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数学高考题的探究

合集下载

对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角度思考


得 a 2 ,= , = / ,故 椭 圆 C 的力 裎 = c l6 X 3
为 + 等手 L
( 法二 ) 由条件知 , ( , L)故直线 峨 的斜率 为 P L


过点 P - , ) ( c 的椭 圆的切线方 程为 二 + = , 上 1 显
- 0

于 点 Q .



- 2 :, 。 得
=, — 争 7 ,
a2


,+ - 鲁l
Ⅱ D
( 如果点 Q的坐标是( ,)求此时椭 圆 C的方 I) 44 ,
程:
(I 证明 : 1) 直线 P Q与椭圆 C只有一个交点.


【 析 】I( 解 ( 法一 ) p 一 ,t(】 )代入 + ) 点 (cy)y >0 ,
黼 2{ 0 2年 籀 { 0期

在 R A N : 显然I ll N l与上述所推出结 t M F 中, M >M , 论 I 2=M MF IJ N I , 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直线 P Q
与椭 圆 c只有一个交点.
如此 ,而且 第 (I I)问的实际背景 尤为深刻 ,从射影 几何的角度 看 ,其 实质是 :椭 圆的焦点与相应 准线构
名 师 解 惑
对一道高考数学题的多角度思考 {: 。,,椭方为 4 ::故圆程 , 21 得
 ̄ a 4, 2=
■高 慧明
+= 手1 ・
( 四) Q( , , 法 设 m) 由已知得
P , )则 : (2, ) ( , -c , : - , . P a_ ( cm) 由 FA
又 : - . 4…. ②

一道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的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的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的解法探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考数学中有一道常见的二元条件最值问题,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

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对于获得理想的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道典型的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并提供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这类问题。

题目:给定正实数x、y,且满足x + y = 10,求x*y 的最大值。

解题思路:我们观察到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x + y = 10,这是一个二元条件,即两个数的和为常数。

根据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当两个数的和一定时,它们的积最大时,两个数相等。

我们可以推断出x 和y 相等时,乘积达到最大值。

接着,我们将x、y 代入条件x + y = 10 中,得到2x = 10,即x = 5。

此时,y = 10 - x = 10 - 5 = 5。

x*y 的最大值为5*5 = 25。

解题方法:1. 分析题目条件,找到关键信息。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理清问题的关键点。

2. 利用条件列出方程。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将其转化为方程,利用方程求解问题。

3. 求解方程得出结果。

求解方程,找到满足条件的x、y 的取值,得出最终的答案。

4. 检验结果。

在得出最终结果后,要进行检验,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总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清问题的关键点,利用条件列出方程,求解得出结果。

在解答题目时,要注意细节,避免计算错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通过多练习这类问题,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提高考试成绩。

希望本文对读者理解和解答二元条件最值问题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高考数学题中,常常涉及到二元条件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考查考生对于二元关系、最值性质以及解题思路的掌握程度。

本文将以一道典型的高考二元条件最值问题为例,探究其解法和解题技巧。

题目如下:已知实数x、y满足条件x^2 + y^2 = 1,求证当x不等于0时,2x + y的最小值为-√5。

对一道高考数学题解法的探讨及感悟

对一道高考数学题解法的探讨及感悟
r( n 一1 ) 一 1 ]( j - ~“ 一 1 ) ≥o = “

( 一2 a +3 ) ≥0 . 所以n =÷ .

一 Ⅱ( 3 2 。 + ) + +
2 f 一 ・ 1 ≤0 ( *) 看 作 关 于 a的一 个 一 元 二 次 不 等 式 .
当 > 0, 由 △: ( + 。) 一 4 X ( + 。 一_ 丁一 1) 一
对 一追 道 高 局 考 数 学 题 解 法 的 探 讨 及 感 悟
■ 蒋 健
2 O 1 2年 浙 江 高 考数 学 ( 理) 第 1 7题 : 设 n ∈R, 若 > O , 均
有 r( “ 1) 一 1 ]( 一“ 一 1 ) ≥o , 则 n 一 .
相对 于 基 础 一 般 的 学 生 来 说 比较 容 易 想 到 了 , 入手 点 比 较低 , 但 如 果 对 题 目 的理 解 不 够 透 彻 , 容易造成“ 无解” 的 错 误
( 1 ) 求 ( ) 的单 凋 区间 ; ( 2 ) 求 所 有 的实 数 “ , 使得 e l ≤

所以由÷
“ i
一( n 一1 ) 一n , 得n 一_ 昙 I .

厂 ( 丁 - ) ≤e 对 [ 1 , e ] 恒成立. 仅对本题第( 2 ) 小 题 作 出解 答 .
( . 2 f 一 2) ( 一3 + 2 )一 0 . 易 知 在 > 0下 一 3 4 - 2> 0,
反思 : 特殊 值 法 简 洁 合 理 快 捷 , 是 解 决 选 择 题 和 填 空 题 行
之有 效 的一 种 好 方 法 , 但 若 本题 不是 客 观题 , 则 又 该 如 何 解
认识 .

对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思考与拓展

对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思考与拓展
8 H i YA N J ̄ " I i U


思考与拓展 ~~
l § l

雷 ( 南省 昆明市 第八 中学) 云
题目

如 右 图 ,设 抛 物 线 方 程 为
这 一条 件换 作 “ 为 直线 Y=一 m >0 上 任意一 点 ” 肘 m( ) ,结论 “ A、M、 三点的横 坐标成等差数列”还成立吗?
= + 一 1 2
,即 2o l 2 X: + .
证 : 题 设 , , ( 等) -孙 明 由 意 A 等)B , <
M(o 2 . x,一p)
所以 A、 、曰三点的横 坐标成等差数列.
思考 2 :如果将 题 目中的 “ 为直线 Y=一p上任 意一点 ” M 2
些 比较 困难 的 问题 迎 刃 而 解 .

要 的 .《 普通 高 中课 程标 准 实验 教科 书 ・ 学 ( 数 选修 4 5 》 即 ( + +… + ) +2ab+0 2 + -) (11 2 +… 6
所 以判另式 △=4ab+ 2 0 (1, +… + )一4 + +… + ) ( ・ 故 ( +… + (; 6+… + : ≥ (zl 口 2 + )6 + ; 6) a + 2 +… + b 6 6)
因此直线 M 的方程为 ' A , 一
Zp
= ( ) ① — 。,

4 [ 0年 期j 数学教育 0 2 9 第6 中国 0
妙 用 “ 西 柯
王学 忠 ( 东省 沂水县 第 一 中学) 山
初等数学是高 等数学的基础 ,高等数学是初等 数学的发展 .
( ) 哦 1 ,… ,n 不全为零时 ,则 + …+ 0 2 当 ( ,2 ) + > , 构造二次函数f x :( +b)+( +b)+… +( +6)= () 口 1 2

一道浙江数学高考题引发的探究与教学启示

一道浙江数学高考题引发的探究与教学启示

图1
&+y = m
+ 8kx + 4 - 4m二0,由韦达定理得xx + x2 =
FT乔g 滤 - 2%2,于是有I x2
丁,又由看=2岗得衍 1 + 4k
8丨 I 二
8
W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厂4山+缶
8 2
=2,当且仅当I k\ =*时等号成
处取得最大值4,即点B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取得最大 值2.
点评:解法2主要由两点坐标间的关系代 入椭圆方程,通过“消元”思想把点B横坐标的平方 珂转化为关于参数m的一个二次函数,运用二次函 数性质快速求解出m以及丨靭丨的最大值,让人耳目
一新,瞬间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该解法有效地避免了分类讨论,巧妙地简化了 繁琐的代数运算,解法虽很优美,但难点是如何巧妙 “消元”、构造二次函数,基础一般的同学恐怕难以 想到这个思路.
3.换元法的视角(三角换元,快速突破) 解法3:由题意设点B坐标为(2 Jocose,
y/msinO),于是由4P 二 2 PB 可得4( - 40^cos&,3 2 v^sin^),把力"两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
1.韦达定理模型的视角(韦达定理,凸显通法) 解法1:如图1分类讨论:①当直线的斜率不
2020年第2期
中学数学研究
・17・
存在时,由题知4(0, -伍)上(0,丽),于是得TH =9 ,xB = 0.
②当直线AB的斜率存 在时,设AP方程为y =蠢+
方程组
1y = kx + 1, x*12 2 =(i 〃)/
解问题,使学生掌握一些合理设计算法形成简便运 算的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本教学片 段针对学生的运算困惑和解题思路给予了合理的指 导和点拨.

一道高考小题的思路分析与拓展探究

一道高考小题的思路分析与拓展探究

2 0 1 4 年第 3 期

数 学教 学
3 — 2 9
。 ) 、 P ( - x o , O ) 、 G ( , ) 三 点 共 线 , P , G =

得方程 - 5



: 或
+ o
X O =0( 舍去) .



图2
G \ \ /
、深入探 究发现 由 ③ 、 ⑤ 知 点 G ( 量 , 4 ) 关 于 B 的 对 称 二 通 过 思路 3 可 以发 现, 直 线 RQ所 过定 点 点 ( 在 P 则 除 了为重心 , 还可 以为任 意其他 定点, 同样可 以 善 : - X O ) . … … … … … … . . ( 1 ) 求 出点 P的位 置;点 P除 了在线段 AB上运动 外, 也可 以在直线 A B上运动; 甚至取消点P 在 点 G ( 吾 , 4 ) 关 于 z 的 对 称 点 ( 4 , 2 T x o 一 直线 J E } 上 的限制, 变
解 题 思 路 分 析
直 角坐标 系来尝试 .
综 上 可知, 斜坐 标 系 的引入 拓 宽 了“ 解 析
法” 的 应 用 范 围 ,使 得 “ 数” 与“ 形” 之 间 的 沟 通 更 加灵 活 、方便 , 有 效 地 回 避 了 建 立 直 角 坐
标系 时选 取坐标 轴 的 困难、 因此 它 是对直 角

图1 2
坐标 系的很好补 充和拓展, 值得我们 进一步研 究 、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点 评 :例 5 、例 6 所 用 的 证 明 方 法 为 斜 坐
标 系下 的“ 解 析法” , 其 思路与在 直角坐标 系下 的解 析 几何 基 本 一致, 只是 在 求线 段 比值 时, 更多地使 用 了向量法 f 斜坐标系 下求两点之 间

明立意 提素养———由一道2022_年高考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

明立意 提素养———由一道2022_年高考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

明立意㊀提素养由一道2022年高考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李㊀彦(江苏省姜堰中学ꎬ江苏泰州225500)摘㊀要:高考承载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任务ꎬ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试题充分体现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ꎬ高考试题的探究与分析是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2022年一道高考数学试题为探究载体ꎬ重点从试题分析㊁变式拓展㊁教学启示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关键词:高中数学ꎻ高考试题ꎻ素养ꎻ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6-0040-03收稿日期:2023-03-05作者简介:李彦(1978.9-)ꎬ江苏姜堰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泰州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Z2022015)㊀㊀高考试题一直是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ꎬ对高考试题形式和考查意图的探究是提升 备考 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ꎬ高考数学试题中导数问题一直是考查重点内容之一ꎬ多数以初等函数为载体ꎬ以压轴题的形式呈现ꎬ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命题专家一直十分青睐导数问题的考查ꎬ给不少学生带来一些困难ꎬ对于高中数学高考复习教学而言ꎬ整体把握导数问题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1].1真题回顾ꎬ多元剖析题目㊀(2022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第16题)已知x=x1和x=x2分别是函数f(x)=2ax-ex2(a>0且aʂ1)的极小值点和极大值点.若x1<x2ꎬ试求a的取值范围[2]解法1㊀根据题意结合函数导数的性质可得ꎬfᶄ(x)=2axlna-2ex存在两个零点x1和x2(x1<x2).令函数g(x)=2axlna-2exꎬ当a>1时xң-ɕꎬg(x)ң+ɕꎻxң+ɕꎬg(x)ң+ɕ(不合题意ꎬ舍去).当0<a<1时xң-ɕꎬg(x)ң-ɕꎻxң+ɕꎬg(x)ң-ɕ(符合题意)ꎬ则gᶄ(x)=2ax(lna)2-2e.令gᶄ(x0)=0可得x0=loga[e/(lna)2].由于函数g(x)在区间(-ɕꎬx0)内单调递增ꎬ在区间(x0ꎬ+ɕ)内单调递减ꎬ根据题意可令g(x)max=g(x0)>0ꎬ即2ax0lna-2ex0>0.即2aloga[e/(lna)2] lna>2eloga[e/(lna)2].即1lna>logaeln2a=ln(e/ln2a)lna.由于lna<0则lneln2a>1.即1(lna)2>1.即0<(lna)2<1.则a的取值范围为1e<a<1.解法2㊀根据题意结合函数导数的性质可得ꎬ04fᶄ(x)=2axlna-2ex有两个零点x1和x2(x1<x2).令fᶄ(x)=0ꎬ即2axlna=2ex.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和x2(x1<x2)ꎬ令函数y=axlna与函数y=ex图象在x0处相切ꎬ可知ax0lna=ex0ꎬ且ax0(lna)2=e.则x0=1lnaꎬ即a=e1x0.则ax01x0=ex0ꎬ即ax0=ex20.则(e1x0)x0=ex20ꎬ即x0=ʃ1.(1)在a>1的情况下ꎬ当x0=1ꎬa=eꎬ若a减小ꎬ则函数y=axlna与y=ex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如图1所示).函数fᶄ(x)=2axlna-2ex的图象如图2所示ꎬ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ꎬ函数f(x)=2ax-ex2从左到右的单调性为:递增ң递减ң递增ꎬ且极大值点x1小于极小值点x2(不符合题意ꎬ舍去)图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2)在0<a<1的情况下ꎬ当x0=1ꎬa=1eꎬ若a变大ꎬ则函数y=axlna与y=ex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如图3所示)ꎬ函数f(x)=2ax-ex2从左到右的单调性为:递减ң递增ң递减ꎬ且极小值x1小于极大值x2ꎬ则1e<a<1.图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4解法3㊀根据题意结合函数导数的性质可得ꎬfᶄ(x)=2axlna-2ex有两个零点x1和x2(x1<x2).令fᶄ(x)=0ꎬ即axx=elna.该方程有两个实根x1和x2(x1<x2)ꎬ如图4所示ꎬ在a>1的情况下ꎬ函数f(x)=2ax-ex2从左到右的单调性为:递增ң递减ң递增ꎬ且极大值点x1小于极小值点x2(不符合题意ꎬ舍去).在0<a<1的情况下ꎬ令h(x)=axxꎬ则hᶄ(x)=ax(xlna-1)x2.令hᶄ(x0)=0ꎬ即x0=1lnaꎬ即lna=1x0ꎬ即a=e1x0ꎬ即ax0=e.根据0<a<1ꎬlna<0ꎬ则x0<0ꎬ显然函数h(x)在区间(-ɕꎬx0)上单调递增ꎬ在区间(x0ꎬ0)上单调递减ꎬ则h(x)max=h(x0)=ax0x0=ex0.结合题意可得ꎬex0>elna.即lna>x0.即1x0>x0.则x0<-1.即1lna<-1.即lna>-1.则1e<a<1.点评㊀解法1是直接从函数的性质视角进行探究ꎬ解题思路比较清晰但计算繁琐ꎬ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ꎻ解法2是采取转化思想ꎬ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ꎬ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直观想象素养能力ꎻ解法3是采取分离函数㊁等价代换的手段进行求解ꎬ该方法过程简洁运算量不大ꎬ是多数学生优先选择的方法.2洞悉本质ꎬ变式拓展大量实践表明ꎬ机械刷题难以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ꎬ直接影响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洞悉数学典型试题的内在本质规律ꎬ呈现多元变式ꎬ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14科核心素养[3].变式1㊀已知函数f(x)=2ax-ex2(a>0且aʂ1)存在极小值点x1和极大值点x2且x2<x1ꎬ试求a的取值范围?变式2㊀已知函数f(x)=2ax-ex2(a>0且aʂ1)存在极小值点x1和极大值点x2ꎬ试求a的取值范围?变式3㊀已知函数f(x)=2ax-ex2(a>0且aʂ1)无极值点ꎬ试求a的取值范围?点评㊀变式训练是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ꎬ上述三个变式拓展试题是从函数的内在本质出发ꎬ通过对函数的 极值点 进行探讨ꎬ关注学生数学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实际运用.三道变式试题随着题设条件的变化ꎬ问题由浅入深ꎬ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数学综合问题的能力ꎬ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3教学启示ꎬ落实素养第一ꎬ重视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ꎬ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ꎬ每年高考离不开数学函数的考查ꎬ以函数为背景的命题受到命题专家的特殊青睐.导数引入高中数学函数的探究ꎬ已经成为探究函数问题的重要工具.高中数学函数问题注重考查 函数与方程㊁数形结合㊁分类讨论㊁转化与化归㊁函数构造 等数学思想方法.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导数问题ꎬ应该关注 分离㊁换元㊁构造 等方法.在高考备考复习教学中ꎬ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本的解题方法出发ꎬ积极探究解决众多问题中共同的㊁基本的解题方法ꎬ让学生感受通性通法合理应用于解题的实用性ꎬ尽量较少进行特殊解题技巧和方法的熏陶.第二ꎬ重视一题多解的探究与分析ꎬ从变式训练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数学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ꎬ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典型数学试题的剖析.大量实践表明ꎬ 一题多解 是从多个角度探讨同一问题ꎬ有效采取此教学思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ꎬ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ꎬ将 一题多解 和 变式训练 有机融合ꎬ能够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ꎬ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㊁不同维度探究问题ꎬ从多 变 的问题中探寻 不变 的性质与特征ꎬ不断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ꎬ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ꎬ融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ꎬ充分呈现数学本质规律.数学图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ꎬ函数图象具有较高的直观性ꎬ有利于学生理解函数的内在本质规律.高中数学函数问题教学中ꎬ可以借助于GeoGebra图象软件展示变化中的函数图象ꎬ特别是对函数单调性的增减问题ꎬ能够直观地显现出来ꎬ学生能够直接获得数学结论ꎬ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ꎬ强化学生直观想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高中数学教师ꎬ一定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空间与时间ꎬ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数学的本质魅力.高考试题是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与素材ꎬ对高考典型试题的探究是高考备考的必备动作.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ꎬ应该强化对高考试题的剖析与思考ꎬ充分挖掘高考试题中 不变 的本质规律ꎬ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ꎬ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ꎬ尽可能实现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20.[2]杜斌.一道2022年联考导数题的多视角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ꎬ2022(03):42-44.[3]季峰.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2022年高考数学新高考Ⅰ卷试卷点评[J].中学数学ꎬ2022(15):30-31.[责任编辑:李㊀璟]24。

对一道数学高考压轴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一道数学高考压轴题的分析与思考


试题特 点
sn J = i P cr nx
题 目:已知 曲 线 : 2 + 一 脏 =
O n l2 …) 从点P 一 , ) ( = ,, , ( 10 向曲线
引斜 率为k J> )的切 线Z ( 0 j } ,切 点 为P ‰, ). n( ( ) 求数 列 { ) { } 通 项 1 和 的 公式 : ( ) 证 明 : 1 3 … —< 2 ・ ・5 l n/ 、丽
责任 编辑 罗 峰


厦: f :
对 一道数学高考压轴题 的分析与思考
文 / 门市教 育 局教 研 室 李 义 仁 江
2 0 年高考广东卷理科数学 的 09 压轴题是数列题 ,这道题有什 么特 点 ,它对我们 的教学有 什么启示 ? 本文拟作简要分析.

的圆作 上 ,垂足为Q,则 确 源自边不等式可借助图1 构造 图2 。其 中 直线l 经过圆0,经过圆上一点B的 切线 与直线 l 相交 于P,P 圆0 O与 相 交 于A, 圆 0的 半 径 O O 1 A= B= ,
作一种数学模型 ,那 么它可以看作 是 :建立数列模型—数列模型进一 步求 解 . 题 的 主体结 构 很 简约 . 试 而且这个简约的结构与新课程 每个 单元的主体结构、与新课程倡导的 “ 知识形成一知识应 用”课堂教 学 结构相同.
AP B 的 面 积. 1× O ×D × O s 2 B P
、 =××、 , / 吉Ds Pn i / 因 0、 -≤ ÷吉 为A= 、 < B/_ /
< 7" 1

Jr P 4 >LAOB, B< J) + 1 LO B> A P
O < , P 、 i 面 <、 . B I0 - / 干 j / 因为

一道高考试题 一番学生探究 一串教学感悟——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多视角开发利用

一道高考试题 一番学生探究 一串教学感悟——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多视角开发利用


- 的表达式 , , ) ’ ( 并求 s的最 小值 . 生解 : (I) 难 证 得 F ・A百一 0 即 不 ,
F M上AB ( 从略 . . Ⅱ)
图 1
评析
这是一道解 几 、 向量 、 函数 、 导数 、 不
商 一( , 一 . z Y 要) 2
出蕊 ∥确 , 得
还成 立 吗?
学生 通过 从结 论 到证 法 上 移 植 , 快 获 很
得 下面命题 1 证 明. 及 命题 1 已 知抛物 线 3 一2 y p O 的 7 p (> )
人的“ 陈年老 酒” —— 练习 、 研究 、 拓展 一道 高
考 题 的快乐 “ 程 ” 旅 .
1 品 味 试 题 。 觉 常 规 熟 悉 感
物线 的切线 , 其 交 点 为 M 证 明 : 设 确
为 定值 . 证明 如 图 1 由 ,
一 '


4 的焦点 为 F, B 是抛 物 线 上 的 两 动点 , A、
且A — F o , A、 两 点 分 别作 抛 百( > ) 过 B
商 知, 直线 A B过抛
第 3 卷 第 3期 l
21 年 3 02 月
数 学 教 学研 究
3 l

道高考试题 一番学生探究 一串教学感悟 道高考数学试题的多视角开发 利用
— —

黄 学波
( 东省 南 雄 市 第 一 中学 广 520) 14 0
高考 试题 , 是命 题专 家潜 心研 究 、 匠心独
运 、 心设 计 的试 题 精 品 , 有 很高 的练 习 、 精 具
味道 , 与学 价值极 其 有 限. 教

由一道全国高考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

由一道全国高考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

由一道全国高考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周战武(湖南浏阳三中 410301)上高三复习课时,我讲解了2007年全国卷第22题,不料,变成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现将它奉献给大家,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1 原题再现已知函数f(x)=x3-x. (1)求曲线y=f(x)在点M(t,f(t))处的切线方程;(2)设a>0,如果过点(a,b)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证明:-a<b<f(a).解 (1)解答过程略.曲线y=f(x)在点M(t,f(t))处的切线方程为:y=(3t2-1)x-2t3.(2)如果有一条切线过点(a,b),则存在t,使b=(3t2-1)a-2t3,于是,若过点(a,b)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则方程2t3-3at2+a+b=0(*)有三个相异的实数根.记g(t)=2t3-3at2+a+b,则g(t)=6t2-6at=6t(t-a)当t变化时,g(t),g(t)变化情况如下表:t(-¥,0)0(0,a)a(a,+¥)g(t)+0-0+g(t)递增极大值a+b递减极小值b-f(a)递增由g(t)的单调性,有当极大值a+b<0或极小值b-f(a)>0时,方程g(t)=0有一个实数根;当极大值a+b=0时,解方程g(t)=0得t=0,t=3a2,即方程g(t)=0只有两个相异的实数根;当极小值b-f(a)=0时,解方程g(t)=0得t=-a2,t=a,即方程g(t)=0只有两个相异的实数根;当极大值a+b>0且极小值b-f(a)<0时方程g(t)=0有三个相异的实数根.(a,b)可作曲线y=f(x)三条切线,<0.即-a<b<f(a).2 师生共同探究讲完之后,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的神态,我让大家思考几分钟,提出各自的问题.两分钟后生1提出问题(一):将!在∀改为!过∀点M(t,f(t))切线方程如何求?为使问题简单化分别取点M(t,f(t))为#M(0,0),∃M(1,0),求过相应的点的切线方程.很快得到解答如下:将!在∀改为!过∀,切点不一定为M(t,f(t)),设切点为(x0,x30-x0),f(x0)=3x20-1,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y-x30+x0=(3x20-1)(x-x0) (1)#将(0,0)代入(1)得-x30+x0=-3x30+x0解得x0=0故过点(0,0)的切线方程为y=-x;∃同样将(1,0)代入(1)得-x30+x0=(3x20-1)(1-x0),整理得,2x30-3x20+1=0,解得x0=1,或x0=-12.故过点(1,0)的切线方程为y-0=2(x-1)或y-38=-14x+12.很快生2提出问题(二):由(一)知!过∀点M(t,f(t))的切线可能有一条,也可能有两条,那么对任意的三次曲线是否有类似的结论,相应的结论的条件是什么?结论1 设f(x)=ax3+bx2+cx+d(a%0)过M(t,f(t))的切线条数:如果t=-b3a,那么过点M有且只有一条切线,否则有两条切线.探究 因为以M点为切点作曲线的切线一定存在,下面探究切点不是点M的情况,假设点Q(x1,y1),(x1%t)是切点,因为点Q在曲线上,所以y1=ax31+bx21+cx1+d,又因为点Q在切线上,所以切线的斜率k=y1-f(t)x1-t=a(x31-t3)+b(x21-t2)+c(x1-t)x1-t=a(t2+x1t+37 2010年 第49卷 第2期 数学通报x 21)+b(x 1+t)+c.又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k =f(x 1)=3ax 21+2bx 1+c,所以a(t 2+x 1t +x 21)+b(x 1+t)+c =3ax 21+2bx 1+c,化简整理得2ax 21+(b -at)x 1-(at 2+bt)=0.此方程是关于x 1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3at +b)2 0.如果t =-b3a, =0,方程有唯一解x 1=-b3a=t,但由前面的假设x 1%t,所以过点M 有且只有一条切线.如果t %-b 3a , >0方程有两相异的解x 1=t 或x 1=-at +b 2a但由前面的假设x 1%t,所以过点M 还有一条切线其切点为Q (-at +b 2a ,f (-at +b2a)).综上,如果t =-b3a那么过点M (t,f (t))有且只有一条切线,切点为M(t,f (t)),否则有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点M (t,f (t)),Q (-at +b2a,f (-at +b 2a)).生3提出问题(三):t =-b 3a的几何意义是什么?探究 f (x )=6ax +2b,t =-b 3a恰好是曲线y =f (x )拐点的横坐标,即得结论2 (-b 3a ,f (-b 3a))是曲线y =f (x )的对称中心.生4提出问题(四):探究第(2)问,去掉条件a >0,即过点(a,b)可作曲线y =f (x )的三条切线的点(a,b)所在区域.探究 显然点(a,b)不在曲线上,设过点(a,b)切线与曲线切于点M (t,f (t),由原题第(2)问的解答知,a,t,b 满足2t 3-3at 2+a +b =0(*),则方程(*)有三个相异实根,对于函数g(t)=2t 3-3at 2+a +b,若a =0则g (t)=6t 2 0,g (t)=2t 3+b 是单调函数,此时函数图像与横轴只有一个交点,对应的方程2t 3+b =0仅有一解,所以a %0,g (t)=6t 2-6at =6t(t -a). 于是t =0,t =a是函数g (t)的两个极值点,要使方程(*)有三个不同的根,函数g (t)的极大值必须大于零,同时极小值必须小于0,即有下面两种情况:#若a <0,则t =0时函数g(t)取极小值,t =a 时取极大值所以有g(0)=a +b <0g(a)=-a 3+a +b >0,即b <-ab >a 3-a;∃若a >0,则t =0时函数g(t)取极大值,t =a 时取极小值,所以有g(0)=a +b >0g(a)=-a 3+a +b <0,即b >-ab <a 3-a.综上,存在3条切线的点所在的区域为区域(&)x <0y <-x y >x 3-x 或区域( )x >0y >-x y <x 3-x.注意到直线y =-x 是函数过对称中心的切线,简称中心切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3 过点(a,b)可作曲线y =f (x )的三条切线的点(a,b)所在区域是该三次曲线的下方,与中心切线的上方的公共区域,或该三次曲线的上方,与中心切线的下方的公共区域.生5提出问题(五):探究第(2)问:#过点(a,b)可作曲线y =f (x )的一条切线,两条切线的点(a,b)所在的区域又是什么?∃中心切线y =-x ,直线x =0,三次曲线y =f (x )将平面分成的几个区域中,过区域内的点作曲线的切线,曲线的切线的条数又如何?探究 类似地讨论:要使过点(a,b)的曲线的切线只有一条,则方程(*)只有一个根,有下面三种情况:#a =0.a %0时,当t =0,t =a 时函数取得极(大或小)值,且极值同号,即下面两种情况:∃g(0)=a +b >0g(a)=-a 3+a +b >0,即b >-a b >a 3-a.∋g(0)=a +b <0g(a)=-a 3+a +b <0,即b <-a b <a 3-a.综上,可得:结论4 过点(a,b)可作曲线y =f (x )的一条切线的点(a,b)所在的区域是:#直线x =0或∃区域(y >-xy <x 3-x或∋区域.38数学通报 2010年 第49卷 第2期案例分析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顿继安1裴艳萍2(1.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 2.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在平凡的数学教学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让老师有所触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成为被抛进平静湖面的小石子,虽然激起了丝丝涟漪,但是很快会消逝于深邃的湖底;也可以通过多角度地分析与解读,成为引领我们思考和认识数学教育基本规律的的璀璨明珠.下面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讲完分式通分后,P 老师留了书上的练习为作业,题目都是常规问题,P 认为很简单.当晚9点多,P 正忙着写计划时,邓同学打来电话:a a +b ,b a -b 最简公分母是什么?P 很诧异:这怎么不会呢?不就是(a +b)(a -b)吗?!邓当时迟疑了一下,然后!啊∀了一下,放下了电话.类似地讨论:要使过点(a,b)的曲线的切线有两条,则方程(*)有两相异实根,显然a %0,当t =0,t =a 时,函数g (t)取得极(大或小)值,要使方程(*)有两相异实根,函数g (t)的极大(小)值中有一个为零,即下面两种情况:#a +b =0或∃b -f (a)=0,亦即:结论5 中心切线y =-x 除对称中心上的所有的点,或曲线y =f (x )上除对称中心上的所有的点.至此中心切线y =-x ,直线x =0,三次曲线y =f (x )将坐标平面划分的几个区域,过该区域内一点可作曲线的切线的条数如下图所示.生6提出问题(六):探究任意的三次曲线f (x )=ax 3+bx 2+cx +d(a %0)直线x =-b3a ,中心切线,将平面分成的几个区域中,过区域内的点作曲线的切线,切线的条数有怎样的结论?可得出:结论6 该三次曲线的下方,与中心切线的上方的公共区域,或该三次曲线的上方,与中心切线的下方的公共区域,存在三条不同切线;三次曲线上,中心切线上,除对称中心上的所有的点的区域存在两条不同切线;其余的区域,及对称中心只有一条切线.这几个区域关于对称中心对称.(建议同学们课后加以证明)对于本堂课产生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一是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敢于猜想,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二是探究的结论科学性强,可以享受数学的对称美.392010年 第49卷 第2期 数学通报#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三维目标与单元教学设计∀成果.。

一道高考压轴小题的多解探究与反思

一道高考压轴小题的多解探究与反思

一道高考压轴小题的多解探究与反思
本文将探究一道高考压轴小题的多解解法,并就其答题思路和考点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道题为“有两个正整数,它们的和等于15,积等于26,求这
两个数”,是一道较为基础的代数题目,但其不同解法和思路却引起
了广泛讨论。

一种解法是通过列方程求解,设两个数分别为x和y,则有x+y=15,xy=26,进而解得x=2,y=13。

另一种解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可以发现15和26均为质数,因此只有1和15以及2和13两组数字相加等于15,
而只有2和13的积等于26,因此这组数字即为答案。

再一种解法是通过勾股定理,将26分解为2*13,设两个数分别为a和b,则有a+b=15,a^2+b^2=169,即a^2+(15-a)^2=169,解得a=4,b=11,进而得到另一组答案。

这三种解法均可得到正确答案,但考生在考场上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法。

同时,这道题目也考察了考生的代数、数学推理和勾股定理等多个知识点,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这道高考压轴小题的多解探究和反思说明了数学题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在考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 1 -。

一道解析几何高考题的解析与探究——以 2020年全国卷Ⅰ理科第 20题为例

一道解析几何高考题的解析与探究——以 2020年全国卷Ⅰ理科第 20题为例
列出关于 t,n 的方程,求出 n 的值。
解析:设点 P、C、D 的坐标为 P(6,t),C(x1,y1),D(x2,y2),则
t
t
直线 PA 的方程是 y = ( x + 3 ),直线 PB 的方程是 y = ( x 9
3
t
ì
ïy = 9 ( x + 3 ),
ï
消 元 得 ( t 2 + 9 ) x 2 + 6t 2 x + 9t 2 3 );联 立 í 2
ï + y = 1,
î9
技法点拨
106
2mny + n2 - 9 = 0,设 C(x1,y1),D(x2,y2),则 y 1 + y 2 = y1 y2 =
n2 - 9
m2 + 9
(1)。又直线 AC 的方程为 y =
直线 BD 的方程为 y =
共点 P,所以
9y 1
x1 + 3
=
y2
x2 - 3
后对 C、D 横坐标分两种情况考虑,考查了分类与整合的数学
思想,强调思维的严谨性。
思路 3:先求直线带参数的方程(即共点的直线系方程)。
先引进直线 CD 的方程,当斜率不为零时,设其为 x=my+
n,联立直线 CD 与椭圆 E 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找到 C、D 坐标
的关系(用参数 m,n 表示),然后写出直线 AC、BD 的方程,利用
功能,以下着重讨论第二问的解法。
二、试题解析
思路 1:从命题者的角度寻找答案。
此题的命题背景是极点和极线的位置关系,即寻找极线
x=6 对应的极点。
解析:由于椭圆及直线 x=6 都是关于 x 轴对称的图形,若

圆锥曲线多变化透视奇异有法眼——一道2019年高考文科数学北京卷“圆锥曲线”问题的思考探究

圆锥曲线多变化透视奇异有法眼——一道2019年高考文科数学北京卷“圆锥曲线”问题的思考探究

由韦达定理,得
2 kta2

= ~ b2 + a2 k2 ^
a t 1 -a b1 ’ X 2 = b、 a2 k2
题中的条件i c w 卜 i〇yvi= a2,即 a s 2 = o //.〇M . 在 此 ,笔者先证明下面一个结论:(以下线段均为
有向线段)
% + y2 二a:(x 丨 +无2) + 2 z = , 2 2
解 得 t = 0 或 t = fca. 因 为 点 P ,C» 是 双 曲 线 C 上 异 于 顶 点 的 两 个 动
V ,则直线经过定点原点.
点 ,所 以 《=〇.
证 明 当 动 直 线 的 斜 率 不 存 在 时 ,显然
<〇,不符合题意.
所以 动 直 线 P <?的方程 为 7 = & ,过定点原点• 当 点 坐 标 为 4 U ,〇)时 ,N 理可证(1)(2).
在上面的探究中,笔者 得 到 : 性 质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 中 ,已 知 楠 圆 C :
\
= l(a > 6 > 0 ) ,点 /!是 椭 圆 C 的顶点,点尸,(?
a0
是 椭 圆 C 上 异 于 点 4 的两个动点.
(1) 若 直 线 的 斜 率 满 足 ^ a为 定
值 ,则 直 线 经 过 +«, 1y = kx + 19
反之 ,得 : 性 质 4 在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 O y 中 ,已知双曲线
7 十 =1’
(b2 - a2k2)x2 - 2kta2x - a212 - a2b2 = 0.
由韦达定理,得
2kta2
a V + a2b2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与反思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通过对题目背景和内容的分析,探讨解题方法,解析考生易错点,探讨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考试制度的反思。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也可以反思当前的考试制度是否能真正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考数学卷的命题思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高考数学卷、压轴题、背景分析、解题方法、考生易错点、思维能力、考试制度、反思、结论。

1. 引言1.1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现在,让我们来掏探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探讨其中的奥秘和启示。

这道题目作为高考数学卷的压轴题,往往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我们将从题目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开始,探讨这道题目的设计理念和考察重点。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解题方法,揭示其中的技巧和逻辑,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类似类型的问题。

我们还将分析考生易错点,指出常见的误区和解题思路,帮助考生避免犯错。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这道题目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对考试制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考数学卷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这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将深化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题目的背景和内容分析高考数学试卷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选拔的重要工具,一直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每年的高考数学试卷都会有一到多道被称为“压轴题”的较为难题,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考察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一道压轴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这道压轴题是一道涉及数论和概率的复合题,内容相对较为复杂,题目设立了多个难点。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

对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的研究与反思
高考数学卷压轴题往往是难度最大、思维最复杂的一道题目。

对于考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件考验智商的事情,更是挑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机会。

在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要有耐心、细心、理智,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问题。

在阅读中须注意数据和条件,梳理各种信息,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条件和限制,如区间、范围、等式、不等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等,对于解题过程中的把握和计算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解决思路。

针对不同的题型,应该灵活运用代数、几何、统计、推理、概率等各种数学知识,找到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来求解问题。

如对于一些图形变换题目或者容斥原理等组合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几何知识去思考、解题;对于一些像余弦值或正切值之类的三角函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代数和几何相结合想办法求出其近似值,并进一步搭配其他相关性函数来解决; 使用几何思想推导数学定理等都是一些灵活应用的例子。

最后,在解答过程中也要注意细节,严密把握每一步计算、推导。

不要心急,一定要认真检查,以防万一出错。

此外,要保持冷静,乐观态度,坚定信念,不要让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影响到正常解题思路和效率。

总的来说,对于一道高考数学卷压轴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平时复习的基础和对综合运用各种解题思路的灵活性。

要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并灵活运用,带着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时打出好成绩。

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2020高考北京卷解析试题背景探究

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2020高考北京卷解析试题背景探究

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2020高考北京卷解析试题背景探究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2020年北京高考卷中的相关题目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理论背景: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理论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经典内容,它涉及到定值、定点以及三点共线等问题,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中的基础性质。

2. 教育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不仅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加深对圆锥曲线性质的理解,提高解决复杂几何问题的能力。

3. 考试应用:在高考数学试题中,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问题常被用来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目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几何直觉和解题技巧。

4. 解题方法:解决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问题,通常需要运用坐标法、向量法等解析几何的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代数变换技巧。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5. 教学研究: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通过对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综上所述,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问题在高考数学试题中的背景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深入探讨,也包括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研究与应用。

对于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一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数学任意性与存在性问题探究

高中数学任意性与存在性问题探究

高中数学任意性与存在性问题探究函数中任意性和存在性问题探究近年的高考中,全称命题和存在性命题与导数的结合成为了一大亮点。

本文将结合高考试题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纳探究。

一、相关结论:结论1:对于任意的x1∈[a,b]和x2∈[c,d],若f(x1)>g(x2),则有[f(x)]min>[g(x)]max;【如图一】结论2:存在x1∈[a,b]和x2∈[c,d],使得f(x1)>g(x2),则有[f(x)]max>[g(x)]XXX;【如图二】结论3:对于任意的x1∈[a,b]和存在x2∈[c,d],使得f(x1)>g(x2),则有[f(x)]min>[g(x)]XXX;【如图三】结论4:存在x1∈[a,b]和任意的x2∈[c,d],使得f(x1)>g(x2),则有[f(x)]max>[g(x)]max;【如图四】结论5:存在x1∈[a,b]和x2∈[c,d],使得f(x1)=g(x2),则f(x)的值域和g(x)的值域交集不为空;【如图五】例题1】:已知两个函数f(x)=8x+16x-k,g(x)=2x+5x+4x,x∈[-3,3],k∈R;1) 若对于任意的x∈[-3,3],都有f(x)≤g(x),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 若存在x∈[-3,3],使得f(x)≤g(x),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3) 若对于任意的x1,x2∈[-3,3],都有f(x1)≤g(x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解:1)设h(x)=g(x)-f(x)=2x-3x-12x+k,问题可转化为:对于x∈[-3,3],h(x)≥常数成立,即[h(x)]XXX≥常数。

由结论1可知,当f(x1)>g(x2)时,[f(x)]min>[g(x)]max,即h(x)的最小值出现在f(x)和g(x)的交点处。

因此,我们可以求出h(x)的导数h'(x)并列出变化情况表格,得到[h(x)]min=k-45.因此,k≥45,即k∈[45,+∞)。

对一道高考题的剖析、溯源、变式、推广

对一道高考题的剖析、溯源、变式、推广

对一道高考题的剖析、溯源、变式、推广作者:刘海涛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21年第11期《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高考真题,如果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不同的解法,并将其推广到一般化情形,定能加深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从而拓宽解题视野,发散解题思维,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本文是笔者对2021年北京高考数学压轴题的研究,现与读者分享交流.一、试题呈现与分析(2021年北京卷题21)定义Rp数列an:对p∈R满足:①a1+p≥0,a2+p=0;②n∈N*,a4n-1<a4n;③m,n∈N*,am+n∈am+an+p,am+an+p+1.(1)对于前4项分别是2,-2,0,1的数列,可以是R2数列吗?说明理由;(2)若an是R0数列,求a5的值;(3)是否存在p∈R,使得存在Rp数列an(其前n项和是Sn),对任意n∈N*,满足Sn≥S10?若存在,求出所有这样的p;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该题形式上以集合为载体考查数列,主要考查了用递推方法、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用到猜想、归纳、证明结论,并利用新的结论解决问题,体现了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第(1)、(2)两问属于常规问题,本文不再赘述,重点论述第(3)问,向读者介绍笔者的研究.二、解法探究解析(1)不是R2数列(理由略);(2)a5=1(过程略);(3)思路1 由Sn≥S10得a10≤0≤a11,于是想到先“必要性探路”,再“充分性验证”的方法,首先根据条件中的递推关系得到a10和a11,结合a10≤0≤a11,得到p的值,再对该值进行充分性证明即可.方法1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Rp数列an,其前n项和Sn的最小值为S10,則a10≤0≤a11.由③知a2∈2a1+p,2a1+p+1,而2a1+p+1≥-p+1>-p=a2,则-p=2a1+p,即a1=-p.由③知a3∈a1+a2+p,a1+a2+p+1=-p,1-p,a4∈2a2+p,2a2+p+1=-p,1-p,又由②知a3<a4,则a3=-p,a4=1-p.同理计算可得a5=a6=a7=1-p,a8=a9=a10=a11=2-p.于是有2-p≤0≤2-p,解得p=2,为Sn≥S10的一个必要条件.下面验证p=2的充分性.当p=2时,由上述分析得an=-2(1≤n≤3),an=-1(4≤n≤7),an=0(8≤n≤11),则S10=minS1,S2,…,S11,欲证Sn≥S10,证当n≥11时an≥0即可.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11时,a11=0,命题成立;假设n=k(k≥11,k∈N*)时,命题成立,即ak≥0.当n=k+1时,由ak+1∈{ak+a1+2,ak+a1+3}得ak+1≥ak+a1+2≥a1+2=0.综上,得当n≥11时an≥0.评注“先充分后必要”法是探究性问题的通性通法之一,先通过必要性找到参数讨论的临界点或取值,再反过来验证其充分性,以保证命题的成立.思路2 由题设条件分析数列an的递推关系,归纳猜想出通项公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最后用通项公式解题.方法2 由③知a2∈2a1+p,2a1+p+1,而2a1+p+1>-p,则-p=2a1+p,即a1=-p.由③知an+1∈a1+an+p,a1+an+p+1=an,an+1,an+2∈a2+an+p,a2+an+p+1 =an,an+1,于是an+1,an+2∈an,an+1,则a4n-1,a4n∈a4n-2,a4n-2+1,又由②知a4n-1<a4n,则a4n-1=a4n-2,a4n=a4n-2+1,所以a3=a2=-p,a4=a2+1=1-p.同理计算可得an=-p(1≤n≤3),an=1-p(4≤n≤7),a8=2-p,由此猜想a4n-4= a4n-3=a4n-2=a4n-1=n-1-p(n∈N*).(说明:这里为了叙述与表达的方便,给数列an增加了a0=-p)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当n=1,2时,猜想成立;假设n=k(k≥2,k∈N*)时猜想成立,即a4k-4=a4k-3=a4k-2=a4k-1=k-1-p,则a4(k+1)-4 =a4k=a4k-2+1=k-p;由a4k+1∈k-p,k-p+1∩k-1-p,k-p,得a4(k+1)-3=k-p;由a4k+2∈k-p,k-p+1∩k-1-p,k-p,得a4(k+1)-2=k-p;a4(k+1)-1=a4(k+1)-2=k-p.因此当n=k+1时猜想也成立.综上,a4n-4=a4n-3=a4n-2=a4n-1=n-1-p.若Sn≥S10,则a10≤0≤a11,即2-p≤0≤2-p,即p=2.当p=2时,有an<0(1≤n≤7),an=0(8≤n≤11),an>0(n≥12),所以Sn≥S10.综上,满足题设的实数p存在,且p=2.评注由数列的递推关系得到前几项后,根据规律归纳猜想出通项,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得到通项公式的方法是求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通项的常用方法.猜想通项公式的过程是合情推理的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的过程是演绎推理的体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问题的溯源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解题就像采蘑菇一样,当我们发现一个蘑菇时,它的周围可能有一个蘑菇圈.”通过上述解法探究,注意到4n-44=4n-34=4n-24=4n-14=n-1,所以数列an的通项可以记作an=n4-p(这里n表示不超过n的最大整数).由此,可以将问题作一般化推广,得到如下命题:命题1 已知实数p,若数列an满足:①a1+p≥0,a2+p=0;②n∈N*,a4n-1<a4n;③m,n∈N*,am+n∈am+an+p,am+an+p+1.则(1)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4-p;(2)前n项和Sn=-2n42+n4-pn-n4.(3)若p∈Z,则当4p-1≤n≤4p+3时,Sn取最小值-2p2-p;若p∈(m,m+1)(m∈Z),则当n=4m+3时Sn取最小值2m2+(2-4p)m-3p.说明命题1是对高考题的拓展,证明参照高考题的解法2,留给读者思考.笔者猜测,命题者是在充分挖掘了数列n4的性质后,命制出的该道高考题.四、问题的变式若将高考题中的“S10”改为“S11”,则有a11≤0≤a12,即2-p≤0≤3-p,即2≤p≤3.若p=2,当7≤n≤11时,Sn取得最小值;若p=3,当11≤n≤15时,Sn取得最小值;若2<p<3,当且仅当n=11时,Sn取得最小值;照此思路,笔者编制了两道变式题供读者尝试.变式1 已知数列an满足:①a1≥-5,a2=-5;②n∈N*,a4n-1<a4n;③m,n∈N*,am+n∈am+an+5,am+an+6.記数列an的前n项和是Sn,求使得Sn取最小值时的n的值.简解由命题得an=n4-5,则an<0(1≤n≤19),an=0(20≤n≤23),an>0(n≥24),所以当19≤n≤23时Sn取最小值.变式2 定义Rp数列an满足:①a1=-p,a3=1-p;②n∈N*,a2n-1<a2n;③m,n∈N*,am+n∈am+an+p,am+an+p+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是否存在p∈R,使得存在Rp数列an(其前n项和是Sn),对任意n∈N*,满足Sn≥S2022?若存在,求出所有这样的p;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简解(1)an=n2-p;(2)a2022=1011-p,a2023=1011-p,由Sn≥S2022,得a2022≤0≤a2023,即1011-p≤0≤1011-p,即p=1011.当p=1011时,有an<0(1≤n≤2021),an=0(n=2022,2023),an>0(n≥2024),所以n∈N*,Sn≥S2021=S2022=S2023.因此,满足题设的实数p存在,且p=1011.根据上述变式,我们不难得到下面的命题:命题2 已知实数p与正整数k(k≥2),若数列an满足:①a1+p=0,ak+1+p=1;②n∈N*,akn-1<akn;③m,n∈N*,am+n∈am+an+p,am+an+p+1.则(1)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k-p;(2)前n项和Sn=-k2nk2+nk-pn+1-k2nk;(3)若p∈Z,则当pk-1≤n≤(p+1)k-1时,Sn取最小值-k2p2+1-k2p;若p∈(m,m+1)(m∈Z),则当n=(m+1)k-1时Sn取最小值k2m2+(12-p)km-p(k-1).说明命题2是对命题1的推广,证明留给读者思考.高考试题凝聚着命题人的心血与智慧,是命题者反复考量与打磨才成型的,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性与启示性,要想科学高效备考,了解高考动向、把握高考脉络,深入研究高考真题是必经之路,是教师日常教研的一项基本任务,反映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与能力.文章通过对真题的解法探究,根据a4n-1<a4n这一条件将问题拓展到一般化情况,得到数列的通项、前n项和及其最值,即命题1,接着变式问题,改变p的取值得到变式1,条件式②改为a2n-1<a2n得到变式2,最终将问题推广到更一般化情形,得到命题2.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尝试将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变式探究、一般化推广,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定能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学会处理同类问题的通性通法,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多解归一的目的.(收稿日期:2021-08-23)。

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道高考题的多解研究

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道高考题的多解研究

下解法 K 解法 5 :利用公式asin"+1cos"= " a 2 +12sin("+#)■ 由于/ = " 3 cos" +sin"=2 sin("+#), 则 l/l !2,也 就 是说2 ! I / - 4 I! 6 , 则距离( 的最小值为" T . 解法 6 :用万能公式代换■令tan ! =), 则 cos"= 士 , 2 1+)2
一元二次方程:4$2 -2 ( 4 ± " T /)y + ( 4 ± " T /)2-3=0,由 于方程必定有实数解, 故判别式$ & 0 , 即 4 ( 4 ± " T /)2 -16[ ( 4 ± " T /)2 -3 ]&0. 求解此不等式, 且/ & 0 得到/ ' [ " T , 3 " T ], 则/ 最小值" 2 . 通过此求解过程知用此初中所学的判别式法不涉 及到分类讨论, 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解法3 :绝对值的范围由"+$直 接 决 定 , 故可以直接 对"+$的范围进行求解.由于条件"2 +3$2 &3都是平方项, 故 可以联想到对"+$进行平方, 即("+$ )2 ="2 +2"$+/. 由于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得到的结果"2+2"$+$2( 2("2 -/), 此式子与条件没有直" 2 -1%"2 -
$2)-$2 =( 1-%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道数学高考题的探究
一、原题再现
(2009年高考湖北卷数学理科第20题)过抛物线
22(0)y px p =>对称轴上一点(,0)A a (0)a >的直
线与抛物线相交于M 、N 两点,自M 、N 分别向直线
:l x a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1M 、1N .
(Ⅰ)当2
p
a =时,求证:11AM AN ⊥.
二、证题分析 当2
p a =
时,点A 即为抛物线2
2(0)y px p =>的焦点,直线:l x a =-为抛物线2
2(0)y px p =>的准线.设211(,)2y M y p 、2
22(
,)2y N y p
,则11(,)2p M y -、12(,)2p N y -.要证明11AM AN ⊥,只需证明110AM AN ⋅=
,即证明12(,)(,)0p y p y -⋅-=,故只需证
明2120y y p +=,或者证明112
M AN π
∠=
.
三、题根追溯
1.(人教版第二册上第119页习题7)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1y 、2y ,求证:212y y p =-.
2.(新课标选修2-1第70页例5)过抛物线焦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通过点A 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的准线于点D.求证:直线DB 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该题虽然没有要求证明212y y p =-,但是要证明直线DB 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也就是证明D 、B 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因为D 、O 、A 三点共线,于是可用A 点的纵坐标表示D 点的纵坐标,从而得出A 、B 纵坐标的关系.
四、一题八证
(证法一)设11(,)M x y 、22(,)N x y ,则11(,)2p M y -
、12(,)2
p
N y -,于是有11(,)AM p y =- ,12(,)AN p y =-
.
显然直线MN的斜率不为0,于是可设直线MN的方程为2
p
x ty =+
. 由222p x ty y px ⎧
=+⎪⎨⎪=⎩
,得2220y pty p --=. 因为1y 、2y 是方程2
2
20y pty p --=的两个根,由韦达定理可得2
12y y p =-,所以
有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二)设211(,)2y M y p 、2
22(,)2y M y p
.
因为M 、A 、N 三点共线,所以//AM AN .所以221221()()02222
y y p p
y y p p ---=,整理
得2
12y y p =-.从而有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三)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11MN MA AN MM NN =+=+.
设211(,)2y M y p 、2
22(,)2y M y p
,则11(,)2p M y -、12(,)2p N y -.
将MN MA AN =+
222122y y p p p
++.整理

2212()0
y y p +=,于是有
2
12y y p =-.从而有
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四)设A 点内分MN 的比为λ,于是有22
1212
221201y y p p p y y
λλλλ
⎧+⎪⎪=⎨+⎪+⎪=+⎩.消去λ得2
12y y p =-.
从而有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五)由新课标选修2-1第70页例5可知1M 、M 的纵坐标相同.由N 、O 、1M 三点共
线


2
12
p y y =-
,即
2
12y y p =-.从而有
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六)设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为2
22x pt y pt
⎧=⎨=⎩(t 为参数),于是可设211(2,2)M pt pt ,
222(2,2)N pt pt .因为M 、N 为两个不同的点,所以12t t ≠.
由M 、A 、N 三点共线,可知//AM AN ,于是有22
1212()(4)0t t p t t p -+=.整理得
221240p t t p +=,即121
4
t t =-
.所以22121212224y y pt pt p t t p =⋅==-.从而有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七)以抛物线的焦点为极点,则其极坐标方程为1cos p
ρθ
=
-,于是可知
(,)M ρθ、(,)N ρπθ+.所以212sin (sin )1cos 1cos p p
y y p θθθθ
=
⋅-=--+.从而有
2111212(,)(,)0AM AN p y p y p y y ⋅=-⋅-=-+=
,即11AM AN ⊥.
(证法八)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1MM MA =,1NN NA =,于是有
11MM A MAM ∠=∠,11NN A NAN ∠=∠.


11
//MM NN ,所以
11M MA N NA π
∠+∠=,即
11(2)()MAM NAN πππ-∠+-∠=.于是得112
MAM NAN π
∠+∠=
.所以
112
M AN π
∠=
,即11AM AN ⊥.
五、证后反思
根据上述题目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若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的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过A 、B 两点分别向抛物线的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1A 、1B ,则11A F B F ⊥(等价于A 、B 两点的纵坐标之积为2
p -).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猜想:椭圆和双曲线是否也具有上述类似的性质呢?现以椭圆为例,说明上述性质是抛物线特有的性质.
若过椭圆2
2
221(0)x y a b a b
+=>>的焦点F 的直线与该椭圆相交于A 、B 两点,过A 、B
两点分别向椭圆的焦点F 的相应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1A 、1B .
因为直线AB 的斜率不能为0,所以可设直线的方程为x ty c =+.
由22221
x ty c x y a
b =+⎧⎪⎨+=⎪⎩,得222224()20b t a y b cty b ++-=. ① 若设11(,)A x y ,22(,)B x y ,则有211(,)a A y
c ,2
12(,)a B y c
.
若11FA FB ⊥,则有4111220b FA FB y y c ⋅=+= .整理得4
122b y y c =-.由方程①得
412222b y y b t a =-+,于是有442222
b b b t a c
-=-+,解得2
1t =-.故不存在这样的直线,使得11FA FB ⊥.
若F 为椭圆的左焦点,我们同样可以证明直线不存在.另外,双曲线也不具有上述类似
的性质.所以,上述性质是抛物线特有的性质.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一道高考题的初步探究,通过“题根追溯”“一题八证”和“证后反思”,我们发现很多高考题都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在高考复习和平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重视课本,既要重视习题,又要重视内容.同时,同学们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解题后要善于总结,这样就可以放弃题海、减轻负担,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