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5108-2016 不锈钢制小径管束螺旋缠绕式换热器

HG∕T 5108-2016 不锈钢制小径管束螺旋缠绕式换热器
HG∕T 5108-2016 不锈钢制小径管束螺旋缠绕式换热器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管理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管理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缠绕管式换热器不仅是大型化工工艺过程重要的设备,而且是一个高效节能的设备。这些换热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处于装置关键部位,因此一旦这些换热器发生泄漏,整套装置必须要停工,而且重新制造一台最快需要半年,企业的损失将非常巨大。正常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2~20年左右,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寿命的期限来有计划地进行更换,但是在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由于对绕管换热器的全程管理不到位,使用了很短时间即发生了质量问题。为了确保缠绕管换热器长周期运行,对缠绕管换热器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十分必要。 1缠绕管式换热器简介 缠绕管式换热器由绕管芯体和壳体两部分组成(图1)。绕管芯体由中心筒、换热管、垫条及管卡等组成。换热管紧密地绕在中心筒上(图2),用平垫条及异形垫条分隔,保证管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间距,垫条与管子之间用管卡固定连接,换热管与管板采用强度焊加贴胀的连接结构,中心筒在制造中起支承作用,因而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壳体由筒体和封头等组成。 它应用于工程的主要优点有[1]: a.结构紧凑,单位容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对管径8~12mm的传热管,每立方米容积的传热面积可达100~170m2;

b.可同时进行多种介质的传热; c.管内的操作压力高,目前国外最高操作压力可达21 56MPa; d.传热管的热膨胀可自行补偿; e.换热器容易实现大型化。 2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工业应用情况 在国外,缠绕管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大型空气分离装置的过冷器及液化器(液体氧、液体氨装置),林德公司在合成氨甲醇洗系统中推出的缠绕管换热器系列正是充分发挥了该种换热器的作用。缠绕管式换热器在我国目前主要应用于大化肥合成氨装置(美国德士古工艺)中甲醇洗工段[2],在全国共有近20套此类装置,每套装置中有6台缠绕管式换热器,这些换热器的具体情况见表1。 在我国最早十多套装置中的缠绕管换热器大都已更换,其中大都是已到使用寿命限期,但也有不少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坏。表2是一些用户的设备主要损坏原因,表3说明设备损坏原因的百分比。 3缠绕管换热器的使用管理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11-02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2) 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4) 第四章工艺计算 (5) 4.1 物性参数的确定 (5) 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6) 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6) 4.2.2估算传热面积 (8) 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10) 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10) 5.2壳体内径的估算 (12) 5.3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3) 5.4折流板 (13) 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19) 6.1管程换热系数 (19) 6.2 壳程换热系数 (19) 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22) 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4) 8.1 管程阻力计算 (24) 8.2 壳程阻力计算 (25) 总结 (27)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 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优势地位。 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晨怡热管2008-9-49:49:33 1.流体流径的选择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 φ25×2.5mm及φ19×mm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应用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应用 工艺装备室陈金辉 【摘要】 中国原料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我国现有医药企业6700多家,通过GMP的医药生产企业4000多家。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先进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原料药生产车间溶媒回收率是各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体现。本文介绍的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采用全不锈钢材质及先进的换热技术,在原料药行业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溶媒回收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节能、换热器、原料药 众所周知换热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它是决定企业能耗水平的主 导性因素之一,也是行业节能挖潜的关键设备。 传热现象是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即以温度差为动力而产生的能量由高 温向低温进行传递的过程。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之一。综合其设计 理论依据,结构特点,性能分析,它同时具有安全、高效节能、体积小、表面光 洁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相对于传统换热器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节能产品。本文将通过国内各行业的应用实例,来展现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在节 能减排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设计依据: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较传统换热器,依据国际先进设计理论,计算准确,设计合理。 1.螺旋螺纹管设计,双侧强化传热设计。 2.利用欧文(OWEN)湍流抖振频率准则原理,消除换热器湍流抖振现象,热应力自消除。 3.利用声共鸣许用准则(Eisinger准则和Bevins准则),抑制声驻波,降低运行噪音。 4.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FEM(有限元技术),提高计算精度。 二.独特设计及机理: 传热系数是传热设备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强化换热表面对流传热是提高传热系数的有效措施。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显著提高换热系数,实现高效节能。 1.材质: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换热管为不锈钢316L材质,壳程为不锈钢316材质,以满足不同复杂物料的换热要求。最高耐温400℃,最高耐压1.6Mpa。 2.螺纹管束: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采用高效不锈钢双螺纹管。该管束表面设计周期变化的环形螺纹,当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计算过程的参考

根据给定的原始条件,确定各股物料的进出口温度,计算换热器所需的传热面积,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并要求核对换热器压强降是否符合小于30 kPa的要求。各项设计均可参照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来完成。具体项目如下: 设计要求: 1.某工厂的苯车间,需将苯从其正常沸点被冷却到40℃;使用的冷 却剂为冷却水,其进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自定。 2.物料(苯)的处理量为1000 吨/日。 3.要求管程、壳程的压力降均小于30 kPa。 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 2、管程、壳程流体的安排。 水走管程,苯走壳程,原因有以下几点: 1.苯的温度比较高,水的温度比较低,高温的适合走管程,低温适合走壳程 2.传热系数比较大的适合走壳程,水传热系数比苯大 3.干净的物流宜走壳程。而易产生堵、结垢的物流宜走管程。 3、热负荷及冷却剂的消耗量。 冷却介质的选用及其物性。按已知条件给出,冷却介质为水,根进口温度t1=30℃,冷却水出口温度设计为t2=38℃,因此平均温度下冷却水物性如下: 密度ρ=994kg/m3粘度μ2=0.727Χ10-3Pa.s 导热系数λ=62.6Χ10-2 W/(m.K) 比热容Cpc=4.184 kJ/(kg.K) 苯的物性如下: 进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 密度ρ=880kg/m3粘度μ2=1.15Χ10-3Pa.s 导热系数λ=14.8Χ10-2 W/(m.K) 比热容Cpc=1.6 kJ/(kg.K) 苯处理量:1000t/day=41667kg/h=11.57kg/s 热负荷:Q=WhCph(T2-T1)=11.57×1.6×1000×(80.1-40)=7.4×105W 冷却水用量:Wc=Q/[c pc(t2-t1)]=7.4×105/[4.184×1000×(38-30)]=22.1kg/s

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特点模板

一、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与容积式换热器在热水应用领域的比较: (一)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热效率高,更加节省能量: 内部独特的反向缠绕、螺旋上升的盘管结构,以逆流方式换热,使蒸汽在换热管束中得以充分冷凝,无须经过二次换热,故可以节省大量蒸汽; (二)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为全不锈钢焊接,耐高温高压: 由于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换热管束和壳体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统一的膨胀系数,其最高承压1.6MPa,最高耐温400℃,不会由于压力和温度不稳定而引起换热器的变形;无需减温减压装置。 而普通容积式换热器一般壳采用碳钢,管为紫铜管。由于材质不一样所以膨胀系数不同,随着热胀冷缩易在焊口处裂管。再加上大都采用浮动盘管式,盘管不断振动,更易断管。为后期检修造成很大麻烦。另外容积式换热器承压较低,高压力需加装减温减压装置,不仅使初投资费用增加,同时减温减压装置会对蒸汽热能造成浪费。 (三)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体积小,节省基建投资;重量轻,便于安装,设备可直接与管道相连,降低了安装费用。 普通容积式换热器体积庞大,一般为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10倍,占地面积较大;安装复杂,需要预制基础,安装费用较高。 (四)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使用寿命长: 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利用欧文(OWEN)湍流抖振频率准则原理,采用换热管束最小间隙设计,有效消除了湍流抖振现象,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设计寿命可达40年,正常使用条件下,换热器3年内出现质量问题免费维修或更换(认为因数除外)。 而一般容积式换热器只能使用5年左右。 (五)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结垢倾向低,维护费用低 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独特的内部结构、独特的表面处理工艺以及两侧介质的逆流换热,在提高综合传热系数的同时保证了换热器具有自洁功能,结垢倾向低。另外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我公司特配一不锈钢热力平衡器,可保证水温稳定。即便是长期使用后出现结垢现象,我们只采用化学除垢的方法清洗换热器即可,省时、省力、费用低、效果好。 反观容积式换热器需定期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外观检查,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内外部检查,维修工作量大,维护费用高。特别是当换热管出现断管及裂管情况,需要将换热管抽出检修,这就必须提供大的检修空间以便将管拿出。对检修造成极大不便。 (六)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节水温,而容积式换热器的终端水温不能高于限定值,否则会加速结垢,增加维修工作量。 (七)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节能环保: 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热媒走管程,冷媒走壳程,冷包热的流动可保持换热器本身干燥,不会影响周围空气环境。再加上换热器及热力平衡器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卫生等级高,可定期进行高温杀菌。 容积式换热器因其既是换热器又是贮水罐,其温暖潮湿的环境给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极易产生大量细菌,能导致感染和炎症反应,造成室内二次污染,威胁人的健康。 二、弹性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的比较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 一、概述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之一。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换热设备,它在设计上完全突破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思路,从材料选择到结构形式、外形体积等方面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均有大幅度变化,多项技术创新使该换热器从外观到性能等各方面明显超越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改变了传统换热器结构简单、体积庞大、外形粗糙、效率低下的特点,是传统换热器的更新换代产品。综合其设计理论依据,结构特点,性能分析,它同时具有安全、高效节能、体积小、表面光洁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相对于传统换热器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节能产品。 二、结构特点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较传统换热器,依据国际先进设计理论,计算准确,设计合理。1.螺旋螺纹管设计,双侧强化传热设计。 2.利用欧文(OWEN)湍流抖振频率准则原理,消除换热器湍流抖振现象,热应力自消除。 3.利用声共鸣许用准则(Eisinger准则和Bevins 准则),抑制声驻波,降低运行噪音。4.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FEM(有限元技术),提高计算精度。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显著提高换热系数,实现高效节能。 1.材质: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换热管为不锈钢316L材质,壳程为不锈钢316材质,以满足不同复杂物料的换热要求。最高耐温400℃,最高耐压1.6Mpa。 2.螺纹管束:螺旋螺纹管换热器采用高效不锈钢双螺纹管。该管束表面设计周期变化的环形螺纹,当换热管内外物料流动时,由于流通截面和流动方向的不断变化,破坏层流底层,提高流体湍流强度和湍流的给热能力。 3.换热管螺旋缠绕结构:换热管束经特殊工艺加工成盘旋缠绕结构。换热管束两端通过先强度胀接后焊接的工艺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封装在换热器壳体内,管板焊接在两端封头上。单位体积内增大换面积,经盘旋缠绕后的换热管束拉伸后长度可达壳体长度的4-6倍,使热媒体在换热管内停留时间长,换热更充分。双侧流体通过时,沿轴向运动,不断改变流体运动方向。同时在螺纹管增加湍流强度的同时,再次强化传热,保持稳定连续的强化作用,使传热效果显著提高。 4.接管中心线间100°连接方式: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在接管连接方式上有一项与众不同的设计,即在两端封头上的两个接管中心线间的角度α为100°。此设计对于提高换热器的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2.4 列管换热器设计示例 某生产过程中,需将6000 kg/h的油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选用ф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 i=0.5m/s。 2.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o=825 kg/m3 定压比热容c po=2.22 kJ/(kg·℃) 导热系数λo=0.140 W/(m·℃) 粘度μo=0.000715 Pa·s 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ρi=994 kg/m3 定压比热容c pi=4.08 kJ/(kg·℃) 导热系数λi=0.626 W/(m·℃) 粘度μi=0.000725 Pa·s 3.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 Q o=W o c poΔt o=6000×2.22×(140-40)=1.32×106kJ/h=366.7(kW) (2)平均传热温差 (℃) (3)冷却水用量 (kg/h)

缠绕式换热器原理介绍

石油天然气地面设备技术中心站推荐论文:
螺旋绕管式换热器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概述 工程中常用的换热器类型主要有管式换热器、管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板翅式 换热器等,换热效率比较高,适用温度范围比较宽的是螺旋板及板翅式换热器,但是其适用 的压力范围比较窄,目前只适用于 4.0MPa 以下的场合。常用管式换热器虽然可以承受比较高 的压力但是其换热效率比较低,比表面积比较小,为了实现小温差换热会使得设备投资非常 高,所以常用管式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规定最小端面温差为 10~15℃(板翅式可以达到 2 ℃),这使得热量回收受到限制,特别是在低温应用场合,换热器的效率几乎可以决定工艺 的成败,所以开发出宽温度范围、宽压力范围的换热器对于工程应用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几种常用换热器对比情况见表 1。 表1
序号 性能与参数对比 1 2 3 4 5 6 7 8 9 结构形式 温度范围(℃) 端面温差(℃) 比表面积(m /m ) 承压范围(MPa) 占地面积 清洗或抽芯 抗堵塞能力 腐蚀性介质的适应性
2 3
常 用 换 热 器 对 比 表
管式 直管 -20~200 >25 30 0~25.0 巨大 不行 较好 较好 一般 5~20 低 很高 列管式 直管或 U 型管 -20~200 >25 100 0~6.4 大 可以 较好 较好 一般 20~50 低 中等 螺旋板式 平板卷制 -20~150 >10 350 0~2.5 中 不行 很差 较好 不好 20~200 低 低 板式 平板加筋 -20~150 >5 1000 0~1.6 小 不行 很差 不适应 不好 20~100 高 低 板翅式 平板加翅片 -200~200 >2 2000 0~4.0 很小 不行 很差 不适应 一般 10~50 很高 低 螺旋绕管式 钢管缠绕 -200~400 >2 170 0~22.0 中 困难 很好 较好 较好 <10 低 低
10 相变过程的适应性 11 压降(kpa) 12 重量造价 13 面积造价

螺旋缠绕换热器

螺旋缠绕式换热器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换热设备,它在设计上完全突破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思路,从材料选择到结构形式、外形体积等方面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均有大幅度变化,多项技术创新使该换热器从外观到性能等各方面明显超越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改变了传统换热器结构简单、体积庞大、外形粗糙、效率低下的特点,是传统换热器的更新换代产品。 中文名: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性质:换热设备特点:新型高效节能 优点: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应用:汽-水换热领域组成:芯体和壳体 1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的技术优势: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最大特点来自于它超高的换热系数,一般可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2-3倍,同时具备较好的节能效果,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可节能10%以上。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的外面也一改传统换热器的粗放形象,外壳从筒体到法兰,全部选用不锈钢材料,换热器外表面做镜面抛光处理,美观性大大提高。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的优势还来自于它体积和重量仅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几分之一,安装过程不再需要复杂的起重工具和设备,人工即可完成。该换热器由于管程阻力较大不适合汽源压力较低及水/水换热工况。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由芯体和壳体两部分组成,芯体主要由换热管组成,壳体由筒体和封头等组成,上下封头各设两个开口,同一封头上的开口中心呈90°角,使换热器全部参与换热,无死区。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的应用领域 螺旋螺纹管式换热器具有高效的换热性能,在汽-水换热领域表现极佳,广泛应用于暖通和生活热水方面,同时在深冷装置上也有优异表现,在化工和医药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优点 (一)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热效率高,更加节省能量(蒸汽) 内部独特的反向缠绕、螺旋上升的盘管结构,以逆流方式换热,使蒸汽在换热管束中得以充分冷凝,无须经过二次换热,故可以节省大量蒸汽; (二)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为全不锈钢焊接,耐高温高压 由于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的换热管束和壳体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统一的膨胀系数,其最高承压1.6MPa,最高耐温400℃,不会由于压力和温度不稳定而引起换热器的变形;无需减温减压装置。 (三)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体积小,节省基建投资;重量轻,便于安装,设备可直接与管道相连,降低了安装费用。 (四)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使用寿命长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利用欧文(OWEN)湍流抖振频率准则原理,采用换热管束最小间隙设计,有效消除了湍流抖振现象,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五)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结垢倾向低,维护费用低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独特的内部结构、独特的表面处理工艺以及两侧介质的逆流换热,在提高综合传热系数的同时保证了换热器具有自洁功能,结垢倾向低。可采用化学除垢的方法清洗换热器即可,省时、省力、费用低、效果好。 (六)螺旋螺纹管换热器节能环保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四、列管式换热器得工艺计算 4、1、确定物性参数: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得平均值 壳程油得定性温度为 T=(140+40)/2=90℃ 管程流体得定性温度为 t=(30+40)/2=35℃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与管程流体得有关物性数据煤油在定性温度下得物性数据: ρo=825kg/m3 μo=7、15×10-4Pa?S c po=2、22KJ/(Kg?℃) λo=0、14W/(m?℃) 循环冷却水在35℃下得物性数据: ρi=994kg/m3 C pi=4、08KJ/(kg、℃) λi=0、626W/(m、℃) μi=0、000725Pa、s 4、2、计算总传热系数: 4、2、1、热流量

m o=[(15、8×104)×103]/(300×24)=21944Kg/h Q o=m o c po t o=21944×2、22×(140-40)=4、87×106KJ/h=1353KW 4、2、1、2、平均传热温差 4、2、1、3、冷却水用量 W i=Q o/C piΔt=4、87×106/(4、08×(40-30))=119362 Kg/h 4、2、2、总传热系数K =0、023××× =4759W/(、℃﹚ 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得传热系数 污垢热阻 管壁得导热系数λ=45W/﹙m、℃﹚ 则总传热系数K为:

4、3、计算传热面积 S’=Q/(KΔt)= (1353×103)/(310×39)=111、9m2 考虑15%得面积裕度,S=1、15×S’=128、7 m2 4、4、工艺结构尺寸 4、4、1、管径与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μi=1m/s 4、4、2、管程数与传热管数 依据传热管内径与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119362/(994×3600) 0、785×0、022×1 =106、2≈107根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得传热管长度为 =128、7/(3、14×0、025×107)=15、32m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L=6m,则该换热管程数为

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分析及应用前景

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分析及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绕管式换热器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结构形式分析及应用前 景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特点,提出了提高 绕管式换热器设备工作效率的可行性措施,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大型化、高温化,以及高压化等多方面,就绕管式换热器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研究,阐述了 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关键词:绕管式换热器;结构形式;应用前景 一、前言 作为换热器最为主要的种类之一,绕管式换热器的应用优势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整体效果。 二、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特点 1.结构构成原理 缠绕管式换热器(Spiral Wounded Heat Exchanger)相对于普通的列管式换热器具有不可 比拟的优势,其适用的温度范围广,适应热冲击,能够自身消除热应力,紧凑度非常高,由 于自身具有特殊的构造,使得其流场充分发展,不存在流动死区,其中最特别的是,通过设 置多股管程(壳程单股),能够在一台设备内满足多股流体的同时换热。绕管式换热器是在 芯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内将传热管按螺旋线形式交替缠绕而成的,相邻两层螺旋状传热管的 螺旋方向是相反的,并采用具有特殊形状的定距件,使之能够保持一定的间距。 缠绕管可以采用单根绕制而成,也可采用两根或者多根组焊后一起然后绕制而成。管内 可以通过一种的称为单通道型绕管式换热器;也可分别通过几种不同的介质,而每种介质所 通过的传热管最后均汇集在各自的管板上,构成的换热器称为多通道型缠绕管式换热器。区 别于平常所用的直管式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的优势是,不仅仅换热管加长了,有足够的流 程使物料在其中流通和热交换,同时保持流体在壳程内的压力平衡,平均了热能分布,这样 在实际的使用中,大大地提高了换热效率与传热能力。 2.技术特色绕管式换热器的三大技术特色 技术特色绕管式换热器的三大技术特色或者说是技术精髓为:精准的换热管间距、合理 的管层数量以及层间距、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流程。 (一)精准的换热管间距不锈钢管材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在弯曲或者缠绕的时 候很难具有塑性,为实现所有换热管的间距都是统一的这一技术要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 就要求我们在加工时需要完备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正是原装进口的高精度设备和顶尖的 缠绕工艺为我们机械的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合理的管层数量以及层间距在换热管束缠绕时,每层相对的管径都在发生着变化,盘绕角度又要保持一致,要保证每根换热管的长度基本相同确实是很难做到的。而设计师设 计出了每层换热管不同数量,以及合理的层间距就完美地攻克了这一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复 杂换热条件下的流道要求。 (三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流程在设备生产的过程当中,采用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焊接, 以保证所有焊点尤其是在管板焊接都实现了标准统一,安全性能极高。 3.绕管式换热器应用于工程的主要优点 (一)结构紧凑,单位容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对管径8~12mm的传热管,每立方 米容积的传热面积可达100~170平方米。 (二)可同时进行多种介质的传热。 (三)管内的操作压力高,目前国外最高操作压力可达2000多MPa。 (四)传热管的热膨胀可自行进行补偿。 (五)换热器容易实现大型化发展。 三、提高绕管式换热器设备工作效率的可行性措施 1.使用复合材料显著缓解机器发热热量 绕管式设备使用复合材料可以显著缓解机器发热对于内部构件的损伤。根据复合材料缠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计算 水蒸气温度150℃,换热器面积32m 2,重油流量3.5T/h (0.97kg/s ),重油进口温度为20℃,初选20#无缝钢管规格为15×1,2管程,每管程94根管,在垂直列上管子数平均为n =16根。 1. 蒸汽侧冷凝换热表面换热系数1h (1)定性温度21w s m t t t +=,假定壁面温度5.149=w t ℃,则2 1w s m t t t +==148.8℃ 由1m t 查水的物性参数,得 1λ=0.685W/(m· K),=1μ 2.01×10-4N·s/m 2,1ρ=920kg/m 3,r =2113.1×103J/kg 。 (2)定型尺寸:水平管束取nd ,n = 16,d =0.017m (3)表面换热系数1h 计算式 =-????????=-=-41 433241131211]) 5.149150(1001.2017.016101.211381.9685.0920[725.0])([725.0w s t t μnd gr λρh 15451 W/(m 2·K) 2. 重油侧表面换热系数2h (1)由重油的定性温度查重油的物性参数,得 2λ=0.175W/(m· K),=2ν 2.0×10-6m 2/s ,2ρ=900kg/m 3,2c =1.88×10-3 J/(kg·K),Pr =19.34。 (2)流速u 065.094015.04 14.390097.0222=???==f ρM u m/s (3)雷诺数和努谢尔特数分别为 5.487100.2015.0065.0622=??==-νud R e =-=-=--22)64.15.487ln 82.1()64.1Re ln 82.1(d f 0.011 52.9) 134.19()8/011.0(27.107.134.195.487)8/011.0()1(Pr )8/(27.107.1Pr Re )8/(667.05.0667.05.0=-+??=-+=f f N d ud (4)表面换热系数2h 为 1.111015 .0175.052.9222=?==d λN h ud W/(m 2·K) 3. 传热系数K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 Q=KoFΔtm (W) Q—单位传热量,W Ko—传热系数,W/(m2.C) F—传热面积,m2 Δtm—对数平均温差,C 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 K=1/(1/α1+δ/λ+1/α2) 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 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 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 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 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 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 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 Fof—外表面积,m2 Fi—内表面积,m2 Fr—铜管外表面积,m2 Ff—肋片表面积,m2 ηf—肋片效率, 公式分析: 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下面这个计算公式来自《制冷原理及设备》(第二版,1996,吴业正主编):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流体流径的选择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 热器为例)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 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 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 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 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2.5mm及φ19×mm两种 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的)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

绕管式换热器技术发展综述

?8? 2005年第1期 石油和化工节能 绕管式换热器技术发展综述    王百战 染绪囷    摘要 绕管式换热器作为高效紧凑换热器的一种,在余热利用和节能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介绍了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发展的现状和主要趋势,对换热器系统最佳化和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绕管式换热器 技术 发展 在年产300kt合成氨520kt尿素的装置中,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绕管式换热器作为高效紧凑换热器的一种,发挥着自身独有的作用,在余热利用和节能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绕管式换热器的技术发展、换热研究、制造技术以及优化设计方面作一些粗浅的介绍,可作为绕管式换热器在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参考。  1 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绕管式换热器在结构上较为紧凑,传热效率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温度自补偿能力。结构特点是用小直径管以螺旋状缠绕在芯管上,而且各层的缠绕方向相反,螺旋圈的径向间距用特制的金属垫条来调节,螺旋圈的角度一般为5-20°。绕管式换热器一般适宜用于多股流体间的换热。多用于净化流程的低温甲醇洗装置以及空分装置。小直径管有的是单独缠绕,也有的是将两根或多根管子焊接(或并)在一起,做成多管型结构。  图1和图2是双管型绕管式换热器及其解析模 型图。    图1 双管型绕管式换热器    图2 双管型绕管式换热器的解析模型  2 绕管式换热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化工装置和能源装置在不断地向高参数和大型化发展,同时由于节能形势的发展,高效紧凑式换热器日益受到重视,绕管式换热器也随之趋向大型化和高参数方面的发展。绕管式换热器的大型化发展也揭示着新的制造水平:大型管板锻件的供用和加工;管束与壳体的装配以及引发的焊接工作量等问题的解决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大型管板,孔多、孔密、孔小、孔深,而且孔的精度和光洁度要求很高。要达到高的加工精度,当然必须依靠高的定位精度来保证。美国CE公司采用Cross公司5轴数控管板钻床,达到了当代超厚管板加工技术的最新水平。日本对中等厚度(厚度150mm以下)管板和薄管板成功地研制了8轴和14轴高效率数控钻床,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生产效率都显著提高。  3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技术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目前主要是胀接、焊接和胀焊结合。

列管式换热器的计算

四、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4.1、确定物性参数: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 T=(140+40)/2=90℃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30+40)/2=35℃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煤油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ρo=825kg/m3 μo=7.15×10-4Pa?S c po=2.22KJ/(Kg?℃) λo=0.14W/(m?℃) 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ρi=994kg/m3 C pi=4.08KJ/(kg.℃) λi=0.626W/(m.℃) μi=0.000725Pa.s 4.2、计算总传热系数: m o=[(15.8×104)×103]/(300×24)=21944Kg/h

Q o=m o c po t o=21944×2.22×(140-40)=4.87×106KJ/h=1353KW 4.2.1.2、平均传热温差 4.2.1.3、冷却水用量 W i=Q o/C piΔt=4.87×106/(4.08×(40-30))=119362 Kg/h 4.2.2、总传热系数K =0.023××× =4759W/(.℃﹚ 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 污垢热阻 管壁的导热系数λ=45W/﹙m.℃﹚ 则总传热系数K为: 4.3、计算传热面积 S’=Q/(KΔt)= (1353×103)/(310×39)=111.9m2 考虑15%的面积裕度,S=1.15×S’=128.7 m2 4.4、工艺结构尺寸 选用φ25×2.5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μi=1m/s 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119362/(994×3600) 0.785×0.022×1 =106.2≈107根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第一章换热器简介及发展趋势 概述 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常常把低温流体加热或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态汽化或把蒸汽冷凝程液体,这些工艺过程都是通过热量传递来实现的。进行热量传递的设备称为换热设备或换热器。换热器是通用的一种工艺设备,他不仅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又是很多化工装置的组成部分。 在化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质量约为设备总质量的40%左右,检修工作量可达总检修工作量的60%以上。由此可见,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任何化工生产工艺几乎都离不开它。在其他方面如动力、原子能、冶金、轻工、制造、食品、交通、家电等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有力地促进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发展,为了节能降耗,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要求开发适用于不同工业过程要求的高效能换热设备[1]。这是因为,随着能源的短缺(从长远来看,这是世界的总趋势),可利用热源的温度越来越低,换热允许温差将变得更小,当然,对换热技术的发展和换热器性能的要求也就更高[2]。所以,这些年来,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最近,随着工艺装置的大型化和高效率化,换热器也趋于大型化,向低温差设计和低压力损失设计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一方面要求成本适宜,另一方面要求高精度的设计技术。当今换热器技术的发展以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化技术、强化传热技术及新型换热器开发等形成了一个高技术体系[3]。 当前换热器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继续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促进设备结构的紧凑性,加强生产制造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专业化,并在广泛的范围内继续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在压力、温度和流量的许可范围内,尤其是处理强腐蚀性介质而需要使用贵重金属材料的场合下,新型紧凑式换热器将进一步取代管壳式换热器。 总之,为了适应工艺发展的需要,今后在强化传热过程和换热设备方面,还将继续探索新的途径。 强化传热技术 所谓提高换热器性能,就是提高其传热性能。狭义的强化传热系指提高流体和传热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