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泡沫经济的简介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政策。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从战后到泡沫崩溃前的这段时间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在1950年只有109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则超过了10000 亿美元,同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在1950年只是12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三十七位,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7680 美元,上升到发达国家的第十三位。

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的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日本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为本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如在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此时的日本则保持着4% 的增长率,美国对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地位越来越不满意,美国国内对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1985年9月,美国主导了由美、德、日等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国内市场等。

就这样,日本的经济改革就在美国的逼迫下匆匆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能完全独立的以本国利益优先为目标进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美国的特殊影响。

正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迅速增加、投机盛行,这导致了日本国内股市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是泡沫就会破裂,最终在1990年前后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后崩盘,资产价格的暴跌无可避免的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收缩,此后日本经济陷于长达十年的低迷期。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金鑫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16期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但是政府的主导下,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对外依赖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经济开始复苏。

1955年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之后又创造了“经济奇迹”,连续19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前,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相对放缓,但仍然稳定增长。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

随着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给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出现经济大萧条,并进入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希望能够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预防泡沫经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中国经济一、日本泡沫经济原因分析1.日元的被迫升值。

20世纪80年代,最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不断扩大出口,使得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而当时的美国由于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且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率攀升,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协议签订后,由1美元兑换242日元最后跌至120日元,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在1986年理科显现,在对外贸易上,日本出口急速跌落,出口企业压力骤增。

于是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增在国内需求。

然而升值的日元多数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

2.政府错误的宏观调控政策。

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认识到了产生的负面影响。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它从1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其主要控制目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一般都基本上(或超额)实现了。

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

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划调控的若干经验,诸如开放式的计划编制方式、经济计划控制目标的合理化、计划机构的改革与高素质化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同步实施等,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计划体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和推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罗列了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宏观调控法作为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设计,地位逐渐重要和提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内容和体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趋势是各国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内部体系;并使这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

目前,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泡沫”和“失去的十年”是日本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讨论之后,这些争论终于尘嚣落定,不再成为研究的焦点。

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泡沫”和“失去的十年”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

中国今天的情况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极其相似。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再谈泡沫显然已经过时,而对中国经济而言,如何对发生在日本的情况能有清醒认识,则是当务之急一、日本经济泡沫回顾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

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

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日本金融遭受严重打击。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相似之处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日本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呈现如下一些特征:依赖外向型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并且出现了大幅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房地产价格和股指快速上涨。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

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

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也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之一。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中国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而日本作为一个先进的经济体,其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日本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多元化和细分化。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日本公司都善于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将自己的业务细分为多个小块,并将每个小块专门打造。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加强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可以降低公司运营的风险。

另外,日本公司还非常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始终保持着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与此同时,日本商业模式也非常强调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重要性。

日本公司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体系和有效的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企业意识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二、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 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中国在很多行业中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

如何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就需要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中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

在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将自己的业务细分为多个小块,并在每个小块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品质和品牌的塑造,提升竞争力。

2. 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培训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员工培训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现在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愈加需要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3.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体系,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广场协议”签订前后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对我国的启示

“广场协议”签订前后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对我国的启示

尤其是 日 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 , 从而有效扭转美元估 值过 高的局 面 , 使美 元有秩序地对主要货 币下调 。“ 广
场协 议 ” 签订后 , 世 界 主要货 币兑美 元均 有不 同程度
产业链的传递效应 , 波及其他相关行业 , 最终使得大 批企业 收益恶化 而破产倒闭 , 重挫投资者信心 。
如何避 免重走 日本老路提 出 了应对 策略。


日本 “ 广场 协议 ” 签 署 的背 景及 内容
附表 1 9 8 0年~ 2 0 0 9 年 美元 兑 日元 汇率 变动表 ( 年末值 )
年份 1 9 8 ( 3 I 1 9  ̄ , 1 1 9 8 2 I 1 9  ̄ , 3 1 9 8 4 1 9 g 5 1 9 8 6 1 9 8 7 1 9 8 8 1 9 8 9 1 9 9 0 Fra bibliotek9 2
二、 日元 升值对 日本经 济的 影响 从短 期来看 , 日元 升值的确可能给 日本经 济带来 了一些 积极 作用 , 比如 , 提升 日元在 国际货币体 系 中 的地位 , 加 强产业 结构 优化和 技术 升级 , 提高综 合 国 力, 增加对外直接投 资 , 降低进 口产 品价格 , 挖掘 国内 市 场潜力等 。但从 长期和现实来 看 , 更应 注意到 日元 升值 对 日本经济造成的负面效应 。
力。 1 9 8 5年 ~ 1 9 8 7年间 , 日本 出V 1 总额从 4 1 9 5 5 7 亿日 元 降至 3 3 3 1 5 3 亿 日元 , 降 幅高达 2 0 . 6 %, 严重影 响 了 国际收支格局 。同时 , 由于对 出 口商 品需求 的减少 , 制 约 了出 口导 向型企业 的发展 , 特 别是对进 口半 成 品进 行深加 工的出 口企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 这种打击通过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问题。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都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时期,以各自策略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日本经验做法比较典型。

本文对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一、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二战以来,日本在经济恢复性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产能过剩周期和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化过剩产能,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了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等,启动内需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渠道;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借势日元升值,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泡沫经济破裂后,提出了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

(一)第一阶段: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对战后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重点是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

在此期间,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实施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身为日语系的学生,自然对日本的各方面了解的比较多,所以,这次的论文主题便是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日本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

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

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

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

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

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

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

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

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在日本的一场经济危机,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高涨、经济泡沫破裂,最终引发了经济崩溃。

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是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保持金融政策的稳健性和谨慎性,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警惕经济泡沫的出现,谨慎运用政策工具,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提升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防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政府干预,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启示,总结,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泡沫经济是指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的一场经济泡沫,这场泡沫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资产价格泡沫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许多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干预措施,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干预过度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产生了过剩产能和恶性竞争,最终加剧了经济泡沫的形成。

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松绑政策也给泡沫经济埋下了隐患,金融机构大规模放贷、资金过度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使得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形成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政府需要警惕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松绑政策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类似的经济泡沫风险。

通过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日本泡沫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其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中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国的崛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可以从东亚模式中吸取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在20世纪的发展经验。

它们以高度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教育和技术创新等为特点,经济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非常注重教育,并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体系。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以推动经济的创新转型。

其次,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的技术创新能力。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创新。

中国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对劳工和社会保障的关注。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高度重视劳工的权益和福利保障,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力的稳定性和获得感,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东亚地区的发展一度以高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东亚模式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遭到严重战争破坏,陷于瘫痪边缘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本文主要从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政策企业制度启示一、引言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问就实现了经济腾飞。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英国摩托产业.超越了汽车大国美国。

在钟表、摄像机、光学仪器行业抢夺了钟表王国瑞士的市场。

总之,日本在很短时间内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很多人一直在思索日本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

今天,我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战后日本发展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诚然,日本经济的腾飞发展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其提供的各种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亚洲两场局部战争的爆发也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超赶型的产业政策(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点以产业政策为中心,运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全力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的发展,使之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长远战略,这是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通过全力扶植各个时期战略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享用后发利益,一举实现百年来赶超欧美工业大国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

在战略产业选择方面,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依照比较收入弹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率三大基准,优先确定扶植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产业机械、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等重化工业。

此,在技术引进时,要从总体上对自己国家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突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明确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标,根据本国同情和社会经济条件,全方位地选择适用的关键技术。

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对中国的启示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背景分析 (3)1. 战后日本经济现状及挑战 (4)2. 日本政府政策与措施 (6)3. 高速增长时期特点与成就 (8)三、“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理念解读 (9)1. “共同富裕”概念及其内涵 (10)2. 日本“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表现 (11)3. 经济增长与共同富裕关系分析 (12)四、日本战后经济增长对中国启示 (14)1. 重视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5)2.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17)3.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 重视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9)五、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挑战 (22)2.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政策措施 (24)3. 地方实践案例与经验总结 (25)六、中日对比下的中国策略优化建议 (26)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7)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 (29)3.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30)4. 倡导勤劳创新,弘扬共同富裕价值观 (31)七、结论与展望 (32)一、内容描述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被称为“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全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这一发展模式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府同样需要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的成功经验还表明,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客观判断我国经济状况。

近30年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经济总量增加了11倍。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与当年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何其相似。

在2007年上半年,GDP较去年上半年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广义货币M2增长17.1%,出口增长27.6%,贸易顺差达1125亿美元。

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500亿美元。

中国与美国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开值压力和刚性的升值预期。

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共同形成了大量外汇净流入,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到13326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一。

为吸纳外汇,央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

目前我国广义货币量积累到相当于当年GDP值的160%,大幅度高于大多数国家100%上下的比值水平。

大量流动性资金流向股市、房地产,引起股市、地价、房价的暴涨。

如2005年底时,上证指数为1000点,2007年9月底已站在5500点之上,升了4.5倍;日成交额从2005年最低点的40亿骤升到2007年最高点的2700亿,放达了近70倍;市盈率高达62倍,接近各国发生重大股灾时的市盈率临界点70倍(1990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69.5倍)。

在房地产方面,全国商品住宅平均售价也持续上升,而且升幅近几年均高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惊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自2004年以来房价已累计上升了近2倍,市区每平方米房价均在万元以上。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的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3-6倍,而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即使是经济适用房房价收入比也在8-10倍。

因此,可以断定,我国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以流动性资金过剩为根源的泡沫经济已经形成,而且愈演愈烈,似有难以控制之势。

(二)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的情况,吸取日本**在泡沫经济形成阶段政策失误的教训,有关**部门近期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挤压泡沫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渐缓和,人们对于日本泡沫经济也开始重新关注起来。

那么,日本泡沫经济到底对中国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将从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市场经济等方面详细探讨。

一、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日本曾经采取了一系列导致泡沫经济泛滥的政策,比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低息贷款等。

这些政策虽然一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随后泡沫经济的出现,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政策制定必须谨慎,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

同时,在日后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应该注重稳健可持续的增长,放弃短视的心态。

二、社会结构对于中国而言,在社会结构方面,日本的泡沫经济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日本曾经以家庭为单位,高度重视家族企业的长期稳定性和贡献。

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家族企业也面临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力,强化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到家庭与企业之间的分离,实现现代化管理。

三、市场经济泡沫经济的破灭,不仅是对经济政策和社会结构的考验,更是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历史中发现,市场经济需要充分的竞争和监管。

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唯有推行市场化改革,深入促进市场透明度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监管也必须同时跟进,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市场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日本泡沫经济对于中国而言,固然带来了深刻的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对其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稳健和可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高精尖产品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增长速度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下降,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标签:日本;工业化;发展;经济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70年代末,由于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从经济实力来讲,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 日本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1 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立国自1868年明冶维新起,日本就将教育发展确定为学习西方,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目标的重要战略。

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教育的发达使日本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使日本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可以说,教育是日本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日本逐步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通产省在《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的方针。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第二。

诸多“世界领先”的称谓和经济新常态,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

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及影响1、日本经济泡沫形成破裂历程回顾从二战后一直到1985年,日本实施“贸易立国”发展战略,依靠美国提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在1987年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但80年代的美国,却是经济持续低迷。

美国认为日本长期搭美国的便车致富,于是在1985年发动了以“广场协议”为代表的“货币战争”。

美国联合英法德日,直接干预日元汇率,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随后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资产价格飞涨。

日本政府为了挽回出口市场的损失,意图刺激内需,使用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短短一年连续五次降息,将央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

长期超低利率政策和大量发行的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膨胀。

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已非常巨大。

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继续膨胀,打出两个组合拳,第一拳提升再贴现率,紧缩货币;第二拳直接管制房地产交易,控制土地融资。

但这两拳力度过猛,结果直接导致股市暴跌,房价崩盘,泡沫破裂。

此后10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低迷的状态,被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

2、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1)经济停滞不前。

日本战后GDP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到80年代泡沫期则稳定在7%左右,泡沫破裂后,增长率从90年的7.5%下降95年的1.4%,甚至出现了好几个年度的负增长(见图1)。

GDP总量在1997年到达到515万亿日元的峰值,然后开始裹足不前。

日元汇率从“广场协议”到1989年泡沫破裂前升值约1倍,到2011年,升值达到3倍(见图2)。

(2)资产泡沫严重。

日本股市从1982年的6000点,一直上涨到1989年的38900点,涨幅550%,泡沫破裂后,连跌4年,跌幅达到60%(见图3)。

房地产价格指数从战后到1989年上涨了约150倍,在泡沫顶峰时期,仅东京23个区的总地价已经超过美国全国地价,可谓盛极一时。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序言财团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而产生的。

特别是20世纪90年对以来,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的合并屡创记录,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财团在规模和竞争力上比以前更加强大,财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战前,日本财阀以家族为核心在政府的扶植下,逐渐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战后,财团的重新组合,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有必要对财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日本财团的研究,可以了解日本财团的企业发展模式与特征,有助于我国发展财团型经济,探索我国集团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我国学术界对财团的研究很少见,认识也比较模糊,缺乏专门的研究。

我国的大多数的学者仍然停留在日本“失去的十年”①,只看到了日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低增长,而没有注重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②。

在日本GDP 低迷的200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却排名世界第一。

到2002年,日本的海外存资产约合16277亿美元。

中国产业要升级,将来可能面临的最大对手就是韩国、日本,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他们是怎样做大做强的,是如何拓展海外市场的。

①指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引起的日本经济增长低迷②G N P等于G D 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国外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一、日本财团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尤其是经历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现在,全球的产业链又进入新一轮的整合。

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大公司与大公司的强强联合。

作为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进行海外收购,拓展海外市场时,减少失败,日本企业的套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关于日本财团的定义关于日本财团,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理解不一致。

虽然日本财团这一经济现象已经出现长一段时间但目前还没有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日本财团的定义。

《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对日本财团的定义为:“战前称财阀,是对在同一金融寡头控制下,结合同族,近亲而形成的金融资本集团的通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堪称各个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模版。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表现出持续的高涨,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恢复了战前的经济水平,所以一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经济奇迹”。

但是,从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大滑坡,并且又如之前经济持续增长一样表现出持续的不景气。

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将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资料,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5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

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政府保护企业、政府政策调配等途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二)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而后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所以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三)日本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从古代社会遗留下的依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变成了员工对企业、小企业对大企业、大企业对银行、企业对政府的服从和忠诚关系。

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四)日本的经济模式是赶超型学习模式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引进技术的重复使用效率,然后在开拓的国际市场中进行销售,在短期内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际的目标。

实践证明,日本的赶超产业政策是成功的。

正是这种赶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工业制造大国。

(五)日本的经济模式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技术上,制造业技术需要两次创新。

即理学上的原理性创新和在原理的指导下面向终端产品的属于工程学上的适用技术或工艺流程的创新。

而日本的经济模式恰恰满足这两个条件。

综上所述,日本在80年代所具有的优势,从总体上讲,是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势。

二、新经济时代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技术立国”战略、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以及“政、官、财”复合体制,使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迅速发展。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0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发展特定机械工业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

私人企业对特定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

正是由于这种政策,使机械工业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

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秘密武器”。

(三)“技术立国”战略针对战后日本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

其中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

(四)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日本首先对原料部门实行自由化,原料进口自由化使工业品价格下降,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对个别幼稚产业进行贸易保护,待其壮大后,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最终使其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政、官、财”复合体制日本政府规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导向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导向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

通过政府指导市场经济,降低风险,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新经济时代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失灵80年代后期因日元升值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致力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坏帐、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的解决。

实践证明,如果将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泡沫经济的破坏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日本经济在90年代遇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泡沫经济后的遗留问题,而是面对掀起的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与结构的深层进行改革的问题。

同时也正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致使日本经济走向失灵:(一)政府导向型模式的弊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帐,仍然贯彻“护送船队”的政策,对破产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保护。

同时对应该处理的银行坏帐未能及时处理,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

还有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力量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二)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在制造业时代,日本和欧美共同分享来自同一源头的水,日本比欧美甚至分享的更多。

但在高新技术革命时代,来自欧美之源的水,不需要通过日本就可以流向全世界。

在新经济时代,缺乏原创性技术体系成为昨日黄花。

(三)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反应迟缓在政府保护下缺乏淘汰机制的企业序列制度,缺乏人才流动的终身雇佣制,很难使新型企业在传统的企业制度体系的夹缝中产生。

日本企业制度的封闭性,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

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很大调整,但这是在保留原企业制度下进行的,所以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有限。

四、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二战后经历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不景气,目前又处于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的日本经济,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日本市场经济研修考察,可以发现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

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农耕文化体系,东亚农耕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组织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相对较大。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资本主义、实行工业化的国家,但日本仍属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在赶超中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中国推进的工业化战略也属于这种类型。

日本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搞过计划经济,但日本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某些作法与中国计划经济有相似之处。

日本的企业系列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有某些相似。

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有许多借鉴和启示。

(一)利用WTO的相关条款,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在幼稚产业的保护期限上,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时间表,一旦幼稚产业初步具备竞争实力,就首先在国内引入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实力足以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就果断撤消保护,让其在国际竞争大潮中搏击;在幼稚产业的保护手段上,既应充分运用WTO 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例外条款等一系列不违背WTO 则的保护措施,又要在关税递减的情况下,使既定的进口关税水平发挥最大的功能,强化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的分配环节,灵活运用政府采购、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

所以,中国不能按照传统的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而是要走一条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复合式产业发展道路。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这对目前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政府的投资方向和开放计划必须考虑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这应当是我国开发西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果将西部大开发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向中央要钱上,而忽视了本地区的市场环境和开发资源的培育,可能欲速则不达。

(四)大力发展原创技术适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学习日本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二次技术创新做法的同时,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吸取日本的教训,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原创技术系统。

(五)法律保障虽然日本是一个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也是法制程度较高的国家。

日本的产业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都有一套严密的法律依据。

依法治国,依法对经济进行调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和进口政策紧密联系面向国际市场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团,应当成为中国21世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

日本在发展制造业中,一方面积极引进尖端技术,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二次技术创新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产业政策实施上,日本始终坚持将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技术进步与进口政策紧密联系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七)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制订专项规划,建立国家重大装备发展基金;扩大提供卖方信贷资金额度,制定鼓励出口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税收政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形成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出清机制,防止重复建设。

(八)经济模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面对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需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正如没有永动机一样,也没有永远有效的模式,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九)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企业“航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多,那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反之亦然。

总之,必须对拥有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城市、国家几个层次,各层次的规模经济不仅有着共同的要求,还有着不同的要求。

中央政府首先要保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的分割,在现有企业的“劣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促进它们的“优胜”,为优势企业的产品扩展到全国市场创造条件,为优势企业的壮大和国内名牌的生成提供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