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语气词 古代汉语
“矣”在描写句中 • “国危矣!” 国危矣! •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描写句带上“ 描写句带上“矣”,就不单纯描写事物状 态了, 态了,而是把这种状态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 “甚矣,汝之不惠!” 描写句带有“矣”,往往有感叹的意味,特 别是谓语前置时,感叹语气更明显。
3、句首、句中语气词 “惟(维、唯)” • 基本语气:肯定的确切的语气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4.句中语气词“也” • 基本语气: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練習題: 練習題:
• 1.古代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爲哪幾種類型?舉 例説明。 • 2.句尾語氣語詞連用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 3.什麽是詞綴?古代漢語常用的詞綴有哪些? 各有什麽意義?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並分析牠們的作用。 1.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論) 2.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同上) 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齊桓公伐楚) 5.素標緗帙,啓鑰爛然。(傳是樓記) 6.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 7.天之棄商久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遥遊)
C.例1是特指问。“也”还是帮助判断,句子 . 是特指问。 还是帮助判断, 是特指问 的疑问性质由代词“ 表示。 的疑问性质由代词“谁”表示。 • 这是谁啊? 这是谁啊? 是选择问句。 例2是选择问句。“也”还是加强判断语气 是选择问句 •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体会把“也”字换成“邪”。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十一章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十一章
汇报人姓名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气词
系统
• 上古,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有 “也”和 “矣”。二者在使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分 工: “也”表示一种状况,“矣”表示一种过程。前者的着眼点不在时间,后者的着眼 点在时间。凡没有发生的事用 “也”,已经完成或过去的事用 “矣”。
• “也”用于判断句,表达肯定 (包括判断、确认、解释等)的语气。“矣”用于叙述句 ,表达说话人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 综上观之,“那”是一个多功能语气词。其表现是:第一,用于是非问和反诘问的 “那 ”, 与 “呢”无关;第二,用于承前问、特指问、选择问的 “那”,与 “呢”的承 前问 (功能1)、 特指问 (功能2)、选择问 (功能3)相近或相似;第三,用于 感叹句的 “那”,与用于感叹带 夸张 (功能4)的 “呢”接近。
等语气。
三、语气词 “吗”的产生和发展
(1)“吗”的形音变化。语气词 “吗”先后出现 “无”、 “磨”、 “摩”、 “麽” 、 “嘛”、 “末” 等书写形式。 (2)“吗”的历时演变。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无”出现在反复问句中,用作第一种 “ 有+ 名词+无”格式。
宋元到明代,“麽”(包括 “嘛”和 “末”)替代 “摩”,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问、特指问和叙述句末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三种用法继续 得到使用。相对而言,承前 问用法最突出,其次是特指问,其他用法少见。 “呢”在明末产生 选择问 (功能3) 用法。 • 清代,“呢”迅速发展,各种用法都已完备。
• “呢”的演变看出,晚唐以来,“呢”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承前问 (功能1)和特指 问 (功能2)。用于句中的提请听话人注意的用法 (功能6)萌芽于宋,成熟于清。 功能1和功能2 两类,尤其是功能1是在设问的语境中衍生而来的。而选择问 (功能 3)明末清初才出现,和 “聻”没有关系;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功能 (功能4)在 宋代出现,但到元明时期曾中断,到 清代出现 “呢”时才得到发展,这不排除吸收其 他用法的可能。又 “聻”没有表不变和持续的 功能 (功能5)。从此类推1、2、6 三项功能是由 “聻”演变而来。至于3、4、5三种功能,由 于它们与 “聻”无关, 所以我们推测,极有可能与 “那”、“哩”有关。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PPT幻灯片
(1)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 年》)
11
(2)吾其被发左袵矣!(《论 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12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 的语气相似。例如:
——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 利的。因此不能充当治病的巫医。”
(6)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 弓下》)
8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亦兼有感叹的意味。可译为“了”、 “啊”等。例如:
(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 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8)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 之言夫。(《孟子·告子上》)
4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 指示代词“夫” 字转化来的,已经变 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 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 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 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一般可不译。
5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 年》)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 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3)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 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 寇》)
——穷闾:贫穷偏僻的里巷。阨:通 “隘”,狭窄。槁:干枯。项:脖子。馘: 脸。槁项黄馘:形容人面黄肌瘦的样子。6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 于句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 疑问等语气。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古代汉语语气词可分为四类:(1)肯定语气词,(2)疑问语气词,(3)祈使语气词,(4)感叹语气词。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也”字作为语气词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最早见于《诗经》。
“也”有两个,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出现在句末的“也”最初并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判断词,在《论语》《左传》等文献中“也”与表示判断的动词“为”分布互补,即用“也”的判断句不用“为”,用“为”的判断句不用“也”。
由于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断词,所以它变成语气词之后就表示确认论断语气,带“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静态的确认论断或说明。
出现在句中的“也”标记它前面的成分是一个语用上的话题,或是一个不自足的分句。
句末的“也”由于是从判断词演变而来,所以当“也”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时候,它总是分布在最前边。
2、矣“矣”祗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与“也”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义。
“矣”与其它语气词连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位置在“也”“已”之后,在其它语气词之前。
3、已“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
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已”与“矣”相比较,有三点差异:其一,“已”表示确信的语气比“矣”要强,而“矣”表示实现的意义更为显著。
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现在人物话语当中,“矣”则没有这种倾向。
其三,“已”不能用于推定所述事件将成为事实。
由于“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确信的语气,所以它常与“也”连用,它的后面还可以再加“矣”。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气词的定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
语气词的分类: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词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语气词的地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章节副标题
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语气词的特点和变化
元明清时期:语气词逐渐固定,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进一步发展,如“耳”、“哉”等,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等语气。
唐宋时期:语气词更加丰富,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开始出现,如“也”、“矣”等,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等语气。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语气词的概述
03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04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效果
05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06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语气词的概述
章节副标题
02
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
第五节--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PPT课件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乎?” • 日食饮得无衰乎?
• 6、邪(耶)、与(欤) • 它们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但不如“乎”强烈。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 是鲁孔丘与? • 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7、哉 • “哉”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 子曰:“贤哉,回也!”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8、耳、尔、而已 • 它们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限制性语气,即表示句子所述内
四、连词
(一)连词的分类
• 1、并列关系连词 • 与、及、暨、并、而(译为:和、跟) • 2、承接关系连词 • 乃、则、而、斯、即(译为:就、便、这就) • 3、选择关系连词 • 且、若、将、如、抑、其(译为:或者、是……还是) • 4、递进关系连词 • 且、而、尚、犹、况、而况、况乎(译为:并且、况且) • 5、转折关系连词 • 而、然、则、抑、顾(译为:可是、只不过) • 6、因果关系连词 • 而、因、以、故、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因而) • 7、假设关系连词 • 而、若、倘、令、苟、即、诚、必、则、设、向(译为:如
(二)句中语气词
• 句中语气词“也”常用在主语或状语之后, 表示顿宕,即句子在此稍作停顿,以舒缓 语气。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 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其 句首或 委婉 句中 (主语、 谓语前)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相当于“大概、恐怕”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岂 句中
反问和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揣度
2、揣度问句中,相当于“莫非”
夫 句首 感叹、提顿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句结尾表感叹;
3、后世多用于祭文开头或仿古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末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作用是提顿,提示和停顿,
是使语气舒缓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现的场合略有不同。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句首或句中(主语、谓语前)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又称发语词
3、可不译如果出现在问句末尾,
也是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即对所说的话的态度和方式
邪
疑问、反 问、感叹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现的场合略有不同。“与(欤)”“邪 (耶)”的疑问语气,较之“乎”要轻得 多,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即对自己说的话或想法不太确定,需要询 问别人得到确认。
诸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哉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古代汉语(通论14)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8页PPT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
二、词 头、词 尾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言说赵太后》)
附:夫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 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惟(维、唯)
用于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用于句首,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之。(《史记·廉蔺列传》)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冀州)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 “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词 “岂”、“独”等表达。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共43张PPT).ppt
(一)语气词: (2)矣:表示报道新情况。 △“也”和“矣”的主要区别:
前者表静态,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 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字表动态。后者表动态,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 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一)语气词: ① A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 例: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鸿门宴》
(一)语气词: C反问句。前面必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字等相呼应。 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气词: D感叹句。 例:善哉,机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语气词: (3)乎、与、邪(耶):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①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 定或否定的答复,译为“吗”。 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一)语气词: (4)也 ①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②用在句中或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一)语气词: 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作为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叫句首发语词 或提顿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例: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C.例1是特指问。“也”还是帮助判断,句子的 疑问性质由代词“谁”表示。
• 这是谁啊? 例2是选择问句。“也”还是加强判断语气 •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体会把“也”字换成“邪”。
-
10
D
• 如果使军队暗暗地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国都 了。
• 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 快乐。
-
24
練習題:
• 1.古代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爲哪幾種類型?舉 例説明。
• 2.句尾語氣語詞連用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 3.什麽是詞綴?古代漢語常用的詞綴有哪些?
各有什麽意義?
-
25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並分析牠們的作用。 1.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論) 2.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同上) 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古代汉语
通论:语气词 词头 词尾
-
1
教学内容
• 1.掌握古代汉语语气词的基本特点; • 2.掌握常用的句尾语气词; • 3.了解句首、句中语气词; • 4.了解常用的词缀。
-
2
一 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 语气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 分,又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只是表 示说话的各种不同的语气。
-
7
A. • 发展了就难想办法对付了。 • 匹夫决不可以没有志向。 B. • 决不再见面了。 • 人家就不用我了。 体会去掉“也”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8
C.在疑问句中。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D.在复句中。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例1是假设复句,例2是因果复句, “也” 的作用是对结果加以肯定和确认。
-
11
2.矣和已 “矣”的基本语气是陈述语气,其作用是把事
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道出来。 “矣”和“也”的区别: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
-
12
• 三军可夺帅也—— • 三军可夺帅矣——三军可以夺帅了(原来
4.句中语气词“也” • 基本语气: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
23
四 词缀
词缀就是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可以分为 前缀和后缀,又称词头、词尾。
•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 “子路率尔而对。”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潸焉出涕。”
形容词词尾“然”、“如”、“尔”、“若”、 “焉”、“乎”六个,作用是增加形容词形象化的色 彩,可解释为“……样子” 。
-
21
• 您还是向水边追问吧。加“还是……吧”
• 一次可以说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用 “还……吗”
• 想要强加于人的罪名,还能没有口实吗?用 “还能……吗”
-
22
3、句首、句中语气词 “惟(维、唯)” • 基本语气:肯定的确切的语气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
14
“矣”在描写句中 • “国危矣!” •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描写句带上“矣”,就不单纯描写事物状 态了,而是把这种状态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
15
• “甚矣,汝之不惠!”
描写句带有“矣”,往往有感叹的意味,特 别是谓语前置时,感叹语气更明显。
-
16
“矣”在祈使句、疑问句中 • “先生休矣!” • “君姑高枕为乐矣!” • “年几何矣?”
不行)。
• 用“也”,句子是静态的; • 用“矣”,句子是动态的。P 349
-
13
“矣”的作用并不是表示“已然”的语气
• “吾知所过矣。” (原先不知,现在知了。) • “余病矣。” (本来好好的,现在受了重
伤。)
•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
(齊桓公伐楚) 5.素標緗帙,啓鑰爛然。(傳是樓記) 6.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 7.天之棄商久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遥遊)
-
26
-
27
-
3
• 句子的语气多种多样,有提顿、拟测、陈述、 祈使、疑问、感叹等。
• 从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三类: (1)句首语气词; (2 (3
-
4
•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主要有“也”、 “矣”、“乎”、“与(欤)”、“邪(耶)”、“哉” 等
• 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 会有所变化的,但它的基本语气应是固定的。
-
5
现代汉语的“吧”: • 咱们走吧! • 好吧,我答应你啦! • 你不会不知道吧? • •
-
6
二、句尾语气词
1.也 “也”主要用作句尾语气词,它的基本语气是加强判断 A.在陈述句中。表示对陈述的事物的肯定 •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在祈使句中。 表示对这种命令的肯定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祈使语气、疑问语气是由全句的语调和词 语内涵来表现,不由“矣”表达。
-
17
3.哉
• “哉”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其基本作 用是表示感叹语气,而且是相当强烈的感叹语 气,同现代汉语的“啊”大致相当。 见354
4.乎与(欤)、邪(耶)
• 乎、与(欤)、邪(耶)都是表示疑问语 气的句尾语气词。见351-354
古人一般称之为“发语词”“发声词”,现代 的文言语法著作往往称之“语首助词”,“语 中助词”。 p356
-
20
1.句首语气词“夫” • 基本语气: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者要概述事物的特征,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2.句首、句中语气词“其” • 基本语气:委婉语气 例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18
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1)连用的语气词各自保留自己所表示的语气。如: •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2)连用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落在后面语气词上。 如: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你读过《诗经》的国风《周南》和《召南》吗?
-
19
三
现代汉语没有句首、句中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