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复兴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知识点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知识点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大纲要求: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第三十一条要求对于城市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城乡规划法》明确要求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本节重点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在第八章中介绍。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例题: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属于()名城。

A.古都型B.地方及民族特色型C.近现代史迹型D.一般史迹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属于古都型名城。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了解城市化根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开展,理解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的根本概念,熟悉中外主要城市规划的开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开展历程,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学科体系,了解本书的结构,理解城市规划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1.2 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本质。

3.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4.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展特点。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识记:城市的概念领会:城市的形成与开展、城市开展的规律〔二〕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识记:城市化的内涵领会:中国城市开展方针〔三〕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识记:城市规划领会:国外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中国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四〕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识记:城市规划学科,三大宪章领会:城市规划学体系简单应用:古代城市规划开展过程中的城市建筑特色。

综合应用:古代城市规划与近现代城市规划化的差异。

〔五〕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识记: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领会:城市规划学的学习方法第2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了解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的定义和划分。

了解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

其次着重掌握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及对规划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系统,以及组织开发操纵的程序等。

二、课程内容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2.2 城市规划的要素2.3 城市规划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的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识记: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的划分〔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识记: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三〕城市规划的要素识记:城市规划的三大根本要素〔四〕城市规划体系识记: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领会: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简单应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系统与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根本功能,掌握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熟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根本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根本模式,掌握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和空间结构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章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但是有防御城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没有设防的城垣。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防御的要求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有饭富裕的要求。

原始部落时期,例如,深沟、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等防御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其他的一些防御措施,如城壕、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营寨城第三章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作用: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和谐生活的原则3 城市规划的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4.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城市规划的审批5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图,城市整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第四章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系统构成有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

城市产业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照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城市用地: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1、工程地质评价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气温,降水与温度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用地布局结构方面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3、社会、经济构成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2、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得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得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得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得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就是人类得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得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得。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得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得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得发展1、古代城市得发展人类最初得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得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得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得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得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得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得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得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得问题。

兵器技术得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得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得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得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得影响。

社会得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得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得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得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得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得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得影响。

中国得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得中央集权得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得都城。

欧洲得封建社会,在很长得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得国家,这些国家得都城才有了较大得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得发展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它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对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出发,分析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它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成功的城市规划实践经验,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城市规划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和借鉴,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它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城市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一部系统介绍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权威著作,它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它的出版对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城市规划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和更新,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展开讨论。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而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水资源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第四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中,更加注重了对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的收集和反馈,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了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人性化。

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决策,而是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使得城市规划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更加符合居民的利益。

再者,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强调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同时,城市规划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还强调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虑,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只有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更新,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整体性和系统性等重要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是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文化遗产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它包括建筑遗产、考古遗址、文物、传统手工艺、口述传统等多种形式。

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文化遗产有历史建筑、古迹、文物保护单位等。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它们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城市的历史。

2. 增加城市吸引力:具有独特文化遗产的城市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3. 塑造城市形象: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标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1. 制定合理规划:在城市规划的初步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例如,保护历史建筑、保留考古遗址等。

2. 统筹发展与保护: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要统筹发展和保护好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加强保护手段,优化建筑功能,使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

3. 提升公众意识:加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

可以通过教育宣传、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1. 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法律: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力度。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效果。

3.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威胁。

然而,历史保护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保护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特色。

同时,城市更新也是必要的,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一、历史保护的意义历史保护是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传承历史,让后代了解和感受城市的过去。

历史保护也有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它们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情感和记忆,是城市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保护这些遗产,我们可以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和谐稳定。

二、历史保护的挑战与对策然而,历史保护在城市规划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地价不断上涨,使得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一些开发商和政府部门选择拆除或改建历史建筑,这对于历史保护带来了威胁。

在实践中,为了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体系,明确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标准。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三,可以探索多元化的保护模式,如公私合作、文化产业开发等,以实现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城市更新是城市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城市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造,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城市更新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重整、建筑物的拆除、道路交通的改善等方方面面。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的结合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可以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与历史保护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与历史保护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是指通过对城市的发展和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与历史保护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角度,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保护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有价值的有形和无形事物,包括历史建筑、古迹遗址、传统艺术、习俗、传说等。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的体现。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区域,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包括对建筑本身的修缮和维护,对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等。

其次,传承文化遗产需要注重对传统艺术和习俗的传承。

传统艺术和习俗是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为传统艺术和习俗提供展示和传播的场所,例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民俗博物馆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艺术和习俗的培养和传承,例如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最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需要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作为具体的文化传承者和受益者,社区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建立起社区居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二、历史保护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历史保护是指对城市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利用。

历史保护在城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还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首先,历史保护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 文化名城、街区、 村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第一节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意义
▪ 1、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定义, ▪ 文物包括: ▪ 具有 、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
第一节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意义
▪ 3、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 永续性原则 Sustainability ▪ 保护——对 建筑、传统民居和 街区等文化遗
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即为 降低文化遗产和 环境衰败的速度而对变化进 行的动态管理。 ▪ 必须长期性、连续性 ▪ 立足于对城市自然 、 变迁轨迹的尊重,重 新认识并充分利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中的现有资源,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生 命价值。
▪ 3、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 完整性原则 Integrity ▪ “环境”——丽水地区动态或者静态的景观发生
影响的自然的或人工的背景,或者是在空间 上有直接联系或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的纽 带相联系的自然的或人工的背景。 ▪ 遗存和环境同时存在。 ▪ 1964《威尼斯宪章》:必须保护传统环境 ▪ 2005《西安宣言》:环境包括一切 、社会、 精神、习俗、经济、文化活动
▪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遗产概念有进一步拓展,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
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 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规建划重筑点遗产
、 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与规划重点
第四节 城市遗产保护规划乡的基土本建方法筑遗产 3确、认文需化要遗保产护保的护民的居基、本近原产现则代业建筑遗等产建筑 3、 建筑的保护利用 文化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1节城市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1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并对文物保护本
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
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
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
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
代表性实物。

文化遗产 1不仅包含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2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2文化遗产分类的国际标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古迹/纪念物、建筑群、遗址/场所。

上述不包括1存放在古
迹内的博物馆藏品2博物馆保存的,或考古、历史遗迹博物馆展出的考古藏品3露天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物质形态相关主要文化遗产类型的定义:
1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具
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

2乡土建筑遗产: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和自然的方式。

3产业遗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
或科学的价值。

4文化景观: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与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

5文化线路:一种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
它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

6 20世纪遗产:主要指产生于20世纪、年代不甚久远(如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建
成环境和文化景观。

3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监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只是评估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状况的重要指标。

永续性原则永续性原则要求我们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第2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国际宪章
2国际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
2.2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纪念物、建筑群、古迹遗址、
自然遗产:
⑴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自然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所组成的自然面貌。

⑵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过的濒临危机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⑶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

3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
3.1两部《雅典宪章》
1931年10月21日到30日“第一届历史纪念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雅典召开,会上通过了《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简称《雅典宪章》。

主要精神:通过创立一个定期的、持久的保护体系有计划地保护古建筑,摒弃整体重建的做法,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提出尊重过去的历史和艺术作品,在不排斥任何一个特定时期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历史纪念物的保护修缮,事实上否定了风格性修复的做法;赞成谨慎地运用所有已掌握的现代技术资源,加强这样的加固工作应尽可能地隐藏起来,以保证修复后的纪念物原有外观和特征得以保留;所使用的新材料必须是可识别的;应注意对历史纪念物周边地区的保护,新建筑的选址应尊重城市特征和周边环境,特别是当其临近文物古迹时,应给予周边环境特别考虑;一些特殊的建筑群和景色如画的眺望远景也需要加以保护。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另一份《雅典宪章》,即第一个获得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

3.2作为国际准则的《威尼斯宪章》
1964年5月,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副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3.3《佛罗伦萨宪章》与《华盛顿宪章》
《内毕罗建议》: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

1981年5月起草了一份历史园林与景观保护宪章,即《佛罗伦萨宪章》,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

《华盛顿宪章》指出:值的保存的特性包括历史城镇和城区特征以及表明这种特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

它们的损害会威胁到历史城镇和历史地区的原真性。

第4节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1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原则:第一,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第二,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第三,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1.2历史名城的保护内容与规划要点
物质要素方面: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反映名城空间特征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城区外保存完好的历史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要素: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内容。

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1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2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与保护措施;3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4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等历史建筑;5制定保护规划分期实行方案,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

1.3城市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1.3.1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
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市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构成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要素:河网水系、山体坡地等地理地貌环境特征,城市的街道骨架、街巷尺度、天际轮廓线、城市轴线等,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域特色明显的传统居住建筑。

1.3.2城市布局的适度调整
开辟新区苏州城东侧的工业园区和西侧的开发区、云南丽江老城西侧的新区以及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新区
1.3.3历史城区周边环境的控制
历史城区的周边环境,是城市特征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的基础。

1.4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的控制
目的:对保护对象周边的景观环境进行保护;对视线通廊内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是保护名城整体上的视觉关联性;对名城的建筑高度进行整体上的分区控制的目的是为了
保持历史城区的空间尺度和整体景观。

依据:第一,根据保护规划总体要求及名城现状的具体情况及大范围内名城的空间轮廓
的要求提出几个空间层次的高度要求。

第二,通过视线分析,满足各个保护对象对周围环
境的要求,使景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规定指标:建筑檐口高度,建筑或构筑物的总高度。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1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的体现传
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基本特征:1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者真实的历史气息。

2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一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
占有重要地位。

3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2.2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划定
原则:一是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二是维护风貌的完整性,三是保持生活的延续性。

①历史文化街区以内是建设行为受到严格要求的地区,也是实施环境整治、实施特别经
济优惠政策的范围,所以划定的规模不宜过大。

②历史文化街区要求有相对的风貌完整性,要求能具备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因此范围划定亦不宜过小。

2.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
包括建筑、街巷等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性院落,围墙、门楼、过
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

一般可归纳为建
筑保护、街巷格局、空间机理及景观界面保持等三方面的内容。

3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3.2历史建筑的利用原则:1保护与利用相结合2尽可能保持原功能3应与恢复周边地段活力相结合4应合理利用文物建筑
3.3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
3.3.1保持原有用途
3.2.2改变原有用途:1作为博物馆使用2作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用3作为旅游设施使用4留作城市景观标志
4从城市更新走向城市复兴
4.2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在开发、整治改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