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粒子散射实验为例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的作文。
我很喜欢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很高兴能写这个题目。
爱因斯坦和玻尔,你们听过这两个人吗?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创始人,玻尔则提出了量子论的理论。
第一次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了"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遵循着确定性规律运行的。
但玻尔却坚持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次争论中,爱因斯坦持有传统的科学理念,坚信宇宙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秩序。
而玻尔则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革新思想,主张在微观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的声望很高,但玻尔的观点后来被实验所证实,这为量子理论在科学界站稳了脚跟。
第二次争论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7年。
那一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EPR佯谬",试图找出量子理论的漏洞。
EPR佯谬描述了一种纠缠态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违背了相对论中"信息不能以超光速传播"的原理。
玻尔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应爱因斯坦的挑战。
直到1935年,他提出了"量子不可分割性"来反驳EPR佯谬。
玻尔指出,在量子系统中,我们无法确定单个粒子的性质,只有将整个系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有意义。
这场争论虽然爱因斯坦占了先机,但后来被证实是玻尔更加正确。
这次争论进一步巩固了量子论的地位。
第三次争论第三次争论持续到1949年爱因斯坦去世。
这次争论的焦点是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希望能找到一个统一所有基本力(包括引力)的理论,但一直没有成功。
而玻尔则更关注量子论的发展和应用。
他指出量子力学只是一个统计理论,不可能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确定性运动过程。
在这场争论中,两人都没有说服对方。
但事实证明,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有着巨大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
物理学-粒子运动与其不确定关系
DxDPx h
3、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能量和时间究竟指称什么?不确定性关系的意义又是什么?下面我们 将一起了探讨
继海森伯提出的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关系之后,海森伯又根据相对 论力学中能量与动量的关系推导出了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DEDt h
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式表明粒子运动的时间与能量也是不能同时确 定的。
6.3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
测控二班汪洋令
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
1.了解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
2.明确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3.能量与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1.了解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宏观物体的运动都 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并有确定的运 动轨迹。 我们能看见许多的宏观物体的运动
例如火车在轨道上奔 驰,人造卫星按一定 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 包括海上的航艇出海 都是有明确的航线的
9.11 10
1.8 10
31
200 0.01%
1
32
kg m s
DxDPx h
h Dx DPx
子弹动量不确定度
3.7 10 m
2
(2)子弹位置的不确定度
DPx P 0.01% mv 0.01 %
0.01 200 0.01 %
研究证明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 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是不确 定的也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 电子按照一定的几率出现在原 子核周围不同的空间区域
根据电子的几率分布,可获得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出没情况,这就是人 们常说的“电子云”影像,我国科学家汪正民在激光与原子体系相互作 用实验研究中,首次获得原子体系中不同的电子云影像。那么电子的运 动为什么具有如此的不确定性呢?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是否也应具 有波粒二象性?或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吗? 德布罗意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出发,认为实 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应具有波动性。
光子的性质
1.能量 2.质量 3.动量
h
光子有质量 m=h/c2
19
2 Ek v m0
2 200 1.6 10 1 6 -1 v m s 8.4 10 m s 31 9.110 34 h 6.63 10 nm v c 31 6 m0 v 9.1 10 8.4 10
8.67 10 nm
p p
( 即L>> ) 时可作为
4.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关系: E t 2
E 称为原子激发态的能级宽度 t 为原子处于该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例1 设子弹的质量为0.01 kg枪口的直径为0.5 cm。试 求子弹射出枪口时的横向速度的不确定量。 解: 枪口直径可以当作子弹射出枪口时位置的 不确定量: x 5 103 m
x
b ph
sin b
b
y
o
电子经过缝后 x 方向 动量不确定
ph
p x p sin p
h p x b
h p
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
xpx h
考虑衍射次级有
xpx h
第四节
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于 1927 年提出不确定原理 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 动量来描述 .
2
此波长的数量级与 X 射线波长的数量级相当.
1. 若a粒子(电荷为2e)在磁感应强度为B均 匀磁场中沿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运动,则a 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是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
自然辩证法小案例1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小案例科研课题(瞄准前沿,迎难而上)1、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立根时,密立根给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关光学干涉仪的测量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获得一个度。
然而,赵忠尧本人主动转向了学术研究前沿的难题“硬射线通过物质的吸收系数”。
2.20世纪20年代,吴有勋曾为康普顿散射实验做过大量关键工作。
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工作学一边教学,一边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始国内的?射线研究。
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
简单枚举:科学家施布瓦在长期对太阳的观察中,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并且在所考察的期间未遇到反例,于是他得出结论:太阳每隔1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
机会: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用?粒子轰击铍,射线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他们认为该射线是?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物质。
1932年8月2日,当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研究宇宙线对铅版的影响时,他发现正电子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奖。
事实上,乔里奥·居里和他的妻子曾经清楚地看到了云室中正电子的轨迹,但没有认真研究这种奇怪的现象。
1936年底,朱莉奥·居里夫妇?射线轰击铝,发现人工放射性,并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巴斯德把肉汤放在不同高度的山上,用抽出的空气密封。
结果表明,不同高度的肉汤变质程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恶化与稀薄的空气有关。
(协变方法)应用共变法至少注意两点:只能有一个情况变化而另一个现象随之变化,其他情况应保持不变;两个现象间的共变有一定得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掉原来的共变关系。
如农作物的密植,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增产,但是超过限度,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与证伪主义
件式推理, 坚持在先前的逻辑下证据是其的 为两种类型: 证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放弃肯定前 定性和证据对于证伪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
件式推理, 以拯救在以此逻辑推论的方式下 将它加到表中, 我们便有了五类和十种非
导致了难以对付的预见的理论。第三, 借口 充分决定性, 它们之间是密切关联的。LT
“迪昂—蒯因”论题通常也被称之为“确 证的整体论”命题, 它所反映的观察证据对 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特征, 是对科学方法 和科学认识的实证性证明的一种挑战。目 前, 在科学哲学家中间, 对UDT的基本含义 存在着两种不同强弱程度的表述。弱的非 充分决定性论题主要来自迪昂的论述, 认 为经验证据不可能为理论的选择提供充分
分 决
即, 演绎的UDT与证伪主义在否定证据对 任何一个受到威胁的理论或陈述可以免于
定 性
理论或假说的支持上是一致的, 或者说它 被否证, 反抗的证据可以无效。但是蒯因又
论 题
在这点上支持证伪主义, 但作为方法论规 说在知识整体的哪个环节 上 做 出 调 整 和
与 证
则, 演绎的UDT并未给予证伪主义的演绎 修 改 “是 有 很 大 选 择 自 由 的”④, 系统或“信
决
论的认识论。因此, 为了更加明确地澄清 关系
定 性
UDT的基本含义, 劳丹运用分类的方法, 对
UDT与 波 普 尔 证 伪 主 义 有 许 多 相 一 致
论 题
UDT的这两种不同强弱的解释进行了更精 的地方, 也有许多相冲突的地方。因此, 从
与 证
致、更细腻的分析。他依据不同的标准, 把 UDT重新评价证伪主义, 考察证伪主义理
伪 主
义
分类的视角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形式
在认识论意义上
浅析经验对科学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_梁礼宏
*作者简介:梁礼宏(1975-),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410)一、经验与理论的二元关系经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知识论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科学哲学,它把经验科学看成自己的研究对象,谈经验、谈理论,不可能不谈二者的关系。
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要学说都是围绕二者的关系而展开的,例如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或确认学说、证伪主义的证伪方法论、历史主义的“经验负荷理论”等等;还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它们的争论焦点也是二者的关系。
立足于经验的诚实性、自明性,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学说,旨在说明经验是理论真值的唯一来源,经验最终可以证实理论。
依据证实与证伪的不对称性,证伪主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致命缺陷,命题的概率最终都为零,无论是证实还是确认在逻辑上都是不可能的,沉重地打击了逻辑经验主义。
证伪主义反转看问题的方式,提出经验只能确定理论的假而不能确定理论的真。
在理论真值的赋予方式上,两派虽然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经验对理论具有充分的决定作用,与之相关的是两派都认为科学存在规范方法论和认识论。
在历史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历史主义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科学基本上是集体信念问题,与经验的关系不大。
这个经验的发现犹如一把利剑刺向逻辑重建主义及其同情者(指那些坚持有规范认识论的学说)。
对规范认识论有致命打击的是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蒯因在1975年的一篇文中指出:“即使我们有一个观察的神谕,它可将真值赋予可用我们的语言表达的每一个固定观察报告,也还是不足以在大量的(科学)理论之间裁决。
”[1]经验“不足以在大量的(科学)理论之间裁决”的根据是什么?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蒯因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简称QUD 论题)。
“非充分决定性”,作为名词它的英文是“underdetermi -nation ”,它是动词“underdetermine ”的名词形式。
从词语构成上看,“determination ”的意思是“决定、确定”,前缀“under-”的意思则是“不足、不充分、低于”。
大学物理19第十九讲不确定的关系原子模型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玻尔氢原子理论-精品文档
例:一质量为 0.4kg的足球,以 10m/s的速度飞来, 若动量的不确定量为10%,求其位置的不确定量。 解: r P /2
/2 /2 r p m V 1 0 %
6 .63 10 / 4 0 .4 10 0 .1
34
0 1 . 3 2 1 0 m 位置和动量能同时确定。
4 7 1 R 1 . 0 9 7 1 0m 里德伯常数 B
11
近一步研究得出氢原子在不同光区的各个谱线系:
1 1 R ( 2 2) n 2 ,3 ,4 . . . . 1 n
赖曼系(紫外)
1 1 R ( 2 2) n 3 ,4 ,5 . . . . 巴尔末系(可见) 2 n 1 1 R ( 2 2) n 4 ,5 ,6 . . . . 帕邢系(近红外) 3 n
2
Pz z
2
海森堡不确定关系
4
讨论
1.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的物理意义
同一时刻,微观粒子在某一方向的位置不确定量与 动量不确定量的乘积不能小于常数h/4,所以: 微观粒子的位置越精确(x越小),动量就越不 确定(Px就越大);反之亦然。 当位置完全确定(x0),则动量的值就完全不 确定Px)。 2.不仅坐标与动量,而且角坐标与角动量、时间与 能量也满足不确定关系
1 1 R ( 2 2) n 5 ,6 ,7 . . . . 布拉开系(红外) 4 n 1 1 R ( 2 2) n 6 ,7 , 8 . . . . 普芳德系(远红外) 5 n
12
氢原子各谱线系可归纳入如下表达式:
1 1 R ( 2 2) k n
k
1 n 2 3 光谱系
P xh x
再计入各次极大,则 P P s in x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1)科学精神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1)科学精神[论点1]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关论据]A、热核聚变的骗局:1951年,阿根廷宣布不仅拥有原子能,并且还在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热核聚变反应。
消息一传出,《纽约时报》和其他大报刊都以头条报道了此事。
事实上,这是罗纳德•黎克特的一个骗局,它他没有发表任何科学论文,除了战争时期在柏林从事过几个月有关爆炸的工作外,没有什么研究经验。
他声称,借助一道强有力的电弧,他能够在地球上创造出小型恒星,并使氢弹这样的轻原子聚变成重一些的原子。
后来在一次实验展示中终于露馅了。
B、破解骗局的天才:生于加拿大的杰姆斯•兰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今天》节目上定时表演魔术,很受欢迎。
自从不能再表演魔术后,他便把解构魔术视为己任。
兰迪因为多次揭穿魔术骗局,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金,被视为世界最重要的揭发骗局者。
C、戳穿伪科学的科学家:前几年,有些人十分热衷伪科学,那些吹嘘“意念取物”“遥感治病”“气功预测”的“大师”应运而生。
针对这些骗局,中科院院士何祚麻挺身而出,予以揭露。
他认为:“科学的尊严竟然遭到如此践踏,这不仅视科学的悲哀,更是科学家的耻辱。
D、敢于说真话的钟南山:2003年肆掠中国的“非典”最初是出现在广东,由于消息封锁比较严,人们无法得到真实的消息,各地谣言四起。
全国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强烈要求公开信息,减少民众的恐慌。
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成功预防“非典”起到了推动作用。
E、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在美国国内也对导弹防御体系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据有的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在实验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把目标导弹做得很容易识别,以此来提高导弹的命中率。
[名言警句]A、虚伪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因为虚伪本身什么也不是。
(格拉宁)B、谎言装饰得再美,也靠不住,实话不会使人突然感到失望。
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a粒子散射实验为例
哲 学 分 析
P io o h c lAn l ss h ls p i a a y i
V0 I l 3.No5 .
Oc . 01 t .2 2
驳迪 昂 的非 充分 决 定 性论 题
— —
以 仅 粒 子 散 射 实 验 为 例
何冬玲
迪 昂在他 的 著作 中却提 出了实验 的非充 分决 定性 (n ed tr nt n 。 他看来 , u d re mia o ) 在 e i 在 相 互竞 争 的理论 之 间 , 实验 不能 做 出裁决 , 验不 能 充分地 说 明理 论 的真 假 。 不能 实 也 充 分地对 单 独 的理 论或 假说 进行证 实 或者证 伪 迪 昂在 《 理 学理 论 的 目的和 结 构》 书 中对 实 验在 理 论 间 的选 择 和判 定 作用 物 一 进 行 了批判 和 质疑 。他 首先 对 检验 性实 验是 否具 有 对理 论 的验 证功 能进 行 了讨 论 , 从 理论 的整体 性观 点 出发对 检 验性 实验 进行 反驳 ; 后 , 然 他进 一 步指 出 : 然 实验 对 既 理 论 不具有 证 实 或证 伪 的 能力 , 么判 决性 实 验 (rc l x ei e t就 不 可能存 在 。 那 cui p r n) ae m 迪 昂 在文 章 中指 出 , 验 结果 的矛 盾 不 能说 明理 论 的正确 与 错 误 , 实 即实 验对 理 论 既 没 有充 分否 证性 , 又没 有充分 证 实性 。因为 , 验矛 盾仅 仅表 明 了这 个理论 整 体 中存 实
“ 修船 隐 喻 ” 我们 只能 对 在茫 茫大 海上 航行 的船 只进 行 翻修 , : 只能 边修 补 边前 进 , 永
论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论非充分决定性命题作者:张怡颖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36期张怡颖(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非充分决定性命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科学哲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许多科学问题被进一步深入挖掘,使得非充分决定性命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本文通过探讨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的背景,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的涵义及分类,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的挑战与困境三方面,对非充分决定性命题做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非充分决定性“迪昂-蒯因”论题证伪主义【中图分类号】B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6-0091-02一、非充分决定性命题的背景20世纪初,皮埃尔·迪昂提出:“物理学家从来也不能使一个孤立的假设经受实验检验,而只能使整个假说群经受检验;当实验与他的预言不一致时,他获悉的是,至少构成这个群的假设之一是不可接受的,应该加以修正;但是实验并没有指明应该改变哪一个假设。
”[1]也就是说,实验对于理论没有充分的决定性,单一的理论不能孤立地面对实验的检验,理论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接受检验。
如果只靠感觉经验,我们不能证实或证伪某一个单独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不能是独立的,而应当是作为整体中的某一部分来接受实验检验。
这样一来,当理论遇到任何否定性问题或遇到与经验相冲突的情况时,我们都可以对理论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具有合理性,从而不容易被一些观察或经验所推翻。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对理论进行修改,比如调整理论辅助性的假说,或者对背景知识进行修改,做出对理论有利的解释,还可以调整这个理论所涉及的一些工具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理论假说免受任何指责。
迪昂这样的整体论观点,使得想要证伪一个理论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
这样一来,所有单个的理论假说都不能单独地被实验所检验,那么单个理论假说就无法被证实或证伪。
在单个理论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理论假说,这就使实验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理论结果。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不确定关系练习(含解析)教科版选修3-5
不确定关系[A 组 素养达标]1.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 ) A .弱光衍射实验B .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C .弱光干涉实验D .以上都不正确解析:由课本知识知,最早证明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是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答案:B2.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发现100个光子中有96个通过双缝后打到了观察屏上的b 处,则b 处可能是( ) A .亮纹 B .暗纹C .既有可能是亮纹也有可能是暗纹D .以上各种情况均有可能解析:按波的概率分布的特点去判断,由于大部分光子都落在b 点,故b 处一定是亮纹,选项A 正确. 答案:A3.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是大气分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而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假设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以后,电子向某一个方向运动,光子沿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的光子相比( ) A .频率变大 B .速度变小 C .光子能量变大D .波长变长解析: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时,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自由电子碰撞前静止,碰撞后其动量、能量增加,所以光子的动量、能量减小,故C 错误.由λ=h p、ε=hν可知光子频率变小,波长变长,故A 错误,D 正确.由于光子速度是不变的,故B 错误. 答案:D4.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种效应中电子与光子组成的系统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C .两种效应都属于吸收光子的过程D .光电效应是吸收光子的过程,而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和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解析:光电效应吸收光子放出电子,其过程能量守恒,但动量不守恒,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并且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故D 正确. 答案:D5.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下列物理量中相等的是( ) A .速度 B .动能 C .动量D .总能量解析:根据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λ=h p,可得其动量相等,故选C. 答案:C6.(多选)频率为ν的光子,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λ=h p,能量为E ,则光的速度为( ) A.EλhB .pEC.E pD.h 2Ep解析:根据c =λν,E =hν,λ=h p,即可解得光的速度为Eλh 或E p. 答案:AC7.(多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 .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C .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显然A 错误;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 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C 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 正确. 答案:BCD8.(多选)电子的运动受波动性的支配,对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 B .电子绕核运动时,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它的轨道 C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D .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的概率比较大的位置解析: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一种概率波,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电子的“轨道”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的概率比较大的位置.综上所述,C 、D 正确. 答案:CD9.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长 B .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短 C .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短D .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都远小于光速,甲电子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则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解析:由λ=h p可知,动量大的波长短.电子与质子的速度相等时,电子动量小,波长长.电子与质子动能相等时,由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式p = 2mE k 可知,电子的动量小,波长长.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其波长应相等.如果甲、乙两电子的速度远都小于光速,甲的速度是乙的三倍,甲的动量也是乙的三倍,则甲的波长应是乙的13.答案:A10.(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B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很短,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 .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粒子性D .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解析:光的波动性是统计规律的结果,对个别光子我们无法判断它落到哪个位置;对于大量光子遵循统计规律,即大量光子的运动或曝光时间足够长,显示出光的波动性. 答案:AC[B 组 素养提升]1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钢球A 、B ,A 球的质量大于B 球的质量.开始时A 球以一定的速度向右运动,B 球处于静止状态.两球碰撞后均向右运动.设碰前A 球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λ1,碰后A 、B 两球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分别为λ2和λ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λ1=λ2=λ3B .λ1=λ2+λ3C .λ1=λ2λ3λ2-λ3D .λ1=λ2λ3λ2+λ3解析:由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λ=h p可知p =h λ,对A 、B 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p A =p A ′+p B ′,即h λ1=h λ2+h λ3,所以λ1=λ2λ3λ2+λ3,D 正确.答案:D12.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B .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D .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也相等解析: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A 错误;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B 正确;普朗克借助于能量子假说,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C 错误;根据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公式,若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一个质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相等,则动量p 应相等,动能则不相等,D 错误. 答案:B13.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B .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 .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 .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光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其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A 错,D 对;光的波动性不同于机械波,其粒子性也不同于质点,B 错;光子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往往表现出粒子性,C 错. 答案:D14.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λ,碰撞后的波长为λ′,则碰撞过程中( ) A .能量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 B .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 C .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 D .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解析: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光子与电子碰撞时遵循这两个规律.光子与电子碰撞前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由ε>ε′可知λ<λ′,选项C正确.答案:C15.(多选)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像,则正确的说法是( )A.图像(a)表明光具有粒子性B.图像(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C.用紫外光不能产生干涉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解析: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得到的图片上的一个一个无分布规律的光点,体现了光的粒子性,故A正确;经过较长时间曝光的图片(c),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波动性较为明显,本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故B和D均正确;紫外光也属于波,也能发生干涉,故C错误.所以本题选A、B、D.答案:ABD[C组学霸冲刺]16.在单缝衍射实验中,若单缝宽度是1.0×10-9 m,那么光子经过单缝发生衍射,动量不确定量是多少?解析:单缝宽度是光子经过狭缝的不确定量,即Δx=1.0×10-9 m,由Δx·Δp≥h4π可得Δp≥5.3×10-26kg·m/s.答案:5.3×10-26kg·m/s。
高考物理总复习 专题十三 第4讲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13-4-4,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
为 656 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图13-4-4
A.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 大于 656 nm
做轻核的聚变,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轻核聚变只能发生在超
高温条件下,故轻核聚变也叫做热核反应. ②轻核聚变方程举例:21H+31H→___42H__e___+10n.
【基础检测】 3.(2015 年天津六校联考)一个静止的铀核29322U(原子质量为
232.037 2 u)放出一个 α 粒子(原子质量为 4.0026 u)后衰变成钍核 29208Th(原子质量为 228.0287 u).(已知:原子质量单位 1 u= 1.67×10-27 kg,1 u 相当于 931 MeV)
2.光子的吸收与辐射 原子从一种定态(能量为 E初)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能量为E末), 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级 差决定,即hν=E初-E末.若E初>E末,则辐射光子;若E初<E末, 则吸收光子. 3.氢原子能级图:如图13-4-3所示.
图13-4-3
4.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 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 谱条数为:N=nn2-1=C2n.
D.用波长为 633 nm 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 n=2 跃 迁到 n=3 的能级
解析: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和能级跃迁规律,当氢原子从 n=2 能级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一定小于656 nm,因此A选项错误;根据发生跃迁只能吸收和辐射一定频率 的光子,可知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一群处于n=3能级上 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产生3 种频率的光子,所以C选 项正确.
量子力学问答题
1. 经典物理学遇到哪些困难?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普朗克为了解释自己提出的经验公式,作了怎样的假定?这一假定的思想与经典思想有何区别?3. 爱因斯坦重新肯定光的粒子性与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何区别?4. 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有何意义?5. 玻尔量子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和它的缺陷,玻尔量子理论是否可能揭示出微观粒子运动本质?这什么?6. 在康普顿效应的初步理论中指出,当散射的时候,波长的改变与散射物理性质无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个效应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7. 徳布罗意提出的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德布罗意关系式与普朗克--爱因斯坦关系式有何区别?8. 德布罗意关系式在有外场时是否成立?怎样理解?9. 微观粒子具有什么特征?有无根据?10. 自由粒子的动能E,若它的速度远小于光速C,则该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多少?11. 人们曾经对波的理解有哪两种观点?是否正确?12. 波和粒子的关系究竟如何?电子是粒子还是波?怎样理解?13. 玻恩的统计解释怎样?为什么波函数能描写粒子的一切性质?怎样理解?14. 归一化条件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波函数的标准条件是什么?15. 几率波有哪些重要性质?经典波与几率波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6. 如何用实验装置来测量粒子的动量?17. 为什么薛定谔方程必须是线性方程?18. 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如何来建立它?19. 叙述几率流密度矢量的物理意义?20. 什么是定态?处于定态下的粒子具有怎样的特征?21. 在力场中运动的粒子是否可用定态波来描述?22. 薛定谔方程应满足什么条件?23. 自由粒子是什么?24. 人们对物质粒子的波动性早期理解有哪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为什么这些现象都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5. 波和粒子的关系究竟如何?怎样理解几率波,为什么说几率波正确地把物质粒子的波动性和原子性统一起来?26. 证明一维运动束缚定态都是不简并的?27. 为什么一维运动束缚定态波函数是实数?28. 什么是束缚态?什么是自由态?什么是基态?束缚态与自由态以能级怎样?29. 什么是能量本征值?什么是能量本征函数?H不变,即能量守恒是否意味着能量一定处于能量本征态中?为什么?30. 何谓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何谓遂道效应,怎样求出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怎样理解反射系数?31.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共振透射?怎样理解共振透射?32. 线性谐振子的能谱怎样?与旧量子论有何区别?33. 在几率分布中有波节存在,粒子怎样通过几率为0的点?34. 什么叫算符?量子力学的算符有何性质?35. 量子力学中为什么要引进算符来表示力学量?36. 证明在任何状态下,厄密算符的平均值都是实数,其定理也成立。
基于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反思
基于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命题反思——以发散问题两种解决方案的哲学争议为例摘要: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在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中被又一次提起;以重正化理论作为平台;通过分析结构实在论对此方面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本体论的观点,展现了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体系构造过程的合理性辩护建立在历史地、逻辑地和整体性语境化路径上,对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给出消解,厘清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实在;量子场论:非充分决定性;重正化温伯格(Weinberg)在1980年的诺贝尔获奖致辞中指出,电弱理论获得的贡献不仅来自SU(2) × U(1),但如果没有可重正性原理的指导,理论则丧失了预言能力[1]。
重正化理论的重要性对于量子场论如同测量难题的解决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一样。
高能基本粒子的产生湮灭,质量起源——‘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机制,都用重正化的数学语言解密,但是重正化理论的哲学基础却看似含糊不清。
故而反实在论者以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作为矛头,利用重正化哲学基础的问题作为攻击实在论者的平台。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重提在于,量子场论中的发散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公理化的代数量子场论方案和从经验构造方法而来的主流粒子物理学中的“正则”量子场论(CQFT)方案。
反实在论者认为代数量子场论和正则量子场论是对立的范式,都被用于解决重正化理论中的数学的和物理的反常。
基于以上,本文追溯了重正化哲学研究中反实在论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引入结构实在论对反实在论者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回应。
并进一步指出,结构实在论者使用语境化论证策略的方法特征。
一、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基于解决发散问题的重正化方案和公理化方案的两条路径重正化方案和公理化方案体现了现代物理学界构造物理学理论的两个主流方案,也是物理的经验主义和数学的柏拉图主义的两种哲学源流的延续。
然而,这两种数学物理方法的发展,在历史的过程中又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无法完全清晰分割界限的,往往是其中一种的发展启发并推动了另一种方法的使用,或者其中一种的发展是被迫的权宜之计,继而催化了物理学家理论构造的灵感。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
h h h v2 1 2 p mv m0v c
德布罗意公式
这种波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称为德布罗意 波 或 物质波
v c 时
h m0 v
例1 (1)估算:m=5 g,v=300 m/s 的子弹的波长。
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小到实验难以 测量的程度,因此宏观物体仅表现出粒子性 .
不确定关系
xp x h yp y h zp z h
x p x 2 严格的不确定关系应该是:y p 2 y z p z 2
物理意义
h /(2)
1) 不确定的根源是“波粒二象性”这是自然 界的根本属性 .
2. 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置和动量来 描述。 因此,微观粒子:(1) 没有“轨道”,(2) 不 可能静止(对任何惯性系)。 3. 当 x x, 经典粒子处理。
答案C
4.光子的波长为 =3000 Å,如果确定此波长的精确 度 Δ 10-6 试求此光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解:光子动量 p h / 按题意,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p
h / 2 ( h / )( / )
根据测不准关式得:
h x h /(2p) 2h( / ) 2( / )
x
b ph
sin b
b
y
o
电子经过缝后 x 方向 动量不确定
ph
p x p sin p
h p x b
h p
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
xpx h
考虑衍射次级有
xpx h
第四节
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于 1927 年提出不确定原理 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 动量来描述 .
高中物理 粒子的波动性、不确定关系 (提纲、例题、练习、解析)
粒子的波动性、不确定关系【学习目标】1.知道康普顿效应及其理论解释;2.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微观角度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3.了解概率波的含义,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4.知道微观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5.掌握波长hpλ=的应用; 6.知道“不确定性关系”以及氢原子中“电子云”的具体含义.【要点梳理】要点一、粒子的波动性 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1)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 射线通过金属、石墨等物质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 射线中,除了有与入射波长0λ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0λ的成分.人们把这种波长变长的现象叫做康普顿效应. (2)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应该相同,不应出现0λλ>的散射光.(3)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子不仅具有能量E h ν=,而且光子具有动量h hp c νλ==. (4)康普顿用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康普顿效应:他认为散射后X 射线波长改变,是X 射线光子和物质中电子碰撞的结果.由于光子的速度是光速,非常大,而物质中的电子速度相对很小,因此可以看做电子静止.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都守恒.碰撞后电子动量和能量增加,光子的动量和能量减小,故散射后光子的频率要减小,光子的波长变长.(5)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也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正确性. 3.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无法完整地描述光的所有性质,把这种性质叫做光的波粒二象性.(2)光波是一种慨率波.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如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但光子遵循的分布规律可预测,(通过双缝后)产生干涉条纹,亮纹处光子到达的机会大,暗纹处光子到达的机会小.4.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1)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起主导作用,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由波动性起主导作用,因此称光波为概率波.(2)光子的能量跟其对应的频率成正比,而频率是波动性特征的物理量,因此E h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3)对不同频率的光,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而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要点诠释:光子是能量为hν的微粒,表现出粒子性,而光子的能量与频率ν有关,体现了波动性,所以光子是统一了波粒二象性的微粒,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不同,大量光子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光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频率低的光波动性更强,频率高的光粒子性更强.综上所述,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间并不是独立存在.5.再探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物理学家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帮助我们认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在双缝干涉的屏处放上照相底片,如果让光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在曝光量很小时,底片上出现如图乙所示的不规则分布的点,表现出光的粒子性.如果曝光量很大,底片上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反映光子分布规律,遵循波的规律,如图中丙、丁所示.要点诠释:实验表明个别光子的行为无法预测,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在干涉条纹中,光波强度大的地方,即光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光波强度小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机会少的地方,即光子出现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是一种概率波.要点诠释:曝光量很小时可以清楚地看出光的粒子性,曝光量很大时可以看出粒子的分布遵从波动规律.6.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偏振说明光不可怀疑地具有波动性,学习了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光子说,认识到光的波动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光还具有粒子性,经过长期的探索表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项目内容说明光的粒子性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粒子的性质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一份一份”的光的粒子性中的粒子是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光的波动性(1)足够能量的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2)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的波动性不同于宏观概念的波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统一宏观世界:波和粒子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微观世界:波和粒子是统一的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性,/E hcλ=中,c和λ就是波的概念7.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学说名称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代表人物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公认实验依据光的直进光的反射光的干涉衍射能在真空中传播,是横波,光速等于电磁波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既有波动现象,又有粒子特征内容要点光是一群弹性粒子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是由一份一份光子组成的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是一种纯机械运动的形式,没有物质性,因此不能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从而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能圆满地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以及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弹性粒子流”,是一种实物粒子,没有波动性;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由光子构成的不连续的特殊物质,光的能量E hν=,其中ν是光的频率,属于波的特征物理量之一,因此光子学本身没有否定光的波动性.惠更斯的波动说与牛顿的微粒说由于受传统宏观观念的影响,都试图用一种观点去说明光的本性,因而它们是相互排斥、对立的两种不同的学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是对立的统一体,揭示了光的行为的二重性: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要点二、不确定关系1.物质的分析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及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实物;另一类是场,如电场、磁场等,它们并不是由微观粒子所构成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1)问题猜想:大家知道,光具有波动性,但同时也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像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是否具有波动性呢?(2)德布罗意假设与物质波:1924年,32岁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这种波叫物质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3)物质波波长的计算公式:hpλ=,式中h是普朗克常量,p是运动物体的动量.(4)物质波的实验验证——电子束的衍射: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分别获得了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图样(如图所示),从而证实了实物粒子——电子的波动性.他们为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要点诠释:①1960年约恩孙直接做了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从屏上摄得了微弱电子束的干涉图样和光的干涉图样是非常相似的(如图所示).这也证明了实物粒子的确具有波动性.②除了电子以外,后来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Ehν=和h p λ=关系同样正确.1929年,德布罗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以学位论文获此殊荣的人.3.物质波是概率波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与它们相联系的物质波也是概率波.要点诠释:(1)波粒二象性是包括光子在内的一切微观粒子的共同特征.(2)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在电子束的衍射图样中,电子落在“亮环”上的概率大,落在“暗环”上的概率小,但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支配.4.不确定性关系(1)在经典力学中,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精确测定的,而在量子理论中,要同时准确地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能同时用位置和动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不确定性关系.(2)海森伯(德国物理学家)的不确定性关系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如果以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4h x p π∆∆≥, 式中h 是普朗克常量. (3)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物质波粒二象性的生动体现.它表明:在对粒子位置和动量进行测量时,精确度存在一个基本极限,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5.电子云由不确定性关系可知原子中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是不确定的,因而不能用“轨道”来描述它的运动.电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当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时,电子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概率分布.人们常用一些小黑圆点来表示这种概率分布,概率大的地方小黑圆点密一些,概率小的地方小黑圆点疏一些,这样电子的概率分布图的结果如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云雾,称为“电子云”.电子云是原子核外电子位置不确定的反映. 要点诠释:(1)电子云描述的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大小的一种形象化的图示,并不是代表电子的位置.(2)我们通常认为的“核外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 6.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 (1)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单缝衍射现象中,入射的粒子有确定的动量,但它们可以处于挡板左侧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粒子在挡板左侧的位置是完全不确定的. (2)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会发生衍射.大部分粒子到达狭缝之前沿水平方向运动,而在经过狭缝之后,有些粒子跑到投影位置以外.这些粒子具有与其原来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由于哪个粒子到达屏上的哪个位置是完全随机的,所以粒子在垂直方向上的动量也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量的大小可以由中央亮条纹的宽度来衡量.(3)位置和动节的不确定性关系:4h x p π∆∆≥. 由4hx p π∆∆≥可以知道,在微观领域,要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动量的不确定性就更大;反之,要准确确定粒子的动量,那么位置的不确定性就更大.如将狭缝变成宽缝,粒子的动量能被精确测定(可认为此时不发生衍射),但粒子通过缝的位置的不确定性却增大了;反之取狭缝0x ∆→,粒子的位置测定精确了,但衍射范围会随Δx 的减小而增大,这时动量的测定就更加不准确了. (4)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特定的轨道吗? 由不确定关系4hx p π∆∆≥可知,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被确定的,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用“轨道”的观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因为“轨道”对应的粒子某时刻应该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但这是不符合实验规律的.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不能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通过确定的轨迹来描述,而是只能通过概率波作统计性的描述. 7.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最好的光学显微镜能够分辨200 nm 大小的物体.衍射现象限制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可见光波长为370750 nm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大小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光的衍射不明显,所以我们才说光沿直线传播.当被观察物太小时,衍射现象不能忽略,这样物体的像就模糊了,影响了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电子显微镜是使用电子束工作的.电子束也是一种波,如果把它加速,电子动量很大,它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就很短,衍射现象的影响就很小.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可以达到0.2 nm .由于加速电压越高电子获得的动量越大,它的波长就越短,分辨本领也就越强,所以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大小常用它的加速电压来表示.要点三、本章知识概括1.知识网络2.要点回顾不确定性关系:4hx p π∆∆≥,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的形象表示.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幅度都增加,辐射强度的 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能量子:微观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h εν=能量量子化 (1)产生条件:入射光频率大于被照射金属的极限频率(2)入射光频率→决定每个光子能量E h ν=→决定光电子逸出后最大初动能(3)入射光强度→决定每秒钟逸出的光电子数→决定光电流大小(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k E h W ν=- W 表示金属的逸出功,又c ν表示金属的极限频率,则c W h ν=W=h νc 光电效应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hp λ= 康普顿效应 (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2)大量的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粒子性 (3)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显著,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显著(4)当光和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当光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 (5)光波不同于宏观观念中那种连续的波,它是表示大量光子运动规律的一种概率波光的波粒二象性(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2)物质波波长h pλ=(3)物质波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而是概率波粒子的波动性【典型例题】类型一、粒子的波动性例1.科学研究表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些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微观粒子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下,两个粒子的动量的矢量和似乎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又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现有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与一个原来静止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后自由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而光子沿另一方向散射出去.这个散射出去的光子与入射前相比较,其波长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思路点拨】光子具有动量且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
α粒子散射实验相关练习题
1.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A.③②①B.①②③C.①③②D.③①②(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
图1 图2①当a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_____ ( 填字母序号)。
②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如下特点:、、。
(3)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是235,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
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质子数为93的元素),被科学界认可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 年,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如图模型定义这一变化。
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了实验,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①U-235原子中,中子数是。
②上述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理由是。
(4)分析原子结构及原子的发现历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B.模型是-种重要的方法,人类借助模型构建,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C.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D.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发现并改正前人错误认识的过程2.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
(1)汤姆森发现了电子,他根据原子为电中性,推测。
①汤姆森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是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1897年,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所有原子都能释放出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______。
如果你在当时的实验现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你推理获得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α粒子散射实验为例何冬玲王静摘要:迪昂在《物理理论和实验》一文中指出:实验对理论没有充分决定性,不论是对单个理论的检验,还是对相互竞争的理论间的选择,实验都不具有充分决定性。
这一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热烈的讨论。
但是,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有效反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实验有自己的生命力”。
在此实验案例中,实验对其他错误理论的否证和对正确理论的证实都是充分的。
这表明严格的实验对理论具有充分决定性,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是不成立的。
关键词:非充分决定性;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证据;科学理论;判决性实验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2)05-0139-07作者简介:何冬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静,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科研项目“以实在性、规范性、合理性为核心问题的科学哲学研究新纲领”(项目批准号:2011RWXKYB041)的研究成果。
一、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涵义和影响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是法国杰出的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
作为身处科学前沿的一流物理学家,他对科学的发展历史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种双重的知识背景和智力结构使他在科学哲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迪昂通过系统的思考对物理学理论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把他的思想详细地表述在其著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之中。
这本书堪称现代科学哲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仍是当今科学哲学界热议的话题。
本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本经典著作中第二编第七章的内容,即“物理理论和实验”。
实验不仅是一种观察的形式,也是科学的一般技术方法。
罗吉尔·培根(Roger 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第3卷第5期2012年10月Vol.3,No.5Oct.,2012哲学分析2012年第5期Bacon)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他积极主张并且从事科学实验活动,认为观察和实验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方法。
罗吉尔·培根的实验科学观点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从他开始,实验科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然而,迪昂在他的著作中却提出了实验的非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
在他看来,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实验不能做出裁决,实验不能充分地说明理论的真假,也不能充分地对单独的理论或假说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迪昂在《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一书中对实验在理论间的选择和判定作用进行了批判和质疑。
他首先对检验性实验是否具有对理论的验证功能进行了讨论,从理论的整体性观点出发对检验性实验进行反驳;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既然实验对理论不具有证实或证伪的能力,那么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就不可能存在。
迪昂在文章中指出,实验结果的矛盾不能说明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即实验对理论既没有充分否证性,又没有充分证实性。
因为,实验矛盾仅仅表明了这个理论整体中存在错误,但是并没有确切地指出是哪一个理论假说错了。
他认为,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机器一样,把各部分单独拆下来进行检测。
理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能在有机系统之中去检验它,也就是说,—这就类似于纽拉特(O.Neurath)的我们只能检验处于理论网络之中的理论假说——“修船隐喻”:我们只能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进行翻修,只能边修补边前进,永远不能在船坞上把每个零件拆下来加以重建。
既然单个假说接受实验的检验是不可能的,那么针对单个假说所设计的实验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整个实验程序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说明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其他理论假说和理论背景,所以判决性实验是不存在的,实验结果对理论既不能充分地证实也不能充分证伪。
迪昂更是以争论了三百多年之久的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为例指出:不论科学家进行了多少实验,都没能在这两个长期对立理论之间做出一个最终的判决和裁定,这就是因为实验对理论没有充分决定性。
迪昂认为,科学家们对实验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实验能够作为理论的试金石,并把科学理论的发展简单地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然而,这在迪昂看来都是不可行的。
实验证据既不能判决理论是真的,也不能说明理论是假的,实验证据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充分决定性的关系。
科学家所期待的权威的判决性实验从历史事实来看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们对实验的一厢情愿的崇拜。
迪昂从这两方面对实验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实验对理论间的选择而言根本不起作用,实验对理论的检验和选择都是非充分决定性的。
他的批判动摇了实验在科学理论中的基础地位。
①①参见Pierre Duhem,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P.Wiener(tra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pp.59-64。
二、实验的反击———α粒子散射实验哈金(I.Hacking )是新实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表象与介入》一书中提出“实验有自己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为实验应有地位的一种有力的呐喊。
实验叩开了化学的大门,化学的最初产生与人们对炼金术的狂热有关,炼金术的广泛影响使人们开始了最初的实验操作,溶解、煅烧、蒸发、蒸馏等实验操作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所以,实验在整个化学科学中起到一种类似于基石的作用,实验技术的不断累积、实验操作的发展,推动化学逐步向前发展。
在整个化学史中,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内部的基本结构,才有了玻尔等后来的科学家关于原子内电子的分布和电子轨道理论的发展,才使得科学家在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核理论的发展。
可以说是α粒子散射实验打开了通向微观领域的大门。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从表面进入到内部,从物质世界的表观现象深入到了物质间作用反应的实质,让人们能够用原子间的作用和反应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道尔顿引入的原子概念沿用至今,“原子”一词亦已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最初,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没有涉及原子的结构,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原子就是一个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的实心球体。
随着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希托夫(J.W.Hittorf ,1824-1914)于1869年发现,真空放电于阴极,并以直线传播———这就是阴极射线。
在众多化学家对阴极射线研究二十余年之后,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发现了阴极射线由电子组成,而电子是各种原子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同时,他还测出了电子的质量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
原子是不带电的,这说明原子内除了比它质量小千倍的带负电的电子外,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中和,使原子呈中性。
①既然原子内有电子,还有带正电的东西,那它们在原子的内部究竟是怎样分布的呢?这种带正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原子内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这一系列的疑问使科学家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在科学实践和当时所得到的实验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首先是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 ,1870-1942)提出了行星结构原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粒子,周围围绕着的电子阴极射线就是由最外层电子抛出的。
第二种原子结构模型是中性原子模型。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①参见《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9-243页。
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α粒子散射实验为例哲学分析2012年第5期德(P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在对阴极射线能穿透真空管内铝窗的观察基础上提出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并在后来的吸收实验中证明了自己的观察。
勒纳德设想原子内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但是里面散落有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状态。
第三种模型是葡萄干蛋糕模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Lord Kelvin,1824-1907),在1902年提出了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他把原子看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埋藏在里面,所以正常状态下的原子处于静电平衡。
汤姆逊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在1904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均匀的带有正电的球体,而带负电的电子对称地镶嵌在这个球中。
电子在平衡位置上振动,所以可以发出电磁辐射,其电磁辐射的频率就等于电子振—整个原子就像一块动的频率。
汤姆逊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作“葡萄干蛋糕”模型——蛋糕,蛋糕体是带正电的“原子球体”,电子就是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
①汤姆逊的原子模型不仅能解释原子的电中性,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电子的现象,通过这个模型还可以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汤姆逊的原子模型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第四种原子结构模型是土星模型,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Nagaoka Hantaro,1865-1950)在1903年提出了“土星模型”的原子结构,同时也批评了汤姆逊的模型。
他认为,正负电荷不能相互渗透。
长冈半太郎的“土星模型”认为,原子内带正电的粒子位于核心,电子在周围围绕核心转动,这些电子以等间隔分布,并以同样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
②以上四种主要的原子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一些当时的实验事实,它们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或改进的原子结构理论,但是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各种原子结构理论之间也没有达成一致。
不同科学家采用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造成了一种混乱的局面。
这些原子结构模型都能解释阴极射线的产生,但是它们局限于各自的小范围内,既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结果,对后来出现的新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很好地解释。
但是,在当时的物理学家面前有两套已经被科学家接受的和谐性:一套是门捷列夫所揭示的化学元素之间的和谐性,另一套是巴尔末(J.J.Balmer)所揭示的原子谱线的和谐性。
这是当时关于原子内部所公认的两套信息。
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可以解释第一套和谐性,但是解释不了第二套和谐性,而长冈半太郎的“土星型模型”可以解释线光谱,却不能说明原子的周期律。
几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不仅否定了以上所有的原子结构模型,而且以充分的实验证据证实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