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演练 含解析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演练 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尘埃.(āi) 陇.亩(lǒnɡ) 干.云霄(ɡàn)B.危樯.(qiánɡ) 朔.漠(shuò) 旧醅.(pēi)C.青冢.(zhǒnɡ) 省.识(xǐnɡ) 幽栖.(qī)D.盘飧.(sūn) 地僻.(pì) 粗粝.(lì)解析:选A。

“干”读ɡān。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皇开边意未已..未已:不停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申:陈述,述说C.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无边的大漠D.漫劳..车马驻江干漫劳:空劳解析:选C。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画图省识春风..面C.名岂文章..著D.幽栖地僻经过..少解析:选C。

A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项,古义:青春;今义:春天的风。

D项,古义:过访,来访;今义:通过、经历。

4.请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哭声直上干云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被驱不异犬与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新鬼烦冤旧鬼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夸张(2)顶针(3)比喻(4)互文(5)比喻(6)对偶5.名句默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

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2.教师配乐诵读3.学生自由朗读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

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读,评价)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

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

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观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史圣(上)(视频)和第十集:千秋诗圣(下)(视频)(4)重点讲《兵车行》,归纳律诗的解读方法.(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2,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2)中唐诗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在改革中遭贬诗歌的创新求变:平易(白居易),奇怪(韩愈)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贬谪诗专题。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1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1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2、体会和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感受高尚悲悯情怀,珍惜和维护和平社会。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的灵魂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

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

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代表作——《兵车行》。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2、体会和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感受高尚悲悯情怀,珍惜和维护和平社会。

三、走进作者文学常识检测关于作者字,世称、、等,其自号,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

代表作:“ 三吏”、“三别”。

“三吏”为:《》、《》、《》;“三别”为:《》、《》、《》。

杜甫35-44岁困守长安十年,代表作有《兵车行》等,日渐衰落腐败的唐朝社会现实,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四、诵读诗歌学生自读,一生读,正音,停顿五、整体感知1、重点词解释学生回答。

2、提问:本诗在内容上可分为哪两部分?明确:根据提示语,一是亲人为行人送别;二是行人与路人交谈。

六、研读诗歌1、研析1—3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提问:这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学生回答,师总结: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惨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堂实录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堂实录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前出示伊拉克儿童受难的照片和阿富汗塔立班儿童军手持步枪的照片。

(此是小刘上课常规武器,有一定的杀伤力)此举让烦躁的课堂迅速的安定下来,学生严肃认真的阅读照片,此刻小刘感到小刘的心与孩子们的心在一起跳动,感动着,澎湃着,沉思着。

师:同学们,你们注视的目光告诉我,你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你们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灵。

这些照片从儿童的眼光来感受战争。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

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让我们再次走进难忘的岁月,听老艺术家焦晃的朗诵《兵车行》。

(时间两分三十秒)师:听了老艺术家的朗诵,大家不妨谈一谈你的体会,谁先说?生(1):水平相当高,实在高,(声笑)师:高在何方?生(1):我好象觉得不是焦晃在朗诵,(生笑)是杜甫在朗诵,把老杜的忧愤之情表现出来了。

师:朗诵的境界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无感情的叫朗读,有感情的叫朗诵。

朗读就是读懂作品,读出自己。

还有吗?生(2):我认为他的朗读,不,朗诵体现了杜诗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生(2):沉郁顿挫,感情上深沉,感情上浓郁。

有点咬牙切齿的味道。

(生笑)师:你的知识面太广了,沉郁顿挫确是杜诗的风格,这可不是地球人全知道的,(生笑)所谓沉郁者,就是情感深沉浓郁忧愤蕴籍。

比如《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生(全部):百年多病独登台师: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

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这就是所谓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弟子们懂否?(生笑)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歌一开篇我们所见的是怎样一幅送别图,弟子们,你们会用哪些词语来修饰?生(3):凄惨生(4):悲伤,伤感生(5)断肠师:断肠这个词有夸张手法,不错。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客至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

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

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二、诗词故事杜甫的“仁”心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

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

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

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

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

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错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错误!。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错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错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一个“喜”字,揭示了本诗的情感。

二、悟读,诗情画境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日日拄杖而行,不见半个客至,落红满径不曾扫,万物静观皆自得。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导读 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被誉 为“诗 圣”。他与 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巨人,世人称 他 们“李杜”。“国家 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动荡的时代大 潮不 仅洗去
了盛唐的繁华,也洗去盛唐文风的锦绣。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 杜甫,目睹时代的巨变和底层群众无穷无尽的 苦难,在巨大的 悲怆中以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感之心,以积 极的入世 精神,紧握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用枯瘦的手去 蘸起 人民墨 汁般浓黑的悲哀”,去直面战乱和社会的 残酷,将 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融在了自己的笔下,铸成了“三 吏”“三 别”等
二、通假字 耶娘 妻子走相送 .. 三、一词多义
“耶娘”同“爷娘”,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仕 (1)干③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 . 动词,求取 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柏虽大干 名词,树干 如臂 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冲 ①哭声直上干 云霄 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盾牌 ②执干 戚而舞 ___________________ .
暇甚 (2)意②久之,目似瞑,意 . ③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
①武皇开边意 未已 .
名词,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神态,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意料,估计 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诉说 ①分明怨恨曲中论 ___________________ . 介词,按照,依照 ②论 世之事,因为之备 ___________________ . (7)论 动词,议论,评论 ③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 ___________________ . 动词,判罪 ④其群医或窃馈,辄捕论 之 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教师用书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教师用书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师用书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顶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比照、衬托等。

兵车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开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盘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

解读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诗歌中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杜甫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注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3.3 课堂讲解:讲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强调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举例说明其特点。

解读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社会问题。

3.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提醒学生继续阅读杜甫的诗歌,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五、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写一篇短文,分析其沉郁顿挫风格和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学生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以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论述。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王维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独特性和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6.2 文化探讨:学生探讨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其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教学目标.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

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正如陈廷焯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我们建议:.《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井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对《咏怀古迹五首》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

学习指导【“品读与探讨”指导】.“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色彩。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检测-第四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Word版含解析.doc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检测-第四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Word版含解析.doc

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杜甫于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值得读者反复吟咏。

《兵车行》[常识·速览][识作者]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探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 厉庄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1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

第一课时 兵车行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通过鉴赏体会诗人对“开边”政策的怨愤和对百姓深重灾难的同情。

作者、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沉郁顿挫的风格。

2.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以及如何欣赏杜甫诗歌。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杜甫诗歌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注意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

3.4 成果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杜甫诗歌的世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展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杜甫诗歌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杜甫诗歌的相关图像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

3.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八、教学准备:1. 杜甫诗歌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例如杜甫诗歌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和影响。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其他主题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

3. 欣赏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欣赏。

教学准备:1. 杜甫的诗歌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沉郁顿挫的含义和特点。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情感表达的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特点。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和体会。

四、艺术特色的欣赏(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具体的杜甫诗歌例子,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和情感表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杜甫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沉郁顿挫风格的分析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欣赏程度。

六、诗歌创作背景的深入探讨(15分钟)1. 详细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杜甫诗歌的影响。

2. 通过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如民生凋敝、战乱频发等。

3.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反映,了解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答案 C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答案 A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答案 D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答案 D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

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③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

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10.名句填空。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阅读鉴赏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归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鞞: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击柝、捣练。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

”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此评不正确。

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

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

“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对酒①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本诗为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

(1)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加以赏析。

答案“不”字更恰当。

“坐不归”表明诗人在江头已多时;“坐未归”只反映了客观物象,是死景;“坐不归”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因心中有感不想回去,是活景,而且为下文述怀作了铺垫。

(2)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诗人“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

试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改得巧妙、准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原诗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

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屋前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答案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三、体验高考14.(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回答第(1)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回答第(2)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

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

15.(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像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

(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像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

(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

16.(2010·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