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理论)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组成:伊底(人格的生物部分),自我(人格的心理部分)和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范围性感带性的活动

口唇期0-18个月嘴,唇,舌,牙齿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8个月-4岁肛门,屁股排泄或潴留排泄物

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3-7岁生殖器手淫

潜伏期5-12岁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12-20岁生殖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

感情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能得以完成目的,这种力量成为里必多。在性器期将里必多集中投放到生殖器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很容易发生里必多停滞或倒退,导致出现后来的许多行为问题。)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①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部分,让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的贡献。

③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功于性本能或里必多,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太过于强调性的作用,致使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④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五个重要的阶段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2.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

1 2 3 4 5 6 7 8

8 成熟自我整

合与绝

7 成年期繁衍与

停滞

6 年轻的

成年期亲密与孤独

5 发育期

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4 潜伏期勤奋与

自卑

3 运动的-

生殖的主动与内疚

2 肌肉的-

肛门的自主与怀疑、羞愧

1 口腔的-

感知的基本的信赖与不信赖

3.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①埃里克森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整体性研究的观点值得借鉴。

②埃里克森理论中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以后的阶段仍要接受新的考验。

③埃里克森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还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教育中既强调父母的作用,又强调同伴、教师、社会的作用,还对游戏的作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④埃里克森虽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改,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伊底移向自我,并十分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但是总体上还是没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

⑤埃里克森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而在社会向发展中的儿童提出社会要求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而有些只具有特殊意义,应当通过交叉文化研究进一步加以检验,而不能做简单的

肯定或否定。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②弗洛伊德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弗洛伊德对儿童的研究仅到青春期为止;埃里克森把个性发展扩展为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恶也不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向恶的可能性。埃里克森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①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还强调了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作用。

②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的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③皮亚杰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系统体系十分庞大,文字比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误解。

④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临床法往往把很多变量混淆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如没很好的考虑社会心理因素,语言理解水平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此外,皮亚杰用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往往是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实际推理能力。

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但这不能抹煞或降低皮亚杰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实验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1.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理论-成熟优势论。

2.实验:两个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成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据此,格赛尔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是否有必要进行早期训练

从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中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就是无效的,浪费的。无论在成熟的早期、中期、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其中成功有早晚之分,效果有优差之分。成熟早起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但比不训练要好。

劳伦兹动物印刻实验

劳伦兹发现鹅,鸭,雁之类的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产生依恋,结果对自己同类“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标记一样,故称印刻。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在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范茨视觉偏爱实验

为了测定婴儿早期能否辨别物体的形状,范茨特地设计了一间观察小屋,让婴儿躺在小床上,眼睛可以看到挂在头顶上方的物体,观察者通过小屋顶部的窥测孔记录婴儿注视物体所花的时间。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发现婴儿喜欢靶心图和线条图(对其注视时间最长),婴儿偏爱中等复杂模式的图形,婴儿喜欢清晰的图像,婴儿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吉布森和瓦尔克的视崖实验

为了解决婴儿对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学习所获得的争端,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了一种“视崖实验”。(装置图P70)将6.5-14个月的婴儿放在中央板上,让孩子的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招呼孩子。实验结果表明,36名被试中有27名愿意从中央板爬过“浅滩”来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者爬过“悬崖”,大多数婴儿看到母亲在“悬崖”边招呼时,不是朝母亲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这个实验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很可能是出生后6个月内学会的。

坎坡斯和兰格将实验对象缩小到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测定婴儿在“浅滩”或“悬崖”两边时的心率变化,发现这个年龄的婴儿在“悬崖”边时,心率会减慢,很可能是婴儿将“悬崖”作为好奇的刺激来辨认,而9个月的婴儿心率则是加快,因为经验已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

另一种测定婴儿深度知觉的方法是视觉逼近,结果发现2-3个月婴儿有保护性闭眼反应,4-6个月婴儿有躲避反应。

三山实验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表明儿童的自我中心。实验内容是不止一个风景佳丽的山的模型,先让儿童从四个方面仔细观察,然后交给儿童四张山的侧景图,再让一个布娃娃在山中走动,当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侧面时,令儿童从四张照片中选取布娃娃面对的山的风景照,结果,受试儿童取出的是自己面对那座山的照片。实验说明,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即幼儿的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