台 性。话剧演出要借助舞台完成。第二,直观性。话剧先通过演员 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 觉;再通过化妆、服饰等手段,使观众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的外 貌特征。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借助所塑造 的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第四,对话性。话 剧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
C.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 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D.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旁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独白是 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 《女神》《星空》,历史剧 《屈原》《虎符》《棠棣之 花பைடு நூலகம்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明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明确:这段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写靳尚和郑詹尹密谋陷害屈原以及屈原充满奇特想象、火一般炽烈的独白,展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者和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派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鞭挞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和陷害忠良的反动派,塑造了屈原追求光明、横扫一切黑暗邪恶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分析点拨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1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很熟悉屈原这个名字,可是我们是否具体地了解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怎样的语言表现出人物形象的?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课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明确:(1)反复、呼告。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热切的呼告表现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渴望,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句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拟人、比喻、排比。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精读细研
说一说:前面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一方是邪恶势力的密谋暗害,一方是正义 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 将到来,于是有了郑詹尹的劝诱,婵娟的献身 和壮丽的火葬,使全剧达到了高潮。
收获平台:
说说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收获了 … … 我体会到了 … … 我还想学习 … …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5.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 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是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 对白或独白。 6. 话剧剧本: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供演员在舞台上 演出的文学脚本,它是戏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7.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 说明组成。 8. 剧本的语言:(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 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 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 情、动作、上下场等。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 急于害死屈原
精读细研
2.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 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
中奸臣的帮凶,毫无正义感。他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 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但当靳 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的话,南后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 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汹涌浩大;后用来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可以从介绍屈原导入,也可从历史剧的特点导入。
2.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掌握学情。
主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通读情况,以确定后面的教学环节。
3.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屈原》剧情简介。
教师借助投影或板书,对《屈原》全剧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剧情,有效学习课文节选内容。
5. 《屈原》写作背景简介。
适当介绍本剧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创作意图。
以上各环节介绍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重点地做些笔记,以便学习课文时随时翻阅,帮助理解课文。
6. 初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
说明:边读边勾画,不认识的字可以由同桌合作解决,教师抽查明确。
读不准的字音,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本课除了课后的“读读写写”外,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明确读音和词义。
7. 布置课后任务: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1. 课前检测。
检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听写本课的部分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为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教师巡视,倾听,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注意:课文较长,一定给够阅读思考时间。
3. 梳理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课文层次结构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做些引导。
4.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雷电颂”。
随文学习这部分出现的生字词。
问题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仔细阅读,说说这两个层次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层,呼唤与歌颂;第二层,怒斥和愤懑。
问题二:阅读第一层,具体说说诗人呼唤与歌颂的是什么,各种事物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诗人呼唤________,希望__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
5. 朗读第一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问题:阅读第二层,具体说说诗人怒斥和愤懑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用“屈原斥责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6. 朗读第二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7. 布置课后任务: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第三课时
1. 课前检测。
抽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2. 情境体验,走近作品中的人物。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重点关注舞台说明,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状况等。
如:故事发生在夜晚的东皇太一庙中,室内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靳尚等人密谋要毒死屈原,而屈原却不知情;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系有长链。
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危险境地,感受此时令人压抑的气氛。
3. 师生共读课文,把握诗人情感。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
重点朗读“雷电颂”部分。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诗人的强烈情感。
说明:利用学过的文学作品的朗读方法,结合对文本的体验进行朗读实践。
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课文部分段落,以亲身体验告诉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带着真切的体验朗读。
4. 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
分角色时,“雷电颂”部分可以分给若干同学读。
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带着动作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
朗读后进行评价,让学生交流朗读的感受。
5.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品一品,说一说好在哪里。
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运用等方面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