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网规划
(9) 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旳 情况下,应兼顾旧城旳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 有道路网形成旳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旳街道 应合适加以保护。
(10) 市中心区旳建筑容积率到达8时,支路网 密度宜为12~16km/km2;一般商业集中地域旳支 路网密度宜为10~12 km/km2。
(11)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旳长方 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旳间距。
(6)城市环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1)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旳外围; (22) 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旳边界内1~2km 处,当城市放射旳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 交叉口上旳左转交通; (33) 大城市旳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他 车辆应在环路外旳道路上行驶; (44) 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旳流量 流向拟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55) 环路旳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12)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旳条数宜为4条, 并不得超出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 不大于45度。
(13) 应防止设置错位旳T字型路口。已经有旳 错位T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14) 大、中、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旳形式应符合 表和表旳要求。
3.城市道路是中各类道路旳规划指标应符合表和旳 要求。
4.城市道路网布局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 动化和迅速交通旳方向发展. (2)城市道路网旳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 交通源和集散点旳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 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拟定。 (3) 各类城市道路网旳平均密度应符合表和中要求旳指 标要求。土地开发旳容积率应与交通网旳运送能力和道路 网旳通行能力相协调。 (4) 分片区开发旳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 道路相贯穿。 (5) 城市主要也出口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 旳道路。七度地震设防旳每个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 条对外放射旳道路。
道路规划课程设计
道路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路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道路的分类、功能及规划原则。
2. 使学生掌握交通流量分析、路网布局设计等道路规划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道路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进行道路规划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道路规划问题的能力,包括交通组织、道路设计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规划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城市发展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道路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安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道路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基础,对城市发展、交通规划等方面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道路规划基本概念- 道路的定义、分类与功能- 道路规划的原则与目标2. 道路规划方法- 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路网布局设计原理- 道路设计标准与规范3. 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 道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道路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道路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4. 道路规划实践案例- 国内外城市道路规划案例解析- 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5. 道路规划实地考察与模拟实践- 实地考察城市道路规划现状- 模拟实践道路规划设计与评估-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道路规划基本概念第二周:道路规划方法第三周: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第四周:道路规划实践案例第五周:道路规划实地考察与模拟实践教材章节关联:《城市地理学》第三章: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交通工程学》第二章: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关章节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2章 道路平面线型规划设计
第2章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1城市道路平面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求道路线形指道路路幅中心线(又称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称为平面线形。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可划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主要交通联系方向确定城市主要道路中心线的走向,并进一步确定城市路网;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一般在上一层次已经确定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基础上进行,需要进一步详细确定用地范围内各级道路主要特征点的坐标,曲线要素等内容,便于进一步的道路方案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经常会碰到山体、丘陵、河流和需要保留的建筑,有时还因地质条件差而需要避开不宜建设的地方,所以无论城市道路还是公路不可避免要发生转折,就需要在平面上设置曲线,所以平面线形由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
如果城市道路转折角度不大,可把转折点设在交叉口,使道路线形呈折线状,这样可以减少道路上的弯道,便于道路施工和管线埋设,也有利于道路两侧建筑的布置。
如果转折点必须设置在路段上,则需要根据车辆运行要求设置成曲线,曲线又可分为曲率半径为常数的圆曲线和曲率半径为变数的缓和曲线。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为: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要求等。
在学习本章时,尽管公式较多,但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一些常用参数,往往是可以通过查阅规范取得的,只有在旧城改造中用地条件苛刻的情况下,才需要计算道路线形要素。
所以,掌握查阅设计规范、理解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将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2.2 道路弯道平曲线规划设计2.2.1 曲线要素构成及基本作用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一般采用圆弧曲线连接直线路段,为了使线形平顺,连接方式必须是切点相连,道路圆曲线一般通过曲线要素来描述。
2021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第二章:城市道路工程(2)
2021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第二章:城市道路工程(2)(三)城市道路平面规划设计1、平曲线的设计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它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
不同等级的道路规定有不同的设计车速。
不同等级的道路规定有不同的设计车速,所以,它的最小半径也不同。
城市道路一般均不设超高,平曲线半径的选择,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半径,使汽车行驶安全与迅速。
2、超高、加宽缓和带当地形、地物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
超高横坡地大小取决于曲线半径的大小。
道路平曲线半径≤250米时,应在平曲内侧加宽。
超高缓和段长度不小于15-20米。
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长度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
如曲线不设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米的加宽缓和段长度。
(四)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1、设计概述(1)交叉****通组织方式有四种:即无交通管制、渠化交通、交通指挥、立体方式。
(2)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交叉口设计的要求是确保人行和车辆安全,使交叉口的通行水平适合道路交通流量要求,具体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准确选择交叉口型式和设计交叉口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包括交叉口转弯半径、交叉口车道数和宽度的确定等。
·确定必须保证的行车视距,从而确定视距三角形范围。
·准确合理地实行交通管制和组织,设置必要的交通设施,合理布置交通岛、人行横道等。
·做好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并妥善地布置排水设施等。
(3)交叉口的基本类型有两大类:即平面和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形式有十字形、X形、T形、Y形、多路形和环形;立体交叉又分为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交叉又分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三种。
(4)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方式:设置自行车右转弯专用车道、设置左转弯候车区、停车线提前法、两次绿灯法、设置自行车横道。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二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二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单选题]1.下列对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2018年真题] (江南博哥)A.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最小,最右侧的车道最大B.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最小,最右侧的车道次之,二者中间的车道最大C.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最大,最右侧的车道最小D.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最大,最右侧的车道次之,二者中间的车道最小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
多条机动车道上的车辆从一个车道转入另一个车道(超车、转弯、绕越、停车等)时,会影响另一车道的通行能力。
因此,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80~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为0.65~0.78,第四条为0.50~0.65。
[单选题]2.城市道路中,一条公交专用车道的平均最大通行能力为()车辆/小时。
[2013年真题]A.200~250B.150~200C.100~150D.50~10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城市道路中,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
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约为0.80~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约为0.65~0.78,第四条车道的折减系数约为0.50~0.65。
因此一条车道的平均最大通行能力如表2-1-2-1所示。
表2-1-2-1一条车道的平均最大通行能力[单选题]3.下列有关城市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2013年真题]A.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的宽度一般选用3.5米B.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C.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3条D.行驶公共交通车辆的次干路必须是两块板以上的道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机动车道的宽度取决于通行车辆的车身宽度和车辆行驶过程中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
道路交通设计二道路的一般概念
城市 锦州 葫芦岛 朝阳 长治 衡水 济宁
主干道长度 km 56.43
16.475 38.73 75.4 36.569 88.0
次干道长度 km
49.853 26.088 32.96 27.38 25.945
59.7
支路长度 km
42.411 19.187 25.63
30.0 24.8 65.3
道路级配比
(1)国道(National Trunk Highway)
又称国家干线公路: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
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
国防公路,联结首都与省、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
公路,联结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
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
.
42
.
43
由国家干线公路组成的公路网,共70余条, 分三类:
.
4
快速路:为城市远距离交通服务,有较高的车速和通行能 力。进出口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
.
5
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 主要组成部 分和分区的 干路,以交 通功能为主, 是城市道路 的骨架
.
6
次干路:起到联通主干路、为主 干路集散交通流的作用。次干路 兼有服务功能,对主干路的功能 进行补充和加强。
中等城市
—
1.0~1.2 1.2~1.4
道路中机动车道 条数(条)
为交通所需的 道路宽度
大 >200
城
市
≤200
中等城市
大 >200
城
市
≤200
6~8 4~6
— 35~40 35~. 40
6~8 4~6
4 40~50 35~45
4~6 4~6 2~4 35~45 25~40
《城市道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道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城市道路设计Urban Road Design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34 学分: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1、正确理解和运用城市道路的规范和标准。
2、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能进行平、纵、横断面的综合设计。
3、能正确分析平交路口和立交路口的交通特性和设计方案。
4、掌握各类交叉口一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能进行立面设计。
5、能够描述公用设施和道路排水的一般设计要点和步骤。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全日制本科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开设的介绍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与实用方法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道路网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横、平、纵断面设计,城市快速路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及立体交叉口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公用设施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等有关内容。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学会查阅与本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规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1.1 教学内容:城市道路的功能、特点及国内外发展概况1.2教学内容: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及几何设计基本依据1.3教学内容: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及特点难点: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三)小结我国城市道路的悠久历史,城市道路按城市骨架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道路性质分: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特殊性道路。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共学时)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2.1教学内容:汽车行驶速度2.2教学内容:城市交通流特征2.3教学内容: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2.4教学内容:道路通行能力计算(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交通流特征,交通量,通行能力概念难点:设计小时交通量及通行能力计算(三)小结交通一般是指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在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指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提供指导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本文将从道路网布局、交通设施设置、交通组织以及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等方面,总结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首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道路网。
道路网的布局需要根据城市规模、功能区划和人流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设计。
交通枢纽的规划和设计应合理布局,以便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
此外,道路网的设计需要注重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衔接,以提供高效的交通服务。
其次,交通设施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进行规划和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需要根据道路类型、车道数目和交通流量,确定交通设施的种类和数量。
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标线、交通标志、交警亭等,这些交通设施的设置需要满足交通流量的要求,确保交通安全和顺畅。
第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交通流动。
交通组织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引导和交通指挥等。
交通信号控制需要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和交通需求进行协调和优化,以保证交通的高效和顺畅。
交通引导和交通指挥需要根据交通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引导交通流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第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需要注重非机动车道路和公共交通的规划和设计。
非机动车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需要根据非机动车的数量和流动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和设置,以提供安全和便捷的非机动车出行条件。
公共交通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和优化,以提供高效和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城市发展和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道路网;交通设施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进行规划和设计;交通组织应科学合理地组织交通流动;非机动车道路和公共交通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得到重视。
只有遵守和执行这些规范,才能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
4、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
② 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③ 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④ 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29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步骤
1)初步拟定平面线形 根据道路走向,按照拆迁量、工程经济、车辆运行要求、城市未来发展 要求、城市某区块的规划设计思路等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平面线形初步 方案。 2)选用弯道平曲线半径 确定道路级别与设计车速;然后初步估算曲线半径;再查阅城市道路平 面曲线参考值,确定应采用的曲线半径。
第四节:行车视距
2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平面线形视距的保证
横净距:平曲线上,行车视距 长度内,行车轨迹线与行车视 距两端点连线间的垂直距离, 其中最大值为最大横净距。
第四节:行车视距
28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平面线形连续顺势,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行车视距是安全行车必要的保证条件。
按车辆行驶状态要求,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 车视距三种(城市道路设计中通常不考虑超车视距)。
1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S停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 停车后且与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间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 行车距离称停车视距S停。
四、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二)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1 2 3 4 5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平曲线规划设计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行车视距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2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复习:
平面线形三要素包括?
最小平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平面线形的组合形式有哪些,设计要点为何?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道路设计讲解
2.3 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我国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 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行人的通行能力以(人/h)表 示,车辆的通行能力以(veh/h或veh/昼夜)表示。 服务水平(LOS)是对某一交通流运行状态,如速度、运行 时间、自由操作程度、交通间断、舒适方便感觉等方面的量 度。通常安全因素并不包括在服务水平的衡量当中。
驶者在选择车速、改变车道或超车等方面的自由度已受到限制,但尚能获 得较满意的车速。此级可作为市区道路的设计标准。
D级—接近不稳定车流,虽然已在很大程度上受运行条件变化的影响,但
尚能维持驾驶人可接受的车速,而交通量的变动和车流的暂时受阻将引起 运行车速显著降低,驾驶操作已很少有自由度,舒适性和方便性都已降 低,但若行驶时间不长则尚可忍受。
当不能取得年平均交通量时,可用代表性的平均日交通量 代替;
—主要交通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路段通行能力
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在城市 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条件下,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的一 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p
3600 ti
式中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即车头时距,s。
系。
通行能力的调查包括路段通行能力调查、交叉口通行能力 调查和饱和流量调查。
道路通行能力调查一般通过收集车头时距反算流量的方式 进行。路段通行能力调查必须充分考虑车道功能与车道特 征。若路边车道设置公共汽车站,还应调查公共汽车停靠 站的通行能力。
O—D调查分析 O—D调查就是起讫点调查,主要调查出行的起点和讫点,是交 通路网规划的关键基础工作。
ths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4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大纲要求: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的发展5、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6、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7、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8、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9、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10、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命题规律:1、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理论的特点及其代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点。
2、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有那几种,各自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注意区分。
3、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这是常考的命题素材。
4、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有哪几个,各方法论的内容及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考核。
5、在《雅典宪章》及《马丘比丘宪章》中有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的特点,是个必考的内容。
6、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城市的规划特点是个经常考核的内容。
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各有其特点,注意以此为题材出题。
内容精讲: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1)古希腊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特点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典型代表米利都城,雅典。
(2)古罗马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绪论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客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
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
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
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
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如表所示:道路四级划分表:项目级别设计车速(km/h)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机动车道宽度(m) 道路总宽(m) 分隔带设置一级 60~80 >=4 3.75 40~70 (必须设)二级 40~60 >=4 3.5 30~60 (应设)三级 30~40 >=2 3.5 20~40 (可设)四级 30 >=2 3.5 16~30 (不设)道路是交通的枢纽,它对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使我基本掌握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全部过程,能够全面、独立、系统地完成一段道路的技术设计。
它培养了我独立工作、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本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来源于实际的现场施工经验。
道路规划设计
道路规划设计4.4.1道路设计1)设计原则(1)根据道路等级,结合周边相交路网及人流分布特点进行总体设计在开展道路总体设计时,应对整个区域路网进行分析,确定道路在整个路网中的位置,同时考虑道路沿线人流分布特点,确定道路线形标准,交叉口设置形式,公交车站布置位置及人行过街系统设置地点。
(2)合理确定道路标高及横断面。
道路标高应服从周边地块标高,并且做好与周边现状企业、单位、公园等现状建筑物及现状相交道路衔接,同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结合本道路的定位合理确定道路的横断面。
(3)保护生态,注重景观,体现特色在设计时,应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注重道路景观设计,注重结合片区文化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将道路打造成具有片区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型景观道路。
2)设计标准(1)18米城市道路: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30 km/h。
(2)9米城市道路: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30km/h。
(3)其它: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适用年限:15年;路拱正常横坡:1.5%;路面计算标准荷载:BZZ-100KN3)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在道路路网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根据道路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道路走向、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按照行车技术要求及详细的地形、地物资料、工程地质条件,确定道路红线范围内在平面上的直线、曲线路段与它们之间的衔接;具体确定交叉口的形式,以及公共交通停靠站台的位置等。
①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应以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走向为基础,结合工程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现状建筑物情况,在满足各级道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对规划线路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减少高填深挖,避免过多的征地拆迁,提高工程的综合经济效益;②正确选取平曲线半径,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计算行车视距并排除可能存在着的视线障碍;③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广场、地下管线、检查井、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人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附近停车场的位置,并合理计算车行道、人行道、停车站台、绿化带宽度等;④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城市道路规划及改造设计
浅论城市道路规划及改造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影响城市命脉的道路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市政道路规划设计问题做一下分析探讨。
关键词:路网规划设计一、城市道路网设计应满足基本要求(一)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个等级。
快速路和主干道共同构成城市的主骨架和主动脉,也是城市机动车交通的主通道。
城市主干道可以是景观性的,但不应当是生活性的,尤其不应当是商业性的。
城市次干道的交通功能是为主干道和快速路承担交通分流和集散。
因此,次干道兼具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种主要功能。
支路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主要是为地区或地块的出入交通或通达交通服务的。
(二)从道路交通功能正常发挥的要求来讲,道路网络系统必须是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
首先,必须具有合理的等级结构、功能结构和布局结构。
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应由各类道路应各司其责,有机结合,实现道路功能结构与等级结构的协调统一。
其次,每一条城市道路都有多重特定的功能。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应以实现其合理的交通功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市政管线、绿化、景观、日照、防灾等其他附属功能。
城市道路应根据其应赋的道路功能来确定合理的道路红线、横断面形式和分配等,决不是越宽越好。
第三,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甚至决定道路网交通容量的关键。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匹配,否则,要么会造成路段通行能力的富余和浪费,要么造成交叉口的严重阻塞。
第四,城市道路要慎重处理好于城市空间、土地开发、历史风貌、遗产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道路网存在的常见问题(一)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造成道路系统功能紊乱路网级配不合理,导致就会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
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
普遍表现为城市交通该快不快、该畅不畅、该通不通、该达不达;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盲区,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等等。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1. 简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指针对城市交通需求、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
它涉及到交通流量分析、道路网络布局、交叉口设计、道路标志标线设计等各个方面。
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
2. 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量分析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道路的繁忙程度和交通拥堵状况,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主要的交通流量分析指标包括交通量、流量、密度以及车速等。
2.1 交通量(Traffic Volume)交通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
交通量的测量通常采用交通流量计或视频观测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量数据,进而进行交通流量分析。
2.2 流量(Flow)流量是指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流量是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率,可以用来判断道路的交通状况,并为道路容量的评估提供基础。
2.3 密度(Density)密度是指某个道路断面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量。
密度可以通过交通量和流量的关系来计算得出。
2.4 车速(Speed)车速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
车速的测量可以通过车辆追踪、雷达测速等方式进行,车速的分析可以帮助评估道路状况,进而为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3. 道路网络布局3.1 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主干道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参数,保证主干道具备高通行能力、低阻抗、良好的服务水平等特点。
3.2 集散道路集散道路连接着主干道和次干道,起到分散交通流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集散道路的位置,以便实现交通流的均衡分配。
3.3 次干道次干道连接着集散道路和支路,起到分散交通流和服务居民区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以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城市道路规范
1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城市道路分类及各类道路特点城市道路分类:按道路地位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网结构类型:1线形式或带状式道路交通系统2方格式道路交通系统3环形放射式道路交通系统4自由式道路系统5混合式道路系统3.城市交通存在问题:1用地布局与交通分布欠合理2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3对城市交通问题重视不够4城市交通流较为混乱5城市交通管理相对落后6道路交通规划难以实施。
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1.交通规划含义。
研究土地使用与出行选择规律,其结论用来对现有土地使用或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要对交通相关若干管理规定、政策提出建议。
规划是渐进的、动态的、面向决策的、民众参与的过程4.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服务水平式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5.交通三参数:流量、速度、密度基本概念。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的数量,亦称为流量。
车速是指单位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
密度是指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6机动车车流的交通特点。
1.机动车流速度、流量和密度关系2.机动车道路容量(1)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2)服务水平和服务流量7.交通调查包含的主要内容。
(1调查方法(2调查步骤(3车辆换算(4调查表格设计(5调查量汇总整理 8.OD 调查定义及主要内容。
OD调查也称为起讫点调查,是为了解各种车辆和行人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调查工作。
OD调查主要内容:(1)居民出行调查(2)机动车调查(3)货物流通调查9.四阶段交通规划方法的原理、四阶段的基本内容。
四阶段法:(1)交通生成(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分配10、出行生成、分布、分配方法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复习指导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1.行车视距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会车视距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根据实际经验,会车视距通常按两倍的停车视距计算。
2.视距限界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称为视距限界。
(1)平面弯道视距限界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曲线侧应清除高于1.2m的障碍物,以保证行车安全。
(2)纵向视距限界车辆翻越坡顶时,与对面驶来的车辆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安全视距约等于两车的停车视距之和。
通常用设竖曲线的方法来保证,并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纵向视距限界。
(3)交叉口视距限界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
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清除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四)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1.影响因素(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2.基本要求(1)满足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2)满足运输要求,与沿路开发性质协凋结合;结构完整,分布均匀,可靠;密度和面积适应城市发展;利于分流,利于组织管理;对外交通联系方便;(3)满足环境要求;(4)满足布置管线要求。
其中城市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l00m,干道网密度2.8~1.8km/km2,大城市道路网密度以4.0~1.8km/km2为宜,道路面积率以20%左右为宜。
3.道路分类(1)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主干路平面交叉口间距为700~1200m,次干路350~500m,支路150—250m。
(2)按功能分类交通性干道、生活性道路。
4.道路系统布局干道网类型: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
道路衔接: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二、城市道路断面规划设计(一)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宽度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组成。
1.机动车道设计(1)车道宽度宽度取决于通行车辆的车身宽度和车辆行驶十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即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通车速度、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有关。
可取为1.0~1.4m。
—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2.5m;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公演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宽度为2.5~3.0m。
(2)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
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约为0.80~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约为0.65~0.78,第四条约为0.50—0.65。
(3)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是各机动车道宽度的总和。
通常以规划确定的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乘以2,再乘以—条车道的宽度,即得到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
注意的问题:1)车道宽度的相互调剂与相互搭配:对于双车道多用7.5—8.0m;4车道用13—15m;6车道用19~22m。
2)道路两个方向的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
3)技术规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
一般行驶公交车辆的一块板次干路,其单向行车道的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自行车道宽度即可。
2.非机动车道设计(1)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1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1.5m,两条自行车带宽度为2.5m,3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3.5m,每增加—条车道宽度增加lm;两辆白行车与1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的停站宽度为 5.5m。
非机动车道要考虑最宽的车辆有超车的条件。
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驶机动车辆,则以6.0~7.0m更妥。
(2)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条白行车带的通行能力,规推荐值为800~1000辆/h。
(3)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般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为保证非机动车的安全及提高机动车车速,与机动车道之间划线或设分隔带分隔。
3.人行道设计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为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同时也用来布置道路附属设施(如杆管线、邮筒、清洁箱与交通标志等)和绿化,有时还作为拓宽车行道的备用地。
(1)人行道宽度的确定方法1个步行带的宽度,一般需要0.75m,在火车站和大型商店附近及全市十道上则需要0.9m。
通过能力一般为800~1000人/h;城市主干道上,单侧人行道步行带条数,一般不宜少于6条,次干道不宜少于4条,住宅区不宜少于2条。
人行道宽度要考虑埋设电力线、电信线以及上水管3种基本管线所需要的最小宽度(4.5m),加上绿化和路灯等最小占地(1.5m),共需要6.0m左右。
(2)人行道的布置人行道通常在车行道两侧对称并等宽布置。
在受到地形限制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不一定要对称等宽,可按其具体情况做灵活处理。
人行道一般高㈩车行道10~20cm,一般采用直线式横坡,向缘石方向倾斜。
横坡坡度一般在0.3%一3%围选择。
4.掌握道路绿化设计宽度大于40m的路或主干路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两侧或一侧成行地种树,布置成有一定宽度的林荫道(最小宽度为8m,多采用8—15m)。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原则是: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风灾及有害气体等。
(1)行道树的占地宽度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树种生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1.5m。
道路分隔带兼作公共车辆停靠站台或供行人过路临时驻足之用时,最好宽2m以上。
绿化带的最大宽度取决于可利用的路幅宽度,除为了保留备用地外,一般绿化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5%~30%,路幅窄的取低限,宽的取高限。
人行道绿化有树穴、绿带两种形式,绿带一般每侧1.5~4.5m,长度以50~l00m为宜,树穴一般1.25X1.25m。
(2)行道树的高度道路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上布置绿化,应注意树木高度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一般在1m以下。
人行道上的行道树分枝点高度应为3.5m以上,高度不限。
但要注意不影响道路照明。
5.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1)形式一块板:多用于“钟摆式”交通路段及生活性道路;两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多,夜间交通量多,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类型较单纯,且数量不多的联系远郊区间交通的入城干道;三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道路红线较宽的交通干道;四块板:比较少见,占地较大。
(2)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基本原则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主要取决于道路的性质,等级和功能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等方面的要求。
(二)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l设计要求(1)线型平顺。
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水良好。
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
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最高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2.设计(1)最大纵坡考虑因素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在混行的道路上,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
自行车道路的最大纵坡以2.5%为宜。
等级高的道路设计车速高,需要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
最大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一60km/h,最大纵坡为3%一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h,最大纵坡为4%一6%;支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最大纵坡为7%一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小纵坡最小纵坡度与雨量大小、路面种类有关。
路面越粗糙,最小纵坡越大,反之则可小些。
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路面、碎石路面等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3%,在有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小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水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力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一般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